一動就漏 3成中年婦女尿失禁

醫:治療方式多元 勇於就醫清爽下半身 醫師林立璇指出,應力性尿失禁治療以肌肉復健為主,如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治療或陰道雷射。(台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我國停經後的女性中,幾乎每3人就有1人有尿失禁困擾,且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也跟著提高。頻尿、夜尿、尿失禁等也恐影響生活、睡眠品質。台南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立璇表示,尿失禁是婦女常見的症狀,如有相關困擾應勇於就醫,擺脫滴滴答答的煩惱,迎接清爽下半身。 尿失禁影響的不只是更年期後女性,藝人Ella陳嘉樺前也曾於臉書分享生產完後打噴嚏、原地跳耀、跑步等動作都會造成尿失禁,還有子宮和膀胱脫垂的症狀,經就醫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脫垂第2級」,最終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順利改善。 女性骨盆底肌肉容易在生產後、長期咳嗽、搬運重物等腹部壓增加下造成尿道肌肉受損,因而產生「應力性尿失禁」,臨床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運動、搬運重物時漏尿,嚴重情況可能連走路、做家事、睡覺翻身都會尿失禁。而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神經退化,常會有頻尿、尿急感、尿急性漏尿、夜尿等症狀,此為「急迫性尿失禁」,這兩種病徵可能同時發生在某些病人身上。 林立璇指出,應力性尿失禁治療以肌肉復健為主,如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強度與張力,或利用骨盆底電刺激治療或陰道雷射,刺激骨盆底肌肉被動收縮、刺激表皮細胞更新及膠原蛋白重組新生。若保守性治療失敗,則需接受微創陰道吊帶手術等治療改善。 而急迫性尿失禁則以藥物治療為主,抑制急尿感、搭配養成定時解尿等習慣改善。其實尿失禁是常見婦女症狀,生育年齡女性中,每5位就有1人有尿失禁的困擾,更年期後女性的盛行率高達3成,呼籲女性勿諱疾忌醫。林立璇強調,如有相關困擾務必及早就醫,配合醫師共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20歲女易喘 心臟長黏液瘤

醫師表示,心臟黏液瘤只能「開心」,無法吃藥治癒。(竹山秀傳提供) 記者陳朝枝∕南投報導 南投縣一名20多歲女子至竹山秀傳醫院檢查發現心臟黏液瘤達5公分,臨床罕見,由駐診竹秀的彰濱院區心臟外科權威黃正雄執刀,順利完成首起院際合作「開心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黏液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臟腫瘤,但在20歲多歲年輕女性身上發現5公分大的腫瘤卻是罕見。竹山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竹山秀傳醫院在今年3月初為一名患者進行檢查,心臟內科醫師主任蔡鴻義透過心臟超音波研判為黏液瘤,當天下午便轉診給駐診於竹秀的彰濱秀傳心臟外科醫師副院長黃正雄,隨即安排到彰濱秀傳進行困難的心臟手術移除腫瘤,病人術後復原良好。而值得慶賀的是,這是第一個由秀傳醫療體系─竹山秀傳、彰濱秀傳兩大院區進行院際合作的「開心手術」,更是區域聯防的成功案例。 心臟內科醫師主任蔡鴻義表示,黏液瘤不是一個結實的團塊,而是像果凍狀的腫瘤,在腫瘤還小時病人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當它開始阻礙到心臟的血流時,病人可能會越來越喘,甚至頭暈、四肢無力癱軟,透過心臟超音波就能檢查出來。 副院長黃正雄說,心臟黏液瘤發病原因不明,而且目前也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切除。而這個開心手術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將5公分大的腫瘤徹底切除。醫師提醒,黏液瘤初期症狀並不典型,可能有頭暈、乏力、心悸、喘、胸悶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更可能會出現胸痛、肺水腫、心臟梗阻、腫瘤栓塞而增加猝死的風險,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診療,切勿輕忽。 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更提到,110年4月新成立的心導管室至今已經完成578人次心導管手術,其中嚴重病例共36人次,而今年1至3月就有133人次,相信在處理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專業上已是有目共睹。

Read More

長新冠加速失智 翁記憶斷片

嗜睡認知混亂、日夜顛倒、性情大變… 醫團隊以新一代抗凝血藥治療高血栓 恢復正常作息 林姓老翁出現認知混亂,日夜顛倒症狀,醫師王馨範判定因長新冠後遺症加速失智症狀惡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8歲林姓老翁因肺炎與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卻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明顯認知混亂、日夜顛倒、性情大變的症狀,增加治療的難度。原來他曾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而不自知,加速原本輕微的失智症狀惡化,光田醫療團隊於肺炎與泌尿道感染獲得控制之後,針對長新冠加速失智惡化的情況予以治療,已恢復正常作息,認知回復,也能夠配合治療並康復出院。 林姓老翁是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也曾罹患心臟冠狀動脈與肢體周邊動脈疾病經手術放置支架治療,住院前3週出現開始倦怠無力,逐漸惡化至發燒、呼吸急促與意識昏沉而到急診治療,經診斷為肺炎與泌尿道感染,須住院觀察與藥物治療,又出現明顯的認知混亂,日夜顛倒、分不清白天黑夜,拒絕飲食,脾氣變得暴躁,後來更變成整日昏睡。 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馨範指出,老翁退休後心情較低落,最近一年記憶與認知稍有退化但問題不大,活動力還算好,沒想到此次住院期間出現這麼大的變化,因此從病歷上判斷查找關鍵的分水嶺,是今年年初老翁曾確診新冠肺炎。 老翁的兒子說,父親確診後曾住院並接受口服抗新冠藥物治療,之後呼吸道症狀還算順暢;但是出院後整個人的狀態差很多,變得容易疲勞沒元氣,食量也越來越少。此外,「記憶斷片」與「時空錯置」更為明顯,經常忘記剛說過的話,當家人討論過去他熟稔的工作領域,他卻完全聽不懂。 王馨範指出,老翁的疾病進程明顯符合長新冠的症狀,且因長新冠而加速認知混亂,也就是說老翁原先已開始有輕微失智的跡象,後來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持續著長新冠後遺症,使得認知問題、失智情況惡化加速。 王馨範表示,新冠的神經精神症狀有幾種可能成因,一是因為感染期間的免疫風暴與自體免疫抗體,造成腦神經系統處在發炎狀態;另一可能是微血栓的形成,阻礙腦部微血管流動,降低腦部循環效率;另病毒也可能透過嗅覺神經逆行直接感染腦部;最後則是可能因為疫情之下,因確診所造成的精神壓力所導致。這些細微的變化,即使以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也無法呈現。 此外,如果過去曾有血管栓塞風險、曾發生過腦血管疾病、或原本就有認知功能障礙或是情緒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的風險更高,而老翁在肺炎與泌尿道感染獲得控制之後,神經內科持續治療日間嗜睡與認知混亂,調整藥物針對失智狀態治療;醫療團隊以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新冠感染後的高血栓傾向狀態,情況已恢復,白天不再嗜睡,也可進行復健運動。

Read More

亞東醫院臨床病理科智能化實驗室啟用 

板橋亞東醫院建置全台灣最完整的「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昨日正式啟用,實現醫學實驗室智能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板橋亞東醫院積極推展智慧醫療與實驗室升級計畫,自去年起引進亞洲地區最完整的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系統,整合人機介面,從接種、培養、影像判讀到定位細菌質譜儀前處理自動完成,可大幅優化檢驗工序與精確度,提升檢驗室生物安全性並縮短報告產出時間,讓醫師可提早判斷與用藥,降低致病菌對病人生命的威脅,成功實現「醫學實驗室智能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亞東醫院臨床病理科智能化實驗室十三日正式啟用,副院長林子玉表示,近年亞東醫院不斷積極推展智慧醫療與創新應用,自2016年引進門診抽血自動報到與備管系統、2018年引進全自動血型分析系統、2020年引進全自動生化血清分析軌道系統、2021年引進自動血液抹片影像判讀系統、2022年引進微生物檢驗自動化及影像管理AI輔助判讀系統,臨床病理科歷經長達6-7年的建置與升級整頓,終於實現「醫學實驗室智能化」的願景。 板橋亞東醫院建置最完整的「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昨日正式啟用,全面以軌道執行臨床常見致病菌之前處理作業,大幅提升實驗室效能。 (記者吳瀛洲攝) 擔任臨床病理科改造及流程優化推手的朱芳業主任表示,這次引進「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系統」整合檢驗流程自動化與影像AI判讀系統,堪稱全台灣甚至亞洲地區最完整,也是亞東醫院臨床病理科智能實驗室建置的最後一塊拼圖完成,在數位化、智慧化及「微生物檢驗自動化及影像管理AI輔助判讀系統」的輔助下,相信可幫助醫檢團隊發揮更大的醫檢效能,為病患帶來更有保障的醫療品質。 朱芳業指出,以質譜儀做菌種鑑定可縮短報告時效,但是前處理操作時需大量使用微定量吸管,重複性的動作造成醫檢師手部肌肉的嚴重負荷;導入自動化質譜儀前處理系統,自動化與精簡步驟,可減少重複性的機械動作,也因泡製菌液的設計,標準化的操作提升質譜儀的時效與品質,微生物實驗室產出量能提升27.9%。 板橋亞東醫院「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昨日正式啟用,從接種、培養、影像判讀到定位細菌質譜儀前處理,全面以軌道執行臨床常見致病菌之前處理作業。 (記者吳瀛洲攝) 朱芳業表示,藉由標準化流程與智慧溫箱影像監控,達到品質一致及提高報告時效,而細菌的培養結果也可藉由遠距方式讓醫師迅速了解病人感染情形,直接與實驗室溝通,達到實驗室與病人雙贏的結果;留存的影像也可做於後續臨床研究與教學使用,致力培養人才及提升醫療水準。

Read More

最新調查:95%學童靠3C上課 「多螢學習」視力堪憂

根據最新調查,7至12歲的學童平均每天接觸3種以上3C螢幕,包含學校電腦、手機、平板、筆電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疫情帶動孩童學習模式劇烈變化,加上家長以「3C育兒」喘口氣,現今孩子已無法脫離3C用品。根據最新調查,7至12歲的學童平均每天接觸3種以上3C螢幕,包含學校電腦、手機、平板、筆電等,「多螢學習」時代來臨。營養師李婉萍與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共同探討,如何兼顧課業又能保護視力。 最新調查:學童每天用三種3C 根據波仕特市調2023年最新「學童晶亮大調查」結果顯示,7至12歲學童平均每天使用3種3C螢幕,88%學童看電視,83%滑手機,66%使用電腦,55%的學童使用平板。其中約75%學童使用3C進行線上課程、做作業、瀏覽課業相關網站等學習相關行為,意味著3C已經成學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星爸媽郭彥均、鍾欣怡也有同樣苦惱。郭彥均坦言「3C育兒」是現代父母的喘息工具;鍾欣怡過去會嚴密控管他們的3C使用,但經過疫情期間視訊上課,發現「真的回不去了!」3C設備已經成為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王宏哲提醒:「多螢學習」時代來臨,家長需要與孩子溝通使用3C用品的方式與時間,最好的方式是「以溝通代替禁止」。 雖然許多家長都會限制孩子使用3C的時間,但僅36%的家長會為孩子補充如葉黃素等營養素。本身也為人母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平日可讓孩子多攝取深綠色蔬菜,葉黃素、神經鞘磷脂、維生素A、藍莓、枸杞都有幫助。除了補充營養,她也建議平時多陪伴孩子走到戶外,避免長時間使用3C,才能讓孩子放心探索學習。 護眼5大營養素 1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 2神經鞘磷脂:保護晶亮網絡。 3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 4藍莓:富含花青素,幫助舒適有神。 5枸杞:富含胡蘿蔔素、葉黃素、多酚,可維持水亮。

Read More

易罹口腔癌「前三大行業」曝!台灣檳癌防制聯盟推動無檳工地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希望國家要疼惜這群「做工的人」,不需要靠嚼檳榔來提神紓壓,讓他們可以有好的勞動條件,正常地工作打拼,除了賺取家用,也能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年台灣優質戲劇層出不窮,《做工的人》從小螢幕走向大螢幕,近期即將推出電影版!隨著電影上映在即,片商與餐飲業者聯手推出活動,除了推出限定套餐外,更可以憑電影票兌換限量檳榔造型軟糖,此舉成功創造話題,但也讓台灣檳癌防制聯盟憂心不已。 靠檳榔提神紓壓 提高口腔癌發生率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109年台灣口腔癌新增8,277位病友,發生率高居全國第六,若單看男性則排名上升到第三。另根據勞動部相關調查也發現,台灣勞工人口之口腔癌發生人數的前三大行業,分別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 營造業從業人員一直是被口腔癌威脅的一群人,因為工作環境的社交文化,或是需要付出大量體力的工作內容,常常讓營造業人員習慣以菸、檳榔及(藥)酒來維持工作強度及品質。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希望國家要疼惜這群「做工的人」,不需要靠嚼檳榔來提神紓壓,讓他們可以有好的勞動條件,正常地工作打拼,除了賺取家用,也能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推動「無檳工地」保障身體健康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樂見台灣影視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然而藝文創作、傳播媒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持續傳遞嚼檳榔正面形象,即使贈品為軟糖也應加上警語,避免誘導民眾仿效進而嚼食檳榔。 有鑑於國民健康署已推動「無檳工地」計畫多年,也已經逐漸看到建商的響應與重視,甚至加入行動。聯盟在此呼籲政府不要讓公私部門多年的努力功虧一簣,應盡速訂立《檳榔危害防制專法》作為法源,比照菸害防制,在媒體傳播出現檳榔畫面時的加註警語標示,以增強觀眾對檳榔危害的認知,並減少嚼檳的模仿行為,以保障國民健康。

Read More

童醫×西門子 心導管X光機贈高醫大

童綜合醫院與儀器大廠西門子醫療合作,設置高階設備1.5T核磁共振造影設備和雙向數位平板心導管X光機各2台,提升患者就醫品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為了讓民眾能使用更精準的影像診斷與治療規劃,持續引進與設置尖端醫療設備,也與德國儀器大廠西門子醫療進行合作,舉辦了「童綜合醫院聯手西門子醫療策略合作啟動暨儀器捐贈典禮」,將設置高階設備1.5T核磁共振造影設備和雙向數位平板心導管X光機各2台,也將捐贈1台心導管X光機給高雄醫學大學。 西門子醫療副總裁邱禎祥表示,童綜合醫院與西門子醫療及紹元醫療儀器已經建立長達10年的夥伴關係,童醫院連續採購了10台德國西門子醫療尖端設備,這次童綜合醫院將採購多台先進醫療設備,包括2台1.5T核磁共振造影設備和2台雙向數位平板心導管X光機,以提供高階品質影像檢查服務,並協助醫師進行更精確的診斷,提供病患更好的幫助。 童綜合醫院昨日也捐贈1台心導管X光機給高雄醫學大學,造福學子。(記者陳金龍攝) 高醫大董事長陳建志指出,感謝童綜合醫院童總院長捐贈尖端儀器給母校,並且西門子醫療願意響應善舉,無償負責維修與搬遷安裝,受惠就讀高醫大的學子們。相信在醫界產官學彼此相互合作下,將為台灣醫療實力成果持續推向高峰。 童敏哲強調,這次引進業界雙向數位平板心導管X光機2台,可提供高階效能雙向心臟血管攝影,在心導管檢查中可以看到血液即時的流動情形,運用最新型影像處理技術讓血管病變處現出原形。讓檢查更快速、流程更簡易,透過設備3大功效提供臨床治療更精準、更可靠的結果,有利於輔助臨床上的影像診斷,並進行精準治療。

Read More

血管性失智症 控制血管硬化可減緩

尹居浩主任說,血管性失智症可藉由控制血管硬化危險因子達到病情穩定的目的。(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台灣目前老齡人口中,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是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疾病。 北榮新竹分院表示,至該院「失智症特別門診」求診的病患,約8成以輕微認知障礙、輕度至中度失智症為主,這些個案也是最需要臨床治療介入與轉介至失智據點接受照護的對象。若僅以確診為失智症的個案來算,阿茲海默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2組即占了7成5,分別為37.4%與36.3%,發生率幾近相同。年紀越大且教育程度越低的個案,智能測試分數越低。竹東次醫療區內高齡長者眾多,失智症應該受到重視,儘早發現,儘早介入治療。 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造成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是阿茲海默氏症,表現主要為記憶力的喪失,第二常見的原因就是血管性失智症。亞洲人種如台灣或日本,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率比歐美國家高上許多,且男性多於女性。由於血管性失智症,可藉由嚴格控制血管硬化危險因子來達到預防或控制的目標,故早期正確的診斷,對於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血管性失智症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可能起因於一次較嚴重的腦中風,或因為腦部小血管漸進性的硬化所導致。血管性失智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病人除了認知功能退化之外,常合併有高血壓控制不良的病史。其一症狀特點為突發性失智,且病情常常會呈現階梯式惡化。其二特點為容易呈現白天表現較為正常,但天色一黑就開始神志不清楚的夜間混亂。此外也會混雜先前中風的症狀像手腳無力、走路偏一邊、頭暈等等。 通常血管性失智症患者的人格退化會比阿茲海默症患者輕微,也就是說個性不會改變太多或脾氣古怪。然而憂鬱症、妄想等症狀也常發生。除此之外,因為此類病患必須進行系統性的血管評估,如心臟血管或周邊的血管等。

Read More

噎到 有意識可採哈姆立克急救

異物梗塞呼吸道,醫師示範哈姆立克急救法。(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市兩名女性吃飯時都是異物噎住,窒息送醫不治;醫師說,異物噎到呼吸道,可採「哈姆立克」急救法,且要把握4至6分鐘搶救黃金時間。 葉姓女子5日與舅舅在家裡吃飯,突然噎到昏倒,救護車趕到急救後送醫,但到院前無心跳,急救住院至9日不治。 鄭婦與親人於1日到阿里山遊玩,吃晚餐時感到不適,獨自走出餐廳,嘴唇發紫、臉色發白、說不出話,救護車趕到鄭婦無意識、有心跳,到院前無心跳,醫院搶救後恢復心跳,但昏迷、無法自主呼吸,住院治療延至4日宣告不治。 衛福部嘉義醫院急診科醫師林高源表示,若異物梗塞,可以張口、兩手交叉抓住喉嚨,讓旁人快速發覺異狀處理。 林高源說,呼吸道異物梗塞患者,在黃金時間4至6分鐘內立即發現、即刻搶救,將能挽救生命。 林醫師說,異物梗塞要先確認病人有無意識,有意識,可採取哈姆立克急救法;如無意識,要評估是否做CPR急救。 醫師示範哈姆立克急救法,救護員站在患者背後,前腳成弓箭步置於患者兩腳間,一手握拳放於上腹部正中線肚臍上緣,另一手抱住放好之拳頭,兩手環抱患者腰部,雙手用力向病人後上方快速、瞬間重複推擠,留意是否有異物吐出。

Read More

早產兒骨折 竟是缺鈣造成骨鬆

高醫新生兒團隊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完封早產兒骨折的發生,讓孩子住院中及出院後仍然可以蹦蹦跳跳。(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早產兒也會骨質疏鬆?一名出生體重800公克的早產兒,住院4個月後,家長開心地準備出院時,卻發現孩子右大腿竟然骨折;高醫新生兒科陳秀玲主任表示,這是所謂的「早產兒代謝性骨病變」,也稱為早產兒骨質疏鬆或是「早產兒佝僂症」,好發於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 陳秀玲主任說,病症原因主要是早產兒在成長期間的營養狀況不佳,再加上住院期間所使用的藥物,像是利尿劑及治療早產兒呼吸中止症的茶鹼,會使得鈣質容易流失。 高醫新生兒團隊在搜尋國際的文獻資料發現,這種早產兒骨質疏鬆的情形,可使用量化超音波來測定;量化超音波是具有方便性、無輻射又便宜的儀器。近來已發展出可以測量骨聲速度來評估骨頭的礦化含量。以往的許多研究顯示,此技術可用來評估足月新生兒及早產兒的骨頭健康及骨頭的礦化含量。 陳秀玲主任提醒,根據該院新生兒團隊的研究結果,早產寶寶在出院後至1歲時的成長,骨質的發育是會下降後(也就是會出現骨質疏鬆的情形),才又上升的。若是在下降的階段未加以注意,是會發生早產兒骨折的風險。 因此高醫新生兒加護病房執行「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計畫」,在早產兒住院時期,每週幫這些早產兒作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查,以了解其骨質密度於住院時下降的程度。再藉由飲食的調整、維生素D添加及物理治療的介入,除了不讓骨折發生外,更希望建立早產兒的良好骨本,提醒大家,骨質疏鬆不只是老人家的病症,在早產兒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高雄新生兒團隊從民國110年起,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執行了「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計畫」,至少已有超過100位的早產寶寶加入這個計畫。小安在媽媽懷孕26週時,即使媽媽盡了一切努力,小安還是迫不及待地來到這世界,出生時體重只有965公克。住院期間的骨質在第四週降到最低點,醫療團隊透過給予小安飲食的調整、維生素D添加及物理治療的介入後,最後小安健康出院,也沒有骨折情形,擁有良好骨本,但仍須門診追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