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 熱消融治療免開刀

張姓男子(左)甲狀腺癌復發,經台中榮總醫師李宇璇採消融治療,1個月後腫瘤降到驗不到,腫瘤也明顯的縮小許多。(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張姓男子5年前發現右頸有腫塊,就醫檢查證實是甲狀腺癌,他怕開刀,加上腫瘤卡在大動脈和氣管中間難處理,後經醫師建議接受熱消融治療,隔天照常正班,門診追蹤腫瘤指數降到完全驗不到,回歸正常生活。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宇璇指出,根據文獻,甲狀腺結節盛行率約50%到70%,其中有5%到7%為甲狀腺癌。早期的甲狀腺癌大部分是沒有症狀的,很多是健檢意外發現。得甲狀腺癌的危險因子跟輻射線暴露,碘的攝取,肥胖等都有關係。 張姓男子表示,他是在5年前突然發現右頸部有約4公分腫塊,檢查發現是一整排的腫瘤,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經手術切除,以及原子碘的治療,復發後發現1顆腫瘤位於大動脈和氣管的中間,不好處理,因此接受消融手術,術後每3個月追蹤,腫瘤指數降到0.2以下,已經低到驗不到,超音波底下腫瘤也明顯的縮小很多。 李宇璇說,甲狀腺消融治療是在超音波監測下將消融針置入病灶,用電流加熱的原理讓癌細胞受熱壞死,腫瘤會花幾個月的時間慢慢萎縮吸收,病人只需局部麻醉,傷口只有針孔大小,術後觀察半小時,沒有不適就可以回家、不須住院。 李宇璇強調,甲狀腺癌的治療是個人化的,對於復發患者,如腫瘤小於1公分且未有淋巴或遠端轉移、復發範圍只有局限在少量的淋巴結(小於5顆),或病人已多處轉移,無法以手術根除性治療,以及病人身體狀況無法動手術,或是不願意動手術時,都可評估採消融治療,而李先生在採消融治療後,1個月後腫瘤指數已經低到驗不到,超音波底下腫瘤也明顯的縮小很多。

Read More

內視鏡胃造口 減少換管不適

奇美醫整合胃腸、腫瘤、神經內科等跨科團隊合作,以經皮內視鏡胃造口為長期鼻胃管飲食病人消除陰霾。(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71歲李姓阿嬤3年前中風後因吞嚥功能受損,吃東西會嚴重嗆咳,長期放置鼻胃管灌食;每月更換1次鼻胃管從鼻腔穿過咽喉進到食道、胃,過程就像燒灼般不適。經內視鏡胃造口,術後2天後即全灌食並如期出院,每半年更換1次管路。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經皮內視鏡胃造口為常見的灌食方式,主要是在腹壁上製造一個孔洞,從此灌食管灌食和藥物以維持病人營養需求。此項技術適用於無法透過口腔進食病人,常見原因包括嚴重吞嚥障礙、神經性疾病如中風、失智症和頭頸部、食道癌症等。 經皮內視鏡胃造口透過胃鏡導引和局部麻醉方式,將胃造口管由胃拉出至腹壁外,腹壁上的傷口約為1.2~1.5公分,過程約20分鐘。術後即可開始灌食,傷口的照護也不會太複雜。腹壁上的管路可用衣物覆蓋,維持外貌完整。研究顯示,胃造口的病人吸入性肺炎較低,對於營養的進步也更快。 王宿鴻指出,病人因疾病關係或開刀需求無法吞嚥進食時,一開始都是先放置鼻胃管灌食,若灌食需求超過1個月,胃造口是很好且方便的選擇。 奇美醫在醫療副院長郭行道帶領下,2008年成立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團隊,至今已幫助234名病人採用經內視鏡胃造口,透過整合胃腸、老人醫學、腫瘤、神經內科等跨科團隊合作,並結合護理端的出院準備服務、居家護理及居家醫療護理師,共同推廣到更多有需要病人身上。 整合項目包括增加諮詢窗口、加強和病人家屬的觀念溝通、優化住院手術過程,並結合後續居家照護醫療及慢性照顧機構。

Read More

玉里醫院萬寧院區 94染A流 照服員怨不給克流感

衛福部玉里醫院萬寧院區感染A型流感住民截至16日止共有94人,其中93人為輕症,目前都以克流感抗病毒藥物持續治療,同時密切追蹤觀察病情變化,另有1名重症者已轉送部立花蓮醫院治療。(中央社) 投訴院方只開給病患 他們只有一般感冒藥 衛生局:感染48小時內用藥才有效果 由醫師判定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衛福部玉里醫院94人感染A型流感,有院內員工投訴給藥過程遭刁難,因花蓮縣衛生局認定他們接觸患者超過48小時未給藥物,質疑用藥標準太嚴格。對此,衛生局表示,感染48小時內用藥才有效果,患者都已立即開藥治療。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16日發布聲明表示,該院萬寧院區於4月12日發現兩位住民出現發燒、四肢痠痛症狀,經快篩結果為A型流感陽性反應,當下立即將住民安排至發燒隔離室,並投予克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積極追蹤控制感染人數,予以妥適治療,同時通報花蓮縣衛生局,獲得充分藥物資源及協助。 截至16日為止,萬寧院區感染A型流感住民共94人,其中93人感染者為輕度症狀,目前都以克流感抗病毒藥物持續治療,同時密切追蹤觀察病情變化;另有1名重症者已轉送衛福部花蓮醫院治療,而醫院也將全力醫治所有病患,協助感染住民儘速恢復健康。 不過卻有爆料者投訴指出,院內藥師及護理人員開藥使用克流感藥物給病患服用,但接觸患者的照服員卻無法拿藥,只因衛生局認為接觸患者已超過48小時,不能給克流感的藥物,只能針對症狀給予一般的感冒藥,質疑給藥標準太嚴格,痛批衛生局不知民間疾苦。 對此,衛生局表示,克流感藥物為48小時內預防性投藥,由院內醫師判定接觸者是否在48小時內感染,用藥才有效果;當時就院內醫師判定,有感染的病患都有立即開克流感的藥物。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精神專科教學醫院,目前收治約2000多名精神病友,採住宿型長期照護。

Read More

中藥及針灸 改善遲緩兒認知/肌力

雷射針灸具非侵入性、無痛、安全、省時等優點,適合小兒、身體虛弱、易暈針等患者。(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兒童發展遲緩是指在認知、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或可預期出現異常的情形,須經由專業醫療評估確認。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蘇泓文說,中醫經由藥物及針灸治療可有效達到改善認知、增強肌力等效果,改善兒童發展遲緩狀況。 蘇泓文表示,一般來說,若發展與正常孩童之功能相差25%以上則會被認為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多樣且複雜,目前已知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為最大,而環境因素包括後天營養、家庭及環境刺激等。根據WHO統計,發展遲緩兒的盛行率約為6至8%,不在少數。因此非常依賴結合早期通報、醫療、學校與家庭的早期療育等的照顧及評估系統。 他說,兒童發展遲緩屬於中醫古籍所載「五遲」、「五軟」的範疇。宋代《小兒藥證直訣》記載「五遲」有立、行、語、髮、齒遲等;「立遲」與「行遲」是動作發展遲緩,「語遲」指語言發展遲緩,「髮遲」為初生時沒有頭髮或非常少,隨年齡增長頭髮仍稀疏難長或不濃密,「齒遲」指一般嬰兒6個月至8個月大時開始長牙,大約到2歲半至3歲時會長齊20顆乳牙,若1歲仍未出牙、或數量甚少,就是屬齒遲。而「五軟」,則是指小兒頭、項、口、手足、肌肉軟,極度符合現今對於兒童發展遲緩的症狀觀察。 蘇泓文醫師表示中醫透過「藥物」及「針灸」兩方向來治療「五遲」、「五軟」等兒童發展遲緩狀況。臨床上可使用健脾、補氣、滋腎,甚至通竅、醒腦等相應的藥物來治療。而可以透過針灸刺激頭部、四肢之穴位,達到改善認知、增強肌力等效果,增進發展情形,若兒童不適用實體針治療,可改為更安全的雷射針灸,具有非侵入性、無痛、安全、省時等優點,非常適合小兒、身體虛弱、容易暈針等患者。除發展遲緩外,亦可廣泛應用於小兒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Read More

童胸腫腿疼 竟罹惡性淋巴癌

男童下肢疼痛,就醫檢查發現左胸肋骨下方有約5.5公分腫塊,竟罹患惡性淋巴癌。(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歲男童左胸壁有處腫大隆起但不會疼痛,同時運動後右大腿出現疼痛現象;2週後逐漸轉到右小腿,痛到無法走路。兒童急診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惡性淋巴癌,化療後腫瘤已完全消失,目前狀況穩定,並於門診持續追蹤。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巫康熙表示,該男童被送到急診時發燒至38.7度,理學檢查發現右膝活動受限、有明顯壓痛,但外觀無紅腫;左胸肋骨下方腫塊約5公分,有輕微壓痛。抽血報告顯示,急性發炎指數和慢性發炎指數上升,緊急安排右腿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大腿骨遠端疑似骨髓炎表現。 男童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發燒和右腿疼痛稍有改善,但進展緩慢。會診血液腫瘤科醫師,經右胸腫塊和右大腿骨遠端的切片檢查,發現兩者結果皆是B細胞淋巴芽型淋巴癌,且全身有多處轉移,後來住院並接受化療。 巫康熙指出,惡性淋巴癌為常見的兒童癌症,雖治癒率約有8成,但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常見為不明原因發燒、淋巴結腫大或下肢疼痛。若兒童出現不明原因下肢疼痛並排除外傷因素造成以至於無法行走時,經診所治療成效未顯著,建議帶到大醫院兒童急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早期發現病灶較易治療。

Read More

翁菜瓜布肺 標靶新藥提高存活期

醫師朱遠志說,菜瓜布肺患者平均存活期僅2~3年,現有2種治療新藥可提高存活期。(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2歲的江姓阿公在碾米廠工作30年,現已退休並戒菸30年,因常咳嗽、虛弱無力、胸悶,且在平地走路越來越喘,又因感冒致症狀更嚴重,就醫診斷為「特發性肺纖維化」。經以標靶新藥比樂舒活治療半年後,不但症狀明顯改善,再度檢查肺功能及用力肺活量,明顯增加25%,提升生活品質,門診追蹤2年未發作。 郭綜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朱遠志指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患者肺部會因纖維化的進展,而使肺部外觀或肺部電腦斷層影像如菜瓜布一樣,出現一絲一絲的纖維,又稱「菜瓜布肺」。IPF是肺纖維化的一種,但因自體免疫疾病如硬皮病、皮肌炎、乾燥症及紅斑性狼瘡等,也會因為自體抗體產生肺部攻擊導致肺纖維化,必須排除。 IPF早期表現,通常以非特異性的乾咳、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狀。由於慢性咳嗽、乾咳、喘促在很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肺阻塞也會表現,不易被察覺常延誤治療。患者若持續8週以上乾咳,且有愈趨嚴重的狀況,應速至胸腔內科檢查。 朱遠志說,治療IPF有2種標靶藥「抑肺纖」、「比樂舒活錠」,可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減少急性發作,並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提供患者較佳生活品質,且健保都有給付。

Read More

抗戰玫瑰斑 應溫和簡單護膚

皮膚科醫師指出,玫瑰斑除了治療外,日常生活選擇溫和單純的保養品、減少角質層受損、避免過度醫美處理或護膚程序等,有助減少誘發機會。(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玫瑰斑俗稱「酒糟」,約有8~9成的玫瑰斑患者都有臉上蠕形蟎蟲超標狀況。除了治療,日常生活選擇溫和單純的保養品、減少角質層(皮膚障壁)受損、避免過度醫美處理或護膚程序等,都有助減少玫瑰斑的誘發機會。 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指出,玫瑰斑是一種慢性皮膚炎,於臉部會出現反覆或持續泛紅、發熱、丘疹、膿皰、搔癢、乾粗與血管擴張等症狀。 根據統計,全世界平均的玫瑰斑盛行率約5.46%,但根據地區與人種不同有所差異;國家之間的盛行比例差異大,約在1~22%之間,女性與男性比例約3比1。 曾德朋指出,玫瑰斑致病原因包含先天體質;或是後天外在因素的刺激,像是日曬、過度清潔、保養品與彩妝品使用等,其他誘發因子包括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飲酒、喝熱飲。另外,處於悶熱的環境或是泡湯、三溫暖,都有可能讓皮膚狀況惡化。 治療玫瑰斑時,儘量減少各種內外在誘因。此外,選擇溫和單純的保養品、減少角質層受損、避免過度醫美處理或護膚程序,也可以大幅減少玫瑰斑誘發的機會。 皮膚科醫師周宛儀說,門診經驗顯示,約有8~9成的玫瑰斑患者都有臉上蠕形蟎蟲超標狀況。蠕形蟎蟲超標時容易讓患者臉部發癢、毛孔粗大並誘發丘疹膿皰,還會造成皮膚敏感,進而產生泛紅、血絲與膚色不均的狀況,嚴重時臉部皮膚摸起來甚至會有砂紙般的粗糙感。 蠕形蟎蟲的數量是否有超標,需要透過所謂的「驗蟲」檢測,在顯微鏡檢查下才能準確判別。蠕形蟎蟲是臉上常見的共生寄生蟲,並不需要趕盡殺絕,萬一蟲量超標才使用抗蠕形蟎蟲藥膏,也能避免抗藥性產生。 周宛儀說,治療前最困難的重點在於能否「確定診斷」,關鍵就是確認患者的誘發因子。治療玫瑰斑是需要長期抗戰,要有耐心且不中斷。目前第一線治療以口服與外用藥物為主;若蠕形蟎蟲超標,也有新型的藥膏可以使用,可大幅改善丘疹膿皰、臉頰泛紅及搔癢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切勿自行聽信偏方或用了錯誤的方式處理,可能造成皮膚永久損傷。

Read More

女師肌腱炎無法寫字 雷射針灸改善

中醫師陳昱昀利用雷射針灸,幫助病人緩解肩肘疼痛。(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32歲林姓國小女老師最近感到肩關節外側有痠痛感,晚上睡覺時壓到會痛醒,平日教課時肩膀常痛到無法抬手書寫黑板。疼痛不適影響睡眠,至中醫求診,診斷為棘上肌肌腱炎。經雷射針灸對肩部的肩髎、天髎、巨骨、秉風及手部的合谷、後谿等穴位進行一週3次的治療後,疼痛緩解大半;治療2週後疼痛感已無,肩膀可正常抬起以書寫黑板。 54歲陳姓乳癌患者,每次入院接受完放療、化療後感到非常疲憊、食慾不振且惡心想吐。經雷射針灸對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治療,依體質開立滋陰補氣、健脾和胃的科學中藥,幾次治療後覺得身體狀況好了許多,比過去更有元氣,有自信堅持住後續的放、化療。 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昱昀表示,雷射針灸是結合傳統針灸和現代雷射技術的治療方法,副作用或併發症極其少見;相較於傳統針灸,具有無痛、非侵入性、安全等特點,對於怕痛怕針、體虛、容易暈針、身體有大面積傷口的患者是一大福音。雷射針灸的原理是透過低能量的雷射(功率小於500mW)照射以刺激穴位,促進粒線體合成,增加能量來源,調整細胞代謝,影響人體經絡系統,達到治療疾病及修復組織的效果。 陳昱昀指出,雷射針灸可治療包括急慢性疼痛、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疾病等;也可以與中藥、芳香療法、傷科推拿等其他療法結合,多管齊下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某些臨床狀況需要醫師評估病情後才能安心使用,例如孕婦腹部、小兒頭部、裝有心臟節律器、內分泌疾病、癌症腫瘤等。 雷射針灸無法健保給付,每次需自費約300~400元不等。雷射針灸單次的效果不明顯,需要多做幾次才有顯著療效。

Read More

塊狀紅疹奇癢 壓力大爆蕁麻疹

醫師唐佑任說,皮膚癢疹要了解成因,預防及治療同步施行。(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男子脖子、手臂及身體奇癢,發現皮膚上有許多大小不一、塊狀浮腫的紅疹,擦了止癢藥膏、藥水還是癢得要命,甚至帶著些微刺痛,只能不停搔抓。經醫囑服藥、按摩並放鬆休息,蕁麻疹及痛癢感於夜間漸漸消除。 台中榮總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經主治醫師唐佑任辯證,患者身上各部位浮腫、微紅且略微偏白的塊狀紅疹,應是工作壓力大引起急性蕁麻疹(風疹)發作。先於曲池穴、血海穴針灸,並開立清除體內風毒袪濕清熱的中藥,叮囑返家可持續穴道按摩緩解癢感,放鬆心情、避免洗澡水過熱。 唐佑任表示,搔癢感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一味擦藥止癢恐治標不治本;民眾可先觀察日常各種致癢因子,才能有效預防及治療。 致癢原因大致可區分為「外在接觸」、「內在體質」及「疾病引發」,例如皮膚長期處於潮濕狀態,春夏易發汗皰疹、洗澡用過熱的水易造成乾癢等,皆因外在接觸引起;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懷孕體質變化或食物、藥物過敏造成的皮膚癢,則是因「內在體質」導致。另外,也有因黴菌、疥蟲感染(疥瘡)、尿毒症、糖尿病、膽道阻塞、寄生蟲等「疾病引發」的癢疹,原因不同,診療方式也不同。 在過敏性皮膚炎方面,中醫用荊防敗毒方、解毒清肝方,並加服調中益膚方,加入人蔘、防風、蒲公英等,不但可清除體內濕熱,也強肝固脾以改善體質,使病患盡量不受過敏原影響加速康復及避免復發。 唐佑任提醒,當皮膚有癢疹時,飲食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人工合成物,可多吃淡水魚、新鮮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並攝取足量的蔬菜幫助肌膚修復,烹調以蒸煮取代炒炸或燒烤,因高糖油鹽可能導致皮膚症狀惡化。 此外,若懷疑對食物過敏,建議先停食海鮮,特別是有殼類(蝦、蟹)及深海魚(鮭魚、鱸魚、鯧魚及白帶魚等);也建議停食堅果,特別是花生及麻油,避免上火。也避免食用芒果、奇異果、榴槤、草莓等易致發過敏的水果。

Read More

血友病男 謝醫點醒換關節站起來

每年4月17日為世界血友病日,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15日舉辦響應活動,盼提升大眾對血友病及其他罕見出血性疾病的認識。(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李姓婦人33歲時因生產血崩,才被確診為中度類血友病,讓她一度情緒崩潰,因醫生鼓勵決定勇敢面對,血崩生下的孩子如今更投身長照領域,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延續對醫師感念。 每年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15日舉辦響應活動,盼提升大眾對血友病及其他罕見出血性疾病的正確認識。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暨彰化基督教醫院血友病中心教授、血友病之父沈銘鏡致詞指出,先天性血友病是一種體內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的疾病,患者因關節容易反覆出血,常有關節病變問題。 51歲血友病患者王姓男子幾乎連年出席響應活動,上午更帶著新婚妻子現身,分享晉升人夫的幸福喜悅。王男1歲就確診為重度A型血友病,25歲因關節嚴重變形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 當年沈銘鏡一句「你人生真的要這樣嗎」?當頭棒喝下,王男決定「賭一把」接受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每天堅持走上10公里,誓言將年輕時沒走的路,通通走回來。 63歲病友李姓婦人分享,她從小就常常莫名鼻血,生理期血量多到必須使用產褥墊,直到33歲時因生產大出血,才被確診為中度類血友病。她哽咽直呼自己的命是沈銘鏡撿回來的,那時她無法接受病況,在病房崩潰嚎啕大哭,沈銘鏡一席勉勵話語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沈銘鏡俠醫精神也影響李婦一家,血崩誕下的長子如今已30歲,負笈日本就讀長照科系,並協助照顧當地弱勢老人,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把對沈銘鏡的感念轉化成小愛繼續傳下去。 過去血友病患者只能等到出血才給予需要時治療,但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現在病友可以透過定期規律注射凝血因子或非因子藥物的方式,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的預防性治療。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指出,重度血友病友如果規律預防注射,控制得宜,其實跟常人無異,應及早開始規律進行預防性治療,可大幅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有機會過正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