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縣首創骨鬆肌少症聯合照護

全國首創!嘉義縣骨鬆肌少症智慧聯合照護,再創行動智慧照護歷史新頁。(記者張翔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全國首創骨鬆肌少症智慧聯合照護,聯手轄內長庚及慈濟2大醫及中華民國骨鬆醫學會、王長庚公益信託、財團法人慶寶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及長庚大學等,整合智慧科技及實體醫療,領先全國打造骨鬆肌少症聯合照護網,11日於棒棒積木飯店由縣長翁章梁宣布正式啟動,同時提供現場體驗! 翁章梁表示,破除醫療資源不均及幅員限制,戮力推動行動醫療照護,整合綠能及智慧科技,111年打造全國首創綠能醫療專車,配置先進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設備,成功升級行動醫療3.0版。 翁章梁大力稱讚衛生局秉持勇敢超越追求更好的核心價值,好還要更好!今年嘉縣導入人工智慧骨鬆影像判讀系統及智慧化肌少症暨身體組成多功能檢查系統(Q check),提升普篩量能及進階精準檢查,以最新科技照護為民眾骨鬆肌少把關,希望每位鄉親都能夠真正的健康老化、樂活在嘉。 衛生局長趙紋華說,嘉義縣骨鬆肌少症智慧聯合照護網,打破公共衛生傳統照護壁壘,整合最新科技設備、人工智慧、醫療及多方專業,全面提供民眾有效、精準、便捷的照護服務。 趙紋華說,前端運用行動醫療車配置智慧骨鬆影像判讀及智慧化多功能理學檢查系統,於3+1行動醫療、社區複合式篩檢推動骨鬆肌少症篩檢得來速,同時提升衛生所骨鬆照護專業;後端整合長庚、慈濟2醫院骨科,將高風險骨鬆肌少症患者,透過科技資通訊平台,建立即時轉介聯合照護,打造一條龍的服務模式。

Read More

免疫異常反覆流產 減敏治療成功當媽

奇美醫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蕭存雯表示,反覆性流產或不孕不全然是年齡問題,建議應及早積極治療,並尋求醫師幫助找出癥結進行精準個人化懷孕計畫。(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38歲婦女經歷4次懷孕初期流產,多次檢查被診斷為不明原因反覆性流產。進行免疫學檢查後,發現她和丈夫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高度相符,可能是導致反覆性流產原因。奇美醫經驗性減敏治療後成功懷孕,順利產下健康的嬰兒。 奇美醫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蕭存雯表示,過去的研究顯示,1次流產後再次流產的的機率為15%;連續2次流產,下一次流產率為17至31%。反覆性流產對夫妻在身心靈上造成極大負擔。 根據歐洲生殖醫學會及美國生殖醫學會的定義,發生2次流產即可診斷為反覆性流產。據美國生殖醫學會2020年報導,約2%的育齡夫婦受苦於反覆性流產,其中約一半可找到原因,例如先天性血栓疾病、抗磷脂抗體症候群、解剖構造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和內分泌失調等。但仍有50%的夫婦受苦於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 蕭存雯表示,奇美醫在生殖免疫學領域擁有獨特的專業經驗,提供相關免疫學檢查及治療資訊,針對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提供檢查及治療選項。在醫療決策共享(SDM)的背景下,提供免疫學檢查及經驗性減敏治療。若有反覆性流產病人會考慮夫妻一起做免疫學檢查,確認是否為免疫機能異常造成,並考慮接受減敏治療。 奇美婦產部生殖醫學科於2010~2021年統計,受免疫學檢測之反覆性流產夫婦,約有35%具有HLA高度相容性,因此診斷為免疫因素造成反覆性流產,並安排減敏治療。而接受減敏治療的夫婦最終有近6成順利產下活產健康的嬰兒,對原苦於無法孕育下一代的夫婦提供了成功活產的機會。 蕭存雯強調,反覆性流產或是不孕不全然是「年齡」的問題,年輕女性也可能遇到備孕困難的關卡,建議若有此方面的困擾,應及早積極治療並尋求生殖醫學科醫師幫助,抽絲剝繭的找出問題點,各個擊破以進行精準的個人化懷孕計畫。

Read More

3成民眾自認不會染新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組成「防疫大聯盟」,共同呼籲民眾「疫苗+1 」,安心迎向解封新生活。(記者戴淑芳攝) 注重防疫、免疫力佳及疫情下降是主因 擔心副作用、疲乏…4成不打次世代 記者戴淑芳、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醫界強調持續降低新冠肺炎中重症與死亡風險為現階段重要關鍵。然而,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國人對於新冠肺炎疫苗仍普遍存有迷思,且有3成民眾認為自己未來不會確診新冠肺炎,其中近8成是未滿60歲的青壯年族群。 國內逾7成民眾已完成1劑追加劑施打,但病毒持續變異,仍需更新疫苗才能對抗目前流行的病毒株。有鑑於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3月進行一份千人新冠肺炎疫苗認知大調查,了解年齡介於20至79歲民眾,對於疫情發展與疫苗接種的想法,藉此發現國人防疫迷思及常見疑問。 調查顯示,有3成民眾認為自己未來不會確診新冠肺炎,其中近8成是未滿60歲的青壯年族群。進一步調查發現,有信心自己會「免疫」的3大主因為「注意自我防疫」、「對自己免疫力有信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下降」。 若將有無確診經驗分開觀察,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者認為已確診過所以不會再次感染;反之無感染經驗者則認為只要定期打疫苗,就不會確診,顯見確診經驗也影響民眾防疫積極度。另,有4成民眾表示沒打過次世代疫苗,且不打算施打,主要原因為「擔心副作用」、「打過多次疫苗已經厭倦」等。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從次調查顯示民眾對新冠肺炎疫苗仍存有迷思,新冠肺炎疫苗從開打至今已經接種超過6000萬劑,並未出現大量不良事件,疫苗施打後的疲倦或肌肉痠痛等常見輕微副作用,通常都會在數天內緩解。 此外,針對不少民眾認為曾經打過疫苗,就不用再施打疫苗,王復德強調,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效果會隨時間下降,依循政府建議接種「次世代疫苗」,才可以維持保護力、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深夜照鏡臉扭曲 耳石沉積症搞鬼

醫師陳建志正在診療耳石沉積症患者,病人照鏡臉上五官會出現扭曲。(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0歲婦人自從10多年前一場車禍過後,每當睡前刷牙或早上盥洗,只要抬頭漱口、彎腰吐水,再抬頭時,看見鏡中自己的臉龐會扭曲,五官會移位,持續大約數秒鐘。起初會感到頭暈目眩、惡心想吐,日子久了,僅感覺有一點「頭悶」而已。 病人原本懷疑是魂魄跑掉,還去收驚好幾次;又以為是頸部扭傷,但X光及超音波檢查均正常;近來,因單眼視力模糊,愈來愈看不清楚,經診斷是「白內障」,在手術前評估,她提及這多年的視覺怪病症能否因手術而痊癒,醫師直覺病情不單純,便把她轉到了暈眩門診。 來到診間,先請她坐著頭向左轉,接著向後躺下,頭垂在床邊,撐開她眼皮,就看到她眼球正在快速地顫動,她說:「醫師,現在是您的臉在變形!」再請她坐起,靜坐一段時間後,再測試,相同的狀況又發生了,確定是罹患了左側後半規管的耳石沉積症。此病乃左側內耳橢圓囊內的耳石斑,因外力、缺血或發炎而脫落,依據當時頭部姿態,繞了一圈,進入了後半規管,之後,只要患者一改變頭部姿勢,耳石會因重力或慣性,持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驅動壺腹內的頂帽,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出現眼震及暈眩。隨著時間進展,大腦進行代償性抑制,患者不再暈眩,眼震減少,卻留下了震動視幻覺 。 此病治療,服用止暈止吐藥物並無效果,還須仰賴耳石復位術。依據患者眼球轉動的方位及速度,判定耳石在半規管內的走向,逐步把易位的耳石,轉回到橢圓囊內,即可痊癒。 須注意的是,內耳骨性外殼出現裂隙或瘺管,一側聽神經長出腫瘤,支援腦幹血液之椎基底動脈某處出現狹窄,或是某一動脈壓迫腦幹或聽神經時,也會出現本文個案類似的病症,但治療策略迥異,患者宜先正確就醫,莫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Read More

流感重症增8例 死亡+3均長者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疫情持續,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新增8例流感重症,其中2例較年輕為10多歲男性、20多歲女性,均有入住加護病房,並新增3例死亡,都是70多歲個案,預期未來一週疫情仍可能上升。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略降至4萬5899人次,但可能是受到清明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新增8例流感重症,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其中除了10多歲男男性青少年和20多歲女性沒有慢性病史外,其餘6例分別具慢性肺病、腎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有7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至於新增3例死亡,年齡皆為70多歲,具肝腎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一開始都是發燒、咳嗽有痰,病況變化快,從出現症狀到死亡約1至2週。 因此,林詠青提醒,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囑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 此外,郭宏偉也指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為4174人,看起來持平,但研判也是與清明連假部分門診休診有關,推估社區疫情仍在上升中,未來一週預測也是上升。

Read More

87歲嬤罹肝癌 腹腔鏡切除復元佳

87歲江阿嬤經微創右肝腫瘤切除手術,住院5日後,醫療團隊送上蛋糕,歡喜祝福她出院。(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87歲江阿嬤患C型肝炎多年,去年定期篩檢發現腫瘤指數異常,經玉里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易志勳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右肝有7公分肝腫瘤,經轉介到花蓮慈濟醫院進一步詳細檢查,確認江阿嬤罹患肝癌,並為她安排微創右肝切除手術,術後復原良好,住院5日後,團隊送上蛋糕,歡喜祝福她出院。 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說,因為阿嬤為高齡長者,經詳細檢查,確認心肺功能正常、生活能自理、走路也沒問題後,評估可做積極的手術治療,且為了降低對病人其他功能或其他器官,包含心臟、肺臟、腎臟的影響,選擇以微創手術腹腔鏡切除位於第7肝葉的肝癌腫瘤。 陳言丞強調,微創手術最大優點是可避免較大上腹部傷口。因為上腹部傷口破壞人體的筋膜與肌肉較多,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傷口的疼痛,再來是術後呼吸的恢復,若是年紀較大或呼吸功能不好病人,都會影響脫離呼吸器時間;微創手術也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傷口多在下腹部,不僅對腹壁破壞小,對呼吸影響也小,術後3至5日就可出院。 陳言丞指出,肝癌最好的預後治療就是手術切除,再來是熱射頻燒及肝臟移植,以台灣來說,最穩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若是腫瘤局限在單一側或是單顆肝臟、肝功能穩定足以切除肝腫瘤的狀況下,團隊都會以切除手術為首選。 幾乎所有腫瘤都可使用微創手術,但仍得評估病人狀況決定。陳言丞表示,醫師考量的點在於腫瘤位置、切除程度、切除的安全範圍大不大、對於血管的傷害與保留,還要依據不同腫瘤特性,都有不同的考量來決定以傳統手術還是微創手術來進行。

Read More

陽明交大發現 柑橘果皮妙用! 橙皮素助延壽回春

陽明交大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柑橘類果皮的「橙皮苷」經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有助延緩皮膚老化。(陽明交大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柑橘類果皮可成延緩皮膚老化問題新曙光!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柑橘類果皮的「橙皮苷」經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可促進CISD2基因表現,不只能促進長壽,還能延緩皮膚老化。 陽明交通大學11日舉辦「發現長壽基因促進劑橙皮素」記者會,由陽明交通大學、林口長庚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經動物實驗發現,「橙皮素」可促進CISD2長壽基因表現。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表示,在2009年原本想尋找肝癌致癌基因,意外發現CISD2基因能調控哺乳動物的壽命長短,在哺乳動物老化過程中,CISD2基因會下降,如果能讓CISD2基因維持甚至提升,就能延緩老化。 為尋找能刺激CISD2長壽基因的促進劑,陽明交大、林口長庚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進一步從古醫書「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上品藥植物中萃取化合物,經實驗發現存在於橘子、柳丁、檸檬等柑橘類果皮的「橙皮苷」有效果,當橙皮苷吃進人體後,由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可促進CISD2基因的表現。 蔡亭芬說,研究團隊經動物實驗發現,小鼠在21.5個月大(相當於人類70歲)餵食橙皮素後,到26.5個月(相當於人類80歲)時,能提升約3倍的CISD2表現量,證實橙皮素是CISD2長壽基因促進劑;且橙皮素還能有助於降低血糖、維持正常醣類代謝,還可延緩心臟老化,改善心臟損傷及纖維化,也能延緩肌肉老化。 她也提到,若想透過橙皮素促進長壽,經由天然果皮攝取,體內能產生及吸收到的橙皮素劑量有限,最好是將橙皮素發展為保健食品,較能快速提升CISD2長壽基因表現,並達到促進健康長壽的效果;若開發含CISD2基因促進劑的保養品,還能有助於防止皮膚老化。

Read More

新生兒腹脹吐奶 揪小腸閉鎖症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表示,出生1天女嬰罹患先天性小腸閉鎖症,空腸和迴腸交接的通路阻塞。(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才出生1天的女嬰,因嘔吐、腹脹而難以餵乳,經醫師上消化道攝影檢查,發現她的空腸和迴腸的外觀很奇特,近端的空腸相似小小氣球鼓脹,遠端迴腸卻是無法顯影,診斷為小腸閉鎖症。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表示,該女嬰是罹患先天性小腸閉鎖症,空腸和迴腸交接的通路阻塞,由於才出生1天,先手術打通空腸和迴腸,並施作暫時性人工肛門,讓女嬰順利吸收營養,養大到5個月後才真正脫離這項疾病的困擾。 林雨利表示,空腸和迴腸之間的阻塞,約有80%的病人可以發現有腹脹的情形,而且可能看見膨脹阻塞段的腸子有主動蠕動,嚴重腹脹會壓迫橫膈而造成呼吸窘迫。由於該女嬰的空腸和迴腸之間被膜狀阻塞,經手術後讓空腸和迴腸暢通,但由於兩端的口徑差太大,猶如從10線車道要通向1線車道,還是會發生壅塞,因此從空腸部位做人工肛門,人工肛門開在腹部。 林雨利說,施做人工肛門最大好處是使病童能盡快進食,以支持身體成長。初次手術後2個月關閉人工肛門,讓遠端迴腸能慢慢「拓寬」腸道,以承受空腸擠進的食物,這樣的想定是成功的,雖然術後病童仍有嚴重腹脹,但不到1週即能順利排便,並於3個月後空腸和迴腸完全暢通,經2年來的觀察,該小女嬰發育正常。 林雨利指出,先天性空腸迴腸閉鎖,是小腸閉鎖症不同部位的一種,其閉鎖型態多種,該女嬰是屬於膜狀阻塞,近端空腸和遠端迴腸的腸段肌肉有相連,但腔內有一層橫膈膜完全分隔,如果未即時手術打通,是會有生命的危險。至於先天性小腸閉鎖症的原因,至今還不是很清楚,多發生在孕婦懷孕的後期。也有醫學認為是胎兒在腸生長時因缺血所造成,由於母親在懷孕時期曾發生過休克情形。 林雨利強調,小腸閉鎖症是新生兒常見腸阻塞疾病,發生率約3000個嬰兒中會有1例。

Read More

陰道口肉球摩擦出血 竟是子宮脫垂

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伊菱表示,骨盆腔器官脫垂常見於多次自然產且年紀大女性。(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60歲黃姓女士生過4個小孩,工作因素長期需搬重物,因下腹有下垂感、頻尿,在陰道口發現有個軟軟的肉球凸出來,走路時常因摩擦到腿部有出血、疼痛不舒服,至醫院就醫。醫師內診檢查後發現這軟軟的凸出物是子宮頸下垂到陰道口,造成外觀看似球狀物的子宮脫垂。試過子宮托置放後,黃姓女士仍想尋求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與醫師溝通討論之後,選擇手術治療。術後門診追蹤傷口復原狀況良好,走路不再感到疼痛不適,頻尿情形也改善許多,臉上重拾往日笑容。 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伊菱表示,骨盆腔器官脫垂常見於多次自然產且年紀大的女性,肥胖、長期負重會導致腹內壓上升,隨著老化因荷爾蒙下降,肌肉、膠原蛋白流失,容易使骨盆腔的器官從變弱的陰道壁膨出來。當陰道口有凸出物時,子宮頸因為頻繁摩擦底褲或大腿容易出現出血等症狀,病人因為子宮離開正常的位置而覺得下腹有下墜感。稍微嚴重者會因為子宮頸已凸出陰道口,就像是坐在球上一樣的不適感。透過保守治療或是手術的方式,大部分的患者可以治療及大幅度改善骨盆底器官脫垂的程度。 腹腔鏡手術放置人工網膜之手術。(記者徐義雄攝) 醫師李伊菱說,子宮脫垂輕微想再生育者、或不適合手術治療之患者,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骨盆底肌肉運動(凱格爾運動)與子宮托的使用。子宮托是目前公認骨盆腔器官脫垂非手術的首選治療方法,為衛生起見,子宮托應該每晚或每週移出,並以肥皂及清水清洗乾淨。仍有些病人因為自我照顧的問題,或是配戴子宮托造成一些併發症,使配戴子宮托失敗。 手術方式分為兩種途徑,分別是腹部採用腹腔鏡或達文西微創手術以及經陰道放置人工網膜手術或自體組織修補手術。目前的醫療技術,骨盆腔器官脫垂不但是可以治療的,治療成效相當好,多元化的手術與陰道外觀無傷口的微創方式,解決婦女這些難以啟齒的煩惱。 骨盆底脫垂手術有健保給付,人工網膜多要自費,手術前應與醫師溝通評估。任何手術多少都有風險及併發症,術後併發症可能有網膜暴露、尿液儲留、感染發炎、性交疼痛等。約1至2週不等的傷口疼痛或下背酸痛,不適感會隨著時間改善。

Read More

55歲婦腦出血 腦動靜脈畸形惹禍

官女士電腦斷層檢查,紅圈處為腦出血、箭頭處為動靜脈畸形。(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55歲官女士晚間突然昏迷,家人趕緊將她送至長安醫院急診,初步檢查,發現頭部左側有大片腦出血。病患平常健康且無3高等疾病,神經外科朱彥澤主任認為病灶不尋常,安排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緊急手術後,清除血塊和異常的血管,官女士恢復意識清醒,後續安排復健治療。 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病變,微血管發育不全或缺失,使得動脈無法經過微血管分流,將血液輸送到靜脈,造成血流過大、血管破裂出血,進而引發出血性中風,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性命。常見症狀以反覆不明原因頭痛為主,因難以察覺,常在血管破裂昏迷送醫後才被發現。 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表示,病患當初術前右側癱瘓,已能自行走路回診追蹤,語言能力從不說話變成能簡單對話。(記者徐義雄攝) 朱彥澤醫師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確診,官女士患有腦出血合併動靜脈畸形。出血太大片了,時間拖越久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的機率越高,情況相當危及,若不及時處理,病情可能會惡化至變成植物人的地步。 進行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掃描,知道異常的血管位置,手術過程失血量不多,順利清除將血塊和異常的血管,官女士術後在加護病房恢復清醒,後續將安排復健治療及追蹤。朱彥澤說,動靜脈畸形非是惡性疾病,經過這次的手術,已將病患腦部的隱患完全解除,不必再擔心動靜脈畸形造成的出血風險。 朱彥澤提醒,血管異常的症狀大多為頭痛不舒服,不會造成身體構造上的異常,一般很難察覺。假如有家族有腦血管疾病的病史,或長期頭痛一直未能找出原因,建議到神經外科檢查及診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