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復健無效 次發性髖關節退化惹禍

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隔天,林女士已可下床走路。(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歲林女士因下背痛及左臀疼痛導致舉步維艱,起初至骨科診所就醫,被診斷為是脊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症狀,經過一年多的復健症狀仍然無法改善。友人推薦至長安醫院骨科求治,透過詳細的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發現林女士患有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次發性髖關節退化,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隔天,林女士已可下床走路。 長安醫院骨科趙子鎔醫師表示,退化性髖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隨著時間和病程的進展,疼痛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影響患者正常行走和日常活動。髖關節疼痛區域與脊椎坐骨神經痛部分重疊,往往造成診斷困難,無法針對病因對症下藥,學理上被稱為脊椎髖關節症候群(Hip-spine syndrome)。 趙子鎔醫師詢問林女士的情況後,進行理學檢查,發現她患有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次發性髖關節退化。這意味著真正的病根不在脊椎,而是髖關節軟骨完全磨損所導致的疼痛,步伐變得十分艱難、走路就痛,困擾林女士長達一年多的下背痛的病根終於水落石出。 林女士的症狀無法透過藥物或復健有效治療,決定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進行順利,術後隔天林女士就能夠下床走路,不再感到下背和左臀的疼痛,重獲自由行走的喜悅。 趙子鎔指出,下背痛涵蓋的原因很多,脊椎髖關節症候群是其中一種容易被誤診的症狀,文獻看過有病患跛行多年才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此症。不要忽略身體各部位的疼痛,尤其是長期存在的疼痛,應該及早就醫,告知醫師疼痛的部位、特徵、時間、強度等資訊,醫師進行精確的診斷。

Read More

奇醫職場健康月 啟動5大關懷主軸

奇美醫規劃「奇醫職場健康月」啟動,每週以「健康奇步走」等不同主題宣傳活動特色。(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致力促進全民健康,除關注病人身體健康,也注重員工職場健康。將於四月起規劃「奇醫職場健康月」,每週展開不同類型主題宣傳活動特色,尤其疫情解封回歸正常生活後,期盼醫療繁重工作之餘多關心自己、家人職場及生活健康。 為推動全球預防職業災害及職業疾病,國際勞工組織將每年四月廿八日定為「世界職業安全衛生日」,著重於工作上災害與疾病之預防。 奇美醫規劃奇醫職場健康月,推出具有主題性的員工關懷、健康促進系列活動,宣示及實踐職場健康安全,希望可提供員工更全面的健康保健觀念、關懷和支持。 奇醫職場健康月五大宣傳活動分為,包括「友善職場GO,不法侵害NO,友善職場講堂、「健康奇步走,走跳美日GO及淨灘環保愛地球」、「keep walking梯走卡路里,樓梯創意標語Q&A競賽」、「小農市集支持在地食材,關懷弱勢族群」、「癌症篩檢定期做,健康沒煩惱」。 防疫期間強化員工身心負荷即時監測措施,並提供多元輔助支持機制,例如安心住宿、關懷專線等優良成效,榮獲勞動部工作生活平衡|員工關懷獎項。因著後疫情時代來臨,醫院延續過去良好基礎往下扎根,以「職場安心動,提升自癒力」為主軸,規劃五大主題藉由宣示啟動儀式,期盼增強同仁職場安全健康知能,共創永續健康安全職場。

Read More

外踝扭傷 本體感覺訓練助恢復

成醫醫師柯伯彥說,外踝扭傷後,需儘量避免進展至慢性外踝不穩定,「本體感覺」訓練可有效預防。(成大醫院提供) 常見運動傷害 少數會變成慢性外踝不穩定 嚴重需使用關節鏡手術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愛打籃球的王小姐右踝在3個月前扭傷,引發右踝腫脹及外踝痠痛,走在平坦地面也感覺好像快扭到;就醫檢查發現外踝前距腓韌帶斷裂,應力X光測試發現右踝較左踝鬆動,診斷為慢性外踝不穩定。醫師表示,外踝扭傷後接受「本體感覺」訓練,可避免進展至慢性外踝不穩定。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柯伯彥指出,俗稱「翻船」、「翻腳刀」的外踝扭傷是常見的運動傷害,踝關節扭傷後的急性症狀包含踩踏疼痛、局部腫脹、瘀青等,初期照護以冰敷、休息、局部加壓、抬高患肢即可緩解,雖然大部分可以很快恢復;但少數患者會進展為慢性外踝不穩定,王小姐嚴重外踝扭傷,瘀血、腫脹經過2週仍無明顯改善,進而造成維持外踝關節穩定的一條或多條韌帶損傷或鬆弛,以致失去維持關節穩定的功能。 他說,遭遇嚴重外踝扭傷應考慮就醫,配合貼紮及護踝來穩定踝關節,在疼痛減緩且沒有步行的疼痛後,開始接受「本體感覺」訓練,避免進展至慢性外踝不穩定。 足踝「本體感覺」訓練分為3個階段: 1.利用患肢單腳站立維持平衡至少30秒,休息3秒,早晚至少各30次。 2.和上述動作相同,但要閉上眼睛。 3.離牆面約等身高的距離,以患肢單腳站立,對著牆面比肩高的位置丟排球,接住彈回的球。以1回合執行10次為單位,每回合間休息10秒,早晚至少各3回合。 柯伯彥說,當確認為慢性外踝不穩定時,依外踝不穩定狀況,患者可考慮安排傷口小、疼痛恢復快的關節鏡,做外踝韌帶強化修補手術或韌帶重建手術。

Read More

修女林秀花 推動台東早療40載 獲頒特殊貢獻獎

天主教救星教養院長林秀花。(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71歲台東天主教救星教養院長林秀花,早年從歐洲引進音樂律動教師、邀請德國早療專家來台,將早療資源帶進台東,目前在台東院區照顧45名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童。 台東縣政府8日舉行2023台東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林秀花修女獲頒特殊貢獻獎,她也期許更多人支持救星教養院的服務。 林秀花表示,從小就是天主教信徒,兒時看到瑞士來台修女走入家庭居家護理、內心相當感動,讀初中時就想加入,18歲時加入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25歲發願做修女,就到救星教養院服務。 她說,早期不僅醫療資源不足、也缺早療觀念,35歲那年,教會送她到德國4年,學習身心障礙、社工和早療教育,讓她不僅學會德文,對早療有更深認識,也有助推動台灣早療觀念。 林秀花說,台灣這些年在早期療育、社工服務都有長足進步,但東部人力資源不足,像救星教養院工作辛苦、人力難找、流動也高,另外這幾年捐款也比較少,希望更多人能夠關心、支持。 表揚活動頒發6類別獎項,特殊貢獻獎1名、資深敬業獎1名、最佳督導獎1名、傑出新人獎4名、網絡夥伴獎7名及服務績優獎10名。 台東縣長饒慶鈴致詞時表示,社工是社會福利重要推手,在社會角落陪伴弱勢家庭,溫柔接住每名需要幫助的人,透過表揚活動,期許更多人看見他們的付出與努力,看見他們不辭辛勞走入家庭及社區提供服務。

Read More

血友病預防治療 運動不是夢

每年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馬偕兒童醫院8日舉辦運動會活動,帶領血友病患者體驗運動樂趣,邀請前旅美棒球好手郭泓志(右2)擔任衛教大使。(中央社) 每週施打2次凝血因子 可預防關節出血、降低關節病變風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29歲曾姓男病友在嬰兒時期確診血友病,直到2、3年前開始接受每週施打2次凝血因子的預防性治療。以前親友都很擔心他身體狀況,連體育課都被安排在老師身邊休息;現在能夠很安心地從事他所熱愛的潛水活動。 血友病患者因體內凝血因子不足,可能導致受傷時發生血流不止、關節腫脹瘀青等狀況。在現今治療及科技的輔助下,血友病患者可以體驗和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今年馬偕兒童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攜手台灣武田藥品,展開「電力無限 不斷電運動會」接力挑戰,共同帶領血友病病友實際體驗運動的樂趣。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人尹表示,重度血友病病友關節出血率約為70~80%;然而,許多臨床試驗和研究已經證明,預防性治療可以預防關節出血和降低關節病變的風險。研究指出,接受預防治療的血友病兒童關節損傷風險約可降低6倍,還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出血(顱內和脊髓血腫)的發生率。 為防止關節損傷,最好是在第一次關節出血發生之前就開始採取預防治療策略。侯人尹說,馬偕兒童醫院多年前開始進行血友病預防性治療;2019年長效治療藥物的出現,幫助病友減少注射負擔。 臨床觀察顯示,馬偕兒童醫院約有8成病友採取預防性治療策略,且大多數病友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預防治療,因此到成年人時病情皆可以穩定控制。由於重度血友病患者首次關節出血的平均年齡為1.5歲,3歲以後才進行預防性治療將增加發生關節病變的風險,因此儘早開始規律施打凝血因子十分重要。

Read More

偏區長者痠痛多 南市醫中醫巡迴門診

台南市醫指出,針對手陽明大腸經之肩骨禺穴、臂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手少陽三焦經之肩髎穴針灸能有助緩解痠痛不適。(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南市左鎮區65歲以上人口占比3成,為南市高齡人口比例最高地區,為照顧地方長者醫療需求,南市醫自去年9月起辦理中醫巡迴門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周怡貝表示,中高齡者常有膝關節炎、肩頸痠痛、失眠…等問題,可以透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改善,期能幫助左鎮長者就近獲得醫療照護服務及處置。 61歲陳女右側手臂、肩膀半年來長期有痠痛問題,平常因協助照顧孫子,需時常抱著小孩,過度使用手臂也造成右手臂、肩膀痠痛不適,雖然痠痛情形可透過休息改善,右側肩臂的活動度沒有受限太多。但經觸診發現陳女右側斜方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橈肌都很僵硬、緊繃。透過針灸手陽明大腸經之肩骨禺穴、臂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手少陽三焦經之肩髎穴與拔罐合併連續治療2週,肩膀痠痛已減輕許多。 然而陳女幾星期前再次就醫,稱工作加上家務勞動造成下背反覆痠痛多年,經針灸治療及局部拔罐放鬆腰肌與脊椎旁兩側肌肉,痠痛明顯得到改善。周怡貝強調,中藥、針灸、拔罐等能有效治療高齡長者膝關節炎、肩頸痠痛、失眠等,鼓勵多利用中醫巡迴門診,改善身體不適症狀。

Read More

持續嘔吐腹瀉 當心染諾羅病毒

少量諾羅病毒就能引起全家染病,醫師何愉懷提醒,正確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不生飲、生食是預防的重要方法。(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農曆年以來感染諾羅病毒病例持續增加,且少量病毒就能引起全家染病,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何愉懷指出,家中有人持續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症狀,極有可能是感染諾羅病毒,除就醫治療之外,家人可先以1千ppm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其中嘔吐物、糞便排泄物也需以5千ppm的漂白水消毒後再丟棄。 諾羅病毒屬於無套模的RNA病毒,用酒精消毒環境無效,潛伏期僅24至48小時,感染後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症狀,尤其小朋友症狀比大人明顯,部分病人還會伴隨頭痛、發燒、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大人持續2至3天後症狀會改善,小朋友則需3至5天,其中發病前2天糞便或嘔吐物病毒量最高,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這也是一家人有1人出現症狀,就會接連感染。 諾羅病毒感染來源包括食入諾羅病毒汙染食物或飲水、以及接觸到諾羅病毒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諾羅病毒傳染以「糞口」途徑為主,小朋友接觸病毒後再碰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都有可能會受感染,因此常用肥皂或洗手乳進行溼洗手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尤其用餐前按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的順序揉搓40秒。 何愉懷醫師提醒,諾羅病毒常發生在學校等群體環境,感染諾羅病毒患者應盡量在家休息,等症狀消失2天後再上課或上班,除了注意病患的嘔吐物及排泄物的清理,常接觸的周遭環境如門把、電燈開關、按鈕、搖控器,也要記得要用稀釋漂白水消毒。 何愉懷醫師說,目前諾羅病毒患者占門診就診人數近2成,小朋友居多,嚴重時可能影響食慾、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目前多採支持性療法,並視情況補充點滴、電解質。

Read More

生活型態醫學 助預防慢性病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整合醫療中心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葉峻榳表示,生活型態醫學是一種以調整生活方式來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醫學。(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現代人生活型態忙碌、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缺乏運動、睡眠等情況也成為平常,然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能招致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為此奇美醫學中心推出全新的「生活型態醫學」概念,呼籲民眾強化6個重點面向,以利預防、治療慢性疾病,確保健康的身體及良好的生活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整合醫療中心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葉峻榳表示,其實健康的身體離不開健康的生活型態。葉峻榳指出,慢性疾病是當今社會最大的健康挑戰,不良飲食、缺乏運動以及吸菸等可說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健康飲食、運動、管理壓力、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和社交互動等6大重點。藉由強化這6面向,能有助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 健康的飲食需遵循均衡、多樣化、營養豐富原則,減少攝入高脂肪、高膽固醇等不良成分。良好運動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有效管理壓力可以減少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充足睡眠可以促進身體修復和恢復。避免香菸、毒品等有害物質可以減少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而正當社交互動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葉峻榳強調,生活型態醫學是一種以調整生活方式來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醫學,臨床上證明飲食習慣、運動量、睡眠品質等生活習慣與身體健康之間習習相關。奇美醫學中心將積極並深入探討生活型態醫學,藉由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導入生活型態醫學的概念,以幫助病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及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演唱會嗨過頭 穴道按摩緩解喘悶

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趙家儀表示,胸悶、氣喘等自律神經引起症狀,可透過按摩內關、膻中及太衝等穴位調節臟腑氣血緩解不適。(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近期南部接連舉辦多起演唱會,然而演唱會中人多擁擠可能導致呼吸不順、胸悶不適等,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趙家儀提醒,透過簡易穴位可以緩解不適,避免錯過精彩演出,不過也提醒民眾若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貧血等過去病史,應盡量減少出入人多擁擠的地方。 自律神經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負責心跳、呼吸、血壓、體溫等,當壓力或過度緊張時,人不自主加速呼吸,身體的呼吸感受器會以為氧氣不足,造成換氣更快速,使得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程序異常,濃度失去平衡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過度換氣」。當發作時,患者也容易出現感覺異常,痙攣,胸悶胸痛,頭重腳輕,手指發麻或心悸等症狀,嚴重情況可能導致失去意識。 自律神經引起的諸多症狀,主要與在中醫的觀念裡認為心、肝的運作有關,透過按摩內關、膻中及太衝等穴位,能有助調暢全身氣機,緩解不適。內關穴位於手腕下3指處,按摩約3至5分鐘有寧心安神、寬胸止嘔效果。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胸悶發作時可以配合輕輕敲打膻中穴5至10下改善不適。 另也可以按摩第1、2腳趾骨交接凹陷處的太衝穴,有助於引氣下行。若長期患有過敏性鼻炎者,容易出現鼻塞,於人多的地方更覺胸悶不適感,此時可以配合按摩兩鼻翼旁的迎香穴、雙手虎口的合谷穴。透過經絡穴位按摩,可以調理臟腑氣血,使氣機通暢,緩解身體緊張不適感。

Read More

吃減肥藥膠原蛋白導致水腫 婦竟罹狼瘡性腎炎

醫師提醒,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健康食品、濫用消炎止痛藥或某些中草藥。(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30多歲婦女跟風吃減肥藥、膠原蛋白,前後兩次引發雙腳水腫就醫。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慧芬警覺有異,腎臟切片確認婦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狼瘡性腎炎。 婦人雙腳腫得圓滾滾,手指深按後指痕久久沒恢復,病人說學同事吃減肥藥,希望成功瘦身,結果腳腫起來。醫師驗尿發現嚴重蛋白尿,囑咐病人按時服藥並規則回診追蹤,後續門診追蹤蛋白尿已慢慢恢復至正常。 幾個月後,婦人再次雙腳水腫。醫師追問吃了什麼東西?病人說「看朋友服用膠原蛋白後皮膚Q彈光澤透亮,所以跟著吃」結果雙腳腫起來。醫師詢問發現病人吃的減肥藥、膠原蛋白都沒有標示成分,驚訝婦人「勇氣十足」,判斷腎臟功能可能異常,經腎臟切片檢查,發現婦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狼瘡性腎炎,持續服藥後才穩定控制。 陳慧芬指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的全身性疾病,自身抗體會攻擊全身包括:中樞神經、腎臟與心臟等器官,其中腎臟是最常受侵犯的器官之一。臨床統計,超過60%至70%的紅斑性狼瘡病人會出現狼瘡性腎炎,成因是病人的免疫複合體容易沉積在腎臟,誘發免疫反應進而傷害腎臟,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嚴重時會像婦人出現下肢水腫。陳慧芬以相關研究報告提醒,1到3成的活性狼瘡性腎炎病人,若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甚至有致死風險。 陳慧芬表示,紅斑性狼瘡常侵犯15至45歲女性,婦人兩次懷孕生子過程平順,30多歲才確診算比較慢。陳慧芬不敢斷言減肥藥、膠原蛋白觸發疾病,但不排除是減肥藥藉脫水瘦身,導致腎臟功能變差進而影響身體,出現下肢水腫意外發現狼瘡性腎炎,幸好沒有影響其它器官,目前固定抽血驗尿追蹤都正常。 紅斑性狼瘡早期診斷治療與追蹤進展快速,預後大為改善。陳慧芬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治療方式會有些副作用,確診病人遵從醫囑服藥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治療用藥的副作用,聽信偏方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等病情嚴重再回診,可能造成腎臟不可逆的傷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