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安醫完成內臟異位減重手術

醫師黃致錕(右2)團隊完成全球罕見的「臟器異位縮胃曠腸手術」先例,與病人韓小姐合影。(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7歲韓姓女子懷孕後體重暴增到104公斤,因疏於留意日常飲食與血糖變化,致妊娠糖尿病在產後轉為第2型糖尿病,她接受縮胃曠腸減重手術,成功減重至79公斤,也治癒糖尿病;術前檢查意外發現韓女有部分「內臟異位」,其脾、胃及十二指腸生長的方向與正常人相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將此特殊病例發表在國際期刊,備受矚目,更增加台灣在國際能見度。 安南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表示,多年來已經完成7千例減重手術,遇到這種內臟異位的,只有2例,除了韓姓女病人外,另外1例是在10多年前遇到,患者所有的內臟位置全部相反,也就是醫學上稱為「鏡面人」,但當時進行的是比較簡單的胃繞道手術,困難度沒有韓女縮胃曠腸減重手術來的高。他說,翻查國際文獻,鏡面人完成減重手術全球報告已經40例,只有部分器官異位的患者接受減重手術的共有3例,但接受困難的縮胃曠腸減重手術,安南醫院是全球首例。 圖左胃為正常人的胃,圖右「側畸症」病人的胃(紅圈處),方向相反。(記者葉進耀攝) 黃致錕說,部分內臟異位稱為「側畸症」,發生機率比內臟全部相反的「鏡面人」更低;前者發生機率為2萬分之1,後者為1萬分之1。病例韓小姐身高176公分,長期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之前生第2胎時,胖到104公斤,產生妊娠糖尿病,產後仍瘦不下來,糖尿病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決定接受微創縮胃曠腸減重手術,將胃縮減70%,小腸也有改道,沒想到在檢查時發現她有內臟異位,正常人的胃、脾及十二指腸都是偏身體左側,但韓小姐是在右邊。 他說,內臟異位發生原因,可能是在懷孕期間,母親有使用藥物或抽菸,或者是基因異常,新生兒容易合併心臟疾病問題,幸好韓小姐並沒有心臟疾病。建議其親屬也接受檢查。韓小姐也表示,之前都未發現自己內臟長得跟人家不一樣,生活上也沒異常,當醫師告訴她時,也感非常驚訝。

Read More

弓箭步前後搖擺 花慈教生產之舞

媽媽們可善用垂直站立的「重力」優勢,在家做弓箭步前後搖擺,以及用骨盆畫圈的「生產之舞」。(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4月份「媽媽教室」,邀請花蓮慈院小兒部兒童腸胃科主任張雲傑和擁有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助產師王淑芳,教導爸爸媽媽嬰幼兒的成長照顧重點,以及拉梅茲呼吸法和生產之舞,幫助孕產婦順產和後續照護孩子的健康。 生產就像競技,懷孕28週以後,就可以開始訓練自己的肌力、呼吸和專注力。王淑芳表示,透過訓練掌握對身體的控制,讓自己與呼吸方法變得熟悉,能夠調解緊張、增加氧含量,提高生產時的專注度和對疼痛的耐受度。當感覺疼痛,人大多會反射性皺眉和縮緊肩膀,她建議,此時陪伴在身邊的伴侶可以適當引導,讓孕產婦深呼吸、放鬆眉頭,再自然地展開身體與子宮,幫助順產。 除了利用呼吸調控生理狀態的能力,核心肌群的肌耐力也是日常訓練重點。王淑芳教導媽媽善用垂直站立的「重力」優勢,在家做弓箭步前後搖擺,以及用骨盆畫圈的「生產之舞」,想像自己正在搖動裝在身體裡的飲料,能幫助胎兒轉位,也能強健會陰的力量。 王淑芳示範正確運動姿勢,孕婦可以先打開雙腳與肩同寬,在屈膝的同時,先生在身後托住太太骨盆,並讓孕婦雙手向上伸展至腳跟離地,以幫助子宮徑線的延展,及加強大腿肌肉的肌耐力。 營養是影響孩子免疫力的關鍵,而腸道是吸收營養的重要場所,嬰幼兒開始接觸副食品後,腸道菌叢會變得多元,至2歲後開始趨近於成人的腸道菌叢;張雲傑表示,讓孩子一直處在乾淨無菌的狀態下,反而不利於免疫力的成長,應先讓好菌進入孩子體內占地盤,再慢慢適應環境中的其他菌類,和這些細菌和平共生。 過去認為媽媽在孕期或哺乳期,應減少食用易引起過敏食物,降低孩子過敏風險,但最新報告顯示,此做法對預防嬰兒過敏並無顯著效果,若媽媽對特定食物過敏,在避免食用後仍可繼續餵哺。母乳中乳清蛋白含有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且因乳清蛋白不會在胃中形成凝乳塊,能直接進入小腸,對孩子來說更好消化和吸收。

Read More

趕走腸病毒 高市衛局推洗手操

衛生局攜手幼兒園辦理腸病毒創意宣導活動,由張秋文簡任技正帶領學童一起洗手,宣導正確洗手之重要性。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衛生局與教育局聯袂10日在真善美幼兒園共同辦理「洗手加消毒,趕走腸病毒」創意宣導活動,衛生局指出,因應時序即將進入腸病毒流行季節,因此,透過創意宣導強化師生及家長對腸病毒的防疫認知,共同守護孩童健康。 活動中,除了洗手操帶動跳、教導孩童正確洗手步驟及結合洗手檢測儀檢查洗手落實度。依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且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型等不同型別腸病毒近期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需提高警覺。 衛生局攜手幼兒園辦理腸病毒創意宣導活動,洗手操帶動跳、教導孩童正確洗手步驟。(記者王正平攝) 為此,衛生局於2月份起針對高雄市1,287家教托育機構進行洗手設備暨腸病毒防疫整備查核,並推出「聯絡簿貼紙-防疫戰士認證活動」,另自3月起於校園、育兒資源中心及圖書館等地辦理「悅讀繪本學防疫,遠離病毒不生病」活動,期藉由多元衛教宣導與輔導查核等防治工作,有效防杜校園疫情發生,讓學童擁有安全衛生的學習環境。 衛生局提醒,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使用漂白水進行環境清潔,日常建議使用500ppm含氯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消毒後靜置10分鐘,再以清水擦拭一遍,可減少刺鼻味,倘遭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物品或環境,則建議使用1000ppm含氯漂白水消毒。家長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外出返家後務必先洗手、洗臉、換衣服。

Read More

「童趣時光」氣球魔術秀 小朋友等待看診變有趣

屏東榮總小兒科診間每月舉辦氣球魔術秀與病童互動。(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屏東報導 四月兒童節是小朋友最期待的節日,屏東榮民總醫院於小兒科診間舉辦「童趣時光」氣球魔術秀表演,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一,透過有趣的魔術表演與折氣球互動,讓等待看診的時間變得更有趣了。 屏東榮民總醫院小兒科方乃文主任表示,小朋友相對比較坐不住,更何況是生病的孩童,常常在候診的等待時間哭鬧讓家長無法控制,也影響其他看診病患的情緒,我們一直想辦法優化這個等待的過程,邀請屏東在地的表演團體來跟小朋友互動。 從0歲剛出生的小嬰兒,到18歲的高中生,都是兒科病患的範圍,魔術師蔡亞蒙表示,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給予相對應的互動,像年紀較小的小孩會喜歡折氣球的互動方式,國小、國中的孩子就對變魔術比較有興趣。 除了在診間與候診民眾互動,表演活動也會到兒科病房進行,與住院的小朋友互動。魔術師蔡亞蒙表示,住院的小朋友會在病床上,身上、手上也插滿管路,能夠活動的範圍有限,但是看到護理師與魔術師一同出現在病房,有趣的魔術表演能讓病童在生病的疲態下露出笑容,是讓表演團隊繼續前進的動力。 病童家長陳小姐表示,小朋友很排斥看醫生,只要聽診器靠近就開始哭,雖然在診間看診哭鬧,但一出來就看到有趣的折氣球表演,小孩馬上轉移注意力停止哭鬧,可以達到很好的安撫效果。 屏東榮民總醫院從今年2月起至12月,每個月的第一周(遇到假日順延,表演時段於屏東榮總粉絲團公告)禮拜一下午四點,在3樓兒科診間與兒科病房,舉辦氣球魔術秀,希望透過表演與互動,能夠打發等待時便,並安撫病童就醫時不安的情緒。

Read More

離奇病例好毛!1歲嬰「大腦取出胎兒」疑是雙胞胎

中國一位1歲女嬰因運動發展遲緩、腦積水,就醫檢查竟然發現大腦中有胎兒!(示意圖,文內有圖慎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中國一位1歲女嬰因運動發展遲緩、腦積水,就醫檢查竟然發現大腦中有胎兒!根據美國神經學學會期刊《神經學》(Neurology)報告顯示,該患童的腦部腫塊是她的「雙胞胎」,經過手術才取出殘餘肢體。這種現象被稱為「胎中胎」。 女嬰已經1歲,但卻有動作發展遲緩以及腦積水的狀況,腦積水會導致頭圍增大、嗜睡和癲癇。女嬰被送往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頭骨內有10.16公分的胎兒,而且胎兒已經長出脊椎、上肢、指甲和兩根腿骨(股骨和脛骨),醫師推測胎兒已經在女嬰體內發育了好幾個月。 女嬰頭骨內有10.16公分的胎兒,而且胎兒已經長出脊椎、上肢、指甲和腿骨。(圖片擷取自《神經學》) 病例報告中寫道嬰兒頭部的腫塊是「畸形的單絨毛膜雙羊膜雙胞胎」,是由未分離的胚泡產生的,意即原本應該要分別獨立成長的胎兒的細胞團黏在一起,「連體部分發育成宿主胎兒的前腦,並在神經板折疊過程中包覆另一個胚胎。」神經板是一種在早期發育中形成並產生神經系統的結構。 經過手術後,院方已經將女嬰頭中的胎兒肢體取出。但病歷報告並無描述患童手術後的詳細狀況。目前尚不知對女嬰的健康狀況是否會造成其他影響。 全世界僅18例顱內胎中胎 一個胎兒被另一個胎兒包圍的異常現像被稱為「胎中胎」或「寄生雙胞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目前有紀錄的只有200例,出現在頭顱內的僅18例。 據統計,每50萬個嬰兒中就有1個會出現胎中胎。通常在受精卵形成胚泡的細胞的階段就會出現。當畸形胎兒「寄生」在另一個胎兒的腹部,看起來腹部腫塊。據《邁阿密先驅報》報導,被吸收的雙胞胎通常會停止發育,而另一個會繼續生長。   原文出處: Teaching NeuroImage: Intraventricular Fetus-in-Fetu With Extensive De Novo Gain in Genetic Copy Number

Read More

纖維傷胃?胃不好不能吃糙米?營養師破解常見迷思!

事實上纖維對胃的保護相當重要,纖維能幫助食物與胃液結合,讓胃產生的食糜結構較不堅硬,並更順利的進入小腸做下一步的消化、吸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許多民眾認為纖維傷胃,胃不好的人應該避免高纖飲食,尤其是太粗的纖維像是糙米、葉菜類的莖部最好不要吃。 但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千萬不要認為纖維多傷胃!事實上纖維對胃的排空相當有幫助,民眾一定要改變對纖維的迷思。 高纖食物傷胃?營養師:錯!纖維可「保胃」 「高纖食物傷胃」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嗎?黃翠華營養師表示,事實上纖維對胃的保護相當重要,纖維能幫助食物與胃液結合,讓胃產生的食糜結構較不堅硬,並更順利的進入小腸做下一步的消化、吸收。 黃翠華營養師指出,千萬不要認為纖維多會傷胃,以紅蘿蔔、青江菜為例,一般都會認為青江菜纖維多、傷胃,但其實半碗青江菜的纖維只有1.3公克,而紅蘿蔔的纖維則是2.6公克。 這是因為纖維其實分為「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吃起來較軟、嫩,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吃起來較粗、硬,而紅蘿蔔的纖維組成就是以水溶性纖維為主。因此,除了,高纖食物傷胃外,以口感來分辨纖維多寡,也是錯誤觀念之一。 不過,黃翠華營養師提醒,若是胃正處於急性發炎期,確實要先避免高纖食物,等到發炎情況慢慢恢復後,再由水溶性纖維開始攝取。 餐前吃水果吸收好?小心胃酸過度分泌 此外,水果也是很重要的纖維攝取來源,而且有些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能強健胃部黏膜、間質組織,網路上流傳「餐前吃水果,吸收才會好」這樣的說法。 但黃翠華營養師指出,胃不好的人不適合餐前吃水果,因為水果含有果糖,糖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因此,水果建議最好是在餐後吃,而網路上甚至有文章表示「餐後吃水果無法有良好的吸收效果」,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民眾一定要特別注意。 胃不好不能吃糙米?營養師教你正確吃法 而胃不好的人一定都聽過「不要吃纖維太粗的食物」,尤其糙米、全榖雜糧、葉菜類的葉梗等最好不要吃。黃翠華營養師表示,事實上吃糙米、葉梗導致胃不舒服,並不是纖維的問題,而是習慣的問題,纖維太過粗糙的食物,其實只要在烹飪時稍做處理,並在進食時別囫圇吞棗,就不會對胃造成負擔。 像是蔬菜的葉梗,黃翠華營養師建議,炒菜時可以將葉梗切細,並先放入鍋中拌炒,加點水悶煮1-2分鐘後,再放入蔬菜的葉子一起料理。而雜糧飯、糙米飯,則建議民眾先以熱水浸泡30分鐘後再下去煮,或是煮成雜糧粥、糙米粥也是不錯的選擇。 黃翠華營養師再次強調,纖維對胃真的相當重要,而且全榖雜糧含有豐富的鋅,能增強免疫力,不只對胃,對民眾整體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

Read More

義大醫療巡迴澎湖離島義診 照護居民健康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義大醫療本年度共規劃了12場澎湖離島義診服務,本月7~9日展開澎湖離島巡迴義診活動,雖然澎湖當地風速大、海象不佳,交通中斷,義診團被困七美三天二夜,但仍然不怕風和雨,不怕浪如山,同舟共濟,衝破黑暗,堅持完成由南方二級離島望安島、七美嶼一路往北到吉貝嶼進行義診服務。 (記者陸瓊娟翻攝) 義大醫療以「成為社區靠山」為目標,以回饋社會的責任及使命持續提供偏鄉離島更好的醫療,自2004年迄今持續於澎湖辦理義診活動,長期下來受到當地民眾的信任及歡迎。此次由義大醫療決策委員會主委杜元坤院長帶領醫護團隊共50人一同為離島居民進行醫療服務,提供服務的科別分別為骨科:杜元坤院長、顏政佑院長;感染科:林俊農執行副院長;一般內科:蔡易廷策略長;神經外科:梁正隆部長;泌尿科:林鴻裕部長;家醫科:林季緯部長;肝膽胃腸科:戴啟明部長;一般外科:陳仁隆副部長;中醫內科:蔡金川教授;中醫針傷科:陳泰佑主任:婦產科:朱麗靜醫師等專業醫師陣容。 在檢查服務上提供血壓、血糖測量及腹部、婦科、乳房超音波檢查與癌症篩檢等預防保健服務,除醫療服務以外,同時也辦理預防保健團體衛教等的多元服務。另外離島地區民眾因受地理環境限制,資源可近性較低且大多皆為高齡者居多,對於資源的應用及取得較不熟悉,因此增加器官捐贈、病人自主權利法等的衛生政策宣導站,並利用在離島的期間與當地衛生所合作針對獨居老人、貧窮家庭以及福利邊緣戶家庭提供社會資源網路連結與經濟協助,用藥安全的檢視與指導。在巡迴義診期間深獲澎湖鄉親肯定,並感受到溫馨實質的照護與關懷。 義大醫療在澎湖深耕10多年,並自2017年起承接「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計畫),義診團隊將於今年完成澎湖所有二、三級離島地區提供義診服務的里程碑「成為澎湖離島居民健康的靠山」。

Read More

屏基3D導航切除腦瘤 精準下刀病人更安全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開腦手術也有導航系統輔助!屏東基督教醫院藉由腦部3D立體畫面「引路」準確下刀,順利為6旬婦人切除腦瘤,較傳統開顱手術不僅時間縮短,且傷口小、出血少,病人安全更有保障。 屏基3D導航切除腦瘤,精準下刀病人更安全。(記者毛莉翻攝) 61歲田女因血壓飆高到200mmHg前往屏基急診室就醫,藥物治療後血壓雖下降,但仍感覺頭部昏昏脹脹,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腦部左前額葉有一個4公分大小的腫瘤,隨即安排住院準備手術。 屏基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師源表示,以往開顱手術要翻開頭皮、鋸開頭骨,傷口比較大,恢復期長,現在借助醫療科技,在開刀前將患者的磁振造影及電腦斷層影像傳輸到導航系統,經過軟體運算建立腦部3D立體畫面,腫瘤位置清楚定位、一目了然。 許師源醫師指出,該醫療設施讓醫師在劃刀前就能掌握腦瘤在頭皮下的大小範圍及深度,規劃最短手術路徑,破壞少、降低損傷周邊神經組織的機率,大大提高精準度。 許醫師說,該案幸好及早發現,否則後期會出現性格改變、視力喪失或減退、語言表達能力困難、肢體癱瘓無力的情形,患者經手術後已回歸正常生活。

Read More

有嗜睡/暈眩副作用 花粉症服第一代抗組織胺 勿開車

春季是賞花的季節,但有些人賞花會不停咳嗽、流鼻水,這可能就是花粉症在作怪。圖為嘉義縣花旗木盛開。(中央社檔案照)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台灣春季是賞花的好季節,許多民眾會趁著氣溫回暖時出門賞花踏青,但有些人到了賞花地點就不停咳嗽、流鼻水,這可能就是花粉症在作怪。花粉症目前尚無法根治,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提醒。 衛生局表示,花粉症為一種過敏性疾病,主要是因眼睛或鼻腔黏膜接觸到風媒花的花粉,進而產生過敏反應。 臨床上常見用於治療花粉症的處方藥品主要有4大類:類固醇(如:Fluticasone、Prednisolone及Mometasone)、抗組織胺(第一代抗組織胺:Cyproheptadine、Dexchlorpheniramine等;第二代抗組織胺:Fexofenadine、Levocetirizine等)、肥大細胞穩定劑(如:Cromolyn)及白三烯素調節劑(如:Montelukast)藥物。 其中因第一代抗組織胺會作用於中樞神經,造成嗜睡、暈眩等副作用,因此特別提醒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的民眾,應避免駕車、操作重型機具,以免造成危險。使用處方藥品時,請務必謹遵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增加用量,以免產生嚴重副作用。另外,民眾亦可自行於藥局購買指示藥品作為緩解花粉症之常備藥品。

Read More

複雜冠狀動脈旋磨術 台商迎心生

台中榮總以心導管旋磨術把硬如鋼管的冠狀動脈,將鈣化狹窄的地方磨開、打通。(記者陳金龍攝) 台灣首例經繞道手術/葉克膜/左心室軸型幫浦輔助 打通2條冠狀動脈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5歲的李姓台商有家族冠心病史,5年2度心肌梗塞,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3次心導管治療,但5年後繞道血管也完全堵塞,但3條冠狀動脈不是全堵塞就是幾乎塞住,手術非常困難,還罹患膽囊炎,一度想放棄治療,經台中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李文領陸續動用葉克膜及透過最新引進的左心室軸型幫浦輔助心導管旋磨手術,終於打通血管,之後也成功切除膽囊,重獲新生。 李文領表示,李男複雜堵塞型冠心病,是台灣第1例以歷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又先後使用有人工肺臟之稱的葉克膜和人工小型心臟的左心室軸型幫浦輔助,做複雜冠狀動脈旋磨術的病人,手術難度非常高,重獲健康很不容易。 台中榮總引進的左心室軸型幫浦輔助心導管旋磨手術,可以說是微型人工心臟,可在術中避免心臟功能差的患者休克,成功治療複雜型心血管梗塞。(記者陳金龍攝) 李姓台商5年前在大陸經商時,於爬山出現高山症就醫,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現心臟3根血管嚴重堵塞,花費280多萬緊急搭乘醫療專機回台接受開胸心臟繞道手術,成功救命,不料110年又開始胸悶心痛,發現當初繞道所接的血管,完全堵塞。輾轉到台中榮總心臟內科,求診主任李文領,檢查發現,原生3條主要心臟動脈,右冠狀動脈從源頭就全阻塞,左迴旋枝則是從中段開始全阻塞,剩下唯一1條勉強可通的血管是左前降支,卻也是從源頭開始支離破碎,每1條血管都併發嚴重鈣化,硬如鋼管。 李文領說,由於再次外科繞道手術很困難、風險也高,因而建議採心導管介入治療,中榮心臟科團隊決定使用葉克膜輔助做心導管手術,選擇9成阻塞的左前降支進行旋磨術,歷經2.5小時打通,恢復良好、不再胸痛,術後隔天就出院;3個月後,團隊進一步要再打開另一條全堵塞的左迴旋支,但鈣化太嚴重,連旋磨手術的鑽頭都通不過,擔心耗時太久、可能引發休克而停止。 李姓台商去年11月罹患膽囊炎,必須手術摘除膽囊,但心臟只剩下1條冠狀動脈,沒有醫師敢進行全身麻醉摘除膽囊,李男只能帶著引流管袋,非常痛苦,長期也可能引發腹膜炎。終於在今年1月中榮引進左心室軸型幫浦,如同小型人工心臟置入左心室協助打血。 李文領為李姓台商將全閉塞的左迴旋支以旋磨術打通,歷時4小時,讓他擁有2條通暢的冠狀動脈,並置放支架,運動、手術沒有問題,今年2月外科團進膽囊摘除術,讓他終於迎來新人生,李姓台商哽咽感謝,表示李文領及中榮心臟團隊給了他新生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