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3kg啞鈴深蹲閃到腰 骨鬆惹禍

高榮南院高齡骨科暨創傷科主任陳建宏提醒,骨鬆患者居家訓練以徒手為主,安全性較高,若負重訓練需有專人正確指導。(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0多歲趙姓婦女在家做重量訓練,雙手各拿3公斤啞鈴深蹲閃到腰疼痛不已,高榮南院骨創傷科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加上曾跌倒腰椎第2節骨折,經接受藥物、物理治療及基本的運動介入後,疼痛獲得改善。提醒民眾居家重量訓練要有專人指導。 高榮南院高齡骨科暨創傷科主任陳建宏表示,趙婦2年前曾跌倒腰椎第2節壓迫性骨折,經各種疼痛藥物控制仍持續不適,因而在骨折處補骨水泥做為疼痛的改善。同時採用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進一步檢查,發現骨質密度T值-2.6,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因趙婦合併脊椎骨折,建議在疼痛控制下,透過專家指導阻力訓練來「儲存骨本」,多方治療後背痛明顯獲得改善。 陳建宏說,下背痛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造成下背痛原因很多,其中骨質疏鬆更是無聲的隱形殺手。隨著年紀增長骨頭的強硬度也會隨之退化,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可能在跌倒或輕微碰撞時便發生骨折。 另外,改善下背痛維持正確「姿勢」是最關鍵的,怎麼坐、怎麼走、怎麼運動,如何提重物?對於腰背健康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居家訓練建議以徒手為主,安全性較高,若要做負重訓練時,則需要有專業的教練或物理治療師來進行正確指導,才能避免運動傷害,達到預期改善的目標。 陳建宏表示,研究顯示骨質疏鬆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重量訓練,骨質密度可有效增加。提醒民眾在重量訓練時除要有專家陪同,更要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及持之以恆,尤其是骨鬆者務必放慢、放緩動作,避免受傷,如果停止運動骨質又會快速流失。 針對腰椎日常保養,陳建宏呼籲民眾必須要有正確腰椎保健的運動方式,來維持骨骼、肌肉的健康,也才能有助於降低未來再度骨折的風險。

Read More

台、波各1件黑巧克力 鎘鉛超標

消基會1月隨機購買20件黑巧克力檢驗,7日公布抽檢結果,編號18號的「100%台灣黑巧克力」,鎘含量每公斤超過0.8毫克,高於歐盟規範。圖為記者會現場展示本次抽檢產品。(消基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7日指出,經抽驗來自多國的巧克力20件,發現其中1件產地波蘭產品,若吃下1包,其鉛攝取量超過美國標準;另1件台灣本地產品鎘含量則超過歐盟規範。 近期美國消費者報導公布28件黑巧克力測試結果,多達2/3產品含鉛或鎘。消基會因而在今年1月間於雙北市通路、網路隨機購買20件黑巧克力檢驗,並於本月7日公布結果。 檢驗樣品來源包含瑞士、美國、土耳其、馬來西亞、羅馬尼亞、德國、日本、西班牙、義大利、俄羅斯及波蘭各1件,法國2件、比利時2件及台灣5件。 消基會檢驗委員會召集人李德仁說,調查發現,編號15號(產地波蘭)的「巧克優85%巧克力」,以每包90公克計算,吃下一整包,鉛的攝取量為13.5微克,超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對兒童和育齡婦女膳食鉛暴露的臨時參考基準(每天12.5微克)。 另,編號18號的「100%台灣黑巧克力」,鎘含量每公斤超過0.8毫克(mg),高於歐盟的規範,即總乾可可固形物含量大於及等於50%的巧克力限量為每公斤0.8毫克。 吳榮達指出,短期攝取大量鉛,可能造成腹痛、嘔吐和貧血;長期攝取少量鉛,會導致兒童的認知、智力發展遲緩。且胎兒、嬰兒和幼童易受鉛毒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鎘則是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質,長時間暴露可能導致腎臟疾病、肺的損傷及骨骼脆弱。吳榮達說,目前國內沒有規範巧克力產品的鎘含量,檢驗後參考歐盟的規範分析。 針對黑巧克力何以會含鉛或鎘,消基會說明,相關研究發現可可樹會從土壤裡吸收鎘,隨著樹的生長,在可可豆中積累。鉛則似乎是在豆類收穫後進入可可豆中,且通常是在可可豆的外殼上發現,豆子被摘下並從豆莢中取出後,鉛含量就很低,但隨著豆子在陽光下曝曬數日後,鉛含量又會增加,可能是豆子上積聚含鉛的灰塵和汙垢所致。 吳榮達建議,國內訂定的「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的「食品中重金屬之限量」,未規範巧克力的鉛及鎘限量;中國大陸有鉛的標準,歐盟已訂鎘的規範,巧克力的原料若鎘含量超標,可能會流向非歐盟市場,政府應儘速研訂標準,抽驗並公布結果。

Read More

民眾篩檢陽性且符合重症風險因子者 可自行前往合約院所評估用藥

台東衛生局提醒,檢驗陽性且有重症風險因子可自行前往合約院所掛號。(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針對COVID—19篩檢陽性的輕症或無症狀者不須通報、且取消居家照護隔離,改為自主健康管理。台東縣衛生局提醒,如民眾篩檢陽性,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或清冠一號使用條件者,可到合約院所由醫師評估開藥。 衛生局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對COVID—19病人的療效及安全性已有證據支持,可治療輕度至中度SARS—Cov—2感染且有重症危險因子的高風險病人,降低病人轉為重症需住院的風險。 民眾如COVID—19檢驗陽性(含家用快篩)且符合重症風險因子,如六十五歲以上、孕婦、產婦(產後六週內)、具慢性病如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BMI≧30、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等,可儘速到縣內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院所,給醫師評估是否用藥,以降低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風險。 衛生局提醒,我國防疫規定雖然鬆綁,但如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如發燒、喉嚨痛、咳嗽等可自行快篩檢測,有症狀時建議在家中休息,並儘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在家期間如有喘或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持續胸痛或胸悶、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應儘速到醫院急診就醫,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有快篩陽性情形。

Read More

35歲爸抱娃洗屁屁 閃到腰爆痛

蔡姓工程師幫女兒水洗屁屁,因抱小孩時彎腰關水龍頭施力不當,竟閃到腰,就醫檢查發現是上臀神經纏套引起。(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5歲蔡姓工程師幫14公斤的3歲女兒大號水洗屁屁,原以為很簡單,但因抱小孩時彎腰關水龍頭施力不當,竟閃到腰,坐著休息約2小時才能勉強站起來,隔天忍痛上班,沒想到打了一個大噴嚏,竟引發劇烈腰痛,就醫才發現是上臀神經纏套引起,大嘆「神隊友確實不好當!」 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林佳緯表示,蔡姓患者在診間施打類固醇加些許局部麻醉藥,可幫助治療及輔助診斷病灶,本來看診時走路一拐一拐,施打後疼痛大幅減少、明顯改善,建議配合長期復健治療,照顧小孩也盡量避免彎背或大力彎腰,減少腰部損傷、再度復發。建議有腰痛問題可盡快就醫檢查,獲得良好治療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林佳緯指出,臨床上引起腰椎疼痛的原因眾多,需要靠醫師鑑別診斷;上臀神經藏在骨盆上一層薄薄的軟組織內,是一群從腰椎神經分支出來的感覺神經,從髂骨外側分布到內側薦髂關節外緣,一旦軟組織發炎,神經會受到刺激、產生疼痛,形成「上臀神經纏套」。 林佳緯說,根據研究統計上臀神經纏套的診斷準則,主要會出現明顯後髂骨脊壓痛,或腰部較內側接近薦髂關節處壓痛,另外按壓後也會重現整個下背痛甚至腳痠麻痛,如果局部麻醉注射後能夠暫時緩解疼痛,則可診斷為上臀神經纏套;若是經過多次注射,仍然只能短暫緩解,則會建議手術。  

Read More

大突破!中國附醫異體細胞治療攻克實體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右3),昨日帶領研發團隊發表「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多靶向奈米抗體CAR-T」免疫細胞治療研究成果。(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傳統CAR-T免疫細胞療法對實體癌療效不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發異體多靶向奈米CAR-T細胞治療,可有效對付實體癌,例如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等,是細胞療法難以突破的瓶頸,現在不僅有了新解方,治療費用更可望降為原療法的1/5,預計年底前展開人體試驗,為實體癌症治療帶來全新策略。 中國附醫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帶領研究團隊歷經多年研發,昨日召開記者會發表「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多靶向奈米抗體CAR-T」免疫細胞治療研究成果。 周德陽說明,實體癌細胞就像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且會製造許多免疫干擾因子,例如HLA-G、PD-L1等,來抑制和耗損免疫細胞,且實體癌細胞有抗原異質性,也就是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以往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甚至快速復發。 周德陽說,實體腫瘤不像血液癌症每個細胞分散漂浮,而是像一座城堡讓CAR-T難以滲入,還會表達免疫抑制分子降低CAR-T治療效果。此外,傳統CAR-T細胞製程是以病患的自體免疫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再回輸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症。周德陽說,製作時程多達2個月,患者病況不見得能等這麼久,且病人本身免疫能力已經不良,免疫細胞品質通常欠佳,常常無法順利製成細胞產品,加上療程價格上千萬非常昂貴。 周德陽表示,這項技術使用健康捐贈者的細胞,大批製造CAR-T細胞,具有克服抗原異質性、逆轉免疫抑制訊號、非病毒基改等優勢,且因為是異體移植,隨拿即用免等待,加上多靶向設計打擊實體癌症細胞,透過自動化量產製程提升品質,還可望把治療費用降至傳統CAR-T療法的1/5,造福更多病患。 周德陽說,目前已經完成動物試驗,預期在6、7月送審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臨床試驗審查,最快今年底進入臨床試驗。

Read More

腦波監測精準麻醉 不用怕手術中甦醒

巫鎮和醫師說,麻醉科醫師會依據腦波儀提供的數據化麻醉深度指標及彩色頻譜密度分析資訊,調整麻醉藥物的劑量,打造客製化的「精準麻醉」。(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48歲張先生,本身沒有慢性疾病,也沒做過任何手術或麻醉,因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肺部腫瘤,決定至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接受手術。張先生想到多年前看過的電影,男主角在手術中醒來,非常害怕自己也會在手術中發生一樣的狀況,於是在術前訪視門診時向麻醉科醫師提出他的擔憂。 新竹台大分院麻醉部巫鎮和醫師表示,手術中甦醒雖然罕見,根據統計方法的不同,發生率約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左右。手術中甦醒有不同的程度,可能從僅有聽覺、知覺,再到疼痛、失去肌力,手術中甦醒往往造成病人極大的心理壓力,也是醫師極不樂見的併發症。 但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麻醉科醫師已能夠藉由腦波儀的監測,直接監控手術中病人的麻醉深度,該儀器能提供數據化的麻醉深度指標及彩色頻譜密度分析(DSA)的資訊,反映不同麻醉藥物各自獨有的頻譜密度型態,顯示每一個瞬間病人麻醉深度的狀態,醫師依據資訊調整麻醉藥物的劑量,為病人打造客製化的「精準麻醉」。

Read More

容貌焦慮! 身體臆形症太嚴重應看精神科

高榮南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連悅如表示,身體臆形症典型發作時間為青少年期,建議提升自身長處轉移注意力。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男大學生被朋友取笑身材,一路辛苦減重,最近交了女友,對方卻不願在社群公開跟自己的合照,其重複對鏡子整理頭髮致上課遲到、拖延需報告作業,而對外表感到困擾,高榮南院透過心理及SSRI治療改善降低對負面思考,重新建構信念及調整應對焦慮模式。 高榮南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連悅如表示,每個人心中對自己的外貌,都有不同的標準與在意程度。打扮化妝、追求健美的身材,得到讚賞及關注,的確是開心的事。若個案認知的外貌缺陷,例如微小的皮膚斑痕、鼻型等,這種主觀認知的醜,在他人看來過度放大,並導致花費過多時間、心力、金錢,造成痛苦,開始迴避社交場合,需考慮是否受困於身體臆形症。 連悅如說,身體臆形症典型的發作時間是青少年期,平均發病年齡約16歲,病程慢性、難以緩解,個案多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治療,而非到精神科求協助。 她說,此類個案可能同時受苦於其它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此外,約有15%身體臆形症患者會出現厭食或暴食症、無法撫平的情緒、無處放置的不安,最後失衡地呈現在對外表的過度追求。有些時候,對外表的擔憂可以透過身邊的支持或自我調適改善,若嚴重到符合身體臆形症的診斷或合併有情緒、睡眠困擾等,建議到精神科就診。

Read More

本土猴痘+2 10日重啟疫苗登記

第2階段猴痘疫苗預約將再開放,意願登記平台10日下午2時再度開放。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猴痘本土病例接連現蹤,疾管署6日公布,新增2例猴痘本土病例,個案均是居住北部本國籍男性,目前都在醫院隔離治療中,匡列7名高風險接觸者。疾管署將自10日起開放第二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於猴痘解隔離標準擬放寬,預計下週說明。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2例本土猴痘個案別為住在台北與新竹的本國籍男性,年齡為20多歲及50多歲,發病日分別為3月22日及3月2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結腫、紅疹、水泡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28日及4月1日確診陽性。 2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共7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27 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 羅一鈞表示,我國猴痘個案迄今已累積23例,包括16例本土與7例境外移入,目前只有3位繼續住院隔離中、其餘20位都已康復出院。雖然增2例較上週的4例看似有些趨緩,但不排除是清明連假期間民眾未就醫通報,且很多民眾出國玩,仍擔心後續會有境外移入風險。 羅一鈞表示,目前統計第一階段猴痘病苗截至4月5日共計1416人完成接種,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5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1,391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1,343人。 至於新購1萬瓶猴痘疫苗,也將於4月10日下午2時起在意願登記平台開放第二階段登記,特別針對高風險性行為、6個月內有性病或多重性伴侶、或者在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等,是這一波希望接種猴痘疫苗的對象,將提供2.5萬個名額於48家醫療院所接種,接種日期會到5月12日。

Read More

頭痛難眠 醫揪肩頸肌筋膜作祟

蔡森蔚主任(左)以體外震波治療,改善王女士長久以來肩頸痠痛及頭痛的問題。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旬婦人半夜經常頭痛難以入眠,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檢查,是肩頸肌筋膜引發的疼痛。透過非侵入性的體外震波治療數次後獲得改善。婦人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家庭、工作兩頭燒的王女士長時間勞損,肩頸肌肉常有緊繃、痠痛感長達5、6年之久,後來引發頭痛,半夜常難以入眠,嚴重影響生活。試過推拿、穴道按摩、熱敷及復健等方式不見成效,求助台中慈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經診斷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引起的頸因性頭痛。 蔡森蔚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慢性肌肉疼痛症,臨床表徵是肌群常會痠痛、抽痛、麻。肌筋膜疼痛症特徵是按壓肌肉會有特別疼痛的痛點,按壓痛點時會有傳導痛。王女士因肩頸緊繃轉移至頭痛,就是典型例子。常見的膏肓痛、肩胛痛等,病人多誤以為是其他器官引起的疾病,承受許多不必要的檢查,建議發現這些病徵的人可諮詢復健科醫師。 頭痛到復健科求診的病人很多。王女士嘗試多種傳統復健方式效果不彰,蔡主任以體外震波處理肩頸肌肉,緩解頭痛讓王女士獲得一夜好眠。復健醫學部醫師鄧立筠說明,體外震波儀是採取破壞原理,經由探頭傳遞能量到積損的軟組織或關節,治療較深層的受損組織,積損處局部發炎再自我修復,對治療肌筋膜發炎、慢性肌腱炎或鈣化性病變有相當成效。 王女士施打第2次後即明顯感受肩頸緊繃處放鬆,擾人的頭痛改善很多,直呼「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蔡主任說明,體外震波屬非侵入性治療,不需打針或手術,王女士施打體外震波,平時配合復健,更能加速療程。

Read More

東基頭頸癌病患手術治療無縫接軌花蓮慈濟醫院

首位來自花慈的醫師吳宗翰,為東基頭頸癌病人看診,減少病人來回奔波。(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手術治療再闢「無縫接軌」新通路,協助頭頸癌有意願動手術的病人,轉診至花蓮慈濟醫院手術,後續化學、放射治療再回東基癌症中心銜接,省下額外開銷及往返時間。東基和花慈師生三代將共同照顧台東頭頸癌病人。 口腔癌病人胡先生去年八月經醫師陳玉祥切片確診第四期口腔癌,轉診花慈手術治療,再回到東基接受術後追蹤治療。胡說,與妻子育有四名兒女,最小年僅三歲,還好有東基與花慈的「無縫接軌」,大幅減少額外開銷,還能在家裡照顧小孩。 東基耳鼻喉科主任陳玉祥(左)、花慈醫師李家鳳(中)及吳宗翰(右),師生三代一起照顧台東頭頸癌病人。(記者鄭錦晴攝) 台東縣頭頸癌發生率高於全國平均,發現時已是第三、四期者為數不少。東基曾獲醫療奉獻獎的陳玉祥指出,其門診每年約有三十位頭頸癌病人需轉診到外縣市進一步治療,但療程結束還要定期到外縣市回診。若有醫師定期到台東作無縫接軌,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 陳玉祥的想法獲得花慈副院長陳培榕支持。陳培榕表示,花慈的頭頸癌病人超過三成來自台東,深知交通及術後追蹤都是病人的最大難題,因此同意協助台東病人。 首位來自花慈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吳宗翰去年八月起在東基看診。今年三月第二位花慈李家鳳也加入服務陣容。李家鳳說,與陳培榕同樣師承陳玉祥,未來將與花慈的學生吳宗翰,師生三代攜手照顧台東頭頸癌病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