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總籲停頒兒少孝行獎

快樂成長是每個孩子享有的基本人權,在兒童節前夕,家總呼籲停止各類孝行獎表揚,促提供即時支援服務。圖為清明兒童連假,麗寶樂園湧現排隊人潮。(麗寶樂園提供/中央社) 卡在人生起跑點上 「兒少照顧者」被迫長大 造成心理長遠衝擊 促提供即時支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18歲以下的「兒少照顧者」被迫需要照顧身心失能的父母或家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3日在兒童節前夕提出沉痛呼籲,停止各類孝行獎,並敦促教育部盡速推動「友善照顧校園」。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快樂成長是每個孩子都享有的基本人權,但卻有一群孩子卻因家人身心失能或長輩失親職等緣故,成為主要照顧者或協助性質的次要照顧者,「因照顧而卡在人生起跑點上」,犧牲睡眠、休息、遊戲、課業投入或社團參與時間,也在心理面造成長遠衝擊,影響到就業、婚姻等生涯發展。 陳景寧說,校園應該是給予兒少照顧者支持的第一線,但至今缺乏相關調查報告,卻不時在孝行獎活動或募款廣告看到兒少照顧者身影,「這在先進國家是很丟臉的行為」,表示兒少沒有受到足夠的保障與支持,明顯違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精神。 家總呼籲,政府與民間應該重新檢視各類孝行獎表揚兒少照顧者的訊息,停止歌頌美化,而是提供即時的支援服務。 根據英國諾丁漢大學推估,約20%在學生正在承擔照顧責任。英國採取的支持行動包括:給予兒少照顧者明確的福利身分類別;發展適切的評估與處遇對策,讓孩子安心求助;敦促學校扮演發現兒少照顧者與提供服務的積極角色。 借鏡國際,家總呼籲教育部推動「友善照顧校園」,打造讓學生感覺到「能安心說」、「說了有用」的環境,應盡速完成3項工作:1.兒少照顧者的需求調查,但必須注意調查方式不評價、不傷人;2.建立兒少照顧者負荷評估量表,並提供適切的支持服務,例如教育部應與衛福部或社家署合作,加速連結長照2.0或支持家庭的資源;3.制定正確認知兒少照顧者問題的教材,辦理師生培力課程。

Read More

菸齡40年 電腦斷層發現肺結節

醫師戴碩瑩指出胸部X光檢驗不易偵測早期肺癌,需藉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早期診斷及追蹤。(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57歲張姓男子到高雄阮綜合醫院健檢,X光檢查無異常,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肺1顆0.7公分肺結節,他自訴有40年菸齡,半年前偶有輕微胸痛,經以傷口小、預後快的「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所幸病理檢查結果為良性肺結節;另一73歲林阿嬤安排X光檢查無異常,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上肺葉有一顆0.4公分的微浸潤腺癌,與右中肺葉一顆1.2公分的肺腺癌,考慮阿嬤年紀,醫師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治療,術後血液癌症指數降為1.3,後續追蹤。 胸腔外科醫師戴碩瑩說,治療肺結節、肺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兩位患者都是使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技術上是從單一肋間約5公分傷口切除病灶,出血少,疤痕小,疼痛感輕微,住院天數短,能及早回復日常生活;目前健保有給付胸腔鏡微創手術,部分耗材需自費約幾萬元不等。 據調查指出,4成民眾自認身體很好不想健檢,其實,肺腫瘤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往往是做其他治療檢查時意外發現的,腫瘤大到1公分以上才會被X光偵測到,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偵測3~4mm大小的肺結節,在斷層偵測到的越小,越屬於早期範圍,治療上簡單安全又可能根治。 反之,X光檢查偵測不到1公分以下的腫瘤,若病灶位置在不易判讀的死角,會造成診斷治療延遲,延遲3至5年後,原本1公分可能長到7公分以上,甚至是第4期肋膜轉移或遠端轉移,晚期惡化的腫瘤,通常難以回天。 戴碩瑩表示,肺癌的成因一是遺傳及基因因素,一是致癌物刺激,例如:吸菸、二手菸、毒化物、空汙、油煙、金屬化合物等。在環境汙染嚴重下,除了積極戒菸,沒有其他方法能預防肺部惡性腫瘤的發生。 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屬於高風險族群者盡早作篩檢。現在第1期肺癌經過治療已有9成5年存活率,對於較晚期肺癌,若及早發現治療,也能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

Read More

基隆15歲↓及孕婦 看牙免掛號費

口腔健康週開跑 即起至15日 基隆市牙醫師公會「口腔健康週」活動開跑,即日起至4月15日,全巿有24家牙醫院所免收掛號費,優惠對象為15歲以下學童、嬰幼兒以及懷孕婦女。(記者鄭鈞云翻攝)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基隆市牙醫師公會「口腔健康週」活動開跑,即日起至15日,全巿24家牙醫院所免收掛號費,優惠對象為15歲以下學童、嬰幼兒以及懷孕婦女。 衛生福利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配合「320世界口腔健康日」理念攜手合作「孕婦嬰幼兒親善愛心牙醫院所」口腔健康週活動,自104年開始舉辦至今已邁入第9年。基隆今年有24家牙醫院所響應,15歲以下學童、嬰幼兒以及懷孕婦女,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參加的牙醫診所或醫院看牙,可享免掛號費之福利(不包括健保負擔部分費用),提供孕婦產前口腔保健預防措施、15歲以下學童口腔檢查洗牙、嬰幼兒及6歲以下孩童塗氟服務和國小學生施做恆牙第1大臼齒窩溝封填。 基隆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蔡志明醫師表示,恆牙第1大臼齒在6歲左右萌出,是人生第1顆長出來的恆齒,也是陪伴我們最久的牙齒。每天使用含氟1千ppm以上牙膏刷牙2次、每半年定期口腔檢查和塗氟、施作臼齒窩溝封填都是保持牙齒健康的良方。 基隆市牙醫師公會配合口腔健康週活動,今年有二十四家牙醫院所熱烈響應,合作院所可掃描QR-CODE查詢。(記者鄭鈞云翻攝) 而懷孕婦女在孕期因為荷爾蒙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會增加牙周炎及齲齒的發生率。約有3成以上的懷孕婦女患有輕度到重度的牙周病,如果接受治療可有效控制發炎反應的進行,因而降低嬰幼兒早產及體重過輕的可能。

Read More

掃墓出遊防恙蟲咬 死亡率6成

預防3招/穿長袖、防蟲劑、返家洗澡 速就醫/高燒、頭痛、有焦痂 恙蟲病死亡率達60%,疾管署提醒,清明掃墓要做好防蟲防蚊措施。圖為陽明山第一公墓。(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恙蟲病未經適當治療,死亡率達60%,疾管署提醒,民眾趁著清明兒童連假掃墓或出遊,請做好防蟲防蚊措施,若遭恙蟲咬出現焦痂、高燒、頭痛,應儘速就醫,疾管署建議外出穿長袖、防蟲劑、返家洗澡預防3招。防範恙蟲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威脅。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我國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於花東及離島地區感染病例數較多,依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累計16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花東地區10例較多,累計病例數低於過去2年同期,2021年、2022年病例數約落在40至50多例。 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動物身上,約12至20小時才會咬人。 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 林詠青說,因為恙蟎不會立刻叮咬的特性,所以當從事掃墓祭祖或踏青接觸到草叢環境,回家後建議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蟎附著叮咬;事前穿著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成分防蚊藥劑。 林詠青提醒,民眾就醫後應告知醫師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及時診斷、通報及治療。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恙蟲病患者中,死亡率高達60%,主因是患者未經抗生素治療,可能誘發肺炎、器官衰竭。

Read More

椎間盤痛到不敢躺 再生注射解疼助眠

婦人學習正確夾背動作,強化肩胛骨肌力。(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肩頸疼痛近20年,半夜常痛醒,6旬婦女要躺下來睡覺就先怕。台中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唐宗詠以再生注射療法讓病人重拾安穩入眠的生活。病人回診直說「從跟疼痛做朋友到跟疼痛說再見,真是神奇」。 台中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唐宗詠說明,椎間盤疼痛原因幾乎來自「肌肉對脊椎的支撐不夠」。(記者徐義雄攝) 林女士家務工作多年,上肩部疼痛愈來愈明顯,疼起來根本不能躺,肩頸一動就牽引全身疼痛,嚴重影響作息;起初擦藥膏、貼藥布,後來看醫生吃肌肉鬆弛劑,連疱疹止痛用藥也吃,止痛效果愈來愈差,疼痛愈來愈頻繁。神經外科醫師核磁共振檢查認為,林女士椎間盤狀況未達開刀地步,婦人飽受疼痛折磨,只好轉診疼痛科。 唐宗詠主任說明再生注射療法。(記者徐義雄攝) 唐宗詠藉由核磁共振確認,脊椎盤輕微退化及纖維環受損,診斷性注射確認疼痛病根在椎間盤,與病人討論後決定注射有利受傷組織癒合的羊膜基質生長因子。婦人回診表示,疼痛已徹底解決;治療前每次醒來都還有痛覺,治療後即使工作累有點痠,睡覺起床就好了。 再生注射療法是影像導引疼痛介入治療的一種,很多保守治療無效的疼痛,透過介入治療嘗試解決。醫師評估找出造成疼痛的主要病因結構,在適合情況透過注射達到修復組織目的。唐宗詠強調,椎間盤疼痛其實是椎間盤早期病變要開始的狀態,疼痛原因幾乎來自「肌肉對脊椎的支撐不夠」。頸椎容易疼痛的病人應透過正確夾背動作強化肩胛骨肌力,加強穩定度才能維持頸椎健康。 婦人手指注射羊膜基質生長因子位置。(記者徐義雄攝) 唐宗詠以婦人為例提醒,已有椎間盤退化或輕微損傷,吃藥止痛反而會因為沒有疼痛警訊,又持續進行惡化的活動,久而久之往椎間盤突出發展。建議牽涉結構問題的疼痛,應積極處理,防止走向惡化可能。

Read More

兒科醫師超有愛 投入長照捐360萬助學

小兒科醫師林釗尚(左5)連續3年、每年捐贈120萬回饋母校中山醫學大學,希望幫助更多學弟妹在精進研修。(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現任大台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在台中大雅開業的小兒科醫師林釗尚,長年默默行善,看診之餘,還投入長照居家醫療,日前有感於求學時靠打工、貸款完成學業的艱辛,他回饋母校中山醫學大學,成立獎助學金,慨捐360萬元,希望幫助更多學弟妹在精進研修、幫助更多人健康生活。 林釗尚在病人眼中視病如親,新冠疫情期間屢屢在衛政系統徵召下投入快打站、視訊問診等服務,也曾為了協助偏遠長者到宅接種疫苗冒雨在鄉間迷途1小時使命必達;長期投入長照居家醫療的他,總是趁著休診空檔奔赴病患家中給予適切的醫療處,並且經常應邀到日照中心為阿公阿嬤表演薩克斯風。 林釗尚協助偏遠長者到宅接種疫苗冒雨在鄉間迷途1小時使命必達。(記者陳金龍翻攝) 林釗尚近日返回母校中山醫學大學成立獎助學金,連續3年、每年捐贈120萬,希望用於學弟妹的急難救助,更用以鼓勵在學術交流、競賽、基礎臨床研究表現優異的同學。他一口氣慨捐360萬元,同業、校友紛讚「典範」、「令人欽佩!」 林釗尚出生彰化田中,家裏務農卻在父母親期許下一邊幫忙務農剪菊花、看顧豬仔一邊學習,如願考上醫學院,在大學生涯更是靠著助學貸款及兼家教賺取生活費;假日更透過醫技系學長介紹,到各社區及路邊幫房地產銷售公司發傳單和海報,邊打工邊完成學業,一路走來家人、親友都是他的貴人。 林釗尚長期投入長照居家醫療,常應邀到日照中心為阿公阿嬤表演薩克斯風。(記者陳金龍翻攝) 林釗尚說,昔日也曾捐助屏東恒春醫院新大樓成立診間,「因為自己還沒辦法到偏鄉執業。」如今捐助母校,希望不要有學弟妹因生活艱困放棄築夢。

Read More

牙痛只吃止痛藥 險成蜂窩性組織炎

醫師陳偉勵表示,屏東榮總牙醫師,全部都是受過專科醫師訓練,取得專科醫師資格。(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屏東報導 郭姓男子因工作忙碌,牙痛只吃止痛藥,當有空檔看牙醫才發現蛀牙細菌已深入牙髓,險些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經進行根管治療將壞死的組織與細菌清除,才保住牙齒。 屏東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偉勵指出,蛀牙形成的要素包含牙齒、食物、細菌及時間。食物的殘渣停留在牙齒表面,細菌利用食物殘渣代謝產生養分,代謝後的酸性物質長時間留在牙齒表面上,容易造成齲齒。 牙齒從外到內分為琺瑯質、牙本質及牙髓,牙髓內部是血管與神經。當蛀牙停留在牙齒的表面時,還可以用填補的方式處裡;若蛀到內部神經血管的區塊造成組織感染,就需要進行根管治療,也就是所謂的「抽神經」。當蛀牙侵犯牙髓腔導致牙髓炎時,若沒有及時處理,牙髓組織就會壞死,再不處理可能造成根尖周圍發炎,破壞骨頭,嚴重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當蛀牙深達牙髓組織,必需要進行根管治療。牙根管有旁支與細小結構的空間,裡面充滿牙髓組織,是細菌養分來源,複雜的根管構造是細菌棲身處,以往牙科醫師須以經驗和手感判斷。屏東榮總採用專業顯微鏡與超音波設備,在根管治療時將患部放大,讓醫師看得清楚,更仔細清除組織與細菌徹底完成根管治療,並能保留更多的齒質結構。 陳偉勵表示,屏東榮總由高雄榮總團隊平行移植過來,全部受過專科醫師訓練,取得專科醫師資格的牙醫師,搭配一流的儀器設備,不管是顯微鏡、3D電腦斷層等,協助醫師進行更精確的治療。在牙科提供一條龍的服務。

Read More

連假出遊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

清明連假出遊團聚留意飲食安全與手部衛生,防範病毒性腸胃炎。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及群聚通報案件數高於去年同期。高雄市衛生局1日提醒,清明連假出遊團聚留意飲食安全與手部衛生,防範病毒性腸胃炎。 衛生局指出,近日國內群聚腹瀉事件頻傳,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且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清明連假期間與親友團聚用餐時,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衛生局提醒,一般的酒精或含酒精的乾洗手液無法殺死諾羅病毒,一定要用肥皂勤洗手才能有效減少病毒附著;並利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環境。 衛生局呼籲民眾落實防治5步驟:以肥皂水洗手、徹底煮熟、環境消毒(汙染衣物、床單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玩具物品,用1000ppm漂白水擦拭),嘔吐、排泄物處理(糞便、嘔吐物用5000ppm漂白水消毒,再沖入下水道,處理時戴手套與口罩),以及生病在家休息(有症狀的人停止處理食物,餐飲業員工應於症狀解除48小時後才可上班)。

Read More

達文西縮胃術 減重也甩慢性病

邱先生(中)減重手術後甩掉約29公斤。左為院長陳自諒,右為減重中心醫師李威傑。(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57歲邱姓男子之前因為應酬過多體重破百,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經進行達文西縮胃手術,體重從117.5公斤降至89公斤,也一併解決肥胖合併症。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和減重中心醫師李威傑表示,邱年之前因為過多應酬導致重度肥胖,3年前原計畫接受胃繞道手術,但因為年輕時曾闌尾破裂手術造成嚴重腸沾黏,決定改為胃袖狀切除手術。但術後1年病人復胖到117.5公斤,且肥胖合併症復發。 李威傑評估後,執行達文西縮胃與雙通道胃繞道手術,將嚴重腸沾黏分離;再進行袖狀胃切除及胃迴腸吻合手術,手術長達4個半小時。病人術後2天出院;3個月後回診已從117.5公斤降至89公斤,一併解決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等肥胖合併症。

Read More

花慈腎移植照護團隊獲SNQ認證

花蓮慈院腎移植照護團隊已完成260例腎臟移植。(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針對腎臟移植的患者,花蓮慈濟醫院護理團隊從術前評估、追蹤照護、手術過程、術後加護,到後續出院追蹤,依照「術後加速康復」建立完整照護流程,讓病人保持最佳狀態接受手術,並以最快的速度康復、出院返家,成果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第25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花蓮慈院是花東地區唯一醫學中心,也是東部唯一能夠進行器官移植的醫院,28年來已完成800多例器官移植手術,其中包括260例腎臟移植。 花蓮慈院外科加護病房配備專用透析設備。(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院在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帶領下,去年與腎移植病患照護團隊成立SNQ認證專案小組。腎移植照護屬於長期跨團隊合作,當病人尚在移植等候名單中,就需準備好並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器捐協調師事前針對腎臟疾病診斷、臨床病史、實驗室檢查、受贈者適應症與禁忌症,進行完整評估和衛教;病人也需每3個月回診1次,確認是否有新診斷疾病、手術史或新發感染。 在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陳言丞帶領下,移植團隊最重要的2大目標「最短的手術時間」、「最少的失血量」,花蓮慈院約7成移植案例手術時長低於3小時,且小於100cc的失血量,有利於後續腎臟功能快速恢復。嚴格的環境監控和設備準備使手術維持0感染;而開刀房護理師創新的「器官保存袋」,能迅速保冷和保存摘取下來的器官並移送受贈者的手術室,使過程更加安全、有效率。 花蓮慈院外科加護病房入口處設立「客製化交班Wall Chart」,讓病人的各項監測數值一目了然。(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院外科加護病房設有獨立空間2床位,並配備專用透析設備,病人在此術後觀察,若腎功能下降可立刻原地透析治療,不需再移動到血液透析室;此外,病房入口處設立「客製化交班Wall Chart」,病人各項監測數值一目了然。患者通常在術後24小時可轉至普通病房;病房團隊的嚴格監控和悉心照護,也創下腎移植病人在院期間泌尿道感染發生率0的佳績。 過去曾因捐贈者帶有「弓漿蟲」寄生蟲,致受贈者於術後感染影響後續健康照護;花蓮慈院腎移植團隊將案例回報器捐中心,促使弓漿蟲列入全台器官分配必須抽驗項目。此外,曾有等候移植者被通知配對腎移植成功後,發現心功能不佳臨時無法接受手術,接受心臟治療後順利媒合到第2次的配對;花蓮慈院也將心臟超音波列入術前評估的穩定追蹤項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