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死亡率超日韓 篩檢救寶寶

六大學協會攜手三大篩檢中心,共同呼籲及早進行新生兒篩檢,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 (公關提供) 每年3千新生兒健康異常 逾5成延誤篩檢 醫:出生48小時即可檢驗 早發現早治療有更好預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連3年負增長,但嬰兒死亡率卻超日韓兩倍,醫師提醒,新生兒篩檢每年篩出3千名健康異常寶寶,卻有高達5成延誤篩檢,恐成寶寶健康的隱憂。 台灣2022年新生兒數達62年來新低,且每千位嬰兒就有4.1位死亡,高出許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更已連20年超過日、韓兩至3倍。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暨小兒部主任簡穎秀醫師表示,大多數遺傳性或先天異常疾病在寶寶出生時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一出生就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只有及時篩檢有機會及早治療,因此,新生兒出生48小時即可篩檢,建議家長要提早了解,且採取一次足跟血就可以進行必選及加選檢查。 目前國健署有補助新生兒必選篩檢項目,包含: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楓糖尿症、半乳糖血症等21個項目,也可以額外加選檢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黏多醣症(MPS)、龐貝氏症(PD)等約10項新生兒罕見疾病,為寶寶健康雙重把關。 不過,據2023年「新生兒篩檢暨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疾病認知調查」卻指出,有超過3成家長懷孕晚期才知道相關資訊,且超過9成5家長會願意為寶寶買保險,卻近5成會晚於常規時間才進行新生兒必選篩檢,恐成寶寶健康的隱憂。 簡穎秀提醒,其實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101年已頒布「新生兒篩檢之政府指定執行21項檢驗項目,皆排除於保險等待期的規範」千萬別因商業保險迷思錯失拯救寶寶的機會! 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醫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鐘育志補充,在新生兒眾多遺傳性疾病中,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為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每1萬-1萬7181位新生兒中就約有1位會患病。但調查顯示,家長卻高達8成不知其嚴重性而不勾選篩檢。 鐘育志說,SMA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6成患者會在6個月內發病,產生肌肉無力、萎縮及行動困難等症狀。但SMA若能及早篩檢、發現與治療,即有更好的預後。健保署今年將放寬SMA治療藥物給付範圍,讓不同族群的病患都能獲得急需的治療。  

Read More

兒少異膚 生物製劑助調理體質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呼籲,嬰幼兒異膚治療要趁早,家長應把握6歲前積極治療。(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每10位兒童有1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若反覆發作易引發睡眠障礙等負面影響。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針對早發性、年輕性與嚴重型異位性皮膚炎,若能及早使用生物製劑精準治療,有機會阻斷過敏進行曲,降低近4成後續食物過敏、鼻過敏與氣喘的風險,達到調理體質的效果。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搔癢特別好發於夜間,嬰幼兒半夜搔抓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容易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與發育。 此外,嬰幼兒異膚反覆發作,長期也會增加焦慮憂鬱、傷口感染甚至需住院治療的風險,對未來人格發展與成長易有不良的發展;就連家人的生活,包括睡眠、經濟與人際關係也面臨巨大壓力。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指出,針對嬰幼兒異膚,臨床上會依據病情嚴重程度而給予不同強度的藥物,但嬰幼兒發育尚在起步階段,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有皮膚變薄萎縮、肥胖、影響發育等副作用隱憂,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就連餵藥,也需考慮寶寶的吞嚥能力。 隨著醫療進步,目前也有安全性高且有助長期穩控疾病的生物製劑可以選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國際醫學專家Thomas Bieber去年《JACI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就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的驅動者,只要屬於早發、年輕與嚴重三種型態,未來引發食物過敏、鼻過敏和氣喘等過敏相關疾病的風險也較高。 然而,若能透過生物製劑早期介入嬰幼兒中重度異膚精準治療,不但有助長期緩解症狀,也有機會早期阻斷過敏進行曲,降低近4成過敏相關疾病的風險,達到類似調理體質的效果。 有鑑於此,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呼籲,嬰幼兒異膚治療要趁早,家長應把握6歲前積極治療,配合多方照護,定期回診、持續用藥、做好保濕,幫助異膚兒童改善疾病困擾。

Read More

夜尿逾2次 250萬熟男不性福

老化睡眠不足雙重夾擊 導致睪固酮激素下降 進而影響勃起功能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男性進入更年期後,與性慾、性表現有關的睪固酮分泌會開始減少,醫師提醒,當男性在夜間睡眠時,起床尿尿的次數越多,影響睡眠,也會導致睪固酮下降,進而影響響性能力。因此,提醒40歲以上熟男若發現每晚排尿次數達2次以上,建議應立即至泌尿科就醫診斷找出病因。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表示,40歲以上成人有近4成罹患夜尿症,與常見的代謝症候群(3高)疾病盛行率相當。若以全台人口數推估,恐有超過250萬名40歲以上熟男遭受夜尿困擾。 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的定義,「夜尿症」為一晚出現至少2次以上的強烈尿意而中斷睡眠,其中,有近9成5夜尿症患者是屬於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1/3的「夜間多尿」。 廖俊厚指出,夜尿成因多,包含膀胱儲存能力變差、慢性疾病用藥、睡眠等問題。然臨床觀察,主要造成患者「夜間多尿」困擾的最大宗原因來自荷爾蒙分泌不足,通常在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減少、尿液濃縮。然隨著年紀增加,腦下垂體能力會逐漸退化,一旦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就會造成夜間尿量太多,不得不頻繁起來如廁,導致無法一夜好眠。 此外,廖俊厚說,男性進入40歲後,影響性慾與性功能的荷爾蒙「睪固酮」會以每年1%的速度逐漸下降;另隨著男性年齡增加,腦下垂體也會逐漸退化,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發夜間多尿的困擾,需多次中斷睡眠如廁,進而剝奪睡眠品質。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冠華醫師表示,當夜間多尿造成的睡眠深淺程度不一,甚至難以再度入眠,不僅影響隔天精神與體力,血壓可能也會較不穩定,男性相當在意的房事表現就會拉警報。 國際研究也證實,睡眠不足的男性,還會讓睪固酮激素的分泌下降,影響性慾與勃起功能;另一份韓國研究也提出,隨著夜尿次數越多,夜尿症患者體內的睪固酮水平也跟著減少。 黃冠華說,睡眠品質不佳是百病之源,當男性自覺晚間睡眠品質不如以往,或是夜間排尿次數增加,超過兩次以上就應提高警覺,以免睡眠品質的剝奪以及老化帶來的雙重夾擊影響睪固酮分泌,加劇熟男們的「性福」負擔。

Read More

痛到只能趴睡 自體骨髓移植 男多發性骨髓瘤活過7年

多發性骨髓瘤痛到只能趴睡,李思錦醫師(右)說,75歲李男治療後疾病控制良好。(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擔任職業駕駛的75歲李先生,7年前因疲累、骨頭酸痛、吃不下造成體重下降,胸口、背部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只能趴睡,經醫師診斷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後疾病控制良好,如今能自在生活,同時在社區擔任志工,持續發揮生命良能。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表示,李先生到胸腔內科就醫,發現脊椎腫瘤,轉診骨科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找出胸椎第10節病變,除安排切片及進行骨水泥治療,減緩疼痛外,並轉診血液腫瘤科,很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3期。 李思錦醫師指出,早年多發性骨髓瘤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存活期約兩年左右,近年來藥物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新穎抗癌藥物,協助李先生申請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的三合一藥物治療,治療半年後疾病控制良好,因此建議他接受自體骨髓移植,以換取更長的存活期。 李先生於民國105年6月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從診斷疾病開始,至今已超過7年,高於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約5到6年左右的平均存活期。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紀為60至70歲,以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約6:4。李醫師提醒,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常常要看過4至5個科別醫師,才獲得正確診斷,一般人容易掉以輕心,所以當發現自己身體狀況與之前不同,例如比較容易累、腳水腫、不明原因骨頭痠痛等,務必儘速就醫治療。

Read More

台灣醫美躍上國際舞台 王正坤醫師受邀撰寫英國醫學美容教科書

王正坤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受邀撰寫英國醫學美容教科書,增加台灣在國際能見度。(藝群醫美集團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撰寫英國醫學美容教科書「膠原蛋白增生劑」,闡述生物材料如何刺激皮膚增生自體膠原蛋白來填補凹陷皺紋,展現台灣高水準的醫學技術,供全世界醫師學習,也讓台灣醫美躍上國際舞台,增加能見度。 王正坤指出,台灣醫學美容醫術享譽國際,膠原蛋白增生劑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議題,英國劍橋出版社邀他撰寫英文美容醫學教科書,書名為「A Guide to Aesthetic Medicine and Cosmetic Surgery」,也就是「美容醫學和整形手術指南」,全世界共有30多位知名醫師參與撰寫,最近將在英國出版問世。王代表台灣撰寫膠原蛋白增生劑(collagen biostimulator)的章節。 全世界最大型的美容醫學會議有兩個,一個是在法國巴黎舉行的IMCAS會議,另一個是在摩納哥舉行的AMWC會議,每次都有超過一萬名醫師參加。王正坤也常受邀到這兩個會議演講,因表現傑出而受人矚目,也因此被香港醫師邀請,共同撰寫英文美容醫學教科書。 英國醫學美容教科書「美容醫學和整形手術指南」,最近將在英出版問世。(藝群醫美集團提供) 王正坤說,目前世界各國政府認證通過的膠原蛋白增生劑有以下5類,包括「舒顏萃」成分是聚左旋乳酸(PLLA),俗稱童顏針。「艾麗斯」成分是聚雙旋乳酸(PDLLA),俗稱精靈針。「洢蓮絲」成分是聚己內酯(PCL),俗稱少女針。「瑞得喜」成分是羥基磷灰石鈣(CaHA),俗稱晶亮瓷。「玻尿酸」當中也有少部分種類可以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例如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玻尿酸的混合複合物。當皮膚老化時,會出現凹陷皺紋與皮膚鬆弛,如果能夠使用藥物刺激皮膚產生自體的膠原蛋白,就可以填補凹陷皺紋,改善皮膚鬆弛,預防老化。

Read More

「耳念珠菌」具抗藥性 美病例數翻倍成長!忽視威脅醫療體系恐受衝擊

近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一種難以治療且致命的耳念珠菌真菌感染,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傳播。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但是具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病例數卻在美國激增。近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一種難以治療且致命的耳念珠菌真菌感染,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傳播。 美「耳念珠菌」個案翻倍 大多具抗藥性 根據《BBC》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日前在報告中指出,在美國耳念珠菌通報案例幾乎是翻倍成長,在2021年已由756例增加到1471例,2022年更增加到2377例。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可以透過接觸感染者或受汙染的表面、設備等傳播,許多患者來自醫院或老人養護中心,且使用抗真菌藥治療後,大多沒有太大的效果。 美國進一步分析指出,病例數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受COVID-19疫情影響,醫院工作人員工作繁忙,未確實消毒防護裝備、醫療器材且未意識到預防耳念珠菌重要性等原因,導致病例數快速增加。 耳念珠菌病例以倍數增加,且越來越多的病人對目前最有效的抗真菌藥物有抗藥性。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認為,耳念珠菌恐對全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並對各國發出警告。 一般民眾受威脅較低 但恐衝擊醫療體系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2009年,首度於日本東京一家醫院的患者耳道中發現。最常侵入血液,引發菌血症,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等等,此外,也會影響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內臟器官等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若受到耳念珠菌侵襲感染,患者約有30-50%的死亡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在報告中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90天內死亡。 耳念珠菌主要在醫療機構內傳染,最常附著在血壓計壓脈帶、靜脈導管等醫療器材上。根據《BBC》報導,專家Neil Stone表示,耳念珠菌很難清除,解決辦法通常是關閉病房。 雖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受到念珠菌感染,長期住院或安養機構住民才有較高的風險,但若感染免疫系統較弱或使用導管、呼吸器等醫療設備的病人,可能會造成重症、死亡。 再加上,耳念珠菌具有抗藥特性,主要又在醫療機構內傳播,對全球公衛、醫療都會造成負擔、威脅。專家Neil Stone在《BBC》報導中提到,若忽視耳念珠菌的威脅,可能會導致整個醫療照護系統停止運作。

Read More

心跳不規律恐造成中風 台大團隊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你知道心跳怎麼來的嗎?正常人的心臟在右心房有個節律點,叫竇房節,控制心臟每分鐘收縮60到100次。如果心臟不正常放電,就會導致心跳次數與頻率不正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心律不整。若此心律不整是因為心房快速不規律的收縮,就是心房顫動。 心臟不正常放電 心跳過快、不規律導致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劉言彬醫師表示,所謂心房顫動,其實就是心房的電生理出了問題,產生不規則、不正常的放電。心房會做非常快速的收縮,可以達到每分鐘350下到600下。 而這樣的收縮會產生成兩個主要的問題: 1. 心臟沒有有效的收縮,血液在心房內的流動變得比較慢,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 2. 引起心跳快、不規則的收縮,這種快速的收縮會引起病人心悸、頭暈、運動耐受性不佳的情況。 治療心房顫動 降低發生中風的風險 心房顫動最擔心的是引起中風發生,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控制心房顫動並降低中風的風險,心律不整藥物亦可以控制心房顫動的發生。而使用心導管消融術,也就是所謂的電燒手術,是另一個有效的方法。劉言彬醫師說,以藥物控制心房顫動的復發比例大約是50%,而接受心導管消融術(電燒手術)的狀況下約可以降低到30%以下。 心導管消融術(電燒手術)能從根本解決心房顫動問題 臺大醫院團隊心導管團隊表示,藥物控制只是治標無法治本,電燒手術才能從病因改變心房顫動的狀況。目前臺大醫院使用最新的導管技術監測電燒手術,降低手術風險。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賀立婷醫師說:「過去診斷心房顫動的導管沒有那麼進步,診斷的精細度不高,治療的效果和安全度比較沒有辦法預期。」賀立婷醫師補充,現在有比較好的器材,包含電燒的管子,除了電燒的功能,前方還有一個壓力感測器,可以告訴醫師導管是否以正確的壓力碰觸心臟,增加治療的有效性,並且避免碰觸壓力太大,心臟發生破裂、出血等狀況的風險,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成功機率。 心臟內超音波導管 輔助電燒手術順利進行 另一個臺大醫院心導管團隊的利器,則是使用最新心臟內超音波導管,不只讓電燒精準度提升,更大幅降低放射線使用時間。過去電燒手術時,多是使用X光來定位電燒管的位置,一次手術幾乎等於拍了一千張X光。但近年來有新型的技術,藉由心臟內超音波導管即時觀察心臟模擬畫面,讓醫師執行手術更精確、更快速、更安全,也降低病患受到的輻射量。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廷澤醫師說明,這個新的超音波叫「心臟體內超音波」,簡稱為ICE,可以建構整個心臟的構造,即時顯示手術時管子的位置,取代傳統X光一張一張拍攝的方法,降低輻射量的同時也加速了手術時間、增加手術安全性。 疑似心房顫動症狀 醫師籲盡速就醫 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亮宇醫師分享,數據顯示心房顫動的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心房顫動時間久了,病變位置會擴大,再進行手術的治療效果會比一開始要差,復發的機率也會增加。林亮宇醫師最後也提醒大家,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無法預知,有可能隨時發生。如果覺得有心悸、心跳比較快、心跳不規則、頭暈,或是甚至喘、冒冷汗,一定要去看心臟科醫生,看看是不是有心房顫動的發生。 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亮宇醫師呼籲,若有心悸、心跳過快、頭暈、喘或是冒冷汗的狀況,一定要去看心臟科醫師,看看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發生。

Read More

部東關山義診 醫籲學童斜視及早治療痊癒機率高

部東眼科義診來到關山家扶中心,不少偏鄉民眾因到市區看診不方便,常延誤就醫。(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衛福部台東醫院眼科義診日昨來到關山家扶中心,就診的四十四位學童中篩出三位有斜視;由於偏鄉小孩到市區看診不方便,常延誤就醫,眼科醫師謝靜茹提醒家長,小兒斜視只要及早發現都可以治療,痊癒的機率很高,若發現孩子看東西眼球總是斜一邊,應及早就診。 林媽媽手裡抱著還在餵奶的老四,看到就讀國小的老大被檢驗出右眼球斜視時,她說「終於得到確定的答案了」,一年多前就發現老大看東西的時,右眼眼球總是偏一邊,心裡就懷疑大概是斜視,但身邊四個小孩要照顧,一直沒法去眼科就診。如今證實是斜視,會找時間開始矯正。 醫師謝靜茹提醒家長,小兒斜視及早發現及治療,痊癒機率很高,有異狀應及早就診。(記者鄭錦晴翻攝) 林媽媽三個小孩結束診察,還好老二和老三這對雙胞胎姐妹花視力極佳,謝靜茹安慰林媽媽,「小兒斜視只要及早發現都可以治療,痊癒的機率很高,不用太擔心!」 家扶中心社工督導蔡紫雲,對偏鄉就診困境也感到無奈,但仍感謝新北市典暉科技,願意贊助老幼配鏡的經費。 義診現場除部東眼科團隊,還出現一位關山在地的驗光師林明德,他五年前回到台東繼承父業,接下關山鎮唯一的驗光所,獲知有義診立馬同意加入支援;看到從驗光機、眼底鏡、裂隙燈全部手持,不再是笨重的機器,病患檢驗資料透過無線醫療數據系統立即傳送到醫師眼前,馬上判讀,也吸收不少新知。

Read More

搶救末期!成人腎成功移植3歲童

北榮兒童腎臟移植團隊自109年8月起已成功完成6例困難兒童及青少年大愛腎臟移植,29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分享成果。(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歲女童罹患罕見隱性遺傳腎臟疾病,2歲就開始洗腎,身高、體重遠低於同齡孩童。北榮團隊克服體型差異懸殊等困難,成功將成人尺寸腎臟移植入女童體內,讓她重獲新生。 北榮兒童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腎臟移植是末期腎臟病孩童最好的治療,不僅可以得到最佳的預後,對於原本落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發育,移植成功後都可明顯追上同齡兒童,需把握移植的黃金時間。 上述女童個案罹患罕見隱性遺傳腎臟疾病,逐漸出現食慾差與電解質異常症狀,2歲起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由於疾病因素,移植前女童身高僅86.3公分、體重11.5公斤,比同齡至少矮了10公分。 經過1年等待,終於在1月獲得一名14歲女童大愛捐贈,但腎臟大小已是成年尺寸,對於如何植入許小妹狹小腹腔,是移植手術要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在順利摘取器捐腎臟後,蔡昕霖帶領的北榮團隊便依計畫進行女童的移植手術。 蔡昕霖指出,由於病童體型過於嬌小,麻醉過程中必須置入中央靜脈導管與預防性血液透析管路就花了2小時。團隊採取正中切開約20公分傷口,進入腹腔,再將腹腔右側肝臟,十二指腸,及右側大腸整個游離至左側,然後切除右側腎臟。再將捐贈腎臟,吻合血管於許小妹妹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輸尿管則是利用許小妹妹右側的輸尿管原地重建。 歷經7個小時,克服麻醉等種種困難,手術順利完成,術中移植的腎臟立即發揮功能,術後第2天,腎功能恢復正常,經由嚴密的術後血壓與水分調控,復原狀況十分良好,不再需要任何透析治療,術後幾天康復出院。 蔡昕霖說,兒童末期腎臟病多因先天腎臟疾病,或是先天泌尿道系統發育異常。由於病童身形過於嬌小,泌尿結構相對複雜,從小經歷多次手術留下的陰影,對於兒童腎臟移植的了解不完整等等諸多因素,往往錯過登記腎臟移植的最佳時機。 為避免這樣的遺憾一再發生,除積極呼籲家長們正視這個稍縱即逝的關鍵期,並強調兒童腎臟移植團隊更會根據每位孩子的病況,克服各種困難,研擬個人化的移植治療計畫,確保移植成功。

Read More

難吞嚥易嗆咳 咽喉注射後開心吃

醫師蔡書維提醒,發生嗓音沙啞或進食哽噎、吞嚥困難,儘速就醫查明原由。(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旬男腦因出血手術治療後,引發嚴重副作用,包括嗓音沙啞及無法進食吞嚥,連喝水也嗆咳,檢查發現聲門閉合不全與環咽肌功能不全,讓食物哽在食道口,喝水也會流進氣管,根本無法進食飲水。經施打玻尿酸填充、肉毒桿菌素咽喉注射,終於可以正常飲食。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蔡書維醫師指出,由於腦、心血管治療的精緻化,還有平均壽命延長與人口老化的篩檢增加,有愈來愈多原本未被注意的吞嚥困難、哽噎、嗆咳、沙啞等問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由於吞嚥困難,飲食質地由軟食粥改變為至流質飲食,可能導致體重急遽下降及肌少症,與長期咳嗽及反覆吸入性肺炎都成為身體的警訊,也值得注意。 他說,經統計,60歲以上人口有純聲門閉合不全者高達20%,其中1/10會發生吸入性肺炎;而相同年紀族群的上消化道運動功能異常盛行率也將近15%,其中近一半為環咽肌功能不全。聲門閉合不全與環咽肌功能不全的治療有許多選擇,從復健科的藥物治療、吞嚥治療與語言治療等非侵入性治療,到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喉部手術,以適當的填充注射與肉毒注射來減少症狀,包括較常使用的玻尿酸填充,以及開放式矽膠塊置入、肉毒桿菌素咽喉注射成形、喉肌肉化學阻斷術、開放式環咽肌切開手術等。 蔡書維說,對於多重疾病或全身麻醉高風險族群、無法接受侵入性較高之手術者,可由醫師評估病人的心肺狀態與過去病史等整體狀況,決定是否選擇局部麻醉,通常手術後再配合藥物,都可完成療程。史丹佛大學近年發表的多篇醫學報導顯示,無法經口進食之吞嚥困難嗆食,80%病人可在接受喉成形手術後改善,不再嗆食與哽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