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依醫院等級收費 最高750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回歸分級醫療精神 地區醫院維持150元 最快7月上路 健保部分負擔費用將調整,健保署28日表示,因醫界對急診依檢傷分類收費有疑慮,經討論將改成依醫院等級定額收費。圖為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急診處。(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指出,針對原預計4月調整的健保部分負擔費用,由於醫界對急診依檢傷分類收費有疑慮,經討論將改成依醫院等級定額收費,需重新進行法規預告程序,最快7月上路。 根據健保署規劃調整部分負擔費,本來免收部分負擔的慢連箋、檢驗檢查改收費,並調整部分現制,預計分2階段上路,急診及藥費是第1階段調整,原估計最快4月實施。 石崇良28日表示,在急診方面,原本規劃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檢傷較嚴重1、2級收費從新台幣450元降至300元、200元,較輕4、5級的輕症病人則從550元升為800元、600元。 然而,經第一線人員反映執行上恐容易引發爭議,石崇良說,除了民眾就醫前無法自行判斷屬於哪一級、會被收多少錢,且不同人評估也會有差異,召集急診醫學會、醫學中心協會、區域醫院協會等單位討論後取得共識,回歸分級醫療精神,按照醫院等級收費。 健保署初步規劃地區醫院維持現行收費新台幣150元、區域醫院400元、醫學中心750元。石崇良指出,由於必須重新進行法規預告程序,規定要有60天預告期,現在開始進行法制作業,若4月順利預告,再加上要給醫院準備作業時間,最快7月時可實施。

Read More

嫗心臟血管阻塞 轉診繞道手術救命

8旬婦人因無法正常呼吸,大甲李綜合醫院醫師診斷心臟血管阻塞,轉診至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無縫接軌救回一命,28日醫院為李婦舉行慶生會。(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中8旬李姓婦人,農曆年間感到身體不適,呼吸急促,喘到無法睡覺,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治療,醫師診斷後發現她心臟血管阻塞,先做心導管後轉診至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休養後已經出院。老婦28日在家人陪伴下重回醫院接受慶生會,家屬表示,「真的很感謝馮致中醫師、蔡忠霖醫師與轉診制度,兩院醫師搭配的無縫接軌,讓我媽媽恢復正常。」 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馮致中指出,李婦就醫時呼吸非常急促而且很喘,患者家人轉述,婦人喘到幾乎無法睡覺,當下判斷情況嚴重,幾乎是呼吸衰竭,馬上協助轉診給予氧氣,經過檢查,發現患者肺積水、鉀離子過高、心臟血管也阻塞兩條,評估後洗腎,隔天安排心導管,會同駐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蔡忠霖會診,最後轉到台中榮總治療,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目前順利出院,每週兩次到院洗腎持續治療。 婦人女兒指出,媽媽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吃藥控制的非常好,平時會跟著她在社區關懷據點與同年紀的長輩一起活動,沒想過是心臟血管阻塞,讓媽媽險些心臟衰竭。今年正好是父母親結婚60週年,父母繼續攜手在一起,真的很幸福。 馮致中說,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根據研究顯示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關,抽菸、年紀大、家族遺傳也是因素之一,如果身體突然出現冒冷汗、惡心頭暈、呼吸困難、突然性劇烈頭痛、視力模糊,或是胸口有疼痛和壓迫感、走路時手腳不協調,都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一旦發現就要馬上就診,最好不要拖延。另外,患者開刀風險在於麻醉,及考量患者潛在的慢性疾病,對身體疾病的耗損度是多少,而不是年紀大小。 8旬婦人因無法正常呼吸,大甲李綜合醫院醫師診斷心臟血管阻塞,轉診至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無縫接軌救回一命,28日醫院為李婦舉行的慶生會,場面溫馨。 (記者陳榮昌攝) 大甲李綜合醫院院長隋善中表示,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醫院和台中榮總已經簽署了分級照顧計畫,民眾可以先到李綜合醫院或者掛中榮支援醫師的門診,病情嚴重的病人醫院會轉診到中榮做進一步治療。

Read More

翁動脈瘤5年長至9cm 險破裂

巨大動脈瘤危及生命,醫師鄭伊佐透過「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微創手術」搶救成功。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79歲有腹主動脈瘤病史洪先生,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巨大腹動脈瘤引起,且在5年內長大至9公分已達到隨時會破裂的危險臨界值,經醫師透過「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微創手術」,搶回一命,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微創手術中心鄭伊佐醫師指出,通常在兩邊的腎動脈以下分叉處,因血流沖刷壓力大,主動脈壁很容易囊狀擴大形成腹主動脈瘤。 鄭伊佐說,囊狀擴大的主動脈瘤就像吹氣球一樣,成長速度可因變大而增快,如果半年內上升0.5公分,就需開刀;當它大於5.5公分以上,每年會有1/10的破裂風險;如果能在動脈瘤破裂前進行手術,則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一旦破裂將導致大量出血,更可能併發休克及其他器官衰竭,緊急手術才能挽救生命,但此時致死率高達5、60%以上。 醫師說,洪先生的腹主動脈瘤太大,手術危險困難度大增。為此,透過即時影像監控的智能手術室,以「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微創手術」方式來治療腹主動脈瘤。在術中從兩側腹股溝的主動脈開一道微小傷口,在透視顯影、數位減影的輔助下,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動脈彎曲度較大的地方,並藉由主動脈釘輔助,把主動脈跟血管壁做服貼密合,讓血流順利從血管支架內經過,減少日後有破裂或是流體變大的風險,順利完成困難的腹主動脈支架手術。 鄭伊佐表示,主動脈瘤早期沒有任何症狀,但有3高疾病患者,應提高警覺,除控制好血壓以外,如有腰背痛、腹痛,用手觸摸到腹部有一顆與心臟同步跳動的搏動,有可能罹患腹主動脈瘤,應立即到心臟血管外科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Read More

眼睛紅癢痛 當心過敏性結膜炎

郭綜合醫院眼科主任洪大展指出,過敏性結膜炎早期症狀包括紅、腫、癢、流淚、分泌物增多等,晚期症狀則可能有刺痛、異物感、畏光、視力模糊等。(讀者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眼睛是靈魂之窗,而當眼睛突然出現紅、腫、癢、流淚狀況時,很可能就是擾人的過敏性結膜炎。郭綜合醫院眼科主任洪大展表示,5人中至少1人有過敏性結膜炎,超過半數患者有過敏體質或家族史,患者應注意不可用力揉眼,避免越揉越癢越腫,造成角膜嚴重糜爛、影響視力。 結膜是眼瞼緣開始,覆在眼白和眼瞼內側的透明粘膜組織,富含神經、淋巴球、白血球與結締組織。當遭遇過敏原刺激,就可能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常見過敏原包括髒空氣、灰塵、花粉、塵蟎、蟑螂、動物毛、黴菌等,過敏反應多數會在數分鐘至1小時內發作,早期症狀包括紅、腫、癢、流淚、分泌物增多等,晚期症狀則可能有刺痛、異物感、畏光、視力模糊等。 洪大展指出,過敏性結膜炎隨著年齡增長呈增加趨勢,高峰分別於15歲及35至40歲,其中超過3成患者從3-20歲都受其困擾。依過敏原或發作時間可分為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春季性角膜結膜炎等,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儘快避開過敏原,冰敷、人工淚液、血管收縮劑搭配抗組胺一型藥,可沖淡過敏原及減少癢、紅、淚、腫情況。局部類固醇能有效因應各發炎反應,需另外注意眼壓變化。 過敏性結膜炎與是多基因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的免疫性疾病,主要以遺傳的因素影響最大,如父母均有過敏體質,8成子女也會有過敏情形。洪大展強調,熱性體質與燥熱性食物如胡椒、烘焙堅果、油炸食物、巧克力也可能誘發,遠離過敏性結膜炎應從遠離過敏原(如花粉、寵物)及環境衛生清潔做起,民眾也可透過過敏原檢測確認過敏原,揮別惱人困擾。

Read More

疑換尿布未洗手 一家4口均染諾羅

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在流行期還是要勤洗手為要。 (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2歲男嬰上吐下瀉,爸爸帶去就醫,診斷為感染諾羅病毒,未料隔天男嬰的姊姊和父母也開始狂吐,一家4口全掛病號;醫師指出,可能是換尿布時未洗手,感染病毒。 男嬰的爸爸說,小兒子上吐下瀉後,他和太太忙著換尿布、處理嘔吐物,還要忙工作上的事,為了怕被傳染,所以他在家裡也全程戴口罩,沒想到全家人還是都中了。 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指出,諾羅病毒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一點點病毒量便有高度傳播力,而且可以長時間存活於患者的嘔吐物及糞便中,所以,非常容易因為接觸到飲食或手摸到病毒而感染。嬰幼兒、免疫力不好或年長者感染後症狀可能比較嚴重,而且很容易在養護機構、幼兒園等處形成群聚感染。 馬瑞杉說,就這起全家感染的病例而言,可能是大人在幫小男嬰換尿布或清理嘔吐物時,接觸到病毒,加上未落實洗手,進而造成全家感染。所以在清潔嘔吐物、排泄物時,口罩、手套一定要戴妥,而且手套比口罩還重要,因為諾羅病毒主要為「糞口」傳染,飛沫傳染的機率比較低。 如何避免家庭群聚感染?馬瑞杉表示,家裡只要有1人感染,居家環境最好馬上用稀釋漂白水消毒,酒精是無效的;在清理嘔吐物、排泄物時一定要加強洗手或戴手套;感染者不要接觸到其他人的飲食;最重要的是多洗手,才能降低全家感染的風險。

Read More

腸癌肝轉移 三管齊下治癒未復發

奇美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王家豪提醒民眾,大腸直腸癌第4期肝轉移接受手術存活率高,別放棄治療。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64歲男子腹脹診所超音波意外發現肝臟腫瘤,轉奇美醫檢查為大腸癌4期併肝臟轉移3顆腫瘤,安排化學及標靶治療6次,追蹤影像確定腫瘤穩定後,同時施行腹腔鏡大腸直腸手術、肝臟腫瘤切除及電燒灼術,恢復順利並續治療,追蹤3年無腫瘤復發現象。 奇美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王家豪表示,隨著化學及標靶治療的進步發展,許多第4期大腸直腸癌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讓外科醫師有機會可以將腫瘤完全切除,提高病人存活機會並改善生活品質。 然而,肝臟轉移腫瘤往往為多顆,並且會散布在肝臟雙側,有些腫瘤還可能在肝臟較深處,使得肝臟手術困難度高,可能需要犧牲的肝臟體積也較多。倘若剩餘肝臟功能較差,這些病人常常無法再接受後續的化學及標靶治療。 王家豪指出,近年來微創肝臟手術進步且普及,也讓許多病人於手術後恢復更快並減少術後併發症。目前奇美醫微創手術在肝臟腫瘤切除的比例高達9成左右。近5年來,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亦已為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病人執行數十例腹腔鏡肝臟腫瘤電燒灼術,不僅提供更微創,減少肝臟實質受損的方式,也提高腫瘤治癒的機會。 王家豪表示,轉移性肝臟腫瘤常常以多顆,且散布在肝臟深處,全數以手術切除會導致肝臟體積減少,可能導致術後肝臟衰竭機率增加,並且造成病人無法完成後續化學及標靶治療。經奇美醫介入性放射科醫師教導及術中指導,科內醫師對術中肝臟腫瘤電燒灼方式已有一定經驗,並可獨立完成。目前已經有46位病患受惠,電燒灼腫瘤總數超過100顆。 同時以腹腔鏡大腸直腸手術、肝臟切除及電燒灼肝臟深部腫瘤,已成一般及消化系外科常規施行的手術,長期追蹤也發現與全數手術切除的病人效果相當,可謂病人福音。

Read More

中山附醫為友邦吐瓦魯改善視力 醫療團帶萬副眼鏡

中山附醫前往友邦吐瓦魯國瑪格麗特公主醫院醫療服務。(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位在南太平洋的吐瓦魯國民眾,最近不但獲得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派遣的醫療團隊替他們檢查眼鏡,還有萬餘副台灣民眾捐助的眼鏡可以配戴,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台灣的友,更開心的則是視力獲得改善。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疫情後重啟海外醫療任務,16日前往位在南太平洋的吐瓦魯國瑪格麗特公主醫院醫療服務,也因為知道該院設備老舊,眼科檢查和配鏡資源有限,此次特別組成眼科專科醫療團隊,目前正在吐國執行為期1個月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計畫」。 中山附醫表示,院長蔡明哲與眼科醫師羅愷馨在醫療團出發前,發起捐眼鏡活動,收到來自各地捐贈的萬餘副眼鏡,經整理後,已在醫療團先抵達後,另再運抵吐國。當吐國患者經過度數檢驗並配載上適合的眼鏡,他們終於露出笑容,感謝中山附醫醫療團隊的協助,和我國人捐助眼鏡的善心。 中山附醫說,吐瓦魯是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也是我國的邦交國,除了首都富那富提有瑪格麗特公主醫院外,外島僅靠診所的護理師勉強維持居民的健康照護,並無任何醫師駐診。 但即使是瑪格麗特公主醫院,院內設備也相當老舊,無法配鏡與基本的眼科檢查,若罹患眼科疾病,只能等待澳洲派至斐濟的眼科團隊,赴吐國執行醫療任務時,才能進行眼睛檢查。然而,因疫情期間鎖國,導致沒有眼科專科醫師進駐,再加上吐國藥局眼藥水及眼藥膏有限,眼疾患者只能轉診至鄰近國家手術,甚為不易。 中山附醫指出,該院95年與瑪格麗特公主醫院結成姐妹醫院,每年均派遣3個醫療團隊前往,執行國際醫療援助。101年起,雙方簽訂醫療合作備忘錄,開始派遣常駐醫療人員執行醫療計畫。10多年來,中山附醫幫助瑪格麗特公主醫院提升醫療專業,也幫吐瓦魯人民看病、開刀、控制慢性病,並建立健康觀念。 中山附醫收到來自各地捐贈的萬餘副眼鏡,並空運至吐瓦魯國給需要幫助的民眾。(記者陳金龍翻攝) 今年疫情邊境解封後,中山附醫重啟海外醫療任務,眼科成為今年首次出團的重點科別,由中山附醫的1名眼科醫師、1名資訊師以及2位護理師組成。

Read More

漢銘基醫辦認識骨鬆衛教 提醒民眾要定期檢查以保骨本

漢銘彰基以DXA(骨質密度與身體組成分析檢查儀)免費為民眾檢查骨密狀況。(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台灣五十歲以上國人「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為廿至卅%,由於骨鬆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而容易成為被忽略的隱形殺手。漢銘基督教醫院為加強社區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認識及預防,廿七日舉辦「打造強健好骨力-骨密檢測及衛教活動」,除安排專業骨科醫師講解「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還有活力健康操及提供免費骨質密度與肌力檢測,希望藉由活動讓社區民眾能夠有效存骨本、抗骨鬆,給自己一個愛的骨力。 漢基院長陳志輝醫師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廿歲至卅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下降,而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的速度也會加快;到最後如果導致骨質疏鬆,就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造成骨折,嚴重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 陳志輝及陳志鎧醫師,當場進行衛教短講並教導現場民眾認識「骨質疏鬆症」及介紹骨鬆用藥;物理治療師王建竣現場示範並帶動健康操,藉由簡單的運動或動作來增加骨密度、強化肌肉,以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由於骨質疏鬆患者經常會是肌肉缺乏者,也安排肌力檢測。 陳志輝院長提醒民眾,骨質疏鬆是個沉默的疾病,在平常比較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五十歲以上男性、停經後婦女,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高風險的族群,除了要有健康飲食與適度運動外,也要定期進行骨質密度的檢測,發現有骨質疏鬆情形,只要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與照護,一樣可以讓骨骼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Read More

流感添3重症1死 6旬男發病5天不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8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流感重症案例,另新增1例死亡,個案是60多歲男性,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具慢性肺病病史,感染後發病例5天就在家胸悶昏倒,失去呼吸心跳,雖經送醫,搶救不治。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均為A型H3N2),年齡介於50至70多歲,均為男性,具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其中2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發病日介於3月14日至21日;另新增1例死亡,年齡為60多歲,男性,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具慢性肺病病史,因呼吸衰竭於3月下旬不幸病逝。 據疾管署監測,上周國內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45514人次,近期趨勢持平,近4周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及單純疱疹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 疾管署防疫醫師趙珮娟表示,新增流感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具慢性肺病病史,在3月16日開始發燒,3月19日即因胸悶昏倒,救護車到場時已無呼吸心跳,後送醫雖恢復呼吸心跳,但檢查已有雙側肺炎,3月20日就因為呼吸衰竭宣告不治。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流感疫情持平,估計要觀察到4月中旬或4月底才有機會脫離流感季,因此,經專家會議決議,已公告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至今年4月30日止,比原訂期限再延長一個月。 清明連假在即,羅一鈞提醒,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民眾南來北往掃墓、出遊機會增加,請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佩戴口罩儘速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

Read More

長時間使用3C傷害視力 醫師:護眼應從生活細節做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代人生活習慣幾乎長時間與3C產品為伍,久而久之對眼睛的傷害甚劇,針對網路流傳許多護眼小秘訣,以多看綠色植物能舒緩眼睛疲勞最為常見,對此,醫師表示,愛護眼睛不妨適度調整原先用眼習慣,從生活小細節開始做起。 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江明璇表示,眼睛和綠色的關聯性,可以從可見光說起,所有電磁波中,波長介於380~750nm之間稱為可見光,人類所看到的彩虹七彩光譜就在這個區間人眼睛最敏感的波長是555nm,對應到正好是綠色的波段,因此人在看綠色物體時,綠色的光波波長較短,容易對焦,所以睫狀肌和水晶體會處於較為放鬆的狀態。 不過,江明璇表示,若要達到舒緩眼睛的效果,「距離」才是更重要的方式,舉例如近處的綠色植物和遠方的天際線,後者可以調解眼睛肌肉到遠端,幫助睫狀肌恢復彈性,因此,綠色不全然能舒緩疲勞和預防近視,仍要適時讓眼睛休息搭配遠眺才是護眼的小撇步! 江明璇也強調,愛護眼睛從生活小細節開始做起,建議6招愛眼方法:用眼30分鐘休息5-10分鐘;適時望向遠方有助於睫狀肌放鬆;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之餘,別忘記眼睛也要做好防曬(戴帽子、太陽眼鏡皆可);不在暗室滑手機;手機/電腦螢幕亮度設定不要過度刺眼或太暗;每年定期至眼科做視力檢查;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食物,如大部分的深綠色和黃色蔬果(綠花椰菜、菠菜、南瓜、玉米、奇異果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