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心肌梗塞學術研討會〉國際專家齊聚 分享搶救心梗經驗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舉辦國際心肌梗塞學術研討會,吸引超過3百位國內外專家齊聚交流。(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舉辦國際心肌梗塞學術研討會暨第3屆年會,吸引超過3百位國內外專家齊聚台北,大會由理事長黃偉春教授、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及內政部消防署緊急救護組簡鈺純科長暨代理組長進行開場,並針對「EMT到院前心肌梗塞照護的法律保障」及「到院前心肌梗塞照護的傳輸及介接流程優化」主題進行演講。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成立以來推動金心獎、心肌梗塞復健指引、一站通、台灣心肌梗塞登錄及台灣心肌梗塞學院,2022年吸引超過6萬人次上線學習;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教授表示,這項學術研討會係為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提升心肌梗塞的預防、及早診斷、復健與治療品質提升等而舉辦。 學會學術主委暨亞洲大學內科部王宇澄主任表示,本次大會與亞洲緊急心導管治療大會、心肌缺氧心臟疾病國際會議、韓國光州國際介入性治療心臟病學研討會等國際學會合作,邀請知名心臟專家,包括韓國安岩大學Jung Joon Cha教授、Jae Hyoung Park教授、Stent Save a Life國際心肌梗塞組織新加坡Paul Ong主席、新加坡陳篤生醫院Deborah Lee醫師、日本醫科大學Jun Nakata醫師、德國 Yasser Nassef醫師等進行交流。 同時,今年案例競賽更有來自日、韓醫師報告,與國內專家分享最新的心肌梗塞臨床實務和科學研究成果,並就重要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 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吳承學醫師表示,大會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及高雄榮總合作邀請150專家與會,共有10個主題演講、4個分組座談、2場口頭案例競賽、1場口頭論文競賽、4篇海報展示,涵蓋了從基礎到臨床的各個方面等。 國際心肌梗塞學術研討會中,實際演練及時搶救心肌梗塞之過程。 (記者王正平翻攝) 學會主委暨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薛光傑主任表示,今年年會首度舉辦戒菸海報比賽及海報展出,希望擴大社會參與,更開放學生族群參與,透過海報圖像式溝通,以更接地氣的形象讓各界更了解戒菸重要性,包括禁止製造販賣輸入電子菸、合法抽菸年齡為20歲、加熱菸必須通過健康風險評估等重要議題。

Read More

肺癌標靶治療 頭皮損傷出血 困難傷口照護 癌患生髮可平躺睡覺

經1個半月的傷口照護,患者傷口逐漸癒合,新生頭髮出現,終於可以平躺睡覺。(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指出,中山附醫傷口中心近年致力於困難傷口的照護發展,引進各式敷料及治療技術,針對各類型的問題傷口,妥善運用雙鑽石模型的理論—發現、定義、發展和執行來照護病患的困難傷口。 陳俊嘉表示,傷口中心近日由皮膚科轉介一名61歲女性個案,患者因肺癌先於外院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半年卻飽受副作用折磨,開始出現甲溝炎、頭皮毛囊炎,到後期全頭皮大面積損傷、出血甚至是落髮。 患者標靶治療後出現甲溝炎、頭皮毛囊炎,後期全頭皮大面積損傷、出血、落髮等副作用。(記者陳金龍攝) 陳俊嘉說,中山附醫團隊依據個案傷口狀況,運用適當敷料進行傷口照護,例如:抗菌纖維敷料、防沾黏敷料、泡棉敷料等滾動式調整敷料,主要希望能減輕換藥不適感、提升換藥過程的品質,並且利用水療床設備,傷口經由水療床加強清潔,物理治療方式減少換藥頻率及疼痛感,治療過程中,團隊持續不間斷的追蹤個案、改善換藥過程中的不適,並持續使用泡棉敷料及搭配藥物治療以及提供傷口照護專業性。 他表示,在醫療團隊完整資源照護下,經過1個半月的時間,傷口逐漸癒合,甚至新生頭髮的出現,終於讓個案在飽受痛苦半年後可以平躺睡覺。

Read More

感恩高爾夫球賽 彰化秀傳50年慶 募2長照車服務偏鄉

彰化秀傳體系醫療院所齊聚高爾夫球場,健身不忘做公益,賽後餐會募得兩輛長照交通車。(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化秀傳歡慶50歲生日,26日假彰化高爾夫球場盛大舉辦一場感恩高爾夫球邀請賽,各地秀傳人、各界貴賓150人參賽,除以球會友,也捐款做公益,將把捐款收入送愛到偏鄉照顧日照長者。秀傳黃士維總院長說,這是秀傳50週年慶系列活動的第一場,感謝大家踴躍參賽,發揮愛心捐款做善事,讓偏遠地區民眾也能享有大都會高品質的醫療禮遇,意義非凡。 秀傳昨日包下彰化高爾夫球場,早上6點開球儀式,由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執行長黃靖媛、中部院區總院長暨彰化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台南市立醫院長蔡良敏,與受邀貴賓中國醫大新竹分院院長陳自諒一起開球。楊基滐名譽院長表示,邀請賽分新人組、競賽組、來賓組等37組,參賽者切磋球技,也培養友誼、交流進步,在大自然中享受運動樂趣,有益身心健康。 賽後安排餐敘,邀請各界貴賓一起慶祝生日快樂,並進行勸募2輛長照交通車活動,黃明和總裁拋磚引玉率先捐款80萬元,接著大家熱烈響應,迅速達成募款目標。秀傳說,未來2部長照交通車將送愛到偏鄉,提升福興、伸港、線西、北斗、溪州秀和苑日照中心之服務可近性,滿足偏鄉長者交通需求。

Read More

數位齒雕機 假牙模型1天可搞定

童綜合醫院攜手南科 成立口腔精準醫療創新中心,數位齒雕機1天即可製成假牙模型。(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25日與南部科學園區成立「口腔精準醫療創新中心」,建置中部首間示範中心,引進數位齒雕機,1天即可製成假牙模型。 童綜合上午舉辦「口腔精準醫療創新中心」成立典禮。總院長童敏哲強調,精準治療是趨勢,與南科合作成立中部唯一的示範中心,可作為牙醫師教育及臨床訓練外,各項尖端牙科產品的展示,也可讓民眾認識優質的醫療技術與方法。 口腔醫學部主任蕭應良表示,昔日製作假牙,牙科技師手做需3~4天,若外送到牙科技工所需7天。院方引進數位齒雕機,當天即可製成假牙模型,大幅提升效率。醫院採購的植牙導航機,可改善牙醫師在植牙過程中角度歪斜、壓迫神經等問題,藉由螢幕顯示,讓醫師植牙過程更加精準。 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昨日與南部科學園區成立「口腔精準醫療創新中心」,建置中部首間示範中心。(記者陳金龍攝) 南科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表示,牙科產業為南科醫療器材產業聚落最早發展的產業之一,目前已具備較完整的產業鏈,足以提供國內朝向數位牙科發展的牙醫診所各項相關產品。南科管理局去年於台北建置第1個南科醫材示範診間;今年度則與童綜合合作,建置中部示範診間,整合南科園區廠商牙科產品並實際於醫院端使用。 金屬工業發展研究中心代執行長林志隆指出,金屬中心在南科管理局支持下,協助推動南科醫材聚落,推廣國產醫材、整合各項政府等資源,輔導南科園區內生醫產業聚落發展及相關醫材技術升級,並將園區產品推廣至國際。希望透過示範診間的設立,讓更多中部的醫師認識優質評價的國產醫材產品。

Read More

人際關係差處不來 心理治療改善

醫師歐哲瑋說,「心理困擾」不是病,卻是生病的前端,可作心理治療改善生活品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7歲女子阿岱(化名)抱怨長期跟他人相處格格不入,工作跟生活也感到寂寞,然而她卻說不清「格格不入」是什麼情形。經心理治療師慢慢了解她的心理困擾,癥結來自於她無法清楚表達內心想法。隨著心理治療,4個月後已可把內心想法完全表達出來,與人相處也更加融洽,至今2年人際關係和生活品質均明顯改善。 衛福部台南醫院精神科醫師歐哲瑋說,很多人對於「沒病,也能心理治療」這個問題,存在諸多疑問,既然沒病又為何要作心理治療?其實,生活上所生的心理困擾並不是一種病,卻是生病的前端徵兆,當然也能作心理治療改善,只要願意主動進入治療就有潛力變好。 歐哲瑋指出,目前健保制度僅給付民眾因生病需要之心理治療;若僅有工作、婚姻、親子等困擾,並未達到精神疾病診斷,尋求心理諮商則無法由健保給付,僅屬於衛福部規劃的「心理健康促進」範疇。目前免費心理衛生諮詢的時間及名額限制極多,往往一般「沒病」的民眾想取得諮商資源,只能自費。 他舉例,聽父母講話容易一肚子火、伴侶間總會莫名引起爭端、常擔心小孩跟不上進度、工作會一直拖延等,都是心理治療能幫上忙的對象;即便不適合心理治療,治療師也會建議合適的求助管道。

Read More

醫師胸悶痛 心導管手術救命

醫師陳業鵬指出,心血管阻塞、3高、肥胖、壓力和抽菸等都是高危險因子。(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57歲內科醫師胸悶、胸痛3個月,某天身體不適急診,心臟指數及心電圖檢查沒有發現異狀;門診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心血管前降支病變。經過緊急心導管手術搶回一命,持續門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表示,患者無糖尿病,可能長期工作壓力導致心血管阻塞;由於其右冠狀動脈微小血管持續供應血流,如果再延遲最嚴重恐猝死或失去意識。因前降支血管完全阻塞,且有對側的側枝循環供應,斑塊推測比較硬,屬於複雜性手術,在醫護團隊的努力下,只花不到50分鐘就打通血管。 陳業鵬指出,3高,肥胖,壓力和抽菸等是心血管阻塞高危險因子,會造成冠狀動脈問題。近幾年也發現,心血管阻塞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30多歲就發生心臟3條血管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以及左前降支有嚴重病變及血管狹窄,需做心導管手術。建議排解壓力,健康飲食,1個月量1次血壓監測健康。 內科部長林圀宏表示,個案胸悶胸痛急診,抽血、心電圖沒有異常,類似個案門診可以選擇跑步運動心電圖、鉈201核子醫學攝影和心臟動脈的電腦斷層。前2項檢查必須激發心臟缺氧的表徵才會看到異常;但個案心臟狀況不穩定情況下增加心臟負荷,可能有較高風險。相較之下,電腦斷層。除了減少病人心臟負荷,也是心導管術前的準備工具,異常病症一目了然。 醫學影像科總技師周思賢表示,該院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利用8KHD寶石級高階電腦斷層儀執行掃描,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快速、無痛與精準執行,掃描後能提供準確的鈣化分數與評估血管狹窄阻塞程度,讓病灶無所遁形。

Read More

男打呼睡不好 減重戴呼吸器改善

蔡姓男子患有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身體呈現發炎反應;經配戴正陽壓呼吸器改善,逐漸恢復健康。(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4歲蔡姓總經理時常覺得呼吸不順,且白天易疲累、精神不佳。檢查發現身體質量指數高達29.8,睡眠檢查發現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身體呈現發炎反應。目前他減重13公斤,並配戴正陽壓呼吸器改善睡眠呼吸中止後,逐漸恢復健康。 衛福部台中醫院睡眠中心醫師鐘威昇表示,患者求診時體重達81公斤,造成關節多處疼痛,血壓也偏高,大腸也有瘜肉。透過睡眠檢查後發現,患者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夜間血氧濃度僅70%(正常為95%左右),整晚缺氧時間高達30分鐘,引起高血壓及身體系統的發炎反應。若不改善,除了易導致慢性病外,也將提高心肌梗塞、中風甚至腫瘤等風險。 鐘威昇指出,睡眠時上呼吸道發生反覆性塌陷堵住呼吸道,呼吸變淺且費力,此時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若症狀嚴重,會造成呼吸道完全堵塞而造成窒息。流行病學調查,罹患高血壓、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震顫、腦中風、肺高壓的病人中,有40~80%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往往錯失睡眠中止症治療黃金期,等引發慢性病為時已晚。 鐘威昇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夜間低血氧,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容易衍生高血壓、心率不整等問題;身體缺氧更會增加過氧化物的產生,致使全身性發炎反應,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讓狀動脈硬化,進而可能發生嚴重性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風險。因為缺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會使芽生性血管增生,而促進腫瘤的生成。 此外,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容易在白天感到精神不濟,增加交通意外或其他危險,因此受傷或死亡。

Read More

新制後 首例境外移入併重症

胰臟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肝膽胰外科教授李金德提醒民眾,勿讓良性囊狀轉成惡性胰臟癌。(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25日新增1例COVID-19境外移入併重症個案,為20日COVID-19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以來首例。指揮中心表示,個案為70歲本國籍男性,有慢性病史,已打5劑疫苗,入境當天因發燒、呼吸喘就醫,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公布,新增105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25例死亡。 20日輕症免隔離0+n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次出現首例境外移入併重症個案,為70多歲本國籍男性,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病史,曾接種5劑疫苗,最後1劑去年10月接種。 個案23自美國入境,當天因發燒、呼吸喘急診,檢查有雙側肺炎合併呼吸窘迫,採檢PCR陽性確診,收住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Read More

莫名胸痛 2條冠狀動脈已阻塞

醫師曾宣靈說,心導管手術治療後,按時服藥、控制血壓血糖及適度運動等,有助控制冠心病,減少復發風險。(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晨起運動的陳先生從樹下走過,突然感覺胸口一陣悶痛,肩膀及下巴也蔓延一股痠麻,他以手撐著樹幹大口呼吸,幾分鐘過後才漸漸緩解。事後就醫作心導管檢查,發現心臟3條冠狀動脈竟有2條明顯狹窄阻塞,立即採取置放支架改善,術後隔天出院並由門診追蹤。 台南新樓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曾宣靈指出,近年來國人的十大死因,除癌症外,心血管疾病高居第2名。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受到各種危險因素的威脅,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也都對人體心血管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冠狀動脈斑塊逐漸堆積。冠狀動脈是主要供給心臟氧氣及養分的重要血管,當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不斷堆積,管腔逐漸狹窄,進而影響心臟血流供應,最終將導致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 曾宣靈說,利用心導管手術打通原本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是項純熟的技術,發展至今已46年。1977年,德國醫師格倫登希為一位害怕開刀的年輕患者進行世界首次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從此,冠心病治療進入介入性心臟學的新紀元。近年來,隨著藥物塗層技術進步及支架材質改良,搭配血管內影像學的輔助,心導管治療的成效愈來愈好,冠狀動脈的再狹窄率也大幅降低。 他說,心導管手術治療後,病患需要遵循醫生的建議,按時服用藥物,並且改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減重、控制血壓血糖、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冠心病的進展,減少再次發作的風險。

Read More

神經瘤壓迫疼痛 就醫揪癌變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表示,神經瘤病患應該定期接受檢查,如發現皮膚上出現咖啡牛奶斑或有異常腫塊,應盡快接受治療。(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32歲陳先生,從十幾歲時得知罹患神經纖維瘤症候群,身體容易長出神經瘤,未定期追蹤。近日因為右側的神經瘤壓迫到神經引起劇痛而就醫,經過討論後決定進行手術切除,手術非常順利,於1週後出院。病理報告顯示,神經瘤已經發生癌變,3個月後,陳先生再次接受手術,將左側的神經瘤全部切除,之後安排化療治療。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表示,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罕見先天性染色異常的神經性疾病。發生原因與體質、遺傳有關,患者身上會出現咖啡牛奶斑外,身體內外亦會長出腫瘤。基本上,神經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只有不到萬分之一會變成癌變,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壓迫到神經,定期追蹤和檢查非常重要。 醫師李漢忠說,電腦斷層顯示陳先生的肚子左右兩邊都有神經瘤,每顆都很巨大,至少都有5公分以上。其中,右邊的神經瘤中有一顆位於後腹腔深處,壓迫到神經,造成大腿跟腹股溝疼痛。因此和泌尿科醫師黃煒軒合作進行手術,將右邊5顆神經瘤都拿掉,送去檢驗。手術很順利,疼痛得到改善,陳先生約1個禮拜後就出院了。 不料,後續收到病理報告顯示神經瘤已經惡性轉化癌變了,病患左邊還有3顆神經瘤,3個月後再次開刀,發現其中1顆太大侵犯到運動神經,不得不截斷神經以確保腫瘤完全切除。手術後,病人的右腳稍微無力,經過2、3天的恢復,他已經可以慢慢地行走了,之後再安排化療治療。 李漢忠提醒,神經瘤為先天遺傳性疾病,如發現皮膚上出現咖啡牛奶斑,且數目變得更多、逐漸變大,或有異常的腫塊時,應盡快接受治療。此外,若已確診為神經瘤者,應該定期接受檢查,以監測其病情的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