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慈整合式放療系統 節省就醫時間

花蓮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團隊自行開發全臺唯一「整合式放射治療管理系統」,獲得生策會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團隊開發全台唯一「整合式放射治療管理系統」,不僅減少癌症患者至少1小時的治療等待時間,並讓團隊能更精準執行「頭頸部特殊擺位定位技術」,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花東幅員遼闊,有的病人因交通不便需花費至少3小時的車程就醫。花蓮慈院開發「整合式放射治療管理系統」,整合HIS系統的病人資訊、ARIA和MOSAIQ治療儀器的資訊,讓使用者不需切換即能在同一系統中呈現,且能在任何時間與地點藉由系統即時顯示與處理患者的治療資訊。 「病人為中心整合式放射治療管理系統」從2018年開發,2020年正式上線,在不必融合(開放)3套系統前提下,以雲端資料庫為架構,採取網頁形式呈現前端,成功整合科內系統,更將所有表單電子化。 系統從上線至今已服務超過1.7萬人次。放射腫瘤科主任劉岱瑋指出,初診病患完成第1次治療包含等待的時間從95分鐘縮短到35分鐘、治療中斷率也從1成5降到3%、病患治療服務量增加656人次;9成4以上病人滿意此系統。 花蓮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團隊自行開發全台唯一「整合式放射治療管理系統」,即時顯示與處理患者的治療資訊,減少癌症患者至少1小時的治療等待時間。(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同時,也讓放射師有更多時間,使用「頭頸部特殊擺位定位技術」協助頭頸部癌症病人進行治療,增加治療準確度、降低重新擺位率,以及病人額外接受輻射劑量等。

Read More

童感染恙蟲病 不適合成人用藥

醫師楊子毅提醒,一般成人感染恙蟲病的首選治療用藥不適合用於8歲以下孩童。(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名10歲男童發燒多日急診,醫師詢問得知孩子曾與家人一同前往山區掃墓,且在男童的手腕關節處發現焦痂,診斷感染「恙蟲病」,安排住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第2天病況明顯好轉。 清明節前後1週是祭祖掃墓的高峰,也是恙蟲病感染高峰期,門諾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楊子毅提醒,恙蟲病不是只有大人會感染,對於孩童的症狀更要提高警覺,錯過治療時間可能併發器官衰竭。恙蟲感染的潛伏期約9~12天,民眾掃墓後若出現頭痛、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楊子毅指出,孩童感染恙蟲病症狀跟大人差不多,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等症狀,並在叮咬處發現「焦痂」,位置多半在鼠蹊部等皮膚皺摺處。 此外,一般成人感染恙蟲病的首選治療用藥不適合用於8歲以下孩童,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相關症狀要立即就醫,錯過治療時間可能造成肝臟、肺部等器官發炎,甚至嚴重併發器官衰竭。

Read More

長新冠乾咳 氣管擴張劑助改善

醫師吳家豪提醒,長新冠不適未改善,應及早就醫。(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36歲陳小姐確診COVID-19,解隔後持續有乾咳症狀,診斷為「長新冠」;經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 陳小姐確診後透過視訊門診,按時服用藥物,發燒和不適逐漸緩解,解隔後持續有乾咳症狀,且氣溫下降時特別嚴重。門診X光檢查排除細菌性肺炎、常見急性或慢性咳嗽疾病的可能,診斷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經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治療,2週後症狀明顯改善,1個月之後不再需要支氣管擴張劑。 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內科醫師吳家豪說,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即「長新冠」,由於感染新冠病毒會對各種器官造成影響,在急性感染期數週過後,可能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以呼吸道而言,常見的症狀包含呼吸困難、喘、乾咳等。建議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及避免吸入粉塵、受汙染的空氣等,皆有助於肺部功能復原,加速改善長新冠引起的呼吸不適。 吳家豪提醒,長新冠引起的呼吸不適並不可怕,運動保健是遠離症狀的首選之道,若症狀持續未改善,應立即至醫療院所就診,不僅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也能早期發現相關疾病。

Read More

手指痛到雙膝 竟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醫師林保成說,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失衡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的關節組織,造成發炎疼痛反應。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46歲張女士某天早晨起床時,手指關節處僵硬疼痛,連穿脫衣服、上下樓梯都受到限制,疼痛範圍從雙手擴大到雙腳膝蓋,持續好幾個月。檢查確診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經過2個月的追蹤治療,病情獲得控制。 東元綜合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醫師林保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失衡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的關節組織,造成發炎疼痛反應。臨床表現上有關節紅腫疼痛、腫脹僵硬、活動不便,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肢體殘障。 林保成說,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還需符合長時間的疼痛至少6週以上;且無具體原因的僵硬與疼痛,譬如需排除打字、運動等傷害造成。短時間疼痛比較可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或其他原因。 林保成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男女比例約1比3,肥胖、抽菸、家族史都是風險因子。這類關節炎多為對稱性的發作,譬如指尖關節、掌指關節、手腕關節,還有承擔人體重量的髖關節和膝關節,也有少數個案是單一關節發作。隨著年紀增加,類風溼性關節炎也可能合併退化性關節炎。 林保成表示,過年後本來控制很好的「痛風」患者有增加回診的趨勢,大多因為春節期間飲食控制鬆懈,天氣冷,火鍋、肉湯、海鮮、內臟和香菇等高普林食物比平常吃得多,導致尿酸濃度增加,建議戒酒、適度運動,多喝水幫助尿酸排泄,並規則服藥控制病情。

Read More

失智嬤妄想 醫建議多活動轉移注意力

心理師曾德耀呼籲失智篩檢做得早可延緩退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94歲張奶奶對家人無理取鬧,且越來越失控,醫師檢查評估後發現她患有中度失智,會出現誤認、妄想及幻覺等症狀;先開立藥物乙醯膽鹼抑制劑緩解,並建議家屬讓張奶奶多參與日常活動,轉移注意力,降低妄想對奶奶及家人的困擾。 中榮嘉義分院臨床心理師曾德耀表示,經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13人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心理師說,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延緩長輩功能退化。 曾德耀呼籲,65歲以上長輩可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測得分小於2,表示目前尚無明顯失智症狀,建議每年進行至少1次篩檢追蹤;若得分在2以上,建議前往身心科或神經內科就醫進一步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治療。 身心醫學部主任司徒彗真表示,家人在生活中也可協助長輩找到日常重心,例如外出用餐與活動,培養社交互動,建立信心、肯定自己,對保持情緒穩定、預防或減緩失智有顯著效果。平時也可鼓勵長輩多做有助大腦運作的活動,例如適度運動、拜訪親友鄰居,從事動腦休閒如桌遊等,或學習新事物例如植物栽培、智慧手機使用等,延緩失智加重或發生。

Read More

8旬婦下背痛走不動難入睡 脊椎神經電刺激療法減痛8成

(新光醫院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8旬婦下背痛 走不動也睡不著 ! 外科醫師也建議因林女士骨刺嚴重不宜再做手術,在疼痛科醫師建議下接受「脊椎神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減輕7~8成,同時減少口服止痛藥用藥劑量。 81歲林女士,多年下背痛,2021年就醫表示疼痛逐漸延伸至左大腿及左小腿,除行動不便外也影響睡眠,2年間接受了多次神經叢阻斷術及高頻熱凝治療減輕疼痛,但林女士術後不久疼痛就復發,導致她生活品質每況愈下,僅能靠管制性止痛藥物支撐。 外科醫師也建議因林女士骨刺嚴重不宜再做手術,於是在新光醫院疼痛科主任陳瑞源建議下接受「脊椎神經電刺激療法」的短期治療,在硬脊膜外植入暫時性電極導線,使用微量的電刺激來減輕疼痛造成的不適,測試期間能減輕疼痛達七成,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新光醫院提供) 後續林女士於農曆年前在神經外科蔡明成主任和疼痛科陳瑞源主任共同合作之下,將永久性脊椎神經電刺激器植入體內,術後回診林女士表示,疼痛不但已完全解除,而且已將長年服用的止痛藥物停掉了。 陳瑞源表示,慢性疼痛是指持續六個月或以上、藥物治療未能舒緩的痛楚,除了常見的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還有因外傷導致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神經根病變及周邊神經病變等疼痛,痛起來會嚴重影響生活。 他說,當疼痛反覆發作時,建議先找出病因,再循序漸進使用止痛藥、介入性治療或手術來減輕疼痛,但部分患者使用各種方法都無法舒緩,這種稱為「頑固型疼痛」,便可以考慮使用脊椎神經電刺激療法。 (新光醫院提供) 此術式是由接受過認證的麻醉科或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執行植入脊椎神經電激刺器在硬脊膜外空間,以微量的電刺激來阻斷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來減輕痛感.新一代的SCS搭配高頻及低頻寬的多點電刺激組合能更有效地減低疼痛感。 根據近年的醫學文獻已證實新一代的SCS能將疼痛減輕7~8成左右,同時可以減少口服止痛藥的劑量,而且幾乎無副作用。 陳瑞源說明,2021年6月1日健保署通過脊椎神經電刺激器手術術式的給付,病人住院期間手術費及住院相關費用可申請健保事前審查,但仍需支付相關自費醫材費用。 (新光醫院提供) 脊椎神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分為短期治療(暫時性)跟長期治療(永久性),短期治療是在病人疼痛區域相對應的硬脊膜外植入暫時性的電刺激導線,外接一部無線刺激器,以微量的電刺激脊髓神經,在5~7天的住院期間調整各項刺激參數以減低病人的疼痛狀況,主要是做測試的目的;經短期治療植入暫時性電極導線效果顯著的病人,則可以考慮植入永久性電極導線及電刺激器,此術式是在神經外科和疼痛科醫師的合作下,將永久性電極導線及電刺激器植入體內。 陳瑞源提醒,當疼痛纏身,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都未見成效時,建議至疼痛科、神經外科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病變,先找出原因再行治療,切勿尋求偏方,避免傷身。

Read More

本土猴痘增3例 境外+1

國內猴痘疫情持續升溫,累計至21日本土個案已有10例。(翻攝自世衛官網) 記者陳柏翰、林坤瑋∕綜合報導 疾管署21日公布新增4例猴痘病例,包括3例居住北部的本土個案及1例日本境外移入病例,目前都在醫院隔離治療。3名本土個案居住地為新北、苗栗、宜蘭。 疾管署表示,新增4例猴痘確定病例為3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北部本國籍男性,年齡介於30多~40多歲,發病日介於3~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鼻塞、頭痛、疲倦、口腔潰瘍、腹瀉、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14、15日確診陽性。 疾管署指出,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2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新增猴痘患者是30多歲男性,5日起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就醫時檢測為COVID-19確診,經自我隔離多日仍身體不適;直到14日因身體出現紅疹,再次就醫確診感染猴痘,經醫院通報後隔離收治中。經疫調後,目前匡列1名高風險接觸者,目前正進行自我健康監測21天。 苗栗縣衛生局指出,苗栗首例本土猴痘確定病例為36歲男性,月初有發燒、淋巴腫及疲倦感,自行服藥未改善;10日到台北就醫收治住院,採檢後確診,目前收治在隔離病房,狀況穩定,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個案確診後由友人陪伴隔離照顧,由於個案平日與友人及友人的家人同住,目前匡列4名同住者進行自主健康監測21天。 至於宜蘭縣猴痘病例,衛生局表示,個案為40多歲男性,月初有發燒及鼠蹊淋巴結腫大,之後足、背及臀部陸續出現皮疹,在外縣市就醫,13日通報為猴痘病例,已收治在隔離病房。經疫調後,依個案生活習性及工作狀態,初步判定感染源應在外縣市,已匡列1名中高風險接觸者,已完成猴痘疫苗接種及衛教,自我健康監測21天,暫無相關症狀。 羅一鈞表示,目前確診通報的10例本土病例都是散發個案,沒有經確認的群聚事件出現。但這並不代表感染鏈有很多條,主要是難以透過疫情調查找出關聯性,社區風險持續提高。

Read More

新冠康復仍咳不停 鼻涕倒流作怪

確診後3個月仍咳不停,檢查發現是過敏導致鼻涕倒流造成。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張姓女子3月前確診過後仍時常咳嗽,喉嚨有痰也咳不出來;上班時,同事只要聽到她的咳嗽聲,就盡量與她保持距離,甚至連中午也找理由不一起共餐。她誤以為確診尚未康復,去多家院所照X光及抽血皆無異常,多次快篩、自費PCR皆是陰性。最後檢查才發現,因過敏導致鼻涕倒流而咳嗽不停,經治療已獲得改善。 順安醫院醫師吳華玉表示,患者自述,確診後3個月以來喉嚨一直有異物感,晚上睡覺一躺下來更不舒服,嚴重影響生活。上班時不停咳嗽,主管也頻繁關心,但看了很多診所皆沒改善;尤其最近早晚溫差大,喉嚨癢更嚴重,不僅連眼睛也癢,晚上乾咳還影響睡眠。 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鼻黏膜蒼白、水腫,合併鼻涕倒流。詢問患者過去是否有過敏性鼻炎病史?回覆有鼻塞、喉嚨癢、乾咳,沒有打噴嚏流鼻水症狀,不知道是不是過敏性鼻炎。 吳華玉指出,患者係因過敏引起鼻涕倒流而咳嗽。根據醫學報導,慢性咳嗽當中,以鼻涕倒流的情況最常見;尤其在晚上睡覺或清晨起床時更加嚴重。患者經過1個月的第2代抗組織胺藥物及局部鼻噴劑,並衛教她騎機車戴口罩、勤打掃居家環境減少過敏原,患者已不再乾咳,睡眠也改善。 吳華玉說,鼻涕倒流是正常現象,正常的鼻腔跟喉嚨的腺體在1天之內會分泌1000cc左右的黏液,清潔黏膜潤濕空氣或清除空氣當中的異物。鼻腔喉嚨分泌的黏液當中,有1/3會從鼻子流出,其他則是往喉嚨方向流下吞入胃中。但當鼻涕製造過多,鼻涕排不出去,甚至因為感染造成鼻涕太稠就會讓人困擾。

Read More

甲狀腺結節 射頻消融不留疤

醫師葉美成表示,射頻消融術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電極針探入結節處對局部組織進行電燒,傷口小、恢復快且僅需局部麻醉。(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林姓女子於大學時脖子右側出現小粒腫塊,畢業後越長越大,林女對於腫塊十分自卑,不遮掩不敢出門。檢查發現為良性的甲狀腺結節,透過微創射頻消融手術治療,術後一年腫塊順利縮小,林女終能實現衣著自由。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甲狀腺結節盛行率約4%,與年紀、性別、輻射暴露和家族史等風險相關,男女比約為1比4,常見於30~50歲女性。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並無症狀,但約1成5會逐漸變大造成美觀問題,甚至出現壓迫症狀影響氣管或食道,導致呼吸及吞嚥困難。 甲狀腺腫塊以往僅能透過傳統開刀手術處理,但術後可能在脖子留下逾5公分的弧形疤痕,需全身麻醉及插管;術後也需住院4~5天,也有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低下。 奇美醫院109年引進門診「甲狀腺結節微創射頻消融手術」,患者只需局部麻醉,透過超音波導引將電極針探入結節處局部組織進行電燒,全程約30分鐘、術後不需住院也不會留下疤痕。 葉美成指出,射頻消融目前臨床上可應用於良性結節及1公分以下之小型惡性腫瘤。然而甲狀腺鄰近氣管、頸動脈、頸靜脈、食道、迷走神經、喉返神經等重要組織,為保證安全,以縮小腫瘤為目的,無法完全消除結節。 葉美成強調,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方式多元,如為良性,未造成壓迫症狀或外貌問題等,定期觀察追蹤即可;如出現上述症狀或有變大情形,患者可與專科醫師評估及討論,選擇健保給付的傳統切除或全自費(5萬~6萬元)的射頻消融術。

Read More

10.5cm膽道癌 免疫+化療縮小

醫師指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提升治療成效,降低膽道癌的死亡風險。(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57歲劉姓中藥行老闆5年前開始出現消化不良,一進食就脹氣;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持續半年才就醫,檢查確診為肝內膽管癌第3期。當時腫瘤已有10.5公分,研判無法開刀摘除;經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症狀好轉。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表示,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等4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比率較高、膽囊癌次之。 他指出,目前已知風險因子包含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慢性BC型肝炎或肝硬化、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經常接觸戴奧辛等有害物質、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以及肥胖、糖尿病、抽菸、酗酒等。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早期難發現、具高死亡率的膽道癌,診斷上過去常被界定是肝癌。由於膽道癌治療進展慢、且治療選項少,對於無法手術的病友在過去10多年來只有化學治療能選擇,以及局部輔以放療,但其副作用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近年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不論是單獨治療或是合併其他治療策略,臨床應用上都有不錯的成果,今年也獲衛福部核准用於膽道癌治療。 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表示,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病友自身的免疫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3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的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