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抗凝血藥 痔瘡惡化血染內褲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邱錫雄表示,長期吃抗凝血藥的痔瘡病人不太適合做傳統的痔瘡切除手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6歲退休男教師因裝置心臟血管支架需長期吃抗凝血藥,使他的痔瘡宿疾更加嚴重,幾乎天天都便後流血不止,每一件內褲都有洗不乾淨的血跡,痛苦不堪。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大腸直腸外科邱錫雄主任表示,這類痔瘡病人可能不太適合做傳統的痔瘡切除手術,手術中恐較難掌控出血問題,還好有痔瘡雷射整形手術,讓他在20分鐘手術後,就徹底解決長期的痔瘡困擾。 這位患者在門診時特別提及曾因心肌梗塞,經裝置心臟血管支架才救回一命,卻因而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以免再形成血栓,沒想到他的痔瘡宿疾好像嚴重起來,每天排便後都發現有流血現象,即使用衛生紙擦拭後,血跡還會留在內褲上。 邱錫雄表示,痔瘡的形成是在黏膜與直腸上靜脈叢曲張造成的靜脈腫塊,如果患者因服用抗凝血藥,有可能讓痔瘡內的血管更加充血,而造成更嚴重的排便後出血現象,尤其傳統手術要考慮讓患者暫時停吃抗凝血藥,而停藥期間是否會造成患者再形成血栓,心血管再塞住而危及生命,真是兩難,不但患者猶豫不決,執行手術的醫師也有所考慮,通常這樣的病人也只能忍受痔瘡流血的痛苦。 邱錫雄說,患者有3顆內痔,還好目前有痔瘡雷射整形手術,以極細的光纖探針進入至痔瘡組織,透過二極體雷射的熱能截斷痔瘡內部的血液供給,使痔瘡逐漸萎縮、自然壞死並同步完成止血,其微創的傷口僅0.2公分,不會傷及肛門括約肌、腸道粘膜等腸道及肛門組織,該患者在無須停吃抗凝血藥之下,順利完成痔瘡的治療。 痔瘡雷射整形手術流程示意圖。 (記者陳金龍攝) 比較容易罹患痔瘡原因,有便秘、腹瀉等不良排便習慣、熬夜作息不正常、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久站久坐、從事激烈運動,以及懷孕因子宮擴張的壓力,使肛門括約肌的靜脈血管異常擴張而產生痔瘡。此外,隨年齡老化導致靜脈的血管叢異長,也容易形成痔瘡。 邱錫雄強調,由於工作和社交關係,痔瘡患者比較在意手術治療後恢復期,痔瘡雷射整形手術最佳狀況1至3日就可正常工作,術後不會有肛門狹窄失禁併發症。

Read More

神經痛折磨人 50⁺或免疫力低下可打帶狀皰疹疫苗

帶狀皰疹發生在頭臉部三叉神經,恐影響到視網膜甚至失明。(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春天乍暖還寒,常引發各種皮膚疾病,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部皮膚一般科暨免疫感染科主任林子凱提醒,小時候感染過水痘的民眾,要提防水痘病毒復發引發帶狀皰疹。帶狀皰疹造成疼痛,常令病人苦不堪言,建議50歲以上或罹癌、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等、及免疫力低下高風險族群,可施打疫苗預防。 林子凱表示,長水痘時的水泡通常很癢,但帶狀皰疹發作時,癢感常常並不明顯,但大多很痛,有研究分析不同疾病的疼痛嚴重度,痛楚僅次於女性子宮切除術的神經痛,有時水泡已經乾掉了、結痂了,但是神經抽痛還是一直持續,有時持續數星期、數月、甚至好幾年。 曾有一名罹患帶狀皰疹後神經抽痛超過3年的患者,最後只能定期到疼痛科治療,林子凱說,這是非常折磨人的病,特別是年紀大的病人,嚴重時痛到整夜無法入眠。 林子凱指出,去年引進台灣的第2代帶狀皰疹疫苗,是自費疫苗,使用病毒表面的醣蛋白作為抗原,並添加特殊佐劑的基因重組疫苗,防護力在疫苗完整施打後7年仍高達9成。 帶狀皰疹好發部位,包括頭臉部、胸、腹、腰部、大腿部,其中發生在頭臉部三叉神經,恐影響視網膜甚至失明;如果帶狀皰疹長在臀部,與排泄功能、括約肌功能有關,有可能造成便秘、排尿困難,他提醒病患,一有症狀應立即就醫,投予抗病毒藥。

Read More

夜市點痣留凹疤 淺化術弭平心痕

「深凹疤淺化術」前後對照。(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鼻頭深寬凹疤困擾30多年,50歲的簡姓女子,因小時候到夜市點痣,導致鼻頭留下一處深寬凹疤,曾求治醫美診所「補洞」,結果適得其反、愈補愈大洞,得知有「深凹疤淺化術」的醫術可治療,讓她燃起再治希望勇敢接受手術,填補她30多年來的心痕。 簡女指出,國小時她因鼻頭上長一顆痣影響觀瞻,被媽媽帶去夜市點痣,未料因腐蝕性藥物傷害到皮肉,雖然痣去除掉,但從此留下一個深大凹洞的疤痕,挺拔的鼻樑上少了一小塊肉,外觀相當明顯缺陷,讓她一直耿耿於懷。 當時正值20多歲的青春年華,為補救她的門面,求助當時正興起的醫美診所,去做過凹疤雷射療程,但效果不好,凹疤依舊存在,導致她放棄繼續治療凹疤的念頭;直到去年,她興起醫治凹疤的念頭,從極具國際美容權威的學術期刊上,看到高雄曹賜斌整形外科診所官網有專治凹疤之手術,及發表的「深凹疤淺化術論文」。 曹賜斌醫師指出,一般痘疤或凹疤可分為淺表型、冰鑿型及大凹型3種,淺表型可用雷射磨皮治療,冰鑿型可用手術切除縫合治療,大凹型則治療最困難,現已研發出此項深凹疤淺化術,加上後續必要時之雷射磨皮,即可將深凹疤予以完全平化,且不留疤;曹醫師表示,簡女與其他深寬凹疤患者不同之處,是年齡已屆天命之年,終能去除她的鼻頭之患,如今終於一償宿願,整形又整心,手術後她深感欣慰。

Read More

翁肩頸痛到坐睡 高頻熱凝甩痛

醫師巫智穎說,高頻熱凝手術係將導針置入所需治療的神經周圍,利用高頻電波傳遞能量達到止痛效果。(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93歲病患,因為脖子到肩膀非常疼痛,痛到1年來都只能坐著睡覺,求診中醫大新竹附醫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考量到病患年事高且心臟衰竭,開刀風險高,因此,建議採用高頻熱凝手術,經過約15分鐘手術,打了2針。病患表示,1週後疼痛指數減少幾乎一半,兩週後回診,疼痛指數大幅降低,終於可以躺著睡覺。 另一名68歲病患,右邊後頸到手臂很痛,尤其轉動起來頭部更是劇烈疼痛,經過檢查是高位頸椎第1第2頸椎疼痛,由於該病患之前做過腰椎手術效果不滿意,對手術猶豫,因此接受高頻熱凝手術,由於病患痛點圍繞重要神經血管腦幹,屬於高危險和複雜性手術,醫師手術過程定位要非常清楚,目前恢復良好。 醫師巫智穎表示,高頻熱凝手術原理是將導針置入所需治療的神經周圍利用高頻電波傳遞能量達到止痛效果,分為「傳統式」及「脈衝式」,傳統式是將產生疼痛的感覺神經破壞,脈衝式是經由改變神經傳遞,讓神經「暈倒」,「睡著」達到止痛效果。 整個治療過程是在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之下進行,經由術中X光或超音波導引將導針置入適當位置,治療時間約15至50分鐘,治療後無需住院,即可返家,無手術傷口,治療後當天可能會有腫脹痠麻無力,1到2週後即可恢復生活品質。 高頻熱凝手術適用於三叉神經痛、頸腰椎疼痛、肩關節、膝關節疼痛、癌症疼痛等,止痛效果因人而異,通常數月至1年以上。有些病患可能1年就會來打1次,跟醫美治療黑斑一樣,打掉黑斑如果再長出來,就再打掉。 巫智穎指出,醫師下正確診斷是最重要,才能做正確判斷,治療起來才事半功倍,例如有些病患頸椎脊椎腰椎退化,側彎疼痛很厲害,如果開刀可能要打10多根釘子,不見得一定好,但經過x光,超音波或核磁共振,可以找出特定痛點來治療,舒緩疼痛也可以少吃止痛藥。

Read More

翁小腿抽痛 健脾益氣針灸緩解

中醫透過經絡辯證,找出疼痛原因,透過針灸穴位幫助年長者解決疼痛問題。(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0歲謝姓阿公近3個月來左小腿不明原因抽痛,且疼痛位置不固定,有時整天都會疼痛,有時不定時抽痛,需塗抹消炎止痛藥膏才會稍微緩解,服用止痛藥無效,轉求診中醫。經施以針灸和中藥雙管齊下,治療月餘疼痛未再發作。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王怡婷指出,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稱為慢性疼痛,持續的疼痛除了造成生理上的不適,也會引起心理上的焦慮不安、煩躁易怒,進而造成睡眠品質不佳;中醫可以運用人體經絡循行的原理去找出「有問題的經絡」,也就是經絡辯證,並利用主客原絡、同名經絡等原則去配穴,「經絡者,內連五臟六腑,外絡皮表肢節,可濡筋骨、利關節,為氣血通行的道路」,透過針灸調整氣血失衡的狀態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她說,考量8旬患者年事已高又體型消瘦,中醫認為「脾主肌肉、主四肢,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可能導致四肢肌肉、關節失養,營衛失調,而導致疼痛的症狀,首先以健脾益氣的方式給予針灸及中藥治療,然而治療卻沒有顯著改善。於是再請病人家屬協助紀錄疼痛發作的時間,發現疼痛的時間大致分布在經絡循行的「心經、心包經」的時間,加上病人有心律不整的相關病史,因此在健脾益氣的治則上,再加上「滋陰益氣、養血復脈」的炙甘草湯及丹參、三七,並針灸心經的神門穴及心包經的內關穴,一週後疼痛發生的頻率下降許多,依此原則持續治療約一個月後疼痛幾乎未再發作。 王怡婷說,針對多種疾病纏身的老年人,通常需服用多種藥物,若合併疼痛,如關節痛、膝蓋痛、肩頸痛、坐骨神經痛等,但不想服用止痛藥,針灸是一項副作用低且不需昂貴醫療費用的選擇。

Read More

新冠康復罹皮蛇機率增15%

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俊毅表示,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不明頭痛數日應盡早就醫詳細診斷。(示意圖/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隨著疫情解封,近期常聽到長輩或免疫力低下的民眾罹患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根據研究證實,確診新冠肺炎後發生皮蛇的機率增加15%,如果重症罹患皮蛇機率增加達20%;感染新冠病毒後體力較弱,也間接提高帶狀皰疹的發作機率。 30歲的何小姐因右側太陽穴周圍頭痛數日,以為是偏頭痛,至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發現右額有淡淡紅疹,且有逐漸擴散及眼睛疼痛感,診斷研判是遭「皮蛇」入侵,為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的帶狀皰疹感染,且有侵犯眼睛的疑慮,經立刻安排住院以抗病毒藥物注射與眼藥膏治療,一週後水泡逐漸癒合康復出院,視力也未受影響。 台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俊毅表示,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不明頭痛數日應盡早就醫詳細診斷;俗稱「皮蛇」病毒與兒童常見的水痘一樣,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造成,在第一次被感染時,稱為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年紀大、壓力大、免疫力低下時,病毒重新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支配的範圍發病,此時復發即稱為帶狀皰疹。 吳俊毅指出,帶狀皰疹臨床表現初期常有疼痛症狀,數日後才產生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紅腫等皮膚症狀,初期僅疼痛症狀時較難正確診斷,且依發病位置不同,常見生長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一般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痛或腰痛,要多加注意察覺初期症狀;另需注意帶狀皰疹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空氣等途徑傳染,傷口完全結痂前應避免接觸他人,切勿自行戳破水泡,避免病毒傳播與傷口感染。 吳俊毅表示,帶狀皰疹若侵犯到臉部、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臀部周圍薦椎神經範圍,恐造成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病變、大小便失禁、甚至併發腦膜炎的危險,需即時接受7至14天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約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期過後,可能持續有疼痛、灼熱等皰疹後神經痛症狀,需使用特定種類的藥物緩解。  

Read More

攝護腺癌 雷氏空間手術避尿失禁

彰基醫師王百孚說,「雷氏空間保留法」之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及骨盆腔淋巴清除,是根治療法重要的第一步。 (記者曾厚銘翻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78歲陳姓老翁罹患第3期「攝護腺癌」,若接受根治手術等多重治療,將造成難以恢復的尿失禁後遺症,彰基醫院改採「雷氏空間保留法」之攝護腺根除手術,陳先生完全不再需要紙尿褲或護墊、排尿也更順暢,且沒有復發現象。 彰基泌尿道癌症中心主任王百孚提醒,攝護腺癌局部擴散,還是能以開刀方式,尤其是「雷氏空間保留法」之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及骨盆腔淋巴清除,是根治療法重要的第一步。 陳先生磁振造影掃描發現癌細胞已穿出攝護腺外膜,屬於局部擴散的第3期,如欲接受根治手術治療,也不能保留攝護腺兩側可能被癌細胞侵犯的神經血管束,加上後續很可能必須搭配輔助性放射及荷爾蒙抑制治療,多重治療結果,往往造成難以恢復的尿失禁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 王百孚說,經施以達文西機械手臂「雷氏空間保留法」進行攝護腺根除手術及骨盆腔淋巴清除,手術成功順利,後續並搭配輔助性的放射及賀爾蒙抑制治療;同年10月起,陳先生的攝護腺癌症指數就已經下降至幾乎測量不到,追蹤到現在近7年期間,沒有復發現象,可以說是完全根治。 攝護腺癌在台灣近年來一直上升至男性發生率第5名(在歐美國家是第1名),並且在台灣超過一半的患者在診斷出來時,已經是局部擴散的第3期,或遠端轉移的第4期。

Read More

睡眠10建議 遠離安眠藥成癮

安眠藥「只能短暫使用」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表示,治療失眠應避免安眠藥成癮提出十大守則建立優良睡眠。 (恩主公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失眠是國人最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許多人會求助安眠藥,但醫療文獻指出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導致罹患各種疾病;317為「世界睡眠日」,恩主公醫院響應今年睡眠日主題「睡眠對健康至關重要」,提出治療失眠避免安眠藥成癮的10大守則,希望幫助民眾了解失眠問題,建立優良睡眠。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表示,失眠分為急性及慢性失眠,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都可能造成暫時失眠,但若是超過3個月經常難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就稱為慢性失眠。 孫瑜指出,許多有失眠困擾的病人都希望醫師開立安眠藥,但在所有的醫療書籍期刊及用藥規範上,都建議以安眠藥治療失眠「只能短暫使用」,避免長期開立。然而,醫療現況卻是許多民眾一直在拿安眠藥的慢性處方。如何避免安眠鎮定藥物濫用,第一線的醫師對於從未使用過此類藥物的民眾,應避免第一次就診就開立安眠藥,而一般民眾也應避免一開始就養成吃安眠藥的習慣。 孫瑜表示,長期失眠造成的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異常,例如免疫力減弱、抑鬱、頭痛,嚴重者可能引致心臟衰竭、肝病、腎病、高血壓等,建議先以非藥物療法作為首要治療。 孫瑜指出,藥物在失眠的治療上非第一線選擇,睡眠占人生3分之1的時間,可以透過以下10點建議,幫助自己建立良好的睡眠: 1.臥室的功能就是睡覺,請勿在臥室進行看書、看電視、運動、吃東西、討論事情。 2.想睡再去睡,毫無睡意時別去躺著。 3.20分鐘內仍無法入睡,考慮起身靜坐或看書,直至想睡再回臥室躺。 4.不論前晚睡多少,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 5.早上起床後,開燈、開窗廉,或出外接觸陽光。 6.白天盡量不要午睡,若一定要午睡的話,請少於半小時。 7.運動時間盡量在白天,晚上太晚運動會難以入睡。 8.晚餐與睡眠時間至少間隔2小時,晚上吃大餐或太饑餓,都會影響睡眠。 9.晚上避免喝咖啡、茶與含糖飲料(如珍珠奶茶),抽菸喝酒都會影響睡眠,晚上睡前不宜喝酒。 10.不要把煩惱帶進臥室,晚上睡前不宜回想與討論白天的事,避免在睡前計畫未來,保持身心放鬆。

Read More

長期服用止痛藥 罹第5期慢性腎臟病

新樓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婷翊表示,長期使用止痛藥尤其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恐對腎臟造成負擔,進而導致慢性腎臟病。(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58歲的吳姓男子因身體不適長期服用止痛藥抑制疼痛,直到因胃出血住院,經檢查才發現,其腎功能已退化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新樓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婷翊表示,止痛藥常用於各種疼痛緩解,但長期使用也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止痛藥的適當使用與追蹤是「保腎」關鍵。 慢性腎臟病又稱為慢性腎衰竭,意指腎臟功能逐漸受損、喪失的進程。腎臟功能主要是過濾體內的水分和多餘液體,幫助人體排除電解質、代謝廢棄物等,腎功能受損將導致體內毒素無法排出,嚴重情況甚至須面臨洗腎。 慢性腎臟病依患者腎絲球過濾率可劃分為1至5期,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較難被民眾察覺。長期使用止痛藥的民眾,尤其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如伊布洛芬、甲芬那酸、萘普生等,也可能演變為腎病。 王婷翊指出,患者如長期服用止痛藥,如「泡」泡尿、蛋白尿,腿部「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尿毒症狀(「泡、水、高、貧、倦」),即是腎功能受損訊號,應即早進行腎功能檢測,考慮調整藥物以保護腎臟,延緩腎衰竭。 王婷翊提醒,應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選擇對腎臟影響較小的藥物,如乙醯胺酚(即撲熱息痛)或適量的鴉片類止痛劑。若無法控制疼痛,應與醫師討論。安全使用止痛藥非常重要,濫用、過量都可能危害健康,提醒民眾盡量採用熱敷、按摩和運動等非藥物方式緩解疼痛,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定期接受體檢。

Read More

降血糖藥Metformin 降C肝糖友肝癌風險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降血糖藥大減糖尿併C肝罹癌風險,中山大學副校長余明隆(中)團隊研究成果登世界權威期刊。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罹患糖尿病合併C型肝炎盛行率高於全球,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損傷肝腎;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明隆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同時罹患糖尿病與C型肝炎的病患,在進行C肝抗病毒治療癒後,持續服用降血糖用藥Metformin可顯著降低罹患肝癌風險。此項重大發現獲刊於全球權威頂尖期刊「肝臟病學雜誌」,並榮登期刊當月封面。 這項研究由副校長余明隆主導,攜手高醫、嘉義基督教醫院、台南奇美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等23家醫院團隊,大規模蒐集2003至2015年全國肝膽胃腸科醫院15834名C肝患者使用長效干擾素治療的臨床資料庫,連結健保資料庫資料。其中參與研究的7249名C肝病人中,有781名同時罹患糖尿病,有647人服用降血糖老藥;在持續5年的追蹤研究中發現,共有227名C肝患者為肝癌新發個案,值得注意的是,就5年累積肝癌發病率來看,「沒有服用Metformin的糖尿病患者」為10.9%,但「有服用Metformin的糖尿病患者」肝癌發病率僅為2.6%,而無罹患糖尿病者則為3%。 余明隆指出,研究發現盡管C肝的新型口服抗病毒治療療效極佳,且大大降低C肝患者肝癌的發病率,但肝硬化仍是C肝患者發生肝癌的最高風險,其次則為糖尿病患無使用Metformin者、年齡較大、男性及肥胖。 此次研究以肝硬化與糖尿病患無使用Metformin者建構一個風險模組,並進行各組背景交叉比對,用以預測C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癒後罹患肝癌的風險。研究發現Metformin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C肝癒後的相關肝臟併發症。 研究團隊提醒,目前Metformin對於非糖尿病C肝病患癒後,是否能降低轉變肝癌的風險仍不明確,但本次研究證明Metformin在糖尿病併C肝患者中使用,可降低C肝癒後轉變為肝癌的風險,因此強烈建議此類型患者持續使用Metformin,以穩定血糖並降低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余明隆表示,過去的文獻顯示,同時患有糖尿病的C肝病患,更容易加重罹患肝癌的風險,但台灣糖尿病患者接受C肝篩檢的比例僅6成,推估全國有近百萬糖友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C肝。 中山大學與高醫、高榮、高長、嘉義基督教醫院、台南奇美醫院等醫療團隊近年除從C肝著手,增加C肝治癒率,減少肝硬化的發生以降低肝癌外,此次更呼籲所有成年糖友一生應及早做1次C肝篩檢;此外,余明隆團隊更希冀在這群C肝併有糖尿病的族群中,試圖找出其他糖尿病的控制方式,以減少肝癌發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