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略咳痰喘 恐是肺阻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阻塞(COPD)每年奪走全球約300萬人生命,約每10秒殺死1人,在台灣每年也逾5,000人死於肺阻塞,即每天有14人死於肺阻塞。醫師提醒,肺阻塞常見症狀為咳、痰、喘,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而延遲就醫。 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與不吸菸者相比超過6倍,且菸齡越長風險越高;若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吸菸或接觸二手菸會影響肺部的生長及發育,爾後增加成年罹患肺阻塞的風險。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署長表示,菸煙中有超過7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約93種為致癌及有毒成分,長期吸菸會刺激呼吸道造成慢性發炎,戒菸及遠離二手菸是預防及治療肺阻塞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同時能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慶雄理事表示,因肺阻塞常見症狀為咳、痰、喘,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而延遲就醫,因此有半數的病患在確診時已發展為中度,且出現呼吸困難、行動困難等症狀,使得病患索性少動、不動來應對,導致疾病惡化風險大為提升,有一半的肺阻塞病患在急性惡化後,5年內會死亡。  邱國欽醫師表示,肺阻塞急性惡化除影響治療病人所花費的直接醫療支出之外,家屬照護病人導致生產力減少等間接支出也是沉重的負擔。呼籲民眾一旦發現走路會喘、咳痰量增、久咳3週以上,應提高警覺,儘早至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

Read More

發展遲緩 勿當作大隻雞慢啼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國內幼兒發展遲緩常常在3歲以後才被發現,父母沒有警覺性是錯過3歲以前黃金治療期的主要原因。  1年級的新生「阿榮」是個愛笑愛說話的小男孩,當他兩歲半時,只會說爸爸、媽媽、和發出一些ㄚ咿等單音,而且每次只要不順從他,就會大聲哭鬧不停。他的父母親,一個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一個是護理人員,他們總覺得好像那裡怪怪的,兒子比同齡孩子會講的話少,但長輩總是說「大隻雞慢啼」,加上父母親工作忙碌,就不以為意。直到「阿榮」3歲時情況仍未好轉,一次在診所打預防針前,醫師為他進行兒童發展檢測,才發現語言、情緒控制能力都比同齡孩子差,醫師將阿榮轉介到「台南市第三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由專業人員進行複評,結果疑似發展遲緩,於是又轉介到成大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經確認診斷後,展開一連串語言、情緒相關的復健活動。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嬰幼兒被發現發展遲緩現象多為三歲以後,3歲以前的發現率僅3成,主要原因是父母或照顧者無警覺、茫然、挫折及處於不承認等情緒中,才造成幼兒錯過黃金治療期。幼兒3歲以前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大,在此時期接受療育,成效最好,療效是3歲之後才接受療育的十倍。

Read More

<陽明大研究>金屬濃度攸關膽結石膽囊癌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團隊研究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發現,砷、鈣、鉬、磷、硼、鋰等6種金屬的濃度愈高,罹患膽結石的風險愈低;鎘,鉻,銅,鉬和釩的濃度提升,則會增加罹膽囊癌機率1.80到7.28倍不等,大部分重金屬都是膽囊癌的危險因子。  台灣每年約千人罹患膽囊癌,存活時間通常不到半年,但國內幾乎沒有針對膽囊癌的相關研究。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李美璇團隊,昨日發布血清金屬濃度與膽囊癌膽結石有關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剛出爐不久,即刊登在重要期刊《肝臟學》。  李美璇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由美國提供259名膽囊癌病患血清,台灣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法分析這些患者的血清,共檢測血清中18種金屬含量。  結果發現12種金屬與膽囊癌有顯著相關,分別是砷、鎘、鉻、釩、硫、銅、鐵、鎂、鉬、硒、硼、鋰。而與膽結石有顯著相關的是砷、鈣、鉬、磷、硼、鋰。  李美璇表示,過去受限於技術限制,只能測量1到2種不同金屬,這次研究是一次測量多種重金屬與微量金屬。總結來說,大部分的重金屬都是膽囊癌的危險因子,而多數微量金屬則與膽囊癌呈現負相關。

Read More

奇美醫研發AI預測高齡流感病情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跨領域醫療團隊10年來將永康、柳營、佳里3院區急診流感老人大數據,研發AI高齡流感病情預測系統,並以2019年新病人做驗證,準確度達80~90%以上,榮獲2019年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銀獎。  奇美醫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表示,流行性感冒是台灣冬季重要的傳染疾病,流感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還會伴隨著高燒不退、倦怠無力、肌肉痠痛等,病程也比較長;而65歲以上長者得到流感後,死亡率是一般中年族群(40~64歲)約40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有80%流感死亡者為長者,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常無法正確表達,造成醫療判斷非常不易。  流感盛行時期,醫療資源相對緊繃,奇美醫療大數據研究團隊為了讓醫療判斷更為準確,以2009~2018年奇美醫療體系高齡病人流感資料共5000多筆為基礎,使用AI機器學習建立預測模型與醫師看診系統結合,當醫師在看診時可即時且準確預測高齡流感病人預後,提供給醫師、病人與家屬輔助治療的重要參考。奇美醫以AI流感預測系統為2019年新病人做驗證,準確度可達80~90%以上。  黃建程提醒民眾,流感常見症狀為急性發高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及全身無力,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若有懷疑長者得流感或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Read More

醫療照護品質接軌國際 中國附醫獲最高等級認證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致力醫療照護之品質接軌國際,近日又榮獲HIMSS EMRAM電子病歷的最高等級認證肯定,為中台灣第1家通過HIMSS EMRAM7級電子病歷國際認証之醫學中心,更落實保障病人就醫安全,也在台灣電子病歷發展史跨越新的里程碑。 國際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的評委,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3天的評審,對醫院資訊系統建設和應用之狀況,進行全面詳實的評估,確認中國附醫達到HIMSS EMRAM7級,落實保障病患就醫安全。在所有臨床工作閉環管理,確實形成資訊化並可追溯完整的流程,也能明顯提高臨床工作人員工作效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欣慰表示,該院通過HIMSS EMRAM7級的評鑑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建設病人安全,就醫品質需不斷持續努力。數據代表無數的信息,不斷地運用資訊提供改變的契機,才是將資訊系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最終的受益者也是當中的醫護人員及我們照顧的病人。 周德陽說,病人和家屬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永無止境,因此,中國附醫用心營造「病人為中心」的良好就醫環境,唯有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才能成為民眾最信賴的健康守護者。

Read More

斜槓媽媽 卵巢早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9歲林小姐是身兼家庭與工作責任的「斜槓媽媽」,常事業家庭兩頭燒,1年前開始,月經時來時不來,最近3個月更不見蹤跡,且脾氣越來越暴躁,還頻尿、健忘等,只好求診婦產科,經檢查確診為早發性卵巢衰竭,提早邁入更年期。 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林小姐的AMH值只有0.01,FSH值為78.15,雌激素小於20。一般來說,AMH值應為2-5,林小姐的數值顯示,她的卵子庫存量已嚴重衰退,是相當典型的卵巢早衰。 張宇琪指出,會出現卵巢早衰大多與遺傳、患有免疫疾病、環境汙染以及壓力有關,隨著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以及環境賀爾蒙的影響,這一兩年來,門診因卵巢早衰而求診的病人已上升2-3成。一般婦女停經歲數平均在48-52歲,若卵巢提早衰退,卵巢將停止排卵,造成不孕;而雌激素急速下降,會出現荷爾蒙缺乏的更年期症狀。 已生育的婦女也別以為卵巢早衰沒關係,張宇琪指出,以林小姐來說,若不治療人生有近一半時間在過停經缺乏賀爾蒙的日子;且卵巢早衰後,因雌激素提早減少,使得骨質退化的時間變早,老年後骨質疏鬆的情況會更嚴重。 長遠來看,卵巢早衰患者比一般婦女提早了10年左右的老化,將嚴重影響心血管、生殖泌尿(急尿、頻尿、漏尿)、骨質疏鬆及新陳代謝異常(三高)以及早發性失智症,因此出現卵巢早衰還是盡早就醫。 張宇琪表示,治療卵巢早衰,以補充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為主,而非使用合成的賀爾蒙,依照每個病人狀況不同,醫師會進行個人化劑量調配,約三個月回診一次調整用藥,更年期的不適通常在補充之後都可以有明顯改善。

Read More

大腸鏡篩檢前準備 務必到位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做大腸鏡追蹤是防治大腸癌很可靠做法,過程中卻常出現無法把腸道清乾淨,腸內還有食物或糞渣擋住病灶,導致常常得重做。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說,病人檢查前準備不足,包括喝藥時間不對或水分攝取不足,都是造成得重做的原因。  56歲林先生參加公費大腸癌篩檢,作糞便潛血檢驗呈陽性,上週到安南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小瘜肉摘除後,林先生回診病理報告為良性腺瘤,醫師建議他半年後追蹤檢查再照大腸鏡。林很疑惑,為何他家壁鄰居陳先生狀況跟他類似,卻是5年後再追蹤即可。  黃文威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息肉從無到有,長大到癌變通常要好幾年,大腸鏡的保護力理論上可以有1、3、5年不等,和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肉性質等等有關。至於為何常需比臨床指引所建議更頻繁以腸鏡追蹤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病人做檢查時,常發現腸內仍有食物或糞渣導致無法完整檢查腸壁黏膜,更因此可能有病灶被擋住沒看到,只好以縮短腸鏡追蹤時間來作補強。  黃文威說,作大腸鏡檢查前2、3天要採低渣飲食,避免纖維多、筋肉、籽、油膩、難消化食物;清腸瀉藥使用需遵照衛教指示,常見錯誤是喝藥時間不對或是水分攝取不夠,檢查前4小時喝瀉藥是比較恰當的時機,若太晚喝,時間到要檢查了卻還沒排完,若太早喝即使腸道本來有清乾淨,久了仍會有上端腸液和膽汁陸續流下來問題;還有,清腸藥物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果,約每次1千5百到2千毫升水分最適合。

Read More

術中即時測量 眼科手術更精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就是想擺脫眼鏡!」是212萬名白內障手術患者心聲。眼科醫學會與國際接軌,首次引進眼科精準醫療趨勢的「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除進一步提高視力矯正精準性及屈光可預測性,並減少患者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  中壢大學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醫師表示,許多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患者就是想擺脫眼鏡,因此很在乎屈光白內障手術後是否需配戴眼鏡,高度近視患者亦然。此外,根據Google搜尋相關議題,顯示高達212萬筆的討論聲量,顯示患者對於術後裸視與否的在意程度相當高。  林鴻源指出,根據215名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後才接受屈光白內障手術患者研究中顯示,相對傳統術前測量,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的術後滿意度提升約5成。有助達成台灣多數病患想擺脫眼鏡的心聲。  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師林浤裕也表示,雖然選擇不同人工水晶體材質、度數、單焦或多焦等各式不同功能性,有助於矯正術後視力狀況,但測量病患度數的精準性,仍是影響屈光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清晰度的重要關鍵之一。目前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可突破此瓶頸,從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讓鎖匠李先生得以恢復清晰視力,重回工作崗位。

Read More

跌落床骨折 才知嚴重骨鬆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63歲簡姓男子睡覺時翻身不慎跌落床下,本以為沒事,上床繼續睡,第二天起床覺得胸部異常疼痛,就醫檢查才知道第4根肋骨不僅骨折且已移位,差點就刺傷肺臟,他才知道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是骨折高風險群。  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指出,50歲以上國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密度數值低於-2.5就是骨鬆,-2到-4都屬嚴重骨鬆,檢查顯示簡男的骨密度是-3.6,算是嚴重骨鬆。骨鬆症患者一旦發生骨折,1年內死亡率高達20%,風險不可小覷。  他建議50歲以上民眾如果明顯駝背、就應留心是否骨密度有異常,可接受骨折風險篩檢。曾骨折尤其是一再骨折,建議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即使從未骨折,男性75歲、女性65歲以上也應做骨密度檢查。  義大醫院「保骨愛肺遠菸癌」遠離骨鬆、肺炎、癌症風險衛教活動,11日起至20日辦理「流感肺炎活動週」與「骨鬆活動週」相關衛教活動,規劃有骨質疏鬆1分鐘自我評估測試、腳跟式骨質密度測量等衛教宣導。

Read More

參與臨床試驗 認清7重點

 中央社/台北11日電  在許多癌症患者眼中,新藥的臨床試驗可謂一線生機,但救命稻草的背後同時暗藏風險,食藥署呼籲患者參與試驗前,務必了解7大問題,包括試驗目的、優劣等,才能確保自己權益。  食藥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導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研發新藥的過程中,臨床試驗是必要的一環,而新藥試驗之所以為「試驗」,自然是暗藏未知風險,但試驗團隊也不能將患者當成白老鼠,必須遵守醫療法及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等規定,向食藥署提出申請,評估各臨床試驗計畫書及報告後,才能開始收案。  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試驗又分為3期,第1期是確認藥品安全性,第2期確認使用劑量,第3期確認是否有效,一般而言,新藥必須通過3期試驗後才能上市,但若是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救命藥,如癌症用藥,則有機會在2期完成後就先上市,再補做3期臨床試驗。  吳明美說,通常第1、2期風險最高,收案較困難,到了第3期不論安全性、劑量都已試驗過關,收案速度最快。  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全台共有331件新的臨床試驗申請案,以癌症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內分泌、腸胃、骨骼肌肉疾病居多,且多達75%屬於國際同步執行的試驗。  新藥試驗雖有機會力抗病魔,但吳明美提醒,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務必先了解7個問題,包括臨床試驗的目的是什麼、臨床試驗過程將發生什麼事、可能發生什麼不良反應、受試者的身體狀況是否可參加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對受試者的益處及預期效果、參加臨床試驗是否需花錢、不參加試驗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  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也提醒,由於新藥試驗通常有盲性對照組的設計,了解藥物是否真的有用,因此受試者當中可能有一半或2/3患者實際用到新藥,但也有其餘患者用的只是安慰劑,並不是參與試驗就一定能用到新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