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多變 運動注意身體警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冬氣溫多變,醫師提醒,在此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低溫運動要注意身體警兆,如果出現喘不過氣、胸口悶、肌肉刺痛、關節卡卡,就要適當地休息緩解,避免造成無法挽救,甚至猝死悲劇。  藝人高以翔在大陸參加實境節目「追我吧」,在低溫中奔跑,結果體力不支昏倒,送醫不治,被證實為心因性猝死,消息傳來令人不勝唏噓。  秋冬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不論是爬山或路跑,對心肺耐力都是雙重考驗,新光心臟內科陳冠任醫師表示,心臟由三條大血管供應心臟氧氣跟養分,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條血管阻塞,增生的斑塊破掉,擋住血流就會造成心肌梗塞,這也是老人家常見的猝死原因。  陳冠任提醒,進入秋冬時節,氣溫下降,血管收縮,再加上運動時需要的血流量會比一般更旺盛,因此更容易產生供血不足的情況,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因此,運動後如果出現喘不過氣、胸口悶、肌肉刺痛、關節卡卡,就要適當地休息緩解。  自我檢測心肺狀況,敏盛綜合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建議,可以採用「上下樓梯」的方式,找一個約100公尺長的階梯,每次以30分鐘為主來回上下樓梯,透過上樓梯可訓練大腿爬坡的力量及心肺功能,但膝蓋受傷的人要特別小心,可改成側面下樓梯,以免發生意外。  如要訓練肌力,江坤俊建議,可以採「變速走路」進行訓練,利用快、慢速的間歇式交替行走,有些許吃力感覺即可,這樣持續4-6個月,每週3-4次, 一旦肌力提升,肌肉所需能量增加,氧氣的需求量也會相對增加,對提升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幫助。

Read More

精油泡澡 婦乾癬復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罹患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的中年婦女經藥物治療後控制良好,但後來停止治療,自行在洗澡機中加精油使用3個月,結果不但病情復發,且更為嚴重。醫師提醒,要以精油泡澡治皮膚病,當心病情惡化。  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市售許多添加精油的洗髮精、沐浴乳、精油香膏、精油沐浴鹽、精油純露、精油保養品(精華液、乳液、面霜)等,精油只是附屬成分之一,要判斷品質時,應檢視其原始配方,而不是被行銷字眼迷惑。  特別是敏感皮膚或皮膚生病、發炎時,使用的化粧保養品配方要越簡單越好,宜選用無香料、色素、精油等產品,尤其是嬰幼兒、孕婦、癲癇患者等特別族群,更應避免使用。  邱足滿指出,萃取植物精油做為焚香、香水、調味料、化粧品原料由來已久,早在數千年前,埃及人用雪松、沒藥及乳香等精油替木乃伊防腐。植物的根部、樹皮、木材、莖、葉、花、種子、果實及樹脂等部位,經以冷壓、蒸餾、浸泡、溶解及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方式,獲取到成分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精油,可用於驅逐害蟲、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及芳香療法,有助於舒緩情緒、提神及紓壓等。  理論上,每一批精油要做高效能液相層析法(HPLC)、確認每一種精油的獨特成分,得到專屬的身分證,目前在澳洲和歐洲有此類專業認證,台灣則無,消費者也難辨其優劣。且精油的特定功效需要依據特定配方、濃度、使用條件(使用者的狀態)、使用方法(按摩、吸入、沐浴、按敷)及稀釋方法(基底油稀釋)等細節而定,我國還沒有相關人員的認證辦法,民眾應小心使用。  邱滿足舉例指出,如:茶樹精油具有抗菌功能,但必須特定濃度才對特定菌種有效,至於添加茶樹精油在化粧品中,是否仍具有實驗室中展現的抗菌力,則和濃度有關!當皮膚出現細菌、真菌感染跡象,應立刻就醫。  邱足滿指出,使用精油時請先觀察皮膚、身體反應,一旦發生紅、癢、腫、痛,就是皮膚在抗議,可別以為排毒反應。

Read More

<醫師專欄>台美肩關節疾患同、異處

 ■吳重達  晨會時論及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否該做人工關節置換。剛自美國進修運動傷害回來的醫師說美國這種病人很多,反而台灣的患者相對少很多。  為什麼?大慨是美國人肩膀的使用與頻率比台灣人多太多吧,年輕醫師如此回應。為何如此說?年輕醫師想了一下說,美國人的運動型態與台灣人大不同。如何不同?醫師再追問。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這種暴力型運動盛行,籃球也是衝撞、拉扯的暴力走勢…,肩關節傷害比率很高。 自然,多年後傷害導致的創傷性加退化性關節炎就出現了。  不枉醫院花大經費送他出國。除了在自身的醫療學問、技術得到精進,也觀察到非醫療但卻與醫療息息相關的現象;進而自我思辨,將之內化成自家理念。這比一票人出國,回來後就是外國月亮比較圓;硬移植其實並不符合台灣實際狀況的政策或技術好多了。  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男孩子大多玩美式足球或希臘、羅馬式角力。美國人告訴醫師,不玩的人會被視為娘娘腔。長大些後,健身成為必需。美國人真的喜歡秀他們健美的身體線條與塑造出來的肌肉。上述的運動造成很多形形色色的肩關節傷害。  表層肌肉傷害包括:拉傷、斷裂。 深層肌肉傷害包括:旋轉肌拉傷、撞擊症候群、肌腱斷裂…等。關節傷害包括:脫臼、關節唇破裂、二頭肌長腱病變…等。而其後遺症、併發症,如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年輕化;出現年輕中年病患,甚至四十不到就被疾患所苦。  台灣與美國人的生活、運動型態不同,肩關節疾患就會不一樣。當然,還有其他眾多影響因子,大家可以討論、爭辯。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瘋健身,門診的肩關節傷害增加中。下一代的骨科醫師應該要準備好,面對、處理這些問題。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Read More

日藥廠臨床試驗 1人意外死亡

 中央社/東京30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製藥大廠衛采公司今年進行新抗癲癇藥物臨床試驗時,發生一名受試健康男性死亡意外,日本厚生勞動省已整理完成調查報告,直言「無法否定服藥與死亡的因果關係」。  日本放送協會(NHK)、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衛采公司(Eisai)為了研發新的抗癲癇藥物,在東京都一間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一名受試的20多歲健康男性,今年6月服用藥物出院後隔天,就從高處跳下死亡。  健康受試者在這種臨床試驗中死亡的案例極為罕見,讓厚生勞動省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死者在出院當天曾跟醫生說,自己在住院期間有幻聽等症狀。  厚生勞動省基於死者生前並無精神科受診病歷,且類似其他抗癲癇藥物有些確有產生自殺傾向的風險,認為「無法否定服藥與死亡的因果關係」。  厚生勞動省也指出這項臨床試驗的問題點,包括在無法接受精神科醫師診斷的醫院進行(精神科醫師應參與),及雖有口頭告知受試男性會有自殺傾向風險,但未以書面詳細告知等,因此近日將書面要求衛采公司及醫療機構改善,要求妥適進行臨床試驗。  衛采公司已停止相關臨床試驗,並表示誠心接受調查結果,會拿出確保受試者安全的對策。

Read More

吃素不代表不會罹腸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有些民眾認為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然而,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的發生並非由單一原因所造成,烹調方式及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因而吃素可預防罹患大腸癌的說法並無實證。  媒體曾報導有民眾長年茹素仍罹患大腸癌,部分民眾疑惑自己吃素這麼多年並且食用自家有機的蔬果,為何還會得到大腸癌。  國健署表示,大腸癌的發生並非由單一原因所造成,大腸癌的致癌因子包含遺傳基因、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抽菸、飲酒及肥胖等。  國健署指出,不少人以為吃素就能預防大腸癌,卻忽略其烹調方式及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而且吃素可以預防罹患大腸癌的說法也並無實證。  想要遠離大腸癌,重要的關鍵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國健署建議民眾可掌握幾個原則,像多運動、保持健康體位,讓BMI控制在18.5-24;並清淡飲食,烹調方式應以汆燙、水煮為主,茹素者應注意減少油量使用與組合式素料的攝取。  此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腸」保健康的關鍵。年齡為50-74歲的民眾,可利用國健署所補助的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後續應接受大腸鏡確診。

Read More

熱證型鼻過敏 屬陽氣偏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小兒鼻過敏在兒科是很常見。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佳穎指出,一般病況多和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有關,部分小兒可能陽氣偏盛,而有熱證型之鼻過敏;中醫治療鼻過敏,須先判別體質之寒熱虛實,對治用藥方可收效。  林佳穎指出,在台灣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孩童患有鼻子過敏,隨著小兒年紀的增長,到了青春期更達高峰,可能會出現鼻癢、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亦可能僅出現其中一二。西醫在治療上,除了尋找並排除可能導致鼻過敏的過敏原外,會給予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之藥物來治療。 中醫看鼻過敏,稱其為「鼽嚏」,《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云:「鼽者,鼻中出清涕也」,其症狀和鼻過敏之症狀相符;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肺主衛氣、主體表」,因此鼻過敏之鼻子相關症狀及對過敏原高度敏感的現象,多跟「肺」之功能高度相關,其中又間歇受到脾、腎之影響。  林佳穎表示,一般常見的小兒鼻過敏病況,多和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有關,部分小兒則有熱證型之鼻過敏。肺氣虛的小兒,多清晨或遇寒風時易發作,中藥可選用玉屏風散等方補益肺氣;脾氣虛和腎氣虛的小兒,多流清涕伴食慾差等腸胃症狀,中藥可選用六君子湯、腎氣丸等方調補;熱證的小兒鼻癢較為顯著,會流出白黏或黃涕,且遇到熱時症狀較明顯,中藥可選用銀翹散等散風清熱之方。由此可見,中醫治療鼻過敏,並非使用單一或唯二之藥物,而是必須做全盤考量,並判別體質之寒熱虛實,方能用藥。  他說,居家照護方面,須根據小兒體質做適當的調整,虛證需要注意避開寒涼的水果或是冷飲等餵養習慣;熱證的患者要注意是否過食零食、炸物等辛燥之物或是環境過熱等因素。中醫治療配合正確的居家照護,不僅可改善小兒鼻過敏,更可為小兒奠定發育的基礎。

Read More

輔導加害人 邱惟真一句話卸心防 家事離婚調解 張以岳以孩子為重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臨床心理師邱惟真20多年前因好奇心驅使,踏入加害人輔導領域,秉持「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初衷,無畏加害人拍桌、怒吼,靠著一句「我懂啦」卸下無數加害人心防。  衛生福利部今天舉辦第6屆紫絲帶獎頒獎典禮,從事加害人服務領域逾20年的光田綜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邱惟真獲表揚。  邱惟真表示,之所以走進加害人輔導領域,其實是一場意外,當時聽到別人說性侵、家暴的加害人相關輔導還是新的領域,好奇心驅使下踏進此領域。但即便受過心理師訓練,面對情緒不穩定、暴怒的加害人也不免感到手足無措,許多加害人不滿自己得接受輔導,一進門就拍桌怒吼「你憑什麼叫我來。」  「這份工作我應該做不了5年吧。」這樣的念頭在邱惟真腦中揮之不去,但他總認為即便是犯罪者、即便情緒再不穩定,只要有同理心,讓對方感到被接納,就有機會建立關係。  他回憶,近年曾遇過一名迷姦之狼,為了滿足內心慾望,刻意謊稱自己身分和女性約會,等到酒後將其昏迷再發生關係,挨告以後他乖乖接受輔導,也才知可以透過正常的方式和女性交往。  邱惟真說,做了加害人輔導工作後才知道,每個性侵、家暴事件都不會憑空發生,心理師可以透過訪談找出箇中緣由,避免加害人再次犯案,「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加害人經過輔導,15年內再犯率從原本的10%降至5.6%。  另一名獲獎的是台灣屏東地方法院法官張以岳,從小目睹父親家暴的他,深刻體會過家暴帶給孩子內心的憂鬱、人際退縮以及自卑感,他寒窗苦讀考取律師,更首創「家事親子事件調解前、後說明會」,讓爭取子女監護權的父母接受心理教育課程,避免下一代複製、學習暴力,陷入家暴、家庭破碎的惡性循環。  張以岳說,根據觀察,有多達80%的父母都是可以教育的,透過心理教育課程也提升約12%調解率,讓雙方都能靜下心來談、好聚好散,別因離婚影響孩子,畢竟離婚後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將談論重點聚焦孩子的最佳利益,希望「救一個、算一個。」

Read More

花蓮慈濟將分享細胞治療成果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今年是台灣細胞治療元年,從事細胞療法與研究20多年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林欣榮院長,在12月5日-8日「二0一九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帶領臨床及研究團隊,與多家合作多年的生技公司,透過海報、座談會、及專家解說,深入淺出的帶領各界朋友走進細胞治療領域,認識各種細胞療法的發展與應用。  細胞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第四根支柱」,與傳統醫療不盡相同的地方,林欣榮指出,比較像缺什麼補什麼的「加法治療」。花蓮慈院在8月通過衛福部審查,是台灣第三家取得細胞治療計畫許可的醫院。  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 (CIK) 應用於腦瘤等第四期實體癌的治療,適應症涵蓋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8項常見的癌症,已有兩名病人於9月下旬收案,並在10月開始接受治療。在12月5日林欣榮與精準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及尖端醫將聯合分享 CIK 細胞治療首例經驗。  用自己的細胞或他人的細胞,經體外培養等程式擴增細胞數目,再打回病人體內,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式,都算是廣義的細胞治療。細胞治療未來在醫學上應用,包括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漸凍人、脊髓損傷患者的神經修復,還有退化性關節炎、肝硬化及皮膚抗衰老等領域,都是花蓮慈院重要的細胞治療研究項目。  花蓮慈院陸續還有九件細胞治療計畫申請案正在審查中,包括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脊髓損傷、軟組織缺損…等細胞療法,期待未來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在這次科技展中,李啟誠也將分享免疫細胞療法治療血癌新趨勢、骨科劉冠麟醫師與國璽幹細胞公司將分享間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多項細胞療法技術,以及林欣榮與長弘生技聯合分享「標靶」新藥暨投遞裝置治療高度惡性腦膠質瘤,這項研究技術榮獲今年台北生技獎新創技術優等獎肯定。  此外,美商永生公司委託花蓮慈院進行「人類臍帶血單核細胞靜脈注射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第一期臨床試驗,也在今年六月完成全球首例。這些主題都將在18場特色醫療講座中與民眾分享。

Read More

中國大陸老年愛滋男增加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根據官方調查報告,中國存活的愛滋感染者有95.8萬人。中國疾控中心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呈上升趨勢。  央視客戶端報導,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今天發布,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愛滋感染者95.8萬,整體疫情持續處於低流行水準。  今年前10月新發現的愛滋感染者有13.1萬名。性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前10月的新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占73.7%,男性同性性傳播占23.0%。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疾控中心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呈上升趨勢,而在上海同樣呈現這一趨勢。  上海今年報告60歲及以上老年感染者224例,較去年同期上升30.2%,其中男性占84.3%。78%為異性傳播。  上海市疾控中心愛滋病性病防治科主任莊鳴華分析,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老人感染愛滋病毒,一方面是由於老齡化人口增多,一方面由於老人退休後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加強,社會交流活動也變得豐富,但同時老年人對愛滋病的防治知識卻很缺乏。  他說,當前宣傳防控愛滋的重點人群已經從吸毒者、性從業者等高危人群,向普通市民轉移和延伸,關注的重點場所也從以往的髮廊、三溫暖會所、酒吧、歌舞廳等轉移延伸到公園和社區等。  此外,青年族群感染愛滋的情況也始終受到關注,其發病數量維持在較高水準,尤其是15-24歲年齡段的發病人群並未減少,每年報告人數大約為300多例,占15%左右。

Read More

國內今年愛滋案例 近10年同期最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截至今年11月26日為止,台灣愛滋感染人數共有3萬9514人。今年新增1500多人,較過去2年同期的人數還低,也是2010年以來同期最低數,顯見我國愛滋防治作為已看到成效。  疾管署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愛滋病預防及治療都有顯著的進步,但受到過去愛滋刻板印象的影響,許多人目前仍對這項疾病存在迷思與歧見。為強化民眾對愛滋防治的觀念,近年積極推展各項防治策略。  其中,除了持續宣導落實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保險套,以及預防性投藥等預防措施外,也提供更具隱私及便捷的篩檢管道「在家愛滋自我篩檢計畫」,讓民眾可至自動服務機、人工發放點或上網訂購後至鄰近的連鎖便利超商取得篩檢試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