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痛症候群中醫治療

◆陳俊銘  脛痛症候群一般在身體活動後發生。通常是和跑步運動有關。但是任何衝擊性的運動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平常根本不跑,突然開始跑的人(假日跑者),或是剛下定決心開始運動的減肥者。大部分的脛痛症候群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緩解,例如休息、冰敷、拉筋伸展都能緩解症狀。  典型醫學上講的的脛痛症候群,又稱為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是脛骨周圍肌肉、肌腱、骨頭組織發炎的統稱。疼痛位置通常沿著脛骨的內側緣,為脛後肌群的的附著處。有另外一個名詞為前脛疼痛,並不是典型的醫學名詞,而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名詞,指的是脛骨前外側緣的疼痛。另外還有所謂外側、後側脛疼痛,指的是不同位置的肌腱炎。  一般而言,脛痛症候群的發生原因是因為小腿的肌肉或是骨頭(骨膜)反覆的過度使用。常見原因如下:  1.頻率的變化,例如:突然增加你每週運動的天數。  2.持續時間或強度的變化,例如:突然跑更長的距離,或是突然改跑坡道。  3.有扁平足或足弓異常堅硬無彈性。  4.穿不適當的鞋(休閒鞋)或磨損過度的跑鞋。  跑者是脛骨疼痛症候群的最好發族群。舞者和新兵則是另外兩種最容易發生脛痛症候群的族群。最常見的症狀是沿著脛骨內側緣的疼痛,偶而伴隨局部輕微的腫脹。脛前症候群的疼痛可以是刺痛,剃刀刮過的鈍痛,也可能是抽痛,可以在運動過程中發生,也可在運動後發生,碰觸痠痛的部位會劇痛。  脛痛症候群是很籠統的診斷,它可以包含很多的診斷。包含最簡單的肌腱炎,肌筋膜炎到壓力性骨折或腔室症候群都可能。正確的診斷,關係著脛痛症候群的治療與恢復的時間。  如果脛痛情況太久沒好,X光檢查可能是必要的。壓力性骨折可能發生在脛骨或是第三蹠骨,脛痛症候群和脛骨處的壓力性骨折有關。  肌腱炎附著在骨頭上,肌腱發炎就稱為肌腱炎。其症狀可以痛得像脛痛症候群,特別是有部分斷裂的情況發生時。  慢性運動腔隙症候群是蠻罕見的情況,情症狀很類似脛痛症候群。急性腔隙症候群是一種肌肉內壓力大到一種危險狀態的疼痛症候,通常和外傷相關。而慢性運動腔隙症候群通常發生在運動時,而且疼痛會因活動停止馬上不痛。  中醫治療脛痛症候群在藥物方面,以行氣活血化瘀,養肝血柔筋為主要原則,臨床常以桃紅四物湯和正骨紫金丹、烏藥順氣散,加減川牛膝、丹參、川七、赤芍、白芷、薑黃、乳香、沒藥、劉寄奴等,外敷荷葉清涼膏、如意金黃散等。平常保養以熱敷、多休息,勿久站,可適度按摩,推拿。可配合針灸,頭皮針可取小腿、百會、額旁三帶;眼針可取肝、下焦等;耳針可取小腿等相關系列穴位;體針可以阿是穴圍針、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血海、三陰交、太沖、崑崙、跗陽、懸鐘等。若壓痛明顯,有結節狀硬塊,可用小針刀鬆解局部沾黏組織,一週一次小針刀治療,約七、八次後,脛骨內側緣疼痛,應會獲得良好的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扶輪社台中募資 辦C肝篩檢

 中央社/中27日電  C型肝炎具傳染性,感染後可能轉化成肝硬化、肝癌,國際扶輪3462區募集約600萬元,今天在台中市僑泰高中為民眾實施篩檢,希望找出感染者,進一步協助治療。  國際扶輪3462區總監黃進霖表示,台灣扶輪社用實際行動,關懷普羅大眾,今年度國際扶輪3462地區,除了地區獎助金及各扶輪社募集的新台幣100萬元外,還有全球獎助金C肝防治全民篩檢案約美金16萬元,累計約新台幣600萬元,配合政府實施C肝篩檢。  黃進霖指出,希望透過篩檢,找出罹患C肝的民眾,進一步協助治療,期待2021年能向全世界178個國家地區,宣示台灣C肝防治篩檢防治的重大進展。  國際扶輪3462區服務計畫委員會主委林南菁指出,一般民眾不瞭解C肝,都以為吃飯喝水就會傳染,其實最大的傳染途徑是血液感染,希望透過篩檢,找出感染者,避免再傳染,估計約3萬多人受惠。  林南菁表示,C肝發病率非常高,依據統計5成以上的急性患者,會轉化為慢性C肝,有3成轉化成肝硬化,其中5%患者引起肝癌,甚至有些患者引起肝衰竭。  林南菁說,這次委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民眾抽血篩檢,更藉由腹部超音波做更徹底肝病檢查,一旦有病,健保提供抗病毒藥物治療。

Read More

吃抗組織胺藥 愛睏? 新藥已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抗組織胺是過敏常用的藥品之一,許多民眾認為該藥物有嗜睡副作用,對此,衛福部食藥署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抗組織胺藥物分為三代,針對嗜睡副作用已有所改善。不過,每一代的抗組織胺都有對應的症狀及不同的副作用,在選擇皆應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  食藥署表示,組織胺主要存在於皮下、鼻腔、上呼吸道黏膜及腸胃道等處,當人體受到過敏原、病毒等外來物質刺激,體內的免疫細胞會分泌出組織胺,產生流鼻水、打噴嚏、氣喘、鼻塞、皮膚癢、皮膚紅腫、起疹子等症狀,雖然可增加白血球的活性,抵抗外來物質的侵擾,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  抗組織胺藥物的設計,就是阻斷組織胺作用在這些器官上,以緩解症狀,但無法真正根治疾病。食藥署指出,目前抗組織胺藥物分為三代,第一代抗組織胺因脂溶性較高,較易進入中樞神經,所以容易引起嗜睡及注意不集中的副作用;第二代抗組織胺因水溶性較高,較不易進入中樞神經,改善了第一代抗組織胺嗜睡、鎮靜等副作用。  至於第三代抗組織胺,不僅保留不易嗜睡的優點,另外藥效也拉長,每日服用一至兩次即可,提高了服藥的方便性。然而,每一代的抗組織胺都有適合的適應症及不同的副作用,無論是選擇哪一代抗組織胺,都需要請專業的醫療人員做評估。  食藥署也提醒,抗組織胺依藥品風險可分為處方藥及指示藥,若為處方藥,需經由醫生診斷及處方後才能使用;若為指示藥,則需依照醫師、藥師指示,或藥品外盒及仿單的標示內容使用。而在服用抗組織胺時,可詢問醫師或藥師該藥品是否有容易產生疲倦、嗜睡、暈眩、不協調、四肢無力等副作用,以避免開車、操作大型機具等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活動,確保用藥安全。

Read More

吞嚥困難體重減輕 小心食道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食道癌是無聲的殺手,醫師提醒,逾9成食道癌以吞嚥困難以及體重減輕為表徵,且因食道缺乏漿膜層及擁有豐富的淋巴系統,一旦有癌症形成,容易早期侵犯到鄰近器官及遠處轉移,整體預後不佳,5年存活率約只有10-20%。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胸腔外科醫師陳毅席表示,食道起於環狀軟骨下緣,經後縱膈腔、穿過橫膈、止於胃之賁門,全長約22至25公分,其組織結構包括黏膜層、肌肉層,但無漿膜層。  食道癌是發生率排名第七位的癌症,男性發生率約是女性的3-4倍,且好發於50-70歲,食道癌的分布,頸部食道約15%,食道中間1/3約50%,食道下1/3約35%;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居多,占75%,腺癌占25%,但近年來腺癌有增加的趨勢。  在臨床上,逾9成食道癌的病人以吞嚥困難及體重減輕為表徵。剛開始是固態食物吞嚥困難,之後連液體也難以下嚥;且至少有50%的病患有體重減輕。病人多數會在喉部至上腹部之間感到異物感。如果食道癌發生在上或中間1/3部位,會感到異物感在喉嚨或是胸骨後面。如果發生在中間及下方1/3,病人會有異物感在上腹部。  晚期食道癌可能會出現吐血、黑便,甚至有可能因食道氣管廔管引起咳血、咳嗽等症狀。如果侵犯到鄰近的主動脈,會發生大出血危及生命的嚴重狀況。  由於食道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20-25%,一旦轉移至淋巴、肺部或其他遠端器官,5年存活率不到5%,陳毅席表示,預防之道是避免危險因子的接觸,抽菸、喝酒、食用含高硝胺的食品,如有食道失弛症、食道腐蝕灼傷併狹窄病史、逆流性食道炎等,就需定期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如果產生食道癌就要勇敢面對,接受完整的治療。

Read More

<醫師專欄>幹細胞治療膝退化性關節炎

■吳重達  細胞治療是目前很熱門的課題。以前也為文介紹過。現階段衛福部通過可以使用的是自體幹細胞。骨科現在就能派上用場的,就是使用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尤其是膝退化性關節。  國內的臨床試驗據了解已進行至第二階段接近解盲的地步。接下來就可選擇適當病人做小規模的臨床治療。自體幹細胞有多種來源,可由血液分離、可自骨髓得到,或由脂肪中萃取…等。目前以自脂肪萃取較方便,併發症、後遺症較少。 第一次得用手術由腹部或大腿取得脂肪,再由實驗室抽離幹細胞後加以培養。數量夠後再打入病人的膝關節內。目前,這是一個昂貴的治療。 一個膝關節注射約需台幣二十萬左右。貴是一回事,有無療效才是重點。  今年九月號的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日本學者發表了他們用脂肪幹細胞治療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結果。42個病人,59個膝關節做了注射,使用兩個量表追蹤半年。日常生活、疼痛感、生活品質、表現症狀、運動參與…等評估因子皆獲得改善。但只有表現症狀與疼痛評分統計學上有明顯的進步。主要注射併發症只有2%(關節積水),取脂肪處也只有5%的些許併發症。 因此,這是個安全的治療方法。  治療結果隨著關節炎得嚴重度增加而遞減。第二級關節炎半年療效百分之百(4/4),第三級64%(16/25),第四級46%(6/13),總正面反應率為62%(26/42)。至於關節面軟骨是否有新生或再生?這報告沒有提。要知道軟骨狀況可利用高階核磁共振檢查去評估。目前有這個高級、先進武器的地方不多。或使用關節鏡去看,取得標本做分析最準。但這是侵入性手術,有其實際上的困難。  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技術會更成熟,價格也會壓低;當然研究報告也會增加。雖然不一定是個治癒性療法,若能簡輕症狀,增進病人生活品質,延緩人工關節置換時機;倒也不失為好的療法!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Read More

肺癌3期骨轉移 服標靶藥穩定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4歲陳姓女子經奇美醫診斷為肺癌第3期,經手術切除部分肺葉後,接受4次化學及30次放射線治療,追蹤期間發現骨轉移,因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定序檢測為陽性,服用標靶藥物約半年狀況穩定,目前生活逐漸回復正常步調。  奇美醫胸腔內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謝俊民表示,為促進肺癌病友間之經驗交流與支持,規劃舉辦肺癌病友會活動,期許透過活動的辦理,減少病友罹癌之無助與焦慮感,增進病友對疾病的了解,進而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同時鼓勵病人積極面對抗癌這件事。  病友會並安排2場專題演講,其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江國華主講「肺癌治療新知~免疫療法」。免疫細胞主要是保護人們身體不會遭受到外界有害物質侵害。細菌、病毒就不用說,哪怕是一點點異物跑進到體內,一旦被免疫細胞識別也會被清除。  他說,若體內的細胞發生變異而成為癌細胞之後,免疫細胞也會盡可能將其清除,故免疫療法就是在提升體內的免疫細胞去清除癌細胞,讓病人了解免疫療法是如何治療肺癌。  另由營養科營養師戴紋君主講何謂均衡飲食?目的為何?飲食的迷思?抗癌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飲食要如何調整才適合病人使用?她說,營養師會評估病人的抽血數據、體重變化,配合目前治療或產生的副作用,提供合適的飲食建議,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期間若有營養方面的問題,也可諮詢營養師。

Read More

中老年矯正牙齒 可改善咬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嵐婷表示,相對於小孩或青年族群,中老年人透過矯正牙齒治療,除了改善美觀問題之外,更有助於做假牙改善咬合,以及治療牙周病等優點。  林嵐婷指出,據觀察,門診以長者占大多數,主訴不外乎是牙周病或要做假牙,但臨床檢查常發現,很多病患口內牙齒從年輕時就因為排列擁擠,造成清潔不易,長期累積下來形成了牙周病,到了中年後,許多牙齒開始搖動,嚴重者必須拔出。  當拔完牙卻未做上假牙,長期缺牙的結果,就是兩側的牙齒歪倒傾斜,對咬的牙齒持續萌出,加深牙周的問題;此外,在做假牙時,最怕沒有足夠的空間可做,若是牙齒根基也有問題,做上的假牙勢必不好用。  林嵐婷指出,透過矯正可將過度萌發的牙齒壓入,建立適當的咬合高度,並將傾倒的牙齒扶正。牙齒移動到適當的位置上,不僅假牙能做得好,也可去除刷牙時有刷不到的死角,改善牙周病的問題。  在做假牙之前,林嵐婷建議,可先接受齒顎矯正跟牙周病的治療,將牙齒重新排列,把做假牙的空間分配好,建立正確的咬合,才能做好假牙,清潔上也更容易,能將口腔衛生控制好,避免牙周病的持續惡化。

Read More

婦落枕 轉頭就痛手臂發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3歲婦人早上醒來發現脖子無法轉向左側,轉頭角度大就痛,還伴隨左手前臂皮膚麻感,貼用市售止痛貼布無效。痛苦幾天後到中醫門診求助,經施以針灸止痛後,當場疼痛減緩且轉頭角度變大,又加服用中藥後,脖子活動恢復正常。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吳重廷表示,突發性的頸部無法轉側,活動受限合併疼痛俗稱「落枕」,多發於姿勢性的問題,如固定某一姿勢過久,尤其是整晚睡覺時間較久,或是用長時間工作,頭一直偏向某一方向看電腦。在診斷上要分為有無神經學症狀,有神經學症狀的稱為頸椎神經根病症,如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等其他原因導致神經受到壓迫,引起頸部、肩膀、手臂或手指酸痛或麻木、無力、感覺異常、反射異常等症狀,長期嚴重壓迫神經者甚至肌肉會萎縮。 若無神經症狀而只有頸部肌肉僵硬疼痛,會再視嚴重程度照X光,輕度的一般均視為肌肉軟組織疼痛,嚴重的或有頸椎退化,或是頸椎滑脫。此類症狀輕微的幾天就會緩解,嚴重的會痛一兩個禮拜以上且頭部俯仰或左右不能轉動,或甚至影響睡眠,若非治療得當,多會留下頸部活動角度受限的後遺症,且患處容易復發。  吳重廷指出,落枕在中醫診治上,多視為筋絡受到風寒邪侵襲,長期反覆發作的病人又多出現氣血不足,或痰濕瘀阻,導致血不養筋的狀況。用針灸止痛,放鬆頸部的肌肉,再貼敷舒筋化瘀的外用藥布維持止痛療效,加上內服補益氣血或化痰去瘀的藥物來調整體質以期減低復發。  他提醒,落枕患處頸部要注意保暖,下巴要儘量後縮,尤其不要直接吹風或冷氣,女生要穿有領的衣服或圍巾;枕頭太高要換扁的,體力勞累過度的要多休息,頭頸部同一姿勢太久就要起來活動 。

Read More

罕見惡性骨肉瘤 好發青少年

 中央社/台北26日電  罕見的「惡性骨肉瘤」好發於青春期青少年,症狀和生長痛、運動傷害類似,患者常因誤診延誤病情,即便確診也因害怕截肢,常尋求偏方治療,愈拖愈嚴重。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今天舉辦聯合學術研討會,是歷年骨科醫學在台灣舉辦最大規模的學術交流,各國專家齊聚,參與人數高達3000人,發表500多篇論文,更有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泰國、瑞士等數十國重量級骨科專家來台分享經驗。  骨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陳正豐表示,若要說骨科醫師眼中最棘手的骨科疾病,惡性骨肉瘤絕對榜上有名,這種罕見的骨癌好發於正值生長期的青少年身上,由於發育時期膝關節、肩關節的細胞分裂快速,只要有幾顆細胞在分裂時出了「意外」,就可能演變成腫瘤,因此腫瘤經常生長在靠近生長板的膝關節和肩關節。  陳正豐說,早年醫療技術還不成熟的時代,為了避免癌細胞擴散,骨癌長到哪、就得切到哪,也有「留腿不留命、留命不留腿」的說法,但截肢對於這些年輕孩子心裡造成的巨大衝擊恐怕是外界難以想像,因此醫界不斷尋找截肢以外的保命方法。  陳正豐指出,早在20年前,醫界靈機一動,將帶有癌細胞的骨頭取出,拿到體外以高放射線劑量將細胞殺死,甚至放進微波爐高溫加熱,「消毒」後再植回患者體內,可以病人自己的骨頭重建骨本,這些植入的骨頭甚至可望繼續生長。  然而,在儀器取得、骨頭尺寸限制上,醫界再次面臨瓶頸,後來有日本專家轉而從低溫角度著手,發現液態氮的極低溫同樣可以殺死骨頭中的癌細胞,而且取得更容易,也能克服骨頭尺寸問題,世界各國紛紛引進使用。  北榮13年前也引進這項液態氮技術,更嘗試延伸將液態氮結合酒精,讓操作更容易,發展出多項專利,至今以此技術治療將近400名骨肉瘤患者,更將骨肉瘤患者截肢率降至5%以下。  陳正豐提醒,生長痛大多是不同部位輪流痛,而運動傷害則是活動時特別痛,但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發現四肢特定部位不正常疼痛、腫痛,甚至摸起來有腫塊,而且睡覺時經常痛醒,不動比動的時候更痛,就應儘早就醫檢查,目前骨肉瘤治療已經相當進步,截肢率也很低,千萬別拖到相當嚴重,才將手術治療視為最後一條路。

Read More

癌男中斷治療 未見子出生就離世  

 中央社/台北26日電  一名30多歲癌友一直夢想結婚生子,擔心病情耽擱心願,癌症治療到一段落便不再回診,妻子懷孕後才驚覺癌症復發,隨後他進安寧病房、太太則在產房待產,未等孩子出生就過世。  亞太心理腫瘤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今天在亞太心理腫瘤交流基金會活動中分享此案例。  方俊凱說,早年醫療技術不發達,罹患癌症幾乎等於絕症,治療方式相當少,患者確診後只能無助等待死亡來臨,但如今醫療已相當進步,仍然有許多年輕人擔心萬一身邊親友知道他罹癌,會不讓他完成夢想,因此刻意隱藏或忽略病情;另外也有一種患者是歷經一系列癌症治療,認為治療過程太恐怖,寧願不回診追蹤,當作沒這件事。  他形容,患者從確定罹癌到開始治療,就像被要求去參加一場未知的考試,在看到考卷前完全不知道考題是什麼,也不知道能不能順利過關,往往會陷入焦慮、憂鬱、失志的心理狀態,這種心境非常人所能想像,這時「心理腫瘤學」專家介入相當關鍵。  方俊凱指出,許多研究都顯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癌症息息相關,不僅罹患癌症會影響患者心情,情緒好壞也會影響罹癌風險及預後;面對罹癌者,親朋好友總會鼓勵他「看開點」、「按照醫師說的治療就好,別想太多」,但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究竟有誰能真的做到。  方俊凱說,為讓癌症患者心情穩定、走出憂鬱和焦慮的情緒,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及早介入輔導及治療已逐漸成為世界潮流。  根據統計,早年癌症患者多達一半以上會出現焦慮、憂鬱、失志等症候群,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10倍,但10多年前推動心理輔導相關服務後,已明顯降低。  除了輔導癌症患者,方俊凱創立的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近年也針對全台3000多名腫瘤科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傳授告知病情的藝術,學習同理患者心理衝擊,避免患者在得知罹癌後無法接受,選擇走上自我了斷、逃避等路,也盼政府重視罹癌患者、甚至是癌症治療成功患者的心理層面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