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光照 銀髮族多睡2小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長者有睡眠不足、失眠、夜間驚醒的困擾。陽明大學團隊研究發現,適當光照能促進交感神經作用並分泌血清素,讓精神、專注力更好,之後這些血清素會漸漸轉變為褪黑激素,幫助長輩睡眠,充足光照讓長者多睡2小時。  近年許多研究發現,光照與人類健康有關,包含失眠、近視、肥胖、憂鬱、瞻妄、乳癌等健康問題都與光照關係密切。為此,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針對智慧光照與睡眠進行研究。  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劉影梅表示,研究發現,以每天1小時控制色溫、波長、照度的智慧光照,1個月後高齡長者每天的總睡眠時間從5小時28分鐘,增加到7小時13分鐘;夜間醒來的次數也從1天5.8次,降低到4.9次;夜間未入睡的總時間從原本的3小時55分鐘,降低到2小時23分鐘,大幅提升36%睡眠效率與品質。  由於高齡長者多數處於室內環境,缺乏日夜變化的感知能力,常常白天睡太多,晚上自然睡不著。這項研究是透過智慧光照來模擬太陽光的變化,讓長者能維持規律生活脈動與睡眠週期,減少產生錯亂時空記憶。  劉影梅說,由於光線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白天如果能有充足的光照,可以減少白天褪黑激素分泌並增加血清素分泌,提升長者活動力、愉快感。  國外已有光照研究,但目前對於光照的介入處方分歧頗大,也沒有針對不同目的提供不同處方,例如劑量、頻率、強度、時間、波長及色溫類型。  一般來說,晚睡晚起的人可以透過早起照光,讓生理時鐘向前調整,幫助晚上提早入睡;反之,早睡早起的則可以透過延長晚上照光,讓生理時鐘向後調整,延後晚上睡眠時間。但光療如何應用在臨床,則需要更多研究證據,以及醫師專業建議。  劉影梅表示,這項研究也說明精準日照對高齡長者的重要性,未來在居家、長照、醫療,甚至辦公、學校環境都可以透過智慧光照調整生理,提升使用者的睡眠品質。

Read More

新增4例腸病毒重症 最小7月大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29日指出,近期腸病毒疫情下降,但仍在流行期。據監測,國內上週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3例腸病毒71型及1例克沙奇A2型,其中年齡最小個案為北部一名7個月大男嬰。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0月20~26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下降,已為連續第5週下降。今年累計5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43例最多。  疾管署指出,近期國內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3例腸病毒71型、及1例克沙奇A2型。腸病毒71型個案分別為北部7個月大男嬰、3歲男童及南部9歲女童,發病日介於9月25日至10月7日。  上述3名案例分別出現高燒、紅疹、嘔吐、口腔潰爛、庖疹性咽峽炎、抽搐、肢體無力、吞嚥困難等症狀,經通報檢驗均確診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分別併發腦炎及急性無力脊髓炎,目前3人均返家照護及復健追蹤。  另一例克沙奇A2型個案為中部1歲女童,10月10日個案因發燒、咽喉潰瘍、嗜睡等症狀就醫,住院期間下肢無力,無法正常走路,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已出院。

Read More

感冒併發心肌炎 女險喪命

 記者李振華/宜蘭報導  宜蘭一名二十六歲楊姓女子感冒數日未見好轉,原本不以為意,進一步檢查發現感冒已併發心肌炎, 若再晚一步可能就回天乏術;宜蘭縣博愛醫院建議,預防感冒除從日常生活中把握健康飲食、作息與規律運動以提升免疫力外,如果症狀數日不見好轉, 應及早就醫了解病因。  楊姓女子因感冒至診所就醫,原本不以為意,但因症狀不見好轉,五天之後才轉往羅東博愛醫院,進一步檢查竟發現是感冒併發心肌炎,經心臟內外科、加護病房合力救治並裝設葉克膜搶命,楊女才幸運撿回一命。醫師提醒,千萬別輕忽小感冒,平時應加強自身抵抗力。  至羅東博愛醫院就診時,楊姓女子於接受檢查與治療時,因感冒數日,感覺胸悶、噁心想吐、肚子悶痛,經抽血檢查,發現心臟酵素過高,有心律不整的狀況,且發生心臟衰竭與休克等狀況,當下醫護團隊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及電擊、裝設葉克膜、主動脈氣球幫浦穩定心臟與血壓,再輔以連續性血液透析,才讓楊女生命徵象趨於穩定。  醫護人員採集檢體,並通報疾病管制局,由疾管局確認楊女為病毒感染,導致心肌發炎。  院方表示,心肌炎的發生,大多與病毒感染相關,如克沙奇病毒、腺病毒等,這些病毒可能會大量聚集在心臟,攻擊心肌細胞,導致心肌發炎、進而使心臟收縮及傳導功能受損,甚至造成生命危險。所幸搶救即時,且病人體質狀況佳,在葉克膜協助維持體外循環三天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讓楊女脫離險境。  院方建議除從日常生活中把握健康飲食、作息與規律運動以提升免疫力之外,隨著秋冬季節到來,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也有助預防流感、抵抗病毒入侵。

Read More

北市兒童醫療補助 查詢無卡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計畫實施迄今逾20年,北市衛生局28日指出,該補助計畫已改採系統查詢補助資格。無卡化上線後,民眾只須透過的身分證字號,院所即可線上查詢確認補助資格,提供醫療費用補助。  北市衛生局兒童醫療補助計畫自民國84年起推行,該計畫補助對象分為3種,包括戶籍設籍滿兩年、第三胎(含)以上或具有重大傷病、罕見疾病、低收入戶之未滿6歲以下兒童。  針對不同補助對象,享有門診、預防保健、急診及住院等不同之補助,並可透過臨櫃、郵寄、傳真或網路向台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申辦。  該計畫迄今已24個年頭,辦證人數已達12萬人,每年補助就醫人次達20萬人次,降低生育家庭就醫之負擔。  為響應北市府節能減碳政策,北市衛生局出,兒童醫療補助計畫已改採系統查詢補助資格。持紙卡民眾也不用擔心,補助權益不會受影響,於就診時主動出示,仍可持續享有就醫補助。

Read More

校園營養午餐 將可使用氟鹽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28日預告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擬放寬氟鹽使用範圍,從原本僅限家庭使用,擴展到校園營養午餐,盼降低兒童齲齒問題,新制最快12月上路。   根據2011~2013年調查發現,國內12歲以下學童平均每人有2.5顆蛀牙;韓國為1.8顆、香港0.8顆,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則為2顆。  研究顯示,食鹽加氟可降低30~70%的齲齒發生。食藥署修正開放學校供餐用食鹽添加氟化鉀與氟化鈉,且不侷限於1000克以下包裝鹽。該草案將進行為期60天之預告評論期,蒐集各界意見,最快12月就能上路。  衛福利部心口司科長王鵬豪表示,氟鹽在2016年上市,但限定家庭使用。由於很多家庭愈來愈少在家開伙,希望擴大氟鹽適用對象,讓供應午餐之團膳廠商或學校餐廳,也能選購氟鹽烹飪,讓齲齒預防更普及。  對於過量攝取氟化物可能增加骨折等風險,王鵬豪說,WHO建議預防齲齒食鹽添加氟化物為250ppm,我國已降低限量為200ppm,加上在學校也僅食用一餐,應無過量的疑慮。

Read More

防疫/保健 出國前 諮詢社區藥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難得出國旅遊,最怕生病掃興,藥師提醒,行前可先諮詢社區藥局,備妥常用藥品隨身,防疫、保健兩相宜。 要開心出遊、健康回家,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張文靜建議,除了慢性病患處方藥要記得帶,出國前可就近至健保藥局,由藥師提供旅遊防疫諮詢服務,用專業守護健康。 張文靜指出,計畫前往傳染病疫情流行區旅遊的民眾,需預防蚊蟲叮咬、如何避免感染寄生蟲、拉肚子症狀等,可準備防蚊貼片、防蚊液、止痛退燒藥、胃腸藥等,以備不時之需。 塗抹防蚊液前,先將其塗抹在手臂內側,若無過敏現象,才可使用在其他部位;若有上吐下瀉症狀,飲食應少量、多餐、清淡為主,記得多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出國常發生的時差、高山症、過敏、暈車暈機暈船、外傷等,建議可準備抗組織胺、暈車藥、簡易外傷急救包等,可向藥師詢問清楚使用時機、方法、劑量等,以確保症狀獲得緩解、旅途的用藥安全。 張文靜說,調整時差用藥,如飛行中,向東飛行,依目的地睡眠時間前30分鐘時用抗組織胺;向西飛行,不建議食用退黑激素。到當地,到達後連續4天,睡前30分鐘使用抗組織胺,若需要可請醫師開處方使用短效安眠藥助眠。 要預防暈機,若是口服藥,建議旅行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若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時,可依藥品作用時間,給予維持劑量。外用貼片需提前5至6小時以上,在耳後貼上1片,若需長時間預防,使用72小時候要去除,重新再另一耳後貼上1片。 此外,有關攜帶個人常用之藥物,張文靜提醒,應注意在飛航旅途中,建議將藥品放在隨身行李,以防因運送過程的溫度變化導致藥品毀損;如要攜帶少量自用之管制藥品出入境,應備有醫療院所的診斷證明或處方箋影本等證明資料,以利合法通關。

Read More

大腸直腸癌早期診治 存活率逾9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大腸一般分為4個部分,由盲腸、結腸(可分升、橫、降、乙狀結腸)、直腸、肛門所組成。大腸(盲腸及結腸)發生的癌症統稱大腸癌或結腸癌;直腸則是乙狀結腸以下、肛門以上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15公分,腫瘤若長在肛門往上15公分內的距離,就稱為直腸癌。  梁程超指出,大腸癌症狀較不明顯,會有疲憊、排便習慣改變、慢性貧血、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性狀改變、腹痛等症狀;直腸癌因發生位置靠近肛門處,感受會較明顯,可能會有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症狀。  大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零期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可達近100%,第1期在術後的5年存活率也可高達90%~95%,第2、3期分別為80%及65%,第4期的5年存活率則大幅降低約為10%~20%。  因此,50歲以上好發族群,建議每1~2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  梁程超也提醒,除了0期癌細胞不會轉移外,第1至4期患者即使經過腫瘤切除手術,都有復發的可能。以第2期及第3期患者來說,復發期約在2~3年,因此手術後的前2年一定要做到定期密切追蹤,約每3個月就要回檢追蹤,接下來的2年也不能鬆懈,仍要持續回檢追蹤,直到術後的第5年,若回檢狀況無異常,其復發機率大幅降低。

Read More

捐卵有風險 行前請三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由於晚婚與遲育衍生不孕問題,許多不孕夫婦需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及他人捐贈精卵才能完成生兒育女的願望。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捐卵者需使用排卵針劑和藥物,恐有注射藥物引發的局部不適感或過敏反應等情形,不過可藉由醫師評估後用藥降低相關併發症。呼籲民眾於捐贈前一定要確實了解捐精卵之健康相關風險。  國健署表示,目前國內捐贈生殖細胞是以無償的捐助精神進行,但考量捐贈人於捐贈過程必須接受相關檢查、醫療等措施,因此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以補償捐精卵者所費之時間及捐精卵時所產生的風險及不便。  捐卵者需使用排卵針劑和藥物,恐有注射藥物引發的局部不適感或過敏反應、誘導排卵導致的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腹脹、腹痛或胃痛、惡心、嘔吐等,以及取卵之侵入性手術與麻醉的風險,但可藉由醫師評估後用藥降低相關併發症。  國健署提醒,民眾於捐贈前一定要確實瞭解捐精卵之健康相關風險,避免因一般外界常提捐精、捐卵可獲得相關費用,而忽略捐卵之風險。

Read More

腸病毒病程快 見重症前兆 速就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腸病毒部分病患會併發重症感染,影響包括神經系統、心肺系統等,嚴重甚至會有死亡風險。因此,觀察重症前兆非常重要,包括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等,若有以上情形務必立即送往大醫院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楊硯雲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共有60多種,分為A、B、C、D等4大種,每一種又分多種血清型。最常被家長和醫師提起的腸病毒71型,屬於腸病毒A型,容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且病程變化快速。  楊硯雲指出,腸病毒感染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有手足口症及疱疹性咽峽炎,通過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感染後2~10天出現症狀(平均則為3~5天),但在發病前數天便可能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七天內傳染力最強,少數在糞便中可持續發現病毒達2~3個月。  在預防方面,楊硯雲說,建立良好衛生習慣最為重要,包括勤洗手及適當的清潔消毒物品和環境,還有盡量不與疑似病例接觸,避免在流行期前往人多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若有感染情形則需就醫評估並盡量在家休息,避免傳播病症。  由於腸病毒感染的治療並無特效藥,多採取支持療法(即症狀治療)等待病人自行痊癒,大多數都可在發病約一週後恢復,但仍有少數會併發重症感染,影響包括神經系統、心肺系統等,甚至留下終身後遺症或死亡。  楊硯雲強調,觀察重症前兆非常重要,若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通常好發於剛入睡一小段時間)、持續嘔吐、及平靜未發燒時有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現象等情形時,務必立即送往大醫院治療。

Read More

避免嬰幼兒食物過敏

 大約5~7%的嬰幼兒會出現食物過敏,少數約0.5%可能造成更嚴重的過敏性休克。過敏體質的嬰幼兒是食物過敏的高危險群,有報告指出,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高達40%。  如何知道孩子對食物過敏呢?一般過敏症狀主要表現在皮膚、腸胃和呼吸道,有時甚至發生全身性的過敏反應。多數反應只是持續幾分鐘或幾個小時,少數可能持續幾天,症狀則因人而異。最常見食物的過敏,如雞蛋、牛奶與小麥等。  如何診斷孩子對食物過敏呢?過敏的標準測試是「口服食物激發試驗」,即嬰兒在醫生的指導與住院觀察下,口服微量過敏食物,並逐步提高過敏食物服用量,並觀察身體過敏的反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剛添加副食品的時候,注意要一樣一樣食物慢慢來添加,並觀察2~3天,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可以繼續添加,一旦出現過敏反應家長要提高警覺並至兒童過敏專科醫師門診就診尋找食物過敏原因。  為了避免再次誤食蛋等製品引發過敏性休克造成憾事,所有過敏性休克病史病患與家屬,必須學習了解過敏性休克臨床表徵與緊急處理,並隨身攜帶並自我學習使用過敏休克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 (記者曾厚銘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