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中醫師公會>益氣固本提升抗病力

 ■作者:鄧佳明  鋒面來襲氣溫驟降,時而陰雨綿綿,濕冷的天氣最容易使人體受風寒,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人體若感受風寒,常會誘發一些呼吸道的症狀,如噴嚏、鼻塞、流涕與咳嗽等,若長期勞累或睡眠不足,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若抗病力越差,呼吸道的毛病就越可能遷延不癒。  中醫通常運用含有辛夷、桂枝、蒼耳子、羌活與防風等辛溫解表的中藥來治療風寒感冒的症狀;能收宣通鼻竅、除濕散寒與改善疲勞等功效;而穴位按摩也是天冷保健人體的方式之一,如在鼻通穴與迎香穴附近輕輕來回搓揉,或按壓食指與拇指中間的合谷穴,均能有效舒緩鼻子過敏的症狀。而天冷泡湯也能有效提升人體耐寒程度,但水溫不宜過高,通常約在35-40℃左右即可,建議每次浸泡15-20分鐘,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者,泡湯過程中應注意水份補充;而不方便泡湯者,也可在家自行泡腳,約取水溫38℃左右,水位高度至少維持在內踝尖上12公分處,每次以20分鐘為限,亦可在水中加入川芎或生薑等藥材,可加強疏散風寒與活絡氣血的效果,但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泡腳時,需特別注意燙傷與皮膚傷口的問題。 除了上述保健方法,對於體虛易感風寒者,亦可煎煮有益氣固本功效的藥帖來服用,或加入排骨、青菜或土雞塊來燉煮成藥膳,作為常備食療;應準備當歸三錢、粉光蔘三錢、朱貝三錢、黃耆四錢與小茴香一錢等的中藥材,一起共同熬煮,每天喝一次,連續服用四至六週,能有效提升人體的抗病力,並改善過敏體質,減少感冒次數,做成藥膳鍋,可增加家中小朋友對中藥的接受度。 最後,仍應重視居家整潔,家裡飼養寵物者,應時常清除毛髮毛屑,地毯棉被也需定期曝曬陽光,以減少環境中灰塵塵蟎的堆積;再配合適當的體能鍛鍊,增強心肺功能,同時配合規律生活與中藥調理,即能有效提升抗病力,降低反覆感冒的頻率。 (作者為台南市誠信中醫診所醫師)

Read More

甜食不忌口 小心禿頭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規律、睡眠不足,有些人甚至「吃甜食」紓壓,但攝取過多甜食,也可能導致禿頭。  萌髮診所院長吳文藝表示,攝取過多的甜食會促進體內的胰島素大量分泌,進而刺激頭皮,導致皮脂腺分泌過多油脂、毛囊發炎甚至堵塞,使得發炎部位的毛髮較容易脫落。  吳文藝指出,許多人認為頭油、頭癢、頭皮屑多,僅是一些小問題,但其實頭皮問題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中醫就認為「腎藏精,其華在髮」、「肝藏血,髮為血之餘」,可見頭皮問題與人體內在健康密不可分。一個人若腎精不足,頭髮容易失去光澤,也會提早出現白髮;壓力大易傷肝,造成肝氣鬱結,加速掉髮。

Read More

熱敷墊舒緩痠痛 使用不當恐燙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時間滑手機、追劇,小心低頭姿勢增加頸部與上背部肌肉負擔,造成血液循環不佳,肌肉僵硬疲勞。不少人會選用熱敷墊紓解痠痛,但專家提醒,熱敷墊使用不當反而可能造成燙傷或皮膚傷害,建議嬰兒、孕婦及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  動力式熱敷墊在我國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能提供體表恆溫乾熱治療,促進血液循環、軟組織放鬆伸展,舒緩疼痛。但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提醒,熱敷墊產熱特性且為電力產品,使用時應多注意溫度和時間,才能確保安全。  曹昭懿指出,使用熱敷墊切勿貪熱以免皮膚燙傷的風險。一名7旬阿公就因肌肉痠痛,自行使用動力式熱敷墊,並因貪熱,將原本墊子的毛巾取下,未調整好溫度就直接接觸皮膚。結果因本身患有糖尿病,皮膚已經比一般人脆弱,最終將皮膚燙到起水泡。  曹昭懿表示,使用動力式熱敷墊時,必須留意溫度、時間及位置。隔著衣服、毛巾使用時,應將溫度控制在50度以下。直接接觸皮膚時,則應控制在45度以下;每次使用最長20分鐘,以免因熱積蓄造成燙傷;對於皮膚較薄的部位,如手內側、大腿內側、腹部、脖子等,溫度也不宜超過40℃。  曹昭懿表示,面對皮膚較嫩、不會表達的嬰兒,以及感覺較為遲鈍的孕婦、糖尿病患、癱瘓者,都應避免使用動力式熱敷墊。且痠痛時的熱敷僅是治標不治本,若症狀持續,仍應向專家求助。

Read More

失眠4症狀 長期恐猝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失眠是不健康生活的指標,醫師指出,長期失眠恐會引發過勞甚至致死風險,若1週有2次以上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嚴重睡眠不足等應儘速就醫。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當日間身心適應問題未處理妥善,就容易造成夜晚失眠;夜間失眠則會引發日間身心健康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其中,壓力是引發失眠常見的原因,另外,睡前飲用提神飲料、疾病(慢性病引起痛癢導致難入眠,或憂鬱症)、藥物副作用等都是失眠肇因。 失眠可能造成各種身心問題,陳家駒指出,長期失眠會造成生理、生化功能及自律神經、神經功能異常,以及代謝、修補、免疫功能異常等,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精神身心疾病,嚴重恐會有過勞甚至猝死風險。 至於失眠的表現方式,可能會有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睡眠質量不足以支撐白天活動等,若1週出現有2次以上前述現象或每晚醒來超過2次時就應就醫。 陳家駒也提到,許多人失眠會尋求藥物解決,安眠藥種類繁多,使用極其複雜,最忌自行隨意調整。一不小心非但治療難以收效,反而使失眠的因素更複雜,或造成藥物依賴、成癮等問題。 因此,當藥物治療2個月以上仍未見效,應至精神(身心)專科或睡眠專科求診。

Read More

急重症童藥材短缺有解 物流中心明年啟動

 中央社/台北4日電  急重症孩童藥品、醫材缺乏問題引發各界關注,衛福部承諾成立物流中心統一採購、調度。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表示,物流中心確定由中國附醫得標,預計明年1月開始運作。  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接受質詢時表示,「困難取得之兒童臨床必要藥品及醫療器材物流中心」近日已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得標,將展開相關會議討論缺藥清單、進口孩童所需的醫藥材,解決孩童醫藥材缺乏問題。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過去醫療院所面臨孩童缺藥、缺醫材,只能由醫師自己想辦法,醫師們一般會先致電各家醫院詢問有無存貨,真的沒有只好向食藥署申請專案進口,從申請到實際給孩童使用,至少得花上數月,緩不濟急。  石崇良說,近期已成立「困難取得兒童用藥諮議會」,討論出10多項國內短缺的兒童醫藥材,以醫材為主,未來將陸續接受各醫療院所的缺藥通報,並由諮議會進行審查,確認國內是否有替代藥品、醫材,若有將協助調度或請可生產的廠商加開生產線,若沒有將協助向食藥署進行專案進口。  石崇良指出,未來諮議會將以過去3年健保平均用量作為藥品、醫材採購量參考,並由中國附醫作為執行單位,統一採購、調度及配送,同時也會留有少量庫存以備不時之需,存貨若超過使用期限,成本將由衛福部全數吸收。  石崇良說,該物流中心每年營運預算約新台幣1億多元,以醫療發展基金支應,這些藥品、醫材雖是政府先出錢購買,但等到健保給付下來將依序補回,預計明年1月起正式開始營運。  此外,食藥署也會將這些缺乏的醫藥材清單列入常規監測,若國內只剩一家廠商生產就會特別注意,一旦許可證快過期或GMP廠查核有問題,就會立即介入協助調度,確保兒童醫療權益。

Read More

立院初審草案 5類物理職能治療擬免醫囑

 中央社/台北4日電  長達20年未修正的物理、職能治療師法將跨出第一步,立法院今天初審通過相關草案,未來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特殊教育等無關治療的服務將免醫囑。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會進行運動治療、失能預防,這些都是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的拿手絕活,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凡是沒有就醫取得醫師處方就找治療師進行預防疾病相關治療,其實通通違法。。  近年物理治療師法及職能治療師法相關修正草案在立法院歷經多次卡關,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再次審查相關草案,經立委、衛福部官員會中不斷協商,總算通過初審。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會後接受記者訪問表示,物理治療師法、職能治療師法先後在民國80年代上路,長達20多年都沒有修正過,當時均以疾病治療為目的擬定法規,治療師執行業務前都必須有醫師診斷、醫囑才能執行。  不過,隨長照需求增加以及民眾日益高漲的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需求,都需要借重治療師的專業,石崇良坦言,治療師實際執行這些業務時,確實有取得醫師診斷的困難,以運動防護為例,民眾只是需要評估肌耐力、心肺功能、柔軟度,並沒有受傷,怎能拿到醫囑。  另像是長照據點評估老人生活功能、給予訓練預防跌倒、加強平衡力,也都不太可能通通要求老人拿到診斷及醫囑。  石崇良說,為了健康促進、民眾需求等實務面上的需求,才做這次修正,衛福部2、3年前提出修正草案,提議「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的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無需醫師診斷即可進行服務。  根據目前統計,執業中的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生共有8000多人,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生約3900多人。  石崇良表示,草案今天出了委員會以後,若能在本會期順利完成三讀,可望於明年上旬由總統公布正式上路。

Read More

老菸槍腸胃鏡檢查 揪出0期大腸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菸齡將近40年的61歲男性,有次接受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3顆大小不一的息肉,其中1顆1.2公分的息肉切除後的病理診斷為0期大腸癌。由於癌細胞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在內視鏡切除後也不需再接受化學治療療,後續僅需定期追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超程表示,大腸癌95%是由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若大腸癌在初期就被發現,並配合手術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但不等於完全不會再度復發。 與大腸癌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抽菸、無運動習慣、肥胖、糖尿病、家族病史相關,尤其男性罹患大腸癌風險高於女性。上述男性個案持續抽菸就是導致息肉復發的危險誘因。 梁超程說,大腸癌在確診及接受初步治療後,不論期別之後都應定期追蹤。一般而言,大腸癌如有復發多半會集中在術後2~3年,因此這段期間務必嚴格接受定期追蹤,除一年一次大腸內視鏡篩檢外,建議還可安排做每年1次的胸腔、腹腔、骨盆腔掃描檢查、每半年1次的血液腫瘤標誌檢驗,以了解有無復發跡象及早把握治療先機。

Read More

嗜菸檳酒 男罹喉癌第3期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8歲高姓男子除了嗜酒,也有抽菸、嚼檳榔習慣,日前因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就醫,診斷為喉癌第3期。在切除惡性腫瘤的同時,透過顯微游離皮瓣移植術,將患者大腿皮肉組織移植至喉嚨重建食道,術後經復健、學習吞嚥,2個月後已能順利進食,並透過發聲輔助器與人交談。  喉癌好發於50~70歲,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男性,一旦罹患喉癌,呼吸、發聲、吞嚥等功能皆會受影響。患者若需全喉切除,術後常有無法言語、進食,生活品質降低的困擾,僅能依靠氣切呼吸和鼻胃管進食,對日常活動、外觀社交影響極大,。  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指出,傳統重建食道多直接將胃上拉或截取部分腸道縫合於胃上端,若腸胃功能不佳或因藥物、化學毒物等因素而腸胃功能受損,將受限無法藉此重建食道,僅能終身倚靠鼻胃管;顯微手術移植皮瓣無此限制,只要採取病患健全部位組織,便能重建食道,術後病患感受到的氣味、美觀度、病患滿意度也較傳統手術高,大腿前外側、前臂、或小腸等部位皆常選來重建食道的游離皮瓣。  以高男為例,考量他自舌根後到胸骨上端的部分都被切除,魏林瑰取下大小約12乘10公分,含有血管、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與肌肉的大腿前外側皮瓣,置於已切除的喉部空腔中。內捲皮膚成管狀、上接舌根咽喉、下接下食道後,透過顯微鏡的高倍率放大視野,先將取下的血管與上甲狀腺動、靜脈吻合,再逐層往外接續縫合脂肪、筋膜層,圍成圓柱體,再把肌肉縫合在接合處,歷經6個小時順利完成手術。

Read More

水痘群聚增 校園通報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水痘進入流行季節,疾管署統計,近4週已通報16起水痘群聚事件,且以校園通報案件為多。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等為高危險群,感染水痘後容易併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腦炎等及死亡,不可輕忽。  冬季慎防水痘流行,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水痘健保門診就診達861人次,略高於前二週的815人次、814人次;近4週共通報16起水痘群聚事件,以校園通報案件為多。  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疫苗,民眾應保持室內通風,並留意家中幼童健康,落實手部、呼吸道衛生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感染或疫情傳播的風險。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水痘雖非須強制隔離,但由於傳染力強,校園如發生水痘疫情,疑似症狀者請儘速戴口罩就醫,落實生病不上課;隔離期間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做好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經醫師評估傳染力降低後再復學。

Read More

褪黑激素可預防譫妄症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蘇冠賓領導的國際團隊發現褪黑激素的營養補充品及相關藥物,對於預防重病患者產生譫妄症有顯著的功效。研究成果被刊登國外期刊「睡眠醫學評論」。  中國醫藥大學表示,蘇冠賓團隊證實褪黑激素的營養補充品以及其受體相關藥物,只要適當運用較低劑量,可有效地預防譫妄症的發生,論文「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與晝夜節律失調有關」被刊登在期刊「睡眠醫學評論」。  蘇冠賓帶領的團隊,包括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曾秉濤、光田醫院神經科醫師楊鈞百,及澳門大學中醫藥研究中心教授蘇煥興等人。 蘇冠賓團隊針對精神疾病的「譫妄症」,因應其晝夜節律失調的發病機制,利用網路統合分析方法,發現褪黑激素的營養補充品及相關藥物,對預防重病患者產生譫妄症有顯著的功效,譫妄的主要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聽幻覺、視幻覺、及怪異妄想,合併嚴重的意識混亂和波動,讓照顧者以為患者中了邪。 中國醫藥大學表示,最新研究報告譫妄在住院中老人盛行率高達27%,其他重症病人中也常見,特別是在臨終病人當中,高達85%會發生譫妄。目前醫學界公認,治療譫妄最重要是找出潛在生理病因並盡快矯正,譫妄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其病因仍未完全明朗,但一般公認此症候群的預防重於治療。 蘇冠賓所領導的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在相關的主題上的研究成果豐碩,近2年利用兩篇原著論文和2篇綜合薈萃分析論文,從基礎到臨床,探討晝夜節律失調在嚴重精神疾病的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