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合療 失智老人睡得好

 記者林偉民/台南報導  家有失智老人,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照顧,若遇到老人家晚上睡不著,白天卻呼呼大睡,更成為照顧的家人的困擾。嘉南療養院為一名患者進行中西醫合療,調節睡眠日夜週期,情況總算改善,情緒也較穩定,負責照顧的家人都很開心。  高年精神科主任譚宏斌指出,有一名80多歲的老奶奶10年前中風後,雖然肢體活動恢復良好,卻診斷出血管性失智症,今年更進展到中重度失智症,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照顧,且出現白天嗜睡,晚上卻又好像在跟人對話般喃喃自語,情緒起伏也很大,甚至半夜會大聲哭鬧。  家人將她送嘉療診治,在不停止原有的西藥下,由中醫師開立中藥調理,加上原本老人日間病房白天的認知促進活動,老奶奶目前已能夠白天保持清醒,晚上安靜入眠,情緒也較穩定。  院長鄭靜明表示,生理時鐘是指生物本身的睡眠節律與日夜節律,此節律會受光線、聲音或內在刺激,造成情緒、壓力或身體病痛,以中醫的角度,睡眠的規律與身體的陰陽氣機運行有關係,用中藥可以輔助調節睡眠節律。  而要修正日夜週期,除了使用中藥調整身體氣機,生活作息也要注意,必須要讓失智老人家參加老人日間病房白天的認知促進活動,來維持日間活動,以避免白天嗜睡,晚上反而睡不著。

Read More

暴露低溫 前2-3小時最易腦中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首波寒流來襲,國健署提醒長輩及慢性病患者嚴防心血管疾病發作,落實保暖就對了!  因應接下來的冷天氣,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研究發現,低溫引發的腦中風,最容易發生在暴露於低溫環境中的前2-3小時,若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打119迅速就醫。  王英偉也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適時增添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確實做好保暖措施。  國健署建議,同時要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外出運動。  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另外特別提醒更年期女性民眾,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的症狀,保命要訣就是儘速就醫。

Read More

口腔癌死亡率10年未降 防治檳榔危害 民團促訂專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發現,國人對檳榔致癌的認知率仍嫌不足,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死亡率皆未明顯下降。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呼籲,制定檳榔危害防制專法,積極推動相關防制工作。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昨天公布第十屆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結果並頒獎。高嚼檳組績優三縣市為:桃園市、彰化縣、屏東縣;低嚼檳組三績優縣市為:基隆市、新竹市、台南市。 同時,根據縣市自製特色成果海報內容,評選出新竹縣為高嚼組「特色成果獎」、台中市為低嚼組「特色成果獎」。新增「網路人氣獎」,前三名依序為:台南市、台中市、新竹市。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死亡率十年來並未下降,仍是台灣嚴重的癌症問題,且口腔癌在十大癌症死因仍高居第五,每年有超過3千名國人因口腔癌離世,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低於全癌症的69歲,且為30-59歲青壯年男性十大癌症第一,顯見口腔癌尤其對台灣青壯年男性危害甚大,重挫了家庭經濟支柱,易造成「一人罹病,全家受苦」的社會現象,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永續發展。 國健署7月調查也發現,台灣國高中生嚼的第一口檳榔超過7成來自親友,而且嘗試過檳榔的國中生,有將近6成第一次嚼檳榔發生在11歲以前。 因台灣口腔癌問題不僅危害衛生健康,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及主婦聯盟也與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共同呼籲政府盡速訂立專法防制檳榔危害。

Read More

7旬翁口腔腫瘤切除3年 發現癌前病變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七十多歲的李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多年前因為口腔黏膜疣狀增生接受手術切除及補皮,後又因有白斑問題進行雷射手術切除,認為是良性腫瘤且已經手術切除;三年後,李先生覺得脖子腫腫的,嘴巴裡面也感覺有些凸凸的異樣,再回門診追蹤,再度發現口腔病變。  經檢查發現口內有一個約2公分大小腫瘤,切片檢查為癌前病變,屬於重度的細胞分化不良,口內腫瘤又變大了,是最接近癌症的型態,經X光檢查發現骨頭已被破壞,且脖子明顯有一腫大淋巴結已快從表皮衝破,嚴重惡化。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李芳輝主任表示,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屬於口腔癌高危險因子,強烈建議曾有過菸檳行為者,一定要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假如出現纖維化、白斑、紅斑、疣狀增生時,視情況須切片檢查或二氧化碳雷射,再者積極手術切除治療。  李芳輝強調,基本上只要黏膜再繼續接受刺激,很快就會再復發,尤其曾是高危險族群,同時有嚼食檳榔、喝酒、及抽菸行為者,罹患口腔癌機率更是一般人的123倍。  據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名新發生個案、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有嚼檳榔習慣,檳榔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

Read More

起床喝杯溫開水 攝取辛香料紅黑食物暖身

 中央社/台北2日電  天氣明顯轉冷,醫師提醒,年長者、有心血管病史者,起床後先喝溫開水、運動務必先暖身。中醫師則提醒,吃飯配些辛香料、紅色和黑色的食物,都可助暖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低溫與早晚溫差大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林志學說,老年人的體溫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應多注意保暖;天冷時容易突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有相關病史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人,務必記得按時服藥,且要定時量測生理數據。  林志學也表示,早上起床後可先喝一杯溫開水,幫助血液循環;如果有運動習慣,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且衣著要保暖。  開業中醫師吳明珠則說,天冷的時候,除了保暖、多加衣物,圍巾、帽子、口罩都要準備。在飲食方面不要再吃冰品、少吃生冷食物,且食物可搭配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等,促進血液循環。  吳明珠說,冬天格外要注意心血管問題,以中醫來說,紅色可護心,可適當吃牛肉、番茄、紅莧菜、紅鳳菜、帶皮蘋果、枸杞等;紫洋蔥、芹菜、黑木耳有助穩定血壓、降膽固醇。  此外,吳明珠也表示,天氣冷時著重補腎,黑色的食材可以幫忙,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溫暖身體。  吳明珠表示,老年人和幼童在天冷時可能容易有氣管問題,可靠食材補肺氣,如西洋參、黃耆、白朮、防風等,煮成茶湯喝;或選擇市面上常見的四神湯,也是很好的食補。  天冷時,流感病毒也蠢蠢欲動。林志學說,今年因公費流感疫苗分批接種,年長者的公費疫苗12月8日才開打,建議開放後即時接種,若不想等,也可先自費接種,且常伴隨流感而來的肺炎,也有疫苗可防範。

Read More

失智患者調適力弱 應注意保暖 預防走失

 中央社/台北2日電  今天有冷氣團報到,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失智症者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較弱,應特別注意保暖,且要預防走失,失智者外出時應安排2人以上陪同,另準備愛心手環等預防工具。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上午表示,失智症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有時也失去判斷溫度冷熱的能力。隨冷氣團來到,需要請照顧的家人特別注意,準備好保暖衣物,不要讓失智者暴露於寒冷中,以免發生危險。  有些失智長者容易遊走,也可能會走失,湯麗玉說,長者一旦在天冷時走失,增加失溫風險。帶失智長輩外出時,應安排2名以上家人陪伴,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並準備愛的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湯麗玉也呼籲,養成長者配戴手機或定位手錶的習慣,並開啟手機分享即時位置的功能,以利走失協尋之用。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

Read More

絲裂黴素C缺貨 食藥署:已核准進口

 中央社/台北1日電  常用於減少青光眼患者手術結疤的用藥絲裂黴素C缺貨,有醫師認為,將影響手術成功率,對病人不公平。食藥署今天回應,已核准廠商專案進口。  媒體報導,青光眼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能提升手術成功率。但從10月起大缺貨,11月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2021年才能恢復供貨。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科主任呂大文下午受訪時表示,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可幫助傷口減少結疤、抗纖維化,提升手術成功率。但現在此藥缺貨後,只能用另一款藥5-FU替代,但抗纖維化效果較差,也使得手術成功率下降。  呂大文說,原本臨床有更好的用藥選擇,但現在因為缺藥,只能用效果比較差的藥替代;尤其需要青光眼手術者可能都因為眼壓過高,必須即時手術,只能跟病人說明現況,沒有好藥可用對病人並不公平。  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受訪時表示,該藥品是因原料問題加上市場需求增加,導致市場缺貨。但評估過後,已有藥商申請專案進口,且11月20日已核准一家藥廠的進口案,缺貨問題應可獲緩解,也希望醫界若有缺藥狀況,應儘速反應。  絲裂黴素C適應症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在醫界發現有助青光眼手術執行後,也成為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

Read More

中醫治療咽部神經官能症

 陳俊銘  咽部神經官能症,亦稱癔性咽喉異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多種咽喉異常感覺或幻覺。患者女性多於男性。其原因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經衰弱、焦慮、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外傷後精神創傷等。其症狀複雜多樣,患者咽部可感到似有異物、蟻行、灼熱、緊束、悶塞、狹窄等感覺,有的病人感到咽部有樹葉、髮絲、線頭、腫物及痰粘著感,也有的感到頸部緊壓感而不敢扣領扣。以上感覺在病人做空咽動作時明顯,而進食時則減輕或消失,一般無疼痛或僅有輕度咽痛。症狀常隨病人情緒起伏波動,異常感覺也可隨時改變。診斷本病應詳細檢查,如食道鋇透、胸透、間接喉鏡等,以排除器質性病變。  分為器質性病因和非器質性病因兩種:  1.器質性病因:莖突過長、頸椎病、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咽肌食管肌痙攣、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裂孔疝及胃病、咽喉及扁桃體病變、慢性鼻竇炎、環杓關節炎、咽、喉、食管、賁門部癌腫早期等等。  2.非器質性病因:年齡30~40歲發病率較高,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常見有咽喉神經官能症、癔病、疑病性神經症、精神分裂症等。  咽中異物感在中醫稱梅核氣,多因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或健脾失健運,以致氣滯痰凝所致。本病為咽喉中有異常的感覺,如梅核塞於咽喉,咯之不出,嚥之不下,與七情鬱結、氣機不利有關,梅核氣之病名見於《南洋活人書》:“梅核氣……塞咽喉,如梅核絮樣,咯不出,嚥不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所載述「咽中如有炙臠」;當屬此病。《赤水玄珠.咽喉門》:「梅咳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古今醫鑒.梅核氣》:「梅核氣者,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狀者是也。始因喜怒太過,積熱蘊隆,乃成厲痰郁結,致斯疾耳。」因情志鬱結,痰氣凝滯所致。治宜理氣解郁化痰,用半夏厚朴湯、加味四七湯、噙化丸等方。本證見於慢性咽喉炎、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主要由情志所傷,肝失調達,肝氣鬱結,循經上逆,結於咽喉;肝病乘牌,脾運失司,津液停滯,積聚成痰,痰氣互結,組於咽喉而成本病。臨床治療常以半夏厚朴湯疏肝解鬱,行氣導滯,散結成痰。若情志抑鬱,胸脇脹滿,鬱結明顯,酌加越鞠丸,肝氣橫逆犯脾,兼見肝鬱脾虛者,應於疏肝理脾,可用逍遙散。配合針灸治療效果更佳,頭皮針可取額中帶,百會透太陽;耳針取咽、喉、聲帶等相關穴位,眼針取肝,上焦;體針取風池,天突,少商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輕忽感冒併發症 恐器官發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冬天腳步來臨,流感、諾羅病毒、腺病毒、腸胃型病毒、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許多潛伏的病毒也都蠢蠢欲動,當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別以為只是感冒而已,醫師提醒,若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小心引爆器官發炎。  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指出,近來門診有8成以上來看病的都是病毒感染。像藝人林俊傑前陣子忙著在大陸巡演,過度勞累下,出現高燒症狀,剛開始也以為只是感冒,結果竟是感染腸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其實腸病毒容易發生變異,成年人即便曾經感染過腸病毒,遇到不同型的腸病毒還是有感染可能。柯仁弘表示,不同於感冒初期會有流鼻涕或咳嗽的症狀,感染腸病毒時會有發燒、喉嚨痛的情形,尤其在喉嚨的軟顎上顎處會布滿水泡潰瘍,也就是皰疹性咽峽炎,因為腸病毒有併發重症的可能,甚至會攻擊中樞神經,危害到性命。  冬季也是流感高峰期,相較一般感冒,流感容易出現頭痛發熱、倦怠、肌肉痠痛等症狀,痊癒所須時間比一般感冒長。有些人得到流感後,因為免疫力下降,可能會造成續發性的感染,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肺炎。  肺炎鏈球菌平常潛伏在人類鼻腔中,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一旦病患受到病毒感染,導致肺黏膜受損,細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引發肺炎。相關研究指出,當流感併發肺炎時,死亡風險為沒有併發肺炎者的6倍。  敏盛綜合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提醒,65歲以上長者、未滿5歲嬰幼兒、腎衰竭、孕婦、過度肥胖及患有慢性代謝性疾病者,因為免疫力較弱,容易感染流感重症,建議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得到肺炎的死亡率會再下降26%,防禦效果會比單打流感疫苗佳。

Read More

減敏療法 有助改善蕁麻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其中麻疹是較難治癒、治療時間漫長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皮膚科醫師表示,減敏療法可有效大幅改善病況,但仍需注意日常保養與預防。  皮膚科醫師陳鏡尹表示,誘發蕁麻疹的過敏源百百種,從食物、空汙、溫度、化學品、壓力情緒、生活習慣等,都有可能會導致發作,以往治療方式都是給予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但絕大部分患者深受藥物副作用所苦,近來透過ASST減敏療法,能大幅改善病況。  減敏療法可以幫助皮膚狀況穩定,減少藥物使用、縮短病程,係抽取患者血液經由萃取技術,取得過敏原血清及血液再打回體內,讓自體免疫系統熟悉抗原以降低免疫反應,療程2週施打1次,連續6次可獲改善,另可搭配「照光療法」輔助,能有助於皮膚狀況穩定,減少藥物使用,縮短病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