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需反覆抬手過肩者 慎防肩夾擊症候群

 ■吳東泰  40歲的王老師搬家,剛完成累人的大掃除工作正想放鬆一下,沒想到右肩膀突然疼痛使不上力,連穿衣服、梳頭都有問題,到門診尋求幫助。醫師幫她進行超音波檢查發現肩峰下滑囊發炎腫脹且積水,棘上肌也有輕微撕裂傷。原來她大學時是羽球校隊,戰績輝煌 ,加上每天抬手寫黑板,長期累積傷害;最近又把新家刷洗一番,右肩過勞就突然痛起來。X光檢查也發現肩峰形狀比較尖,加上長期抬手的運動與工作,讓她棘上肌磨損。  肩痛是骨科門診常見的病症之一,很多人直接當成是五十肩。其實肩痛的病人有很多是像王老師這樣的「肩夾擊症候群」,工作或運動需要反覆抬手過肩的人,肌腱長期被肩峰磨擦所累積的傷害或磨損。肩峰是肩胛骨最外側的部份,就像是肩關節的屋頂;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可以進行前後抬、內收外展,內外轉等多方向的活動。旋轉肌群包括「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與小圓肌」,分別從肩胛骨的腹側與背側,往外通過「肩峰下的小空間」,再連接到肱骨頭的前內、上方與後外側,像衣袖一樣包圍住肱骨頭,所以稱為「旋轉肌袖」。他們各自負責肩關節的內轉、上抬與外轉等動作的穩定,我們每天抬手的動作,肱骨及旋轉肌上抬與肩峰產生磨擦,過度使用可能會產生肌腱或滑膜發炎積水,長期累積可能造成肌腱病變,纖維化或鈣化,再厲害就會磨損,連接肱骨頭上方的棘上肌首當其衝,最容易發生病變。  肩夾擊症候群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大約二十多歲可能因為過度運動,造成旋轉肌袖或滑膜發炎積水引起急性疼痛;隨著時間逐漸累積傷害,到四十歲左右可能肌腱會產生病變,造成纖維化或鈣化;最後階段肌腱會逐漸磨損而破裂。輕度破裂或是發炎可以透過保守治療處理,包括口服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 ,經由超音波導引針對病灶精準地注射玻尿酸止痛或是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幫助組織修復,再配合徒手或物理治療都可以改善病情,平常也可以透過肌肉訓練或調整生活習慣來延緩疾病的進程。少數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則要考慮進行肩峰整形或肌腱修補手術,來修補大面積的肌腱破裂。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

Read More

化膿性肝膿瘍 翁發燒吃不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化膿性肝膿瘍是台灣常見的地方性疾病,過去患者需住院近1個月接受治療。北榮研究提出了創新抗生素療法,以靜脈注射搭配口服抗生素,可望將住院天數縮短8天。  86歲王先生,因為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診所就診1星期症狀皆未改善,到北榮進一步就診,抽血結果顯示有嚴重的細菌感染,進一步腹部超音波檢查顯示肝臟右葉有6公分的化膿性病灶,經過化膿的抽吸以及引流,以及靜脈抗生素的治療,13天後順利出院,持續在門診使用口服的抗生素治療滿一個月,順利完成整個療程。  北榮感染科醫師林邑璁表示,化膿性肝膿瘍是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所引起,該菌可經由腸道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致使許多沒有肝膽病變者也罹患肝膿瘍。患者常會有不明原因的發燒症狀、且就診多次找不出原因,直到接受腹部的影像學檢查才確診。  這種疾病雖常見但沒有特異或專一症狀,它和許多細菌感染症一樣,都會有發燒畏寒以及精神食慾不振的情形,目前也沒有特別的預防方式,需要臨床醫師的警覺性才能及早診斷這個疾病。  在治療上,林邑璁指出,患者必須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以及肝臟膿瘍的引流來治療,過去會使用長達好幾週的靜脈注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由於靜脈注射抗生素的需要,病人必須在醫院住院接受治療,長時間的住院也造成病人工作上的不便、以及心理上的不適。  近年研究團隊發現研究發現,針對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瘍,在適當引流後,初期先使用靜脈注射氟喹諾酮類類抗生素,狀況穩定後轉換成口服型抗生素,可使靜脈注射抗生素天數由平均27天降至19天。  此外,病人住院天數由平均28天降至20天,大幅減少8天;且病患住院超過21天的個案比例更從66.3%明顯降至37.8%,此研究成果已於108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

Read More

靜脈曲張不治 嚴重恐截肢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腿是女人美麗的支點,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習慣導致的靜脈曲張,不僅會扼殺美麗,更隱含身體健康的危機,嚴重甚至會導致截肢。郭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黃怡雅表示,如有靜脈曲張困擾應盡速向醫師諮詢治療,早期症狀也多可透過壓迫、藥物有效改善。  女性朋友穿著短褲短裙出門,最怕露出腿上蜘蛛網狀的血管,除了美觀問題,更會導致腫脹疼痛、靜脈潰瘍,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進而導致截肢。靜脈曲張是男女都有的常見疾病,根據統計約有二成的男性及約三成餘女性有相同困擾,其中又以服務業人員最為常見。靜脈曲張的成因是因下肢靜脈的壓力過高,致使靜脈血管內的瓣膜變形,逆流的血液導致發炎,長此以往更進一步導致血管變形。  初期僅會有細微的藍色血管紋路,隨著逆流情況更嚴重,開始出現蜘蛛網、蚯蚓的痕跡。雖不會有立即性的危險,但隨血液逆流、淤積的情況加劇,恐將導致玉足變色、潰爛,靜脈破裂產生的血塊形成血栓,除導致發炎更會成為體內游離的不定時炸彈。有家族遺傳、肥胖、懷孕、女性、抽菸、缺乏運動及久坐久站等,都是致病的危險因子。  黃怡雅指出,靜脈曲張治療常見4種,包括穿著壓力襪等非侵入性有壓迫療法、口服藥物、注射血管硬化劑及手術治療。Diosmin是臨床上常開立藥物,取自日本槐樹葉、花中所含類黃酮苷,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循環,亦具抗發炎、清除自由基等活性,可改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導致的腿部疼痛與水腫等。

Read More

花蓮慈濟X海端鄉 遠距照護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慈濟與海端鄉「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28日由台東縣長饒慶鈴、衛福部長陳時中及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等人共同進行連線啟動,未來將分享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應用、慢性病個案管理系統、5G遠距醫療應用等,期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饒慶鈴表示,此項計畫花蓮慈濟醫院提供台東縣十二組的行動護理量測包(血壓、血糖、體溫、BMI),讓健康守門人進到社區提供照護服務,並提供200組的居家量測設備(血壓、血糖),讓慢性病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量測血壓血糖,透過資通訊科技上傳健康福祉整合平台,使照護端的醫師及護理人員能即時了解民眾健康狀況。  未來配備行動設備的巡迴醫療車,就像醫院診間的延伸一樣,當地民眾只要帶健保卡現場掛號,醫務人員便可以連線進入醫院的醫療資訊系統,調出電子病歷,現場紀錄、問診、開方,民眾所需的用藥則由院方藥局同步連線備妥,再由送藥服務車專程送達指定地點,減少偏遠地區民眾外出就醫的次數、提升偏遠地區智慧醫療照護可行性與可負擔性,提升基層健康覆蓋率的目標。  饒慶鈴希望以海端衛生所為示範場域,未來也讓台東所有地區的縣民都可以獲得可近性、可負擔又高品質的健康照護服務。

Read More

內蒙再傳一例鼠疫 隔離治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中國大陸鼠疫疫情持續延燒,衛福部疾管署28日指出,近日內蒙古宣布再新增一例腺鼠疫確診個案,為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目前病情平穩於當地醫院隔離治療,是中國大陸今年第5例鼠疫案例。  疾管署表示,內蒙古衛生當局於27日晚間公布新增一例腺鼠疫確診個案,為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區活動,目前病情平穩於當地醫院隔離治療,當局已針對四名密切接觸者採取隔離與健康監測,並對個案住所及周邊環境進行清消等措施。  疾管署指出,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5例鼠疫病例,首例為9月發生於甘肅酒泉市之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近期自11月12日起陸續確診4例病例,均來自內蒙古,包括錫林郭勒盟3例和烏蘭察布市1例。  中國大陸鼠疫自然疫源區包括西部旱獺疫源地、西南家鼠疫源地、華北沙鼠疫源地及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源地,過去雲南、貴州、廣西、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均曾出現過感染個案。  疾管署表示,針對中國大陸鼠疫疫情,已持續強化相關防治作為,包括落實邊境檢疫,要求港埠經營管理單位進行港區環境整頓,入境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管理者落實防鼠措施,並於國際港埠持續執行入境發燒旅客篩檢及健康評估,以及定期於國際港埠監測鼠隻病媒及其血清檢體檢測。  此外,本月22日也發布致醫界通函,提醒醫師診治病人時加強詢問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依法通報,並落實感染管制與個人防護措施。  疾管署強調,將持續密切監視中國大陸疫情發展,如當地發生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將立即提升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以加強民眾及醫療院所警覺。

Read More

高以翔驟逝 心因性猝死 殺人於無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藝人高以翔27日在中國大陸錄影時突然暈倒送醫不治,死因疑似與心因性猝死有關。心臟科醫師指出,心因性猝死可能是心臟本來就有問題卻不自知,也有可能心律不整與基因遺傳有關。  據悉,高以翔在錄節目跑到一半突然暈倒,口中不斷喊著「我不行了」、瞳孔放大,甚至心臟驟停3分鐘,現場施行CPR搶救10分鐘後送醫,經過9小時搶救,仍回天乏術,死因疑似與心因性猝死有關。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表示,心因性猝死指的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特色是症狀發生1個小時內病患可能會失去意識,且死亡率極高。  王子林表示,心臟就像一個房間,心因性猝死肇因主要可能來自水、電、門。其中,水指的就是血管阻塞,原因包括三高、抽菸、遺傳等;電指的是心律不整,基因、突然劇烈運動都可能是誘因;門指的則是心臟肌肉、瓣膜肥厚,導致血液無法從心臟打出去。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表示,臨床上,猝死常見的因素就是長時間熬夜或是過勞,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壓力,使腎上腺素過度分泌,進而導致心跳亂跳引發猝死。  方震中說,儘管平常維持正常體態、健康生活,只要身體壓力過大的時候,都可能造成心室頻脈,身體壓力過大時,也可能會使血管收縮,這些情形都會造成猝死。提醒民眾平時應降低熬夜或是過勞等狀態,家中有心臟病史等,也建議定時健康檢查,以免發生憾事。

Read More

職能治療 中風婦手已可抬高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2歲陳姓女子1年前因中風大腦出血導致右側肢體嚴重偏癱,復健後雖可獨立行走,但上肢仍欠缺自主動作,右手雖可抬高至肩膀,但手肘與前臂均無法動作,手指無法伸直,經職能治療利用機械輔助治療後,大幅改善,右手已能抬起過耳,並到處趴趴走。  成大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徐秀雲表示,陳女接受感覺動作誘發訓練,加上機械輔助治療,目前手肘可伸展且前臂可做出15-20度的旋轉,雖然手部與手指仍欠缺自主控制能力,但已開始使用右側上肢來協助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包括嘗試勾針編織,生活重心也不再只有到醫院復建,鼓舞治療人員與病友們。  徐秀雲說,中風是腦內血管受損引起神經缺損的疾病,會導致肢體動作無力或動作失調。臨床上,中風後肢體無法自主動作的患者不在少數,統計有60~70%中風病患上肢存在輕到重度的動作障礙;其中,痙攣和肢體無力是職能治療介入中風後上肢動作最具挑戰的動作特質。無力是造成病人失能的最主要原因,痙攣則會嚴重地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與動作恢復。  她表示,職能治療在中風病人上肢動作的誘發上扮演重要角色,成醫復健部10月發表探討機械輔助設備對於慢性中風患者上肢動作治療成效的期刊論文,顯示機械輔助治療可改善上肢的動作表現,尤其是肩部、手肘與手腕的動作控制,且經機械輔助治療後,患者在居家環境中使用患側上肢的量和品質也顯著改善。

Read More

美蘿蔓生菜暫停進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美國「蘿蔓生菜」再爆受到大腸桿菌汙染,食藥署27日緊急宣布,自28日起實施加強輸入管控措施,若未持美方食安證明文件者,暫停受理進口查驗申請,為期1個月。  美加的蘿蔓生菜近年屢傳汙染事件,去年11月一度遭食藥署加強管制,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姿婷表示,接獲美方通知,提醒消費者避免食用受大腸桿菌汙染的加州薩利納斯種植的蘿蔓生菜。  由於在加州當地已經有60多例通報,因此,食藥署決定,以出口日為準,自10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針對美國輸入的蘿蔓生菜實施加強輸入管控措施。業者輸入時須檢附美國食品安全主管機關證明文件,否則一律暫停輸入查驗申請,為期1個月。  根據統計,今年1月以來,國內進口的國外蘿蔓生菜總量共有4000多公噸,但目前掌握自今年9月以後,便沒有自美國受汙染地區的進口紀錄,而過去幾年,國內亦沒有大腸桿菌相關汙染通報。 廖姿婷表示,食藥署將持續觀察美國主管機關之調查情形,並請美方儘速提供相關資訊且要求美方應落實輸台食品源頭管理,確保產品衛生安全。  廖姿婷表示,食藥署業已通知國內輸入業者,應落實自主管理,確認輸入、販售、供應之產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條件,如發現有危害食品安全衛生之虞時,應依食安法規定,主動停止製造、加工、販賣及辦理回收,並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廖姿婷也呼籲消費者,家中如有已購買且尚未食用的美國蘿蔓生菜,建議不要食用,或煮熟再食用,若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

Read More

高榮南院醫師控職場霸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精神科醫師蘇偉碩27日自訴遭職場長官霸凌、逼迫超時值班,並以針對性且不實連續性記過方式企圖將他解職。醫勞盟指出,近年來,國內醫院疑似有多起職場霸凌事件,均與嚴峻的醫療勞動條件相關。  蘇偉碩表示,8月時與遭遇病患醫療暴力的羅姓醫師,向代理主任劉中龍陳報過程中,遭到劉中龍辱罵「你又再扯什麼?他媽的!」並威脅解散該院精神科。  蘇偉碩9月16日以書面向職安室通報,並接受錄音訪談;不料9月20日在該院副院長主持的座談會中,劉中龍當眾拍桌侮辱蘇偉碩「你有人格障礙」、「我跟院方表示的很清楚,不是你走,就是我走。」  蘇偉碩指出,主持會議的副院長不但未制止公然侮辱,還指示要他在3天內提出辭呈,否則將開始啟動關閉精神科病房的作業。  另劉中龍還命令他10月份排班要排兩位主治醫師各值15和16天班,否則就要蘇偉碩辭職,10月班表中甚至發生醫師連續3天72小時在院值班並接續看診。  蘇偉碩也指出,在還沒有正式召開職安會下,院方於10月9日召開考績會以妄控長官言語暴力為由將他記一大過,並停止住院診療業務,全數由羅姓醫師負責,造成全院116名精神科急慢性住院病人均由一位醫師負責照護。  蘇偉碩痛批,院方濫用考績制度為手段,只為逼迫他離開,阻止他繼續吹哨不公與揭弊。呼籲立法院應盡快三讀通過吹哨揭弊者保護法,杜絕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Read More

全台177萬中老年人有骨鬆危機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全台推估有177萬中老年人面臨骨鬆危機。專家指出,國人進行骨密度檢查篩檢率僅1.2%,遠低於日本、美國。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表示,台灣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25%,等於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推估有全台有177萬50歲以上民眾面臨骨鬆危機。另,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針對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資料估計,到2025年國內骨鬆患者增至42%,2050年增加至57%。 不過,陳榮邦指出,根據健保署2018年統計,50歲以上民眾中僅1.2%的人檢查過骨密度,低於鄰近國家日本的4.6%,甚至與美國的26.5%相差10倍。 陳榮邦說明,步入中年後,骨質每年減少0.3~0.5%,停經婦女、年長者及長期菸酒、缺鈣都是骨鬆危險因子,且因骨質流失沒有顯著症狀,民眾對骨鬆警覺性低;加上骨密度檢測未納入健保給付,更容易輕忽預防的重要性。 陳榮邦說,骨鬆是造成骨折的重要肇因之一,據統計,因骨鬆性骨折導致住院的患者中,有半數是髖骨骨折,會影響患者的行動力,導致患者長期臥床,甚至容易衍生嚴重併發症,有2成患者在1年內死亡,有8成患者無法單獨進行至少一項日常活動。 此外,國外研究發現,骨鬆是造成健康餘命縮短的第二名,僅次於肺癌,更勝大腸癌與乳癌,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到83歲,但活得久不代表活得好,假如活到80歲,骨鬆患者可能在最後10年時間是躺在病床上度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陳榮邦說,許多長者往往是在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但目前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可測出長者的骨密度標準、並預測骨折風險,建議50歲以上民眾定期接受DXA篩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