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治療 花蓮慈濟已2例

 記者蔡琇惠/台北報導  花蓮慈濟院跟尖端的合作,獲得國內第3張細胞治療許可,10月上旬首位病患接受治療,在台灣提供病患新的選擇,5日在「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分享細胞療法新領域。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細胞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第四根支柱」,與傳統醫療不盡相同的地方,比較像缺什麼補什麼的「加法治療」,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於第4期實體癌的治療,適應症涵蓋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8項常見的癌症,目前已有2名病人從10月開始接受治療。  免疫細胞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體藉由完整的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物的感染、檢查並殺死包含癌細胞在內的不正常細胞。花蓮慈濟醫院與尖端醫合作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主要以抽取自身血液,在體外進行純化、訓練及細胞培養3週刺激活化,讓免疫細胞增加並且活化,再回輸功能性更強免疫細胞去對抗癌細胞。  林欣榮表示,花蓮慈濟醫院除了已獲衛福部許可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4期癌症,目前也正在向衛福部積極申請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1至第3期實體癌,期待未來能幫助更多病患。

Read More

抽電子煙疑染重金屬塵肺症

 中央社/巴黎5日綜合外電報導  一名癮君子患上罕見重金屬塵肺症,這種病症通常是暴露工業用金屬環境所致。醫師表示,恐怕是抽電子煙罹患這種肺疾的首起病例。  電子菸上市時,號稱是比傳統菸草更安全的替代品,且可用來輔助戒菸,近來卻與日益增加的死亡人數和健康警訊扯上關係,特別是在美國。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研究人員說,這名患者得到的是重金屬塵肺症,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暴露於工業用金屬環境的人身上,例如接觸拋磨工具或研磨鑽石時所用的鈷和鎢。  這種肺疾會使患者持續咳嗽、呼吸困難,也會傷害肺部組織。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病理學臨床教授瓊斯說:「這名患者並未接觸任何重金屬,因此我們認為使用電子煙可能是他患病的原因。」

Read More

65歲女尿失禁 一身臭難為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5歲女性,中年後飽受尿失禁所苦,而且漏尿情形越來越嚴重,一出門就擔心褲子溼答答,有次出遠門沒辦法換褲子,整身尿臭味令她十分難為情。醫師指出,據調查,國內中年婦女有3成患有尿失禁的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女泌尿中心主任許富順指出,女性尿失禁的肇因包括有自然產超過兩次、肥胖和停經。  由於生產後膀胱與骨盆底的肌肉組織會鬆弛,造成尿道鬆弛或膀胱脫垂,很像水龍頭關不緊,當在咳嗽或跑步時就很容易漏尿。據調查,國內中年婦女有3成患有尿失禁的問題。  許富順指出,若為輕度的尿失禁、即一天更換一兩片棉墊者,一般會採藥物治療,包括抗膽鹼藥物和三環抗憂鬱劑等,改善漏尿情況,但亦可能產生口乾、視力減退或嗜睡等副作用。因此會建議患者進行凱格爾運動,即坐姿時練習骨盆底肌肉群的收縮,反覆收放陰道、尿道和肛門附近的骨盆底肌肉,訓練肌肉強化,改善尿失禁。  不過,凱格爾運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正確,因此藉由體外磁波骨盆底治療儀復健治療是相當適合的方法。患者無須脫衣,坐在治療儀上,機器會反覆輸出脈衝磁場,刺激會陰部的骨盆底肌肉群,引發收縮,患者不會疼痛。每週治療2-3次,每次治療約20分鐘,即可靠著磁波治療儀逐漸強化骨盆底肌肉,達到治療尿失禁的效果。  如果是一起身就會漏尿的重度尿失禁患者,經過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確認後,建議可考慮尿失禁手術治療。新式無張力吊帶微創手術,傷口在陰道壁,採半身麻醉,施行中段尿道懸吊,讓患者擺脫尿失禁或膀胱脫垂的困擾。  許富順呼籲,女性朋友平日需充足飲水,勿憋尿,避免肥胖,35歲以後即可開始凱格爾運動以保健骨盆底肌肉群。倘若患有尿失禁,應儘速就醫,可利用體外磁波骨盆底治療儀復健治療或尿道懸吊手術方式,找回「乾」淨人生。

Read More

嘉療睡眠治療 女不再鼾聲雷動

 記者林偉民/仁德報導  一名42歲女性長期睡眠障礙,造成白天精神不濟,一次旅遊中,朋友告知她半夜鼾聲大,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至嘉南療養院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經睡眠團隊治療後,睡眠問題改善,白天也不再無精打采。  嘉療睡眠團隊醫檢師林慧綺指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可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標準,呼吸障礙AHI低於5為正常,5至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至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為重度。  她表示,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者須在夜晚至睡眠檢查室受檢,胸前也會放置檢測器,記錄一整晚腦電圖、眼電圖、心電圖、肌電圖、胸腹部活動、口鼻氣流、血壓變化、血液含氧量、心跳頻率、睡眠體位錄影等,整個記錄時間依受檢者平日夜間睡眠時間,大約7-8小時左右,檢查不具任何傷害性,也不會有觸電或疼痛感。  治療方法包括減肥、改變睡姿(仰睡變側睡)、避免飲酒和服用中樞神經抑制劑、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

Read More

氣溫驟降 心肌梗塞風險增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氣溫驟降,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的病患也明顯增加。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溫度低、血管容易收縮,除了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病患者要按時服藥,也特別呼籲民眾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如果發現身體有異狀,應盡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入冬氣溫驟降,尤其早晚溫差大,增加了急性腦血管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陳翰興提醒民眾,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患者,除了要按時吃藥、補充水分,做好血壓監測以及飲食控制外,「保暖」功夫不可馬虎。  他建議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應盡量避免清晨出門,尤其冷氣團報到時盡量調整外出運動時間,外出時除了身體保暖,脖子、雙手以及腳底等末梢肢端的保暖最重要,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等保暖衣物並搭配洋蔥式穿搭,以避免因低溫及溫差過大誘發心血管疾病。  陳翰興表示,民眾可透過幾個現象自我檢測,像是突然覺得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噁心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急性心臟病;如果發現臉部表情不對稱、雙手無法順利平舉,以及口齒不清,就要提高警覺,因為這很可能是中風的徵兆。  此外,飲食上也要特別注意,許多民眾有冬令進補習慣,一到冬天就是薑母鴨、羊肉爐或火鍋,但這些鍋物往往都是高鹽、高鈉甚至還有酒,過量攝取不僅造成高尿酸、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也不利心血管,甚至還有引發腦溢血的風險。  除了高危險群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受到日夜溫差大影響,即使是無慢性病史或是中壯年族群也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由於冬季也是流感的高峰期,他建議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是流感高危險群都應施打流感疫苗增強抗體,避免流感流行期以降低流感併發症的發生。

Read More

熟齡族群須注意骨鬆警訊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隨著年紀增長,骨質也會逐漸流失,50歲以上的熟齡民眾,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3高問題,更要重視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由於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對長者來說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使健康面臨威脅,三峽恩主公醫院骨科醫師姜志勇提出9大骨鬆高危險因子,提醒民眾千萬不可輕忽。  2019醫療科技展12月5-8日在台北市南港展覽館登場,三峽恩主公醫院推出最新引進的脊椎「內視鏡手術模擬器」參展外,現場也提供體驗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讓民眾更瞭解骨折風險、預防骨質疏鬆,還有專業醫師和骨質疏鬆衛教師提供民眾諮詢。  姜志勇指出,骨鬆症初期沒什麼症狀,但通常發生時已產生骨折造成疼痛,最容易發生骨折的地方就是脊椎,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身高會慢慢變矮,造成駝背產生疼痛;第二是手腕、第三是髖部。  姜志勇表示,骨鬆症的高危險因子包括九項,其一是年齡,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二是過量飲酒、過量飲用咖啡因飲料;第三、停經後女性因受賀爾蒙影響,停經後5-10年,其骨質流失速度是一般人3-5倍;第四種族:黑人骨質密度最高,白人次之,而亞洲人最低,比白人平均骨質少20%。  第五體型:體重較輕的人較易發生骨質疏鬆;六、營養素攝取不足:骨質營養鈣質和維他命D、蛋白質攝取不足易發生骨質疏鬆。七、藥物使用:長期使用類固醇、甲狀腺素等。八、抽菸;九、缺乏運動。  恩主公醫院賴昆鴻醫師指出,據國際骨鬆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應攝取的鈣質為1200毫克,另維他命D建議攝取量則為每日800-1000 I.U.;對於已經患骨鬆或高骨折風險的民眾,甚至已骨折的患者,除透過藥物治療,應尋求醫師診斷與評估給予合適的治療與建議。

Read More

敏感族群猝死 臭氧惹的禍?

 中央社/台北5日電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今天表示,臭氧可能是敏感族群猝死禍源之一,而今年秋分到11月底,高屏地區每日最高8小時平均臭氧濃度,超過WHO的危險健康警戒線,政府應檢討空品標準,保護民眾健康。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今天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公布國內臭氧相關數據,並於現場發布新聞稿說明訴求,包括入冬以來,非常敏感族群猝死事件頻傳,臭氧可能是敏感族群猝死禍源之一。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指出,氮氧化物跟有機揮發物,暴露在陽光下時,就會促進臭氧的形成;國際醫學研究顯示,僅1個小時的高濃度臭氧暴露,即可能帶來立即呼吸問題,導致心律不整等心肺疾病;2個小時的高濃度臭氧暴露,可能猝死。  葉光芃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臭氧空品準則要求,每日最高8小時平均值應低於50ppb,而根據國衛院學者研究發現,從30ppb到60ppb臭氧濃度,其健康危害比是正相關的線性陡升。  葉光芃說,當每日最高8小時平均臭氧濃度的基線水平超過35ppb,每增量5ppb,恐將增加0.3%至0.5%的每日死亡率;倘若每日最高8小時臭氧濃度增加至50ppb,則會有1%至2%的每日死亡率。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執行長楊澤民表示,從今年秋分到11月底,台灣南部,尤其是高屏地區的每日最高8小時平均臭氧濃度,幾乎皆高於54ppb,明顯超過WHO劃設的危險健康警戒線。為保護民眾健康,特別是敏感族群,希望政府檢討空品標準,降低空污對民眾的危害。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表示,目前台灣8小時臭氧濃度平均值標準與韓國相同為60ppb,雖然略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50ppb,但環保署會持續滾動檢討。

Read More

攝護腺腫大3倍 多波段雷射改善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71歲段姓老翁罹患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呼吸疾病及攝護腺肥大,因排尿不順而就醫。檢查發現他攝護腺腫大,有65公克重,是一般人的3倍,經多波段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排尿變順暢。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院排尿中心主任鄒頡龍說,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經常有的困擾,50歲的男人大約一半,80歲的男性超過90%都有攝護腺肥大;常見的症狀是小便變細、排尿困難、頻尿及夜尿。若不多加注意,甚至可能造成尿滯留,而需要放導尿管。  鄒頡龍說,許多人以為排尿速度變慢,排尿困難是老化正常現象,而未理會,可是一旦攝護腺肥大造成的慢性阻塞,造成膀胱功能退化而頻尿再手術,效果就沒那麼顯著了。

Read More

黑色素瘤 基因檢測精準治療現生機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48歲陳姓工程師3年前發現口腔內有明顯發黑浮腫的腫塊,就醫確診罹患罕見的晚期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已侵犯至頷骨,屬發生率低但惡性度高的皮膚癌,經接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終於找到一線生機。  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表示,陳男手術切除後,不到1年又復發轉移至淋巴跟肺部,曾接受傳統基因檢查,預測出使用標靶治療成效不彰,因此選擇藥費昂貴的免疫療法。  轉至烏日林新醫院後繼續治療,為他安排申請新納入健保的免疫療法及癌症治療指引的標靶藥物建議,光約5次療程的花費至少已100萬以上,3個月後卻不見起色,轉移至肺部的腫瘤大小及顆數持續增加。決定接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林增熙表示,該檢查方式為利用治療前腫瘤的組織細胞做為檢體進行化驗,檢查時間約需3星期,可一次大量篩選檢驗300多個基因,找出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再依此特性,選擇療效佳、副作用低的合適藥物。針對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醫療,象徵著精準癌症腫瘤治療時代來臨。  陳男服藥5天後,本來壓迫喉結的腫瘤明顯消腫,6週後肺部的多顆腫瘤至少減少5成,接下來只要定期回診。

Read More

下腹部突起伴經痛 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2歲職業婦女長期經期紊亂,2年半前下腹部莫名突起,原不以為意,不料愈突愈大,且伴隨嚴重經痛及大量經血,甚至情緒不穩,差點鬧離婚。就醫檢查,診斷為子宮異位瘤(巧克力囊腫)伴隨子宮腺肌症。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鄢源貴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成因複雜,主因為經血逆流至子宮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輸卵管、大腸或子宮直腸間的凹陷處,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肛門痛,甚至是解尿不順。  鄢源貴指出,這名患者求診時,子宮體積已增至一般正常子宮的3倍大,進而引發相關症狀。考量到日後仍有生育需求,決定先以腹腔鏡手術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並建議術後搭配使用新型口服黃體素,服用至今快2年,不僅有效緩解經痛等,回診追蹤時也沒有復發跡象。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很容易復發,鄢源貴指出,即使手術治療,若術後未搭配藥物長期治療,仍有2年內20%的高復發率。 過往常用的停經針劑藥物雖然可大幅緩解疼痛,但易產生如熱潮紅、失眠、骨質疏鬆的更年期症狀,療程至多半年。相比之下,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不僅適合長期使用,兩年復發率甚至接近於零,已成為長期治療的用藥新趨勢。  鄢源貴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謂終身的慢性疾病,除了要有長期治療的觀念外,每3個月定期追蹤。此外,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不過度進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