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女性患者 9成未吸菸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台灣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患者中,高達9成沒有吸菸。專家指出,除吸菸、肺癌家族病史之外,環境因子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等,也是肺癌的無聲殺手。  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董事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新增逾2百萬肺癌患者,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5人。  根據台灣最新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肺癌有超過一半是在晚期發現;而台灣肺癌死亡率,更是癌症10大死因之冠。  彭汪嘉康指出,國內研究發現,我國女性罹患肺腺癌者,有90%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亦有40%沒吸菸,證明除了吸菸、肺癌家族病史之外,環境因子也是現代人生活中下一個肺癌的無聲殺手,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致癌工作環境(重金屬、輻射、石綿接觸)等。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表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治癒有很顯著的成效。若肺癌在一公分內以手術切除,其治癒率為95%,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  賴基銘說,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目前政府也已進行肺癌防治國家型計畫,積極評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對於肺癌預防實務上更多的可能。

Read More

頑固性疼痛 小針刀緩解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68歲張姓病人長期肩頸緊繃僵硬,造成脖子肩膀的疼痛反覆發作疼痛,頸椎觸壓時更是像石頭一樣硬,做過復健治療、按摩、推拿皆無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最後求診中醫大新竹附醫,醫師評估患者屬於反覆頑固性疼痛,適合使用小針刀療法治療,故在患處筋結點上治療,經過療程後,患者說肩頸緊繃疼痛感減緩,肌肉也恢復,目前已經正常生活。  中醫科黃詩偉醫師也指出,另有一名55歲男性,頸部肌肉因口腔癌放射線治療後造成肌肉纖維化,產生頸部僵硬的副作用,頸部肌肉的僵硬甚至影響吞嚥和咀嚼,經過小針刀療程治療後,頸部活動度以及吞嚥咀嚼都有改善,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還有一位62歲女性,腰部及右側臀部大腿長期痠痛麻木感,是典型俗稱的「坐骨神經痛」,經過小針刀治療後,困擾已久的腰部臀部痠痛麻木感已消失,小針刀配合正確的生活型態與姿勢,可以改善病人不適的症狀,更可以降低疾病再發生率,使疼痛不再找上門。  黃詩偉醫師表示,小針刀療法是一種經皮微創軟組織鬆解術。小針刀是將中國傳統醫學的「針」,和現代醫學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的微型醫?器械,將針灸改為刀刃狀,既有傳統針?的療效,又能達到閉合型切割鬆解減壓的效果。對於一般常?的肌腱炎、?經痛或?效?佳的長期痠痛、頑固性疼痛有特殊?效。

Read More

皮膚要好 先顧好脾胃

 中央社/台北16日電  秋冬易皮膚乾燥脫皮,中醫師彭溫雅今天說,保養皮膚關鍵是脾胃保養,建議吃飯7分飽,易手腳冰冷者可多吃辛香料,如咖哩、肉桂、薑;且多按摩肺經、合谷穴,改善咳嗽、過敏。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北醫學大學在台北市迪化商圈辦理中藥文化巡禮,主題為漫步大稻埕本草親體驗,教民眾認識中藥材。如有些動物糞便曬乾就是中藥,蠶寶寶幼蟲的乾燥糞便,除口服還可外敷,能消炎止痛;野兔的乾燥糞便(望月砂)也能明目解毒,但必須是吃野草的野兔,吃飼料的家兔乾糞便則無效果。  白丁香是麻雀的乾燥糞便,常用於治療腹脹、疝氣;蝙蝠的乾燥糞便(夜明砂)因可治夜盲症得名。更令人意外的是,蟑螂糞便稱為油蟲珠,常用於孩童脾胃脹氣、嘔吐,連乾蟑螂也是中藥材。  許多民眾都覺得中藥就是「苦」,但其實肉桂、狗尾草、黃精等就帶甜味;還有適合冬令進補的湯品,包含藥燉排骨、四神湯、羊肉爐、燒酒雞、薑母鴨、肉骨茶和十全大補湯等。  中醫師彭溫雅表示,顧好脾胃的做法,最基本就是只吃7分飽,吃太飽,脾胃沒有餘裕、循環不會好;如果虛寒者,盡量別吃冰,且可多吃辛香料,如咖哩、肉桂、薑、茴香和花椒,可以幫助開脾胃。  每天花6分鐘,做經絡按摩也很不錯。彭溫雅說,秋冬容易有咳嗽、過敏問題,可透過敲打肺經明顯改善。做法也很簡單,將一手掌弓起來,敲打另一手,從鎖骨沿著手臂內側拍打到手心,之後再換另一手,反覆敲打3分鐘。  彭溫雅說,也可敲擊合谷穴,兩手放鬆且虎口相扣,敲打3分鐘,可提升免疫力、增加肺經、大腸經的排毒功能。  成功抗癌11年的北醫教授韓柏檉下午也在演講時說,民眾除喝蔬果汁,注重纖維、營養均衡,也可多利用辛香料,有助抗氧化、抗發炎;且可多運動,不管是做瑜珈拜日式、甩手功或隨意拍打經絡;睡前也可泡腳,聽音樂助眠,也有助養生。

Read More

劇烈腹痛竟是主動脈瘤破裂

 記者李振華/宜蘭報導  腹部突然劇烈疼痛不要輕忽,可能是嚴重警訊!宜蘭縣有名民眾因突發性腹部劇烈疼痛,趕至醫院急診就醫,赫然發現係腹部主動脈瘤破裂,經緊急手術治療,搶救一條寶貴性命。   羅東博愛醫院指出,一名67歲的李姓民眾因突發腹部劇烈疼痛至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腹部有一主動脈瘤破裂,長度約8.5公分,隨時有出血致死的危險,宛如體內一顆不定時炸彈爆炸,所幸在院方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的緊急手術治療下,患者已恢復正常。  主動脈是一大血管,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至身體各部位,是身體血液輸送的主要幹道,為體內長度最長、體積最粗的血管。若位於胸腔部位,稱為胸主動脈,位於腹腔位置則稱為腹主動脈。當主動脈異常膨大成囊狀,並大於血管管徑的一點五倍時,即為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之所以危險的原因在於當血管膨大成囊狀,使管壁變得過薄,就存在使血管破裂的風險,一旦身體的主要血管破裂造成嚴重內出血,病人的死亡率就會瞬間提高。而一般只要主動脈瘤大於5公分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否則就如同體內的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破裂的危險。  李姓患者有高血壓病史,醫師進行腹主動脈支架置放的微創手術,從兩側鼠蹊部各開一個傷口進入,放置血管內支架,讓血液直接通過支架流經全身,避免過薄的血管壁再度承受血流壓力造成破裂風險。同時微創手術因為傷口小,病人術後恢復較容易。  院方說明腹主動脈瘤的產生,沒有可預先察覺的症狀,除非發生破裂,感到突發性劇烈疼痛或休克、意識改變等,否則不容易發現,故主動脈瘤破裂,需立即緊急治療。  院方統計,目前宜蘭地區每年約有20案例因為主動脈瘤破裂就醫,通常逾60歲的3高族群為高危險群。建議3高病人除規律服藥、定期追蹤,也要定期健檢,並每日量測血壓習慣,積極控制血壓、血脂與血糖值。

Read More

中國大陸鼠疫 疾管署:密切監測

 中央社/台北16日電  中國大陸近期有鼠疫確診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天說,台灣自1953年後已未有鼠疫病例,民眾無須恐慌,政府會密切監測,若評估社區感染風險升,將發布旅遊疫情警示。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午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中國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資料,北京市12日公布2例肺鼠疫確診個案,為居住內蒙古的夫妻,其中丈夫10月下旬發燒及呼吸困難,妻子隨後出現相同症狀,其中1名病危。北京官方已採取隔離、接觸者調查等措施,並呼籲民眾避免前往疫區及接觸囓齒動物。  羅一鈞表示,鼠疫是存在囓齒類及其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鼠疫如未經治療,致死率為30~60%,但現代醫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致死率。台灣自1953年後已未有鼠疫病例。  羅一鈞表示,疾管署將密切監視中國大陸鼠疫疫情變化,若評估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將及時發布旅遊疫情警示,提醒民眾注意防範。

Read More

<醫師專欄>兒童半月軟骨破裂

 ■吳重達  同事拿一個病例到晨會徵求大家的意見。那是個半月軟骨破裂的病例,問題是病人才十一歲而已。  病人由腳踏車摔下,扭傷了右邊膝關節。首先,他被帶去“喬“,搞了近兩個月不見好轉。 關節反覆積水,越來越打不直,不得已才找“西醫“試試看。同事檢查了病人,覺得膝關節卡住了,活動度只有20-110度。X-光沒有任何異常,於是做了核磁共振檢查。  同事當然看得懂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小朋友的外側半月狀軟骨破裂,其碎片將關節卡住了。這破裂還伴隨著一個軟骨旁囊腫。同事的問題是,這樣小的病人,應該如何處理?  半月軟骨破裂不會自己癒合,得用關節鏡手術處理。大人的傷害大家都會處理,這麼年輕的病人反而造成大家的困惑而舉棋不定。醫師自己過去也很少碰到15、6歲以下的病人,反倒是在今年就有3個這麼小的病人,其中一位才8歲而已。 關於本病例,大家還是建議做手術,否則,病人沒機會好。那個囊腫怎麼辦? 同事的主要問題點在此。有人建議另開一傷口做切除, 也有人說用抽的即可。  半月軟骨沒那麼簡單就破,需要大的外力將關節位移、扭轉才有機會使之受傷。兒童的可塑性、組織彈性、容忍度都比大人傑出,就很少發生半月軟骨破裂這種傷害。 只有先天性的盤狀半月軟骨才有機會在較小的外力作用下發生破裂。 盤狀半月軟骨較大且厚,纖維構造不同於正常的軟骨,承受力差很多,一個姿勢不對,不大的外力就可使之破裂。  做關節鏡手術將破裂處切除,把軟骨修至接近正常半月軟骨的形狀即可。因為是不正常軟骨,日後再次破裂的機會是比較高一點。在破裂處理好之後,大部分的囊腫都會消失,不必再多加額外傷口做處理。同事依此原則治療了病人,也得到滿意的結果。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Read More

攝護腺肥大 對症下藥最重要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疾病之一,有關運用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近來引發民眾關切和討論;衛福部苗栗醫院泌尿科劉明岳醫師於看診時,也常有鄉親提出詢問,因此,特別提醒大家,勿陷入自費、免動刀、新治療方式,才是首選的迷思。  部立苗栗醫院泌尿科劉明岳醫師指出,造成男性排尿障礙的病因很多,攝護腺肥大只是原因之一,其他病因包括膀胱結石、膀胱腫瘤、攝護腺癌、尿道狹窄、膀胱收縮不良等,需經泌尿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確定之病因,才能對症選擇最佳治療方式,若一昧追求新治療方式,不僅症狀無法改善,且反而有加重病症之風險。  劉明岳師醫師表示,經泌尿專科醫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而導致的排尿障礙,有許多治療選擇,包括藥物治療、低侵入性治療及各種手術治療等。依據台灣泌尿科學會資料指出,至今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等,都未將「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列入常規治療選項,而是「研究階段」之選項,也未納入醫療保險系統,其治療的效果還不明確,且有一定的風險,有可能造成急性尿滯留、血尿以及直腸潰瘍出血,並非全無副作用。  此外,無法取得攝護腺檢體,無法化驗是否有癌症病灶,也是「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的另一個問題。研究顯示,傳統泌尿科攝護腺刮除手術,在65歲以下的病患中,13%被意外發現有攝護腺癌,而大於65歲者更高達29%。若是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則無法取得攝護腺檢體,無法化驗是否有癌症病灶,就無法知道是否有潛藏的攝護腺癌。  劉明岳師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對於攝護腺治療,苗醫提供藥物治療及傳統攝護腺刮除、雙極電燒攝護腺刮除、雷射攝護腺切除等多種手術治療方式,治療成效良好。

Read More

吃太營養又缺乏運動 每11人就有1人罹糖尿病

 中央社/巴黎14日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糖尿病聯盟今天表示,目前全球逾4億6000萬人口患有糖尿病,也就是11名成人就有1人患病,大多因為飲食習慣營養過於豐富及缺乏運動所引起。  國際糖尿病聯盟公布最新「糖尿病地圖」指出,目前全球4億6300萬糖尿病患,在2030年之前將跳升到5億7800萬人,在2045年之前,增至7億人,這對糖尿病的治療與疾病管治形成重大挑戰。糖尿病目前已列全世界前十大殺手。  糖尿病聯盟表示,相較2017年前一次調查,最新報告顯示新增3800萬糖尿病例。  國際糖尿病聯盟主席Nam H. Cho在「世界糖尿病日」場合發布聲明指出,這個疾病是嚴重的全球性衛生議題,對社會經濟造成重大衝擊,不可忽視。  糖盟估計,2019年因糖尿病健康所產生費用達7600億美元。

Read More

喝雞角刺茶治糖尿病? 毋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傳出一則說法,內容指「飲用雞角刺茶可根治糖尿病」。然而,國健署指出,這完全是來路不明的謠言,據查雞角刺全株有毒,毒性成分未知。呼籲民眾切勿相信這種號稱有療效的傳言,以免花了錢又傷身。  國健署表示,網路上盛傳飲用雞角刺茶可根治糖尿病,號稱喝了之後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降血糖、降血壓及血脂,讓糖尿病病人不用再吃藥控制血糖,在網路上大肆傳播,甚至盜用該署與專業學會圖片,宣稱受到糖尿病學會的推薦,經與學會聯繫查證並無此宣傳推薦。  據查雞角刺全株有毒,毒性成分未知,曾有民眾過量飲用而嘔吐、頭暈,並產生腹部絞痛等中毒現象,國健署呼籲,糖尿病病友切勿相信來路不明的商品廣告,以免花大錢又傷身。  國健署也提醒,糖尿病治療最重要就是良好及穩定的血糖管理,應依病情與醫師、營養師配合,選擇適當的健康飲食,每日攝取適量的醣類,對於病人血糖控制、體重管理以及降低合併症風險,都是有效的。

Read More

<醫師專欄>下背痛找到病因 可有效對治

 ■吳東泰  下背痛(腰痛)是骨科或復健科門診最常遇到的疾病,幾乎男女老幼各個年齡層、各種職業的人都可能會發生,也幾乎每個人一輩子至少會有一次印象深刻的下背痛。有的病人第一次就痛到無法工作,手扶著腰小心翼翼慢慢地走進診間;有的病人則是長期腰痛,一再復發,遍訪名醫也無法根治。  看診時病人常會把疼痛歸咎於幾年前的摔傷挫傷,或是從腰椎半身麻醉打針,甚至是推拿師提到脊椎或骨盆歪掉等等。醫師則會根據個人經驗,考量病人的職業、症狀、理學檢查等,必要時進行基本的X光檢查,來進行診斷。大部分的病人可能只是「單純下背痛」,找不出其他特定的病因(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是壓迫性骨折等)。單純的下背痛的病人會在下背中央或兩腰痠痛或僵硬,但不會延伸到臀部或腿部,在彎腰或坐臥姿要起身的過程疼痛會加劇。有的人覺得久坐剛要活動時會特別僵硬,但是活動一下又會舒緩。  單純下背痛是姿勢不良、肌力不足或是運動過量所致,所以想根治要從「改善姿勢、訓練肌力」做起。但是病人通常只會到處求醫,不把這些提醒當一回事,也不會改善生活型態,所以會一直反覆發作,覺得腰痛永遠好不了。  單純下背痛的治療可以從「急性止痛」與「預防復發」兩方面來努力。急性止痛,包括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復健物理治療或體外震波治療等,也可以由物理治療師進一步進行徒手治療將疲勞緊繃的肌肉放鬆。「護腰」可以在急性期分擔背肌的力量,並提醒病人避免彎腰,建議在急性劇痛期或是預期將過度工作時,短時間連續使用數日,若長期使用會使背肌力量減退,無益於下背痛。  至於預防復發,最重要的就是「改善姿勢與肌力訓練」兩項,從平常生活作息做起。改善姿勢最重要的有兩點,包括「蹲下代替彎腰」通常搬重物、撿東西、穿鞋、洗頭等,習慣上都會彎腰,務必蹲下代替彎腰;「坐滿坐正」坐辦公椅或沙發務必把臀部坐到最後,讓身體可以靠住椅背,並避免長時間久坐,否則身體常常會前傾或後傾,都會讓腰部累積疲勞傷害。肌力訓練則是平常不痛時以訓練「核心肌群」為主,常見的「棒式、橋式」或是趴著讓身體手腳背曲等,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循序漸進長期訓練,相信應該可以逐漸遠離下背痛的困擾。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