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頻道 〉腸病毒降溫 仍傳2童併發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儘管腸病毒疫情持續下降,上週仍新增2例重症,個案為北部的3歲女童及9個月女嬰。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隨著天氣轉涼,監測資料顯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9,97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且低於流行值(10,500人次)。近4週社區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上週也新增2例重症,統計今年目前累計5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感染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多(46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為北部3歲女童及9個月女嬰,其中3歲女童於10月21日發燒就醫診斷為腸病毒,29日因高燒且伴有手腳麻痺、面癱、步態不穩等再度就醫,確診感染克沙奇A6型且併發腦幹腦炎,幸已康復出院。  另9個月大女嬰則於10月25日至27日陸續出現發燒、四肢僵硬、手腳無力等四度就醫,檢驗後確診為腸病毒71型及併發急性脊髓炎,雖意識清楚,但仍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

Read More

顏面神經麻痺 分急慢性期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蘇貞昌連日拚政績,助講時被發現臉部神情怪異,經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醫師提醒,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臉中風,除了就醫治療,還需要休息與復健。  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顏面神經麻痺俗稱面癱,有時候又叫做臉中風,急性期通常是會掛急診和內科處理,一方面是要確定診斷及做鑑別診斷;一方面是早期治療,以減少後遺症。  顏面神經通常在發病當下就開始被破壞,病毒直接侵犯及破壞神經,同時病毒還在繁殖增生當中,通常時間是1到7天,以第2天會是最高峰,但如果免疫力有問題的人,常常會更嚴重而且時間會拖更久。  由於神經因缺血、缺氧或發炎反應等間接破壞,因此在急性期,通常需要藥物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類固醇和消炎止痛藥、維他命B12等。  過了急性期,因為神經已經一部分被破壞,運動功能障礙難免會發生,這時候端看被破壞的神經數量的多少,來決定嚴重度。  不過,已經發生的損壞不會立即恢復,這時候已經無法靠立即性的治療來獲得立即性的恢復。  陳建成表示,神經的恢復又可分成兩部分,如果只有神經鞘(神經外包膜)受損,恢復速度會比較快,有時2-3週就會慢慢恢復;但是如果是神經索受損,恢復速度就非常緩慢,每個月大概只長3公分左右,更嚴重的甚至不一定會完全恢復。  陳建成表示,過了急性期以後的復健治療,包括:以熱療及按摩促進臉部肌肉之血液循環;電療刺激顏面肌肉防止肌肉萎縮;顏面肌肉運動,如提眉、皺眉、閉眼、眨眼、噘嘴、吹氣動作、嚼口香糖等。  根據統計,輕度顏面神經麻痺2-3週左右會好,中度的話可能經過1-2月會好9成,如果是重度的話在3-6月後會好7-8成。  陳建成表示,由於神經每個月最多只長3公分,所以在慢性期接受治療都需要時間,讓神經生長及修復,病人一定要有耐性。

Read More

中西醫合治 嬤A感併肺炎脫離呼吸器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75歲婦人原本就有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上個月底因為昏睡、意識不清,子女趕緊將她送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師診療後確診為A型流感併發肺炎,在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結合中西醫的治療,對症下藥,患者成功脫離呼吸器,恢復良好。  南投醫院加護病房鄭勇彥主任表示,患者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在感染相對穩定後,仍持續出現嗜睡、倦怠及沒力氣自行咳痰等症狀,無法脫離呼吸器。評估後照會中醫科,在中醫藥物調理下,增加患者的排痰能力及肌肉力量,使其成功脫離呼吸器,病情漸漸恢復,現已轉普通病房治療。  當住院患者在西醫治療上遇到停滯期,醫師會依患者的狀況評估,並與家屬討論後照會中醫科介入。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流感患者因個體的體質差別,每個人的症狀不同,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依個人的症狀表現及體質開立處方,還會依據病程的變化調整藥方。流感併發症除了西醫的治療,在中醫的輔助下,調氣補血,結合兩種醫學之所長,加速症狀緩解,減輕患者的不適。 鄭勇彥指出,肺炎通常會出現發燒、咳嗽、濃痰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可能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醫師會依致病原對症下藥。  南投醫院表示,全民健康保險已有給付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患者住院期間中醫輔助醫療費用,其他疾病之患者在住院期間照會中醫科治療仍需自費。目前的醫療發展日漸著重將西方醫學與其他類別的傳統醫學進行整合,期盼提供民眾更加完善、全面性的治療,提升更良好的醫療品質。

Read More

三尖瓣閉鎖不全 翁下肢腫脹10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8歲紀老先生雙下肢腫脹已逾10年,小腿及足部色素沉積而變暗深褐色,經診斷為靜脈曲張合併鬱滯性皮膚炎,但術後仍不見起色,近年來腳步更沉重,走路也越來越喘,經轉介至台北榮總檢查發現,竟罹患嚴重的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且因病程已久,又出現右心衰竭、鬱血性肝病變導致黃疸等合併症。  收治紀老先生的北榮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郭姿廷表示,三尖瓣閉鎖不全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因為其造成的症狀通常比較隱性,一開始可能只是腳有點水腫,吃東西容易肚子漲,很多人也因此產生下肢靜脈曲張。  但是當疾病病程越久,心臟漸漸擴大,開始會喘、運動耐受性不良時,此時心臟功能通常已經開始衰退。更甚者,因為右心衰竭可能導致鬱血性肝病變、心腎症候群使肝腎功能變差,增加治療的複雜性。  傳統心臟瓣膜手術需要由正中切開胸骨,醫師在能看得到整個心臟的狀況下進行手術。目前已可藉由胸腔內視鏡的輔助,僅需從右邊胸壁上開4~5公分的傷口,加上幾個輔助的小傷口,完成心臟瓣膜修補或心臟瓣膜置換手術。  紀老先生一開始不願意開刀,雖家人勸說也無效。最後決定採用胸腔內視鏡輔助右胸微創心臟瓣膜手術,才讓紀老先生同意接受手術。  手術時並將傷口隱藏在右側乳暈下緣,兼顧視覺美觀。雖因術前合併右心衰竭及肝腎功能損傷,在手術後需使用強心藥物輔助,但術後復原良好,出院1個月後已可每天早上去公園散步1個小時,讓紀老先生十分滿意,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另有一位40歲黃小姐在20多歲時開過二尖瓣瓣膜置換手術,近年卻因為喘到幾乎無法躺平睡覺,走路走50公尺就必須休息,檢查發現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合併心臟嚴重的擴大,心臟完全緊貼著胸骨、胸壁使得再次手術的難度、風險皆增高。在詳細的評估後,最後也採取經右胸微創手術完成三尖瓣置換,讓她終於能夠平躺、一夜好眠。  郭姿廷表示,三尖瓣閉鎖不全也常發生在曾開過左心瓣膜手術的病患,提醒開過心臟手術的病患一定要定期回診接受檢查。

Read More

〈 醫藥頻道 〉一家6口一氧化碳中毒險喪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天氣轉涼,國人喜歡吃火鍋,有一家6口吃火鍋,吃著吃著卻開始頭暈、頭痛、惡心,小朋友還發生步態不穩及意識喪失情形,經急診室抽血證實,六6人都是一氧化碳中毒。  收治這家人的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田知學表示,一氧化碳中毒初期症狀包括:頭痛、虛弱、興奮、困惑及輕微的頭昏眼花,進而病患就會覺得視覺模糊、眼前出現黑點、眼睛怕光、暫時失明及喪失聽覺,最後抽慉、昏睡、死亡。  田知學表示,除了吃火鍋,臨床上也曾收治一對情侶患者,起初被認為是殉情自殺,但他們醒來後直搖頭否認,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只是想耍浪漫,一整天都在家裡面點著香氛蠟蠋,結果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嚇得他們不敢再亂耍浪漫了。  田知學醫師表示,一氧化碳中毒是最常見氣體中毒,因汽油、煤、煤油、塑膠、木炭及天然瓦斯的不完全燃燒形成,完全無刺激感覺、無味、無色。因為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能力比氧強200倍,過多的血紅素與一氧化碳結合會造成血中氧氣不足,血液從肺部攜帶要輸給身體組織的氧就愈來愈少。一旦身體細胞缺氧就會死亡,尤其大腦與心臟首當其衝。  因此,田知學強調,當發現一氧化碳中毒時,需盡快移離中毒場所,否則患者會逐漸失去意識而且呼吸困難,嚴重的話,短短幾小時就會死去。且現場常因患者已昏迷而瓦斯未關,若急救者進入搶救時,開門窗造成火花則會引燃爆炸。所以入門後,首應關閉瓦斯開關及火源,再開窗戶。其次將病患迅速移到空氣清新的地方,並移開毒氣來源,同時打119電話求救。  如果病患沒有骨骼或其他嚴重外傷,則讓其躺下、頭部抬高,以氧氣面罩給予100%高濃度氧氣(有些患者甚至必須從事高壓氧治療),並解開所有緊身衣物,尤其是頸部四周和胸腹上方。  田知學提醒,日常生活中,居住處要保持空氣流通與清新,避免將熱水器安裝於屋內。如果因為天冷禦寒燃燒木炭,更需要留意燃燒物所產生廢氣的排除,千萬不要強迫自己的身體吸入致命的廢氣,以免因一時的疏忽造成令人扼腕的悲劇。

Read More

手機識別證別掛脖子 恐加速頸椎老化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隨智慧型手機普及,頸椎病已出現年輕化趨勢。醫師表示,頸椎病輕則肩頸痠痛,重則下肢癱瘓,呼籲民眾除應注意姿勢,也應避免把手機、識別證掛在脖子上,增加頸椎負擔。  聯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在新書「不開刀,治頸椎」中分享頸椎保健觀念,他表示,每個人到一定年紀過後,或多或少都會有頸椎問題,但近年因3C產品普及,頸椎疾病患者愈來愈多,也不再是老年人才有的疾病,而是一種文明病。  林頌凱解釋,頸椎位於脊椎的最上端,也是人體所有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角度最大、活動最頻繁的區段,頸椎穩定與否和頸椎骨、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的構造有關,幫助人體進行前俯、後仰、轉動等動作,其穩定性也會影響頸椎的活動與靈敏度。  他強調,頸椎是大腦指揮全身生命活動的神經傳達通路,一旦頸椎退化,出現骨刺、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等,刺激或壓迫到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就可能出現一系列症狀。  林頌凱表示,頸椎病患者最初會出現經常性頸肩部痠痛、頸部活動範圍減少、經常落枕,嚴重時會有手麻、手抖等神經症狀,還可能導致視力障礙、乳房疼痛、吞嚥困難、下肢癱瘓、高血壓等嚴重後果。  林頌凱說,根據臨床經驗,因頸椎病求診的患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長期坐在電腦前,而且姿勢不良,最常見的就是「頭太前面、低頭駝背、腰部下沉」,當頭部向前傾5公分,下頸椎便就得承受比正常姿勢約多2.7倍的力量,顯示姿勢不正確對頸椎的負擔相當大。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常見的衣著打扮習慣也可能增加頸部負擔,像是把手機掛在胸前、掛識別證、戴項鍊、繫領帶等,就連女性穿太緊的內衣也可能增加頸部負擔,加速頸椎老化。

Read More

防流感併發肺炎 慢性病患雙管齊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冬之際,是流感發病高峰期,醫師提醒,流感併發肺炎會要人命,建議慢性病人兩種疫苗都要打。  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醫師指出,今年冬季流感疫情預估在明年初進入流行高峰期,約有10%流感會有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肺炎,另外還有包括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續發性感染,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功能較差及心肺功能有問題、罹患癌症、糖尿病、洗腎等慢性疾病,較容易因流感而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不得不慎。  由於流感常引發肺炎,萬芳醫院統計顯示,最近連續2年流感或肺炎是住院原因的第1名,平均每10位住院的病人其中有1位是因流感或肺炎住院;李文生表示,雖然目前流感尚未進入高峰期,但是流感併發重症案例預期會增加,接著跨年連假才是關鍵,隨著人群聚集接觸機會增加,感染流感和肺炎的風險大增。  李文生強調,今年冬季流感疫情預估在明年初進入流行高峰期,公費流感疫苗將在11月15日起開始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可按時前往各地醫療院所免費接種流感疫苗。至於一般民眾也可自費接種。今年,流感疫苗為四價,與以往三價不同,效果會更佳。  尤其65歲長者、幼兒以及慢性病人及醫護人員是容易罹患流感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免一旦發生流感,危害自身健康,若再同時併發肺炎,病情會更加嚴重,也容易傳染他人。  不過,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不是就完全免除流感上身,只是降低罹患流感的機率,如果一旦罹患流感,也能降低症狀嚴重程度,避免併發症產生,還是利多於弊。  李文生建議,除政府補助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希望年紀在50歲以上的民眾如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或癌症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也建議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肺炎發生的機率。

Read More

含餡巧克力不符本質 食藥署擬納管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食藥署近年祭出食品正名措施,要求純巧克力需含一定比例可可脂才可稱「巧克力」,但市占率90%以上的含餡、夾心巧克力卻成漏網之魚,遭監委糾正,食藥署將修法以防堵漏洞。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近年陸續推動「食品正名」規定,包括米粉、醋、醬油等,民國106年元旦也針對巧克力祭出相關措施,要求只有可可脂、牛乳固形物達一定含量者,才可標示「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以及「白巧克力」;若是以植物油製作的巧克力,需依含量標示「代可可脂」、「可可脂中添加植物油」。  不過,上述規定僅適用不含夾心、沒有內餡的純巧克力,市占率高達90%以上的含餡巧克力卻沒有相關規範,即便連1%可可固形物都沒有,也可合法稱為「巧克力」,無需標示「代可可脂」,遊走法律灰色地帶,遭監察委員糾正。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國際間對於含餡巧克力規定大不同,歐盟、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明訂含餡巧克力產品的巧克力含量需達25%以上,才可在包裝上標示「巧克力」,韓國則是將含餡巧克力統稱為「加工巧克力」。  反觀國內目前仍無相關規定,鄭維智說,部分含餡產品的巧克力只有薄薄一層,餡料甚至比巧克力分量還多,甚至沒有可可固形物都能標示為巧克力,遭外界質疑有標示不實疑慮。  鄭維智強調,根據「食安法」規定,所有產品品名都應和本質相符,為防堵此漏洞,食藥署1年前開始邀集專家開會擬定含餡巧克力相關標示,討論重點包括「含餡」定義、可可脂含量多少才可稱為「巧克力」,以及是否針對含餡巧克力訂定特定名稱等,無奈各界意見大不相同,仍有待進一步討論凝聚共識。

Read More

有錢不繳國保 配偶明年可望免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依現行規定,納保人需為配偶代繳國民年金保費,違者將受罰。惟因民眾申訴這項規定有漏洞,衛福部預告修訂草案,若被保險人有一定經濟能力,配偶無須負繳納義務,最快將於明年上半年實施。  衛福部表示,國民年金自2008年10月開辦,主要的納保對象是未參加軍保、公教保、勞保、農保的中華民國國民,例如家庭主婦或無工作者等,凡是年齡介於25歲至64歲者,都會自動納保。  惟考量納保對象大多是有家務貢獻,卻沒有收入的家庭主婦,因此,最初立法時,婦女團體提議若被保險人未繳保費,由配偶負連帶繳納義務,未繳將開罰新台幣3千元至1萬5千元。  不過,衛福部國民年金爭議審議委員會近年卻多次接獲民眾申訴指出,老婆經濟寬裕卻不想繳保費,反讓老公倒楣挨罰。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衛福部近日預告修正草案,明訂被保險人的個人年所得總額若達50萬元以上,或個人所有土地與房屋價值合計達500萬元以上,其配偶就無須負連帶繳納義務。草案即日起進行60天預告期,蒐集各界意見,若各界沒有異議,新法最快將於明年上半年實施。

Read More

免疫治療後皮膚癢中醫調理

◆陳俊銘  皮癢顧名思義,就是皮膚上的瘙癢,多源於機械、化學、熱和電等刺激。由組胺所引起的癢的主要傳入神經為無髓鞘的C-纖維。人類C-纖維有對於機械性敏感和不敏感的兩種傷害感受器。前者多感受疼痛,後者多感受組胺引起的癢。不過這還不能解釋機械性瘙癢和不涉及組胺的無眩光反應條件下的瘙癢。所以現在不能排除皮癢性神經纖維有多層次的可能。  瘙癢刺激感不是均勻分布在皮膚,而是像疼痛一樣密度地分布在隨機點。總體而言,癢的感覺介於最上層的皮膚的三角洲和傷害感受器之間。  皮膚內並沒有癢覺的受器,皮膚癢的感覺是源於一些位於表皮基底細胞附 近的游離神經末稍,在經過物理的刺激或是化學物質的活化之後產生神經衝 動,經由C-fiber傳到脊髓的背角,再經由脊髓視丘徑傳到大腦皮質產生癢的感覺;除了這個路徑外,中樞的嗎啡受體在癢的感覺中似乎也有所關聯,因為很多接受脊髓內嗎啡藥物止痛者也會有皮膚癢的感覺。有很多化學介質會活化剛剛所提到的神經傳導路徑而產生癢的感覺,最常見也最為我們所知道的是因為皮膚內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而刺激活化C-fiber 產生癢感,這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尤其常見;血清素則是在尿毒症或是膽汁滯留等所引起的皮膚癢上伴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一些血清素抑制劑已經被證實可以改善這些病人的皮膚癢。  免疫療法是促進體內免疫細胞活化,被活化的細胞就像是變強壯的孩子,亂衝亂撞,不僅攻擊了癌症細胞,同時也可能攻擊到皮膚細胞,才會出現皮膚副作用。因此不是因為治療效果不佳,才出現皮膚不適的症狀,而是有治療成效才會出現皮膚副作用。  根據統計,大約有三成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會出現皮膚副作用,但沒有出現皮膚副作用的患者,也不要認為是免疫療法無效,有些患者的反應,不一定是反映在皮膚。免疫療法後出現最常見的皮膚副作用為搔癢、紅色斑丘疹,其餘還有乾癬樣、濕疹樣、苔蘚樣皮膚炎等,以及零星的嚴重個案,如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類天皰瘡等。  免疫治療後,引起的皮膚癢主要以紅、癢、刺來表現,屬氣陰不足,陰虛有火,血熱為主,治療上以滋陰降火,益氣養陰,清熱涼血為主,臨床以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丹皮、赤芍、生地、仙鶴草、藕節、羚羊角涼血解毒化瘀,竹葉,連翹,玄參,清熱透邪,既清氣分之火,又涼血分之熱;若有紅斑,可加大青葉,升麻,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配合針灸調節免疫系統,抑制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有著很好的止癢效果。頭皮針可取百會透太陽,四神聰,額中帶;耳針調理免疫系統相關系列穴位;眼針取八卦針;體針取百會,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公孫等。針藥並用,改善免疫療法所帶來的皮膚癢,效果很好。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