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救智 數位記錄爺奶精彩人生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與7-ELEVEN合作的「把愛找回來」及早救智計畫,22日創新發表「爺奶的數位精彩人生」作品,青銀共創生命力及創造力,重現長輩過往豐富真實的美好時光。  這項「爺奶的數位精彩人生」發表會活動,昨日在屏基多世代共融空間「聚樂部」溫馨登場;總計有8名長輩、3名屏東大學科普傳播系及5名屏科大社工系學生參與。由這8名大學生擔任數位幫手,透過影片、動畫、電子書等形式,協助平均73歲的8位長者,記錄及再現人生的精采故事。  就讀屏科大社工系大四的趙偉廷協助72歲牧師范義士製作電子書後,立刻打電話回台中家,「想聽阿公的聲音」。因為阿公去年確診失智,記憶正一點一滴消失,參與專案後一次返家時,他揪阿公阿嬤翻出老照片,勾串祖孫3人的回憶。  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說,「爺奶的數位精彩人生」活動,不僅讓青年數位能力協助長者保存回憶,共創的過程更讓跨世代能有深度對話、互動學習及交流多元價值觀,也為彼此的生命加值。

Read More

遊日大啖美食 姊妹花返台甲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對30歲左右的姊妹赴日旅遊,旅程中大啖日本火鍋、拉麵等料理。回國2週後,兩人陸續出現心跳加速、怕熱、手抖及失眠等症狀,至醫院就診後發現原來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幸經過2個月藥物治療,症狀已獲得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科醫師王舜禾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是指血液中有過多的甲狀腺賀爾蒙,病人常會有大脖子、心悸、心跳變快、體重減輕、手抖、焦慮、失眠、怕熱、易流汗、掉髮增加及排便次數增加等症狀。  在台灣,造成甲狀腺亢進最常見的疾病是「葛瑞夫茲病」,根據健保資料庫的資料,每年國內每10萬人約有96位新病例,女性病人比起男性病人的比例約是3比1,較常好發於女性。  王舜禾指出,葛瑞夫茲病是一種發炎性疾病,是身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來刺激甲狀腺腺體,使得甲狀腺賀爾蒙製造過量,與遺傳有關,若家中有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或相關病史,家人得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高。  此外,環境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大量含碘的食物如海帶、海苔及昆布等,或是含碘藥物及顯影劑,都有可能會誘發葛瑞夫茲病;生活中的心理壓力、人生中的重大變故、生產後的女性及抽菸也都是發病的危險因子。  上述姊妹案例可能早就已經有葛瑞夫茲病的體質,但自己卻不清楚,平時碘攝取量並不多,疾病沒有發作,直到去日本後一下子吃了大量含有昆布湯頭的食物,才誘使發病。  葛瑞夫茲病的病人若沒有受到良好的控制,可能引起眼突、眼病變、高血壓及心律不整,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心衰竭,需要裝置葉克膜來搶救。  王舜禾也說,葛瑞夫茲病的治療通常都相當簡單,有經驗的醫師加上病人規律地服藥及限制含碘飲食,大部分病人的急性症狀都可在服藥後3個月內解除,並且可以在1年半左右開始嘗試停藥,只有少部分難以控制的病人,需要以放射性原子碘或是靠甲狀腺切除手術來做進一步的治療。

Read More

恐含致癌物質 含植物油食品擬納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國家研究發現含植物油的抹醬、餅乾、巧克力等食品,恐含具致癌性物質「縮水甘油脂肪酸酯」,但目前僅歐盟訂定相關限量標準。為保障國人健康,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正研擬比照歐盟的相關規範,新制最快明年上半年實施,這也將是亞洲首見。  食藥署也提到,現今許多民眾會使用棕櫚油等植物油烹調,但一般家庭烹調溫度與產生致癌物的溫點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因此不用過度擔心。  整起事件起源於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巧克力正名措施,要求成分夠純才可稱巧克力,但規範的僅有純巧克力,市占率高達90%以上的含餡、以大量植物油製作的「棕色巧克力」卻不在管理範圍,監察委員認為衛福部法規過於寬鬆,展開調查。  監察院委員田秋堇、蔡崇義調查發現,2016年歐洲食品安全局公告發現各類經高溫處理的植物油加工食品,尤其是棕櫚油,經動物實驗發現可能含有具致癌性的物質縮水甘油脂肪酸酯,認為對於縮水甘油脂肪酸酯於食品中的限量,應該加以規範。  縮水甘油是近幾年才發現新興加工汙染物,主要是植物油經過高溫、脫臭、脫酸、脫色的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以棕櫚油含量較高,食用後雖然不會造成立即危害,但長期下來仍會增加致癌風險。  食藥署表示,相關規範目前僅歐盟訂有限量標準,為保障國人健康,正在研擬比照歐盟訂定限量標準,以提供食品業者透過改變製作流程,例如調整加熱溫度、時間等方式,來降低相關物質含量。  食藥署指出,依歐盟規定,將一般食品用途的植物油限量訂在每千克1000微克,嬰幼兒奶粉、副食品的植物油則訂在每千克500微克;此外,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粉類千克50微克、液體類每千克6微克。  目前此草案預計於明年初預告,如果程序順利,新制最快可望於明年上半年實施。

Read More

關節退化 可望幹細胞治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於去年發布「特管辦法」後,醫療生技產業陸續引進細胞治療等技術。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專家指出,國外已經有88起臨床試驗證實,幹細胞治療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症狀,雖然國內對相關技術還在審核當中,但評估應能在明年初上路。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7年12月發表數據顯示,民眾參與運動的比例陸續創新高,自95年的76.9%,逐年上升至83.1%,運動經濟正夯的同時,運動傷害比例也隨之增高。  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秘書長、新光醫院再生醫學中心暨骨科主任釋高上表示,運動員關節上較一般人耗損的多,例如打籃球急停急煞、柔道選手支撐壓力大,膝關節就退化非常快,據統計,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有15%。且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患者甚至只有30多歲。  在治療上,釋高上指出,除了傳統治療方式外,注射脂肪間質幹細胞也將成為一種選擇,目前全球已有88件利用間質幹細胞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臨床試驗案,有國際文獻指出,患者均可減緩疼痛,且軟骨半年後有機會再生增厚。目前該項技術仍有待衛福部核可,但評估應該明年初就可以在台灣使用。

Read More

擅自抓中藥服用 當心不良反應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吃中藥 有病治病 沒病養身?高雄市衛生局直指,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秋冬時節,服用中藥補身是家中長輩對中藥的常見認知,認為服用中藥能強健身體,但如果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或是沒有在中醫藥醫療專業人員之指導下使用,擅自抓藥服用,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甚至危害生命。  衛生局表示,透過3種方式觀察家中長輩使用藥品的用藥情形,以確保用藥安全,首先是注意是否有來路不明的產品,可檢查長輩服用的藥品是否有標示清楚的產品資訊,如品名、廠商名稱、效期等完整產品資訊;再者是關懷長輩用藥習慣及用藥後的反應,善用藥盒等工具,確保長輩按時正確使用藥品;最後是善用社區藥局藥事服務,對於藥品有任何問題,可詢問社區藥局的藥師。  衛生局亦提醒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停偏方:勿聽信偏方,自行購買來服用來路不明中藥;看中醫:生病時,停止不當看病及隨意購藥用藥行為,要看合格中醫;聽仔細就診時,病情要說清楚,醫師的囑咐要聽仔細;選合格:用藥時,要選衛生福利部核准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用對藥:可至中藥藥品許可證系統查詢。  此外,對於使用中醫藥有任何疑慮,請洽詢中醫師或專業醫事人員,養成正確使用中醫藥觀念,遵守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安全又樂活。

Read More

美電子煙肺病已破2千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21日指出,根據美國電子煙引發肺傷害疫情最新通報顯示,確診病例已達2千多人、釀42死;另,比利時也傳出有一名18歲少年因吸電子煙導致肺部石化死亡的案例。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美國開放新興菸品後,才短短幾年已導致巨大且無法彌補的傷害,讓美國青少年深陷電子煙癮害,家長們更是恐慌無助。 根據美國電子煙肺傷害最新疫情通報顯示,確診病例已達2172人、42人死亡,美國自8月起傳出疫情後,加拿大、菲律賓、比利時等國都相繼爆出電子煙肺傷害案例;其中,比利時也傳出一名18歲少年因吸電子煙導致肺部石化死亡的案例。 姚思遠指出,各國紛紛開始正視並研議禁止新興菸品的政策。2018年澳門已禁止電子煙及加熱菸等所有新興菸品,香港立法局擬訂在下月審查禁止電子煙及加熱菸的法案。  反觀台灣,雖然政府表態以人民健康最大利益的優先立場,但現在忙於選舉,相關修法停滯。董氏基金會呼籲,各政黨拚選舉的同時,也應允諾修法禁止新興菸品,確實保障人民健康。

Read More

高頻熱凝手術 改善長期背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7歲蔡姓男子因嚴重脊椎退化造成長期背部疼痛,至外院接受脊椎手術後仍殘餘疼痛,經奇美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藉由介入性疼痛治療方法中的高頻熱凝手術改善背部疼痛問題,並於術後2週開始嘗試復健運動,回診背部疼痛問題已改善非常多。  洪翊傑表示,根據統計資料,60~80%的人在一生中會有背部疼痛的問題。9成以上的疼痛在3個月內經藥物或復健治療會逐漸痊癒,僅有1成的病人在持續疼痛,肢體無力的情況下須要手術治療。手術後超過8成之病人症狀會獲得改善。  脊椎為身體裡最重要且複雜的構造之一,負責承受身體重量、身體活動及保護神經之功能。經過長年的使用,脊椎會逐漸的退化。對於嚴重的脊椎退化,即使1個成功的手術,也不見得能1次解決所有的症狀。此外,即使是個成功的手術,經過5~10年,有可能產生進一步的退化過程而產生神經疼痛之問題。  洪翊傑運用新技術進行介入性疼痛治療,依解剖相關位置輔以即時影像導引,標靶式使用高頻電刺激調控引起疼痛之神經,或藉由溫度破壞可能引發慢性疼痛的病灶而得以快速達到疼痛緩解的目的。  介入性疼痛治療有低風險、治療時間短的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近5年來,奇美醫有超過百位脊椎手術術後合併背部疼痛之病人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約7成病人能達到超過50%之疼痛緩解,效果可維持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Read More

肺癌復發 竟轉移腦腎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子罹患肺癌2期,開刀年餘又復發且移轉腦及腎,目前服用標靶藥物治療中。成大醫院病理部醫師朱彰堯指出,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胸悶胸痛、呼吸急促,或不明原因厭食、體重減輕、虛弱易疲倦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可早期發現、治療。  朱彰堯表示,肺癌高居全世界癌症死亡率之首,也是台灣10大癌症死亡率第1名。肺癌中的「小細胞肺癌」和「鱗狀上皮癌」與吸菸關係較密切,肺腺癌則與吸菸較沒關係,基因成分大。台灣雖全力宣導戒菸,但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原因在肺腺癌症狀比較沒有特異性,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時機。  朱彰堯指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手術治療,晚期則除了傳統的化學治療外,可透過病理檢驗替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檢測是否有特定基因位點的突變或轉位,而有相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健保於今年9月新增的ROS1陽性肺癌標靶藥物給付,4月健保開始給付8種特定癌別的免疫療法藥物中也包括肺癌。  他提醒,吸菸者是高危險族群,未吸菸者也要注意是否有相關高危險因子,包括有肺癌家族病史者;曾經罹患肺結核或是肺部慢性發炎疾病者;長期暴露重金屬、石綿、放射線環境下者,若出現長期咳嗽、痰中帶血等肺癌症狀,儘速就醫。

Read More

男染A流 引發急性心衰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5歲王姓男子感染A型流感,雖給予克流感藥物治療,但數天後卻因胸痛、心跳急促而就醫。醫療團隊發覺他已出現呼吸窘迫、心搏過速而血壓不穩、命懸一夕,原來是流感引發急性心臟衰竭,幸經主動脈幫浦與葉克膜穩住生命跡象,經1週搶救總算脫離險境。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徐展陽表示,心肌炎是心臟肌肉的急性發炎反應,多為病毒感染造成心肌猛爆性的發炎;也就是說,當面對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產生連鎖的發炎反應,有時導致心肌產生嚴重發炎,影響心臟收縮力與電氣傳遞,導致急性心臟衰竭,此時,若無及時維生系統介入治療,死亡率高達100%。  徐展陽舉王男的病程為例,在裝置葉克膜系統後,前3天他的心臟喪失有效搏動的能力,非常危急,心臟不跳動下,不流動的血液會在腔室內產生血塊,容易造成心臟永久壞死或中風等併發症,必要時需做緊急的心臟切開引流,並等待心臟移植。  所幸王男安然度過危險期,第4天之後,心臟收縮力逐漸恢復,開始自主跳動,各器官功能在維生系統的支持下都維持正常,順利的在第7天移除了所有輔助性裝置。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流感爆發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嬰幼兒,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急性心肌炎是流感重症表現之一,因此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此外,正常作息、健康飲食,降低慢性及代謝疾病可能造成的影響,更是維繫健康、避免心肌炎的積極作法。  徐展陽指出,心肌炎的病程快速而猛烈,不僅醫師在臨床上要有專業正確的判斷,病人及家屬也要有極高的警覺性。雖然心肌炎死亡率高,但早期發現且及時介入,預後絕佳,且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所以一旦發生疑似心肌炎症狀,切勿延誤,應趕緊就醫。

Read More

長期用鼻腔噴霧劑會喪失嗅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網路盛傳,長期使用鼻腔噴霧劑可能會導致嗅覺喪失;對此,食藥署表示,無論是何種成分的鼻腔噴霧劑,都應經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用藥,並依照醫囑正確使用,民眾切勿自行增減劑量,以避免影響療效及副作用。 食藥署表示,鼻腔噴霧劑是一種經由鼻黏膜吸收藥品的劑型,因為使用方便,又能加速藥品吸收、有效減少藥品劑量及副作用,因此廣泛地被使用於治療或舒緩過敏性鼻炎及其他疾病。 一般常見用於鼻炎的鼻腔噴霧劑,包括有: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又稱為去鼻充血劑)等三種類型。 食藥署表示,類固醇鼻噴劑只需極低劑量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副作用小,長期使用並不會引起鼻黏膜萎縮或是嗅覺失常。 第二代抗組織胺經過結構修飾,較不易穿透中樞神經,副作用發生機率較低,且藥效作用時間較長, 一天僅需口服1-2次,較為方便。抗組織胺鼻噴劑在安全性上考量為優秀的選擇,但有味道較苦的缺點。 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因作用是藉由收縮鼻末梢血管以暢通鼻腔,常用於舒緩鼻塞症狀。但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容易造成反彈性的鼻充血,若不繼續使用則會一直鼻塞,養成依賴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