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緩解緊繃肌肉 一夜好眠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醫師,上次我針灸肩膀回去,晚上很好睡。我一直為了睡覺不斷換枕頭,原來肩膀好了就好睡了。」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佳穎說,現代人壓力大,很容易頸部肌肉緊繃,針灸可舒緩肌肉緊繃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疲勞助眠。  林佳穎指出,許多人常使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上班時很容易頭部前傾看電腦,對頸部產生很大壓力,造成頸部肌肉緊繃。針對辦公族久坐,長時間姿勢固定,中醫認為「久坐傷肉」,因為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導致肌肉僵化。  長時間盯著螢幕看,中醫則認為「久視傷血」,因此久坐又久視,很容易導致氣血耗損和肌肉僵化緊繃,造成疲勞性損傷。到了晚上要睡覺時,肌肉還是處在工作時的緊繃,無法好好平躺,即使換了枕頭,還是找不到舒服的睡眠姿勢。  林佳穎表示,針灸可以解除長時間工作造成的肌肉緊繃並促進血液循環,加上中醫補瀉手法,「虛則補之」,增加局部能量,可有效改善肌肉疲勞。  臨床上多可針對局部肌肉進行選穴,如天柱、肩井、天髎、膏肓、巨骨等穴,多位於人體肩背,透過針灸可以同時處理到淺層及深層的肌肉群。

Read More

三合一治療 膀胱癌患3年存活率逾5成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對於膀胱癌第2、3期患者,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是切除整個膀胱,因此有些患者須終生使用外接蓄尿袋。成醫放射腫瘤部醫師薛尉廷說,包括膀胱鏡手術、放射及化學治療的三合一治療,不但可保有膀胱,腫瘤完全消失的比例達到60-75%,3-5年存活率介於50-65%,足以列為侵襲性膀胱癌的標準治療之一。  薛尉廷指出,2、3期膀胱癌患者作膀胱切除手術可達到最佳的治癒率,5年存活率可達60-70%,但需要搭配做尿路改道或膀胱重建,須重新適應人造新膀胱的解尿方式及續發性排尿問題等,也因此常造成病人猶豫是否接受切除治療。  對於因身體或心理因素無法接受膀胱切除手術,或對膀胱保留具有強烈意願的膀胱癌患者,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膀胱鏡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學治療的三合一組合式治療。  患者先作膀胱鏡手術,儘可能清除大部分的腫瘤之後,再進行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療程約5-8週。至於第4期患者因疾病已難根治,建議以化學或免疫治療為主,或搭配局部緩解性放射治療,也可考慮先接受化學治療後,視腫瘤縮小情況再評估開刀可行性。  薛尉廷表示,根據醫學統計報告,接受膀胱保留三合一組合式治療的膀胱癌患者,在後續膀胱鏡檢追蹤達到腫瘤完全消失的比例為60-75%;若病人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療效會降低約1-2成。而在保有膀胱的情況下,病人對於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及排尿行為等的滿意度,普遍高於手術切除。  他說,膀胱癌最常見的症狀為反覆發生無痛性血尿,但不一定會伴隨解尿困難或疼痛,所以有血尿時不應輕忽,趕快尋求泌尿科醫師專業診療以確認原因。

Read More

紅外線燈舒緩痠痛 4族群不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不少人選用紅外線燈舒緩痠痛,食藥署提醒,並非所有肌肉疼痛、僵硬的人都適用紅外線燈,對熱敏感或照射部位有外傷、發炎性傷口及皮膚疾病等4大族群病患,都不適合使用。  食藥署表示,坊間宣稱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疼痛、僵硬的紅外線燈,是具有可散射紅外線波長(約700nm到50000nm)能量,可提供局部加熱的第二等級醫療器材。  不過,民眾在家使用紅外線燈時,需注意使用時間及距離,因紅外線燈的原理為提供局部加熱,長時間或近距離照射,可能會造成皮膚灼傷。此外,要特別留意的是,千萬不要將光線直照臉部,以免傷害眼睛。  長期使用紅外線燈是否會曬黑?食藥署表示,紅外線燈的波長與會使皮膚曬黑的紫外線波長不同(約200nm到400nm),日常使用並不會導致皮膚曬黑。  不過,食藥署也提醒,並非所有肌肉疼痛、僵硬的人都適用紅外線燈,對熱敏感或照射部位有外傷、發炎性傷口及皮膚疾病的病患,都不適合使用。使用鎮定劑、止痛藥者,飲用含酒精飲料者,及糖尿病患者,因為皮膚對於熱的知覺可能會降低,為確保安全,沒有醫囑也應避免使用。

Read More

攝護腺肥大如蘋果 尿不出來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6歲謝姓男子有頻尿問題,但他不以為意。日前因尿不出來,緊急急診導尿,檢查發現他攝護腺肥大約212克,像顆蘋果,比正常人的20克大10倍,攝護腺太大阻塞膀胱出口並阻礙尿液通過,經銩雷射攝護腺汽化手術,問題才改善。  謝男表示,4、5年前開始出現頻尿,當時不以為意,直到1年半前愈來愈頻繁,於是到長安醫院泌尿科就診,醫師建議手術治療,不過當時沒有意願,想說吃中藥調理就好。這次因多喝幾杯啤酒,尿量大增,但因膀胱無力導致尿不出來,膀胱漲到快炸掉,於是緊急掛急診導尿,醫師評估攝護腺太大顆需手術治療,術後1個月恢復狀況良好,再也沒有尿不出來的困擾。  長安醫院泌尿科醫師黃煒軒表示,透過攝護腺超音波檢查,謝男攝護腺肥大約212克,這麼大顆的攝護腺肥大,如果用傳統的電刀刮除手術,流血量一定很多,且手術時間也會比較久。為了安全起見,因此建議患者自費接受銩雷射攝護腺汽化手術,該方式止血效果較一般電刀刮除效果好,並可取得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驗,早期診斷攝護腺癌。  黃煒軒指出,頻尿除了影響睡眠品質,膀胱的肌肉長期施力,還會造成膀胱漸漸無力,因而尿不出來;長期尿不好,尿液逆流回腎臟,會惡化為尿毒症導致腎衰竭,腎功能一旦減退,就無法再回復。呼籲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人,把握治療時間及早洽詢泌尿科醫師,不要一拖再拖,等到膀胱無力再治療,為時已晚。

Read More

掌握糖量 瘦身也可吃好吃滿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不少人有「糖癮」,只要一天不吃糖,就渾身不對勁,醫師建議,掌握控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及用蛋白質和油脂取代碳水化合物兩大關鍵,瘦身也可以吃好吃滿。  根據統計,台灣民眾一年總共吃掉60萬公噸的糖,平均一個人每年會吃掉25公斤的糖,相當於每人每天平均吃15顆方糖,再加上很多鹹食裡也都有糖的存在,因為一直在攝取多過所需的糖分,體重就不斷上升。  台大兒童醫院醫師張立人就表示,嗜糖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壓力宣洩。在「腦疲勞」狀態下,腎上腺皮質醇分泌旺盛、平穩情緒的血清素降低,導致心情不佳。此時透過生物本能,會想吃高糖與高熱量,刺激大腦產生更多「多巴胺」,用食物的快感,來掩蓋腦疲勞的負面感受,自然很貪吃,這就是「壓力性進食」而這樣產生的肥胖,就是用貪吃來處理腦疲勞的後果。  想要靠減醣成功減肥,家醫科醫師吳佳鴻認為,「控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以及「用蛋白質和油脂取代碳水化合物」是兩大關鍵。  想吃澱粉或甜食時,張立人建議,可以吃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以堅果取代甜食,如腰果、核桃、杏仁果、開心果等。因為腸道內有FB菌,F菌就是厚壁菌,B菌是擬桿菌。研究發現,如果F菌多,人會變胖;反之,B菌多,人自然瘦。  F菌喜歡吃糖,並控制大腦也想吃糖;B菌喜歡可溶性膳食纖維,也就是複合性碳水化合物。想要養好菌就要多吃全穀與蔬果、堅果,少吃精製澱粉,例如麵包、麵條、饅頭,並補充益生菌。另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例如紅肉,及不碰反式脂肪等壞油,改吃魚油、橄欖油等好油,自然可以打造易瘦體質。

Read More

中西醫並治 失智者失能風險減30%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最新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由中醫治療,失能狀況比未接受中醫治療少10%,如中西醫並治,失能風險少30%,且使用鼻胃管灌食機率將大減。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穀表示,家中長輩若罹患失智症時,除了認知能力明顯下降外,依輕重程度會出現如幻覺、憂鬱、被害妄想等異常精神症狀。  針對延緩失智症患者認知惡化與失能,林舜穀與中國醫藥大學的聯合團隊,追蹤分析1萬1069名在1997~2012年,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護的失智症患者,其中有5025名(45.4%)接受中醫與西醫聯合治療、6044名則為純西醫治療。 在5年追蹤期中發現,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患者,嚴重失能比率為21.8%,比純西醫治療但嚴重失能的31.5%低;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失智症患者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後,也能延緩嚴重失能時間,從平均4.8年延長至7.6年。  研究也顯示,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在追蹤結束時,約有23%需要長期使用鼻胃管,較沒有接受中醫治療的對照組(35%)還低;而有接受中藥治療者 ,大約能降低42%的無法進食風險,如果再加上針灸可以進一步降低到57%。  林舜穀表示,中醫目前對失智症患者的治療方式中藥、針灸、耳穴敷貼、拔罐等,經參考西醫檢查結果,再依據患者病情和體質,給予不同中醫療法。

Read More

國衛院將建立ISO基因體檢測實驗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衛院宣布,將建立首家獲得ISO認證的基因體檢測實驗室,於2020年底完成10,000個基因體定序,建立大數據平台,為台灣患者在健康照護的臨床使用上奠定基礎。  國衛院宣布啟動G2020群體基因體學先導計畫,並與Illumina公司合作,共同建構群體基因體學的營運架構。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世峯表示,由於台灣許多醫院已在使用基因檢測,政府正在擬定全國性的策略協調整合相關的數據或流程,並且確保在健康醫療體系大規模使用的一致性。  國衛院這項G2020群體基因體學先導計畫,是以全基因體及全外顯子定序為基礎,以在2025年納入台灣健康照護體系做為目標,將於2020年底為病人及家屬完成10,000個基因體定序。  為了加速該項專案的進行,國衛院將與Illumina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開發有效營運之基礎架構,包含基因體數據管理和分析服務,這將是後續其他領域合作者及第三方參與之基礎。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旗艦計畫已完成2,000個罕見疾病及癌症病人的基因體定序,此為G2020先導計畫的一部分,未來將會擴展到10,000個全基因體定序,為基因體定序在台灣患者在健康照護的臨床使用上奠定基礎。且透過G2020的執行,國衛院將建立首家獲得ISO認證的基因體檢測實驗室,以提供臨床等級的基因體檢測結果,並整合到台灣醫療體系的數據架構中。

Read More

北市聯醫員工抗議苛扣獎金薪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北市聯醫企業工會與醫師職業工會召集醫護人員6日「快閃抗爭」,控訴聯醫苛扣員工的獎金與薪資。北市聯醫回應,對於績效獎勵金減少事件,為降低衝擊,已由衛生局統籌款補助,各院區所賸餘107年獎勵金將依評核結果,年底前完成發放。  北市聯醫的護理師、醫師、行政人員、藥師等員工,10月30日曾快閃中興院區,抗議遭減薪、員工的月績效獎金、端午和中秋獎金都被砍;昨日於仁愛院區再次「快閃抗爭」,控訴聯醫營收連年增加,卻苛扣員工的獎金與薪資。  工會指出,從端午節到中秋節,台北市聯合醫院的員工應該發現自己的獎金大幅縮水。短少的有端午獎金及非醫師的月績效獎金,中秋獎金,醫師較往年減少30-50萬,非醫師則少萬元。根據統計,端午節至中秋節這段期間,員工領到的薪水平均減少1/10。  工會呼籲院方公布醫療折讓及業務成本詳目,包含各院區的差異、各項計畫消耗金額數字;同時,應建立基層員工能夠實質參與的政策除錯機制,逐月檢討現有經營政策是否有助於挽救財政危機,並且設置對管理階層的問責管道。  北市聯醫表示,獎勵金發放是依據中央頒布「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獎勵金發給要點」執行及分配辦理。醫院每年營運盈餘數不同,獎勵金提撥數也不同,並非固定,若醫院事業收支無盈餘或虧損時,即無法提撥獎勵金。  北市聯醫指出,對於這次績效獎勵金減少,為降低衝擊,已由衛生局統籌款補助,扣除已預發之獎勵金,各院區所賸餘107年獎勵金將依評核結果,年底前完成發放。

Read More

服用益生菌 可預防寶寶過敏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很多媽媽為了讓寶寶健康,從懷孕到產後的飲食都很謹慎,醫師提醒,懷孕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並無法降低之後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但產前孕婦服用益生菌,產後嬰兒繼續服用益生菌,則可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蕭子臨表示,媽媽在懷孕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無法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相反的,可能造成出生體重不足及早產危險。母親於哺乳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也無法降低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高危險群嬰兒,前4個月純母乳哺育或水解配方奶具有保護作用,但在一般嬰兒,純母乳的哺育對異位性皮膚炎並無保護效力。  蕭子臨指出,產前孕婦服用益生菌,產後嬰兒繼續服用益生菌,可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但各廠牌益生菌菌種不同,提供的臨床證據也不同,購買時應審慎。  另外,嬰兒飲食中補充益生質,益生質可刺激消化系統中益生菌生長或活化,進而降低將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蕭子臨提醒,醫師與營養師提供的飲食攝取建議皆有科學證據支持,但民眾切勿矯枉過正,造成營養失調,尤其均衡飲食和營養非常重要,單純飲食改變並無法取代正規治療。

Read More

乳攝+超音波檢查 判讀更精準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乳癌是國內婦女罹癌發生率的第1名,有不少婦女摸到乳房有硬塊或腫瘤,卻只做乳房攝影檢查確認,醫師建議,只要摸到硬塊,應該加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確認乳房上的硬塊有無病灶的可能性。  豐原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袁天民說,診間總是有4、5名女性者在乳房摸到硬塊,自己也驚覺不對勁,還是堅持相信檢查結果正常的「乳房X光攝影」報告;乳房攝影仍有10~15%的初期癌症可能性無法偵測到,需要藉由乳房超音波再次確認,補強無法在攝影判讀的癌症。  民眾還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乳房不會痛不要緊、會痛才嚴重,卻不知剛好相反,不會痛的硬塊才比較危險,因為大部分的癌症硬塊都不太會痛。  乳癌個管師林誼婷指出,病人初期摸到腫塊不易判斷,因為早期的乳癌有可能是不痛性的腫塊、或在腋下也摸到不痛性的硬塊,甚至是潰瘍性傷口,怎麼擦藥都不會好,有的還流血、流湯,長出像小香菇的傷口都有,當摸到時都已經大於2公分的硬塊,失去早期篩檢意義。  袁天民表示,政府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婦女們定期接受檢查,一旦摸到乳房有硬塊或有家族史婦女,即使乳房攝影結果是正常的,一定要再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降低罹癌可能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