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添1例本土登革熱

 記者王正平、戴淑芳/綜合報導  高雄市4日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住鳳山區文衡里60多歲退休女性,衛生局指出,初步研判鳳山區居住地、三民區及鳥松區活動地疑似為個案感染地點,市府防疫團隊立即針對居住地、活動地的社區接觸者執行擴大疫調採檢,期能及早釐清感染源。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10月30日出現發燒、肌肉關節痛、後眼窩痛及噁心等症狀,分別於當日及11月2日至診所就醫,於11月3日至醫院就醫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通報,經檢驗於4日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  為防堵鳳山區文衡里本土登革熱疫情擴散,市府防疫團隊接獲通報後隨即啟動緊急防治工作及病媒蚊密度調查,於3日執行個案居住地及活動地孳生源檢查、室內噴霧罐壓罐、戶外環境消毒作業及高效能捕蚊燈監測,並劃定鳳山區文衡、文德、文福、文華、文英、文山6里、三民區本揚、寶業2里及鳥松區鳥松1里等共3區9里為高風險警戒範圍。  衛生局指出,防疫人員於文衡里住家旁空地發現發現22個積水容器,其中查獲攤車旁垃圾桶與管理室旁整理箱等2處積水已孳生病媒蚊幼蟲;4日沿著個案澄清湖風景區步行路線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查獲1處陽性水桶,防疫人員當場開立舉發單。  高雄市今年本土登革熱病例共58例,分布於10個行政區28個里別,其中27個里已於10月21日解除疫情警報,本次新增疫情將持續監控至11月30日;衛生局提醒今年10月均溫較去年上升1.5度,暖冬氣候或許已成常態,鑒於東南亞登革熱疫情入侵風險隨時可能發生,防疫工作仍需持續落實。

Read More

陽明大學成立數位牙醫中心

 中央社/台北4日電  陽明大學與台灣醫材廠商合作,打造數位牙醫教學示範中心,是台灣首座以MIT(台灣製造)醫材為主的示範中心,也協助MIT牙科品牌拓展國際能見度。  陽明大學今天新聞稿指出,數位牙醫是透過資訊科技與3D列印技術,全面改善牙科診療方式的新興領域,如數位植牙、美容齒雕、牙科雷射等,不僅提升病患醫療品質,也造就牙科醫材的新商機,而台灣不僅具備數位牙醫的臨床實力,還有多家數位牙醫製造廠商。  陽明大學成立數位牙醫教學示範中心,今天正式開幕,示範中心與國內廠商合作,引進相關軟體、設備儀器、醫材,展示台灣數位牙醫產業鏈,建構牙科醫療交流合作平台,未來除了展示和供師生學習,也將針對各國牙科專家舉辦培訓課程,協助MIT牙科品牌拓展國際能見度。  陽明大學牙醫學院院長許明倫表示,歐美國家的數位牙醫已趨近成熟,而台灣的口腔醫療品質在亞太地區堪稱翹楚,這次成立示範中心,讓各家進駐廠商保有自身優勢,同時能與不同廠牌合作,達到互助互利,提升產品選擇的多元性,更提供國外專家購買牙科設備的新選擇。  許明倫也期望,未來能推廣台灣數位牙醫的技術、臨床經驗及相關產業至新南向甚至是亞太國家,除了有助於打開台灣廠商知名度,將MIT數位牙醫醫材推向國際,也能奠定台灣在亞太地區成為數位牙醫先驅的角色。

Read More

美糞菌植入釀死 我嚴謹以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107年9月6日公告開放從健康人的糞便中萃取的微菌叢植入治療。惟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披露,2名病患植入糞菌後引發抗藥性大腸桿菌菌血症,並有1人死亡。對此,台灣醫界認為,新醫療技術使用須更嚴謹,但也無需過度恐慌。  人體微生物與人體生理運作息息相關,在人體中約有40兆的細菌微生物存在著,協助維持人體的健康與正常運作,其中絕大多數的微生物生存在腸胃道之中。當人體微生物的平衡狀況改變,造成微生物失調時,便會造成疾病。  衛福部107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新增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rCDI)。這項治療技術是透過將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以恢復其腸道菌相平衡,達到治療效果。  目前開放糞菌植入治療,適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病人。主要是因為這些病人多半是使用抗生素而肇禍,再以抗生素治療的失敗率高,因此,利用移植健康的糞菌來改善腸道菌相的平衡,便成為關鍵,也是合乎環保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針對微生物失調的治療在近年來是個新興蓬勃發展的領域。醫學家熱中將糞菌植入技術用於其他難以治癒的疾病,如癌症、免疫疾病、代謝疾病及精神疾病等。  不過,美國食藥署(FDA)年中公布,有2名接受糞菌植入的患者產生抗藥性大腸桿菌菌血症,並有1人死亡。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披露,該2名患者中,有1人是69歲C肝肝硬化患者,為了治療肝性腦病變接受糞菌移植;死亡個案則有骨髓異常增生,在接受液體幹細胞移植後,希望藉糞菌植入減少排斥。  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在美國有超過1萬名患者接受糞菌叢移植,被披露的2名案例都是免疫不全患者,治療目的也不是目前糞菌植入的適應症。  由於目前醫學界對腸道菌還沒有全盤認識、不了解如何恢復正常腸道環境前,吳明賢認為,糞菌叢移植是在過渡期中有效的終極手段,在台灣開放治療的困難梭菌感染,效果幾乎是百分之百有效。只要對供體與受體嚴格篩選,達到最好的風險管控,不必過度放大解讀副作用的發生而過度恐慌。

Read More

新光醫流感群聚 嚴密監控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日前通報該院新生兒加護病房疑似流感群聚事件,截至2日該院病房疑似流感個案累計10名,包括工作人員9名及病人1名;台北市衛生局3日表示,目前正對群聚感染嚴密監控中。  北巿衛生局表示,該病房為新生兒加護病房,總計8間房33床,目前收治22名病人,工作人員60人。此次感染人數十人,於10月25日至11月1日發病,均已服用克流感。院方已就此次流感群聚事件,除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預防用藥外,並針對工作人員每天監測體溫、落實配戴外科口罩、加強手部衛生、分批用餐,同時增加病房區及公共活動區環境清潔頻次。  衛生局疾管科長余燦華表示,工作人員如有疑似症狀應停止上班及就醫,退燒24小時後才能恢復上班。由於流感潛伏期為1至4日,衛生局目前正嚴密監視,直至最後病例(11月1日)發病日加兩倍潛伏期至11月9日止,若無新病例,群聚才會告一段落,衛生局已請院方加強管制及監測。

Read More

肺氣腫中醫治療

 /陳俊銘(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肺氣腫是指肺臟充氣過度,肺內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之氣腔彈性減退,以至過度充盈、膨脹或破裂,致肺容積增大的一種病態。臨床表現為逐漸加重的呼吸困難。肺氣腫是一種進行性、致殘性疾病,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目前人類的第四大致死原因。肺氣腫是兩大死亡率逐年增加的疾病之一(另一種為肺癌),肺氣腫是支氣管和肺疾病常見的併發症。與吸煙、空氣汙染、小氣道感染、塵肺等關系密切,尤其是慢性阻塞性細支氣管炎是引起肺氣腫的重要原因。  肺氣腫的常見發病機制如下:  1.阻塞性-通氣障礙慢性細支氣管炎時,由于小氣道的狹窄、阻塞或塌陷,導致了阻塞性通氣障礙,使肺泡內殘氣量增多,而且,細支氣管周圍的炎症,使肺泡壁破壞、彈性減弱,更影響到肺的排氣能力,末梢肺組織則因殘氣量不斷增多而發生擴張,肺泡孔擴大,肺泡間隔也斷裂,擴張的肺泡互相融合形成氣腫囊腔。  2.彈性蛋白酶增多、活性增高-與肺氣腫發生有關的內源性蛋白酶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釋放的彈性蛋白酶。此酶能降解肺組織中的彈性硬蛋白、結締組織基質中的膠原和蛋白多糖,破壞肺泡壁結構。  肺氣腫病變發生在肺腺泡可分為:  1.彌漫性肺氣腫  腺泡中央型肺氣腫病變累及肺腺泡的中央部分,呼吸細支氣管病變最明顯,呈囊狀擴張。  全腺泡型肺氣腫病變累及肺腺泡的各個部位,從終末呼吸細支氣管直至肺泡囊和肺泡均呈彌漫性擴張,遍布于肺小葉內。  腺泡周圍型肺氣腫也稱隔旁肺氣腫,病變主要累及肺腺泡遠端部位的肺泡囊,而近端部位的呼吸細支氣管和肺泡管基本正常。  2.局限性肺氣腫  不規則型肺氣腫也稱瘢痕旁肺氣腫,病變主要發生在瘢痕附近的肺組織,肺腺泡不規則受累,確切部位不定,一般是發生在呼吸細支氣管遠側端,肺泡囊有時也受累。  間質性肺氣腫是由于肺泡壁或細支氣壁破裂,氣體逸入肺間質內,在小葉間隔與肺膜連接處形成串珠狀小氣泡,呈網狀分布于肺膜下。  中醫治療肺氣腫主要以宣肺平喘,益肺氣養肺陰,行氣活血通絡為主,臨床以補中益氣湯、麻杏石甘湯、百合固金湯,加減丹參、川七、桃仁、赤芍、絲瓜絡、枳殼等,肺是氣的門戶,腎是主納氣的根本,若是腎不納氣,則肺易喘,補腎納氣亦是治療重點,臨床可以八味地黃丸加減胡桃仁、巴戟天、肉蓯蓉、蛤蚧、海龍等。中藥紅景天可提升肺泡氣體交換,改善血中含氧量;人參熱補,東洋參溫補,西洋蔘涼補,皆有助於肺含氧量提升,改善肺氣腫一切症狀。配合針灸,背部取肺俞、風門、大椎、腎俞等;耳針可取氣管、支氣管、肺、腎等;頭皮針可取額中帶,額旁一帶,百會透太陽等;眼針取肝、上焦、肺等。體針可在加膻中、印堂、人中、承漿等。

Read More

身心障盟推短片 喚醒重視

 中央社/台北3日電  妥瑞症者曾柏穎經常不由自主發出怪聲,引起路人側目;視障者呂鴻文走在路上,常因缺乏有聲的交通號誌,無奈躊躇難行。身心障礙聯盟推3支短片,盼大眾看見容易被忽略的存在。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近日推出3支「我看見」短片,主題分別是「存在」「距離」和「夢想」,邀多名障礙者「演出」真實的生活景況。  影片中,曾柏穎常因不由自主發出的、類似打嗝的聲音,及搖頭晃腦的姿態而受側目。搭乘捷運時,也可能因周遭環境讓他緊張,發出怪聲的頻率更高,也讓他不知道該如何與其他人互動。  障盟理事長、視障者呂鴻文則在影片中點出「沒被看見」的無奈,他拿著手杖走在路上,想過馬路,卻因交通號誌缺乏有聲指引,導致他只能卡在路口,陷入不知何時才能過馬路的進退兩難。  障盟秘書長滕西華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調查曾發現,許多年輕人不知道以前學校曾有身心障礙同學;許多公司職員也不知道同事可能是身心障礙者,障礙者好像在社會「被消失」。許多障礙者也可能因為害怕揭露,靠近人群也會焦慮、抗拒。  滕西華說,社會的冷漠是一種「障礙」,但冷漠源於「不了解」,如果一般人和障礙者能彼此「看見」、了解對方,看到「人」而不是只看到「疾病」,就能理解每個人都有不方便的地方。  影片特別點出妥瑞症兒和視障者的不便,滕西華表示,從事身權倡議數十年來,妥瑞症兒的權益長期難被重視,因他們外觀正常、智力也正常,卻因不由自主的行為被視為「怪異」的存在,不管是求學、工作都遇到很多阻礙。  曾柏穎曾在受訪時談到一次難忘經驗。因疾病影響,他很想看電影卻難如願。爸爸告訴他:「如果你害怕了,就等於投降了。」但兩人在電影院內,果然受到其他觀眾側目,也有人頻頻回頭,比出手勢要曾柏穎安靜。  曾柏穎爸爸走到那名觀眾身旁,對那名觀眾說:「我兒子有妥瑞症,他不是故意的」,之後又走回來對他說:「如果以後有人對你不友善,你就這樣做」,給他更多面對困難的勇氣。  滕西華表示,就算是首善之都台北,有聲的交通號誌仍相當不普及,過去試辦時,曾有居民抗議號誌聲「太吵」,希望關掉;也曾有市民投訴報讀站名的公車擾人清靜。希望透過3支短片,讓大眾感受生活中未曾感受過的,並重新詮釋,不只是看到障礙者需求,也看到他們的努力、勇敢與夢想。

Read More

跳躍膝 搶籃板球就膝蓋痛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王同學是一名大學籃球校隊隊員,由於比賽將近,近日頻繁練習後,感到膝蓋前下方疼痛,尤其是跳起搶籃板球時症狀更為明顯。至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跳躍膝」。  朴子醫院復健科羅嘉元醫師表示,「跳躍膝」在醫學上稱為「髕骨肌腱炎」。髕骨(膝蓋骨)位於膝蓋前方,而髕骨肌腱炎即為髕骨連接至脛骨的肌腱發炎而產生疼痛。跳躍膝主要的症狀為髕骨下緣疼痛,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在髕骨肌腱連接到脛骨處疼痛。  當跳躍或跑步時,此疼痛感會加劇,更嚴重者可能連坐著不動都會感到疼痛。常見跳躍膝的族群有,需要反覆做膝關節彎曲及伸直的運動(例如籃球、排球、騎單車、滑雪、體操)、搬運工、頻繁上下樓梯、長時間開車者。  羅嘉元醫師指出,跳躍膝治療方式法有許多種,急性疼痛時可以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冰敷。物理治療可以使用儀器治療,例如超音波、雷射及經皮電刺激止痛。護具可以使用「髕骨加壓帶」,固定在髕骨肌腱上,減少運動時髕骨肌腱被拉扯,使肌腱獲得適度休息。如上述方式仍無法緩解疼痛,可以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清楚看到髕骨肌腱病變或發炎處,藥劑在超音波導引下準確注射到髕骨肌腱周邊,緩解疼痛症狀。  羅嘉元提供3項運動治療訓練股四頭肌肌力及伸展大腿前側肌群,避免發生跳躍膝。「坐姿抬腿」:在坐姿時,左、右膝輪流伸直抬高、腳掌往上勾,維持用力10-15秒/次,輪流做10次。「壓毛巾運動 」:身體平躺,膝關節下方墊毛巾捲,大腿用力將毛巾捲下壓,持續10-15秒/次,左、右腳輪流做10次。「小腿後勾」:站立時,膝關節往後彎曲至最大角度並用同側手輔助加壓,直到大腿前側有緊繃感,持續10-15秒/次,左、右腳輪流做10次。

Read More

心導管修補 擺脫心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年86歲的黃老太太,3年前因為重度二尖瓣膜逆流而經常胸悶氣喘,屬於第三期症狀的心臟衰竭,經台北榮總團隊首度以心導管成功修補了脫落的二尖瓣後葉,迄今追蹤均正常。  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宋思賢醫師表示,根據統計,二尖瓣逆流是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嚴重的二尖瓣逆流會導致心臟衰竭,同時引起胸悶,氣喘,心律不整、中風,甚至是猝死等情況。  過去,病患唯有接受外科開心手術治療,方能改善心臟衰竭,延長生命與生活品質。然而部分病患因為錯過治療時機或手術風險過大而無法接受手術,面臨末期心臟衰竭。  直至民國98年二尖瓣夾發明,對於高手術風險的病患或者不能接受手術的病人,利用微創的方式,從腹股溝的靜脈進入心臟完成瓣膜修補。  黃老太太於105年5月1日在北榮完成國內第一例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術後立即接受拔管,無須呼吸器使用,當天即可正常進食,隔天可下床行走,恢復正常生活作息。3年來除了定期配合醫療團隊返診,沒有任何一次的心臟衰竭就醫,追蹤的檢查也顯示良好的手術成效與二尖瓣膜功能。  另一位個案吳先生則是心臟衰竭合併重度二尖瓣膜逆流,心臟收縮功能極度不良,在104年至105年間,反覆因為心臟衰竭肺積水而住院治療多達8次,不但無法工作,也深受心臟衰竭的折磨痛苦不堪。  經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評估,吳先生應考慮接受換心手術,惟等待換心機會並非容易,且國外已有許多研究報導顯示,以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改善重度二尖瓣膜逆流,有機會延緩甚至避免換心手術。吳先生與家人討論後,決定於105年6月4日接受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術後復原良好,至今3年多,不但重返工作崗位,免於住院之苦,閒暇時間也會與3-5好友去釣魚同樂,享受健康人生。  宋思賢表示,北榮在105年5月執行全台灣第一例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治療,迄今已有接近百位病友接受過相關的手術治療,不論在手術量與品質方面在亞洲地區都是居於領先地位,團隊除了多次受邀擔任國際示範教學手術的術者,也分別於106年和107年在醫療照護和護理照護方面分別獲得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

Read More

預防心衰 從控制3高做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心臟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而是會同時有其他多重併發症,醫師提醒,預防心臟衰竭從三高開始控制,日常照護很重要,更別忽略規律的心臟復健運動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劉怡凡表示,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功能下降,造成心臟輸出量不夠、身體器官血流量不足的狀況。由於心臟輸出量不符身體需求,會對全身器官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心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而是會同時有其他病症,其中以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最常見,這些問題都會引起血管阻塞,讓心肌缺氧壞死。  心臟衰竭後容易出現腎臟問題,由於無法供給足夠的血液,腎臟功能會愈來愈差。此外肝臟、肺臟、腦部也受到影響,幾乎全身器官都會慢慢衰退。  預防心臟衰竭從三高開始控制,劉怡凡表示,除了血壓、血糖、膽固醇,同時也要戒除抽菸、不運動、飲食太鹹、壓力太大、久坐不動等生活上不良習慣。  同時,由於心臟衰竭患者病情容易產生變化,務必定期回診及按時吃藥,並注意日常照護,適度運動對心臟衰竭患者有幫助,記得每天量體重,若體重變化太大就需要就醫檢查。  此外,劉怡凡建議患者施打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因為感冒及肺炎皆會引發心臟衰竭惡化。  劉怡凡表示,理論上來說,除了病情尚未穩定的住院病患之外,每一位心衰患者都需要心臟復健。臨床上,醫師會先找到導致心臟衰竭的原因,然後針對血管阻塞或心臟問題治療到一個階段後再開始進行心臟復健,起初不能做太高強度的運動,要循序漸進。  根據國外研究,心衰患者接受心臟復健後,可以減少再住院比例。因為心臟衰竭是慢性問題,未來會有再度復發的可能,所以心臟復健可說是治療心臟衰竭的一個必要方案,病患按照醫師規劃的心臟復健認真執行,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減少再住院的機會。

Read More

大陸健康均壽僅六八.七歲

 中央社/台北電  中國正處於快速老齡化階段,但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68.7歲,且罹患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解讀10月28日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等8個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文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會中作上述表示。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王海東指出,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且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0歲;然而據研究,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  他透露,中國罹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  與會的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指出,除了多種慢性疾病,中國老年人還有老年綜合症,同時存在多重用藥問題;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精神心理問題,特別是失能和半失能的發生,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書記李志新表示,根據慢(性)病中心的全國死因監測系統顯示,造成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的前3原因,分別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這3種疾病占老年人群死亡的70%以上。  李志新指出,按照數年前的中國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高達58.3%,糖尿病患病率達19.4%,「新一輪的危險因素監測今年剛剛實施完,最新的數據有可能更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