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

■陳俊銘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他們共同控制呼吸、心跳、胃腸、泌尿生殖、排汗、體溫…等功能,它可自行管理,不必經由負責智能統籌的大腦下達指示,但它也接受大腦中的額葉、邊緣組織,以及下視丘等部位的協調,因此人的意識狀態和情緒,均會影響自律神經之運作。 在生理上,大部分的器官同時接受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支配,且兩者的作用是互相抗拮的,前者是促進性的,後者是抑制性的,一旦自律神經出現程度不一的失調情形,常表現出一系列症狀,包括1.全身症狀:倦怠、疲勞、缺乏食慾。2.頭:頭暈、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3.眼:眼睛疲勞、淚眼、視線模糊、眼睛乾澀。4.耳:耳鳴、耳阻塞感。5.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味覺異常。6.喉嚨:阻塞感、異物感、發癢、長期咳嗽。7.手:發麻、發抖、發冷、感覺異常。8.腳:麻木、發冷、疼痛、肌肉跳動。9.肌肉,關節:頸部緊繃痠痛、肩膀緊繃痠痛、肌肉疼痛、下背痠痛。10.呼吸系統:呼吸困難,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11.心臟:心悸、心臟無力感心胸悶、胸部壓迫感。12.血管循環:血壓起伏大心臉部潮紅燥熱、暈眩、血氣上衝。13.消化器官:惡心、嘔吐、胃痙攣、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14.膀胱:頻尿、排尿不易、殘尿感。15.生殖器:性功能障礙。16.皮膚、盜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17.睡眠:入睡困難、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18.身心症狀:恐慌、焦慮不安、憂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以疏肝理氣、寧心安神為主,肝主情志,心主神明,壓力大則肝氣不順,情志不暢,肝主木,肝鬱氣滯,情緒易起伏,影響自律系統。工作勞累耗心氣、心血,影響思考、記憶、心情、睡眠等,加重自律神經負擔,臨床常以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歸脾湯為主方,加減茯神、龍骨、牡犡、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柏子仁、遠志、石菖蒲等。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另外星狀神經節穴位注射,針對頸部環狀軟體旁開2.5公分處,人體最大的交感神經節,予以放鬆,可達到有效調節自律神經失調功效。(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清熱利濕 生脈飲四神湯合時宜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夏季天氣炎熱,睡眠減少、出汗多、一旦缺乏水分補充易引發熱傷害發生,透過中醫保健,少量多次多飲水、酌量吃瓜果類、適度食用綠豆和愛玉,可清熱利濕消暑氣。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表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又以中暑最需要小心。 中暑最嚴重是熱傷害,分為傳統型與勞動型,前者多見於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後者則常發生於高溫下工作的軍人、勞工與運動員。 中醫治療方面,針灸常取穴於全身陽經、督脈所會之「大椎穴」,此穴位於第7頸椎下方,可以針刺放血加上局部拔罐,再加上肺經的井穴「少商穴」放血,能達到疏通經氣,泄熱祛暑的效果,從而快速緩解中暑症狀。 在頸後的「風府穴」經到「大椎穴」處,及「風池穴」向下到「肩井穴」的部位,以刮痧板塗上潤滑油用適當力道自上往下刮痧,略微出痧為度,是平時可以應急運用的方法,但切忌刮痧過度,誤認為愈黑愈好,反而容易造成皮膚損傷甚至傷口產生,進而增加感染風險。 臨床上心氣虛的病人容易因暑熱致病,熱傷害容易傷津耗液,因此出汗多易見口乾、尿少等症狀。平時可以喝「生脈飲」來生津益氣養陰,以西洋參5克、麥門冬3克、五味子2克,做為暑夏的保養。藥膳部分不宜過度溫燥進補,宜以「四神湯」健脾利濕而不燥熱,方中以蓮子、芡實、山藥、茯苓、薏苡仁,各6~10克等分,與排骨或小腸共同燉煮。 日常建議宜多飲水,一天可飲1,500至2,000毫升,若在外工作甚至可2,500至3,000毫升,以少量多次為宜;如何判定飲水是否充足,可依小便顏色是否過黃及尿量是否過少來調整,當太黃、量少時就是水分還不足。另外,多吃蔬菜,少吃重口味諸如烤、炸、辣味食物以防止濕熱更甚;宜酌量吃食瓜果類,瓜果汁多味甜,可補充津液;夏季濕熱,仙草、愛玉、綠豆、薏苡仁等適度食用,可達清熱利濕消暑氣功效。

Read More

〈醫師專欄〉跌一跤手腕骨折 骨鬆不可輕忽

■黃建榮 72歲林奶奶在廚房不慎滑倒,下意識用手一撐,一股劇痛從手腕傳來;送到醫院急診,X光片顯示「遠端橈骨骨折」。醫生問診後得知,林奶奶有骨質疏鬆症,且已經好幾年沒測量骨密度了。 像林奶奶的例子在門診中屢見不鮮。許多長輩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跌倒就導致骨折,往往是骨質疏鬆症作祟。骨質疏鬆症就如同骨頭裡的「無聲小偷」,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悄悄偷走骨質,讓骨頭變得脆弱、容易骨折。 「橈骨」是前臂的兩根骨頭之一,靠近手腕的一端稱為遠端橈骨。當跌倒時本能地會用手支撐地面,這時巨大的衝擊力往往會直接傳遞到手腕;如果骨頭不夠堅固,很容易發生遠端橈骨骨折。 對年輕人來說,遠端橈骨骨折通常需要較大的暴力,比如嚴重的車禍或高處墜落;但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即便是輕微的跌倒,如絆倒、在平地上滑一跤,甚至只是從椅子上摔下來都可能導致骨折。林奶奶在廚房滑倒本該只是皮肉傷卻重成骨折,說明其骨頭可能早已被骨質疏鬆症侵蝕。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量減少和骨骼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骨頭就像不斷在進行「建造」與「拆除」工程的建築工地,年輕時建造的速度快於拆除,骨量會逐漸增加,達到巔峰;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女性在更年期後,拆除的速度會逐漸超越建造,骨質就會開始流失。骨質疏鬆症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許多人直到發生骨折後才驚覺自己有骨質疏鬆,這也是為什麼稱為「無聲殺手」或「無聲小偷」的原因。 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增長、更年期後女性、體重過輕、家族史、長期菸酒少運動生活習慣、甲狀腺機能亢進疾病或類固醇藥物等。預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 2.規律運動:適度負重運動,如散步、慢跑、跳繩、太極拳等,有助於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密度。 3.戒除不良習慣:戒菸、限制飲酒及咖啡因的攝取。 4.定期骨密度檢查:建議50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男性以及有骨質疏鬆風險因子者,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DEXA)。 5.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患者,醫師會根據病情開立相關藥物,如雙磷酸鹽、副甲狀腺素等,以減緩骨質流失,甚至增加骨密度。 唯有提早預防、定期檢查,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擺脫骨折的威脅,擁有健康有活力的老年生活。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伸展+拍打 活絡筋骨氣血循環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環保志工投入回收分類,常一做幾個小時,彎腰、搬重物讓肩頸、腰椎承受極大壓力,普遍出現腰痠背痛、肩頸痠痛症狀。復健師設計2套運動操,簡單伸展加上全身拍打,活絡筋骨更促進氣血循環。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帶領復健醫學部團隊,在慈濟潭子環保教育園區推廣「運動操」,帶動環保志工都動起來。他強調,「人體最慢老化的器官是肌肉,所以老人也可以鍛鍊肌力,更能預防跌倒」。 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觀察,環保志工做回收的工作型態,需要長時間且持續彎腰、抬舉雙手與搬重物,對肩頸與腰椎容易造成負擔。團隊設計2套運動操,8大動作反覆循環,做一套深層舒緩跟放鬆,配合另一套24個部位從頭到腳,不同經絡跟穴道的通暢拍打功。 醫師陳佳菁指出,「設計的兩套運動操,主張簡單、方便、好操作,建議每次只要5~10分鐘,每天2~3次跟著影片做伸展」。

Read More

免住院 8月起門診打抗生素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8月起打抗生素從住院改門診處理,有醫師擔憂恐影響門診運作。對此,提案者之一、急診醫學會28日說,在注射室等獨立區域執行,且患者不用住院也可避免影響工作,如新加坡推行已久。 目前感染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患者,僅有居家醫療、行動不便者適用在宅急症照護,可在家中、機構中接受抗生素注射;至於行動自如的患者,若無法使用口服抗生素,就必須住院接受注射,僅有少數醫院提供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服務。 今年初國內急診壅塞達到前所未見程度,部分原因與門診住院一床難求有關。為此,健保署除祭出42億元救急診配套外;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指出,近日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中決議,將OPAT納入健保給付,預計8月1日起病患可在門診接受注射,盼緩解醫院病床負擔。 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質疑,抗生素注射需要1小時,門診只有1張診療床,若打1個病人可能1小時不必看診,直呼這是「智障政策」。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許建清則說明,以他奇美醫院為例,院內推行OPAT已5、6年,除了假日會在急診打抗生素,平常是在門診區的注射室進行,設置約10~20床,與看診區分開,很多醫院也有這樣的配備。 許建清表示,OPAT適用對象為行動自如的輕度感染症患者,過去住院一整天只是為了打抗生素,不會做其他的處置。實際經驗顯示,多數病患樂意接受OPAT,不用住院更不影響日常工作,國際間如新加坡推行已久。 針對醫師擔心實施OPAT可能影響怕感染的癌症病患,許建清解釋,醫院對這類病患都會注意,只要區隔就沒問題。

Read More

糖尿病前期 失智風險增5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血糖過高恐引發多種健康風險。許多民眾認為即便血糖偏高,若尚未確診糖尿病可不用太在意;但醫師提醒「這是錯的」,光是處在糖尿病前期,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風險就比正常者高出逾5成。 執業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糖尿病是重要的腦血管風險因子,高血糖對大腦的傷害主要來自2大機制,分別是血管路徑、神經元路徑。 高血糖會直接或透過高血壓等方式損害腦血管,導致白質病變與血管性失智症。慢性高血糖也可能傷害腦神經細胞,加速神經退化,影響記憶與學習能力。 魏士航指出,「這2條路徑可能同時作用、相互影響,讓大腦逐步退化」。尤須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合併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進一步加劇大腦損傷。 不少民眾對糖尿病前期缺乏警覺,誤以為只是血糖偏高,稍加控制飲食就能自然恢復,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魏士航以一篇刊登於《糖尿病、肥胖與代謝》期刊研究,說明血糖升高嚴重性。 這項研究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近45萬名40~69歲受試者數據,發現糖尿病前期者(糖化血色素介在42~小於48mmol/mol)的血管性失智症風險,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4%。 結果顯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在符號配對測驗中,反應速度比血糖正常者慢了約1%。差距看似微小,但顯示在高血糖狀態下,大腦處理資訊效率正在下降,也意味血糖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很可能在尚未確診糖尿病前就已經開始發生。 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大腦結構出現異常。被視為腦血管病變或老化早期指標的「白質高訊號(WMH)」比血糖正常者多出3%,顯示腦部小血管可能已受損。負責記憶與學習的「海馬體」也出現體積縮小現象,這種變化常見於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 魏士航表示,上述研究皆證實高血糖會對腦部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而非單純的老化現象;研究也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未來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會較血糖正常者增加42%,與已確診糖尿病者差異不大。 研究結果顯示,高血糖帶來的風險在糖尿病確診前就已悄然累積。魏士航提醒,切勿輕忽血糖異常狀況,避免錯過逆轉糖尿病前期的黃金時期,建議發現血糖偏高時主動諮詢醫師尋求協助。

Read More

無國外旅遊史 南市爆M痘 曾與不特定人親密接觸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27日新增1例M痘確診個案,衛生局說,該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但曾與不特定人發生親密接觸,因手部及生殖器出現膿疱症狀就醫後通報,已安排個案回診就醫、做好個人防治措施並聯繫環境清消。 市長黃偉哲呼籲高風險族群並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盡速接種兩劑M痘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完整接種兩劑之保護力可達9成。

Read More

放寬醫學生員額 醫團不滿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教育部將放寬醫學生員額,從1300名增加至近1600名,11個醫師團體27日聯合聲明指出,恐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與醫學教育品質造成重大影響,應審慎考量,不得貿然擴增。 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北市醫師公會、台南市醫師公會、基隆市醫師公會、桃園市醫師公會、宜蘭縣醫師公會、新竹市醫師公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等11個醫師團體聯合發出聲明,強調為捍衛國民健康守護醫學教育品質,應落實總量管制維持醫學生1300名員額。 11個醫師團體說,醫療人力政策關乎國民健康與醫療品質,不容輕率鬆動。醫師人力當前問題,並非人數不足,而是分布不均所致。唯有穩健規劃、落實總量控管,才能確保醫療資源永續與醫學教育品質不墜。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在韓國,當初政府為滿足醫師人力需求而提出醫學院增招政策,進而引發大批住院醫生請辭、罷工,因為問題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整個分配完全不公平,應解決醫師「直美」(醫學系畢業直接去醫美)、不願下鄉等的狀況才是。 林應然直言,韓國跟台灣的情況相近,現在教育部未經與各方協商,逕於今年6月同意當初以公費生名額設系的清華、中興、中山等3校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由原23名調增為35名,實已逾越原有總量管制原則。 除了放寬員額,林應然指出,政府更將國防醫學系自總量管制忽略不計,將使醫學生供給人數逼近1600人,恐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與醫學教育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韓國殷鑑不遠,台灣不容重蹈覆轍!」11個醫師團體嚴正呼籲教育部應儘速邀集衛生福利部與醫界代表(含醫師公會)共同研商,確立合理並兼顧醫療服務及醫學教育品質的適當名額規劃,未經共識,不得貿然擴增。應全盤審慎考量,方能守護國民健康、維繫醫療體系與教育品質。 教育部傍晚澄清,確實調整3所國立大學115學年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但是與衛福部取得共識,且並未逾越教育部權責維持總量管制1300名原則。

Read More

健保3新制 8月開放抗生素門診注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7日宣布,最快8月1日起,靜脈抗生素治療可免住院,估每年可省約3億點健保支出,全台135鄉鎮遠距醫療也將擴增至所有專科,並針對癌症化療用學名藥提獎勵措施。 健保署長石崇良27日表示,針對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術後感染等病情穩定、行動力良好感染症患者,若無法以口服抗生素治療,過去需要住院施打靜脈抗生素進行治療者,將推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方案。 石崇良指出,這次針對行動力良好、可自行出門患者提出此方案,由醫師評估是否適用,盼減低醫院住院負擔與急診候床壓力,也讓民眾不用被綁在醫院,若轉重症再改住院。 在給付方式部分,石崇良說明,每次療程5天,除藥費檢驗費另計,將以包裹式給付按日計費,每天給予1031點,若一天打兩次則給予1234點,並給予個案管理費500點,預計8月1日起實施。國內每年感染症住院患者約20萬人次,若以其中10%轉到門診治療計算,約有2萬人受惠,門診處置費共增加健保支出約1億點;但扣除同樣數量患者住院等健保費用,約可省下3億點支出。 此外,同為預計8月1日上路的還有遠距醫療擴大。日前共擬會通過,未來全台灣135個適用鄉鎮,所有科別都可以做遠距會診,適用地區人口約180萬人。為提升醫師做遠距醫療誘因,提升醫師診察費、訪視費30%;但僅限當地該專科當地醫師少於3名以下科別適用。 此外,還有學名藥鼓勵措施。石崇良指出,去年推出生物相似藥鼓勵方案效果不錯,使用率從7%增加到14%。今年則針對癌症化療藥物的學名藥,首波鎖定用於乳癌、肺癌等癌症的15種成分藥物,醫師處方使用學名藥每次處方可獲得150點獎勵,且藥費差額可保留在醫院個別總額中。 石崇良表示,盼藉此將化療中學名藥使用率自43%提升到70%,以目標33萬張處方箋計算,預估年度獎勵預算約5000萬點;長期盼藉此避免原廠藥變成寡占市場,改善供藥穩定性與韌性。

Read More

腳指關節腫痛 55歲男痛風性關節炎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55歲吳先生因右腳大拇指關節疼痛腫脹2~3天就醫,表示這種突發性關節疼痛已反覆發生多次,常發作的關節部位為膝蓋、腳大拇指、腳背等,且每次發作都會到附近的診所打針、吃藥。經醫師檢查發現,他的尿酸數值高達9.1mg/dl(男性正常值為2.5~7.0mg/dl),透過病史和檢查結果,確認右腳大拇指關節疼痛腫脹是由痛風性關節炎引起。 另外,吳先生的血糖、血壓和血脂肪也偏高,經給予藥物治療加上調整生活習慣,包括飲食、減重和運動,吳先生的檢查數值已經回到正常範圍,痛風發作的頻率也大幅減少。 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孟財表示,尿酸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身體內部的細胞代謝產生,約占2/3;二是來自飲食,約占1/3。人體細胞代謝產生的廢棄物,其中一部分是普林,然後普林在肝臟中被代謝成尿酸。 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多餘的尿酸透過腎臟排出體外。另外,若攝取紅肉、海鮮、動物內臟等高普林的食物,則會讓體內的普林含量增加,進而影響尿酸生成。 導致高尿酸發生的原因包含:1.腎臟功能受損,影響尿酸排出體外。2.攝取過多的高普林食物,增加尿酸生成。3.藥物、飲酒、肥胖也會影響尿酸生成和排泄。4.體質影響尿酸代謝差,造成尿酸過高。 一般來說,高尿酸的病人約有10%會發展成痛風,根據研究顯示,男性尿酸值越高,痛風發生的機率也越高。高尿酸除了會造成痛風之外,也和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包含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 高尿酸會引起腎臟發炎、腎臟功能衰退、尿路結石甚至併發輸尿管阻塞、腎水腫導致感染。另外,因為痛風發作導致疼痛,病人常常會去醫療院所注射和服用消炎止痛藥,久而久之造成腎臟功能異常,演變成慢性腎衰竭甚至洗腎。 陳孟財建議,想要預防高尿酸發生,務必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避免飲酒、維持理想體重、適度運動、定期檢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