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防法修正無罰則 民團憂空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政府預告《菸害防制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對電子煙以及未經通過審核的加熱菸新增沒入銷毀規定,並強化網際網路違法廣告行銷管制。民團18日表示,預告修正條文未訂罰則、未要求定期提交自控報告,強化管理恐淪為空談。 根據衛福部資料,112年3月22日施行菸害防制新法至今年1月底,實體及網路稽查違法電子煙、加熱菸合計61萬餘家件次,共開立4473件處分書;其中,150件處分書是針對網路平台廣告,但絕大部分的處分書均為第2年開立,顯示在主管機關國健署持續的溝通與要求下,與網路平台業者已有處理共識與方法,也確實展現成效。 尤其於執法的第2年,政府確實依法對違規廣告平台開罰後,平台業者無法再推卸責任,均直接建立內部監控與下架機制。網路社群平台上類菸品及未經核定通過審查之指定菸品的廣告明顯減少、持續進步中。 董氏基金會表示,菸害防制新法實施近2年來,已檢舉電子煙及加熱菸的違法案件3759件;其中,號稱「IQ*S台灣官網」的加熱菸網站2月發現網頁已下架,竟在3月改網址重新上架,主打加熱菸IQ*S最新系列,標榜功能、口味都更升級。 董氏基金會籲請政府,把握與重視現有業者已執行的自控機制,同時必須增列罰則,以落實網路業者確實主動監測電子煙及加熱菸廣告;另要求業者定期提交自控報告,並對網路業者自我監測機制必須訂有罰則。

Read More

3成5兒少 遭精神不當對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家扶基金會18日指出,家長管教小孩若涉及不當對待,恐影響兒少身心。據調查,有3成5兒少有受精神不當對待疑慮,更有約3成6曾想不開,呼籲家長正向傳達愛。 家扶舉辦「用愛包圍」記者會表示,衛福部統計,近年兒少受「精神不當對待」占比約5%,行為包含忽視、恐嚇、隔離、貶損、誘導偏差、目睹暴力等樣態;當伴隨其他類型暴力出現,或因無外顯傷勢,就難立即發現。 根據家扶兒少時期受教養情形調查顯示,有近9成家長曾以負向行為對待孩子,占比依序為57.7%「在孩子面前與他人爭吵」、55.6%「忙碌自己的事情,不會注意或回應孩子」、55.3%「表現出討厭孩子的行為或表情」、42.0%「期望孩子難以達成的目標」。上述行為也與兒少表達經常受家長負向對待行為較高占比者相似,且反覆的發生頻率都有傷害兒少心理的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有35.5%兒少有受精神不當對待疑慮。進一步了解這些兒少,有47.8%在近一週內自覺有「憂鬱」的情形、57.6%會「睡不好」,甚至有35.9%曾感到「想不開,甚至想死」。 家扶也提到,調查顯示,兒少時期有受精神不當對待疑慮的家長,在教養子女上有精神不當對待行為的疑慮也較高。原生家庭對待與互動經驗影響日後為人父母對待子女方式甚深,能覺察並轉化過往經驗的影響,是父母教養子女的重要課題與挑戰。 (珍惜生命,請撥打1995。)

Read More

喝酒進補 增加女性罹乳癌風險

記者張瑞惠∕南投報導 不少國人會以飲酒或食用含酒料理補身,對女性卻潛藏健康危害,除了會造成罹患食道癌及肝癌等風險上升外,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增加5~15%。大量飲酒的少女比少年更容易出現腦部損傷,負責記憶及決策區域的腦部區域其體積萎縮更明顯,也更容易出現宿醉和斷片等症狀。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陳奕廷表示,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酒精標準量,女性於1天應飲用少於1單位、即10克酒精,相當於65cc米酒;少於1單位的酒精,可以減少、但無法完全避免酒精相關風險。 陳奕廷指出,酒精是致癌物,除了會讓飲用者罹患食道癌及肝癌等癌症風險上升外;相較於沒有喝酒的女性,每天喝1單位的酒就會使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5~15%。懷孕及備孕的準媽媽更應完全避免飲酒,酒精接觸會導致胎兒發展異常,也會增加早產的風險。 另外,酒精會破壞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大量飲酒的少女比起少年更容易出現腦部損傷,負責記憶及決策區域的腦部區域其體積萎縮更明顯,也更容易出現宿醉和斷片等症狀。 陳奕廷強調,為了避免因進補誤觸酒駕問題,民眾若於飲酒或享用含酒補品後若有交通需求,應找代駕或改搭大眾交通工具;同時也可選擇不含酒精的補品,如人參雞湯、四物湯等,既能達到滋補效果,又能避免潛在的健康及酒駕風險。

Read More

連3週降 腹瀉就診仍5年最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8日表示,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連續3週呈下降趨勢,但仍為近5年最高;且近4週共接獲242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以檢出諾羅病毒為多。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第11週(3月9日~15日)腹瀉門急診就診21萬1256人次,較前一週25萬8896人次下降18.4%,仍為近5年(2021~2025年)同期最高 另全國近4週(第8~11週)共接獲242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152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50件,98.7%)為多。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諾羅病毒可透過受汙染的食物、飲水或器物,以及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傳播,其傳染力強且低病毒量即可致病,潛伏期約10~50小時,臨床常見症狀為水瀉及嘔吐,也可能有惡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病程長短(約1~10天不等)取決於所感染病原種類及個人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曾淑慧提醒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菜肴及食物貯存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且應避免生食生飲,食物徹底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此外,落實環境消毒清理亦有助於減少諾羅病毒傳播。 疾管署呼籲民眾如有水瀉、嘔吐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餐飲及旅宿業者務必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加強員工健康管理。如有疑似腸胃炎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48小時後才可上班。

Read More

北市聯醫住院醫 加班時薪僅136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17日指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對住院醫師高薪低報,短少金額高達薪資6成,加班費時薪僅新台幣136元。對此,北市聯醫表示,住院醫師不適用聘用人員聘用條例,加班費時薪係依當月時數計算並依勞基法加成。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接獲北市聯醫住院醫師投訴高薪低報,住院醫師的薪資表面上說月薪可達11萬元以上,實際上卻有超過半數是屬於獎勵、津貼性質,計算加班費、勞健保時都出現重大落差。進而發現每月真正的薪資竟不到5萬元,與月薪可達11萬元以上的說法有落差,短少金額高達薪資6成,加班費時薪僅新台幣136元。 對此,北市聯醫回應表示,住院醫師為契約進用人力,月薪由本薪、職級加給及生活津貼構成,並依此計算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險等相關保險費用,依法投保。 且住院醫師加班費不適用「聘用人員聘用條例」相關規定,加班費計算方式並非依據「各機關加班費支給要點」,而是按照勞動部民國108年8月28日函釋適用標準。 具體而言,住院醫師的加班費依當月正常班或輪班時數計算,每小時工資額按月薪分別除以320、349或373小時推算,並依勞動基準法第24條規定給予加班費加成,前2小時加給1/3;第3小時起加給2/3。 聯醫進一步說明,為獎勵醫護人員的努力與貢獻,視醫療作業基金盈餘發放獎勵金。部分獎勵金採按月發放,屬年度事業收支總淨餘數內分配,不屬於工資範疇。

Read More

新生兒染RSV 氣喘風險增4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在台灣全年皆有流行。醫師提醒,6個月內新生兒慎防RSV,不但重症與死亡風險最高,未來氣喘風險將增4倍,呼吸道後遺症恐長達10年,呼籲準媽媽孕期接種疫苗,助寶寶自帶抗體,一出生就有完整防護。 台北國泰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洪依利表示,研究指出,出生6個月內新生兒感染RSV死亡比例占5歲以下幼童感染RSV死因近五成(46%);且高達8成(83%)的RSV感染住院病例集中在0-6個月嬰兒;且更令人憂心的是,每4位因RSV感染住院的嬰兒中就有1位(28.7%)可能因病情惡化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密集治療。 根據臨床觀察,感染RSV的住院嬰兒平均需要3-7天的住院治療,重症的住院時間更可能長達20天以上,且RSV感染的影響並不止於急性期,一旦感染過,未來氣喘風險是未感染RSV新生兒的4倍外,許多新生兒在康復後仍可能面臨長達10年以上的後遺症,嚴重影響孩童的生活品質及正常發展,最常見的就是氣喘及反覆性喘鳴等呼吸道症狀。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建霈強調,兒童健康照護應從最早期的胎兒階段開始,因為在寶寶發展出自己的免疫力前,主要依賴母體提供的抗體來預防疾病,媽媽可以透過胎盤將抗體傳遞給胎兒,為新生兒提供初期的免疫保護。 黃建霈指出,媽媽接種孕期疫苗能顯著降低新生兒感染及死亡風險,例如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35%寶寶因新冠住院率;接種RSV疫苗,可使其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內罹患嚴重肺部感染的風險降低約70%;至於百日咳孕期疫苗則可有效降低寶寶高達93%的感染風險。建議孕期內的準媽媽,可積極與醫療團隊討論接種計畫,確保新生兒在生命最初的關鍵時期獲得最佳保護。

Read More

乍暖還寒 國健署籲保暖量血壓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時節進入3月中旬,卻仍有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國民健康署指出,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年長長輩,需特別注意保暖和氣溫變化。 國健署表示,依據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平均不到半小時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春季氣溫變化大,近日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國健署提供保暖護心3訣竅,首先,於低溫時段,應謹慎出行,尤其清晨和傍晚是溫度最低的時段,建議避開低溫和溫差較大的時段出門,天冷以室內運動為主,預防溫差對心血管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應多層次穿搭,保暖不失靈活,請民眾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添衣物,並特別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梢的保暖,穿著除保暖外亦須注意靈活活動。 並且,民眾應謹記722口訣,定期量血壓,建議1年至少落實1次722居家自我血壓測量,即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回,總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 國健署提醒民眾要注意心臟病及中風的徵兆,若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出現「微笑、舉手、說你好」做不到任一個動作之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醫院喊漲掛號費 邱泰源:不會漲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北區各醫院將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度,即醫院申報健保給付達到訂定之總額後,即使再增加收治患者,健保也不會再增加給付,部分醫院擔心患者越多恐使虧損越大,而計畫調漲掛號費。衛福部長邱泰源17日指出,醫院會落實自主管理,確實進行分級醫療,應不會出現掛號費調漲問題。 健保署指出,個別醫院總額制度原在南區實施,因控制健保預算之成效良好,4月份起將全區推動實施,新制度將會固定各醫院領的健保補助額度,當醫院達到訂定的總額後,再收治患者健保也不會增加給付,只會稀釋各別醫院之健保點值,部分醫院計劃調漲掛號費以價制量,並彌補超過總額後健保卻不予給付的額度。 邱泰源表示,醫院個別總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不僅控制醫院財源用在刀口上,還能促進病人醫療提高品質、促進健保永續,這樣創造三贏局面的新制,相信是各界樂見其成,只要醫院落實管理,打造分級醫療環境,各醫療院所的盈餘反而會增加,「不會出現增加掛號費的問題,請大家放心」。 由於未來大醫院避免點值滑落,門診將減少,民眾擔心掛號變難,或出現醫療人球。邱泰源表示,健保署透過門診、住院加權,與台北區急重症不受當年預算限制等3項配套,急重難罕等屬於醫療「剛性需求」,是受到1點1元點值保障,同時監測不當轉診,避免固定各醫院額度出現醫療人球。

Read More

消化不良 加劇僵直性脊椎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道健康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長期消化不良可能導致腸道發炎,進而影響免疫功能,甚至加重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情。 聯欣診所院長、醫師顏佐樺表示,腹脹、胃酸逆流、腹瀉、便秘或惡心想吐,都是常見的消化不良症狀。許多人習以為常,或僅依賴成藥緩解不適,其實,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約70%的免疫細胞集中於此,當長期消化不良,可能意味著腸道功能受損或失衡,進而導致腸道發炎,甚至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顏佐樺指出,曾有一位近60歲的客戶,因僵直性脊椎炎疼痛不已,雖已長期服用消炎藥物,但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前來就診。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客戶自小受便秘與消化不良困擾,且隨著年齡增長,無論是腸道問題還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狀況皆日益加重。 經安排「腸保健康2.0套組」檢測,以多方評估腸道健康狀況,檢測結果顯示該客戶腸道處於高度發炎與免疫活化狀態。 根據檢測結果,該客戶接受個人化飲食調整,包括低麩質飲食、補充Omega-3魚油、益生菌、抗發炎食材如薑黃與深海魚。半年後,腸道發炎改善,不僅消化不良與便秘獲得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發作頻率也大幅降低,甚至減少了消炎止痛藥的使用。 顏佐樺表示,發炎是人體的防禦機制,有助於抵抗感染與修復傷口,但現代飲食精緻化(高糖、加工食品、反式脂肪)、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慢性發炎,使身體即使無感染仍處於發炎狀態。 腸胃作為免疫防線,受飲食與壓力影響,腸道菌群易失衡,導致發炎因子進入血液循環,增加全身慢性發炎風險,並與腸漏症、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健康問題相關。 顏佐樺提醒,腸胃長期發炎不僅可能引發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還可能影響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程與症狀表現,不可輕忽。

Read More

中醫小針刀擺脫惱人耳鳴

■陳俊銘 耳鳴是指在沒有相應外部聲源的情況下,所產生一種主觀的聽覺,即醫師無法用儀器偵測得到,此種聲音並不是由聲波產生,而是神經訊號異常或受損所致。當單側或雙側的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卻一再聽見嗡嗡聲、鈴聲、轟鳴聲、哨聲、嘶嘶聲或500Hz~1200Hz鳴響,甚至更高,或更複雜的聲音,嚴重的耳鳴會影響患者的專心或注意力,但不會造成患者進一步聽力缺損的情形。 造成患者聽力缺損的原因,例如噪音曝露、突發性耳聾、耳毒性藥物、耳部感染等,常會伴隨耳鳴。 造成耳鳴的常見原因包括,從外耳的疾患(耳垢阻塞,外耳道炎),中耳疾患(鼓膜穿孔、耳毒性藥物、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神經傳導路徑的疾患(聽神經痛、腦幹血管硬化)及大腦皮質的疾患(腦中風、退化症、失憶症),只要在聽覺傳導路徑中任何一處出了問題,就可能產生異常的聲音。 耳鳴可分為4個等級:一級:要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仔細聽時,才聽得到耳鳴聲。二級:稍安靜時,例如睡覺時,就可以聽到耳鳴聲。三級: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可以勉強聽不到。四級: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仍非常大聲。 耳鳴病名首見於《內經》,其病因病理主要為風熱外邪侵襲、肝火上擾清竅、痰火雍結耳竅、腎精虧損、脾胃虛弱等。 主要治療如下:風熱侵襲,治宜疏風清熱、散邪通竅,方以銀翹散主之;肝火上擾,治宜清肝瀉熱、開鬱通竅,方以龍膽瀉肝湯加石菖蒲;痰火壅結;治宜清火化痰、和胃降濁,方以二陳湯加黃芩、薄荷、生薑;腎精虧損,治宜補腎益精,滋陰潛陽,方以耳襲左慈丸主之;脾胃虛弱,治宜補健脾益氣、升陽通竅,方以補中益氣湯加石菖滴 。 中醫小針刀治療有助耳鳴改善,按壓耳後頸部胸鎖乳突肌,尋找條索狀硬結痛點,以針刀剝離,改善緊繃,改善內循環,耳鳴聲下降!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有效改善耳鳴。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