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建議納管醫美針劑、光電治療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醫美糾紛頻傳,立法院法制局16日提出報告指出,主管機關雖已透過特管辦法限制部分手術項目醫師資格,但對於肉毒桿菌、玻尿酸、雷射、電波等非手術療程,仍未納入管理,建議修正特管辦法,將美容醫學針劑注射與光電治療納管。 法制局在「醫美爭議之相關法制問題淺析」報告中提到,台灣醫美市場快速成長,但醫療爭議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在於醫師資格認定與管理不明確。目前領有醫師證書並依法登記者即可執行醫療行為,因未設立美容醫學專科,導致各科醫師皆能投入市場,專業水準參差,民眾難以分辨。 法制局指出,現行特管辦法僅針對削骨、隆乳、大量抽脂等手術設定資格限制,卻未涵蓋最常見且爭議最多的針劑注射與光電治療,缺乏統一認證與管理。建議主管機關修正規範,對相關操作醫師設定明確資格限制,以降低糾紛風險。 此外,法制局指出,衛生主管機關與多數法院實務均將美容醫學視為醫療行為,優先適用醫療法,導致醫美疏失責任僅適用醫療法第82條,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無過失責任規定。 法制局並引用學者研究指出,美容醫學應區分治療性與非治療性,前者如唇顎裂修補、燒燙傷重建,屬必要醫療;後者如隆鼻、抽脂、注射肉毒桿菌等,主要滿足主觀美感需求,且已高度商業化,與以公益為核心的醫療服務存在差異。法制局建議,應修法將非治療性美容醫學納入消保法適用範圍,以加重業者責任,並遏止不實廣告與過度商業化,促進醫美產業健全發展與保障消費者權益。

Read More

雙和貼護病比1:13 違規? 衛福部要查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雙和醫院急診近日張貼「護病比1:13」與「待床63人」公告,引發網路討論。院方16日表示,公告用意在說明急診壅塞情況,避免民眾頻繁詢問影響醫療品質,並盼落實分級分流。 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分享照片,顯示雙和醫院急診張貼「本急診目前護病比1:13」,與衛福部公告白班標準1:6明顯落差。另一張告示則寫明「待床人數63人」,並附上鄰近慈濟、耕莘、亞東醫院的待床人數。 公告寫著「若不耐久候,請至附近急診」,貼文引起熱議。有網友稱,「這麼忙,還有時間打字張貼」。 雙和醫院昨天表示,急診就診民眾與等待住院病患人數為動態變化,於急診壅塞時,民眾時而會頻繁詢問醫護人員,仍需等待的就診時間。 為避免影響醫療品質,才會張貼相關文宣,期待民眾體諒,等情況緩解後,便會撤除告示。 院方表示,去年雙和醫院急診就醫總人數8萬5794人次,今年1至7月急診就醫,已超過5萬人次;近期急診週間待床人數超過60人以上、近期週間滯留人數約80人、本週通報消防局滿床次數已達22次,是新北地區醫學中心最壅塞的醫院。 院方說,加上急診醫療須依照檢傷處理原則,優先搶救危病人,動態應對急重症病人,加上大量的留院觀察病人,才會造成民眾候診時間可能會超出預期。 雙和醫院表示,急診護理人力依據通報衛生局病床數,及全年就醫人數而定。院方目前正積極充實護理人力,同時也盼民眾體諒醫護人員辛勞,依照醫療分級分流原則,選擇就醫場域,一同打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對於護病比高達1:13引發外界關注,衛福部長邱泰源回應,將立即了解狀況,強調不容許醫院違反規定,並承諾持續改善醫護工作環境,確保急重症醫療量能。

Read More

姿勢性低血壓 嚴重恐致命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日前因姿勢性低血壓昏倒緊急送醫治療,目前還在住院中。醫師指出,低血壓發生時體力會變差,器官循環也受影響,急性血壓下降更會造成器官供血不足而休克,嚴重可能引發致命危險。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當收縮壓低於90mmHg或舒張壓低於60mmHg,就是所謂的低血壓。 針對低血壓成因,林謂文說,有3大可能,首先是心臟出問題,心臟收縮打出去的力量決定血壓高低,心臟出問題就會低血壓,常見發生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患者。 另一則是大量排汗導致身體脫水,林謂文表示,若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血液容積不足會引起血壓下降;又或者是本身是低血壓體質,如果沒有吃早餐,在長時間的禁食之後,水分不足也會低血壓。 最後為血管張力不足,林謂文指出,可能因為自律神經病變影響到血管收縮,當血管擴張無法收縮,就會導致血壓下降。 林謂文也提到,要特別注意的是,血壓突然下降最危險。本身長期低血壓患者,身體可能已經適應,不見得會有症狀,但如果血壓突然從110、120下降到70、80,這樣的波動會讓身體不適,出現頭暈、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暈厥、全身無力、容易疲倦等症狀。 他提醒,低血壓發生時代表體力變差,器官循環都會受影響,急性血壓下降會造成器官供血不足而產生休克,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預防方法就是盡快找出發生原因加以矯正,例如大量補充水分,或是針對疾病治療。

Read More

台大友善兒童空間不拆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台大兒童醫院3樓友善兒童空間傳出將拆除,改作成人醫療使用,引發兒童醫院變質議論。院方15日澄清強調「不會拆除」,是因要成立專門兒童心智病房而暫時使用,未來將復原。 台大兒童醫院在2014年揭牌,成為台灣首家正式營運的兒童醫院,寫下兒童醫療里程碑。然而,台大兒醫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兒童心臟會客室:聊聊孩子們的心事」發文透露,院方決定拆除(後更正為改裝)3樓的「生理檢查區」,暫時挪給成人科醫療業務使用。陳俊安在文中表示,感謝當年瑞信兒童基金會的贊助與規劃,「讓這裡成為全台灣兒童友善醫療的代表性地標。」還提醒最近會路過兒醫的民眾,不妨晃到3樓,照相留下紀念。 此消息一出掀起網路討論,紛紛喊話「不要為了大人的門診,而捨去兒童溫暖幸福的待診環境」、「這後續會改回來嗎?要不然失去兒童醫院的本質了」。 對此,院方15日發出聲明澄清,由於要成立專門的兒童心智病房,因此暫時使用兒醫3樓空間,原先的裝置藝術及空間不會有任何拆除及破壞。

Read More

乳癌血癌患者取卵 補助7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支持與協助癌友保留未來生育希望,並減輕罹癌者進行生育保存療程之經濟負擔,自114年9月1日起,衛福部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初步先針對具我國國籍之18歲至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預估首年將有600位癌友受惠。 國健署表示,補助額度,女性取卵療程每次補助上限新台幣7萬元,男性取精處置保存每次補助上限8000元;若實際支出金額未達補助金額上限者,則依照該次療程的實際支出金額,給予補助。每人一生至多補助2個療程。 國健署指出,民眾在接受癌症等疾病治療時,可能面臨導致生育機能下滑或喪失之醫療處置,然而,若年輕癌症患者能夠在接受治療前,了解自己的狀況和需求,事先採取合適的生育保存對策,等完成癌症治療後,可依據個人身體狀況,規劃未來的生育計畫,幫助年輕的癌友可以達成為人父母的願望。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癌別,每年新發患者約2萬名,且持續以每年5%到7%成長率在增加,不到40歲患者約1成;卻僅約1成患者有機會在治療後仍完成生育願望,過去就算使用停經針,也僅增加1成機率,凍卵則可提升到4成。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說,血癌患者要做骨髓移植前,必須先做非常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把骨髓全部清空,這過程也會嚴重傷害患者的精卵細胞,導致喪失生育的能力,盼透過此方案,許病人一個未來。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呼籲,罹患乳癌或血液癌民眾,務必與醫事人員仔細討論癌症治療是否可能造成生殖機能下滑或喪失、癌症治療程序之急迫性、生育保存對癌症治療程序的影響等,經評估身體狀況後,再決定是否接受生育保存。進行生育保存後,亦應依醫囑接受癌症治療。

Read More

長者耳背險釀火災 速評估戴聽覺輔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你家長輩是否曾因聽不到水壺燒開聲音、差點引發火災?或是家中電視音量越開越大聲?其實這是隨著年紀增長,產生退化性聽力損失,聽損不僅會讓長輩因聽不清楚家人朋友的交談而產生嫌隙、影響人際社交互動,降低生活品質,更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65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功能退化問題,聽力受損會產生溝通困難,更傾向於避免社交、減少與外界互動,不但產生孤立感,大腦也會缺乏刺激,增加認知功能的衰退,因此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重要可變因子之一,JAMA Neurology期刊即指出,重度聽力損失者,其失智症風險增加約4.94倍,不可不慎! 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搓手聽篩法」可說是相當簡易的初步聽力篩檢方式,透過是否能聽到搓揉手指發出的微弱聲音,即可粗略評估一個人的高頻聽力狀況。 聽損雖不可逆,但只要及早進行聽力評估,配戴聽覺輔具,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如發現長輩有聽力健康疑慮,建議尋求專業聽力評估,協助守護長輩聽力健康。

Read More

慢性病年輕化 30-40歲代謝失衡明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別以為慢性病是中年人、退休族才需要擔心的事,專家警告「慢性病年輕化」正成為新常態,從三高、脂肪肝到代謝症候群,30歲出頭的年輕人逐漸出現健康紅燈,卻常將身體警訊視為只是工作累、壓力大。 根據國健署資料,近年來青壯年族群的代謝性疾病診斷率持續上升,顯示慢性病已不再是高齡族群的專屬風險。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從多年健檢數據中發現,30~40歲的受檢者已有明顯比例出現血脂異常、肝功能偏高、血壓與血糖異常等代謝失衡跡象。 美兆健檢診所醫師王浩恩說明,現代人高工時、高壓力、長期外食與久坐習慣,正是慢性病年輕化的關鍵共犯。「我們第一線觀察到,許多來自科技業、金融業、創意產業等高工時、高認知負荷的年輕工作者,雖然年紀輕,卻已有代謝症候群前期或相關風險因子累積的現象。」 王浩恩解釋,高壓生活讓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造成內分泌與代謝系統負擔,加上缺乏運動、晚睡熬夜與高熱量飲食,讓「表面年輕、內在老化」情況越來越普遍。 王浩恩說明,年輕的身體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因此往往在疾病被發現以前,並不會有明顯不適感,但當症狀出現時,通常代表已經累積一段時間,甚至可能已經進入慢性病發展階段。 面對慢性病年輕化,衛福部也已正式將「30歲以上成人預防保健」納入健康政策的推廣主軸,鼓勵民眾建立定期健檢習慣,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不僅有效預防惡化與長期傷害,更能減少未來醫療支出。王浩恩也呼籲,30歲起是健康轉捩點,保有良好的逆轉修復體質,若能養成固定健檢,將有機會在疾病發生前掌握警訊、阻斷惡化路徑。

Read More

高市累計類鼻疽3死 皆逾50歲男性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7月上旬丹娜絲颱風過後迄今,高雄市累計有3例類鼻疽確診死亡,皆為年逾50歲以上男性,分別住在楠梓、左營、梓官區;衛生局說,3例皆於丹娜絲颱風過後通報確診,2例有高血壓、肝病等慢性病史,其中1人曾接觸汙水汙泥;另1例則有長期自行上山取用山泉水習慣。 衛生局表示,類鼻疽桿菌是土壤腐生菌,存在於土壤、水源;主要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汙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汙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了受汙染的塵土而受到感染的情形。 由於風雨災後土壤及泥水中的病源菌容易暴露於地面,民眾接觸汙水、土壤時要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個人防護,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是高危險群,民眾及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 衛生局提醒,山泉水、井水等非自來水水源,請民眾使用前務必先煮沸,切勿生飲,在取用時也要留意身上有無傷口,避免接觸感染。

Read More

狼醫平台「漏勾」3狼醫執業中 衛福部研議調查期停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立委陳菁徽14日指出,衛福部狼醫查詢平台已經上線,但民團指出,有紀錄的7名狼醫仍有3名仍持續執業,讓民眾難以理解。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查詢平台目前是以司法判決資料為主,下一階段將會揭露涉性平事件醫師懲戒資料,預計半年內完成電腦改版並揭露被懲戒醫師名單。 陳菁徽指出,雖然衛福部一再強調須待法院判刑後才能啟動懲戒程序,但其實地方政府近期已經用行動證明,當醫療人員有涉案疑慮時,可以更用積極作為,立即啟動行政調查,並迅速將案件送交懲戒,讓涉案醫師在調查期間就暫時停職,後續再排定舉行懲戒委員會。邱泰源曾說「爛咖沒有那麼多」,但事實是還有3名狼醫還在執業,資料卻沒有在出現平台上面。 立委林淑芬指出,據她調查尚有多起狼醫事件未被列入平台,還有事件發生在112年以前現在仍在執業,且狼醫平台僅揭露「狼醫對患者」,但不應侷限對患者,也應該包含對護理師及利用職場教學之便的範圍。 邱泰源指出,針對醫事人員涉入性平事件,在調查期間是否應停職一事,預計8月下旬舉行會議,邀集醫事人員與法規等專家,共同研議如何在符合法律規範與社會期待的前提下執行措施。同時,衛福部也將針對醫師法現行條文提出函釋,明確說明移送懲戒的適當時機。 邱泰源表示,公布相關資訊也要從技術面跟專業面去討論,這部分衛福部也一直與跟司法院聯繫,但還沒完全直接串接,且現在是人工登記,以後相關都會將要修改電腦格式,讓資料可直接連結,以期沒有漏網之魚。 另外,針對「涉及性平事件的醫事人員是否要停職」,甚至判決有罪直接廢止醫師證書、永久不得執業等,這些議題將會在8月下旬舉行的會議中進一步討論與釐清。

Read More

因應風災 無健保卡可例外就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健保署14日宣布,因應颱風造成部分區域災情,可能有民眾無健保卡但需要就醫情事,健保署已經請各特約醫療院所協助以「例外就醫」提供服務。 健保署強調,民眾毀損或遺失健保卡可申請免費換發新卡,只要健保卡申請表註明「楊柳颱風受災」,至各地郵局或透過當地戶政事務所(限本國籍)、部分公所(可現場製卡之公所)及健保署各服務據點申請新卡。健保卡遺失或損壞,仍可持慢箋至藥局領藥,依例外就醫處理;若藥品或處方箋損毀或遺失,亦可向醫師表明重新開立處方,後續申報費用時註明「R007」即不列入重複用藥計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