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過後 類鼻疽+3 鉤端螺旋體+4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丹娜絲颱風過後,中南部連日豪雨造成多處淹水,疾管署5日公布,上週新增3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分為高雄市2例,台中市1例,3人都有汙水、汙泥的接觸史;且風災後也確認新增4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分布在台中市3例以及花蓮縣1例。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新增3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均為丹娜絲颱風後發病之病例,個案居住高雄市2例及台中市1例,年齡介於5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1-30日。 今年國內累計35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2例死亡,為歷年同期第3高,低於2005年及2024年(均48例),以65歲以上(22例)和50-64歲(1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27例)為多,其次為台中市(5例)、台南市(2例)、屏東縣(1例),其中13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分布高雄市(11例)、台南市(1例)及台中市(1例)。 另今年截至8月4日累計19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低於近5年同期,其中4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分布台中市(3例)、花蓮縣(1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2-22日。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由於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病源菌等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除了接觸傳播外尚可能造成吸入性感染,請民眾清理家園時除佩戴防水手套及長靴外,亦請佩戴口罩,避免吸入受汙染的塵土或水滴。 曾淑慧提醒,目前雖尚未出現登革熱/屈公病本土病例,但今年截至8月4日累計124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為近6年同期次高,仍有造成疫情擴散之風險。

Read More

醫療送到家 健保在宅急症照護 實現在地安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85歲的張伯伯,因腦部出血住院治療,出院後銜接居家醫療照護,由於行動不便長期臥床,仰賴醫師及護理師定期提供居家醫療照護。某日張伯伯因上呼吸道感染,經居家醫療醫師緊急訪視並診斷為急性肺炎,建議家屬透過「在宅急症照護」模式,在家接受肺炎相關治療,讓張伯伯在熟悉家中接受治療,同時減輕家屬往返醫院照顧的負擔。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表示,自去年(113年)7月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呼吸治療師等組成照護團隊共同提供急症居家醫療服務,滿足就地(在家、機構)獲得完善的全人全程照護。 該計畫收案對象以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等3類,醫療團隊將醫療送進住家或安養機構,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丁增輝指出,目前中、彰、投共有42個照護團隊253家院所可提供在宅急症照護,從計畫上路以來,共照護769位民眾,因應居家醫療的需求增加,該計畫收案人數亦逐月增加,未來擬再擴大收案的對象。民眾欲進一步瞭解在宅急症照護院所名單與相關訊息,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查詢。

Read More

打鼾睡不好傷腦 增加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有名40多歲業務主管,因應酬拚事業體重扶搖直上,夜晚開始出現如雷貫耳的鼾聲,還因精神一天比一天差,險丟工作才驚覺就醫。經檢查發現是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正壓呼吸器的輔助治療後,終於白天重拾良好工作精神。 台大睡眠中心主任許巍鐘醫師指出,據估計有45%成年人會打鼾,但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5倍,同時升高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且台灣超過40歲男性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是女性的9倍之多。 許巍鐘表示,臨床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好,會降低腦淋巴清除功能,累積毒素、造成記憶力減退、恐加速神經退化。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的影響不僅在患者本身,對患者家庭和和社會更是巨大的壓力。 然而睡眠呼吸中止症並非無法解決,許巍鐘提醒,透過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即可獲得良好效果,在睡眠時透過面罩持續傳送穩定的氣流到上呼吸道,撐開阻塞的氣道,保持呼吸道暢通,避免呼吸中斷,睡得好不僅能改善生活品質,更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Read More

LDCT篩出肺結節 半年增逾1cm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4歲林先生長期吸菸,去年參加政府補助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發現肺部有1顆0.6公分的結節,醫師建議半年後追蹤檢查,經追蹤發現該顆結節竟已增大逾1公分,立即手術切除,診斷結果為第1期肺腺癌,所幸因早期篩檢並積極追蹤治療,林先生才可免於化療等後續治療,現在只需定期追蹤即可,成功把握黃金治療期。 衛生局指出,肺癌早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等症狀,往往已是中晚期。透過LDCT檢查,能偵測到X光難以發現的小型肺部結節,檢查前不需禁食與禁水,亦無需注射顯影劑,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最有效工具。 目前政府提供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LDCT檢查,包括: 1.具肺癌家族史: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者。 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例如每天1包菸,共吸菸20年;或每天2包菸,共吸菸10年,皆為20包-年)。受檢者目前有吸菸情形均需接受戒菸服務。 台南市有14家醫院提供公費肺癌篩檢服務,符合篩檢條件者可先以電話聯繫醫院服務窗口,以利安排檢查及減少等候時間。

Read More

壓力山大 43%爸爸中度憂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了解爸爸在育兒歷程中的心理狀況與挑戰,兒福聯盟4日公布《2025年父親壓力狀況調查》,調查發現,有43.3%的爸爸呈現中度以上憂鬱傾向,其中14.4%達到重度或極重度,主要為經濟壓力;8成爸爸坦言收入不足夠應付日常開銷,反映出爸爸在家庭與社會之間承受著難以訴說的心理重擔。 另一方面,面對壓力時,有4成爸爸完全不對外求助,政府雖設有免費心理資源,但竟有9成6的爸爸表示「不知道或從未使用」,資源形同隱形。 調查顯示,經濟問題(72.6%)與育兒教養(55%)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其次為工作(53.0%)、家務分擔(41.7%)與親密關係溝通(40.4%)。也有約2成的「三明治爸爸」同時需要照顧年邁父母(20.8%),形成「上有老、下有小」的照護壓力鏈。 育兒開銷龐大,讓多數爸爸壓力倍增。調查發現,共有近8成爸爸坦言孩子出生後,家庭支出明顯增加,收入難以應付日常開銷。 調查發現,有78%的爸爸選擇用娛樂、運動來轉移注意力,近6成會尋求情緒支持(59.6%),但也有高達4成完全不求助,選擇裝沒事、自己扛(41.8%)。 然而,當情緒長期無法抒發,也可能悄悄影響與孩子的互動。中度以上憂鬱的爸爸中,有1/3坦言經常在疲憊時忽略孩子(34.1%)或大聲責備(34.7%),反映出心理困擾不只影響爸爸自身,更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情感發展與家庭氣氛。 雖然政府育兒政策逐漸完備,實際使用率卻偏低。42.4%的爸爸因經濟壓力無法請假、40.2%擔心影響升遷考績、19.5%擔心返崗困難,更有不少人害怕遭受異樣眼光。 兒福聯盟提出兩點呼籲:一是打造男性心理支持網絡,讓爸爸敢說也能被聽見,呼籲政府在推動心理政策時,應納入父職角色的特殊處境,設計出更貼近爸爸日常的服務方式。 第二是讓職場成為育兒後盾,而非壓力來源。值得參考的是南韓政府推動的多項友善父職政策,包括延長男性育嬰假、提高雙親共同請育嬰假的全薪補助,提升爸爸育兒的可行性與職場支持度。

Read More

狐臭味難聞 嗜肉乳製品加重體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多歲上班族陳先生,長年飽受腋下異味困擾,每逢夏季,白襯衫腋下總出現明顯黃漬,並伴隨刺鼻氣味,不僅影響與同事間的互動,也逐漸削弱自信心。直到近期,為了追求理想對象,他選擇微創治療,整個療程僅約2小時便完成,隔天異味便明顯消失,成功找回自信。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沈孟暵指出,俗稱「狐臭」的腋臭症,主要源於腋下的頂漿腺(大汗腺)。當這類汗腺分泌的汗液與皮膚表層細菌作用分解後,便會產生特殊異味。 台灣約有10%的人口受狐臭困擾,多數在青春期後症狀開始明顯,遺傳則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若雙親皆有狐臭,子女發生機率高達60%至80%。此外,臨床上發現濕耳垢者亦屬高風險族群,是常見的觀察指標。 除了遺傳,飲食與生活習慣也會影響狐臭的嚴重程度。沈孟暵提醒,攝取過多肉類、乳製品、辛辣食物等,都可能加重體味。有些病人曾誤以為「擦酒精」可以去除狐臭,結果反而刺激皮膚,導致紅腫、刺痛甚至毛囊發炎。 沈孟暵表示,目前腋臭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從居家護理到專業醫療介入,提供患者不同程度的改善方案。對於輕微症狀,外用止汗劑是最常見的選擇。 若期望中長期效果,可選擇肉毒桿菌素注射,透過抑制腺體的神經傳導來減少排汗,效果約可維持4到6個月,適合那些無法接受手術,或者僅希望在夏季期間改善症狀的患者。 對於希望長期或永久改善狐臭困擾的患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傳統的頂漿腺刮除術透過小切口進行腺體刮除,雖然出血少、傷口小,但恢復期相對較長,術後需要壓迫固定,且可能留下疤痕。 近年來,微創治療,例如磁波熱能除汗術,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特色是無傷口、無出血、疼痛感低,且幾乎沒有恢復期。 沈孟暵提醒,若長期受到狐臭困擾,建議及早就醫諮詢,評估適合治療方案,告別氣味困擾。

Read More

控制體重 可逆轉中早期脂肪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根據2025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醫師指出,「脂肪肝不僅是肝臟堆積油脂這麼簡單,它背後往往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異常息息相關,更有可能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癌,甚至心血管疾病。」 從每年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看,幾乎半數以上民眾有脂肪肝,苗栗為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陳全福說明,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又與代謝症候群密不可分。這類患者多數合併肥胖、糖尿病或高血脂,導致肝臟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形成「代謝性脂肪肝病」,若未妥善控制,將進一步演變為「代謝性脂肪肝炎」,肝臟細胞長時間發炎,易演變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風險,重度脂肪肝患者歷經10至20年,有1%機會演變成肝癌。 陳全福說,許多人以為B、C型肝炎是肝癌主要原因,但隨著台灣在抗病毒藥物上的成果,B、C型肝炎患者數已大幅減少,但肝癌發生率卻未明顯下降。研究發現,8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不等程度的脂肪肝,肝臟細胞內因為儲存太多的脂肪,導致肝細胞受損,進而產生纖維化,這是導致肝癌的高風險因素之一,卻經常被大眾所忽略。 針對脂肪肝的治療方式,陳全福強調,「中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而控制體重則是最有效的關鍵策略。」他說明,研究與臨床經驗皆顯示,當體重減輕5%,即可有效降低肝臟內的脂肪堆積;若體重下降幅度達到7%至10%,對於脂肪肝所引發的發炎現象也有明顯改善作用;而當體重減輕超過10%,甚至有機會讓肝臟纖維化的情況出現逆轉,使肝功能恢復更健康的狀態。

Read More

三高慢性病死亡數超越癌症 PCSK9血脂調節劑 9月擴增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指出,三高慢性病死亡人數超越癌症,高血脂藏心血管危機。針對頑固型高血脂,已通過PCSK9血脂調節劑擴增給付、使用時間由6個月延長為12個月,預計9月1日實施,受惠患者預估超過5000人。 健保署長石崇良3日指出,統計全台每年有超過800萬人飽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其相關共病所苦,導致健保支出高達3600億元,占總醫療支出的4成,且情況逐年惡化,針對頑固型高血脂患者,當患者已經使用一線、二線藥物,控制效果仍有限,健保近日通過將昂貴的第三線降血脂藥PCSK9擴大給付。 石崇良表示,PCSK9血脂調節劑用藥條件,已由為低密度脂蛋白(LDL)超過135以上,放寬到100以上即可,希望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還是要先經過前二線的藥物治療,後續再搭配這款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放寬給付後,預計健保新增藥費為1億5百萬元到4億4300萬元之間。 健保署表示,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20歲以上台灣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且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為台灣民眾死因第2名及第4名,民眾死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病人數已超越癌症死亡人數。

Read More

每10位糖友 4人面臨腎功能惡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血糖控制得好,就代表一切都穩了嗎?」醫師提醒,這句話可能是許多糖尿病患者對腎臟健康最大的誤解。根據統計,每10位糖尿病患中,就有4位會面臨腎功能惡化,大多數人在早期毫無症狀,直到出現下肢水腫、泡泡尿,甚至嚴重疲倦的症狀時,才發現已是慢性腎臟病晚期。 開業診所院長謝安慈指出,門診中常見許多糖友以為有按時服藥、血糖穩定就代表控制良好,卻因忽略了尿蛋白和腎功能檢查,錯失了治療黃金時間。 腎臟擁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功能已流失7成,身體仍然能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作。這也讓糖尿病腎病變成最難察覺、最常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糖尿病不只是看血糖,還要定期檢查糖化血色素、腎功能和尿蛋白,才能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避免腎臟受損。 一般人從40歲開始,每年腎絲球過濾率 (eGFR)會自然下降1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ml/min/1.73m2),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控制不佳,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會遠比一般人更快,甚至在短短幾年就進入洗腎階段。 謝安慈表示,糖尿病腎病變並非無法被察覺,透過簡單的尿液與血液檢查就能提前發現。現在有些糖尿病用藥除了能穩定血糖,對心臟與腎臟也有保護效果,更有研究顯示,其中一種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若能及早使用,有機會延後26.6年進入洗腎,對患者生活品質是一大突破,甚至可望終生不用洗腎! 謝安慈建議,所有糖友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腎功能,同時與醫師討論是否使用具腎臟保護作用的藥物,只要及早發現腎臟病,配合正確用藥,可以為自己多爭取腎臟的健康時間! 謝安慈更提醒,如果65歲以上,符合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有腎臟病家族史等任一項高風險因子,請務必主動至醫療院所檢查腎功能。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調理氣血肝腎治禿髮

■陳俊銘 人的頭髮約有10萬根,平均1天掉20-100根,這是正常生理現象。超過了這個數目,才算是病態脫髮。正常的毛髮生長到特定期間,就會停止生長,毛囊逐漸萎縮,經過一段時間,毛髮又恢復新生的能力,由新的毛髮取代舊的毛髮。而頭髮的生長期比其它毛髮長,約2-3年,每週可長2-3毫米。 禿髮的原因可分為「瘢痕性」與「非瘢痕性」兩種,後者較為常見。這類禿髮並不是因為發炎反應引起,通常毛囊本身並沒有受損,部分的禿髮恢復的機會較大。而瘢痕性禿髮,起源於毛囊受損而產生的非可逆性禿髮,一旦頭髮發生細菌感染形成毛囊炎,黴菌感染導致髮癬,或罹患扁平苔癬,結締組織疾病及放射線照射後,日積月累形成四面光滑,毛髮完全消失的禿髮,恢復的機會較小。 常見非瘢痕性禿髮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1.全身症狀:倦怠、疲勞、缺乏食慾。2.頭:頭暈、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3.眼:眼睛疲勞、淚眼、視線模糊、眼睛乾澀。4.耳:耳鳴、耳阻塞感。5.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味覺異常。6.喉嚨:阻塞感、異物感、發癢、長期咳嗽。7.手:發麻、發抖、發冷、感覺異常。8.腳:麻木、發冷、疼痛、肌肉跳動。9.肌肉,關節:頸部緊繃酸痛、肩膀緊繃酸痛、肌肉疼痛、下背痠痛。10.呼吸系統:呼吸困難,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11.心臟:心悸、心臟無力感心胸悶、胸部壓迫感。12.血管循環:血壓起伏大心臉部潮紅燥熱、暈眩、血氣上衝。13.消化器官:惡心、嘔吐、胃痙攣、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14.膀胱:頻尿、排尿不易、殘尿感。15.生殖器:性功能障礙。16.皮膚、盜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17.睡眠:入睡困難、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18.身心症狀:恐慌、焦慮不安、憂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以疏肝理氣、寧心安神為主,肝主情志,心主神明,壓力大則肝氣不順,情志不暢,肝主木,肝鬱氣滯,情緒易起伏,影響自律系統。工作勞累耗心氣、心血,影響思考、記憶、心情、睡眠等,加重自律神經負擔、臨床常以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歸脾湯為主方,加減茯神、龍骨、牡犡、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柏子仁、遠志、石菖蒲等。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另外星狀神經節穴位注射,針對頸部環狀軟體旁開 2.5公分處,人體最大的交感神經節,予以放鬆,可達到有效調節自律神經失調功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