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泰源:護師跨科支援將訂指引

本報綜合報導 急診壅塞再掀護理人力不足等待解難題。衛福部長邱泰源12日與醫療相關工會代表開會,裁示將針對護理師跨科支援、颱風天出勤、落實給付等訂定明確指引及制度。 衛福部邀集相關工會團體代表,召開定期意見交流會議,會中主要達成3大共識。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理事長趙麟宇說明,首先是有關護理師跨科支援問題,不定期的跨科支援,比方說兒科調到精神科等不相干科系,造成護理師工作壓力、增加離職意願;邱泰源會中裁示盡快整合跨科支援指引,創造友善環境,不要讓護理人員再無故被調動,保障勞動權益。 第2項則是健保若增加護理費用給付,工會質疑如何落實?趙麟宇說,無論健保署代表、邱泰源都做出解釋,希望政策上能引導醫院制度讓給付越來越透明,讓護理師專業獲得應有保障。 最後是工會提出颱風天出勤指引建議版本。趙麟宇說,醫事司接受並承諾作為參考,工會跟衛福部預定3個月後會再召開協調會。 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郭蕢瑩強調,健保護理費原本應該要專款專用,過去卻遭醫院以其他名目濫用;衛福部除了一直灑錢,也要考量錢用到哪裡去,是否達到預計目標,並給予處罰,包括跨科指引在內。衛福部應會很快訂出相關規定。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相關的共識及建議,會帶回研議並列管。政策要真正落實需要時間,有一些正開始規劃、有些已規劃一陣子,將儘快在妥適時間優先實施。

Read More

多巴胺促進劑 恐致賭癮性衝動

本報綜合報導 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可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腿部躁動症等疾病;研究顯示,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包括衝動控制障礙。資料顯示,約6~17%服用多巴胺促進劑藥物的腿部躁動症患者,會出現賭博、性衝動等異常行為。 英國有數十名女性投訴,為治療腿部躁動症等疾病,她們服用醫師開立的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副作用卻毀了她們的人生;批評醫師及藥廠事先未充分告知,迫使她們承擔賭癮、消費或暴力衝動及性成癮導致的嚴重後果。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定義,若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可見於1%患者,即可列為「常見」副作用。 英國有研究顯示,每20名成年人之中,即有1人可能出現腿部躁動症症狀,且特別容易發生於女性。 而恥辱、懊悔等感受在相關案例也不罕見。劍橋大學神經精神醫學教授馮恩指出,考量社會觀感,許多病患不會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異常行為,病患往往也不會懷疑異常行為可能與藥物有關。類似多巴胺促進劑藥物服用患者之間的盛行率究竟有多高,目前仍不明朗。 馮恩認為,NHS等單位有必要明確警告並監測藥物可能導致的高風險性行為,因為相關行為可能對病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英國大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2003年即發現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及異常性行為之間的關聯。不只在英國,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訴訟案例,且多與巴金森氏症有關。 許多女性也提到,長期服用相關藥物讓腿部躁動症狀加劇。雖然在部分案例,藥物起初緩解症狀的效果奇佳;一旦症狀加劇,藥物服用劑量即增加,進而導致更嚴重的衝動或異常行為。 GSK聲明,Ropinirole(羅匹尼羅)等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已用於全球超過1700萬起治療,並已通過廣泛臨床試驗;相關藥物已獲證實有效,且具良好安全性。所有藥物皆具潛在副作用,處方資訊已有清楚說明。而GSK不是生產相關藥物的唯一廠商。

Read More

肺炎鏈菌球感染 癌患風險增10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威脅全年都在,以冬季至春季為高峰期,去年重症病例為5年新高;癌症病患感染風險可達一般人近10倍。專家呼籲接種疫苗,以完整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10日起擴大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5大高風險對象納入公費接種,全年皆可施打,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1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可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全年均有案例。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去年累積315例確定病例,為2020年以來新高。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至今年2月24日累計999例重症,死亡204例。 流感病毒感染後引起的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是引起重症或死亡主因;肺炎鏈球菌正是導致流行性感冒併發細菌性肺炎主要病原菌之一,若有慢性病會增加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

Read More

獨居嫗疑鄰下咒鏟田 確診失智症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8旬老婦自從另一半過世後,長期待在家中不出門,近期,老人家經常對著窗外自言自語、謾罵,半夜不睡覺獨自外出遊蕩,甚至懷疑鄰居在自家菜園下符咒,於是以鋤頭將菜全部剷除,家人驚覺異狀,隨即帶她至身心科就醫,經醫師診斷為「失智症」。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表示,失智症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提醒民眾如發現親友出現記憶混亂、個性改變或異常行為,應儘早就醫,以掌握最佳治療時機。 衛生局表示,失智症的治療黃金期通常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這時病程尚未惡化,透過適當的醫療介入及生活調整,能有效延緩病情進展。但許多患者在發病初期僅有輕微記憶力減退或行為變化,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家屬往往未能及時察覺異狀。若能在黃金期內接受診斷與治療,不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能讓照顧者更容易適應並規劃照護方式。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指高靜玲出,一般認知的失智症症狀包括反覆詢問相同問題、隨講隨忘、過度回憶過去、找不到回家路等。但部分患者會伴隨精神症狀,如妄想、視(聽)幻覺、錯認等,並可能出現行為障礙,如攻擊行為、睡眠障礙、漫遊、病態收集、飲食改變等,統稱為「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且無法治癒的疾病,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能夠協助患者及家庭維持較好生活品質。

Read More

女昏倒自宅 染新冠併心肌炎肺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新冠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新增9例本土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感染新冠併發心肌炎、肺炎,仍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新增9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其中就有7例沒有接種最新版JN.1疫苗。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冠重症個案中最年輕是中部40多歲女性,本身沒有潛在病史,3月上旬開始咳嗽,被家屬發現在家裡突然意識不清、心跳停止,經過急救送急診,檢驗新冠快篩陽性,心肌酵素異常上升,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併發肺炎、呼吸衰竭,還有心肌炎,收住加護病房已近1週還在治療中。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自2024年9月1日起截至2025年3月10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16例,其中11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6%以上。 同時,國內近4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JN.1、LP.8.1等;國際疫情部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世衛各區署近期均呈下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 曾淑慧說明,JN.1疫苗對於目前全球流行變異株XEC亦具有保護力,呼籲尚未接種JN.1疫苗民眾儘速完成接種,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Read More

流感22死44重症 下週脫離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11萬1189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10.9%,已經低於流行閾值,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須再觀察1週,預計下週就有希望脫離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1萬1千餘人次,較前1週下降3%,近期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 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仍多,上週新增44例重症病例,22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 曾淑慧表示,雖然門急診就診人次已低於流行閾值,但須再觀察1週,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及死亡數仍多,民眾還是要注意重症風險,一旦出現有危險徵兆,務必要儘速就醫。 而政府日前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曾淑慧說明,目前疫苗已幾乎接種完畢,雖然從系統中仍可看到少數剩餘量,但有些是數字尚未上傳更新,或是已被預約完畢,因此不會再對外公布剩餘量。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因應天氣變化與將到來清明兒童節連假,全國衛福部所屬21家醫院6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門診。衛福部11日公布,首週看診近千人次、平均每天269人次,估清明連假後進高峰。 衛福部表示,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訊,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惟急診就診百分比高於流行閾值,處流行期。 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表示,如出現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症狀,可就近部立所屬醫院提供快速服務,避免集中至大醫院急診,造成急診壅塞。將視就診、急診壅塞情形,滾動式檢討。

Read More

放寬外籍護佐 挨批治標不治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衛福部擬開放資深移工及僑外生擔任「中階護佐」,並提高薪資門檻至3.4萬元,希望藉此填補醫院護理人力缺口,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10日發出聲明,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籲先落實護病比,提升護理師薪資待遇等。 護師工會認為,開放資深移工及僑外生擔任「中階護佐」政策深感憂慮與不滿,政府不但未正視護理人員真正的困境,反而繼續推出治標不治本的政策,最終只會加重護理臨床現場的負擔,卻無助於真正改善護理環境。 護師工會強調,政府每每聲稱要改善護理環境,但事實上,所有政策都圍繞著醫院與全聯會的利益,完全忽視基層護理人員的聲音。「中階護佐」只是另一個將護理問題外包、規避真正改革的手段。為何政府總是選擇繞過核心問題,而不是直接解決護理環境的根本困境? 護師工會並提出,確立合理的護病比並強制落實、提高醫院違反勞基法的罰則、提升護理師薪資與待遇等3點改善護理環境建議。 首先是確立合理護病比並強化落實。護師工會表示,長期以來護病比未能明確規範,導致護理人力嚴重短缺,超額負荷已成日常。政府應制定強制性護病比標準,確保護理人員工作負擔合理,提升照護品質。 其次是提高醫院違反勞基法的罰則,護師工會點出,許多醫院違法超時工作、變相剝削護理人員,卻未受到應有懲處。政府應加重違規醫院的罰則,確保護理人員的基本勞動權益。 第三是提升護理師的薪資與待遇,護師工會表示,護理師的薪資長期偏低,與勞動強度極度不符,這才是造成護理人員流失的主因。政府應積極推動薪資改革,提高護理師的基本待遇與福利,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護師工會嚴正要求政府,即刻落實護病比標準、強化醫院違規罰則、提升護理人員待遇,否則台灣護理崩潰的那天,將由政府與醫院共同負責。

Read More

青光眼 7成發現已中晚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病因,早期無症狀,約7成患者因健檢或眼部不適才發現,往往已進入不可逆的中晚期。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尤其接受近視雷射者,因其眼球結構仍類似高度近視者,仍有青光眼風險,應保持警覺,以免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響應世界青光眼週,台北榮總、新光醫院及北市聯合醫院共同舉辦衛教講座,北榮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表示,青光眼若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現有的挑戰是許多患者未能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台灣每4名青光眼患者中,僅有1人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對多數患者而言,眼藥水可以有效控制眼壓,延緩視力損害,降低致盲危機,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北榮眼科部青光眼主治醫師郭哲源指出,過去青光眼常見於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然而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30至40歲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推測與現代人的生活用眼負擔增加,或近視盛行有關。 尤其台灣許多患者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單靠一般的眼壓測量可能無法診斷,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族群,或為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檢查,包含眼壓、眼底與視神經檢查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針對高度近視族群,郭哲源特別提醒,近視雷射手術後雖解決高度近視需要配鏡之不便,但近視雷射僅改變屈光度數,眼球結構仍與高度近視者相同,因此即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仍應保持警覺,定期檢查,以免錯失早期診治時機。 柯玉潔表示,青光眼治療需把握黃金期,點藥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控制方式,若眼壓無法穩定,患者可能需進一步接受手術。近年研究顯示,若在藥物治療前以雷射治療介入降低眼壓,延緩視野惡化的效果可能更佳。此外,即便手術能穩定眼壓的控制,已受損的視力仍難以恢復,因此確診初期便應積極遵循醫囑,以減緩病程進展。

Read More

工程師乾眼症 雷射針灸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5歲女工程師,因工作需長時間使用電腦,近年飽受乾眼症之苦,眼睛乾澀刺痛、疲勞、時常有異物感,並容易反覆結膜發炎,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至中醫進行雷射針灸治療,並搭配中藥調理,經2-3個月治療後,乾眼症狀明顯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家琳表示,乾眼症在中醫多屬於「白澀症」範疇,多因陰虛火旺、津液不足、肝腎虧損所致。近年來,許多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眼睛周圍的穴位針灸能用於治療乾眼症。 傳統針灸治療乾眼症,是透過刺激眼周睛明、攢竹、風池、絲竹空等穴位,促進眼部血液循環、調節淚液分泌,達到改善乾眼症狀的效果。除了傳統針灸,近年來發展出顏面針灸、雷射針灸等技術應用於乾眼症。 林家琳說明,顏面針灸是更精細的針灸技術,使用比傳統針灸細10倍的針具,結合傳統穴位治療與現代醫學解剖學,以特殊手法刺激臉部穴位,精準調整眼部經絡氣血,促進淚液分泌,改善眼部循環。 顏面針灸大幅降低疼痛感,提升治療效果,適合害怕針灸疼痛的民眾。 另,雷射針灸是以低能量雷射取代針刺,以紅外光刺激穴位,利用雷射獨有的雷射生物效應活化粒線體治療病人,完全無侵入性,病人完全沒有痛感,對於害怕針灸的民眾是一大福音。雷射針灸的優點包括無痛、無傷口、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尤其適合兒童、怕痛、或是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不過,林家琳提醒,雷射針灸及顏面針灸雖安全性相對高,但若操作不當,仍可能產生副作用甚至造成傷害,眼睛周圍解剖構造複雜,血管和神經密佈,建議尋找經專科訓練的合格醫師確保就醫品質,才能得到最佳的療效,同時兼顧安全。

Read More

異常出血1週 揪罕見子宮頸外孕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40歲的王小姐在懷孕8週時,因為持續1週陰道出血到院就醫,抽血結果顯示懷孕指數為12000,但腹部超音波檢查未能看到胚胎,因此醫師懷疑為子宮外孕。所幸,經持續追蹤檢查,及時發現王小姐是罕見的子宮頸外孕,立即緊急處置,才順利化解子宮外孕帶來的危險。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暨婦產科醫師劉榮啟表示,正常的懷孕過程中,胚胎應該是著床在子宮內,但若在輸卵管、卵巢、腹腔或其他部位著床並開始發育,就會形成子宮外孕。一般來說,子宮外孕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輸卵管(約占90%-95%),其次為卵巢(3%-4%)及腹腔(1%-2%)。子宮頸外孕雖然極罕見(<1%),但處理時往往容易引起嚴重的大量出血,因此需要特別留意。另外,曾接受剖腹產的女性則可能面臨剖腹產疤痕的子宮外孕風險(0.1%-0.5%)。 子宮外孕可能危險因子包括:曾有輸卵管感染或骨盆炎病史、使用子宮內避孕器(IUD)、曾進行過輸卵管手術或結紮、以及接受過不孕治療或試管嬰兒技術的女性。常見症狀有異常陰道出血及劇烈的腹痛,特別是腹部一側的痛感,並可能伴隨著壓痛或觸痛,其他症狀如肩膀痛、頭暈甚至昏厥。 子宮外孕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錯誤著床的位置被撐破,引起腹腔內大量出血,嚴重可能導致休克。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王小姐本身有慢性骨盆發炎問題,加上懷孕指數忽高忽低、出血量增加,且超音波下未能看到胚胎,判斷為疑似子宮外孕,於是決定採取腹腔鏡微創腹部探查、子宮搔刮術及藥物注射三管並行的治療策略,才能及時找到子宮外孕的部位並完成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