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感冒 便秘等 37指示用藥退健保? 6月討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經盤點1年無申報量、醫療院所及醫師少開立藥品治感冒、便秘等共37項指示用藥,健保署表示,6月將討論是否退出健保,但小兒、急救、公衛用藥等予以保留,惟目前尚無上路時間表。 依「健保法」51條第4款規定,指示用藥不屬健保給付範圍,為不需醫師處方箋,民眾可以在藥局直接購買的藥品。 對此,健保署盤點1年無申報量、醫療院所及醫師少開立藥品,包括緩解感冒的呼吸系統用藥、緩解便秘的消化系統用藥,與止痛藥等神經系統用藥等,共達37項,將研擬退出健保,但小兒、急救、公衛用藥予以保留。 目前健保署已發函收集醫藥公學會意見,有共識的品項,將於6月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但無上路時間表。 健保署指出,即使後續討論決議,指示用藥不給付,也會研議配套措施,如慢性處方箋中使用的指示藥品,將會尋找替代藥物,並給予緩衝期。 健保署研議,退出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至少給予6個月緩衝期,對於列入給付的指示用藥,也將討論是否與廠商簽訂保證供貨穩定協議,目前處於研議階段。

Read More

怕詐! 國民營養調查拒訪率上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有民眾在網路反映「有人上門要對小孩抽血?」引發爭議,經國健署澄清係國民健康調查,仍止不住議論,讓國健署31日再次強調,所有檢查都須經民眾同意後才會進行,更不可能有在家中抽血的情形出現,惟近來詐騙猖獗,國民營養調查拒訪率上升。 國健署再度說明強調,「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計畫調查目的包含國人營養狀況及三高盛行率等,是國人重要營養參考資料來源。調查以4年為1週期,每年針對2200人進行抽樣調查,每4年公布一次結果。 調查計畫是依法執行及通過中央研究院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執行過程需完全遵從人體研究法規定,及依IRB審查會通過之同意方式及內容,取得研究對象(包含未成年人之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原則進行。 國健署強調,調查執行過程都有規範,會先寄邀請函到被抽樣到的家庭,後再由訪員到府說明邀請民眾參加研究,如果民眾願意參與調查,了解同意書中的權利、義務並簽署後,才會正式另約時間,進行問卷調查及檢驗。 至於外界誤解的「到家中抽血」更是不可能發生的狀況,因為調查會針對同一區域受訪的民眾另外安排時間跟定點去檢驗,絕對不可能在家中就抽血,因為訪員並非醫療人員,不可能執行抽血。 國健署希望民眾在了解「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計畫之後,都可以加入調查,但近年在詐騙猖獗之下,相關社區的面訪調查拒訪率都在上升。

Read More

預防嬰兒睡眠猝死 應以仰睡為主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一直是台灣5歲以下幼兒的十大死因之一,而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原因,與寶寶的睡姿及睡眠環境安全息息相關,可愛的嬰兒床與裝飾可能也包含危險陷阱,也特別提醒新手爸媽留意,保障孩童安全。 據南市衛生局統計6歲以下兒童死因分析調查中,每年均有嬰兒睡眠猝死案例。經查發現照顧可能因怕寶寶翻身撞到所以用玩偶擋著、因為怕寶寶頭睡扁了所以讓他趴睡,或擔心寶寶著涼,用厚棉被蓋著等,然而家長的善舉反而可能造成寶寶的危險。 為保障幼兒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我國國健署提出5點建議,包括「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及「不鬆軟」,盼幫助新手爸媽打造寶寶安全的睡眠環境,讓家長跟寶寶同時睡得安全又安心。 嬰幼兒正確的睡姿以「仰睡」為主,而側睡因容易翻身成趴睡也不建議,南市衛生局也呼籲父母或照顧者不要躺著在身上哄寶寶睡,避免大人小孩睡著發生翻身窒息或跌落等意外。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任何枕頭即能舒適入睡,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反而可能提高窒息風險。 另也提醒父母或照顧者遵守「同室不同床」原則,避免睡著後同睡者之身體或被蓋覆蓋嬰兒口鼻造成窒息,嬰兒不可與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同床睡。睡眠環境應保持通風,保暖部分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嬰幼兒睡眠區域不宜有枕頭、棉被、毯子、填充玩偶等鬆軟物,應確保床墊平滑堅實,也不建議使用防撞護墊及記憶海綿床墊。

Read More

隱形眼鏡戴過夜 角膜缺氧好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可能造成感染與發炎,甚至恐引發角膜潰瘍。醫師提醒,民眾應落實避免過度配戴隱形眼鏡,定期更換、定期檢查,避免眼睛傷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主治醫師王映晴表示,配戴隱形眼鏡超過建議時長或睡眠時配戴,會使角膜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應,讓表面細胞受損,引發感染與發炎,嚴重可能造成角膜潰瘍影響視力,甚至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王映晴說,常見的角膜潰瘍症狀包括眼睛紅腫、刺痛、異物感、視力模糊及流淚等。一旦發現上述徵兆應立即就醫,及時處理避免進一步惡化。 她建議,民眾配戴隱形眼鏡時應落實3招,避免眼睛傷害:1.避免過度配戴:按照醫生建議的時間摘取隱形眼鏡,並避免過夜配戴。2.定期更換:依照隱形眼鏡的使用期限更換新鏡片,勿超期使用。3.定期檢查:例行眼科檢查,確保眼睛健康。

Read More

小針刀治療反覆性下背痛

■陳俊銘 下背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下緣以下的部分,由於好發於第4和第5腰椎或第5腰椎和第1薦椎間,也可稱為「腰痛」。主要病因包括:1.脊椎及附近肌肉、神經或軟組織的傷害。2.年紀漸增,導致老化。3.病毒或細菌感染。4.腹腔內其他臟器疾病,例如類前列腺炎綜合症。5.椎間盤突出,刺激周邊神經引起疼痛與麻木。6.僵直性脊椎炎,為一個或多個椎體在它的韌帶附著端的炎症,主要侵犯年輕人,造成慢性下背痛與嚴重晨間僵硬等現象。7.腫瘤或轉移。8.脊椎骨折。 下背痛症狀經常是多樣化的,它也會用肌肉痙攣的現象來表現。下背痛常呈間斷性發作,在站或坐姿時會加劇,平臥時疼痛會減輕。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下背痛的病因多樣化,90%是機械性因素所引起,10%是全身疾病的一個表徵。任何人都可能會背部損傷,某些特殊職業如挑夫、搬運工等容易發生。女孩較男孩容易產生脊椎側彎,僵直性脊椎炎經常在20到40歲時發病,男性多於女性。劇烈運動、抬舉重物、姿勢不當等皆可能引起肌肉拉傷造成下背痛。先天性脊椎側彎可能存在某些遺傳因素,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大多有家族史。 中醫治療下背痛主要從肝腎下手,肝主筋,腎主骨,肝血濡養筋,腎水濡養骨,常用方如獨活寄生湯合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虎潛丸等,調理肝腎,治療下背痛效果佳,配合行氣活血化瘀,改善循環,增進療效,常用方如疏經活血湯,桃紅四物湯,丹七散等。若是反覆性腰痠痛,通常在腰大肌附著在骨盆上處,常有細條索狀硬結塊壓痛點,在腰椎兩側華陀挾脊肌也常有壓痛硬結塊,另外薦椎周圍也容易出現壓痛點,這些都是因為長期勞累或反覆受傷,造成組織腫脹。發炎形成沾黏,小針刀是很好的選擇,小針刀可以鬆解沾黏組織,針對條索狀的硬結塊有很好的鬆解作用,改善痠痛,比較不會復發,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血管鈣化 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放支架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62歲的邱女士本身是高血壓、高血脂、末期腎病且定期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近2個月以來出現間歇性胸悶而就醫,經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鈣化嚴重狹窄,一般導管氣球無法通過處理。先以藥物治療1個月後,症狀仍未改善,改以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治療術搭配血管內超音波,順利置放支架並將右動脈鈣化病灶妥當處理。病人術後隔天出院,第3天回診時已恢復良好,是苗栗縣首例使用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治療術的成功案例。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指出,一般心血管疾病會以導管氣球撐開血管後放入支架,但對於嚴重鈣化狹窄的病人來說卻是不可行,現行新技術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術,可以高速旋轉的鑽頭將鈣化斑塊磨成細小顆粒,協助醫師順利進行支架放置,是心血管疾病病人新的治療選擇。 心臟內科醫師羅健賢表示,冠狀動脈旋磨術專門用於處理高度鈣化或一般導管器材無法通過的病灶。該技術使用高速旋轉的金剛石包覆鑽頭,能以每分鐘15-22萬轉的超高速,磨除血管內的鈣化斑塊成極微小的顆粒,可被人體自然吸收。此項技術特別適用於傳統氣球擴張術難以處理的嚴重鈣化、血管嚴重狹窄,及傳統支架置放困難的病例。其優點為能有效磨開傳統方法難以處理的鈣化病變,為後續支架置放創造更佳條件,並降低血管再狹窄的風險。 冠狀動脈旋磨術需由經過訓練且衛福部認證的專科醫師操作,此次成功案例,也為苗栗的心臟疾病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婦重症肌無力 洗血切除胸腺改善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50多歲女性5年前開始出現左眼皮下垂、手腳無力、說話含糊不清等症狀,診斷為重症肌無力,起初對口服藥物的反應良好;前陣子症狀惡化,不僅走路要他人攙扶、藥丸吞不下去,因脖子肌肉無力,連頭都快抬不起來。住院後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後續偕同腎臟科醫師進行血漿置換術治療並進行胸腺切除術後,症狀大幅改善。 衛福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表示,重症肌無力是自體免疫疾病,與神經肌肉傳導出現異常有關。病人可能會出現眼瞼下垂、複視或視力模糊,肢體、頸部、吞嚥甚至呼吸等肌肉無力症狀。 鄭耕兆表示,治療主要會依據病人臨床症狀安排,藥物可能會使用乙醯膽鹼抑制劑(俗稱「大力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當急性症狀惡化且對藥物效果不佳時,則考慮進行血漿置換術(俗稱「洗血」)進行緊急治療。詳細溝通後可考慮接受胸腺切除手術減少自體抗體攻擊,達到長期緩和症狀的功效。 胸腔外科醫師謝志明表示,胸腺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在青春期後會隨著年齡漸漸退化萎縮,逐漸被脂肪組織取代。當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時,將胸腺腫瘤或是胸腺切除,有機會達到改善的效果,因此近年胸腺切除手術成為治療選擇之一。

Read More

國民營養調查爭議 衛福部允檢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健署委託的「國民營養調查」疑未善盡知情同意義務,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29日要求衛福部釐清調查是否有違《人體研究法》。衛福部長邱泰源承諾積極檢討,所有研究一定要合乎倫理。 有網友在臉書表示,近日有人自稱中研院研究員,挨家挨戶找人抽血,且是找上小孩,甚至還有小孩名字等個資;而且全家大小都不抽,只指定要找小孩,自稱村長跟衛生所都知情同意。但是過程中沒有說明、也沒有家訪,僅強調要抽血。 受試者保護協會表示,在受試者保護上,取得知情同意是最基本的倫理要求,知情同意是必須以受試者得以理解方式說明並取得同意,包含不得有強制、利誘或其他妨害受試者自主權行使的情況,以及給予潛在受試者充分的時間思考是否參與研究。 受試者保護協會呼籲,作為計畫主持人所屬機構的中研院及審查計畫的倫理委員會(IRB),應依規定進行實地訪視,啟動調查機制,以釐清這次調查執行於倫理、法規疑慮;另外,衛福部作為人體研究法的主管機關應正視這次事件,調查是否有違《人體研究法》。 對此,邱泰源表示,將全面檢討、釐清相關人員溝通是否存在疏忽,確保研究過程符合行政及倫理規範。知情同意是所有研究基本要求,必須得到受檢者的明確同意,才能進行後續的操作;尤其人體試驗,必須嚴格遵守倫理規範,保障所有受試者的權益。 他指出,衛福部將要求所屬單位徹底了解,這是國健署委託的計畫,將由國健署先行進行初步調查,衛福部則會負責相關倫理審議。承諾依照檢討結果制定新規範,保障研究對象的權益,確保未來所有的研究都能成為合乎倫理的典範。

Read More

軟骨發育不全新藥 5月健保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軟骨發育不全症,健保通過目前唯一可治療新藥,讓患者有機會繼續長高。健保署長石崇良29日說,預估5月上路,可受惠72人,藥費支出約5億元。 軟骨不全症發生率約1/2.5萬,絕大多數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基因突變所致,影響軟骨生長導致身材矮小,患者終生身高平均約130公分。以往軟骨發育不全症治療選擇有限;美國2021年批准促進軟骨發育不全症兒童生長藥物,將適用對象擴展至所有生長板仍開放的患者。 對此,罕病團體呼籲加速健保給付納入新藥,以利增加個案長高20~30公分可能性。近日健保署進行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將治療罕見疾病軟骨發育不全症新藥納入給付。 石崇良出席健保30健走活動時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造成病人下肢無法生長、上肢太短,甚至難以如廁,生活上需倚賴他人協助。 他指出,最新通過的藥品是目前唯一可治療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方法,不僅改善病人身高,頭顱、臉部比例也會較為正常。透過每天的皮下注射,讓生長板持續成長,有機會長得和正常人一樣高。這款藥物必須持續施打至生長板完全密合,男生約16~18歲、女生約14歲。 石崇良說,這個藥物每人每年藥費約700萬元,個案最小可以從2歲起開始施打,雖然終身藥費很高,但個案幾乎可以過上正常的人生,也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預估嘉惠人數約72人,藥費支出約5億元,透過罕藥專款收載,最快5月1日生效。

Read More

台大范綱翔盼成立國家轉診中心

本報綜合報導 「轉院」對病況緊急的患者來說分秒必爭,台大兒童醫院兒科加護病房(PICU)護理師范綱翔深知兒童與成人照護差異,前往加拿大取經,成為台大兒醫外接團隊幕後推手,獲兒童醫療貢獻獎表揚。 台大兒醫2019年成立外接團隊,目標是到外院接回高危險孩童過程中,即時做好最適當處理。幕後推手范綱翔謙虛笑說,「我就是比較雞婆一點而已,功勞是整個團隊的。」 這份雞婆讓他觀察到外接形式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兒童和成人用藥劑量不同,甚至醫材也不一樣,但救護車上醫護不見得是兒童專科。抱著「到國外看看」心情,范綱翔前往加拿大學習外接轉運模式。 讓范綱翔印象深刻個案之一是團隊遠征花東接回病人,當時蘇花改尚未全線通車,部分路段僅單向通行,過程中得不斷下車把交通錐移開才能前行。台灣醫療城鄉差距讓這段外接路特別漫長,當他憶及過往,仍聽得出感嘆。 范綱翔期許未來能仿效加拿大模式,由國家成立轉診中心,培養兒童轉診護理師。他說,受過包括護理和器材使用的專業訓練,就不用擔心不同團隊專業落差導致無法順利合作或對接,讓需要外接轉運的病童受到最好照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