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工會:跨院協調機制 名存實亡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24日就近期嚴重醫院急診壅塞、待床超量現象指出,護理人力荒,衛福部的反應始終慢一拍,呼籲健保調整急重症給付,把相對穩定的住院患者出院改門診,同時,也應提供醫院足夠的財務誘因。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由於心導管檢查、常規手術或癌症化療等病況相對穩定的患者,其住院產值較高,衛福部提出院內調床機制,要求這些相對穩定的患者改由門診治療,則應提供醫院替代選項之財務誘因,才有可能改變院方的收治策略。 目前各醫院間床位協調機制仍仰電話聯繫,並且也無法得知真實床位狀況,醫師職業工會表示,若衛福部要想介入了解各院的病床情況,必須大幅更改已名存實亡的。 醫師職業工會指出,衛福部對護理人力荒反應始終慢一拍,目前各醫院現行護理人力數據及護病比計算基準多有失真,對於急診提出「醫護病比」限制,衛福部更是毫無反應,進一步加劇個別醫院內急診與各病房間資源調動的矛盾,最終會讓第一線護理師承受所有的壓力。 醫師職業工會表示,健保給付調整急重症給付呼聲已久,政府光喊口號但卻牛步,近來許多病人將原應在病房接受的治療都轉移到急診進行,但急診留觀、治療費用卻皆無調整,希望健保對此能有所改善。

Read More

成年後關係更好 共享音樂 有助親子關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研究指出,孩童時期,尤其青少年時期,曾與父母一起欣賞音樂的孩子,成年後與父母的關係更好。 根據2018年5月發表於《家庭溝通期刊》的研究,亞利桑那大學研究者以157名均齡21歲的年輕人為對象,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兒童時期與父母從事非音樂活動及頻率,如一起聽音樂、參加音樂會或演奏樂器。 研究顯示,各年齡階段「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尤其與「青少年時期」共同音樂經驗最相關。這可以經由促進父母和孩子間的人際協調和同理心的感知來解釋。 研究發現,人際間的協調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係品質有所影響,其中人際間協調性對關係的影響更大。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暨輔大音樂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陳質采認為,音樂本質上是具有溝通交流性的。對兒少來說,節奏同步可以增強親密感和相似感,而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會引發合作和親社會行為,也能夠觸及深層情感連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父母,透過兩個技巧建立和孩子從事音樂活動習慣。一是詢問孩子在聽什麼音樂?可以聽聽看嗎?或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邀請孩子一起聽,聽完後問對方好聽嗎?從中找到一首彼此都喜歡的音樂,未來聽到就會聯想到彼此。 其次是體驗多元音樂,有助進入孩子的世界,也可以跟分享自己年代的經典音樂,引來孩子的興趣和共鳴。

Read More

急診壅塞解套 調床健保調整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因應醫院急診患者壅塞問題,衛福部長邱泰源24日表示,已提出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等3項短期因應策略,並就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病床,且研議健保調整給付為2大改革方向。 至於各方點名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要為失言下台負責,24日下午回應,強調這是片段資訊,如果用詞跟溝通需要檢討,「我會虛心檢討」。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健保署也決定在3月15日前,健保署會將特殊病床彈性調整為一般病床相同給付標準,以增加病床調度意願與機制。 邱泰源表示,分析急診患者壅塞之3大原因,包含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使民眾無法在門診就醫;且近期類流感、諾羅病毒等急性傳染病加上寒流來襲,造成急診患者需求增加;此外,在就醫需求增加下,也造成護理人力相對不足,導致病房照顧量能下降。 邱泰源指出,衛福部就急診壅塞已召開3次會議,提出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並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等3項短期因應策略。對中長期問題的解決則將持續透過各類獎勵措施,強化護理人力整備、改善工作環境,也鼓勵各醫療院所在急重症照護上,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研議調整健保給付制度,持續與各醫院、體系共同努力改善醫院壅塞狀況。 衛福部表示,自113年3月1日起公告實施醫院3班護病比制度,依行政院核定護理人力12項策略計畫獎勵醫院增聘護理人力減輕負擔,統計醫院3班護病比近3個月執行現況,在醫學中心整體達標為37%-59%、區域醫院整體達標為37%-49%、地區醫院則約85%-94%,其中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未能達標的主因是夜班標準未達。衛福部於114年已編列公務預算約66億8500萬元,持續鼓勵醫院護理人力留任。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今年也將新增與地方衛生局同步建立各縣市醫院護理人力異動與病床調整自主通報系統,以協力醫院進行必要應變,增加整體病床調度機制。

Read More

喝茶聊是非 婦忍不住尿褲子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50歲上班族,去年底跟友人約喝貴婦午茶,盛裝出席品嘗美味點心,聊著聊著突然感到尿急,才起身還沒來得及走到洗手間,就發現自己已經尿濕褲子,就醫檢查才發現自己罹患膀胱過動症!她隱忍4個月後在家人陪同下鼓起勇氣就醫,經醫師利用專治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3天後就明顯改善,1週後已經跟好友約喝下午茶。 台中醫院表示,由於天冷較易刺激膀胱收縮,使膀胱過動症患者在秋冬季明顯增加,加上今年冬天一波波寒流來襲,有的患者洗手碰到冷水、甚至聽到水流聲就尿急忍不住,不但讓患者特別難熬,也讓這類門診患者較平日增加約3到4成。 泌尿科醫師簡維弘說,患者就醫時指出,平時會與好友旅遊踏青或喝午茶,那天她和朋友吃美食聊日常,突然感覺有尿意,起身往洗手間方向走去,未料半路就尿出來,她緊急到洗手間善後,也被漏尿嚇到。幸好就醫後經醫師開立藥物治療,症狀明顯緩解。 簡維弘指出,膀胱過動症與尿道本身或膀胱擴約肌結構,及控制膀胱神經較敏感,導致膀胱逼尿肌產生不自主收縮有關,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統計,「40歲以上女性有17%有膀胱過動症的困擾,約6個中年以上女性就1個有此困擾。」 簡維弘建議,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類飲料、戒菸、控制血糖等預防膀胱過動症,並呼籲女性朋友,如有急尿、頻尿或尿失禁狀況,可以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Read More

醫學中心塞爆 區域/地區醫院萎縮 急診滯留 立委籲強化分級轉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23日指出,要解決急診人滿為患問題,應實施「小病症自己顧、大病健保來」的健保支付制度,強化分級醫療轉診制度,並穩定護理人力以減少流失,才能改善急診面臨之長期結構性問題。 陳昭姿指出,急診壅塞之根本原因在於住院床位不足與護理人力短缺,導致急診病患無法順利轉入病房,形成「急診滯留」現象。衛福部不但未能有效推動分級醫療,反而不斷新增醫學中心;在衛福部的縱容下,已形成民眾看病就要到醫學中心的迷思,間接鼓勵病患集中湧入醫學中心。台北區醫學中心數量從應有的4家暴增至10家,導致台灣醫療結構嚴重失衡,出現頭重腳輕情況,加劇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但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卻因資源不足而逐漸萎縮。 陳昭姿表示,要解決急診壅塞問題,必須進行健保制度總體檢,實施「小病症自己顧、大病健保來」的健保支付制度,強化輕症病患自我照護,避免輕症病患湧入急診;也可以參考南韓模式,對輕症病患收取較高額藥品費用,促使輕症病患留在基層診所或地區醫院治療,強化分級醫療。 其次,修正醫學中心評鑑制度與醫療網規劃,限制醫學中心病床擴充數量,避免民眾集中湧入醫學中心就診。台灣面臨基層診所萎縮、地區醫院消失、醫學中心不斷擴張,衛福部卻還在喊靈活調度與增加人力,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陳昭姿指出,同時也要穩定護理人力,確實發放津貼,改善護理人員的工時與薪資待遇,並應由工時、排班、職涯發展等多方面改善護理師的工作環境,減少護理人力的流失。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鬆解組織沾黏改善腰背痠痛

腰背痠痛困擾很多人,大部分透過傳統的針灸、推拿、拔罐及中藥處理可獲得改善。若在急性期沒有好好治療,或治療不完整、反覆發生,日久變成頑固性疼痛,則不易治療。 反覆性的腰背痠痛通常是組織長時間發炎形成沾黏,有很清楚的條索狀壓痛點。此時,傳統針灸、推拿、拔罐、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小針刀結合傳統中醫針刺作用和西醫外科閉合性手術鬆解作用,對組織沾黏有很好鬆解作用。 常見腰背痠痛疾病包括: 1.上后鋸肌筋膜炎:患者多有肩背暴露,感受風寒病史。臨床表現為肩胛區上部疼痛,以深層感覺顯著。疼痛有時還可向肩、臂后、肘后和前臂尺側放射。 2.前鋸肌筋膜炎:多見於建築業的體力勞動者,投擲舉重的運動或伏案工作者。常因損傷,牽拉傷或快速劇烈扭轉造成的損傷造成。臨床表現為腋下胸脇部位疼痛下適,疼痛可放射到臂內側、前臂內側和手掌尺側。 3.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症:由於椎間盤及韌帶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外傷,長期姿勢不良等原因,破壞了脊柱胸段的力學平衡,導致單個或多個椎體及相應胸椎小關節發生輕度位移改變,使相應脊神經和交感神經受到影響,其所支配的組織或器官產生功能障礙或失常,急性表現為肋間神經痛的症狀,慢性表現為胸痛悶,背部痠痛,久坐久站,彎腰活動使症狀加重。 4.慢性腰扭傷:大多有勞損病史,或居住工作環境陰冷潮濕,腰部酸楚,疼痛、反覆發作,勞累,受涼後加重。腰痛部位較固定,腰部前傾時最感不適。在肌肉和韌帶損傷處有固定壓痛點。 5.腰背肌筋膜炎:多有腰背部損傷或受潮濕風寒,或患痛風與風濕症病史,或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常有腰痛或臀部痛,夾脊肌外側緣、腰髂關節部位,腰方肌在第1、2、3腰椎橫突及第12肋附著處為疼痛觸痛點,疼痛可局限於腰部,但多放射到下腹壁。 另外,像下后鋸肌筋膜炎、第3腰椎橫突綜合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椎小關節紊亂症、棘上韌帶損傷、腰椎管狹窄症、髂腰韌帶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皆為常見腰背痠痛疾病。 針對上述疾病,小針刀可有效鬆解組織沾黏,再配合針灸治療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腰背痠痛。(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海軍官校151人腹瀉 初判群聚感染

本報綜合報導 海軍官校日前多名學生腹瀉、20日起已無新增。高雄市衛生局到校督導清消並採檢疫調,截至23日有症狀者累計151人,初判為腹瀉群聚感染,持續追蹤個案及接觸者至26日。 衛生局指出,15日下午獲報指楠梓區海軍官校發生腹瀉群聚事件,隨即派員到校進行疫情調查、督導環境清消及安排人體採檢,截至23日中午12時,有症狀者累計151人,皆為學生且分屬不同班級。 衛生局表示,經初步研判為腹瀉群聚感染,20日起已無新增發病個案,將持續針對發病個案及接觸者進行健康追蹤至26日。 衛生局指出,另在21日獲報指稱岡山區空軍官校也有類似情形,同樣派員到校調查、督導清消與採檢。截至23日中午12時,有症狀者累計4人,皆為學生且分屬不同班級,未達公告規定成立腹瀉群聚事件人數(1週內同一班級達5人),但考量軍校學生生活密集,將持續監控疫情變化趨勢。 海軍官校表示,上週部分學生因腸胃不適至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腸胃炎,治療後均已康復返校;另外,校方依規定通報並全力配合疫調釐清肇因及實施全面清消,初步排除食物中毒所致,確切原因尚待化驗,並將持續宣導注意個人衛生及防護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防止再發生類似情形。

Read More

眩暈證型有別 中醫針藥減緩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眩暈發作時,病人會感到自己或周圍環境旋轉、搖晃,甚至伴隨惡心、嘔吐、冒冷汗,非常不舒服。中醫認為,眩暈是因為先有臟腑或氣血的虧損,除藥物治療,針灸也有快速減緩作用。平時應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有助減少眩暈發作。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眩暈主要因前庭系統的某處發生障礙造成。前庭系統由周邊的半規管、前庭神經,以及中樞的前庭核、脊髓、腦幹、小腦組成。眩暈可分成周邊型眩暈與中樞型眩暈2種,頸性眩暈等屬於周邊型,而前庭偏頭痛、中風、腫瘤等屬於中樞型。 中醫典籍中,有眩冒、目眩、頭眩等病名描述眩暈發作的情形;中醫認為,眩暈是因為先有臟腑或氣血的虧損,導致體內出現「風、火、痰、瘀」等病理產物,若進一步上犯腦絡,則會引起眩暈。 臨床上,眩暈常見的中醫證型有「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腎精不足型」、「痰濁中阻型」,可分別給予天麻鉤藤飲、歸脾湯、右歸丸、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加減藥物治療。 此外,針灸對於眩暈也有快速減緩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百會穴、通天穴、率谷穴、風池穴、大椎穴、合谷穴、太衝穴等。 許益彰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適時排解生活及工作壓力、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都有助於減少眩暈的發作;若發生眩暈時則要放慢變換姿勢、避免跌倒。 如果頭暈頻繁發作,甚至合併視力出現重疊影像、講話不清楚、部分肢體無力等,應立即就醫檢查,以排除中風、腫瘤等危重症。特別是平常有三高、心臟病等慢性病史的長者,更不可掉以輕心。

Read More

〈醫師專欄〉扁平足是病嗎?

■李易儒 診間經常有父母親帶小孩來檢查是否有扁平足腳型,外觀可見踩在地上負重時內側縱弓消失扁塌、內側突出、足跟歪斜、中前足會向外襬、甚至鞋底總是磨損單側,這些都是典型「扁平足」特徵。大多數兒童在10歲左右足弓會發展成熟,但約有20%的成人是扁平足。在台灣,男性若有嚴重扁平足,甚至可以因此改服替代役或免役。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呢? 扁平足可分為3種類型。兒童骨科醫師評估了解孩子屬於哪種類型,決定是否需要治療,以及應採取哪種治療方式。 1.彈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嬰兒天生具有彈性扁平足,這是因為軟組織鬆弛的關係,當孩子坐著或踮起腳尖站立時,足部可能看起來有足弓;當腳平放地面承受重量時,足弓會變平。彈性扁平足通常有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家長本身也有扁平足,孩子有較高機率遺傳到這種足型。大多數彈性扁平足不會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礙,不需治療、也不必使用鞋墊矯正。若孩子容易疼痛或運動後不適,可以考慮穿減壓鞋墊,改善負重時壓力平均分散。 2.彈性扁平足伴隨短跟腱(阿基里斯腱):這種類型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約占25%病例。通常影響雙腳,特色是跟腱短或緊造成踝關節活動度受限以及蹲踞困難(無法蹲下時腳跟貼地),可能會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改善方式著重於每日跟腱拉伸,以及避免過硬的鞋墊造成疼痛加劇。少數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影響日常生活或運動,需要接受手術跟腱放鬆延長以及足弓重塑截骨矯正治療。 3.僵硬性扁平足(Rigid Flatfoot):這是最少見、但最嚴重的類型,可能為先天性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Vertical talus)、後天性跗骨融合(Tarsal Coalition)、扭曲足(skew foot)、外傷或感染的後遺症,需要接受X光甚至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問題,特色是在踩踏與墊腳尖檢查下足弓都不會出現。大約1/4的患者會出現疼痛和功能障礙,保守治療經常無效,症狀嚴重患者需針對問題接受手術矯正治療。 從新生兒幾乎都是扁平足開始,4~7歲足弓快速發育到10歲左右成熟,評估時需同時考量年紀,家長毋須過度擔心。跑步、跳躍、攀爬等活動都有助於足底肌肉的發展,促進足弓成長,在安全環境如沙灘、草地可脫鞋赤足運動,刺激足部肌肉及足弓支撐力。如果孩子反應經常腳痛、運動後症狀加劇、足踝關節活動受限等情況,建議先由兒童骨科或足踝專科醫師評估檢查。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水分攝取不足 恐泌尿道結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泌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科疾病,以4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較高。醫師指出,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機會;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反覆感染以及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因素,皆可能促使結石形成。 根據台灣本土化資料,泌尿道結石盛行率近10%。腎臟結石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疼痛,但容易引起反覆的血尿;輸尿管結石則通常伴隨劇烈疼痛,隨著結石的排出,疼痛的位置可能逐漸下降。 台北市立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德撝表示,產生泌尿道結石的原因很多種,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此外,飲食習慣如高鹽、高蛋白質的攝取亦會增加罹病風險。 若家族中有結石病史,罹患的可能性更高。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或副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導致結石形成。 張德撝指出,目前結石的治療方式多樣化,保守藥物治療針對體積較小的結石,使用止痛藥合併輸尿管擴張藥物,有助於促進自然排出;體外震波碎石術則可將結石擊碎後再輔以藥物排石,提升治療成功率。 若結石造成嚴重疼痛或反覆發作,住院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目前包括硬式輸尿管鏡、軟式輸尿管鏡2種主要手術方式。 張德撝說,硬式輸尿管鏡適用於下段輸尿管結石,屬於健保給付範圍;軟式輸尿管鏡則適用於整段輸尿管或腎臟內的結石,此種鏡子的尾端具備285度的彎曲能力,能夠處理泌尿道各處結石,並搭配具有吸力的導引鞘,可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後者雖需自費,但減少多次手術的需求,且使用後的器材即刻丟棄,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