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肝癌復發 消融術再治癒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95歲林姓老翁6年前發現第1顆肝腫瘤,經消融術成功治癒;憑藉定期追蹤,雖90、91歲時候有復發情形,再次用消融術治癒。 彰基一般內科暨胃腸肝膽內科主任黃稚雯提醒,B肝患者應定期追蹤,以預防並及早發現肝臟腫瘤;即使年紀大了才發現腫瘤,現今已可透過REA(射頻消融術)治療。 彰基自2020年~去年9月,統計申請健保給付REA治療患者中,有120人超過80歲,其中4位超過90歲,皆順利接受治療,顯示高齡患者仍可藉此手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另外,目前因內視鏡微創切肝或者達文西手術的進步,針對肝癌患者,如果適合手術的一般來講併發症都非常小。以彰基目前每年內視鏡切肝將近200例,幾乎沒有傷口而且住院5天即可出院,十分安全。需要肝臟移植的患者,彰基目前的成功率百分之百,呼籲肝癌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戰勝病魔,切勿放棄。

Read More

〈醫師專欄〉髖關節發育不全 早期治療效果好

■李易儒 自民國93年度起,台灣的新生兒父母都會拿到一本由國健署發布的《兒童健康手冊》,手冊中關於新生兒的相關衛教資料非常完備,是很多新手父母親了解與追蹤紀錄寶寶成長發育、疫苗接種、身高體重等過程的重要手冊。衛教資料中,有一章提到髖關節篩檢的重要性,家長在寶寶出生後或是後續門診追蹤被兒科醫師檢查到髖關節可能有問題時,會建議轉診到兒童骨科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髖關節發育不全(DDH)的發生率約為1/1000,主要會影響出生後髖臼及股骨頭相對位置、骨性發育與周邊軟組織發育,可能導致未來跛行、長短腿、步態異常、提早關節退化等問題。剛出生~4個月內的嬰兒,由有經驗的兒科醫師或是兒童骨科醫師做理學檢查較容易發現異常,通常會有髖關節左右邊外張程度不相等,單邊過緊、過鬆,或是出現摩擦感或聲響,甚至明顯的脫臼情況,這時會建議進一步做髖關節超音波檢查確認。 除了理學檢查異常之外,下列幾種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常規髖關節超音波確認:第1種是媽媽懷孕過程出現胎位不正(臀位產)、或是羊水過少的情形,由於胎兒在子宮中的位置不正確容易造成髖關節壓迫,或是羊水過少導致擠壓髖關節,在出生前的髖關節發育就容易導致異常。 第2種是家族史,例如媽媽本身或是前胎曾有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病史。第3種是新生兒合併其他問題,例如斜頸、前足內彎(收)變形、膝後翻或關節僵硬等,也可能同時有髖關節發育問題必須檢查。 第4種是兩邊大腿皮膚皺摺紋路、大小、長短等外觀不對稱。最後一種是第一胎的女嬰,第一胎因為子宮空間相對較窄小,容易造成髖關節擠壓,女嬰因為受到媽媽賀爾蒙影響軟組織較鬆,在擠壓狀態下髖關節相對位置會比較差造成發育不良的機率也較高。 嬰兒包巾最好不要把髖關節及下肢整個束縛住,應讓嬰兒可以維持髖關節外展M字腿的自然型態;4個月或較大嬰兒可以穿戴背帶,背帶可選擇底部屁股支撐處較寬可以讓雙腿外張打開,或是有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協會認可的背帶。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若發現有DDH,一般使用帕氏吊帶治療,只要好好配合穿戴,治療效果都不錯。6個月以上或是無法使用吊帶復位的嬰兒就必須使用徒手復位並使用髖關節石膏固定,若是1歲以上才檢查出問題或是前期治療效果不良嬰兒的則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近年來在中華民國兒骨醫學會及衛福部醫策會主導下,推動DDH相關認證及課程,讓DDH篩檢與髖關節超音波檢查更普及,希望更早期的檢查出需接受治療的嬰兒,讓治療更容易。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社福關懷e起來 春節不打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春節年假是許多家庭重要的團聚時刻,然而,在多數人沉浸在團圓氣氛時,有一些人或家庭可能正遭遇困難需要協助。對此,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指出,民眾可利用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網站求助或通報,讓政府的力量及時送暖。 衛福部依據行政院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第2期計畫,已於全國布建156處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做為社區第一線的福利服務窗口,針對家庭因貧窮、失業、物質濫用、未成年與成人照顧等議題與需要,適時提供支持服務及媒合資源,協助家庭度過難關,每年協助超過10萬個家庭。 衛福部呼籲,大眾一同關心遭遇困難需要協助的家庭,如發現街坊鄰居或親友遭遇變故、經濟陷困或其他因素致生活需協助,請不吝伸出援手並主動進行通報,讓這些家庭能儘速獲得服務。

Read More

安心過好年 採購食品3要領

本報綜合報導 行政院食安辦表示,民眾選購年節食品有3要領,包括掌握選擇信譽良好的店家、注意產品上要有明顯中文標示以及確認產品是否在標示的有效日期內等。 食安辦指出,要選擇信譽良好的店家,購買包裝完整食品,不購買來路不明、散發異味或外觀異常,例如外觀有破損、內容物顏色太過鮮豔等產品。 其次,選購包裝食品時,應注意產品上要有明顯中文標示,包括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容量或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的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國)、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事項等資訊。 第三,確認產品是否在標示的有效日期內,並注意是否有塗改痕跡。

Read More

男子酒醒手不舉 橈神經損傷壓迫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數月前因喝醉酒,隔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的左手腕90度下垂,抬不起來,以為中風,經神經傳導檢查是「橈神經損傷」引起的垂腕症,並非腦中風,經注射藥物,2個月後痊癒。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表示,該患者病發前一晚與同事喝酒,到家倒頭就睡,未注意左手腕被重壓身體下方,隔天醒來發現左手腕抬不起。因前一晚喝酒,他以為中風,隨即求醫。 葉宗勳指出,患者只有左手腕抬不起來,麻的部分僅限於手掌背部,經詢問病史及藉由神經傳導及肌電圖等神經功能檢查,確認是橈神經受壓迫。 葉宗勳說,橈神經壓迫的治療方式是在超音波導引下施予神經解套注射,患者經每2週1次治療,2個月後痊癒。如果患者6個月後沒有恢復,則需要手術治療,進行神經修復或做肌腱轉移術等。 葉宗勳表示,手舉不起來原因很多,另一個更有趣的暱稱「蜜月麻痺」,常見於新婚之夜,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睡,造成先生手臂橈神經受壓迫造成。 葉宗勳指出,橈神經主要功能為支配手臂運動及感覺功能,自臂神經叢分出來後即沿著上臂的肱骨而下,之後繞過手肘外側並沿前臂的背側向下延伸。在運動功能方面,其主要是掌管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張開及部分手肘彎曲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接收手臂的背側、手背及前3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在橈神經經過的路徑上,只要壓迫任何地方均可能造成橈神經支配區塊的損傷,但影響的程度則依壓迫部位而定。 他說,最易發生壓迫傷害部位,是手臂所謂螺旋溝Spiral groove的地方,位於肱骨中1/3和下1/3交界處。橈神經走到此處正好緊貼肱骨下緣,容易受到外來壓迫。長時間臥床或不動,及肱骨骨折都可能造成橈神經受壓迫而產生麻痺症狀。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Read More

春節不打烊 診所、藥局獎勵加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農曆春節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升溫,為提升春節期間民眾就醫及領藥之便利性,健保署24日宣布,西醫診所及社區藥局春節假期提供醫療服務,醫師診察費、藥事服務費加計3成,預估獎勵費用約1.14億元。 根據疾管署預估,春節假期將是流感疫情最高峰,單週就診人次恐上看15萬人。擔心民眾全塞在醫院,健保署宣布,將在農曆春節期間,提供獎勵金,好提升民眾就醫的及時性及便利性。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為鼓勵基層西醫診所及藥局春節不打烊,不要讓類流感病人全擠到大醫院去,只要除夕到初五(1月28日至2月2日)連假期間,只要基層西醫診所跟藥局開門,診察費及藥事服務費一律加3成給付,希望鼓勵診所、藥局在過年期間提供服務,分流病人需求。 健保署提醒民眾過年期間維持健康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出旅遊、返鄉拜年,到人潮密集地區,請多注意個人衛生防護。另外,春節期間遇需要就醫,建議可就近至診所就醫,經醫師評估病情,如需進一步治療,醫師會協助轉診。 此外,衛福部表示,今年春節適逢9天連假,目前類流感疫情仍處於高點,為確保民眾於春節期間之就醫需求,目前疾管署已針對急救責任醫院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予以獎勵。

Read More

低鹽高味 遠離心血管病危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過年年菜鹽分超標!營養師示警,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3種慢病族群發病風險高,建議「低鹽高味」遠離心血管危機。 農曆新年是家人團聚、享受美食的時光,但豐盛的年菜和頻繁的聚餐使得國人鹽分攝取量大幅增加。根據國健署資料,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相當6公克食鹽),但實際攝取量往往超標。 過量鹽分攝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營養師賴慧芳提醒,隱藏在年菜中的高鹽含量,不僅威脅著慢性病患,也讓每個人的心血管健康面臨潛在危機。 賴慧芳表示,過年期間,許多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鈉,將導致血壓急速升高,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患,發病風險更高。更進一步地,過多的鈉離子也會造成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急性疾病。 賴慧芳建議,平日做好健康準備,才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此外,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更是預防重大疾病發生的有效方式。 為了讓新年過得健康又開心,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整理出「低鹽高味」的過年飲食方案,包括運用檸檬汁、天然辛香料如蔥、薑、洋蔥、香菜等增添料理風味,自製健康調味料,減少用鹽量,並選擇低鈉食材,盡量選擇新鮮食材,避免加工食品,如醃製品、香腸、臘肉等。 烹調採取清蒸、燙煮、水油炒等烹調方法,避免油炸、燒烤及重鹹醬料。避免高鈉湯底,改以昆布或大骨蔬菜清湯取代高脂、重鹽分的濃厚高湯。 另,控制份量,8分飽,大魚大肉不忘五蔬果。每日2000毫升飲水量,有益代謝多餘鈉離子。

Read More

今年境外首例 肯亞女染惡性瘧

記者戴淑芳、葉進耀∕綜合報導 疾管署2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30多歲肯亞籍女性,1月上旬自肯亞入境,診斷為惡性瘧(又稱熱帶瘧),為今年國內首例。個案經治療後返回丈夫公司宿舍休養,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名30多歲肯亞籍女性丈夫在台灣工作,因此1月上旬自肯亞入境台灣;1月19日出現頭痛、發燒,23日至醫院就醫,經治療後,已返回丈夫公司宿舍休養,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1例境外移入個案,與過去4年(2021-2024年)同期0-1例相當。近5年(2021-2025年)累計1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 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惡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Read More

湯肉菜飯果 掌握進食順序不發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節應酬聚餐頻繁,大魚大肉、零食甜點難以抗拒,難免會攝取過多的高熱量食物,怎麼吃不發胖?中醫師提醒:飲食順序是關鍵! 想要年節聚餐吃不發胖?京都堂中醫師蔡雯欣指出,若在進食時改變飲食順序,能夠有效控制血糖上升速度,降低胰島素分泌,使身體減少囤積過多脂肪,避免在年節過度發胖。 蔡雯欣表示,通常會建議到診間的朋友們進食時的順序為:湯、肉、菜、飯、果。飯前喝一碗湯有助於減少胃容積,提升飽足感,並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化系統運作,湯品則盡量選擇清湯類為主。 肉類指的是蛋白質,包含豆魚蛋肉類。京都堂營養師張家榕建議,可以選擇魚類、蝦類、貝類、甲殼類等海鮮,平均脂肪含量較禽類、畜類低,且營養豐富,如過年桌上常出現的清蒸魚就是非常適合的選擇。 蔬菜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減少醣類、脂肪的吸收消化,同時可以增加飽足感,並提升代謝保持腸道健康,張家榕表示,可以多選擇黑木耳、山苦瓜、黃秋葵、青花菜、地瓜葉…等富含高纖的食物,。 先將蛋白質及蔬菜補充完畢再吃飯,就不會因為飢餓而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有效減少熱量攝取,張家榕表示,也可以將白米換成五穀米、糙米或是紫米飯,這些米類的營養價值的保留完整,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 此外,水果內富含的纖維質可促進食物的分解跟吸收,幫助降低腸胃的負擔,所以在餐後再選擇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但張家榕建議,餐後水果分量建議抓再一個拳頭大的份量,若吃太多還是會使血糖升高。 蔡雯欣提醒,通過調整飲食順序,有助於使血糖上升速度變慢,也不會過度波動,胰島素的分泌也會更加穩定,進而減少脂肪囤積,若是在年夜飯後發現重了公斤,也不用太過緊張,因為有時增加的體重是水腫所致,只要多補充水分,或是飲用纖膳飲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體重就可以控制回來了。

Read More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30多歲肯亞女善化探親 頭痛、發燒確診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出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也是國內首例,1名30多歲肯亞籍女子到善化區探親,因頭痛及發燒症狀就醫確診。衛生局提醒,民眾前往非洲等瘧疾流行區域,應做好防蚊措施。 衛生局指出,瘧疾案例1月10日自高雄機場入境,19日開始出現頭痛及發燒症狀,23日到奇美醫院急診就醫,24日經疾病管制署研判確認感染惡性瘧,為今年國內境外移入瘧疾首例。目前個案症狀緩解,已返回案丈夫善化區公司宿舍休養,衛生所已完成瘧疾相關衛教並持續關懷個案病況。 瘧疾為一種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所引發的傳染病,主要流行於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南亞及大洋洲島國等地。依瘧原蟲之特性,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為常見。瘧疾潛伏期通常介於7至30天,早期症狀與流行性感冒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惡心嘔吐和疲倦等,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