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就醫免煩惱 健保APP可查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連假將屆,健保署指出,因應假期期間就診查詢服務,民眾可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或透過手機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快速查詢全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的服務時段。 健保署表示,適逢春節9天連假,民眾若遇身體不適就診,可透過健保署網站查詢特約醫療院所開診或藥局服務時段資訊,其路徑為:首頁/健保服務/健保醫療服務/院所查詢/服務時段查詢)點選查詢。 此外,民眾亦可透過手機操作,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進入「醫療查詢/就醫院所查詢」輸入關鍵字,地圖將會呈現所在地附近的特約醫療院所或藥局;或點選「進階查詢」,勾選服務時段及其他篩選條件,尋找符合您需求的特約醫療院所及藥局,操作簡單又便捷。 健保署也提醒,民眾過年期間除維持健康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旅遊、返鄉拜年或人潮密集地區,應多注意個人衛生防護。 另,春節期間遇需要就醫,建議可先就近診所就醫,由醫師評估病情,若需再進一步治療,可透過診所醫師協助轉診至醫院。

Read More

腸病毒重症+2 正式脫離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疫情正式脫離流行期。不過,疾管署21日表示,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北部一名未滿1個月大男嬰,更是在出生後1週就感染伊科病毒2型併發重症。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9673人次,較前1週下降22.8%,疫情呈下降趨勢且低於流行閾值,脫離流行期;惟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2歲男童及未滿1個月新生兒。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未滿1個月新生兒去年底出生後即因呼吸窘迫、低血氧收治嬰兒病房,後因出現發燒、呼吸短促及血氧下降情形,轉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收治期間出現心律不整、血壓偏低、二氧化碳滯留、血小板偏低等情形,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感染伊科病毒2型併發重症,個案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持續住院觀察。 另一名2歲男童於去年底發燒就醫,隔天出現右頸腫脹、吞嚥困難等症狀再度就醫,經診斷為急性中耳炎收治住院,期間出現雙腳無力、行走困難情形,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感染腸病毒D68型併發重症,個案治療後狀況改善,已出院。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

Read More

食藥署指出化妝品香精要標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0日預告化粧品應標示特定香精或香料成分修正草案,未來檸檬醛、丁香酚、肉桂酸芐酯等24項香精或香料成分,濃度如超過一定範圍,須標示實際成分名稱。 食藥署指出,本次預告草案是根據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相關研究,並與國內專家討論後訂定。除了彩妝以外,包括洗髮精、洗面乳、沐浴乳、香皂、護髮油、化粧水、爽身粉、止汗劑、唇膏、粉底、眼線液、指甲油、漱口水、牙膏等都屬於化粧品的範疇。 食藥署表示,由於這些香精、香料成分可能導致脆弱肌膚容易敏感,目前歐盟已要求須標示24項成分,美國和日本則無相關規範;預計最快明年5月實施,未來消費者若使用後過敏,醫師也更容易判斷,以便對症下藥。 食藥署指出,草案針對苯甲醇、桂皮醇、檸檬醛、丁香酚、水楊酸芐酯、肉桂酸芐 酯、沉香醇、茴香醇、香茅醇、檸檬烯、已基肉桂醛、紫羅蘭酮等24項香精或香料成分,當使用於使用後沖洗產品濃度超過0.01%,或非使用後沖洗產品濃度超過0.001%時,必須標示實際成分名稱,不得以香精、香料、Flavor、Fragrance、Parfum、Perfume或Aroma等方式標示。

Read More

空汙加劇 敏感族外出戴口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20日指出,近期大陸冷氣團南下境外汙染物也隨之移入,提醒敏感族群提升自我保護,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必要外出時記得配戴口罩,避免或減少深呼吸,返家從室外進入室內,建議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 吳昭軍表示,境外汙染物與不良大氣擴散條件影響台灣的空氣品質,多地空氣品質指標(AQI)已達橘色警示,對敏感族群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呼籲民眾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尤其是氣喘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應改以室內中低強度活動,避免或減少有深呼吸的行為。適當關閉門窗,雖可降低室外空汙對室內之影響,亦可能使室內外換氣不足導致二氧化碳增加,因此關窗時應留約5公分空隙,讓室內外空氣對流。 由室外進入室內後,應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降低室外空汙對室內影響。遠離過敏原及誘發源,避免刺激物、均衡飲食、身體適當的活動或伸展等,必要外出時,也請記得配戴口罩。 吳昭軍指出,民眾也應隨時查詢空氣品質,可透過國民健康署與中央氣象署共同開發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民眾可以免費自由下載使用,隨時掌握最新健康氣象動態及即時空品數據,也可瞭解目前所在地的空氣品質及細懸浮微粒即時監測結果,提早因應及預防。

Read More

接見臨床心理代表 賴:守護心理健康 擴大諮商年齡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賴清德總統20日接見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及臨床心理各界代表時表示,行政院已核定為期6年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並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擴大到15歲到45歲,提供3次免費心理諮商,希望透過跨部會合作守護民眾健康。 總統致詞時向在座臨床心理師致上最大感謝及敬意。他並表示,大家除了投入精神醫療、成癮治療等醫療領域,也投入社區、學校、矯正機關以及職場等場域,對社會整體心理健康具有深遠的幫助。 總統說,身為醫師,他從政以來一直都很重視心理健康促進議題,因此在擔任立委時推動心理師法立法,這是亞洲第一部心理師法,也為台灣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總統提到,上任後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也特別安排衛福部及教育部提出提升民眾心理健康韌性報告,在快速變遷、生活緊湊的社會,政府責無旁貸,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在心理健康領域。 心理健康是各年齡層都要重視議題,身心調適假已在大專及高中上路,各項心理健康政策,都需臨床心理師支持協助。

Read More

中醫小針刀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陳俊銘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主要是由髕骨與股骨兩接觸面相互摩擦,造成軟骨磨損,引起發炎反應與疼痛,好發於年輕族群,有運動者,女多於男。髕骨(膝蓋骨)是一個種子骨,位在髕腱內側並且連接著身體最有力的股四頭肌群,髕骨必須承受巨大力量,而髕骨移動的方向,直接關係到股四頭肌的力量,引起疼痛的可能性有很多,其中一個是位在髕骨下的軟骨受傷了。虛弱無力或是僵硬的肌肉可能會帶來不佳的跑步或自行車力學,而缺乏訓練的臀肌、核心肌群、髖關節及股四頭肌導致骨盆不穩定,進而影響膝蓋。由於女性有較寬的髖關節並導致足部落地時過度內旋,Q Angle角度較大,所以女性出現跑者膝的狀況比男性多。 可能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症狀的危險因素,包括1.只針對下肢訓練量很大的運動員。2.膕旁肌和小腿肌肉太緊者。3.股四頭肌無力者。4.足部有問題者,例如扁平足、垂足等。5.長時間、距離訓練跑步,或上下坡跑步的運動員。6.曾經發生過膝關節脫位者。 常見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症狀如下:1.膝蓋關節疼痛,特別是在膝蓋前方,髕骨周圍和下方。2.膝蓋內側會有壓痛點。3.運動後可能出現腫脹。4.上下樓梯或斜坡後,疼痛通常會加劇。5.膝蓋關曲時可能會出現聲響。6.長時間坐者可能會膝蓋不舒服。7.有些人的股四頭肌可能呈現無力現象。8.Q Angle 大於18-20度。9.小腿肌、膕旁肌、股四頭肌尤其是骨外側肌和髂脛束會呈現緊繃的現象。 中醫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主要以藥物、針灸、小針刀為主,反覆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大都於髕骨股骨之間的肌腱、筋腱形成沾黏,運用小針刀,針對髕骨上緣或附近,肌、腱、筋膜等結構有壓痛硬結塊處,施行縱行和橫行針切,鬆解沾黏,1週1次,輕度者約2-3次,較嚴重者約4-5次,配合中藥常用獨活寄生湯合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加減千年健、狗脊、丹參、川七、赤芍等。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睡眠呼吸中止症 開車開到睡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因白天精神不濟開車導致嚴重交通事故,加上夜晚有嚴重打呼問題,由太太陪同就醫。醫生檢查發現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藉由正壓呼吸器輔助治療,不僅解決打呼問題,同時也改善白天精神狀態,兩名稚子乘車時終於不用再緊張地確認爸爸有沒有睡著。 歲末年終之際出遊民眾增多,交通事故頻傳。根據交通部113年統計,因恍神、緊張、心不在焉分心而造成死傷人數超過1萬6千人,死亡人數超過200人!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不分年齡都是增加的。 收治個案的台東馬偕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沈廣軒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為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塌陷,阻塞的呼吸道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嚴重者甚至因其完全堵塞吸不到空氣而窒息。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因夜間缺氧造成慢性睡眠剝奪,白天常見症狀包含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嗜睡、等症狀,晚上則是有夜間多尿、淺眠、打鼾等問題。 為減少交通事故,沈廣軒建議要定期的健康檢查,尤其是檢查潛在的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此症會影響日間的警覺性和反應能力。同時駕駛前避免酒精或服用可能影響警覺性和反應速度的藥物,如部分抗組織胺藥物、肌肉鬆弛劑等。 此外,沈廣軒提醒,疲勞駕駛往往與睡眠不足有關,特別是長途駕駛時如感覺疲勞想睡時應停車休息、下車走走或適度飲食提升精神。年假連續假期期間,希望駕駛者應保持最佳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開開心出遊平平安安回家。

Read More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全民防疫打疫苗 左流右新Team Taiwan

冬日氣溫下降,加上假期人來人往之際,呼吸道感染民眾急遽上升。美國在聖誕節之後的流感與新冠感染爆發,顛覆了醫學界與普羅大眾的想像,也提醒我們呼吸道感染疫情從未遠離,應積極施打疫苗並落實防治措施才能避免疫情肆虐全球的慘痛記憶捲土重來。 流感一直是全球防疫的重點,台灣自1988年起就開始進行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範圍則因應財政與公衛需求不斷演進至今,整體而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醫療措施。然而防疫成效與當年度施打的全民達成比率非常有關,即使面對如此孰悉的流感病毒,仍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流感帶來的社會各層面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衝擊。因此,政府每年都是不斷呼籲大家要接受流感疫苗施打,不僅利己 ,更是利人利國。 新冠病毒仍普遍在世界各國傳播,特別在秋冬與流感一同流行的高峰期間。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2023到2024年秋冬期間,新冠肺炎引起的重症和死亡人數皆高於流感的好幾倍,而幾乎所有的重症與死亡案例,都是屬於未接種疫苗者。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只攻擊呼吸道,還會廣泛地對全身器官造成傷害,包括心臟、腎臟、肝臟、血管及神經系統等。長遠觀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及長期慢性炎症風險,對患者的健康帶來長期深遠影響,若是二確三確等重複感染更是可怕。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變異的速度和頻率目前仍無法掌握,目前主流的病毒變異株如JN.1及其子代KP.3等,具備更高的傳播力及免疫逃脫能力,皆不是過去曾接種過的「舊」新冠疫苗所可以保護的到。唯有即時進行疫苗”更新”,才能確保體內有足夠且有效的抗體,至於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已獲得全球廣泛的驗證,截至目前,全球已接種數十億劑的新冠疫苗,數據顯示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均達到極高的標準。許多坊間對疫苗的斷章取義負面訊息不僅抹煞了科學家與公衛學者的努力,也讓因此未施打疫苗民眾暴露在更高的感染風險之中。 台灣醫療的高效率與普及性,在全球的防疫表現一直都是前段班的高材生。然而也因此,雖然有提供全民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全國民眾接受疫苗施打的比率卻幾乎敬陪末座。民眾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後,可以藉由快速的醫療以及高額的抗病毒藥物免費治療來改善,只是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殊不知這樣的醫療耗損已經對健保以及台灣醫療量能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再次呼籲,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健康台灣」的願景,同時施打新冠與流感疫苗是愛台灣的最佳具體行動。讓我們一起落實『全民防疫打疫苗、左流右新Team Taiwan』。 (作者∕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

Read More

30歲男心梗 高血脂惹禍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30歲男子,日前突然胸痛、冒冷汗,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醫師緊急做心導管術,擴張梗塞的冠狀動脈,男子才轉危為安。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表示,男子不菸不酒、也不胖,首次心臟病發,就是致命急症。原來是男子有高血脂,過多膽固醇在血管壁,易逐步變成粥狀斑塊,致使血管狹窄,遇天冷血管收縮下,斑塊可能破裂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李禎元表示,男子在血液報告顯示,血中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達200多mg/dL(正常值在130mg/dL以下),以往男子都覺得這沒什麼,且自己不菸不酒,沒有不良習慣,怎麼也沒想到會突然心肌梗塞,還差點喪命。 醫師表示,心肌梗塞好發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抽菸、肥胖、過量飲酒、有家族史與年長者,男子雖年輕、不算胖,沒高血壓與糖尿病,但有著高血脂危險因子,血管壁裡有著過多壞的膽固醇,可能日積月累形成粥狀斑塊,造成血管阻塞、狹窄,遇天冷或溫差大情況下,血管急遽收縮,心臟負擔重,斑塊可能破裂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Read More

不菸酒竟罹食道癌 大腸重建食道成功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6旬婦人不菸不酒,多年前曾被檢查出胃部血管瘤,經手術治療後每年定期回診追蹤。前年由於工作忙碌且沒有不適症狀暫停接受檢查;去年接受內視鏡檢查時,竟在食道發現1顆2公分大的腫瘤,切片檢查確診為食道鱗狀細胞癌第1期,幸未侵犯到肌肉層也沒有淋巴轉移。經接受食道切除與重建手術,恢復順利。 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指出,110年有2881人罹患食道癌,發生率男大於女;112年則有2064人死於食道癌,為當年度10大癌症死因第9位。 衛福部南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謝志明表示,食道癌難以被早期發現,且因食道只有3層構造,少了漿膜層,當食道發生病變,癌細胞容易侵犯及向外擴散,許多病人出現症狀再就醫時,往往已是中晚期。早期食道癌大多靠定期檢查或意外發現揪出,因癌細胞尚未侵犯到肌肉層也沒有淋巴轉移,儘早接受手術治療,治癒機率相當高。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家榮指出,一般食道重建手術是將食道病灶切除後,將食道下方的胃往上縫合銜接,替代被切除的食道功能。上述病人因曾接受過次全胃切除手術,無法使用胃來重建食道,進而選擇部分的大腸替代。 許家榮提醒,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製、煙燻食物)、黃麴毒素、高溫食(飲)品、吞嚥功能疾病(如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頭頸癌患者、過去曾接受過胃切除術患者等。建議高風險者定期安排檢查,若有異常可至醫療院所接受內視鏡檢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