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高血壓低血鉀 揪腎上腺腫瘤作祟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65歲婦人患有高血壓,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有天因全身無力就診,檢查出嚴重低血鉀,經進一步追查發現是左側腎上腺腫瘤作祟,手術切除後,不但血鉀恢復正常,降血壓藥物用量也顯著減少並改善,化驗結果這顆腫瘤屬良性。 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梁祐誠表示,經檢查案例罹患嚴重低血鉀的原因,發現婦人血中醛固酮對腎素的比值過高,懷疑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進一步在住院檢查中確定診斷;另外,透過電腦斷層與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確定病因為左側腎上腺腫瘤所致,實施切除手術後改善。醛固酮是腎上腺的荷爾蒙之一,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是腎上腺分泌過度醛固酮的疾病。此疾病常與嚴重高血壓相關,是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原因之一,盛行率約占高血壓患者的5-10%,可能導致腦中風、左心室肥厚或腎功能受損等併發症,部分患者會合併低血鉀,進而引發全身無力等症狀。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會加速心血管疾病進展或腎臟功能惡化,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梁祐誠說,依據治療指引,下列情況有較高機會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包括1.高血壓患者使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2.高血壓合併低血鉀症。3.高血壓合併腎上腺腫瘤。4.高血壓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5.40歲前罹患高血壓。6.本人或一等親出現高血壓伴早期器官損害(如腦中風)。篩檢方式僅需抽血測定醛固酮與腎素比值,若結果異常,則建議住院檢查確認診斷。 他說,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是可治療甚至根治的繼發性高血壓病因之一,應及早診斷並積極治療。而高血壓患者日常應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鹽飲食、規律運動及體重管理,對高血壓治療與相關慢性預防都有幫助。

Read More

長庚年終4.7月 加發1.5萬紅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各大醫院陸續揭曉年終。長庚醫院17日宣布年終獎金4.7個月,另加發新台幣1.5萬元紅包;新光醫院年終3到3.75個月,且人人都有3000元獎金。 長庚醫院表示,長庚醫療體系全台共9大院區,挺過全國缺工、健保給付限制等嚴峻挑戰,為感謝員工的齊心努力,將發放4.7個月的年終獎金,另加發1.5萬元紅包,共將發給2萬3000名員工,估計發出總額逾44.22億元。 另,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新光今年年終獎金將發放3個月到3.75個月,雖然發的額度和去年一樣,受到院方陸續加薪、又有人員升遷、年資等各種因素,所以發放的年終總額比去年增加3000多萬元,增幅16%。 馬偕醫院指出,除1個月全薪年終獎金,包括聖誕獎金與特別獎勵金已於去年12月薪資發放,另外包括職員、春節及年終等獎金也併入今年1月薪資,包括台北、淡水、台東、新竹與兒童醫院,總計發放總額上達13.1億元。

Read More

春節強碰流感 加開特別門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16日表示,流感疫情持續上升已進入流行期。近期類流感就診人次創近10年新高,預估流感疫情高峰落在農曆春節前後,疾管署宣布,初一至初三加開傳染病特別門診1230診,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剩餘40萬餘劑,請民眾盡快接種。 疾管署表示,近4週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而累積重症個案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約6成,重症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外,國內外新冠疫情仍持續威脅,新冠併發重症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份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 疾管署統計,1月5日至11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3萬9000餘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佔急診就診病例達12.7%,疫情呈上升趨勢。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預測,流感疫情高峰將落在農曆春節前後,屆時單週就診人數恐上看15萬人次。

Read More

天冷+感冒 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疑因心肌梗塞猝逝,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16日指出,心肌梗塞一定有其背景,包括家族史、三高等都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而近期天冷也是心血管重大風險,若加上感冒等全身性發炎,更增心臟負擔,對上了年紀、有慢性病史者,大大提高心血管事件機率。 本身是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的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指出,高膽固醇、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導致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天氣冷也是是心血管的重大風險,因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增加,若本身血液循環不好,如同最後一根稻草的負面影響,冬天原本就是易發作高峰。 邱冠明表示,如果再加上感染流感或感冒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對一個上了年紀、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而言,都會疊加心臟的負擔,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 邱冠明呼籲民眾,應了解本身的家族史、定期健檢、控制風險因子,並依據醫囑定期服藥、回診,同時千萬別以為放了支架就沒事,「就像醫美手術,哪有拉一次皮就一輩子青春」,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要誤以為放一次支架,就能長期暢通血管,唯有早期發現危險徵兆才能早期救命。  

Read More

衛福部挺長照住民拔鼻胃管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統計,112年全台鼻胃管插管人數達21萬人,其中65歲以上比例約64%,護理之家鼻胃管使用率更達5成。衛福部長邱泰源15日表示,將盡速擬定機構拔除鼻胃管計畫,避免在生命最後時間人人都戴著「長長的鼻子」。 健保署表示,鼻胃管是由鼻腔置入胃部,除了口腔或腸胃道因素,需為引流短暫留置;一般用於吞嚥困難時提供患者食物、飲水或藥物。口腔中長期放置管路,不僅造成口腔與喉嚨不適、口腔清潔受限、無法享受食物感受,還伴隨患者因外觀導致不自信,也可能出現胃酸順著管子上流使食道潰瘍等。 立委劉建國於社福委員會質詢指出,移除鼻胃管倡議行之有年,但成效有限,可能與機構方便管理有關;除了醫療協助,長期照護系統人員衛教宣導也相當重要。衛福部應有系統地建立相關教育訓練,研議未來住宿型機構移除鼻胃管獎勵機制,達到長照系統積極移除鼻胃管,保障失能者自信與尊嚴。 衛福部表示,現行移除鼻胃管之獎勵措施僅提供給醫療機構,雖急性病患暫時性放置鼻胃管訂有健保給付、拔除無給付;但從111年6月起針對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病人,當醫療團隊成功移除鼻胃管,且患者恢復經口進食能力,每人次獎勵3000點,每年約有1萬3000名病人受惠。 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約在30年前發現長者鼻胃管問題,日本當初推動移除鼻胃管就非常艱辛,投入非常多資源,不僅需要醫療團隊,還需要長照介入,並將營養師納入團隊,教育飲食模式與食材質地改變,使日本長照機構住民幾乎都可以拔掉鼻胃管,可維持咀嚼能力。 邱泰源指出,在醫療結合長照的時代,必須盡快跟上日本腳步,顧及長輩尊嚴,落實以「人」為中心照顧,將交由長照司主責,把移除鼻胃管設為長照3.0重點,儘速提出計畫。

Read More

不單看BMI 肥胖診斷2新標準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專家團隊15日提出新的「肥胖」定義與診斷標準,除將肥胖分為2類,也建議減少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診斷依據,希望更精準找出因高體脂併發症須接受治療的患者。 這份報告由全球50多名專家共組委員會撰寫,發表於國際知名《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報告中指出:「將肥胖視為疾病的概念,是現代醫學中最具爭議且分歧極大的核心議題之一。」 報告建議,不應單以BMI作為肥胖與否的依據,而是要結合腰圍等其他測量方法,以及過重衍生的相關健康問題來判定。因為體脂過高的人,BMI不一定超過30;而肌肉量高的人BMI卻可能相當高,但實際上體脂正常,像是橄欖球球員或其他運動員。 這份報告還提出2種新的診斷類別,分別是「臨床肥胖」和「臨床前肥胖」。臨床肥胖者除了符合BMI和其他肥胖指標,也因過重引發器官、組織或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臟病、高血壓、肝腎疾病,或是慢性嚴重的膝、髖關節疼痛。這些人均可接受飲食、運動干預及肥胖藥物等療法。 報告也指出,臨床前肥胖者則有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但目前沒有出現持續性的健康問題,僅須進行監測,無須進行醫學干預,以防「過度診斷」。 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肥胖影響,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約有40%成人符合肥胖標準。 根據新標準,約20%曾被歸類為肥胖的人將不再符合肥胖定義;約有20%的BMI較低但存在嚴重健康問題者,如今將被認定為臨床肥胖。 這項新定義已獲全球超過75個醫學組織支持,何時將實際運用或採納仍未知。

Read More

藥師:部分醫院輸液庫存不到7天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打包票輸液可供應到農曆年後,但有藥師指部分醫院庫存量不到7天。衛福部次長林靜儀15日表示,1月國產輸液可達每月200萬袋,且有21.6萬袋庫存可調節,到年後沒問題。 永豐化學為市占率最高輸液大廠,去年5月起因嚴重違反PIC/S GMP規範,加上許可證到期,獲展延之前不得製造,目前產能已逐步恢復。年關將近,儘管衛福部日前掛保證,足以供應醫療院所到農曆年後;但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有些醫院庫存不到7天,隨時會短缺。

Read More

饗饗食物中毒案 驗出仙人掌桿菌

本報綜合報導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饗饗信義店疑食物中毒事件,1件手部檢體檢出仙人掌桿菌,顯示業者人員手部及環境衛生狀況待改善。目前無新增個案。 饗饗信義店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累計通報就醫人數達59人;衛生局15日表示,7日至饗饗信義店採集4件環境檢體及4件手部檢體,其中1件手部檢體檢出仙人掌桿菌,其餘檢體皆未檢出。顯示業者人員手部及環境衛生狀況待改善,已函請饗饗信義店提出相關改善措施。 衛生局說,截至10日下午5時,就醫通報疑似食品中毒案件累計59人。疾管署14日公布77人,為經各地衛生局調查5~6日食用饗饗信義店餐點後不適的腹瀉群聚個案,目前已採檢70人,9人確定感染諾羅病毒。 衛生局表示,將依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行最終判定,如經認定屬食品中毒案件,可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6萬~2億元以下罰鍰。

Read More

春節連假9天 慢箋可提早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假期長達9天,為避免民眾用藥中斷之虞,健保署表示,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者若上次給藥天數的最後一天(藥吃完的日期),落在春節期間1月25日~2月2日者,可提前於春節前10天、15日(含)起回診請醫師開立處方箋或持慢箋領取下個月藥品。 因應醫療院所減診或停止門診、藥品調劑服務,健保開放提前領藥。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依《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規定,「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指醫師開給病情穩定慢性病患的長期用藥處方箋,目前效期依醫師實際處方給藥日數計算,最多90天並分次調劑,每次給30天以內的用藥量。 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的民眾,必須於上次給藥期間屆滿前10天內,才可以憑原處方箋再次領取下一個月的用藥。因應春節假期到來,健保署彈性調整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時間,提醒需回診或持有慢箋的民眾提前回診或領藥,遵照醫囑定期用藥,健康安心過好年。

Read More

男泡澡心梗 電擊葉克膜救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0餘歲許姓男子泡澡時突覺左胸口與左上臂劇烈疼痛,原以為是疲勞所致,還請家人幫忙刮痧;救護人員到場後已經心跳停止,當下立即CPR並使用AED電擊搶救,到院後醫療團隊快速啟用葉克膜爭取搶救時間,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撿回一命。 1月19日是全國消防節、也是象徵生命守護的「台灣心肌梗塞日」。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攜手台北市消防局,衛生局,以及北醫附醫及心臟基金會14日召開「Team Taiwan救心馳援‧守住每顆心」記者會,宣示打造牢不可破的救心防線。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北醫附醫心臟內科醫師黃群耀指出,衛福部112年統計,心臟疾病是國人第2大死因;其中,心肌梗塞的致死率持續攀升,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每年約有1萬7000人罹患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發作的黃金救治時間極為關鍵,其中涉及3個重要的環節,包括全民急救知識普及、消防救護人員即時取得病人心電圖,提供醫師迅速判讀、聯絡後送醫院,透過超前部署讓病人抵達醫院後,即有萬全準備的醫療團隊接手搶救。 北醫附醫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指出,心肌梗塞的救治是與時間賽跑,黃金時間越短、病人恢復越好。院內結合急診、心臟內外科及護理等多專業團隊,導入高效溝通與判斷機制,成功縮短從入院到完成心導管治療的時間,並將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JCMA》。也盼透過無縫接軌的救治體系,為更多心肌梗塞病人爭取生存機會。 屏東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偉春表示,105年起推動1月19日台灣心肌梗塞日,今年邁向第10年,呼籲民眾保心秘訣「心痛喘、盜冷汗、卡緊叫、救護車」,有胸痛,胸悶,合併冒冷汗和或喘氣症狀要立即聯絡11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