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美未建議不打新冠疫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傳出美國CDC所屬ACIP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疾管署20日澄清,美國並未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COVID-19疫苗,而是新增建議與醫護人員討論後,依風險評估是否接種;台灣「左流右新」如期10月開打,籲高風險者打好打滿。 隨著COVID-19疫情常態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所屬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在當地時間19日最新公布2025至2026年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 疾管署20日指出,有部分媒體報導,指美國CDC所屬ACIP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此與美國官方發布的新聞稿內容有所出入」。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對於成人高風險對象,美國仍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僅是新增共同臨床決策,即民眾與醫護人員討論,依風險評估決策接種,而非不建議接種。 曾淑慧說明,美國可接種疫苗地點廣泛,包括藥局、商場等,接種前不見得會經醫護人員評估;而台灣無論是在哪裡接種,一定會先過醫師這關,畢竟每個人的風險、身體狀況不必然相同,比方說年輕人也可能患有免疫不全疾病等。 她強調,美國ACIP雖建議增加共同決策,但美國多州政府與相關醫學會仍維持積極立場,建議幼童、孕婦及成人高風險對象等接種COVID-19疫苗,是防範重症與死亡的重要措施。 疾管署指出,因應全球接種策略皆朝向「風險族群接種」導向,今年調整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為10類高風險族群,少了兒少學生,結束自2022年7月21日起,凡年滿6個月以上所有民眾皆可依風險順位接種的全民接種時代。 為防範秋冬可能疫情,疾管署說,10月1日起如期推動「左流右新」,COVID-19疫苗仍如期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其中除50到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第2階段(11月1日起)開打,其餘COVID-19疫苗9類公費接種對象皆於第1階段開打,以促進共同接種,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

Read More

〈醫師專欄〉椎間盤突出麻痛 微創手術+保養重拾行動力

■黃建榮 42歲張小姐是一名公司主管,因為久坐與姿勢不良,導致腰部反覆疼痛。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工作疲累導致,但隨著症狀加劇,甚至出現下肢麻木痠痛,經檢查後確診「腰椎椎間盤突出」。由於椎間盤壓迫到神經,影響日常生活,經藥物治療和復健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她接受了微創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術後病情逐步改善。 「腰椎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退化或外力不正常壓迫,導致椎間盤組織突出,進而壓迫脊髓神經,產生腰痛與下肢放射性疼痛,常見於長時間久坐、搬重物或缺乏運動的人群。現今治療方式以微創手術為主流,依病情不同可採用顯微手術或內視鏡手術,切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組織,並盡量保留周邊結構,以縮短復原時間並降低手術風險。 手術治療之外,術後保養與復健同樣重要。張小姐在術後初期,使用束腰保護,也遵照醫囑避免久坐與搬重物,並配合物理治療,包括核心肌群訓練與伸展運動,逐漸恢復腰椎穩定性。她也開始努力養成正確的坐姿與規律運動習慣,避免舊疾復發。醫師也同時提醒她,適度休息與控制體重,都能減輕腰椎的負擔。 最後要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平時保持良好姿勢、避免久坐久站、維持規律運動,都是最好的預防方式。若出現持續腰痛、下肢麻木或無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不應等到出現嚴重椎間盤突出病變才尋求治療。椎間盤突出雖然常見,但透過微創手術結合術後保養,多數患者都能恢復良好活動力。預防與早期介入,是守護脊椎健康的最佳策略。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醫美頻釀死 衛福部加嚴特管辦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近日再傳醫美手術後死亡案件,衛福部19日說,將從嚴修改特管辦法,擴大納入不同醫美處置,加強限制執行醫師資格,也會將診所、醫院責任納入,讓制度更全面。 近來傳出醫美出人命的案件。目前衛福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中,針對醫美採取分級管理,但僅削骨、抽脂、拉皮、隆乳等8類病人風險高並涉及麻醉的美容醫學手術有登記列管,明訂施術專科醫師資格。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19日表示,衛福部已啟動修正特管辦法,將全面加嚴,擴大納入不同醫美處置,並逐一規範醫師資格,不只管人員,也會將診所、醫院責任納入。 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仁雨指出,對於醫界近年掀起「直美潮」,許多年輕醫師在完成或甚至未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後,直接投入醫美診所工作,未經專科訓練就能上場。不少「直美」醫師僅透過廠商課程或師徒制學習,缺乏醫學中心的正規訓練。 蔡仁雨說,醫美並非單純美容消費,而是涉及手術、麻醉與醫材的醫療行為。皮膚科、整形外科都有完整專科制度,能降低風險,呼籲政府將「美容醫學」納入次專科,建立訓練與考核機制,「雖然醫療行為都有風險,但制度化訓練至少能讓病人更安心」。 劉玉菁認同應加強資格與訓練,但也強調不會只是用「次專科」這麼簡單,仍需一套管理,因此透過特管法修法,讓制度更全面。

Read More

打B肝疫苗 降雙疾病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球糖尿病患者預估在2050年增加45%,根據北醫大最新研究發現,具有B型肝炎免疫力的民眾,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15%,這項研究不僅為糖尿防治策略開啟新思路,對於B型肝炎與糖尿病盛行率高的地區,擴大B型肝炎疫苗接種亦可作為預防兩種疾病的雙重策略。 北醫大研究團隊在2025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年會,發表有關B型肝炎免疫力可降低糖尿病風險之相關研究,該研究也已發表於《Diagnostics》期刊。 由北醫大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杰峰主導的研究團隊,運用全球醫療資料平台「TriNetX」,進行回溯性大數據分析。共計分析全球152個國家、131個醫療機構近90萬名未罹患糖尿病,也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的成年人之醫療記錄,其中逾57萬人具有B型肝炎免疫力,31萬餘人不具免疫力。 研究發現,B型肝炎免疫力與糖尿病風險呈明顯的年齡關聯性,尤其年輕族群的保護效果最佳,分析數據顯示,18至44歲族群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達20%,45至64歲族群可降低11%的風險,65歲以上具B型肝炎免疫力的族群,糖尿病風險降低12%。 研究同時指出,B型肝炎表面抗體濃度越高,保護效果越強,血液中抗體濃度達1000mlU/mL以上者,糖尿病風險甚至降低達43%。 陳杰峰教授強調,B型肝炎免疫力的保護機轉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推測可能來自疫苗誘發的「訓練免疫」效應,透過調節先天免疫細胞,改善整體免疫調節能力,進而降低慢性發炎引起的糖尿病風險。 我國自1984年率全球之先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也進一步將B型肝炎帶原率從15%降低至1%以下,北醫大研究團隊的這項發現,也突顯出台灣這項公衛政策產生預期外的糖尿病防治效益,陳杰峰教授建議,台灣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政策行之有年,對於抗體濃度已下降之成年人,亦可考慮與醫師討論是否補強接種。

Read More

青少年飲酒攀升 專家籲25歲前別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專家19日指出,近年來青少年飲酒比例攀升,我國應加強學校、家庭、社區端酒癮教育防治工作,建議最好25歲以下都不要喝酒。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酒精使用障礙症」列為影響全球10大疾病之一,且飲酒會提高罹癌風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資料,酒精是第1類致癌物,與7種癌症有因果關係,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口咽癌、喉癌和乳腺癌等。 台灣在2023年成立全台首家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提供民眾臨櫃與專線諮詢酒癮相關議題,也提供酒癮篩檢與轉介服務;19日上午舉辦「2025國際酒癮防治研討會」,邀集日本、韓國及台灣專家學者,探討酒癮防治政策、社區介入、青少年預防教育等。 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酒精對身心影響大,每年花掉健保約新台幣53億元。若計入酒駕、自傷及糖尿病惡化等隱藏成本,社會醫療支出估計高達530億元,「酒精防治刻不容緩」。 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指出,根據國健署推估,台灣約有843萬飲酒人口,其中多達100萬人有暴飲情形。其中,針對青少年飲酒問題,15至18歲高中生有72.8%曾飲酒,12至15歲國中生曾飲酒比例則為49.7%。 台灣現行規定,未滿18歲不得飲酒,方俊凱建議,其實25歲以下大腦仍未發育完全,應避免飲酒;韓國已透過「計畫行為理論」,把預防教育納入國小、國中課程,並延伸到家庭與社區,值得台灣借鏡。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表示,要降低青少年飲酒,不能只靠禁止,更要提供替代管道,如運動與文化活動,協助釋放壓力,並從小建立正確觀念。同時,也強調台灣將依自身文化特性,研擬合適的防治策略,結合家庭、社區與教育系統,逐步強化酒癮防治網絡。

Read More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並非全因老化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呂紹睿教授19日說,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單純老化導致,「9成膝關節疼痛來自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摩擦」。膝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1年平均活動約百萬次,是生活自如的關鍵。目前全台仍有超過350萬人受膝痛困擾。 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19日舉行啟用典禮,市長盧秀燕、衛生局長曾梓展與副院長江啟臣、立委楊瓊瓔與會,宣告台中關節醫療邁向新里程碑。 關節中心由享譽盛名的膝關節權威呂紹睿教授領軍,攜手親授兩位弟子提供「全人、全程、全家」的整合照護, 盧秀燕說,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的成立對市民健康具有深遠意義。台中市超過50萬名65歲以上長輩,膝關節照護是市府施政重點。呂紹睿教授與團隊將醫療服務拓展至台中,市民不必舟車勞頓獲得高品質的膝關節治療。 歌仔戲國寶明華園孫翠鳳透過影片分享接受呂紹睿教授治療重獲健康的經驗,見證「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成效。提醒術後務必持續進行「護膝三運動」,遵守少彎、慢慢彎、不要彎太久三原則,維持長期效果。資深歌手張琪是呂教授的成功個案,特別以見證者身份登台獻唱,與現場觀眾同樂。 呂紹睿教授深耕研究30年,確認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單純老化導致,指出「九成膝關節疼痛來自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摩擦」,定義為「內側摩擦症候群(MAS)」,發展「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的完整診斷與治療模式,嘉惠數以萬計病人。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一年平均活動約百萬次,是生活自如的關鍵。全台仍有超過350萬人受膝痛困擾,台中慈濟醫院經過一年籌備,成立「關節中心」旗艦中心。 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團隊,由呂紹睿教授帶領嫡傳弟子周立展主任與趙子鎔醫師,完整傳承醫療理念與技術。

Read More

家暴增長驚人 善牧庇護受暴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保護司資料統計顯示,2024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高達17萬9107件,平均每3分鐘就有1起家暴事件被通報。家暴增長率更為驚人,截至2024年已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5%;善牧基金會預計在今年12月推出「CHOICE 安全.選擇.庇護」平台,助受暴者找回安全。 善牧基金會於民國81年接受台北市政府委託,設立全台第一所婦幼緊急庇護所,提供受暴婦幼安心喘息、復原的空間,並藉由法律及心理諮商等各種服務,協助婦女規劃未來,並重返社會或家庭做準備,至今全台設有6處受暴婦幼庇護所及自立宿舍。 長期深耕台灣,超過30年投入婦幼保護與庇護工作,善牧基金會觀察到,儘管台灣社會對家庭暴力防治的意識逐年提升,但受限於庇護所資訊的安全與隱私考量,外界能取得的資源仍相當有限,導致許多受暴者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反而找不到管道,更有服務對象因為擔心接受庇護後難以適應陌生環境,反而不敢尋求庇護協助。 有感於這些隱形的困境與資訊落差,善牧今年將建置「婦幼庇護所」資訊網站,提供受暴者清楚與即時的庇護資料,幫助受暴者做一個安全的選擇,成為危機中的一個機會。 善牧基金會提醒,遭遇家暴時,首要是確保自身或是年幼孩童的安全,可以立即撥打全國113保護專線、110報警求助或打119緊急救援,如果需要暫時離開家庭,庇護所是可以選擇的一個安全住所,這裡有專業團隊、法律資源以及心理支持,你的每一步,都有我們一起同行。 為讓遇到家暴的婦幼能停止再次受暴,善牧在安全及隱密原則下建置「CHOICE 安全.選擇.庇護」平台,並預計在今年12月推出,期盼未來透過這個平台提升受暴者對庇護資源的可近性與可見度,協助他們獲得即時、清楚的求助指引,讓每一位受暴者有機會走向安全與尊嚴的生活。

Read More

響應病安日 促提升病友健康識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2025世界病人安全日,台灣病友聯盟19日呼籲,病人參與是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關鍵,應持續促進病人參與,共同打造一個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體系。 世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9月17日為世界病人安全日,去年首度發表全球病人安全報告,檢視全球病安現況指出:讓病人參與並提升其健康識能,可大幅減少傷害並降低相關經濟負擔,對病人及醫療系統均有助益。 此外,許多國家已將WHO頒布之病人安全權利憲章視為強化病人賦權的手段,參與調查的108國之中,約有70%的國家已制定或正在制定國家層級的此類憲章,來保障病人權益並促進其參與醫療決策,以此推動病人安全策略的提升。 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WHO已明確指出病友參與的價值,且WHO呼籲各國制定病友權利憲章或法案的倡議也值得我國參考。 同時,針對近來有名男子到某醫美診所接受生殖器增大手術後死亡,執刀的丁姓醫生過去就屢傳醫療事故糾紛,卻多次改名再營業,還有許多狼醫師的事件 ,吳鴻來也表示,期盼有統一公開平台,收錄已經定讞、違法等確定資訊,盡量讓資訊透明公開。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衛福部透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加強醫療事故的制度化管理,持續提升病人安全。但對醫美醫事人員,目前確實還沒有像性平事件一樣,特別建立平台公開曾有不良紀錄者;不過,在俗稱「狼醫平台」的「醫事人員性別事件資訊專區」建置上,已遇到資料彙整技術問題,若能克服,對於攸關民眾醫療品質與安全的相關事情,都會再一併討論,有機會再推出懲戒資訊平台。

Read More

大閘蟹檢驗 食藥署:對陸源頭管制奏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秋季是螃蟹盛產期,中華絨螯蟹(俗稱大閘蟹)深受饕客青睞,自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的旺季自9月開始,經食藥署近年對大陸大閘蟹進行養殖場源頭管理與逐批檢驗,違規批數已從106年的5批降至113年的1批,顯示近年進口大閘蟹品質已有明顯改善。 食藥署指出,106年共檢驗69批大陸大閘蟹,其中,有5批被驗出戴奧辛、多氯聯苯與重金屬鎘超標,107年檢驗批數為43批,但不合格件數卻增加為8批,食藥署為加強源頭管理,其後規定自大陸進口大閘蟹必須來自准許輸台之養殖場,並在抵台後逐批檢測動物用藥、重金屬和戴奧辛等16項指標,檢驗合格後方可核發輸入許可。 依規定,大閘蟹空運抵達後,業者須申請查驗並提供保管計畫書、衛生證書等資料,並繳納完稅價格4倍的保證金。經核准後,貨品可依「具結先行放行」制度,先行運至冷藏倉庫保鮮,惟最終仍須待所有查驗項目合格,才會核發輸入許可、正式上市。 但前幾年因不肖業者在未完成邊境查驗程序即偷賣大閘蟹,嚴重危害食安。為防堵類似事件,食藥署強化管控措施,包括逐批清點總箱數、專人全程監控「跟車」至具結地點、全程拍照錄影等。違規者除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處暫停1年具結保管資格外,若偷賣將依法處以販售價格20倍罰鍰,並沒收保證金,藉此強化嚇阻。 食藥署表示,在加強源頭控制後,以去年共輸入31批大閘蟹,邊境檢驗攔截發現1批總重14.6噸含戴奧辛及多氯聯苯超標,這批大閘蟹已全數銷毀,並禁止該養殖場產品再輸入台灣地區,確保不合格品不會再流入市場,展現出邊境食安把關決心與成效。

Read More

本月甫上路 醫療性生育補助已9人申請

記者王超群、陳建興∕台北報導 行政院會18日通過「好孕3方案」,內容包括新台幣10萬元生育補助、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及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期望藉由多元支持措施,扭轉台灣新生兒數持續下降趨勢,力拚明年出生數止跌。 國發會統計,2015年台灣新生兒人數為21萬3598人,2022年跌破15萬人,降至13萬8986人,近3年維持在13萬人以上。今年前8月新生兒僅7萬2778人,恐難達成「中推估」逾12萬人的水準。 政院規劃明年元旦起實施10萬元生育補助方案,凡本國籍女性及外籍配偶均適用,生育每胎可領10萬元,雙胞胎則20萬元,補助與保險給付合併發放,受惠人不需另行申請。勞動部估計,首年受惠人數約12萬7千人次,經費47億餘元。 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自11月1日提前施行,同時,衛福部自9月起推動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針對第3期以前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協助,女性取卵最高每次補助7萬元,男性取精最高每次8千元,預估首年6百名癌友受惠,目前已有9人提出申請。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表示,少子化政策必須從孕、養、育、住全方位精進,包括育嬰留停彈性化、婚育住宅與托育資源整合等,盼透過好孕三方案提供實質協助,讓年輕世代更敢於婚育,帶動台灣生育率逐步回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