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駕帆船繞地球 挑戰日最年輕紀錄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二十三歲男子木村啟嗣十二日從兵庫縣西宮市出海,挑戰「獨自一人、不靠港、無補給」駕駛小型帆船航行地球一圈的日本最年輕紀錄。木村說,就算失敗也一定要活著回來。 出身大分縣日出町的上班族木村,預定十二日從兵庫縣西宮市遊艇碼頭出海;如果一切順利,預計明年春天達成目標,整個航程預計一百八十九天左右。 木村說,目前成功駕駛小型帆船完成「獨自一人、不靠港、無補給」航行地球一圈的日本人只有四人,其中最年輕紀錄是白石康次郎在二十六歲十個月時所締造。 根據航行計畫,木村從西宮市出海後,將經過太平洋南下,接著通過南美大陸及非洲大陸的南端,最後經澳洲東側海域北上返回日本。 木村這次駕駛的帆船長約十二公尺,動力為風力推進。他會透過社群網站分享所見所聞,讓大家看到地球的壯麗並訴求環保的重要性。

Read More

美期中選舉 眾院恐變天

邱太三:共和、民主黨同樣支持台灣 美國期中選舉八日投票,選民在投票所使用投票機掃描選票。 (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美國聯邦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昨天宣布在期中選舉獲勝,表示共和黨已拿到足以掌控眾議院的席次。不過現在仍難斷定誰能控制眾院。 對於美國期中選舉是否影響美國政府對台政策,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九日表示,台灣與美國所有政黨與政治人物平等交往,美國總統拜登有友台措施,但共和黨也一樣支持台灣。 美國期中選舉結果是否會影響美國友台政策與兩岸關係?邱太三指出,美國期中選舉最後結果未完全明朗前,雖然一些預測認為共和黨會獲勝;但就台灣而言,政府過去與美國是和所有政黨與政治人物作平等交往。拜登有一些友台措施,台灣有感受到,但共和黨也一樣支持台灣,且「可能更加對中國有相當程度的不滿」。 邱太三表示,美國國會的變動可能影響其國內相關政治、經濟議題。但在對外方面,大陸軍事崛起對美國和全球造成的疑慮,短期內不會減低。

Read More

紐約移民大熔爐!投票所告示標5國語言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期中選舉登場,紐約知名地標帝國大廈也特別點燈,呼籲選民把握最後時間出門投票,珍惜神聖的一票,而在紐約的投票狀況如何?

Read More

美國國會恐「變天」!外界憂拜登難持續援烏

決定美國國會控制權的「期中選舉」,投票結果除了攸關,拜登政府剩餘兩年的執政外,還將會大大影響美國外交政策,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正在發生戰爭的烏克蘭。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就持續對烏克蘭,提供數百億美元的武器、與經濟援助,不過要是期中選後,民主黨失去多數黨地位,將可能對美國未來的援烏行動,增添變數。對此,烏克蘭澤倫斯基在期中選舉當天,呼籲美國保持團結,協助烏克蘭恢復和平。

Read More

坦尚尼亞客機墜湖 當局與漁民聯手搜救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坦尚尼亞驚傳墜機事故,當地一架廉航客機,在6日飛行途中遇上壞天氣,不幸墜落到非洲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中,目前死亡人數「已攀升到19人」,另有20幾人被送往醫院。

Read More

昆里遇熱浪洪災夾擊 巴基斯坦辣椒之都產量減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氣候變遷今年在世界各地造成許多高溫熱浪,其中巴基斯坦的昆里也受創嚴重;昆里是重要的辣椒生產中心,素有亞洲辣椒之都的稱號,今年卻因為熱浪加上大洪水造成辣椒產量銳減。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經濟緩衝政治 兩岸能做到?

德國總理蕭茲訪問北京會見習近平,行前受到內外很大的壓力。(路透) ■黃清賢 中共二十大閉幕後展開大外交。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坦桑尼亞總統哈山相繼受邀訪問中國大陸;德國總理蕭茲四日率十二位企業代表抵達北京,進行十一小時的旋風式訪問,更是受到高度關注。  大陸拉攏歐洲 依舊戰略對美 中國大陸對當前的外交政策,賦予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名詞。最大的兩個特色是「和平外交」與「對外開放」。實際推動政策大致反映在「戰略對美」、「穩定周邊」、「拉攏歐洲」、「強調多邊」以及「經濟結盟」。 其中,「戰略對美」是重點。美國在十月底最新公布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以及飛彈防禦報告,都將中國大陸視為未來數十年的最大戰略競爭者。美方也持續出台對中國大陸的各項出口管制新規、限制投資等。 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十月三十一日與美國務卿布林肯通話時則強調,大陸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以及繼續奉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呼籲美方不要再戴著有色眼鏡主觀臆測,更不要讓意識型態偏見蒙蔽雙眼。 大陸現在積極主動的盡力去結合對中國大陸友好及可拉攏的力量,設法維持戰略的自主性,亦即一方面強調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另一方面則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與霸凌行徑。 中共二十大後,首邀越共總書記阮富仲訪問,就在強調「穩定周邊」的重要性。中越曾經有過戰爭,越南也曾和美國打過仗。現今,中美戰略博弈加劇,越南處於一個重要的地緣位置,但在中美之間的平衡也越來越困難。 大陸與越南領導人此次見面,強調共同秉持「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方針。大陸希望與越南和平互動,藉由更多的合作共謀發展,特別是南海議題上,至少讓越南在政治上不要太偏向美國。  穩定周邊 大陸友善越南等國 至於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訪問大陸並發布聯合聲明,強調提升全方位戰略合作水準,加快構建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巴命運共同體,並簽署了十五個領域的合作文件。 中巴關係向來緊密,有所謂的「鐵桿情誼」。一方面在中印之間,巴基斯坦扮演了微妙的制約作用;同時,穆斯林的疆獨反恐議題,以及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專案,雙方都有高度的合作意願。 至於非洲國家坦尚尼亞總理哈山訪問北京,雙方宣布多項合作計畫,包含坦贊鐵路升級改造、能源礦產開發等。大陸並且開放坦尚尼亞百分之九十八稅目輸陸產品免關稅待遇,將積極研究給予坦尚尼亞更多特色產品市場准入。 中國大陸甚早就開始經略非洲大陸,大陸進入聯合國時,就得到包括非洲在內的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此時,北京邀坦尚尼亞領導人到訪,意在凸顯了中國大陸對非洲國家、發展中國家,持續扮演重要的支持力量。 中國大陸這一波的大外交,最受國際關注的是德國總理蕭茲率十二位德國企業代表訪問北京,並先後會晤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蕭茲是COVID-19疫情爆發近三年來、中共二十大落幕後首位訪問中國大陸的西方領導人。 在德國舉行的七大工業國外長會議聯合聲明,重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重要性。(路透)  蕭茲訪問大陸 承受內外重壓 德國是七大工業國(G7)成員國,歐盟成員中最大經濟體,同時,德國也是美國海外駐軍最多的國家。蕭茲訪問中國大陸,對於美中博弈、中歐關係,以及其他西方國家是否跟進?都別具意義。 蕭茲訪問北京,行前受到內外很大的壓力,歐盟部份國家也認為對中應該行動一致,不認同蕭茲訪中插頭香;蕭茲抵北京時,在德國舉行的G7外長會議就聯合聲明,重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表示將繼續力求與中國大陸進行建設性合作。 蕭茲頂著壓力訪中,凸顯了德國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開始走出一條政經分離、經濟自主的道路。德國在防衛安全上持續與美國合作,繼續援烏抗俄,但面對能源危機、通膨、產業發展,蕭茲認為必須與中國大陸合作交往,並公開強調「不能脫鉤」。 德國之後,其他西方國家如法國、義大利等,確有可能跟進,與中國大陸進一步接觸、交流、合作;但是,政治終究離不開經濟,「政經分離」談何容易。  兩岸無政治互信 談判難啟動 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走到今天,雖然製造了貧富問題,但同時卻也將各國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強調國際分工的產業供應鏈,已經很難脫鉤,即使要硬脫鉤,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可替代的力量。 此外,國際間因為意識型態、集團化、軍事防衛而產生的政治矛盾,經濟鏈結卻正在扮演政治矛盾的緩衝功能,並促使相關各方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必須進一步設法尋求政治上的調和。德國已經踏出了這一步。 從國際政治的趨勢走向回望兩岸關係。對目前執政的民進黨蔡政府而言,意識型態上的首選還是與中國大陸脫鉤,亦即持續在「去中國化」;但事實上,台灣的經貿有百分之四十是依賴大陸,根本無法做到「完全脫鉤」。 賴清德日前訪問帛琉,將「台獨」及「台灣獨立」解讀「是指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中央社) 蔡政府退而求其次,也想要走「政經分離」,並且在蔡英文的雙十談話中,透露了尋求談判可能的信息。但是「九二共識」已被蔡政府否定,對於「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一中原則」,迄今也沒有雙方可接受的平衡點。兩岸沒有最基本的政治互信基礎,談判還是遙遙無期。 再者,民進黨未來大選的熱門人選賴清德,日前訪問帛琉受訪時,針對「台獨」及「台灣獨立」的現代意義,解讀「是指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又把台獨分離勢力的聲量拉了起來。 展望台灣二0二四大選主軸,政治上會拉高統獨爭議,兩岸關係將往激化的方向走,經濟扮演調和的功能不大。但「覆巢之下無完卵」,兩岸衝突無一方可以得利,政治人物應設法在兩岸經濟上合作,政治上又不衝突,盡力尋求轉圜餘地。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日國際海上閱兵 劍指北京平壤

日本主辦國際海上閱兵,由海上自衛隊最大型護衛艦出雲號領導艦隊航行。(路透) 美韓星印尼等12國、18艦艇參加 俄未獲邀陸缺席 中央社∕東京六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今天在時隔二十年二度主辦「國際觀艦式」(國際海上閱兵),首相岸田文雄登上海上自衛隊最大型護衛艦出雲號校閱,並在訓示時再度譴責不斷試射飛彈的北韓。 日本《經濟新聞》、《共同社》報導,今天這場國際海上閱兵在日本神奈川縣南方的相模灣舉行,總計有來自美國、韓國、印尼、新加坡等十二國共十八艘艦艇參加。日本政府這次未邀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中國大陸海軍雖有受邀,但最後通知日方不參加。 川崎P─1巡邏機在橫須賀相模灣國際艦隊檢閱期間發射照明彈。(路透) 日韓關係過去因為諸多爭議陷入冰點,但韓國海軍這次也派艦參與,被認為有助改善日韓防衛當局間關係。這是日本繼二00二年後,第二度主辦國際海上閱兵。 除了艦艇外,美國與法國也有六架航機登場;自衛隊出動二十艘艦艇與二十七架航機等參加。 岸田在國際海上閱兵訓示時,再度譴責進行核試驗及試射飛彈的北韓說:「絕對無法容許。」 岸田似有暗指北京之意說,「必須對以武力行使及威嚇來踐踏他國和平與安全者出現的事態做好準備」,也強調將在五年內徹底強化日本防衛能力。 另外,《韓聯社》日文版報導,韓國海軍這次派出排水量一萬一千噸級的最先進補給艦昭陽號參加,且艦上乘組員跟其他國家海軍一樣向岸田所搭乘的出雲號敬禮。 基於北韓升高核試驗及飛彈威脅,造成安全保障環境變為嚴峻等理由,讓韓國海軍決定派艦參加這次的國際海上閱兵。 不過,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懸掛的「旭日旗」,過去曾被舊日本海軍用作軍艦旗。韓國媒體及專家認為,「旭日旗」象徵侵略與軍國主義多有批判,所以對海上自衛隊把「旭日旗」當成自衛艦旗強烈反彈。 這次韓國海軍向懸掛「旭日旗」的出雲號敬禮,可能會在國內引發「旭日旗」論戰。

Read More

北韓180軍機蠢動 南韓80軍機升空

南韓合同參謀本部表示,四日上午十一時左右識別到約一百八十多架北韓軍機行蹤,南韓空軍緊急出動八十多架軍機應對。圖為南韓空軍KF-16機群參與警惕風暴聯合軍演畫面。(路透檔案照)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北韓近日飛彈連射,更在三日夜射八十發砲彈,抗議美國南韓延長軍演,四日又大規模出動軍機。南韓軍方捕捉到約一百八十多架北韓軍機行蹤,空軍緊急出動八十多架軍機應對。 韓聯社報導,南韓合同參謀本部表示,當地時間四日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許,共識別到約一八0條北韓軍機的飛行軌跡,南韓緊急出動八十多架軍機應對。 北韓軍機出現在戰術行動線(TAL)以北內陸及東、西海上等空域。南韓隨即出動包括F─35A匿蹤戰機在內約八十多架軍機,並準備隨時增援。正與美國進行「警戒風暴」聯合空中軍演的二百四十多架軍機也維持防禦狀態。相較於美韓演習的二百四十多架先進機型,北韓出動軍機是包含訓練機在內的老舊機種。 北韓三日將近午夜開始發射砲彈抗議美韓延長軍演,南韓軍方表示偵測出八十多枚砲彈落入海中,並稱此舉違反二0一八年簽署的兩韓軍事協議。 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朴正天前天表示,美國和南韓延長軍演是非常危險的決定,會「迫使」局面失控。

Read More

梨泰院156死 韓警長承認因應不足

南韓首爾梨泰院踩踏意外增至一百五十六人死亡,民眾前往現場悼念。(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南韓首爾梨泰院踩踏意外增至一百五十六人死亡。警察廳長尹熙根坦言,在事發前就接獲多起報案指出現場情況危急,但警方的因應措施「不足」,承諾將迅速深入調查並公布真相。官員一日表示,總統尹錫悅將於下週舉辦官民聯合會議,討論如何改進安全措施。 梨泰院十月二十九日晚間因萬聖節活動聚集人潮引發踩踏意外,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已攀升至一百五十六人;截至昨天上午11時,另有二十九人傷勢嚴重、一百二十二人輕傷。許多受害者年僅二十多歲;而死者當中,已知有二十六人來自南韓以外的十四個國家。 事發當晚預估有十萬人湧入梨泰院地區,但由於萬聖節慶祝活動並非特定單位主辦的「正式」活動,警方與地方當局都沒有積極控管群眾。 南韓警察廳長尹熙根坦言:「事故發生前,警方接獲多起報案指出現場情況危急。」他也說,警方在事發前就得知有龐大人群聚集,具有急迫危險,承認警方對人潮管控方面有所「不足」。 他在記者會中表示,「我對這次公共安全意外需負起無限的責任,我將盡我所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警方將迅速、嚴格地對各方面進行深入檢查與調查,無論真相為何,一概公諸於世」。 另外,尹錫悅將於下週主持官民聯合會議,討論如何改進安全措施,相關部會首長與民間專家都將出席。除了分析悲劇發生原因,也會根據他國案例集思廣益,來改善安全措施。 官員表示,群眾推擠事故增加了為地方政府、消防部門和警方建立法律和制度基礎的必要性,以在大型活動期間有組織地合作。 官員說:「道路由地方政府管理,防災由消防部門負責,公共安全由警察控管,這導致了盲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