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11月選舉 民意走向的前哨戰

習近平的領導班子已經確定,目前也沒有接班問題。(路透) 馬群傑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閉幕,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博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帶來的全球性衝擊,讓日本、德國、英國等傳統區域強權逐漸自顧不暇。兩岸關係已處在美中對抗與科技戰的風頭浪尖。台灣面對新世代戰爭與和平的變局,十一月的地方選舉是民意走向的前哨戰,預期將直接影響到明年大選選戰,不會有鐘擺效應。 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競爭走向尖銳對立,已愈來愈明顯。美國將中國大陸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從國家安全、晶片科技到經貿投資,各種箝制、制裁手段已陸續出籠,目的都是想卡住中國大陸的脖子。   習政權已鞏固 美日德各有挑戰 美國對中的貿易戰、科技戰,特別是晶片法案及相關禁制令,進行反全球化的產業脫鉤、斷鏈做法,同時對限縮美國企業市場開拓、提高營運成本也會有後座力。其實,美國想達到預期目標是有難度的,例如,美方強勢要求台積電分散投資設廠、甚至必要時撤離台灣,都很難在短期內執行。 中共廿大閉幕,習近平連任第三屆,從中共黨史來看,除了毛澤東之外,習近平的地位已有其重要意義;此外,中共廿大報告及黨章修定內容,都在強調「兩個維護」,包括堅決維護習近平的核心地位,以及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習近平的第一、二屆任內採集體領導,主攻經濟發展、一帶一路;邁向第三任則是一人獨大、政治掛帥。習的領導班子已經確定,目前也沒有接班問題,習的人事布局已做好因應內外挑戰、貫徹政策的戰鬥準備,往「偉大民族復興」的政治目標加速前進。 相對的,美國十一月期中選舉即將到來,眾議院若被共和黨拿下,民主黨的拜登政府在內政、預算、立法方面將更受約束。跛鴨總統拜登剩下的兩年任期,是否會在國防與外交上,對中國大陸採取更激烈的對抗?未來都值得進一步觀察。 再從區域政治來看,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大經濟體的日本與德國,又會如何應對美中戰略對抗呢?今年以來,俄烏戰事直接衝擊歐洲經濟,德國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與通膨問題,在烏克蘭問題、武器採購、能源政策上,仍與歐洲國家缺乏共識,總理蕭茲民意支持度下探百分之二十五的新低,可預見德國距離遙遠的東亞事務,恐怕無力做太多著墨。 拜登剩下的兩年任期,是否會對中國大陸採取更激烈的對抗?值得進一步觀察。(路透) 美中對抗前緣 台海備戰壓力大 特別是,德國對於如何處理對中關係,蕭茲的聯合內閣意見分歧的。外交、國防、經濟部長要求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但蕭茲則是反對與中國大陸脫鉤、斷鏈,希望德中能夠維持較好的關係,何況,德國主要企業在大陸都在持續投資,並沒有因為大陸新的領導班子確定而有所改變。 相較於德國,日本基於經貿、地緣政治與區域安全因素,更看重日中關係,但對中國大陸的防備心也較高。岸田文雄上台後發表的二0二二防衛白皮書,台灣篇幅多達十頁,是去年的兩倍之多,日本已把中國大陸視為主要危機與挑戰。 但是,岸田文雄內閣目前的民調支持度已跌破三成,日幣貶值到歷史新低,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卅一年來新高,面對國內經濟壓力,岸田政府採取維持大規模貨幣寬鬆的降息政策,內政治理與經濟振興之道,是岸田的當務之急,這必然會影響日本的外交政策。 簡言之,美、中、日、德,各自面臨了不同的挑戰,而全球性的共同危機正是國家安全,除了烏克蘭陷入戰爭之外,受到衝擊最大的是台灣。經濟上,國際能源危機、美元強勁升息,台幣貶值的同時,也遭到普遍性的通膨之苦。 科技產業方面,美國對中發動科技戰、晶片戰,首當其衝的則是台積電。不管未來晶片產業是否逐步撤離,或是加入美國主導的晶片聯盟,要求與中國大陸斷鏈、脫鉤,台灣都已經站上風頭浪尖,面臨資金外流、廠商外移、人才流失的嚴峻挑戰。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台灣正處於美中戰略對抗的最前緣。中共廿大之後,習開始第三屆任期,涉台部分,「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是兩大重點,台海「維持現狀」的空間會更小;隨之而來的是,台灣馬上要面對增加國防預算、加碼軍事採購,以及延長兵役的問題。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內閣目前的民調支持度已跌破三成。(路透) 二0二四大選 統獨和戰成主軸 台灣二0二四年要大選,明年則是大選的交戰年,統、獨、和、戰的議題論述,將是左右選情的最重要主軸,至於其他諸如經濟、教育、社會、環保等議題,雖然對台灣未來發展也相當重要,但在選戰過程都會被邊緣化。 習近平堅持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依其建立的領導權威,必然會貫徹政策,展現維護主權完整的意志。台灣不管哪一個政黨提名的候選人,都迴避不了統獨議題,至於產業脫鉤、斷鏈對台灣經濟安全的衝擊,也要有論述的準備。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對外會進行實質利益的結盟,會透過金磚五國、G20、RCEP等多邊組織,與歐洲大國、俄羅斯、東南亞等,成為利益互享、共存的聯盟;台灣則是在國際上參與美國主導的價值、道義聯盟。但價值聯盟的不可預期變數相對較大。 其次,台灣的軍費增加、役期延長,也在考驗全民備戰的決心與認知。備戰,是面對真實情況的假設議題,有「備而不戰」和「準備開戰」兩種,但是,一旦開戰,戰場在台灣、預期外國介入的可能性也不高,無論結果是贏或是輸,台灣都是輸。 絕大多數的選民還是希望台海和平。因此,不疏於備戰,不放棄和平的路線,可能是明年選戰的主弦律。「避戰」需要智慧,就看誰可以緩和兩岸關係、讓台灣人民安心。年底的地方選舉是前哨戰,民意所向不會有鐘擺效應,會直接影響到明年的選戰及後年初的投票。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索馬利亞汽車炸彈攻擊 至少百死

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在一處交通繁忙路口連續發生兩起汽車炸彈爆炸案,喪生人數目前已攀升至一百人,傷者逾三百人。(路透) 中央社∕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三十日綜合外電報導 索馬利亞總統穆哈莫德今天表示,首都摩加迪休交通繁忙路口發生的汽車炸彈攻擊案,喪生人數目前已攀升至一百人。 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穆哈莫德趕往現場了解後表示,目前為止死亡人數已達一百人、受傷三百人,死傷還在增加。 摩加迪休這場事故,第一次爆炸襲擊繁忙路口附近的教育部;第二次爆炸發生在救護車抵達後,民眾聚集一起幫助受害者之時。 附近建物的窗戶被爆炸聲震碎,大樓外面的柏油地面流滿鮮血。 沒人立即出面承認此一事件是他們所為,但總統穆哈莫德指責是伊斯蘭組織「青年黨」所做。對於引發重大傷亡事件,青年黨通常避不出面。 就在這次事件的同一地點,二0一七年十月曾經發生索馬利亞最大的爆炸案,當時造成五百多人死亡。

Read More

拜登:不尋求與陸衝突

表示須負責任管理兩國日益激烈的競爭 布林肯:陸不再接受維持現狀 將加速統一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六日(當地時間)在白宮會見國防部長奧斯汀、副部長希克斯、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等高階國防官員。(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國必須負責任地管理日益激烈的對中競爭,保持軍事優勢,他並清楚表態不尋求與中國衝突;國務卿布林肯同日在彭博籌辦的一場活動中說,中國已不再接受維持現狀,將加速推動兩岸統一的行動,不斷加大對台灣的壓力,他說,美國堅持「必須以和平方式處理和解決這些歧見」。 拜登二十六日在白宮會見包括國防部長奧斯汀、副部長希克斯、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在內的美國高階國防官員。拜登重申白宮國安戰略所提,指這是決定性的十年,因世界正在發生變化,必須同時應對大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並因應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生活的共同挑戰,像是氣候變遷與衛生安全等。 他表示,國安戰略也明確指出,軍事現代化與加強軍隊是美國國家實力的核心來源,也是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美國也將繼續領導外交並建立聯盟,以世界最優秀的軍事力量應對全球挑戰。 拜登重申將與盟國及全球各地夥伴共同支持烏克蘭,在因應今日與明後的威脅時,必須保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強大與團結。美國也將繼續深化在印太區域的核心聯盟,並建立新聯盟,致力建設一個自由、開放、繁榮與安全的世界。 在談到中國時,拜登再次表示,美國可以也必須負責任地管理與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保持美國的軍事優勢,但明確表明不尋求衝突,「會有激烈的競爭,但不需要衝突」。 此外,布林肯在彭博籌辦的一場活動上指出,中國改變了華府和北京之間數十年來的基本認識,也就是將和平處理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分歧,「改變的是,北京政府決定不再接受這種現狀,他們希望加快實現統一的進程。」 他也說,中國也已決定對台灣加強施壓,如果施壓策略起不了作用,可能會「以武力實現目標」,「這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布林肯表示,美國將「堅持數十年來的主張,即這些分歧需要以和平方式處理和解決,不能也不應片面改變現狀,尤其是藉由武力來改變;我們在台海和平與穩定方面有持久的利益」。他補充說,華府不希望「冷戰」,也不是試圖限制中國,但堅決維護美方自身利益。

Read More

查爾斯握手 蘇納克獲任英首相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左)二十五日任命保守黨新任黨魁蘇納克(右)作為自己在位時期的第二位首相。(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二十五日接受前首相特拉斯辭呈後不久,隨即任命保守黨新任黨魁蘇納克作為自己即位後第二位首相。我外交部第一時間已請駐英代表處,表達台灣政府與人民的誠摯祝賀與歡迎;同時轉致總統蔡英文賀函,盼進一步強化台英雙邊關係。 據白金漢宮公布的影像顯示,查爾斯三世與蘇納克握手,並任命他作為英國第一位非白人首相,成為英國第五十七位首相,也是英國今年第三位首相,將以兩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之姿入主唐寧街十號。 蘇納克發表就任後第一場演說,除表示會改正前首相特拉斯犯下的錯誤,並承諾會把經濟穩定與信心,作為自己的施政核心。 現年四十二歲的蘇納克說,特拉斯希望改善國家經濟成長並沒有錯,這是「一項崇高目標」,他很欽佩特拉斯努力不懈地創造改變,但她「犯下一些錯誤」。而自己被選為保守黨黨魁和首相,就是要來改正前人的一些過錯。  

Read More

蘇納克登英相大位 拜登稱「開創性里程碑」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對於蘇納克成為英國新首相,美國總統拜登形容這是一個,開創性的里程碑,因為蘇納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首相,而蘇納克的印度裔身分,也讓生活在英國的印度族群,感到格外興奮,不過,也不是所有英國民眾,都對蘇納克的領導樂見其成。

Read More

摩丹特宣布退選 印裔蘇納克 新任英首相

英國前財相蘇納克為英國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首相。(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參選黨魁的保守黨下議院領袖摩丹特宣布退選,同樣角逐大位的前財相蘇納克自動成為新黨魁,也就是英國新首相。印度裔的蘇納克也是英國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首相。 負責黨魁選舉事務的保守黨團「一九二二委員會」二十日宣布選舉新規則,有意爭取黨魁一職的黨籍國會議員需獲至少一百位同僚提名,二十四日下午二時截止。若屆時僅有一人達提名門檻,將自動成為黨魁(執政黨黨魁即為首相),不需一般黨員投票確認。 摩丹特當地時間近下午二時宣布退選。一九二二委員會主席布雷迪隨後宣布蘇納克成為新黨魁。 摩丹特發布聲明指出,很清楚,黨內認為今天就該塵埃落定。她宣布全力支持蘇納克,並指出蘇納克的當選不僅顯示保守黨做出「歷史性」決定,更再次展現保守黨的多元性與人才濟濟。 蘇納克今天上午即獲超過半數同黨國會議員公開表態支持。保守黨國會議員總計有三百五十七位,半數為一百七十九人;至昨天下午一時四十五分,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蘇納克已獲超過一百九十位同僚支持。 保守黨黨魁選舉規則不固定,由一九二二委員會與保守黨委員會依次商議而定,現行黨章賦予一般黨員投票選出新黨魁的權利。

Read More

強生放棄角逐首相!前財相蘇納克呼聲最高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英國前首相強生退出保守黨黨魁的競爭,放棄重新擔任首相的機會,這也讓前財政大臣蘇納克,成為目前最可能,坐上首相位置的人選。另外,保守黨的下議院領袖摩丹特,也表態有意參與競爭,現在就看當地24日下午的提名與投票情況。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中共20大後 戰略對美、戰術對台

中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開。(路透,資料照) 習近平重申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但對外關係明顯針對美國圍中政策。(路透,資料照) ■李銘義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開,除了人事更迭的話題外,最受關注的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開幕式時,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進行長達一小時五十分鐘的報告,總結過去五年成就並闡述未來的路線。 總結中共二十大報告的主要看點有三:第一,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定義闡釋。報告裡提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建構大國格局   簡言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對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任務的硬性政治話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則有較為具體的五大特徵與指標,包括: 涵蓋中國大陸十四億人總和的「人口規模巨大」特色,確立從小康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性,重視環保與生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強調 「和平發展道路」。 第二,對外關係有「國際大氣候下的兩岸小氣候」。首先,習近平表示「中國(大陸)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將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意在建構穩定發展、良性互動的大國格局。 其次,習近平重申中國大陸「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在美中(中共當局)博弈的當下,報告中的對外關係,明顯是針對美國圍中政策而來。    涉台部分 內容直接立場強硬   再者,將「對台總體方略」寫入報告,「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同時重申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且強調「反獨與反外部勢力」。在涉外、涉台問題上凸顯出「戰略對美、戰術對台」的相互連結。 第三,涉台部分,可謂內容直接,立場強硬。習說「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 進一步言,中共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主動權,不隨台灣政治情勢改變起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要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同時,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可預見未來五年,中共涉台政策,反獨的力道會大於促統,主軸會放在反對外部勢力介入、反對台獨分裂活動,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同時,繼續在大陸針對台商、台胞、台生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一手硬、一手軟的辯證運行,以「Z」字的曲線向前推進。   對於保障和平、解決軍事衝突的議題,兩岸還是需要協商的。圖為共軍圍台軍演實彈射擊。(路透,資料照)  中共反制外力 對台趨向逼談   除了前述的中共二十大三大看點外。台灣民眾最關注的,兩岸關係未來發展還是重中之重。二十大之後,中共中央領導核心人事逐步底定,因應二0二四的美國、台灣的大選,中國大陸針對外部勢力介入,會有愈來愈具體的反制行動、對台則是趨向以戰逼談、逼和,迫使台灣走向談判桌。 中國大陸因應國際大氣候的變化,在「戰略對美、戰術對台」下,未來三年可能是兩岸衝突的機遇期,也可能是出現協商談判的關鍵期。這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形勢,而且已經箭在弦上,時間愈趨緊迫,籌碼也在逐漸流失。 現在,美國在經濟、軍事上支撐台灣,對台、美看似加分,但卻同時升高兩岸矛盾、對抗,美國挺台成了一把雙面刃。台灣一方面要增加軍費、延長役期,做戰鬥準備,另一方面為降低兩岸衝突風險,也應該要有談判準備。 在台灣,不管是執政的民進黨或在野的國民黨,針對拓展國際空間及美國模糊一中政策,都加以積極發揮,希望能轉換成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的力量。基於防堵中國大陸武統的考量,也希望美國繼續軍售台灣,只是項目內容有需要進一步協調優先次序。 美國因素在兩岸關係上,特別是在軍事及外交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兩岸局勢確實有瀕臨衝突的危機。因此,台灣面對中國大陸一中原則的強力進迫、面對美國一中政策的模糊化,不管是哪一個黨執政,都應思考為以下四項議題預做準備:    避免軍事衝突 兩岸必須協商   第一,關於結束內戰的終止敵對狀態協商;第二,關於台灣國際空間的協商並明確化;第三,關於兩岸軍事狀態,如海峽中線議題,雖然在軍事演習後,似乎無從討論起,但對於保障兩岸和平、解決軍事衝突的議題還是需要的。 第四,就是兩岸終局協商的模式。不管是邦聯、聯邦或中國大陸所稱的一國兩制,都可以進行討論;雖然中國大陸在第三份對台政策白皮書上寫的非常嚴格,協商空間似乎不大,但事實上,大陸對台武力威脅與白皮書中的說法,仍然沒有解決最終的兩岸關係問題。 兩岸關係的核心議題,在於若兩岸終將和平統一,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未實質統治過台澎金馬地區,目前中華民國才是實質統治台澎金馬地區,加上亞太的區域戰略考量、美國因素等等,這使得藉由軍事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成為不智慧且不可靠的做法。 在未來的三到五年,終止內戰、避免軍事衝突、外交空間協商以及兩岸終局安排等四項議題,必將面臨嚴峻考驗,而且有進行協調的必要。若能回溯到和平統一的進程,雖然眼下兩岸協商有困難,但如何分階段啟動談判,回應兩岸政治協商議題,才是目前面對兩岸局勢及戰略環境,必須要嚴肅考量的積極做法。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中共新中委 李克強汪洋落榜

中共二十大二十二日閉幕,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中)中途起身,在助手攙扶下離席。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中共二十大二十二日閉幕,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及中紀委委員,現任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汪洋、栗戰書、韓正不在當選名單內,意味四人將不再連任下屆政治局常委;總書記習近平毫無意外連任,只剩下今天再被中央委員推選為政治局委員、常委、總書記及中央軍委主席,打破文革後慣例取得三連任。 中共二十大昨天上午舉行閉幕會議。在十一時許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及中紀委委員後不久,與會的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即起身,在助手攙扶下離席,當時會議尚未結束。 根據現場畫面顯示,胡錦濤起身時,坐在他左邊的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曾向他表達關心。而胡錦濤在攙扶下經過習近平身旁時,還向習近平及一旁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意,隨後離去。 現任政治局常委除總書記習近平外,王滬寧、趙樂際則當選中央委員,意味著除勢必連任的習近平外,王、趙二人將有機會連任下屆政治局常委。而這也代表下屆政治局常委的更替幅度,將較外界預期為大。 李克強及汪洋未能連任中央委員出乎不少人預料。但日前已有美媒及港媒披露,這兩人將無法「入常」。本屆政治局委員中,未能連任新一屆中央委員的現任政治局委員,除李克強、汪洋、栗戰書、韓正外,還有王晨、陳全國、孫春蘭、陳希、許其亮、劉鶴、楊曉渡、楊潔篪、郭聲琨等,總計十三人未能連任。 連任新一屆中央委員的十二名現任政治局委員,除習近平、王滬寧、趙樂際等三名政治局常委外,還有李希、李強、丁薛祥、黃坤明,張又俠、胡春華、李鴻忠、陳敏爾、蔡奇等九人。

Read More

日澳簽新安保合作共同宣言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二十二日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簽署新安全保障合作共同宣言,兩人就一旦台灣等地發生事態,商議必要因應作為。(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二十二日跟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會談,因應中國大陸軍事力量崛起,簽署新安全保障合作共同宣言。兩人也就一旦台灣等地發生事態,商議必要因應作為。 岸田跟艾班尼斯昨天在澳洲西部城市伯斯會談約兩小時,兩人會後簽署新的「有關安全保障合作的日澳共同宣言」。岸田表示,包括敵基地攻擊能力(反擊能力)在內,將在未來五年內徹底強化日本防衛能力,並確保相當程度增加編列防衛經費。這番宣示獲得艾班尼斯強力支持。岸田與艾班尼斯也就一旦台灣或太平洋島國發生事態時,商議必要的因應作為。 日澳特別假想一旦台灣發生事態等情況,在遇到會影響日澳安全保障的緊急事態方面,於共同宣言中載明「相互協議來檢討採取因應措施」。 日澳昨天簽署的共同宣言將成為未來十年日澳安保合作準則。對日本來說,考量到在東海、南海及太平洋等地強化霸權主義行動的大陸,有意深化與定位為「準同盟國」的澳洲之間關係。 日澳共同宣言中揭示,雙方將強化所有層級的意見溝通,包括每年舉行領袖會談及部會首長間協議等,及為了實現基於法治的「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將深化合作。 有關日本自衛隊與澳洲軍隊擴大合作、日澳經濟安保、太空及網路領域,日澳也在共同宣言中表明將加強彼此關係。 根據新合作宣言,兩國國防武力將在北澳洲展開共同訓練,「擴大並強化國防、情資分享方面合作」。這份新安保合作共同宣言稱澳、日「雙方會就恐衝擊彼此主權、區域安全利益的突發事件相互諮商,考慮應對措施」,呼應美澳紐防衛公約內的若干用字,只是這份日澳宣言並非如前者般是具法律拘束效果的條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