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自強街浪子─木溪,舊來發,堯平布朗尼

詩/圖 林益彰 有些戰語未遠去 隨塵岸的應允 漣漪時代殘落的光影 以舟葉的筆墨 入坐紛駁的心口 水尾街的濤濤潮汐 潮汐終究未遠去 大銃街的海性 揚帆烏鬼井的波光粼粼 隨荏苒的泥花 拂撥傲魂的屋宇 自強街沙啞的點滴 自強街拎起了安靜 白龍庵的禱詞 以舊來發餅炙烈的足印 木溪司康餅的年輪 複彈堯平布朗尼的棲息 浪子歸返的海韻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安娜

文/唐潤鈿 圖/周密 安娜是一位腫瘤科醫師,這幅畫上的她看起來並不像是醫師。她去農夫市場買菜,穿的是一件白色無袖吊帶背心,背個背包,背包配以橘紅色的扣帶,腰間圍著一個淺藍色放錢的小腰包。 她的穿著很時髦,頭上戴的是醫用的防新冠病毒專用的頭套,上面寫有「Face Shield」字樣。 那是初夏,新冠病毒已蔓延全球危害世人的健康。她小時候隨著外交官父親住在國外,後來自日本獨自到美國,工讀念大學,然後學醫,成為腫瘤科醫師。但她國文有限,不過能講,也能閱讀,又很努力自修,會寫漢俳。她參加聖路易華人作協,因閱讀與寫作和我女兒周密相識,成了好友。我住在聖路易時,也見過她幾面。 女兒喜歡安娜勇健的形象 為她畫了一幅畫,也傳送給我看。我看不懂安娜穿著的衣服,問女兒才得知安娜所穿的是防疫病的專用頭套,上面還有說明文字,我視力不好,仔細看才看清楚。 這病毒蔓延全球已一年,尚未平息,在英國還有變種的疫情蔓延!好恐怖!正巧收到友人Line網路上對這病毒如何的影響我們生活與無奈心情的笑談描繪,原來今年是這樣過的啊!   一月疫情 二月封 三月每天 看時中 四月發呆 在家中 五月坐吃 等山空 七月八月 出遊風 九月十月 美豬風 十一二月 又年終 今年活著 算成功 明年怎活 研究中 疫情再不 全劇終 人人鐵定 會發瘋   以上所言正是我們住在台灣的生活寫照。美國更是嚴重,至今已有三十多萬病人因新冠而亡,病逝人數令人震驚。重災區的疫情,更是給萬物之靈的人類予以嚴重考驗。 現在整個世界仍然籠罩在恐怖疫情之中,只有各自珍重。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民是幸運的。祈求全能的上主護佑大家平安,朝著「撥雲見日」的路途前行。 可是,「九月十月 美豬風」,進口萊豬問題仍然喋喋不休,何時才能風平浪靜?我想問安娜,你是醫生,又住美國,你們吃那種肉嗎?據說餵養萊豬的藥物有害人體的健康。為何不禁止呢?迫害人民的健康於未來,這是人為的災害。 那危害全球的新冠病毒是天災,我們只有祈求老天護佑我們,至於美豬的餵養與進口,更該祈求上主恩賜人類都能有正常仁慈的善心愛心。希望2021年疫情趕快平息,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聊天資料,正如安娜的防疫頭套 把所有病毒都排除在生活之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女兒的迷你屋

二層樓的迷你屋內部,一樓是客廳及餐廳和廚房,二樓是臥室和浴室。 文/攝影 萬羚 搬家時,我像整理大房子一般,小心翼翼,收拾迷你屋內的小東西,裝箱打包。在我眼中,每件小物,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它裝滿了女兒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追求,以及我們給予的信任與陪伴,屋宇雖小,卻有著我們全家共同的記憶。 女兒自幼即喜愛畫圖及設計,更愛凡事自己動手做,對於新奇有創意的東西,她都喜歡。一件簡單的事,到她手中,就變得非常複雜,我們每次說她吃飽太閒沒事幹,她就洋洋得意,覺得那是讚美之詞。 女兒小時候,我們常帶她逛博物館,她特別喜歡「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地下室,那裏有一整館的迷你屋,裏面有歐洲式建築,也有美國式庭院,有宮廷式臥房,也有平民式的起居室。以前,每家博物館每個星期都有一天,開放給芝加哥市民免費參觀。女兒只要一踏進藝術博物館,一定先到地下室看那些小房子。她告訴我們,每次參觀,她都會有新發現,每間小屋的室內裝潢,傢具擺設,庭院設計,她每次看到都覺得新鮮,感覺都不一樣。每間房,都是她的夢想屋。 美夢總盼成真,她國中一年級那年暑假,沒有參加學校任何活動,於是,她自己擬訂計劃,決定當個小小建築師,讓擁有一棟迷你屋的夢想實現。 迷你屋的臥室,窗簾及床單棉被,都是手工一針一針縫出來的,爸爸的舊領帶,變成靠墊,放在棉被旁邊,衣架子,是細鐵線折出的,櫥櫃裡的圓盤,是汽水瓶蓋,敲平切開,再畫上圖畫。 我們帶她去買材料,小房子的建材也很貴,她平常的零用錢不夠支付,我們跟她說:「一般人買房子,也不是一下子拿出那麼多錢全部付清,可以先向銀行借錢再分期付清,這叫做貸款。爸媽充當妳的銀行,但是妳得努力工作去賺錢。」建材總共美金二百元,她自己付了一半,向我們貸款一半。為了要還錢,她只得努力找工作,我答應讓她除草賺零用錢,為了迷你屋,她包下我們家整個暑假的除草工作。 有了建材,如果不能將它做一個完整的組合,那麼建材就只是一堆材料而已,如何將這些材料作整體的規劃很重要,於是我們帶她去買相關書籍,也到圖書館借書,讓她研究參考,她學著畫設計圖,並學習有效的運用建材。 浩大工程從幾塊組合木板開始,結構完成後,就是外牆及內部的裝潢。從書中,她學到廢物利用,她把紙箱分解,撕開外皮,留下瓦楞紙當屋頂,用冰棒棍當外牆,以石片打地基,一片一片,一根一根黏上去,之後再油漆粉刷。窗台小花,也是一朵一朵用色紙做出來。 室內裝潢更費工夫,她有一個小小的玩具織布機,找了粗線,自己織地毯;平日蒐集的緞帶及碎布料,也派上用場,用來縫窗簾,縫床單及棉被;外子的舊領帶,變成小屋內的沙發靠墊,我掉了一邊的耳環,她安裝在牆角當夜燈;她將汽水瓶蓋,敲平切開,在上頭畫畫,放在臥室櫥櫃,像極了名貴的磁盤;她用石膏做成一塊一塊的磁磚塊,裝潢浴室的牆面和地板;用黏土燒烤迷你蔬菜水果,放入自己做的冰箱;用木片做雕花書櫃,櫃裡的小書,一本一本精雕細裁,自己寫詩成冊,還做迷你相簿,把我們的身影都剪貼到相簿中 (註)。為了節省成本,許多材料都是廢物利用。 朋友來我們家,看到她蓋的迷你屋,都驚異於她的巧手與耐心。整棟小屋,我最喜歡廚房,它就是我們當年住屋廚房的縮小版。 整個暑假,她蓋屋自得其樂,偶爾要我們提供意見,我們也樂於參與討論,小屋每完成一個階段,需要補充任何材料時,我們自願當司機,義務走到櫃檯結帳。 這棟迷你屋的室內最後沒有完工,閣樓還沒裝潢,就開學了。她升上國二以後,就再也沒有時間去做這些精細工藝,繁重的課業,忙碌的生活,一波一波的大考小考重壓肩頭,假日去當義工或實習,賺取額外學分。每一年有每一年的功課,歲月悄悄流逝,成長無聲無息。 迷你屋,圓了她當個小小建築師的夢,也為她的童年劃下休止符。 註:以前照相館洗相片時,會有目錄index,將整卷照片濃縮在第一張,以方便查閱。女兒就是利用目錄,把我們的影像剪貼到她的相簿中。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子小姐的蛋包飯

文/攝影 易品沁 雖然很難想像身形纖細,執頦托腮,佈滿愁容那般形象的太宰,幾不遜於當今於電視上常見的動輒一口氣可以從容吞嚥下十數碗丼飯的日本大胃王。然經由治子描述,再次喚起我逐日已漸淡忘在更早之前從太宰的妻津島美知子,及其文友們回憶篇章裡所讀到相關類似的證詞。   「『你看起來有點發燒啊,沒事吧?他這樣說著,把剛端來的煮鰤魚三口兩口吃完了。後來又上了煎牛排,也被他一下吃掉了。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胃王。』再給我一盤蛋包飯……」太田治子《向著光明 我的父親太宰治與母親太田靜子》   如此極佳的胃口,或許也是終與靜子在下曾我的大雄山莊共度至福一夜的心情攸關。相信更多的是來自創作層面上一種極近似禪悅的精神高度狂喜,尤以太宰這種天生視創作為「第一」,其餘皆可拋,以全副生命孤注一擲於文學的創作者類型而言。渾然可以體會當太宰從宛似繆斯女神化身的「夢子小姐」手裡獲致其親手書寫的回憶體日記,心情該是有如何地如獲至寶,乃至更早之前太宰初遇靜子當下即以身為作家與生俱來纖細敏銳的感受性,覺知將以兩人的故事寫出畢生最美麗的小說獻與她。得以實現遠超於世俗以外,僅能由勢均力敵,且富於高度性創造的戀人偕同不止於全然自由的另種無限彈性與溫柔的更多可能。   儘管不無「對號入座」之嫌,然太宰所有情人之中,「唯」太田靜子身上照見許多的我自己,尤以生性無論何歲依舊保有少女般純真、如夢似幻的氣息,這也是太宰之所以予以她愛稱「夢子小姐」的命名有關。以及在「愛」中接受彼此的本然,實現相互之間更美好的自己;而非世間普遍的以「愛」為名,而行以填補「匱乏」之實,也當然「匱乏」總以「我欲」的面目彰顯。然也必須於此失禮地「招認」,若能夠更為單純的將此部以太田靜子口述、日記及其作品《我的悲歌》(『歌』),太宰治的《斜陽》與其相關作品、書信,與從津島美知子、山崎富榮、檀一雄、野原一夫、堤重久等當時太宰近旁的家人、情人、好友、編輯者、徒弟等相關文本為基礎僅視作某種程度上的再創作,或也不至於無論讀了多少回仍頻於自心犯嘀咕呀。委實我難以苟同太田治子筆下那個油嘴滑舌狀,於愛之中擅於心計的不似太宰的太宰;抑或者,那也不過是停留在表皮層上,連太宰都自承其源自於內裡「服務精神」的變色龍形貌罷了。   「真理不是去感受的。真理是要表現出來的,是要花時間下工夫,去創造出來的。愛情也一樣。……愛是最高的服務,絲毫不能用來當自我滿足。」太宰治〈火鳥〉   恰恰是秉賦純真與如此的獻身意欲,而能夠與太田靜子交會於相同的這一基礎之上,有了不止於徜徉於情愛烏托邦、男女的理想國,實現彼此其本然的意義。兩者的愛情結晶—作家太田治子亦渾然天成地承襲自雙親彼時的摯愛銘記與祝福,延續繼起之文學與藝術道途之外,成為一個「真正」獨立(也意喻全然的自由)的個體。   此外,我一直極羨慕太田靜子,有幸遇見使她得以義無反顧且意願為他妊娠的男子,無論就各種方面看來,我始終堅信這是靜子該生中,不止於生死,於創作、於人生,所做「最好」、最美的事了!   當然有此般能耐者,除太宰外,不會再是別人。

Read More

〈中華副刊〉〈黑森林幸福華爾滋〉繭居雜記

疫情繭居中的雪景,寧靜冰潔,別有一番意趣。 ■李燕瓊 長達一年的繭居,努力讓自己安居更簡單的時光,和知足不奢求的生活。 德國疫情有增無減,久未「說國語」的我,不自覺地會對著自己說上話,為什麼? 怕閉門太久自閉了啊!說甚麼?就即興說嘍!心血來潮就朗朗幾句詩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算是複習功課。 有天,鄰居按門鈴,只為告訴我們「樓梯間不需要戴口罩」,正要開口解釋「家醫叮囑我們出門就要戴口罩,保護我的敏感體質」,但被先生眼神制止,我只能按耐住委屈走開,讓先生去面對鄰居。  德國政府已經規定:即使在街上也要戴口罩。放眼望去,也只有我們在戴;我們可以理解你們要「不戴口罩」的自由,我們也該有「戴口罩」的人權吧! 我們待人一向「溫良恭讓」,也無意批評鄰居,但這樣刻意被關心,我頗難過,賭氣回到電腦前,老天爺示現給了我這句話:「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這是民初才女林徽因的名句之一。果然是先知,半世紀前就「預見」了我的沮喪,給了我真誠的答案。 先生安慰我:德國人需要學習更多的尊重和同理心,就是因太自我主義,所以疫情無法控制,大家也都還在適應戴口罩的不方便。幾次被陌生人粗魯地告知「街上不需要戴口罩」,我們都回以謝謝。所謂的「自由」,是以不妨害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我們心安理得。 我不想批評那是自私的行徑,因為:任性凌駕了人性,自我凌駕了專業與事實;或許幾年後他們會懂,就像台灣堅強走過SARS的寶貴經驗。 這一年,的確活得夠「堅強」,努力安頓好老天爺給的一些小病痛的身心,相較於染疫者的巨大苦痛,微小的不如意算甚麼?不就是讓我感同身受領悟「原來我很幸運」,還能自由順暢地呼吸著;看著德國政府不夠果斷的防疫政策,和不少百姓荒腔走板的抗議,不禁小小驕傲起台灣人的自律和團結合作的防疫精神,更感恩令大家安心與託望的第一線上的醫護們。 今年的雪下得比往年多又厚(希望瑞雪兆豐年啊),溪水應該結冰花了,冒著冰寒落水的險,戰戰兢兢地去溪邊拍了些雪冰晶和冰花,純潔、清透如鏡…,清新冷冽寧靜著,彷彿已臻禪定化境;有像水晶珠鍊的冰鈴鐺、白玉芭蕉扇的冰瀑布、展翅的仙女或小天使,大鋼牙的冰齒,暴龍側嘴牙齒的大冰棒,大家閨秀的冰垂簾…,看著拍著,竟然想念起客家美食的水晶餃,天哪!也長得太像了!   春天即將到來,想念童年春節濃濃的舞龍、鞭炮、鑼鼓聲和紅底金字的春聯了。 2021牛年,希望它發揮強硬的牛脾氣,莫辜負全球「牛轉新運」的期待,疫情早日結束,大家過著平安如常的好日子。(寄自德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合掌

川端康成/作 林水福/譯 國泰/插圖 一   波浪聲高昂。他拉上窗簾。果然海上有漁火,可是,比剛才看來更遠。而且霧似乎往海面降下來。 他回頭看寢台,不禁胸口一冷。一片純白的布只是平平攤開而已。 是因為新娘的身體,往下邊柔軟的棉被沉下去呢?寢床絲毫沒有鼓起。只有頭擱在寬闊的枕頭上隆起。 一直看著她的睡姿,不由得靜靜地流出眼淚。白色的寢床,讓人感覺像掉落月光中的一張白紙。於是,窗簾拉開的窗戶,突然覺得恐怖。他放下窗簾,然後走向寢台。 手肘支著枕上的飾物,端詳新娘的臉一會兒;讓寢台的腳順利滑進手掌之間,膝蓋跪下。額頭貼著鐵的圓角。金屬的冰冷滲入頭部。 靜靜地合掌。 「討厭哪!討厭哪!彷彿對死人做的動作。」 他立即站起來,臉紅了。 「妳醒來了呀?」 「我根本沒睡呀!一直做夢哪!」 胸部像弓弓起,新娘看他的當下,純白的布膨脹微動。他輕輕敲布。 「霧往海面下降哪!」 「剛才的船隻都已經回去了嗎?」 「它們還在海上呢。」 「薄霧,所以大概沒關係吧!好,妳休息吧!」 他一隻手伸向白布之上,嘴唇靠過去。 「不要嘛!我醒過來您就做這種事,我睡了您就像對待死人一樣啊。」   二   合掌,是他從小養成的習慣。 他很早跟雙親死別,和祖父二人住在山裡的村子,祖父是盲人。祖父常帶年幼的孫子到佛壇前,然後探索孫子小小的手掌讓它合掌,自己的手放上面,雙重合掌。孫子覺得好冷的手呀! 孫子個性固執,說胡話氣哭祖父。每次祖父叫山寺的和尚來。和尚一來孫子就乖乖靜下來。為什麼?祖父也不知道,和尚往孫子前面端坐瞑目,莊嚴合掌。孫子一看到合掌,身體感到寒氣。等到和尚回去之後,他朝著祖父靜靜合掌。盲目的祖父看不到,白色眼球睜開,空空的。然而,那時孫子感覺心靈被洗滌了。 於是,他相信合掌的力量。同時,沒有雙親的他,受到許多人的照顧,對許多人犯錯而成長。然而,他個性上有二件做不到的事,面對他人道謝,與面對他人請求原諒。因此,他在別人家,每夜合掌盼望回到自己的床。他相信這樣自己沒說的心情任何人都會了解。   三   青桐樹陰下,石榴花如燈火綻放。 不久,鴿子從松樹林回到書齋的屋簷。 又不久,月光的腳步在梅雨放晴的夜風中搖晃。 從白天到晚上,他一直靜坐窗前合掌,祈求喚回,留下簡短信函逃到從前的愛人的妻子。 耳朵逐漸清澄,似乎連秘書在一公里外停車場的笛聲都聽得到。無數的人的腳步聲,聽來像是遠處的雨聲。這時,腦中出現妻的身影。 他到注視半天的白色道路。妻走著。 「喂!」 拍拍肩膀。 妻茫然看著他。 「回來了!回來就好。」 妻倒向他,眼瞼在他肩上廝摩。 他靜靜地走著,說: 「妳剛才坐在停車場的凳子,咬著雨傘柄吧?」 「哎呀!您看到了?」 「看到了呀!」 「那還不出聲?」 「嗯,我是從家裡的窗戶看到的呀!」 「真的?」 「看到了所以來接妳。」 「哇!好可怕。」 「只覺得可怕嗎?」 「不是。」 「妳想再回來的是八點半左右吧?我連這個都知道呀!」 「夠了!──我已經死了的呀!我想起來了,嫁過來的當天晚上,您把我當死人似地合掌拜拜呀!那時,我死了呀!」 「那個時候?」 「我哪裡都不去了呀!對不起!」 然而,這時,他為了試驗自己的力量,感受到想向她們合掌的慾望──與世上所有女人進行夫婦的關係。

Read More

〈中華副刊〉你在看我嗎

文/攝影 張子筑 初秋午後,靜坐樹下擁金風,忽聞一陣騷動,原來幾隻松鼠竄爬在枝椏間,引我目光。 一隻俏皮的松鼠爬下來,停頓在樹頭的彎曲處,弓起的背脊弧度撩人,毛茸茸的長尾巴,順著枝幹的弧線垂落著,姿態婀娜,還睜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瞄向我,似乎對我說:「你在看我嗎?」 「是啊!我在看你。」 「噓!別吵,我們在玩你爭我奪的掠食秀。」 「喔。」 「前頭那隻搶了我的麵包,不甘心。」 「別動,我按個快門,留下你優美的身影。」 一溜煙跑了。我想,牠不用追了,等牠追到時那塊麵包早被吞下肚了。 朱子說:「主一無適便是敬。」凡做一件事,必須專注於這件事,要心無旁鶩、全力以赴,分心旁顧就不敬業了,將錯失成功機會。

Read More

〈中華副刊〉泡麵晚餐

文/徐夢陽 插圖/國泰 前日,寒流襲來,本來想要晚餐簡單吃的我,還是敵不過寒冷與口腹之慾,吃了泡麵當成晚餐。泡麵對我而言,用泡的沒有滋味,還是要用煮的,放一點青菜,一些火鍋料或是肉片,最後等水滾之後,再放入麵條,打上一顆蛋,這樣就會有一鍋香噴噴的泡麵上桌。 以前在外面工作時,想要多存點錢,所以,卡式爐是我最常使用的東西,時常煮的都是泡麵,或是調理包,然後只要買飯回家,就可以吃上一餐。彼時對吃的沒那麼講究,覺得只要吃飽就好,因此在外地租賃的異鄉人,就囤積了不少泡麵,大概吃過的有近百種,直到現在,泡麵的種類越來越多。 不少人都自詡泡麵是他們的拿手料理,我認為此話不假,大概可以同情的理解,大家都有經歷過那樣的過程,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初出社會的新鮮人,還是在外地工作的異鄉人,根本租賃的地方或是宿舍,並沒有一個很好的料理場所,僅能因地制宜,挪出一個空間放置卡式爐,下面用箱子擺放鍋子、餐具之類的東西,只要一到晚餐或假日,那些東西就會出動。像我住在首善之都,一到假日就不想要出門,因為一出門的捷運費,往往是我一個星期的伙食費。對於有貸款與要拿錢回家裡的我,這是一筆開銷。只是,如果有難以拒絕的邀約,我也得咬緊牙關出門,出去一趟,就得吃上幾餐泡麵,或到巷子口買碗滷肉飯吃。可是一碗滷肉飯,其實也不便宜,再加顆滷蛋,已經是過去一個便當的價格,不同地方的物價是不可相比的,所以,泡麵還是我最佳的選擇,反正滋味不同,能吃飽就好。 當然,過著簡單的生活,也不要讓自己吃的太差。就算吃的是泡麵,也是可以透過計算過後,讓自己吃的豐富營養一點,例如到大賣場買一大把的蔬菜,還是到巷子口買一大袋便宜的蛋,還有偶爾買一盒快要過期的肉片,然後就這樣度過好幾餐。如果一到假日,真的不想出門,就是前一天把東西都準備好,例如麵包、餅乾,還有泡麵,然後就打開電腦追劇,或是玩電腦遊戲,反正我的個性使然,宅在家裡倒也沒有關係,這樣一天的花費下來,很容易就控制在百元,無形之中就是為自己省錢。當然,如果還清學貸,如果家中的負擔比較沒那麼大,我也可以過得輕鬆一點,那時候就只想早點擺脫這樣的窘境,而好好的過正常的生活。 後來,還清學貸之後,手頭變比較寬裕了,總以為可以像其他人一樣,逢年過節或是有特殊的日子就吃大餐。但不知道是清貧生活過太久,晚餐吃到外面的牛排或是火鍋,總有點罪惡感,覺得好像泡麵才是我的最佳選擇,那些無數的大餐,吃起來的滋味雖好,但在我的心中並非全然的高興。前日,寒流襲來,本來晚餐想吃水果解決的我,覺得突然好想吃熱食。妻子見狀,變自告奮勇地說,她要準備好料的給我吃,叫我到客廳看電視等候。過了十分鐘,她端上熱騰騰的泡麵上桌,我不顧麵湯還熱著,拿起筷子與湯匙就是一陣狂吃,這一頓泡麵晚餐的滋味,好像老朋友一樣熟悉。妻子問我說:「好吃嗎?」我點點頭,一下子就吃完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愕然拋下

詩/圖 猴子貓 在冬天裡相愛。你卻突然離開 對的時間對的地點自以為對 的人 彼此緊密排列。碰撞彈開 城市的邊緣 有很強烈的土味 雖然看起來有點不解 你捏了捏臉 欠缺真實感的月娘 醉醺醺地發光 太陽餅沒有太陽。老婆餅沒有老婆 黑松露巧克力沒有松露 我在陰影的那一邊 硬是被勾勒出來的輪廓中 壓抑了許多情緒 全部瀝乾 如同只剩下一個空殼 他就還你了 不知所措的瞬間。促狹密集 潛抑回擺 牛頓球永遠不停 錯的時侯 就坦白講吧 我的心頂多跟著。噗通一跳 好過比 心心念念佇遮等

Read More

〈中華副刊〉敬2021

文/蔡碧航 圖/Morning 偶然翻到MO畫的一幅畫,對照當下的心情竟是百感交集。 天真的五歲小女孩畫了一幅彷彿地球橫切面的圖畫,地面上有高樓有城堡有火車有大樹有快樂遊戲行走的人們。地表底下卻橫陳著魚骨、人骸、骷髏頭和亂石,還有幽深的無底洞通向未知的地方。 MO的解釋很簡單,地面上都是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都到地底下去了。是生活,小小的心靈很直感沒有更多的意指。 逝去的一年,我的確是很憂傷的。 總結這一年的日子,大多在牽腸掛肚中渡過,所有的懸念都因突如其來的疫情。 面對撲朔迷離變易詭譎的隱形敵人,心懷憂懼。去年春節,好不容易團圓了,卻又忙著四處張羅口罩,全家人分散去排隊搶購,我也曾大清早天未亮就去巡超商,等待口罩不定時的進貨。所幸後來管控得宜,口罩之亂總算平息。 接下來面對的是MO爸必須返回外派的公司上班,攜家帶眷,心情格外忐忑,護目鏡口罩手套雨衣全副武裝,大人小孩都包上了尿布,再三叮嚀在飛機上不飲不食不上廁所……這樣的飛航簡直是惡夢。 一年過去了,苦難的日子卻尚未走到盡頭。疫情起起伏伏,飛機泰半停飛,百業待舉,雖然疫苗逐漸開打,但鎖國的還在鎖國,禁足的還在禁足,舉世矚目的東京奧運也不知要如何開鑼。 遠方的朋友仍然訊息杳杳吉凶未卜,讓人懸念。 世界在改變,國與國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都在衝突碰撞,紛紛攘攘爭吵不休,不知如何取得平衡。 我們可以暫時把生活圈子縮得很小,盡量不去跨越紅線觸犯了禁忌,安分守己力求安泰,但是不能相聚的親人,不能飛翔的翅膀,總是令人忍不住牽掛,揮不去憂傷。 指給你看遠方。 在那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幸好星星月亮太陽都還在。 敬202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