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那一樹繁花

■張曉鋒 有一年時值暮春的一個週末,我和朋友春遊時被郊區一戶人家的庭院吸引住了,一座座鋼架搭起的棚廊下,紫藤花開著,碧蔓間那串串紫色的花穗,夾雜著零零星星的白色的、粉色的,紫中帶藍的花穗,繁花垂飄,藤下一層紫色花瓣,一串串、一簇簇碩大的花穗,淡紫色爬滿整個藤蔓,微風吹拂,散發出一陣陣淡淡的馨香,突然,我想起唐代李白的《紫藤樹》:「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這首讚揚紫藤的詩是多麼優美,也只有這麼美麗的紫藤花才配得上那樣優美的詩句。 「我老家也有紫藤花,紫藤花可以吃的,可以用來做餅,做麵包,做饅頭,也可以用來油炸、涼拌、煮粥、泡茶等,也可以蒸著吃、炒著吃、炸著吃,都非常好吃,小時候我奶奶經常把吃不完的紫藤花用來焯水晾乾留到冬季吃。我曾看過一本書,說當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女作家、畫家淩淑華就是用藤羅花餅和玫瑰花餅款待他的。」朋友興奮地說。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現當代散文家梁實秋說的:「玫瑰家花開,吃玫瑰餅;紫藤花開,吃紫藤餅。」感受到作家對藤蘿餅的喜愛之情。看著眼前盛放著的嬌骨朵的紫藤花,真想把這美麗又可愛的花兒摘下來帶做餅吃也很不錯的,但這麼美這麼水靈靈的花朵要是摘下吃,真是捨不得,有點不忍啊。 「你們也喜歡紫藤花啊?」這時從屋裡走出來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很白淨很斯文的男人,笑眯眯地看著我們。這時我突然驚起我們讓紫藤花惹得不由自主的亂闖入了別人的院子,我趕緊表示不好意思,他笑著說沒所謂,並說今天是他妻子的生日,他正準備烤他妻子喜歡吃的雞蛋,說妻子最喜歡吃他的烤雞蛋了,說著從屋裡拿出一個小小的烤爐,放在院子的一角。 這男人說他姓陳,10年前從他親戚手裡買下這個郊區小院,這紫藤樹是他妻子種的,說她妻子最喜歡紫藤花,他一邊說一邊把一個個雞蛋放到鋪著一層灰的烤爐上,然後不停地翻動圓滾滾的雞蛋,雞蛋烤好了,看剝掉殼的蛋如出水芙蓉一般,他叫我們先試試,我拿起一個咬一口,蛋清細膩,爽口,再吃一口,蛋黃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試完一個烤蛋,我問他妻子呢?是不是週末還上班?他突然暗啞著聲音說她妻子走了,5年前就走了。 這時一陣風吹來,紫藤花散發著陣陣芬芳,那盈架滿棚的一束束紫藤花在微風的吹動下,在翠葉的映襯下,如綠葉飄逸的彩霞,又如一隻隻美麗的彩蝶在飛舞,漂亮極了,可是喜歡紫藤花的她卻看不到了,種紫藤樹的她卻不在了,紫藤也叫紫藤蘿或紫藤花,紫藤花花語是沉迷的愛,執著的愛,紫藤花象徵著浪漫,因為它的花朵顏色是紫色,而紫色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我想她一定是個浪漫的人,在紫藤花下懷念她的他和她一定相互有沉迷和執著的愛。相傳,紫藤花是為愛情而生,為愛而亡,為此有一段關於紫藤蘿的淒美傳說,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姑娘祈求月老能賜給自己一段難忘的情緣,月老被她的虔誠感動,有天夜裡,在姑娘的夢裡告訴她,等春天到來的時候,你會在後山的小樹林裡遇到一名白衣男子,他就是你的有緣人。後來這位姑娘每天在樹林裡等待,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傷,驚恐的呼喊救命,一位白衣男人前來救她,兩人由此相愛,但是男子是外來者,它的身份不能被姑娘的家人接受,可是癡心的姑娘心意已決,非白衣男子不嫁,於是兩人因為相約在懸崖殉情,之後在懸崖下面長出了一棵槐樹,上面纏綿著一枝紫藤,並開出朵朵花墜,紫中帶藍,燦若雲霞,美麗至極,後人稱那藤上開出的花為紫藤花,紫藤花需纏樹而生,獨自不能成活,便有人說那女孩子就是紫藤的化身,樹就是白衣男子的化身,紫藤為情而生,為愛而亡。這就是紫藤的花語為情而生,為愛而死亡的由來。 紫藤的花語略顯淒美,不過這種花是忠貞的愛情之花,再加上花色浪漫,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這個滿是紫藤花的農家小院,看著眼前眼睛已經濕潤的男人,我很想知道他和她的故事,在我小心翼翼的詢問下,他和我們說起他們的故事。 他和她是大學同學,兩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他來自貧困人家,她是出身高門的獨生女,長得很漂亮,是校花,他們的戀情受到她家裡的強烈反對,大學畢業的那年,出於自尊心也出於賭氣,他和一個認識不到一個月的也是來自貧困人家的女子結了婚,婚後的第二年,女兒出生了,他以為日子就這樣的平平淡淡的過下去,誰知他40歲那年,妻子有個在美國唐人街開餐館的表親回來了,她一心想出國,而他並不想出國,她就這樣拋夫棄女出國了。 他43歲那年,當時的妻子和他離了婚,這個時候,他的那個校花同學找來了,原來她一直未婚,一直放不下他,他和她相親相愛地度過三年,她卻患上肝癌,而且是晚期,他感到像天塌下來,不能接受她身患重病的事實,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和她就這樣相親相愛一輩子,多麼希望他能一直給她溫暖,以彌補這麼多年來自己對她的愧疚,他們好不容易在一起,可是只過了短短的三年,上天卻要奪走她,他覺得上天對他們太不公平了,上天對他們開的這個玩笑太大了。 病榻前,他侍奉左右,無微不至,只爭朝夕,甚至希望代她受過,祈求上天成全他的願望,可是醫生告知,時日無多,她和他抱頭痛哭,她不希望她最後的日子在醫院度過,她希望在這開滿紫藤花的院子裡了卻餘生。他一邊寬慰她,但眼淚卻往心裡流,他實在不能接受她的即將離去,他遍訪名醫,到處打聽各種秘方,只要有一星點兒希望,他就不放棄,他希望奇蹟出現在她身上,可是有一天半夜,她叫醒了他,說她要走了,說她夢見她去世的外婆了,說她外婆來接她了,那個夜裡,他們執手相看淚眼,多少愛戀多少不捨,都在默默相對的深情對望中,突然她呼吸急促,他急急地為她端水拿藥,但已是滴水不進,她只是痛苦的喘氣,他替她捶背撫胸,天快亮的時候,她無奈而淒涼地對他笑了一下,就化成黃鶴而去了。那一刻,他真想隨她而去,真恨指縫太寬時間太瘦,他還沒來得及愛夠她。 他說完,我和朋友早已哭成淚人,他也哭了。我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紫藤花園》,後來還看到這本小說,現在在這紫藤小園,聽到他的故事,想起《紫藤花》裡的:「我纏繞的深情,尋覓你蒸發的背景,我垂墜的心情搖曳不出聲音。」 我們出門的時候,他告訴我們,說他炸的紫藤花很好吃,約我們下週末再來,到時他炸紫藤花給我們吃,並指著院子裡曬著的紫藤花說到時曬乾了給我們捎上點。 後來我們因為各種忙,也因為出國,也再未去過那開滿紫藤花的小院,一年後回國我打電話給他,接電話的是個清脆的女音,說是他的女兒,說他父親走了差不多兩個月了。 那一刻,我拿著電話發了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間奏曲 山中

■柏森 然後久違地寫,關於早晨 光爬升至皙白 帳篷上 有寡然的美 逐漸消沉的 月,在地平線背後 仍有什麼正侵蝕 我的視野 受到一種純真 誘惑 新長出的草植 在緩坡上 佇立,風的演化 搖曳並且產生 幻象,我想。你提問起 善的質地,我們 談論理想而我 試圖回答著,一切 一切彷彿 都與自身無涉 完全的陽光 肌膚的羸弱,透過一日 清醒的時刻 極好的美 便是極暴力 我悄悄告訴你,關於剔透 及那些難以被 忽視的死 靜,日暖的鳥鳴,不久前 乘樹蔭播放著蕭邦 與薩堤的冥想 我獨自醒來 旋律與旋律──迷信地很有 情調,在口裡咀嚼 理論的殘餘 帶有苦澀的粗糙 你學習我嚥一口菸 這突兀的香氣 在咀嚼中竄入 腦內,自然 和人工的旋律 與旋律在我們 迷信的情調裡 拆除日光和背脊上 濕涼的露水 帳篷外的光已經走到了 視野的臨界 它開闊著 我與你 談論何謂純真 (極暴力也是極好的美 比如那些掠奪的樹木,比如 一架鋼琴的演奏) 或試著辯證起音樂 和自然的 關係,那非有什麼意義不可 生命的近郊 移動中,繞起我們思緒 那裡有 奇特的吸引,順著手勢 你慵懶 脫下眼鏡,好讓眼光 隨機聚焦 某個色塊 且睏意的早晨 模糊不堪 在這昏昏欲睡 之中,風景瞭望 足以容納更多 曾經的言說:「許多藝術 僅僅是為了獻出 崇高的敬意」我停頓,好讓它 消化完整,想起美 並不提供人 觀賞,在意識的前綴 天馬行空 又被稱作是離神 相近的。我指著 彷如古典時代的 遠處,一棵高聳松樹 早已禿光的樹尖 垂視我們 短暫的身軀 從春日高漲的日光 一切文明正充滿

Read More

〈中華副刊〉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裴金超 在歷史的長河中,樹木不僅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載體。古人對植樹造林的熱愛可謂是深入人心,不論是文人還是政治家,無不將種樹視為一項重要的活動。古人對植樹的熱愛,不僅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更深深嵌入了他們的詩歌、散文和歷史記載之中。從陶侃的「常課諸營種柳」,到陶潛的「五柳先生」,再到蘇軾的「東坡種松法」……每一位都與植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陶潛,即陶淵明,東晉田園詩人,更是與植樹情緣深厚。陶淵明在田園水澤插柳,住房前種了五棵柳樹,號稱「五柳先生」。他的詩中充滿了對柳樹的熱愛:「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這些詩句不僅描繪了一幅幅寧靜的田園畫卷,更折射出他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對生活的深切感悟。 唐代的白居易,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他做官做到哪裡,樹就種到哪裡。任忠州刺史時,他親自掏錢買花樹,率領童僕,荷鋤在城東坡,挖溝引水,培土栽種,綠化荒山,改善環境。他的勞動成果不僅美化了自然,也陶醉了自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大力提倡植樹,他的〈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詩中說:「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他還發動民眾綠化柳江沿岸,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和帶動了更多人參與植樹。 蘇軾,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巨匠,少年時就愛種樹,他的〈戲作種松〉詩中說:「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他的種樹經歷豐富,技術精湛,以至於人們稱他的種樹方法為「東坡種松法」,並將其寫入《東坡雜記》中。任杭州知州時,他在西湖築堤,種植芙蓉、楊柳,打造了「蘇堤春曉」這一西湖十景之一。即使謫居黃州時,他仍不忘栽種柳、桑、竹、棗、栗等樹木,用實際行動美化環境,造福後人。 宋太祖趙匡胤對種樹能人格外器重,他會免除其賦稅以示鼓勵,並將植樹實績與官員考核直接掛鉤。這種政策使森林面積大大增加,宋太祖還規定,砍伐棗樹、桑樹作薪柴燒的人要受懲罰。 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動員湘軍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樹,這些柳樹不僅鞏固了路基、防風固沙,更為行人提供了遮涼。這些柳樹被稱為「左公柳」,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這些古人的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的記載,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對自然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他們的行為告訴我們,植樹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些古人的故事中汲取智慧,繼續植樹造林,保護環境,讓綠色的傳承永遠延續。 春風又綠,人心亦隨之蕩漾。孟春之月,乃萬物復甦,生機盎然之時,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手持鐵鍬,肩扛樹苗,共赴一場綠色的盛宴。遙想古人言:「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古人尚知植樹造林,以養天地之氣,況乎今人?三月,正是植樹好時節,意在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宣導綠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園。此月之重要,可見一斑。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窗戶

■Lantana 從老窗戶看向外面,風景彷彿,也跟著老了。 時間,沿著窗框,穿上一層層黃昏,度過每天的日落。 老去的玻璃,收藏日日光芒;偶爾風雨,也很快就晒乾。 窗框在細微的時間裡,生長痕跡;輕輕、安靜。 窗外有路,一點一滴的老,時間幾乎察覺不到;直到夠遠,轉身,才有辦法看見,整條路的風景深邃。 也許有人,每日坐在窗前,長長看向路的盡頭,看向走入盡頭的人們。從時間深處,經過自己的形狀。 老窗戶,長在老房子身上。老房子來去走過許多人;適合,用一場電影來形容。流逝褪色的每個角落、每個人,都曾被時間擁有,跟隨一切老去,成為自己的思念。 已經無人的老窗戶,窗框的線條,穿越時間,沉浸黃昏光芒之中。留下,溫柔的記憶。

Read More

〈中華副刊〉饅頭故事

■宋玉澄 如果以住家為圓心,五十公尺為半徑,整個圓周內就有五家饅頭店,密度高的嚇人。 奇的是這些饅頭店,都沒店名;多半說那家賣小籠包的、或講那家買養生饅頭的、或逕自說那個阿婆、阿公的;如果還不清楚,就繞個彎說在甚麼店旁或在哪條路上;總之,一點就通。每家我都嘗過,遺憾地的是卻沒了童年少時,經常聽聞穿街走巷高喊山東大饅頭的饅頭,現在的饅頭不再東奔西走,流浪街頭,都有了固定家所,算是一種時代進步,為現在的饅頭慶幸。 當年的饅頭,皮是韌軟的皮,像上好的紙張,可以一片片的撕開;露出裡面經過鍛鍊甦醒又在鍛鍊的彈勁,肌裡不是一條條、也不是一戳戳,就是嚼得出當初手揉捻摔打拍的內勁或輕撫。那一嚼就像比武地剎那,一口就知他(她)掌下功夫,高下優劣立判;不像現在的饅頭,都靠機器,僅在最後收尾時再手工捻揉,蛇頭虎尾,缺了真功夫;近來,饅頭還有麵包化趨勢,色澤美麗卻鬆軟稀泡、花樣俏嬌,大概就只能以賣笑妓女堪比,為識中人不肖。 台灣不產麥,原沒有饅頭這些麵製品;該感謝地應該是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的外省人;尤其軍眷,應是主要推手。那時麵粉是眷糧之一,於是家家戶戶的媽媽都學做饅頭,也推出饅頭的兄弟姊妹,如花捲、包子、麵條、水餃、鍋貼,甚至大餅等麵食品。那時住眷村,曾聽一位媽媽說,這麼好吃的饅頭,可以拿去賣;結果像一則笑話,引來左右鄰舍的一陣訕笑;讓那位媽媽羞赧低頭,仿似說了錯話;至今難忘。 誰想到數十年後,昔時的笑話、錯話成真變實,處處可見可買。真正讓我掛記心頭的饅頭故事,是我親家公的故事。初見親家公,年歲上如同父執輩,講的像是閩南語,卻不是平常聽到的台語;讓我有些訝異與難以適應!但卻熱忱誠懇,化解了一切尷尬。 親家公就是老兵,是福建鄉下人,抓兵來台。退伍後,沒有學歷、技術,但有力氣與養活家人的決心。那個七零年代,台灣百工百業欣欣向榮,尤其建築業更是火旺。挑磚挑瓦搬水泥,不須遞履歷,只要付勞力;付勞力,就要食物補充。親家公說:每到上下午休息時間,就有騎腳踏車賣饅頭的人來兜售,生意極佳。有一天他想到,有為者亦若是!做饅頭是白領要比扛泥沙的粗工要好多了,但怎麼做? 問左鄰右舍的媽媽們。東一句、西一句,都是經驗談,重要地還是實作;利用下班、假日,試作了又試作,就如同實驗,終於在鄰居們的試吃下得到認證,說可以擺攤出售了。 親家公沒有擺攤,訂製了大蒸籠、自製保溫箱,開啟了他的行銷,市場就是他熟悉的工地。他說生意極好,帶著我參觀他放在後陽台的大蒸籠,說你看這個家及女兒,就靠我一顆顆的饅頭養大的!語氣裡滿是驕傲。 那種驕傲,我懂;自食其力,白手起家,由無到有。前些年,親家公因高壽過世,我問那蒸籠呢?媳婦茫然不知,我亦憾然的覺得某些美好的東西遺失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核桃葉

■車染渝 往年的核桃葉,寒冬 一場嘶啞喉嚨的吶喊 到底的是秋遲冬早,擱著窗子 觸摸著一場冰冷 留下,在窗前記憶的堡壘 記錄,相機裏沉淪的影子 空明瑟瑟,雪的泡影 放逐留下的一切,追趕虛無的咽喉 寒枝,留戀羞澀的桃葉 背後,是無根源的捆綁 逃脫命運多舛,桃葉宿命的自導自演 寒風打賞著不屈,嘲笑著作弄 終於,它還是不在留戀寒枝 我看著,毫不猶豫的轉眼 抹去悲憫,亦如一場遺忘的往事 蟲蛀的痕跡,流淌活的蹤影 閉合的殘念,接近虛無的靈魂 幻想著,一場無法解脫的夢境 核桃葉還是不堪的抵達 是,秋的回音嗎?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芽

■柳戀春 春暖花開,萬物蔥郁。在眾多可食的植物中,有一種叫「春芽」的嫩尖,與烹食春茶芽的小眾相比,更加受大家喜愛。春芽通常指的是香椿樹的嫩芽,春芽又名香椿、香椿頭 等,遍佈川渝的四面八方。唐代白居易〈石楠樹〉詩:「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蘂濃焚百和香。」 唐代鄭穀〈竹〉詩:「侵階蘚拆春芽迸,繞徑莎微夏蔭濃。」宋代梅堯臣詩:〈答建州沉屯田寄新茶〉詩:「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餅。」 宋代歐陽修〈蝦蟆碚〉詩:「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宋代楊萬柑〈見澹庵胡先生舍人〉詩:「三歲別公千裡見,端能解榻瀹春芽。」由此可見,春芽不但是山珍,自古就受到青睞,其食用方法更是花樣繁多。 每到三月中旬的時候,我都會去市場尋覓這道美味。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春芽足夠瞭解。我著重從顏色和形狀上來鑒別其品質的好壞。春芽的顏色主要有嫩綠色和紫褐色兩種。嫩綠色的春芽,通常在春天剛剛發芽時呈現這種顏色,特別鮮嫩,其缺點是因其太嫩,味中夾雜了些許苦澀。而紫褐色的春芽則是紅香椿的特徵,在川渝最為常見,觀其長度和顏色即可判斷老嫩,氣味濃郁,有些許微醺的臭氣。醫學證明,春芽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明目、殺蟲、澀血止痢、止崩等功效,可治療瘡瘍、脫髮等病症,且富含膳食纖維、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礦物質。因此,只要一上市,總是被市民搶購一空。春芽的採摘時機很關鍵,少一天則腥醜氣重,多一天,則不鮮嫩。真正可食用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也就十來天,賣者與食客都在與時間賽跑。當然,再好的美味,也有不適宜的人群,對腸胃不好、過敏性疾病、陰虛燥熱、眼部疾病等人群不宜食用,會引起不良症狀。 春芽買回家後,就各顯神通了。有人喜歡涼拌,涼拌很簡單,焯水不焯水按各人的喜好和對氣味的接受度而論,洗淨切碎,拌上鹽、香油、紅油、小野蔥即可,其味香氣撲鼻、辛辣爽口,是人見人愛的下飯菜。我最喜歡的還是春芽炒鵝蛋。小時候在農村,大家有一種普遍的認同,人體的毒素太多,鵝蛋和春芽都是排毒的食物。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以口口相傳的生活智慧,完全順應了清熱解毒的自然法則。因此,幾十年來,我一直沿襲著這樣的吃法。把春芽洗淨焯水,焯過水後,春芽的紫褐色不見了,其色素和腥臭氣在一焯中,全部消失在渾濁的水中。再洗淨切碎,先期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我的操作也與眾不同,一般人是把切碎的春芽與打碎的鵝蛋攪拌均勻,加鹽,下油鍋炒,熟後起鍋。我的烹飪方法是,熱鍋冷油,待油溫到了七成,再把整個鵝蛋下鍋,在油溫的作用下,一圈清白的蛋清圍著亮晶晶的蛋黃,如同一件藝術品。再把春芽灑在鵝蛋上,等到鍋底焦黃的時候,把鵝蛋翻面,再把剩餘的春芽灑上去,如此翻轉幾次,春芽嵌入鵝蛋,香味也互相滲透,春芽鵝蛋煎餅就做好了。這樣的做法,剔除了春芽和鵝蛋的生腥之氣,滿口都是春芽與鵝蛋的焦香。 鄉野無閑草,春芽就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好的饋贈。只不過,吃春芽的機會看似年年有,實則很短暫,如同人生之路一樣,看似很長,關鍵的就那幾步。抓住了,就是機遇,錯過了,就空留遺憾。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螺舞韻品曲亳

■解黎晴 初春的陽光,穿越透明、寬敞的玻璃長窗,將辦公兼做茶室的雅舍照耀得一片溫暖;春陽像一個快樂的頑童,伸出一條條金色的長舌,親吻在醬紅的方桌上,竹製的靠椅上,精緻的茶盤上,素雅的杯盞上,還有茶人的臉龐上。靜靜地坐在陽光裡,儼然宋徽宗初年官拜龍圖閣直學士的鄒浩《同長卿梅下飲茶》:「不置一杯酒,惟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用此對梅花。」「梅,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南宋範成大《梅譜》開篇就道出了梅是萬木千花中的奇葩尤物。以韻勝,以格高,以姿清絕,以香動天下。「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於冰天雪地中獨綻芳華。從臨街的窗口瞭望著清風拂動的香樟、飛掠而過的鳥兒和纏雲橫渡的大廈,不時端起晶瑩剔透的無花玻璃杯,慢慢品茗,細細回味。 對愛茶的人來說,品的不止是茶,而是一種心境,一份淡然如菊的恬靜、閒適,彷彿在繁雜瑣碎中,品出一片清純而廣闊的天地,使這片乾坤鋪展開的,就是一方富有涵養和度量與壺、杯同步登場綻放出一幕關於茶文化風光美景的茶盤。茶盤是盛放茶壺、茶杯、茶寵和茶食的淺底器皿,比較常見的是棋盤形、圓月形,亦有扇形;構造有單層亦有貯存廢水的夾層,可以是抽屜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時下有流行茶盤和茶桌合而為一體積龐大的樹蔸茶臺,搬動一角都需匹夫之力,因此永遠也不會傾翻茶盤;但因斧鑿鋸解,諸多人為痕跡,鮮有自然妙趣,雅則雅矣,卻不高雅,所謂上品者,可遇而不可求。又因其重、大,體量顯著,故對茶室面積、風格也有所要求。「城邑之中,王公之門」的大戶人家,理所當然地要使用比茶盤更威風凜凜的茶海。 茶盤選材廣泛,金、玉、竹、木、石、陶等紛紛亮相,嶄露頭角,爭奇鬥豔。其中尤以寓意節節高升竹報平安送「竹」(祝)福的竹製茶盤最為怡人,竹之清寂、謙恭、直而有節,歷來為文人所推崇,因而竹製茶盤的雅致、純淨、質樸,象徵著高潔、清雅的氣節,與茶的品質相得益彰;這種製作工藝精湛、造型優雅、古樸大方、持久耐用的竹製茶盤,天生就是茶道組合的最佳搭檔,融實用、環保、裝飾、藝術為一體,最為自然,又彰顯情趣。 擁有「貴族血統」的紫檀茶盤,當數茶盤中的佼佼者,在屢次拍賣會上也經常以高價脫穎而出。檀香紫檀,俗稱小葉檀,別名青龍木。樹幹通直,樹皮深褐色,深裂成長方形薄片,花黃色或帶黃色條紋,花期為11—12月,果呈圓形,果期4—5月。自古未聞百毒不侵的紫檀木開裂,故木質堅硬細膩,紋理清晰美觀,造型設計精巧大方,榫卯工藝渾然一體,雕工精美,圓潤光滑的茶盤應是首選。如此珍貴、精良的紫檀茶盤,雖不至於讓茶客們頂禮膜拜,但也絕對少不了對它細心的保養。紫檀茶盤極容易被硬物劃傷,如茶具系粗糙的陶土或金屬包嵌的材質時,除了在茶盤上鋪墊小竹簾用以隔絕以外,每次用完茶盤,須用清水沖洗茶渣茶垢,茶巾拭去積水,千萬不要曝曬,讓它自然晾乾;茶具和小茶簾待清洗晾乾後放置,避免水垢淤積在茶盤上;茶盤本身只帶有一層透明保護的清油,應勿使用化學清洗劑和硬鋼絲刷洗,以免破壞保護油膜和劃傷茶盤表面。假若鑄成千古遺憾,豈不令人頓足、扼腕,惶惶不可終日? 源於唐朝、宋代鼎盛時期貴為貢品,距今已有1300多度滄桑歲月的華夏文房四寶之首的端硯衍生開來的端硯茶具——端硯茶盤,可謂開眼傾心。端硯石,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名貴資源,深藏地底,匯千萬年日月精華,山川靈氣,孕育出色彩斑斕的石品花紋;一方端硯,千百年來,既是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手中把玩的珍品,時下,端硯茶盤又繼承了端硯的非凡尊貴,根據端硯石的天然特性,雕刻師巧奪天工的精雕細琢,集千年端硯藝術於茶道、書法的實用,每一方茶盤都具有唯一性,不僅有著絕佳的升值潛力和非凡的收藏價值,而且賦石頭以靈性,兼水土並容,五行相生,讓桃源野茶回歸自然。此時,茶藝師用端硯茶盤沖泡著陳年的天地蘊藏尚品黑茶,茶氳氤繞,深厚的文化底蘊、石與茶道法自然的結合可謂至尚至美,品茗時給人一種返璞歸真、古樸典雅的感受,使人沉浸在茶道、香道、花道合而為一的意境裡。尚品生活,愛隨茶香! 受傳統宮廷文化影響,最高端的是被譽為皇家專用的金絲楠茶盤,特別是承載明清王朝的傢俱藝術,體現皇家和士大夫文化的審美觀,是典雅文化的極致代表。木質茶具中精雕細琢、富麗堂皇、鑲嵌螺鈿的仿紅木茶盤,於茶臺上喧賓奪主,非但不能作為平和靜穆之背景襯托,反而有失飲茶品位。木質茶盤古色古香,造型別具匠心,令人心曠神怡,品茶時以其作茶盤定會多幾分閒情逸致。 茶盤是茶具裡最有涵養最有度量又最低調又不可或缺的配角,演繹出一場茶文化的好戲。人生呢,要像茶盤一樣寬容,容納茶壺茶杯茶寵,任茶水傾瀉,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始終從容以對;要像茶盤一樣淡然,看茶壺茶杯茶寵支離破碎,舊去新來如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世事無常,泰然自若,沒有哀歎,也不顧影自憐;要像茶盤一樣堅定,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緻,一如最高端的金絲楠茶盤,極具價值的寬容,低調的奢華,似乎茶盤一擺,便將塵世的紛擾和吵鬧隔絕,大有江湖氣派。 在幽雅的古箏彈撥的妙曲中,欣賞螺旋狀的「春螺舞韻」曲亳,隨澄清、碧綠的沸水起落、翻滾、翩翩起舞,沉沉浮浮之時,緩緩舒展的葉片,如花,悄悄吐蕊;像風,輕輕拂柳。板栗般的清香彷彿飄渺的歌聲一陣陣襲來,不由人啟唇輕啜,清甜可口,齒頰留香,甘澤潤喉。 「名揚天下桃源境,應運而生野綠茶。洞古幽幽元亮記,茗香馥鬱世人誇。盧仝七碗曾遺漏,陸羽一經當續加。大葉珍稀居上品,飲如神水益無涯。」這款「春螺舞韻」曲亳,是「古洞春」品牌旗下系列產品之一。在清明至穀雨的節令之間,青春靚麗的茶姑和銀絲飄拂的茶婆,將聯手採摘的野生大葉茶初展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掮入竹簍,背回太平鋪,集結盧家灣,精製而成。 明代聞龍曾在《茶箋》中對古代做茶作了頗為詳細的記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香味俱減。予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乾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此則典故闡釋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廢棄唐宋繁瑣的蒸青團茶(「更碾春風白雪,同看明月清江。」張栻筆下,沏一盞春風白雪,形容宋代人們常喝的團茶)、龍團鳳餅而大興散茶之後,比較成熟的炒青工藝。所謂松蘿茶,即皖南休寧縣松蘿山讓福寺僧人大方和尚創製於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的名茶,距今已有五百多度春風秋雨,被譽為「綠茶炒青型名茶的鼻祖」。在茶文化史上,在悠久的歲月長河裡,曾經出現過較長的「松蘿時尚」和「松蘿輝煌」的時代,並有「奇味薏苡酒,絕頂松蘿茶」等名聯巧對傳世。嗣後,「松蘿法」在後世得以更快的發展和完善。時下對「春螺舞韻」曲亳這類炒青茶的外形和內質標準依然是:「條索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香氣栗香持久,湯色清綠明亮,滋味醇厚回甘。」 銀鬚飄飄的老中醫也會用到「春螺舞韻」曲亳這類炒青茶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高血壓、腎臟病、冠心病、紅白痢疾等症。飲此茶還有解油膩、化食、消積、瀉火、下氣、降痰等功效。 古人將茶寫作「荼」之時,本來是藥,在人們的日常飲用中,發現了茶的妙處良多,還可以清神醒腦,還可以澄明心田,還可以輔以詩書畫境。在目前貌似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現代病開始蔓延,三高人群轉而從茶的附加置上回溯到它的藥效功能。「春螺舞韻」曲亳炒青茶就是一例,好喝又可以作藥用的茶。 雅舍沒有客滿為患的喧鬧,也不曾門可羅雀的淒清(只有窗外的幾株蒼勁的梅樹卻傲然挺立,它們是初春裡最倔強的舞者,卻又在枝頭孕育著或紅若粉或白似雪層層疊疊的花瓣,在喧囂的塵世尋得一片心靈的淨土),處處瀰漫著古樸、溫馨的氛圍,有老茶博古、素雅茶器、屏風鱗紋、字畫壁掛可供鑒賞,茶室既沒有高檔茶館的貴族氣,也沒有茶藝師誇張的表演,但卻使人沉浸在淳樸、真實、自然的境界裡,自在,輕鬆,隨意。正如白樂天《山泉煎茶有懷》一樣:「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坐在木凳上倒一甕清涼的山泉水,觀看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執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將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白香山生性喜酒愛茶,以茶自省,在推杯換盞之時陶冶情操,於憂憤苦惱之中尋求自拔之道。「融通三教儒釋道,彙聚一壺色味香。」試新茶,品佳茗,萬千思緒消融在清清茶香裡,從煩亂到平靜,從匆忙到從容,一杯茶,洗盡人間鉛華……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 〈如夢令〉.再寄

■子寧 昨夜雨寒風驟 乳酪凝霜如舊 欲尋舊夢痕 巷陌空餘燈瘦 誰扣?誰扣? 餘溫指上未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願等待這「倉卒」的時代

■蔡哲明 人生即在轉瞬間,我就像個精靈,在現代魔都遊蕩,總飄飄於在各色人種的熙熙攘攘,這裡的高樓鱗次櫛比,建築也是輝煌炫目,這更讓我想要停下腳步細細品嘗生活的點滴。 這是座千奇百怪的都市,也是矛盾的都市。人們終日庸庸碌碌,總少了像白先勇在《臺北人》裡的多愁善感,卻也想著偷得浮生半日閒。偶然,一次跳脫繁文縟節的旅程中,在臺北捷運站內總與人們擦肩而過的角落瞥到擺放著各式的刊物,興起拿起一本《文化快遞》,因而踏出了一趟不同於以往感性與知性交錯的步伐。 我參加了「皮克斯動畫」展!展牆上映入眼簾的竟是素描手稿,這與動畫又產生了極大矛盾,畢竟一般人對動畫的概念總是停留在絢麗,這大概是規訓的生活中唯一讓我覺得有趣的事情吧!這次展覽呈現了人類的最大財富:想像力!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周遭的人都成了卡爾‧馬克斯(Karl Marx)所言的異化(alienation),我們不過是生產線上的附屬品,在輸送帶的那頭我們到不了生命的彼端!因為這個城市的人都少了故事,我們也失去了扮演角色的快感,皮克斯的電影若沒了角色與故事,相對也會黯然失色,那麼我們呢? 我在皮克斯的動畫藝術當中看到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人們在倉卒的時代裡也扮演著光怪陸離的角色,不時演出荒腔走板的戲碼,在這裡感受到動畫世界中的真實,也能思考真實世界中的自己! 人類一直以來尋求生存價值,在皮克斯的虛擬世界中發現到一種反璞歸真的哲理,回到原點才能思考,可惜在真實世界我們只能跟著時間不斷的賽跑,在這一刻,我願等待這倉卒的時代。 泰戈爾在《漂鳥集》說:「大地啊,我來到你岸上原是一個陌生人,住在你房子裡時原是一個旅客,而今我離開你的門時卻是一個朋友了。」結束這趟與文化快遞的短暫邂逅,令我感到另一種生命的意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