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甜廢墟〉歷史 ——米榭勒予羅蘭.巴特的影響可以摟在懷中的身體

■劉曉頤 羅蘭‧巴特的著作中,《米榭勒自述》算最不為人所討論的一本,卻挹注了他很大的熱情——雖然十九世紀歷史學家米榭勒 (Jules Michelet),種種知識特質都與巴特持天壤之別。一個是思考精細的符號學家,一個是熱情浪漫的歷史學家;一位行文優雅,一位敘事哀婉;巴特用字審慎,著迷於細節,米榭勒則鋪陳帶著史詩般的渲染性。羅蘭‧巴特於結核病復發的第二段住療養院時期,著迷於閱讀米榭勒的著作,認為其文字中帶有「閱讀的情欲感」,以及智慧的啟示,他因此而湧起求生意志,於寫給友人的信中道: 「生命對我而言有一項意義:生命,值得好好活一次。現在,有一個目標,為了達到它,就必須努力……」 於是,巴特與米榭勒,接通為「同時代人」。同時代人,根據阿岡本定義為: 「我們可以說,當下的進入點必然以考古學家的形式出現,然而,這種考古學不向歷史的過去退卻,而是當下我們絕對無力經歷的那個部分的回歸……就好像作為當下黑暗的那不可見的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向過去,結果,為此陰影所觸及的過去,也就得到了回應現代之黑暗的能力。」 如此,不僅米榭勒帶給巴特深刻的影響,他自己也接住了從未來拓回來的那道光,得到回應黑暗的能力。事實上,巴特最欣賞米榭勒的就是他對於時間及其「時間的遺忘」概念,時間的遺忘帶來認識嶄新事物的能力。米榭勒傳授著「只會發生一次的事」,巴特認為他教導了人「懂得重生之道」的必要性,如進入自己的新生期,「於是,我便試圖縱身躍入一切奔放的生命力量,那就是一望過去。」 當巴特透過米榭勒而探討歷史工作的真正關鍵,寫下一段相當動人的話: 「對米榭勒而言,歷史的整體總和並非一個有待重建的難解謎團,他是一個可以摟在懷中的身體。歷史學家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認出那股暖流。」 此外,閱讀米榭勒的著作,巴特還從中領會了科學欲念的性感之處,認為在一切科學論述中,民俗學對米榭勒而言最接近虛構小說——巴特曾猶豫是否要寫小說,結果選擇了重返歷史。這又間接影響了巴特所留下最動人的著作之一《明室》的寫作:藉由一張名為「冬日花園」的母親小女孩時期舊照片,巴特對已逝母親的思念化為穿越時空的靈光湧現,寫出他所謂「被愛過臉孔的靈氛」。《我的老師羅蘭巴特》一書中寫道,米榭勒作品中對死亡的無盡沉思,首先就是一種對於形象的思考,他以歷代人物為書寫的經緯,主要是為了掌握每個人的存在特質。 他們,都透過寫作,將消逝的痕跡銘刻下來,而巴特所尋覓的本質或整體,盡在細節、色彩與眼神中。如果歷史是一具可以擁在懷中的身體,血肉斑斕而通透,賦予感情之後,更成為被愛過臉孔的靈氛。 突然想起初次失戀時的我,因為哀傷而努力想讓自己的愛意轉為更爽利的恨,寫下如此句子:「原以為恨比愛更簡單而具份量,但原來最具份量的是逝者已矣。」好多年了,如焉我又發現,逝者已矣這句話,不再重於愛或恨的分量。大至民族群體命運,小至個人愛欲,都是真真實實存在過的事件。 事過境遷之後,可以永遠擁在懷中細撫的柔軟肉身。

Read More

〈中華副刊〉牛

■許永河 牛肉於我而言,是一種超強的絕緣體,從未想過要將它吃下肚,縱使住在以美食享譽盛名的府城台南已數十載,各式不同的牛肉料理令饕客趨之若鶩,我依舊敬謝不敏。並非自己挑嘴,也無關信仰,而是自小與牛隻相處所建立的莫名情感,讓我無法也不願嘗上一口多數人口中的頂級美味。 童年長於農村,牛隻隨處可見,無論是精壯的水牛,抑或溫馴的黃牛,總能在田野間見著牠們的身影。可能拖著犁賣力的翻田耘土,或者是拉著滿載牛車緩緩向前,不疾不徐,時間彷彿都能靜止般。不若現今的耕耘機,效率雖快,但轟隆的引擎運轉聲,把田園應有的靜謐都給驅散,失了恬淡之境。 三合院的老家外有一株榕樹,二伯父在此養了一頭水牛。平時,樹下鋪滿稻草權充牛兒的眠床,是牠傍晚下了工的休息地,吃喝拉撒睡全在此。我喜歡看牠搖著尾巴,牛頭探進木桶裡大口吞食的模樣,抬起頭是滿嘴殘渣,再滿足的「哞—」個兩聲,活脫像個頑童,只是牠完全不用擔心被責罵。而地上原本乾爽的稻草在混雜過尿液糞便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腐敗,氣味懾人,卻成了田裡土壤最佳的有機肥,大人們不懼氣味,寶貝似的一鏟鏟移上牛車,載運到田裡「落肥」。 與耕牛相處,其實並沒那麼愉快,平時得留心別被牠一腳給踩到,以免自己的指甲硬生生的跟腳指頭分離,嘗到那種「骨肉分離」的椎心之痛。此外,當牛兒發起「牛脾氣」時,更是每個趕牛吃草的孩童們最頭痛的時刻,因為無論你怎麼吆喝、責罵,急得滿身大汗,眼淚都快飆出來了,牠不動就是不動,銅鈴般的牛眼睥睨著你,如同在觀看一齣玩鬧劇,等牠欣賞夠了,才又緩緩的邁開牠的四肢,悠閒的向前,令人哭笑不得。不過,偶爾騎在牛背上,享受一下高高在上的感覺,則是令人懷念的美妙經驗。 隨著時代的演進,牛隻在鄉間已逐步被淘汰,大型機具取代了傳統的獸力,讓現今想要在鄉下農地裡看見牛隻耕田的景象,變得極為少見。不過兒時與牛隻為伍的記憶,仍歷歷在目,正因如此,我怎麼可能去品嘗一口兒時玩伴的肉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單車夜行遇雨

■李立柏 夜晚 熱鬧的大街 圓環的紅綠燈前停駐 毛毛飄落的細雨 不怎麼打緊的 霎時的大雨滂沱 跟著穿上雨衣 雨勢並未停歇 牽著單車走過街道 突如其來的一場雨 找不到可以躲雨的地方 還是先回去吧 車流穿梭的移動光點 雨滴的隨興 街燈妝點著夜色迷濛 懷舊風的即興畫作 沿途的風景 單車夜行遇雨 黑膠唱機的指針 滑行街道 爵士樂曲的輕柔 緩慢悠揚

Read More

〈中華副刊〉生意囡仔

■劉洪貞 一大早剛進市場,就看到七歲的小美牽著三歲的安安走過來,笑咪咪地不斷的向路過的阿公阿嬤喊著:阿公早!阿嬤早!聽到的人總會開心的說:這就是生意囝仔(生意人家的孩子),嘴甜哪。 每次上市場買魚,我一定到「美女」那攤採買。不是因為她年輕漂亮;也不是她賣的魚有多新鮮。而是希望給年紀輕輕就必須獨自扶養,兩個小孩的她一點點的鼓勵。 來自阿美族的她,五官俊俏、身材姣好,染的金黃帶著波浪的披肩長髮,習慣性的往左肩放,唇上是油亮的紫紅色口紅,配著眨呀眨的大眼睛,就一副美人胚子,婆婆媽媽們就稱她是「美女」。是全市場最年輕的攤商。 聽說她國中畢業後就去當了檳榔西施,也學會了抽菸喝酒。十七歲時就生下女兒「小美」,當時對方不願意負責任,就從人間蒸發了。為了生活她投靠賣魚的姊夫和姊姊。 雖然,賣魚的工作辛苦,整天要站著刮鱗剖魚,還要和魚腥味為伍。然而在為母則強的生活壓力下,她坦然面對,還把抽菸喝酒的習慣改了。 二十歲那年姊姊和姊夫退休了她接下魚攤,並學會開車,到早市批魚貨,再到市場零售而以前背在她身上的小美已經四歲了,不僅比同年齡的小朋友高一個頭,連講話的口氣也成熟很多。 或許是她每天跟在媽媽身邊,耳濡目染媽媽的作息,知道塑膠袋在哪兒買?青菜又在哪家買?只要媽媽把寫著要買東西的紙條交給她,她就能把東西買回來。有時提得滿臉通紅,有時提得踉踉蹌蹌,但她就是不負重任。很多長輩們看了都會說:「這就是生意囡仔,提不動也得提。」 有一陣子美女因為生意忙,請來一位帥哥幫忙。或許是彼此都年輕,所以很快迸出火花。這位高壯的年輕人不僅是美女的得力助手,最最重要的是他對小美視如己出,這點美女很在意。 因相愛很快地就傳出,他們結婚了。沒多久美女就生了一個女兒「安安」。 有了安安小美就像小媽媽一樣,一下子餵牛奶、一下子逗她笑。讓美女安心地招呼客人。 安安學會走路時,小美就牽著她在市場附近逛,順便買媽媽交代的東西。兩姊妹的可愛模樣,讓大家都替美女高興。然而好景不長,美女和另一半因個性不合分手了,留下母女三人。 此時小美長高了,七歲的她得空就站在攤前當小幫手,幫媽媽找零錢,或遞塑膠袋給客人裝魚丸。客人買好東西要離去時,她一定笑咪咪的說:謝謝!要再來買唷!那模樣不知牽動了多少婆婆媽媽的心。 每次看到小美的懂事、貼心,我都好感動。想想,她還這麼小就必須去面對生活上的壓力,真的有點沉重。除了多向她家買魚,看到她時給她一句讚美之外,我真的不知道,還能為她做甚麼?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本書主義

■程奇逢 1957年,丁玲被打成右派,主要罪名是「一本書主義」。丁玲的「一本書主義」實際上傳達的是蘇聯作家愛倫堡的主張,大意是一個作家必須寫一本立得住,傳得下去的書,足以支撐自己。 確實,世界文學史上有的作家一生中只寫了一本書,卻影響深遠,被人永遠記住。瑪格麗特‧米切爾只一部《飄》足以奠定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說《呼嘯山莊》,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被譽為曠世奇作。 她只活了30歲,如果上天假她以年,相信她會繼續有佳作存世。 普魯斯特用了17年的時間,寫了一部300萬字(翻譯成漢字)的《追憶似水年華》,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長篇巨著。他以出色的心靈描寫,細膩的人物刻畫及卓越的意識流技巧,飲譽全球,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這部4000多頁的小說,一般人是不會去讀的,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最好去把它全部讀完,然後,你就知道怎麼樣去描寫風物和人的心理。 中國古典文學中與《追憶似水年華》有著同樣細膩筆觸,動人文采,善於捕捉感情的應該是曹雪芹的《紅樓夢》,曹雪芹一生中也只寫了這一本書。而中國小說四大名著的另三位作者,《水滸傳》的施耐庵,《三國演義》的羅貫中,《西遊記》的吳承恩基本上也只寫了一部作品,這可能與中國曆朝歷代的知識分子,把小說放在詩詞地位之下有關。 然而,就是在中國古典詩詞領域,一生只寫一首詩而能世代流傳的也不少。唐朝詩人張若虛只有兩首入《全唐詩》,他的「春江花月夜」,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意境空明、幽美邈遠,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另一個唐朝詩人崔郊,《全唐詩》只收錄他的一首詩《贈去婢》:「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唐溫如的《題龍陽縣青草湖》是他唯一傳世之作:「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三、四句尤其驚豔,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不知是夢境還是實境,夢本無重量,卻用「壓」字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實、可感,是另一個「孤篇詩人」。但唐溫如是元末明初人,這首詩卻被選入《全唐詩》,《全唐詩》誤收它朝詩的例子並不在少數,但是這倒幫助了這首詩的流傳。 還有因半首詩流傳千年的詩人,北宋的蘇麟本是一個九品小官,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寫了兩句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獻給范仲淹,范仲淹知道他的意思,也覺得他的文采不錯,蘇麟如願以償得以升遷。這兩句詩也成了經典,幾乎人人會背,「近水樓台」還成為一句成語,但蘇麟這一生卻只有這半首詩而已。

Read More

〈中華副刊〉像極了愛情

■蘇佳欣 我加入了一個學習阿拉伯語言的臉書社團,社團成員男女老少都有,以年輕人居多。今年因為疫情蔓延的關係,不能外出的時間拉長,但病毒無法阻斷溝通交流的渴望,這個社團的人數在幾個月內數倍成長。 最近,在社團中看到一則阿拉伯文圖文,摩洛哥女孩Layla用英文問道:「如果愛情有味道(氣味),那會是咖啡和雨的味道(氣味)。我的翻譯對嗎?」她用一張對照圖來佐文,圖片左半未滿的空間,背景模糊,焦點放在一套精緻高雅的中東咖啡杯具,並溫壺燙杯過,一個正在進行中的畫面,咖啡壺內的咖啡正緩緩倒入咖啡杯中,感覺應是維持某種剛好的溫度,彷彿聞得到咖啡的香氣。圖片中右半滿滿的空間,透明雨滴密集打在稍近處一扇窗戶,微微擋住了眼前的視線,依稀可見不遠處房屋,朦朧當中閃耀著幾處光源射向他方。 來自Ouargla的Riadh馬上稱讚:「翻得好極了!」 我不知道Ouargla在哪裡,於是搜尋一下,唸做瓦爾格拉的城市在阿爾及利亞。非洲好遠,世界好大,連聽都沒聽過瓦爾格拉,我的思緒隨之飛到遙遠的國度。 稍後,不知來自何方的Robert提出不同意見:「英文的味道(氣味)smell有時指不好聞的味道,應該要改成香氣scent比較貼切。」 社團成員紛紛給他按讚,給他愛心,表示贊同。 想起前陣子連續好幾天下大雨,哪兒都不能去,沒開冷氣的家中快要發黴的味道,即使連續沖了兩杯耳掛咖啡,讓來自坦尚尼亞吉力馬扎羅中深焙與衣索比亞哈囉莎莎淺焙不同風味,來改善氣味、轉變心情,卻仍然無濟於事。 來自Taiwan的我,忍不住回了一句:「我同意Layla的翻譯!就我的了解與體會,咖啡和雨水不總是香氣怡人,愛情也並非日日芬芳。」

Read More

〈中華副刊〉歲月

■沈筠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回到五十年代,你一定無法相信,離開了家,無論置身於何處,無論走到哪裡,依然有不需電話線牽引的手機可以使用?你也不會相信西元一九五○年第一批問世的電腦,短短幾年之後,竟然可以左右你我的生活,讓大人、小孩在冰冷的機器前,搖動幾下滑鼠或敲幾下鍵盤,可以把信寄給遠在千里之外的親友?你可以藉著電腦的普及化,與世界各角落的人做生意;可以在電腦網頁上拍賣自己已經不再需要的東西,或挑選自己喜歡的生活用品,可以透過電腦買賣股票? 資訊的年代,使我們的思想也被迫隨時數位化,傳統式的思維已無法在跳躍式的領域中有所突破時,發明家似乎不會也不願意等待。回顧祖先們走過的年代,農業的衍生,使人類可以定居在某一個地方,不需再當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資訊時代的來臨,尖端科技的發明,使我們跳脫原始的樸實,接受了完整的繁華。 發明發現與突破,讓我們的生活更緊實而細緻,衛星導航的普及化,使我們不會迷路,科技的數位化,則讓我們透過聲光的編輯,讓思維可以回到侏儸紀的世界,看到一群恐龍在螢幕上栩栩如生的生活,而先知們的智慧激盪,讓洲際飛彈瞄準目標的準確度可以更精確,讓許多企業的成本因為科技取代了人力而下降,增加了利潤也累積了厚實的競爭力! 五十年代,許多人一路跌跌撞撞走了過來,有誰能清楚知道,明日的資訊將會是什麼樣的風貌?手機增添了照相與錄影功能之後,是否也可以無線上網,可以無線接收電視節目?醫院手術室裡的解剖刀,在電腦無缺點的輔助下,可以直接避開人體內的神經與血管,也因為手術刀的數位化,於劃過肌膚時而有止血與止痛的功能? 資訊是跳動的機會,誰抓得牢抓得住,贏的機會就大,面對競爭時勝算也高。不可思議的現象等待著我們運用跳躍式的思維解讀時,也許,你一覺醒來,除垢與消毒的漱口水正等著你,而可以去除皺紋的洗面乳已經在轉角的便利商店上架了。面對一個什麼都可能會發生,必須發生的資訊年代,你我除了張開雙手擁抱之外,還能等待什麼?還在等待什麼?

Read More

〈中華副刊〉等待之紅

■王學敏 妳,是跳得太久了 時間的廊廓漫漫…… 記憶和被單彼此搓揉出 不平凡的皺褶 鮮艷遁走成一縷煙 夾在褶縫裡的 悄悄話變成薄翅兩片 逸脫,向天外 妳繼續奮力跳著 期待與誰頻率相近相映 這一生便值得 妳是我 殷紅的心 等待中歸零

Read More

〈中華副刊〉女尊男卑

■文翔 我的母親是個強勢的人,無論在地位、氣勢、發言權都遠遠勝過父親,女尊男卑就是我家的常態,自有記憶起她就是一家之主。今天要不要出門?放假去哪裡玩?晚餐要吃什麼?母親在問出來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答案,父親揣測著答案,讓一切照母親希望的進行,盡其所能讓母親保持好心情,他明白母親心情好,對全家都好。 母親嫁給了父親後辭去了廣告公司的工作一起經營小吃店,總是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十點,原本化著妝的美麗臉龐沾滿了汗水和油煙,母親原本滿腔毅力要和父親打拚的精神漸漸地消磨殆盡,她經常邊洗米邊抱怨著嫁給父親後日子過得很苦,或許是無力反駁母親,又或是對母親的愧疚,父親站在母親的身邊總像個「小男人」,老婆說什麼就做什麼,唯唯諾諾,沒有任何意見-或者該說不敢有意見。父親一個犯錯,即便是在熟人面前也會被責罵得無地自容,此時父親的身影看起來好渺小、好卑微……。 自祖父母相繼過世後,母親的娘家成了唯一往來及援助的親戚,娘家的聲音逐漸在家中堆積起來。有時娘家的親戚留宿,父親自動搬到沙發上睡。當晚臥房的談笑聲傾瀉而出,話題夾雜著對於婚姻的不滿、對老公的抱怨。聽著客廳只有時鐘滴滴答答在喧嘩的寂靜,我知道,總是發出鼾聲的父親睡得並不安穩。 做家事、陪母親聊天、按摩母親痠疼的的腿,父親盡其所能地做一個好丈夫,但他們之間的距離卻隨著時間越來越遠,父親的付出換來的是更加尖酸刻薄的言語:「你的嘴很臭」、「你怎麼這麼笨」、「你的打呼聲吵得我睡不著」。父親偶然展現出強勢的態度來對抗母親,然而斷了理智的一句話,經由母親的口換來的是親友們對父親的批評,父親曾難得地向我訴說他一個男人被老婆打壓得很沒面子,我安靜的聽著,不知該如何回應?也不知道面對我從小也敬而遠之的母親能做些什麼?但我知道,明天他還是會對老婆唯命是從。 性別平等的時代,當聽到女性在職場的不公平待遇或是為家庭犧牲奉獻卻不受到重視時,我們都會對於女性感到憤恨不平,不斷地強調女性該有的尊重和權力,鼓勵女性要站起來、要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活得有尊嚴。但如果發生在男性身上又會被如何看待?從聽過男子忍受了妻子二十年的家暴才提出控告,究竟是真愛?還是尊嚴所使然的呢? 某天父親與母親大吵一架,他試圖反擊,最終還是以慘敗收場。深夜裡,我依稀聽聞到客廳傳來啜泣聲,壓抑又低調。他從不向外人傾訴,或許這就是他守護最後一點尊嚴的方式-不讓任何人看見他身為男人的眼淚。

Read More

〈中華副刊〉漱石與漱石周邊的風景

■吳守鋼 一提到夏目漱石的《吾輩是貓》,便會想起那個「吾輩是貓,還無名,且不知來由何處」的開頭。 「吾輩」自來到今世直至去了來世都是無名的野貓一隻,即使後來為他備了墓地,豎起石碑。知道它名字的大概沒有。而漱石呢,因為由這貓寫成的小說,則豎子一舉成名,不知道的人大概沒有。 「吾輩」任性。某一天隨隨便便地來了這家裡就賴著不肯走了,由此發現周圍也是任性的天下。比如,大名鼎鼎了的漱石,之所以從沒見有桃色新聞流出,奧秘不過與胡適一樣。西裝革履的胡適博士與小腳太太江冬秀能歲月靜好,你好我好,靠的就是太太手上的那把切菜也切……的菜刀才使牆上掛著的「全家福」沒被撕碎。 漱石的確任性。在他眼裡,子女與貓輩狗輩無異。大兒子因為是老大,所以起名純一;小兒子呢,因出生那年是猴年(申),排行老六,就給了個「申六」的大名。有朋友看不過,說小孩也是人,至少應該給申字再加個「人字旁」,叫「伸六」才說得過去。漱石認可,從此就叫夏目伸六了。 看官,這還算是大文豪嗎?沒見世上給子孫起的名字有多帥、多靚嗎?比如,姓金的後代叫金鑫,挺富;姓石的公子是石磊,夠雷,還有英傑、胤祥、晶晶、冰冰……哪一個不比大文豪更文豪! 嗯,說漱石任性,太太也一樣。不,不一樣,一樣就不是漱石太太了。 太太生性討厭貓狗,唯獨鍾情於「吾輩」。聽人說此貓腳爪漆黑,一定是個福貓、富貓,能帶來金滿箱銀滿箱,旋即就被留下了。果然之後給漱石攬來了不朽的聲譽,為全家帶進無盡的興旺。也為此太太一頭鑽進了算命占卜的胡同里去了,竟然把漱石留下的遺產幾乎都奉獻盡了。 但是,就在未成猴而成人的伸六出生的那一年,貓走了。這讓全家悲悲戚戚、戚戚悲悲了無數天。太太囑人在庭院裡建了九層塔不算,還逼著有了名的漱石為無名的野貓寫下一行「底下閃電徹夜鳴」的文字刻在了墓碑上代碑文。五七的那天,烤了鮭魚,拌了魚肉飯放在貓大人的墓前供上。這一舉竟成了既定方針,以後的忌辰都不缺這兩個供品。 《吾輩是貓》至今人氣不衰,因為漱石對拜金主義、暴發戶的無情抨擊為世人洩了憤。 特別對靠著三艘破船起家的三菱財閥有過不少挖苦和不恭,說那老闆一睜開眼就扳著手指確認手上有幾家公司了,而絲毫沒有一點文化底線。的確,三菱以海運起家,還插手礦業、造船業、保險、外匯等諸行業,是多角化商務的先端。 大文豪的揶揄印在了「吾輩」的名著裡,也刺在了三菱財閥後人的脊背上。 從此,發奮的後人居然把當年那個在北京常駐了近二十年,見證了從清朝走向民國的《泰晤士報》的記者莫里森留在北京而無人問津的四萬冊書籍資料買下運回東京,還專建了一個「東洋文庫」。而今研究東亞歷史的學究們要找那地域的歷史時,只能勞足去東京了。文庫裡有唐代版本《尚書》、《毛詩》,還有差點被義和團的火炬燒盡的《永樂大典》殘本等珍貴資料無數。 不僅這「東洋文庫」,還有個「靜嘉堂文庫」也是三菱財閥的傑作之一,底本竟是清末四大藏書家湖州陸心源的15萬卷藏書。生前陸老先生以藏有200多種宋刻本而自豪,故以「皕宋樓」為名,未料卻被大兒子悄悄換成金元寶了。 不肖有三,失書為大! 「靜嘉堂文庫」成了漢學重鎮,南宋畫家馬遠、牧溪的畫,趙孟頫的字……被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的十八種古籍,陸心源的宋元版藏書佔了十六。此外還有福建南平建窯燒製的「曜變天目茶碗」,世上僅3個,這裡佔1個。 卻說搖錢樹的漱石走後,所寫的書並沒有走遠,相反,越走越紅。於是,全家便躺在了版權上吃盡、吃透。相信算命的太太也不再有顧忌,盡情地揮霍不算,還喬遷住進了三千多平米、內有幾十間居室的大豪宅里享福了,女兒們身穿的刺繡綢緞能與皇宮貴族們媲美。 漱石多產。不僅小說、散文多產,子女也多產,2男加5女,卻沒有一個繼承文豪的衣缽。有的有音樂細胞去了,有的上酒樓玩耍了。偶爾也見子孫們的文字問世,淘盡漱石的前前後後,曬滿漱石的點點滴滴,猶如木乃伊身上的蝨子般的一百多年前的故事。 不覺想起小女牙牙學語時的往事:大人們在餐桌上吃麵包,她就用小手在桌面上擼著掉下來的麵包屑往嘴里送,那樣地津津有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