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賴清德登場,大罷免加劇政局動盪!

  行政院明知總預算及財劃法覆議案必然遭到雙殺,卻仍然提出覆議,其目的是要為大罷免添柴加火。(中央社) 正當綠營罷藍團體宣布二階段罷免連署正式啟動之際,民進黨決定從本月中旬開始下鄉宣講配合,並針對立法院三讀通過、行政院提出覆議遭到否決的總預算和財劃法,研議向憲法法庭申請釋憲及暫時處分;國民黨除加速罷免綠營立委案連署補件,也計劃提出公投全面反制。可以想見,未來半年不僅國會朝野對抗將持續升高,社會也將因政黨動員而動盪不安;這對國家固然不利,卻正是民進黨政府所樂見! 行政院明知總預算及財劃法覆議案必然遭到雙殺,卻仍然提出覆議,其目的並非爭取總預算及財劃法翻盤,而是要為大罷免添柴加火。目前已有三十四位國民黨立委和一位無黨籍立委在第一階段罷免連署提案達標,在民進黨的援助下,已正式朝向第二階段連署進行。 為了達到大罷免的目的,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正如柯建銘先前所講的「大登場」和「大宣告」,已下令要求黨公職全力投入下鄉宣講,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將出席每一場宣講。可見,這場由柯建銘編劇導演、府院黨配合演出、附隨團體全力推動的大罷免,已經成為民進黨未來半年最重要的戲碼之一。 為了使罷免不斷升溫,民進黨將從本月中旬啟動八場「人民是頭家」活動下鄉宣講,初期鎖定六都、花蓮、新竹,由卓榮泰領軍的行政團隊、地方民代、百工百業輪番上陣,和所謂「公民團體」分進合擊;黨中央也召開「顧好立委」專案會議,從法律和文宣上協助被鎖定罷免的黨籍立委;同時,綠營也針對廢止選罷法、憲法訴訟法修法提出公投案;執政團隊更針對總預算和財劃法研議聲請釋憲和暫時處分。這一連串的動作顯示,民進黨已經決定「惡罷到底」。 國民黨方面,朱立倫最初拋出「以罷制罷」策略,但由於時間匆促,以致由藍營青年發起罷免十七名民進黨立委,在第一階段連署全軍覆沒。在遭到媒體抨擊和基層痛批後,黨中央積極介入,加強補件,預料至少有九名綠營立委罷免第一階段連署應該可以過關;不過,目前中選會審查罷免藍營立委連署文件,每件都是九成以上的合格率,而罷免綠營立委的連署書,剔除率則相對較高,如此雙標的審查既無人監督也無法申訴,難免令藍營擔心。 國民黨醞釀提出「反廢死」、「反空汙」、「恢復部分國定假日」、「反台積電出走」公投,催動藍營支持者出來投票。但公投與罷免是否同一時間舉行?完全操控在中選會之手,可能唯有在形勢有利於綠營的情況下,中選會才會決定「公投綁罷免」。不過,不管公投或是罷免結果如何,都勢將影響朱立倫的黨主席連任之路。 至於民眾黨方面,主席黃國昌已公開表態,民進黨透過大罷免踐踏台灣民主,「民眾黨絕對不會袖手旁觀」;不過,他也明確表示,必須等藍營提出實際要求,才會給予協助,不會自己主動一頭熱,掉入民進黨陷阱。不難看出,未來國會「藍白合」的基調,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在大罷免浪潮中,民眾黨也會支持國民黨。 平心而論,大罷免不但沒有正當性,也會造成政局動盪和社會混亂,但在民進黨積極動員和全面造勢下,綠營支持者很可能會傾巢而出,因此最後關鍵在於藍營支持者投票是否踴躍?民眾黨支持者是否力挺藍營立委?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影藝、科技映現當下台灣的淺碟思想

DeepSeek-R1深度求索以低成本推出高性能AI模型,震撼美國矽谷科技產業。(路透) 吳昭明 民國一一四年,乙巳春節前後,海峽兩岸各有兩則反差極大的新聞。而今,距離春節已逾一個月的當下,或可比較冷靜地思索這幾件事。 春節前後兩岸發生的大事:台灣,年節之前,政壇有民進黨啟動,針對國民黨區域立委的大罷免;影藝界有藝人大S到日本旅遊,二月二日不幸去世。大陸,一月二十日發表DeepSeek-R1模型;影藝新聞是《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二)於一月二十九日,農曆正月初一上映。 台灣,立委無差別大罷免,乃因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淪為少數,卻不接受院會表決的結果,繼訴諸群眾、覆議、釋憲之後的抗衡手段。啟動罷免的引爆點是一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一一四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兩兆九二四八億元,較原編列的三兆一三二五億元,刪除百分之六點六,約二0七五億元。歲出刪減金額雖創史上新高,但仍比一一三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增加百分之二點五六。扣除刪除撥補台電的預算,刪除比率為百分之三點五四,歲出高達兩兆九千餘億。歲出預算刪除比率僅百分之三點五四,執政黨卻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政府功能要停擺。 大罷免的狂潮嚴重撕裂台灣,竟而陷入長期紛擾與炒作的泥淖;中央政府也將難有作為。 二月二日,大S到日本旅遊途中,感染流行感冒去世。這,可以是兩三天的新聞,不意,連續多天出現在報紙全國社會版、影劇版頭題,甚至全版報導。後續的發展,包括與前夫家人之間的糾葛等等,像肥皂劇似的炒作不休。 海峽的對岸,大陸則有劃時代的表現:一月二十日發布的DeepSeek-R1深度求索以低成本推出高性能AI模型,適用於數學、編碼和邏輯等。深度求索震撼美國矽谷科技產業,七天的激盪之後,二十七日投資者大量拋售人工智慧相關股票,輝達股票收盤重挫百分之十七,美國股市蒸發約一兆美元;荷蘭艾司摩爾一度大跌百分之十一。一月三十日,微軟將DeepSeek-R1納入系統。 《哪吒二》上映十六天之後,二月十三日,總票房破人民幣一百億元,約新台幣四百五十億。票房排名,全球動畫電影前三名,全球電影票房第十七。二月十三日起,已在全球多個國家與地區陸續上映。截至三月一日,票房累計逾一百四十一億人民幣,超越《蜘蛛俠:不戰無歸》,進入全球前七。 面對如此落差,何妨先反省自己。試就台灣的教育來探究一二:台灣,近三、四十年來,教改,反中,去中,淡去深的人文底蘊,導致思維集體淺碟化,且普遍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方便政治人物肆意操弄,竟而陷入舉島喧囂的境地。 如此思維所具現者乃喧嚷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相較於大陸的電影製作,不但形同兒戲,而且平白糟蹋年輕人的聰明才智與大好青春歲月。相對於《哪吒二》的成績,此地藝文界放言「要飯說」,真是莫大的嘲諷。 高科技方面,DeepSeek模型的開源特性,惠及許多產業,且有許多待開發的可能。台灣則持續依賴蔣經國總統執政時,孫運璿、李國鼎等人促成的「台積電」。 此地的喧鬧不休,與對岸怎堪比較?頹勢如何扭轉?遺憾的是,只有問天!(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美國經濟衰退,台灣難置身事外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提及,美國經濟有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全球主要股市聞聲重挫。(路透,資料照) 李沃牆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提及,美國經濟有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全球主要股市聞聲重挫,反應投資者的擔憂。不可否認,美國是當今全球最大經濟體,消費及進口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一,其需求變動將對國際貿易及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坦然言,美國面臨衰退風險,川普的一連串關稅政策難辭其咎。首先,川普對中國大陸、墨西哥、加拿大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關稅,未來對等關稅將全面實施,直接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尤其是涉及進口美國比重較高的產品。其次,關稅迫使企業調整供應鏈,轉向其他國家或美國本土生產。 然而,這些替代方案通常成本更高,短期內可能導致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進而影響物價水準。再者,企業會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造成物價普遍上漲,使整體通膨壓力加劇。尤其是食品、日用品、家電等依賴進口的商品最為顯著。 此外,若美國出口企業遭遇報復性關稅,導致部份企業縮減投資與就業,將削強弱經濟成長。總體而言,關稅政策將提升美國國內通膨風險,可能促使聯準會(Fed)維持高利率,進一步影響金融市場與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形成壓力,甚至演變成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危機。 摩根大通指出,全球經濟版圖正在重塑,然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如對USMCA(美墨加協定)實施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美國GDP增速可能會降至百分之一左右。不僅拖累歐元區經濟增長,並導致美國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國際貨幣基金(IMF)近期研究指出,美國大幅加徵關稅,會在二0三0年之前導致全球經濟衰退,這將讓全球三分之一勞工因此失業,包括德國和美國等重要工業國的生產會因此銳減一半。 尤其,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已經點燃全面貿易戰。不要忘了,「歷史總是高度相似」。許多人擔憂,倘情勢持續惡化,一九三0年代因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恐怕會重演。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因全球供應鏈重組、去中化潮流、AI浪潮興起,美國成為台灣僅次於大陸的第二大出口國。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去(二0二四)年對陸港出口占比百分之三十一點七,仍然是第一大市場,但為二十三年新低;然而對美出口占比達百分之二十三點四,出口金額為一一一三點七億美元,對美出超為六四八點八億美元,出口值、出超規模雙創二十四年新高。主要出口產品包括半導體、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等。 觀察近期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泰半不如預期,從零售銷售、CPI,到消費者信心、通膨預期等,皆顯示出經濟走疲及通膨停滯的跡象。一旦美經濟明顯衰退,勢將對台灣的出口產業造成壓力。尤有進者,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美國科技業關係密切,美國企業如蘋果、輝達、超微等都是台灣半導體產品的重要客戶。若美國企業削減支出或投資放緩,將不利於台灣科技產業的接單與營收獲利表現。 綜合而言,美國經濟若陷入衰退,將對全球消費、投資、貿易、金融市場與貨幣政策產生深遠影響,台灣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小型開放經濟體,亦將面臨不小的挑戰。因此,政府與企業需密切關注川普關稅政措施對美國經濟及全球發展,以及對台灣的影響,靈活調整經濟與產業政策,降低潛在風險並維持競爭力。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Read More

〈社論〉兩岸當局硬的一手更硬,暖春變嚴冬!

馬英九前總統不僅要求賴清德依憲法收回「境外敵對勢力」,更呼籲召開國是會議,其安定兩岸關係、緩和台灣內部紛爭的用心確實良苦。(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於十三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宣布「中國已是我國《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還祭出十七項因應策略。另一方面,十四日中共當局藉《反分裂國家法》二十週年座談,拋出「一個中國原則不能肆意挑戰」、「更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儘管目前時序已進入暖春,但兩岸當局在「硬的一手」方面更加強硬,兩岸關係卻更像嚴冬。 兩岸當局各自搬出內部法律,攻勢更趨凌厲。中共當局以黨領政,其法律的正當性固然未必被歐美民主價值所接受,但賴清德十三日的宣示,也未必符合中華民國法律精神。畢竟憲法是所有法律的母法,牴觸憲法者無效;但賴清德所指「我國」、「中國」,卻背離《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相關規範;甚至他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有同樣的違憲問題。 再者,「境外敵對勢力」的定義見諸於《反滲透法》第二條,但是否違反《反滲透法》?是否符合《反滲透法》中「境外敵對勢力」的定義?理應由司法單位認定。畢竟,《反滲透法》立法時,不僅何謂「境外敵對勢力」引發爭議,連整部《反滲透法》都有法條文義模糊不清、影響層面太過廣泛等疑慮,如今總統卻逕自點名「境外敵對勢力」,更恐增政治指導司法之虞。 相對的,中共當局對賴清德政府施加的法律戰,也極具針對性。事實上,中共當局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背景,在於遏制陳水扁政府走向法理台獨;而賴清德也早被中共當局點名批判是推動「新兩國論」的台獨,因此中共當局在《反分裂國家法》二十週年當中的警告,以及去年公布的「懲獨二十二條」,都顯然是劍指台獨。 質言之,當兩岸關係和緩時,兩岸當局都毋須祭出法律戰「硬的一手」;而兩岸關係和緩的前提,則是兩岸當局必須具備政治互信基礎,並據此展開制度化交流、協商。但如今兩岸當局不僅早已中斷制度化交流、協商,甚至完全沒有政治互信基礎,導致雙方法律戰「硬的一手」更加強硬,一方認定對方是「境外敵對勢力」,一方認定對方是「新兩國論」台獨,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兩岸關係就此陷入螺旋狀惡化的泥淖當中。 從國內政治層面來看,賴清德十三日的宣示,令人有「一朝回到解嚴前」之感,在野黨批評猶如讓台灣進入準戰爭狀態,只會抹紅反對者。質言之,綠營與藍營的兩岸政策立場本就南轅北轍,而民進黨在爭取選票、鞏固基本盤的考量之下,態度益趨激化;再加上民進黨狂推大罷免,國內政局難有寧日。馬英九前總統在賴清德宣告對岸是「境外敵對勢力」之後,不僅要求賴清德依憲法收回此說,更呼籲召開國是會議,其安定兩岸關係、緩和台灣內部紛爭的用心確實良苦。 再就國際局勢來看,美國總統川普雖然「天威難測」,但他並不希望兩岸走到戰爭邊緣,畢竟這不利於美國利益;近日傳出他可望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即顯示他仍趨向以談判緩解對立。倘若民進黨繼續將兩岸關係推向更緊繃狀態,對台灣有利?還是不利?尤其是,將對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勢必讓兩岸關係更加凶險,而且凶險程度恐不低於李登輝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提出兩岸是「一邊一國」,民進黨應審慎思考因應美國方面的反應。

Read More

〈社論〉總預算爭議 民進黨完美演繹後真相政治

各部會幾乎都回答今年獲得的預算比去年還多,不啻戳穿民進黨先前的哭窮只是惡意操作的帶風向伎倆。(取自國民黨立院黨團FB) 一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本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後,民進黨從總統府、行政院及各部會、立院黨團、監察院等統一口徑哭天搶地喊窮;但行政院提出覆議案之後,三月十一日在立法院詢答時,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逐一詢問各部會,各部會幾乎都回答今年獲得的預算比去年還多,這不啻戳穿民進黨先前的哭窮只是惡意操作的帶風向伎倆。事實上,此次總預算爭議,正暴露出民進黨完美演繹「後真相政治」! 所謂「後真相政治」,在二0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引發全球矚目,「後真相」並且在同一年被牛津辭典選為年度詞彙;按照牛津辭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換言之,在大眾傳播媒體(包含網路媒體)上呈現出的內容,無論是否真實,都會因受眾個人情感或信仰產生「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效應。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二0一六年一篇以《後真相政治:說謊的藝術》為題的評論中,就直白地點出在網際網路年代中真相消失的普遍現象。 質言之,「後真相」時代猶如「假新聞」的溫床,當政治人物深得箇中三昧,不明就裡的民眾往往成為被「假新聞」帶風向的對象,政治人物也由此操弄民意。再進一步探究,早期大眾傳播學者李普曼指出,人們透過媒體認識身處的繁雜世界,但人們接受的事實卻是媒體加工、簡化後的「二手事實」;已故台灣傳播學者徐佳士也曾形容,大眾傳播媒體是一面不能反映真實的哈哈鏡,根據媒體內容做決策,很可能發生錯誤。 在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年代,尚可透過媒體擔當「守門人」過濾、刪除虛假訊息的機制,降低哈哈鏡引導廣大受眾錯誤認識世界、建構世界的可能性;但在網際網路年代,傳播大眾傳播媒體功能式微,任何人都可在網際網路上散播言論,大眾往往真假難辨。《二0二四年台灣網路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一的受訪者認同網路言論「很多為特定組織(如:公關公司或政黨)所操作」;可見,普羅大眾也並非任人宰割的韭菜。 問題是,當政治人物或政府操作「後真相政治」,網際網路、乃至大眾傳播媒體都可能淪為政治人物或政府的工具。此次的總預算爭議,正是民進黨操弄「後真相政治」的典型案例。 當總預算案三讀通過時,行政院說被刪除約二0七五億元,媒體如行政院所說予以報導,網路效應隨之發酵;當賴總統說國家變成一台無油可動的車,媒體如賴總統所說予以報導,網路效應隨之發酵;當總統府說沒錢發員工三節禮金、行政院說請不起手語老師、監察院說買不起衛生紙、財政部說發不出統一發票獎金、勞動部說付不出水電費、數發部說以後不能用網路買車票、農業部說發不出農民用電補貼…,媒體也都如賴政府所說予以報導,網路效應也都隨之發酵。 但是,三月十一日行政院說總預算僅被刪除一四三九億元,各部會都回答預算比去年還多,少則增加六千多萬元,多則增加四百億元,這完全暴露先前民進黨哭窮只是自編自導當起哈哈鏡,也正是民進黨完美演繹「後真相政治」! 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當客觀統計數據可被民進黨「後真相」,主觀判斷的事項,例如是否違法,行政部門僅憑自己詮釋就驟爾對百姓採取行動,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Read More

〈社論〉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 扭轉產業失衡契機

台灣染上「荷蘭病」的徵狀越來越明顯,日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再度發出警語。(中央社)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將在美國擴大投資,有人認為可以幫台灣買到美國的保護,也有人認為反而對台灣構成多重威脅。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確實會促使半導體產業鏈移往美國,減弱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重要性;但台灣產業偏向高科技電子產業失衡的趨勢日益嚴重,政府應將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當作扭轉產業失衡的契機。 在魏哲家宣布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之後,賴清德總統在接見美國訪賓時透露,台灣未來還有更多項領域,將赴美投資或採購;封測大廠京元電董事長李金恭表示,京元電也不排除前往美國設廠的可能性。產業分析人士指出,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生產比重將下滑七成五到八成;同時,台積電就像一個「粽子頭」,會帶著一掛粽子到美國投資。質言之,未來幾年,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投資難免會因相繼赴美投資而減少。 過去幾年台積電被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相關產業因而成為「護國神山群」;這些稱呼看似是讚譽,但對台灣卻未必絕對是好事。先從資通產品與電子零組件占台灣整體出口比重而言,去年已達到百分之六十八點四,而二0一六年為百分之四十三點九,七年之間資產通品與半導體的出口比重早已遠超過「半壁江山」;相形之下,機械、電機、塑化、紡織等產業大多節節敗退,甚至氣若游絲。就此而言,台灣產業發展堪稱「肥了紅花,瘦了綠葉」。 產業失衡引發若干疑慮與副作用。隨著近年來台灣資通訊與半導體紅花越開越旺,甚至全台灣過度依賴半導體產業,台灣染上「荷蘭病」的徵狀越來越明顯,日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再度發出警語。其次,去年台灣積體電路業產值占所有製造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三,但就業人口卻僅約百分之七,對於促進就業效果有效。 其三,半導體產業薪資一枝獨秀,近日台積電徵才,碩士工程師新鮮人年薪上看兩百二十萬元,而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去年台灣整體平均年薪約八十點二萬元,差距之懸殊可見一斑。其四,產業失衡也導致台灣所得和財富分配趨向不均,長此以往,台灣恐將日漸分化為「兩個社會」,甚至引爆社會的相對被剝奪感。 事實上,台灣產業失衡已成為「全民共識」,工總在二0二四年白皮書中再次提醒「台灣產業失衡加劇,M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今年台大畢業歌徵選脫穎而出的《上台大便》,歌詞更是直接挑明「文組只能拿兩萬六」。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產業嚴重失衡到人盡皆知,正是政府長期漠視不理的惡果。 但是,除了高科技電子產業之外,台灣還有許多在外銷市場上開疆闢土、傲視全球的傳統產業,但由於欠缺政府「關愛的眼神」而趨向式微。例如,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素有「機械業之母」的工具機產業,二0一四年產值曾達六十二億美元,但去年只剩二十二億美元;台灣曾被譽為「螺絲王國」,二0二二年出口金額衝到六十億美元高峰,但最近卻颳起倒閉風。其他諸如鋼鐵、塑化也都是台灣的重要產業,但如今都面臨低碳轉型等挑戰,亟待升級再現風華。 問題是,產業界長期面臨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的「五缺」窘境,民進黨政府必須拿出有效對策,才能讓高科技電子產業之外的產業,在台灣也能快意揮灑,扭轉產業失衡。

Read More

〈社論〉實踐國父遺志,捍衛並建設中華民國!

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百週年,中國國民黨舉辦健走、植樹、座談會、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中央社) 今天三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百週年紀念日,中國國民黨特別舉辦一系列活動以緬懷這位中華民國開國偉人及創黨總理,從健走、植樹、座談會到紀念音樂會等,提醒國人有關中山先生的事蹟和思想脈絡,及其領導的革命偉業對中華民國歷史與現代中國發展的巨大貢獻。即便不願接受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的民進黨,也不得不承認中山先生的影響無遠弗屆,已深入到包括台灣在內的每一個華人社會角落。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強調,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的目的,就是以「振興中華」作為最重要的革命使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不僅是中國歷史的創舉,收復台灣更是總理信念的具體實踐!朱立倫表示,中山先生逝世時,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同感悲戚,連當時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台灣民眾也自動發起追悼活動。北京大學台灣學生敬致輓聯悼念,寫著「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顯見中山先生的遺志是全體中國人遵循並且具體實踐的精神指標! 對此,民進黨何來理由大搞「去孫中山化」?主張台灣與中華民國沒有任何政治連結?別忘了,國父當年為革命奔走各國時,亦曾到日本殖民下的台灣宣講革命意義,廣受台灣民眾歡迎、甚至捐款支持革命。蔣渭水及林獻堂等人就受到中山先生的感召,在台灣各地帶起反日本殖民運動,另有許多台灣青年渡海到大陸參與革命及後續的抗日剿匪等戰事;當中華民國政府準備推行憲政時,台灣省也選派十八名代表到南京出席制憲國民大會,黃國書還名列大會主席團。 或許有人不明瞭,當年有多位革命倡導者,為何獨尊孫中山?回顧動盪的革命時代,若沒有諸位先賢先烈帶領,就沒有廣大青年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響應,革命就絕不可能成功。不過,中山先生不僅是革命先驅,更是打造中華民國政府體制的思想推動者。因此,當他在北京過世消息傳出,就有人以此尊稱,國民政府也在民國二十九年四月明令尊稱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除了奔走革命,中山先生還著作等身,像是畢生倡導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實業計畫等,都是他遺留給後人彌足珍貴的資產。他說的「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簡單明瞭地點出政治要義,引導民眾理解民主憲政的基本精神。 出席紀念座談會的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更表示,「天下為公」彰顯中山先生無私無我的精神,而「主權在民」更是民主憲政的具體實踐。質言之,政治工作者應以促進人民利益為基本從政理念,效法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實現「國家好、人民才會好」的目標。 中華民國將孫中山先生尊為國父,中共則尊稱他為「革命先行者」,仿效中山先生「振興中華」。但兩岸對於「民主」的詮釋與實踐南轅北轍,台灣已是三民主義的模範省,更是具體落實民主憲政的典範;中華民國應更有自信面對中共的挑戰,以國父精神號召大陸人民的共同信仰,攜手促成中國大陸的政經改革。 建設民主、自由、均富的中華民國,是中山先生推動革命的終生職志。期待朝野及全民以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精神為己任,共同捍衛並建設中華民國。

Read More

〈社論〉與其誇口當棋手,不如先務實避險!

  證諸古今中外歷史及當前大國博弈的案例,戰爭時小國向來很難有坐上談判桌的機會,烏克蘭就是明證。圖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白宮因俄烏停戰問題與川普爭辯。(路透,資料照)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美國總統川普及商務部長的見證下,宣布將在美國加碼投資一千億美元,若順利達成所有項目,將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此一消息引發台灣內部議論,贊成者如民進黨多認為此投資案是川普挺台的最好證明,疑慮者則認為川普並未對台灣安全有明確承諾,賴政府仍須面對現實考驗。 包括賴清德總統在內,民進黨最常把「台灣不是棋子、而是棋手」掛在嘴邊。然而,證諸古今中外歷史及當前大國博弈的案例,戰爭時小國向來很難有坐上談判桌的機會,身陷戰爭已三年的烏克蘭就是明證。歐洲各國面對川普轉向莫斯科的外交與軍事手腕深感焦慮,連日本都必須小心回應川普要求提高國防預算的壓力,就只有民進黨並未從整體國家利益的角度看待國安需求,反而把這些外在壓力當作攻擊在野黨的藉口,搞成「執政黨監督在野黨」的怪事!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賴政府固然不該因孤立處境就妄自菲薄,卻也不能自我吹捧到夜郎自大。台積電在全球晶片產業躋身樞紐地位,固然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但兩岸不睦造成的高風險,使得各主要經濟體不得不正視晶片供應穩定的問題,所以才會爭取台積電前去投資設廠。由此來看,賴政府沒有好好把握這張王牌向川普政府爭取更多合作,反而白白浪費這次機會;甚至,賴總統邀請魏哲家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的安排,讓人覺得他是在向川普表態邀功。 某涉外人士幫賴政府辯護時表示,「美國政策確實轉向印太、全力抗中,而位居第一島鏈戰略位置、在半導體產業中具領先地位的台灣,更加不可或缺,若刻意操作『棄子論』,恐怕太牽強」。這名涉外人士還強調,川普政府近期談話都聚焦於應對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的挑戰,不僅措辭強硬,連國務院都刪除不支持台獨的表述,「意味著川普政府在台灣議題上可能採取更強硬立場」,因此所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是與現實相悖的錯誤類比。 事實上,將台灣與烏克蘭類比的說法,最初是民進黨為了選舉而提出的口號,只是民進黨眼看苗頭不對,就回頭指控在野黨炒作「疑美論」,藉著抹紅對手牟取黨派私利,其實是害怕國人戳破民進黨「假抗中、真拉票、保政權」真相。 如果從印太地區的大國競爭來看,隨著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美國已不再著重於第一島鏈的重要性,並賦予冷戰時期的圍堵論新意涵;亦即,在削弱中共挑戰國際秩序的能力之餘,也同時推進與北京當局的對話與互信、設置對抗護欄,避免惡化成衝突。 中研院院士吳玉山日前指出,新舊兩強權的競爭觸發新冷戰,美國獨霸的單極體系一去不回,介於大國之間的中小型國家也將長期處於困難抉擇的狀態,這是國際體系結構性的必然!他就建議執政的民進黨,應在台美中三角關係中「保持彈性」、當個「避險者」,藉由美國是台灣安全後盾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籌碼。 很顯然,民進黨只看到炒作中共威脅對鞏固政權的好處,卻忽略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對話才是消弭台海風險的解方,如此也能協助美國降低印太地區的緊張氛圍。基於台灣無法與各國有軍事互動,唯有降低台海風險才是台灣對維護區域和平及捍衛國家安全的最大貢獻。

Read More

〈社論〉川普放棄美歐、美日同盟?台灣當自強

  川普接連放話要求北約(NATO)、日本增加國防經費,否則考慮放棄與北約、日本的協防關係。(路透,資料照) 近日,川普接連放話,要求北約(NATO)、日本增加國防經費,否則考慮放棄與北約、日本的協防關係,這讓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歐亞盟友共同建立的安全防衛機制頓顯岌岌可危。中華民國雖與美國並沒有正式協防關係,但仍屬美國在亞洲防衛機制的重要一環,如今美歐、美日同盟關係陷入嚴峻考驗,台灣應謹慎應對。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歐國家為阻擋蘇聯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一九四九年由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十國成立NATO,兩大勢力在歐洲形成對峙,但始終未敢互越雷池一步。一九八0年代末期蘇聯、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相繼潰敗(即「蘇東波」),華沙公約組織煙消雲散,但北約依舊繼續承擔起防衛民主價值的責任,甚至版圖還往東拓展到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簡言之,二戰之後的冷戰時期,全球維持相對和平、穩定,由美國主導成立的NATO厥功甚偉。 《美日安保條約》則是於一九六0年簽署,在此之前的一九五四年,中華民國與美國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因美國與中共政權建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於一九八0年一月一日廢除。一九九五、九六年發生台海危機,一九九七年美日發布《美日安保防衛新指針》,列出日本遭受軍事攻擊「有事」時的合作,以及日本「周邊事態」的因應。質言之,《美日安保條約》是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主要支柱之一,而其安保範圍則包括日本及日本周邊。 儘管NATO和日本是圍堵共產勢力擴張的兩大關鍵力量,但如今川普卻是興趣缺缺,甚至聲言放棄,這與川普的商人性格有關。首先,川普交易著重談判,而談判的對象則是「對造」的首腦。川普第一個任期處理朝鮮半島核武問題,談判對象是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今年一月他開始第二個任期,為停止俄烏戰爭,直接與俄羅斯總統蒲亭通話;為停止以哈衝突,美國打破慣例,直接與哈瑪斯組織談判。在這幾個案例當中,美國的「盟友」在川普眼中都淪為配角。 其次,川普的商人性格,讓他相當注重「性價比」。他在第一個任期就要求北約國家將軍費支出提高到GDP的百分之二,日前他進一步要求提高到百分之五,否則考慮放棄北約。他對《美日安保條約》不滿,「如果日本不付錢,我們就不會保衛他們」,美國準國防部次長柯伯吉要求日本將軍費支出提高到GDP的百分之三。質言之,川普認為目前北約、日本軍費支出偏低,讓美國被占了便宜,「性價比」不足。 川普看淡美歐、美日同盟關係,台灣必須思考兩大問題。首先,近年來兩岸當局毫無互信基礎,台海成為國際關注的衝突引爆點,而川普則一再表示他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好朋友。換言之,儘管民進黨始終認為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在川普眼中,要避免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對造」首腦是習近平,台灣的角色是否正如烏克蘭? 其次,柯伯吉要求台灣將軍費支出提高到GDP的百分之十。前年台灣GDP約二十六兆六千億元台幣,百分之十約兩兆六千六百億元,接近前年中央政府總歲出,台灣承擔得起嗎? 應對川普臉色轉冷,北約決定投入約二十七點八兆元台幣強化國防工業,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硬回應日本也有提供美軍基地,「日本的防衛支出由日本決定」,台灣也當自強了!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不知金門縣屬福建省 可證洗腦有成

如果親身到金門遊覽過,目前我們仍可看到掛有「福建省政府」招牌的建築物。(取自金門縣政府網站) 桂宏誠 國民黨籍的金門縣立委陳玉珍也是大罷免的對象,但第一階段的提案連署人數即未達法定標準。而她此前在網路上接受「館長」陳之漢訪談時說,曾自稱是福建人也是要罷免她的理由之一,同時也當場展示身分證上註記的出生地正是「福建省金門縣」,以及解說「中華民國有兩個省」。從這段訪談畫面中可看出,陳之漢雖然同意陳玉珍的說法,但臉色卻帶著些許狐疑。 自稱福建人會成為罷免的理由,邏輯上應是認為福建人是「中國人」,而中國人又怎能擔任「台灣人」選出的立委呢?換言之,自稱福建人所以會被當成罷免的理由,當是認為「中國」和「台灣」是兩個國家,而福建則是中國的一個省。 但如果親身到金門遊覽過,目前我們仍可看到掛有「福建省政府」招牌的建築物,也可看到「法務部調查局福建省調查處」。如果沒時間去金門,也可在網路上查詢到「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福建金門地方法院」的機關網站,以及相對應的「福建高等檢察署金門檢察分署」和「福建金門地方檢察署」的機關網站。 以「高等法院」而言,目前還設有「台灣高等法院」及其分別設於台南、台中、花蓮及高雄的四所分院。而各直轄市及縣則還設有「地方法院」,如「台灣花蓮地方法院」則是。但為什麼機關名稱會冠有「台灣」和「福建」的不同呢? 依據《法院組織法》第三十一條前段規定「省、直轄市或特別區域各設高等法院」,可見福建和台灣既然設有高等法院,就表示中華民國目前在地方制度上,仍應有「福建省」和「台灣省」。不僅如此,《地方制度法》第三條第一和二項明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及「省劃分為縣、市〔以下稱縣(市)〕;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以下稱鄉(鎮、市)〕」。換言之,如花蓮縣和台東縣都是「台灣省」再劃分的地方自治團體。 金門縣和連江縣是「福建省」劃分的兩個縣,金門縣和馬祖連江縣的居民自稱為福建人,又有何可被批評與質疑之處呢?問題就出在雖然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明定我國設「省、縣地方制度」,但執政的民進黨卻已實質廢省,並讓民眾不知道應有「台灣省」和「福建省」的存在。 筆者在大學課堂上問過同學類此的問題,絕大多數同學不認為我國尚存「台灣省」和「福建省」。在引導他們查閱了上述所引的憲法增修條文和法律後,雖然他們才知道有這些規定,但卻似乎更加感到疑惑了。由此可知,民進黨多年來「洗腦」加上推動實質台獨的成果斐然。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