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藍綠有別:國民黨顧民生 民進黨搞罷免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強調,國民黨本會期將關注包括電力、長照及勞工權益等攸關全民利益的民生法案。(中央社) 李正修 民進黨至今仍不願面對國會朝小野大的選舉結果,正在全台掀起對國民黨立委的大罷免行動,還揚言將在立法院本會期繼續審理攸關國家安全的兩岸關係相關法案,意圖打「抗中保台」牌來營造罷免案的正當性。民進黨這番操作不僅無視於去年立法院選舉結果的政治現實,更有意在內部尋找假想敵以鞏固政權,全然不顧國人希望政府全心拚經濟的殷切期盼。 事實上,川普重返白宮後,一系列的經濟及外交政策都指向美國優先原則,幾乎重新改寫美國在二次大戰後的對外行為及普世價值觀。賴政府不思考如何應對外部挑戰,卻一再挑起朝野對立與社會分裂,豈能自詡為全民政府! 身兼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就強調,國民黨本會期將關注攸關全民利益的民生法案,包括電力、長照及勞工權益等,希望讓民眾感受到國民黨關心基層人民的真切實意。誠如朱主席所言,「能源攸關民生與經濟發展,台灣應將焦點回歸民生,積極因應能源挑戰,確保經濟穩定與產業發展」。他強調,台灣高度仰賴進口能源,為了確保穩定供電,國民黨將力推三項政策:成立獨立能源監督委員會、推動核電延役,確保穩定供電及從「非核家園」轉向「非碳家園」。 智庫經濟財政組召集人林祖嘉也表示,台灣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也希望能吸引國際大廠來台設廠,因此提供穩定電力就是關鍵。他呼籲民進黨不該以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重大能源政策,應與在野黨理性討論並建構符合台灣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淨零排碳的能源供應網,尤其現在多數人民不反對持續保有核電來穩定電力供應與電價,希望賴政府能順從民意,以免浪費寶貴機會。 此外,隨著少子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對長者的照顧已逐漸成為每個家庭的基本支出。事實上,許多家庭因需要照顧長者而被迫減少工時或退出勞動市場,不僅削弱我國競爭力,也成為家庭負擔。現行長照經費多倚賴菸稅、遺贈稅和政府預算等,明顯存在財源不穩定的風險。因此,國民黨希望能推出比照其他國家的長照保險制度,確保長照服務的穩健運作,也能減少健保資源的壓力,更能減輕家庭負擔。 從政府統計資料就可發現,台灣使用長照服務的人數逐年攀升,如果不儘快開辦長照保險以籌措足夠經費,光靠上述財源未來很難讓長照制度安穩走下去。更何況,將長照與健保合而為一,不僅符合國家照顧全民的基本理念,也能減少民眾的焦慮,更能讓婦女朋友重返職場發光發熱。 台灣每年總工時高居全球第五位,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顯然民進黨推動的「一例一休」政策並未有效減少每週工時,反而失去原有的七天國定假日。為增進勞工福祉、還給每個人正常的家庭生活,國民黨希望能儘快恢復部份國定假日,因為這是符合人性與社會需求的潮流。 為回應人民的聲音,國民黨不願與民進黨糾纏在政治攻防,希望本會期能推動與全體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各項民生法案與政策,希望能在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前提下,推進各項民生政策,確保人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期盼國人反對惡罷、多多支持鼓勵國民黨立委,唾棄這些玩弄民主的政客們。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

Read More

〈社論〉民進黨內訌越演越烈,賴清德擺得平?

民進黨立委王世堅認為柯建銘「應該去做精神鑑定」。(中央社,資料照) 民進黨內訌越演越烈,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日前下達黨內封口令。儘管如此,賴清德能否化解派系之間恩怨,擺平黨內各個山頭,真正達成團結一致?黨內黨外恐都不抱樂觀。 民進黨的派系之爭從創黨以來就屢見不鮮,但為了共同利益,總能鬥而不破,保持一定的平衡。蔡英文時代雖然英系當道,但新潮流勢力足以抗衡,再加上蘇貞昌蘇系、正國會、湧言會等其他派系,表面上仍算是派系和平共存。 然而,去年總統、立委選舉之後,儘管賴清德立即宣布退出新潮流,刻意展現中立,但他上任後積極扶植親信,越來越多的賴系人馬與新潮流合流,不僅掌控行政部門關鍵位置,立院黨團也占一半以上的席次;在民進黨中央方面,不管中常委、中執委或中評委,更都是最大勢力;再加上國營事業和許多官股可以影響的企業中,賴系和新潮流又占據不少高位,其他派系多半只分到湯湯水水,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派系平衡狀態隨之破功,只要涉及資源利益分配,很容易就產生衝突,立院黨團自然也不例外。 就像最近立院召委選舉,立委陳冠廷與柯建銘互槓,柯建銘質疑與陳冠廷同為英系的立委王世堅在民進黨中常會錄音,並且洩漏給特定媒體;而王世堅則痛斥柯建銘身為總召,應該是做「桶箍」團結黨籍立委,但卻連續多次攻擊自己人,他認為柯建銘「應該去做精神鑑定」。柯建銘還指控湧言會立委王定宇「唱和藍營」,在國防委員會聯手刪國防預算;王定宇則反批柯建銘身體狀況怪怪的,「是不是認知上出了什麼問題?」表面上看,這兩件事都跟柯建銘有關。 號稱「萬年總召」的柯建銘,一直是民進黨團的靈魂人物。不管總統或立法院長是誰,黨團運作基本上都是柯建銘「說了算」;特別是蔡英文時期,對柯建銘充份授權,不管議事運作或朝野協商,都由柯建銘一手掌控,非但閣揆對他畢恭畢敬,就是黨主席也要對他客氣三分。可是,賴清德上台後,這樣的狀況有了微妙的變化。 當過立委和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對立院文化與議事運作的了解,遠遠超過蔡英文,對於行政部門推出的法案與政策屢屢遭到在野黨杯葛抵制,又十分焦慮,再加上他想要自己掌握立法院,經常對黨團提出指示要求。而柯建銘為了確保自己對黨團的主導權,對賴清德的指令往往也我行我素,在黨主席與總召之間的矛盾分歧逐漸擴大時,黨團成員間的摩擦衝突自然難以及時化解。 毫無疑問,柯建銘的老大作風固然是導致內訌的重要因素,但身兼黨主席的賴清德,既無法防範未然,也未能有效處理,當然也難辭其咎。 另外,有意角逐台南市長的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控賴系立委林俊憲前特助林義文半夜發出恐嚇簡訊,同樣是表態角逐高雄市長的民進黨立委林岱樺,因為疑涉詐領助理費案遭檢調搜索,這兩件事都不僅都涉及縣市長選舉黨內初選,也與賴清德有關;因為陳亭妃、林岱樺目前都是各自選區中民進黨內支持度最高,卻也都不是賴清德屬意的人選。不管黨內或媒體,對於民進黨中央會不會對兩人進行司法打壓?都有諸多揣測。 近來民進黨內日益白熱化的內訌,賴清德儼然都是「事主」;顯而易見,賴清德要想真正化解黨內紛爭,除了相關各方都要先「消消火」,還考驗賴清德自己能否大公無私?

Read More

〈社論〉別平白折損了婦女和中高齡人力資源

目前台灣許多產業都在大喊缺工,千萬別平白折損了婦女和中高齡的人力資源。圖為中高齡者接受職訓。(本報資料照) 明天就是婦女節,但許多婦女可能快樂不起來,因為去年女性要比男性平均多工作五十八天,才能領到相同的薪資,比前年多出兩天。其實,在職場上,不僅女性就業受到相對不平等的待遇,也有近九成五的中高齡就業者自認有「職場恐懼症」,而婦女和中高齡的勞參率也始終欲振乏力。在目前台灣許多產業都在大喊缺工之際,千萬別平白折損了婦女和中高齡的人力資源。 勞動部於二月下旬公布「同酬日」(領相同薪資女性比男性平均多工作天數),民國一百年到一一二年已從六十六天下降到五十六天,這是婦女感到欣慰的趨勢,不料去年卻又回升到五十八天。儘管台灣的「同酬日」表現優於日本、南韓、美國,但造成去年台灣「同酬日」延後兩天的主因之一,在於少數主要產業如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性別薪資差距較大,而近年來台灣產業朝向高科技電子產業迅速偏移的失衡現象越來越嚴重,「同酬日」是否繼續向後延?值得關注。 另一方面,台灣女性勞參率始終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二0二二年OECD約百分之七十二點一,APEC近百分之五十八,台灣卻不到百分之五十二。尤其是,前年台灣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女性勞參率還達百分之八十四點七,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卻急降到百分之五十五點零六,六十五歲以上更僅百分之六點四,這種跳水式的崩跌不僅與國際趨勢相背離,更是台灣的大損失。 除了婦女人力資源嚴重折損之外,台灣中高齡就業人口也是快速流失,前年四十五歲到四十九歲勞參率還達百分之八十五點四,但五十五歲到五十九歲已掉到百分之六十一,六十五歲以上更僅百分之九點九,五十歲以上都是遠低於美、日、韓、新加坡;去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增加十九點二萬人,但勞動力卻僅增加一點六萬人。雖然台灣已透過修法、立法試圖延後退休年齡、鼓勵中高齡就業,但顯然成效有限。 再者,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高齡人口比率將從去年的百分之十九點二,逐年上升到二0七0年的百分之四十六點五,倘若中高齡勞參率再不趕緊拉上來,年輕人的負擔勢必越來越重。 事實上,台灣中高齡人口並不是不想就業,勞動力發展署中分署二月初公布一項五十五歲以上受訪者占七成九的調查,百分之九十一點四願意持續或重返職場,顯示無論是基於維持身心健康、保持社會人際互動或是經濟需求等等各種因素,中高齡世代仍有強烈的工作意願。 但是,儘管婦女、中高齡世代都有意延續或重返職場,但至少兩座大山橫亙在這群勞動大軍面前。首先,前年有四十三件違反就業歧視法規遭到開罰案件,其中就有三十二件是性別歧視;某人力銀行調查,百分之八十八退休者覺得重返職場有困難。質言之,性別和年齡歧視,正是台灣婦女和中高齡勞參率始終低迷的主因之一。 其次,儘管近年來願意聘用中高齡就業者的企業有所增加,但去年一項某人力銀行的調查,僅百分之三十五的企業布達推動友善中高齡職場的政策,這也某種程度反映了企業對中高齡就業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 持平而論,性別平權與超高齡化都是台灣面對的現實與趨勢,與其嚴重折損這群勞動力,政策面及勞資雙方都應參酌台灣本身和其他國家的成功案例,以更務實的作為接受這群勞動大軍。

Read More

〈社論〉大學交流越縮越緊,還期待陸生來台?

  教育部長鄭英耀(左)該擔心被「中共同路人」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右)染紅?還是清華海峽研究院被綠營痛K遭中共滲透根本就是鬧劇一場?(中央社) 教育部最近以擔心中共統戰、關鍵技術外流等名義,禁止台灣大專校院與大陸廣州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和「國防七子」等十所高校交流合作,兩岸文教交流越縮越緊。去年五二0賴總統還在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兩岸可先從觀光旅遊、重啟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僅不到一年時間,賴清德的此一說法已成為難以期待的空談。 大陸「國防七子」係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七所偏重於國防技術的大學,而鄭英耀則因「一不小心台灣許多科技的關鍵技術會遭竊取」,將之列入禁止交流合作名單。據媒體調查,台灣有將近五十所大專校院與這十所被禁止的大陸高校簽訂多項合作計畫,其中包括二十六所公立大學,而且台灣這將近五十所大專校院與大陸這十所高校簽署的協議,許多還在生效期,我方教育部的這道禁令對兩岸文教、學術交流影響甚鉅。 然而,儘管鄭英耀擔心台灣大專校院與對岸這十所高校交流合作,會導關鍵技術遭竊,或是擔心被統戰,但這是因為過去發生過關鍵技術外流或被統戰的實際案例?還是基於什麼樣的法律法規、學術研究或科學實證,足以支持鄭英耀的憂慮?甚至只是教育部或鄭英耀本人的主觀認定?對於這些無慮,不僅外界並不明瞭,甚至連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台大校長陳文章都當了丈二金剛,希望教育部給予學校更清楚的規範。顯然,教育部的這個決策,恐怕只是閉門造車。 事實上,綠營以「反中」猛扣兩岸大學交流紅帽,倒是不乏案例。二0二一年爆出北京清大在新竹清大設立清華海峽研究院,就被蔡英文政府痛K遭到中共滲透。當年為清華海峽研究院揭牌、被綠營說是「中共同路人」的新竹清大副校長吳誠文,如今是賴清德政府的國科會主委,去年五月吳誠文在立法院談到此事,坦言「非常委屈」。吳誠文現在和鄭英耀同朝為官,鄭英耀該擔心被吳誠文染紅?還是這根本就是鬧劇一場? 再進一步來看,被教育部列入禁止交流的這些大陸高校,頗有國際排名位居優越地位的大學。即以二0二五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來看,台大排名第一七二,是台灣表現最優的大學,其次為中國醫藥大學三0一至三五0,其他的都在四0一之後,頂大當中的成大五0一至六00;反觀「國防七子」的哈工大第一五二、北京理工大學二0一至二五0、北航和西工大都是二五一至三00、南京航空六0一至八00,這些學校與台灣的頂大相較不僅並不遜色,甚至還更優。 當然,單一項排名並能不代表全貌,但泰晤士排名甚具國際公信力;質言之,禁止台灣大專校院與這些國際排名優越的大陸高校交流,是得是失?台灣大專校院也會質疑教育部吧! 從實務面來看,大陸高校有公辦與民辦兩大類。公辦大學領導階層分為黨委辦公室和校長辦公室,而中共的體制為以黨領政,黨委書記高於校長,而且已逐步推動黨委和校長兩辦合一為黨政辦;再看民辦大學,二0一六年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文件,要求加強黨對民辦學校的領導。換言之,大陸的所有大學都近乎以黨領校,如果民進黨政府擔心兩岸大學交流會被中共統戰,前怕狼、後怕虎,難道就全面封殺兩岸大學交流? 說穿了,民進黨政府擔心被統戰、技術外流的禁止之舉,反而凸顯民進黨對台灣沒自信吧!

Read More

〈社論〉貿易戰對台灣衝擊 台積電恐僅是開端!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中)宣布擴大赴美投資的衝擊對台灣恐怕只是開端,接下來台灣仍應準備因應變化莫測的亂流。(路透) 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商品課徵百分之二十五關稅,並且對大陸再加徵百分之十關稅,於四日生效。先前川普暫緩對加、墨課徵關稅,全球貿易戰二‧0似乎有轉圜的可能,但如今這已不再只是傳說中的狼來了,而是狼真的來了;這波貿易戰幾乎全球都恐被捲入,台積電決定在美國增資一千億美元,就是對台灣的第一波衝擊。 就施加關稅報復的對象而言,川普並非盲劍客式的亂砍一通,舉凡貿易逆差、毒品交易、國家安全等等層面,都在川普的考量範圍之內;但在「美國優先」的前提下,川普祭出報復性關稅的對象堪稱「敵我不分」,不僅中國大陸首當其衝,傳統上被認為是美國盟友的加拿大、墨西哥,乃至於歐盟、日本、南韓,再到印度、東協也都淪為箭靶,或是飽受威脅。近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撐竿跳,恐怕也難逃川普的無差別攻擊。 從近代全球貿易格局的演變來看,川普對於二戰之後由美國主導建立的全球貿易秩序完全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歐盟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剝削美國」。在他的第一個任期當中,美國讓世界貿易組織(WTO)仲裁機制陷於停擺;《紐約時報》日前一篇報導的標題,單刀直入地宣告「WTO完了!」這讓川普打起貿易戰來少了後顧之憂。而川普霰彈槍式的報復性關稅,在股神巴菲特眼中「就是一種戰爭行為」。 巴菲特的此一說法,並非憑空而來。加拿大將對美國一千零七十億元商品回敬百分之二十五關稅,安大略省長揚言將對美國斷電。墨西哥不但已對遭美國加徵關稅做好準備伺機而發,還呼應美國,研擬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表示,對於美國課徵鋁鋼關稅,歐盟不會毫無回應。中國大陸也以對美國雞肉等十二項農產品加徵關稅、對美國若干企業管制進出口作為報復,人民幣貶值也可能是反制手段。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川普發動全球貿易戰二‧0也讓美國陷入通膨陰霾。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的報告顯示,川普對加、墨、中國大陸加徵關稅,將推升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平減指數零點八個百分點。再擴大範圍來看,由於美國商品也將被許多國家、地區加徵關稅,一旦各國開打關稅大戰,恐加劇全球停滯性通膨風險,這已是許多經濟學者異口同聲的憂慮。 其次,川普以關稅為武器,導引其他國家廠商前往美國投資重振「美國製造」。事實上,川普發動全球貿易戰一‧0之後,拜登政府非但沒有滅火,也致力推動全球供應鏈移轉到美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企業為降低本身風險,紛紛加速對外投資,台灣廠商也大舉跳上對外投資列車。 根據經濟部統計,二0一七年台灣核准對外投資金額為一百一十五點七億美元,二0二四年已躍升到四百四十九點三億美元;同期,對北美地區投資金額從八點五億美元,猛跳到一百七十八點二億美元。投資是國內生產毛額(GDP)重要組成要素,台灣廠商對外投資激增難免排擠在台灣內部投資,勢將損及台灣GDP動能。 其三,倘若各國放手讓本幣匯率貶值以刺激出口,關稅戰恐將延伸到匯率戰;一旦如此,又恐推升進口物價,導致貿易戰的傷害層層疊加。 面對全球貿易戰二‧0的複合式效應,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的衝擊對台灣恐怕只是開端,接下來台灣仍應準備因應變化莫測的亂流。

Read More

〈社論〉川澤互嗆 賴政府應為台灣尋求最大利益

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白宮會談竟以爭吵收場,令人擔憂川普一面倒向蒲亭將對中國大陸傳遞錯誤訊息。(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蒲亭通話後的俄烏情勢驟變,引發歐盟及其他地區民主夥伴的高度警惕,深怕過去三年對抗俄羅斯的民主同盟瞬間瓦解。更麻煩的是,當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白宮會談竟以爭吵收場的時候,歐洲國家紛表對烏國的支持不變,但傳出白宮不打算再軍援烏克蘭的消息,更令人擔憂川普一面倒向蒲亭將對中國大陸傳遞錯誤訊息。 關於台海情況,川普近期被問到是否會阻止中共解放軍對台動武,只說「我從不對此發表評論,因為我不想讓自己陷入那樣處境」,還說「我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很好」。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則重申多年的美方立場,反對任何強行或脅迫改變兩岸現狀,並表示美國有能力履行承諾,防止共軍犯台的情況發生。 《紐約時報》二月底報導,台灣相當關切川普站隊蒲亭、背棄烏克蘭的最新後續發展,「不禁開始憂心面對中國威脅時,是否過於依賴美國支持」。該評論還提到,川普尖銳批評澤倫斯基已掀起台灣內部熱議,並點出台灣曾屢遭美國背叛,而川普顛覆現行政策也讓台灣在內的美國夥伴被迫重新評估本身處境,因為美俄交易並未邀請烏克蘭,已加深台灣對美國的質疑。 對此,受訪的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迴避該問題,只強調「台灣了解必須加強軍力,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番話與他在蔡英文政府擔任國安要職的語氣與口吻截然不同,顯然川普的突然轉向與澤倫斯基的處境,都讓賴清德政府置身於狀況外,甚至不知該如何應對最新情勢!就像美國國務院日前刪除「不支持台獨」文字一樣,賴政府根本無法理解川普政府的台海政策思維及方向,只能被動等待情勢變化。 事實上,川普是延續美國長年「戰略模糊」的台海政策,維持美方的主導地位,不讓兩岸現狀被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但美國雖仍關切台海和平穩定,川普卻不願公開承諾協防台灣,難免會引發「疑美論」或「棄台論」熱議的延燒。 華府智庫「國防重點」軍事分析主任卡瓦納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沃海默,近日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題為「台灣迷思,美國策略不應寄託在一場無法獲勝的戰爭」專文。他們提到,倘若台海爆發衝突,美國總統必然面臨應否為台而戰的巨大壓力,因此任何總統應該避免讓美國直接捲入台海衝突的災難性後果,藉此維持美國在亞洲的穩固戰略地位。 這篇堪稱是最新「棄台論」的評論雖說並非美國官方政策,卻也代表了部分美方人士對於美陸競爭、甚至衝突之後的擔憂,認為鼓吹台灣重要性無法應對中國大陸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因此美國必須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至少不該讓美國的霸權地位及領導威信受到影響。這種以「美國利益優先」的基調確實符合川普思維,是否會對其印太政策造成實質衝擊?台灣不可自恃民主價值就輕忽國際現實。 賴總統近期向國人信心喊話,強調「台灣是棋手、不是棋子」,但整個國安團隊至今仍看不到大國博弈政治之下,小國必須承受的無奈與無助。台灣民眾當然不希望上演「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因此賴總統應以澤倫斯基為戒,嚴肅思考如何在強化台美互信之際,亦能消弭台海風險,才能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

Read More

〈社論〉台鐵漲票價,別又在自己身上畫箭靶!

  去年鳳山火車站新建車站大樓完工招標,卻兩度流標,眼見附近又將有大型商場開幕,為招標投下震撼彈。(本報資料照) 日前交通部費率審議委員會通過台鐵票價調漲案,客運平均漲幅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八,在一片政治新聞喧囂聲中,這個新聞反而沒有激起太大火花。台鐵票價已近三十年沒漲,此次調整確實有其必要;但去年是台鐵公司化的第一年,實際虧損數就遠超過預計虧損數,而且準點率、事故件數都比公司化之前一年還高,票價大漲千萬別又在台鐵身上多畫上一個箭靶! 三十年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台灣經濟環境早就天差地別。就以人均GDP而言,一九九四年為三十二萬兩千多元,二0二四年已達一百零八萬八千多元;一九九四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七十一點六一,二0二四年十二月為一0八點八三。從所得面、物價面來看,長期壓抑台鐵票價調整對台鐵確實是說不過去。 由於票價凍漲等因素,台鐵虧損早就不是新聞。為了降低公司化之後的經營包袱,台鐵近一千七百億元短期債務由交通部鐵道局成立基金全數吸收,還鬆綁台鐵資產活化的法令限制。詎料,去年台鐵轉型公司化的第一年就出現一百三十七點九億元虧損,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比原先預估的虧損七十四億元幾乎翻倍,堪稱出師不利。 對於虧損創新高,台鐵解釋主要是受到花蓮大地震影響,票箱收入沒有達到預估的一百八十五億元;但去年台鐵票箱收入也達一百七十四億元,換言之,就算撇除地震因素,且票箱收入達到預估值,台鐵還是虧損近一百二十七億元,仍然是創下歷史新高,仍然是遠超過預估虧損數。 當然,造成台鐵公司化之後虧損擴大的因素不只票箱收入,但從其他層面觀察,台鐵公司化之後也是不進反退。即以最被乘客詬病的準點率而言,根據審計部調查,台鐵公司化之前的一年,也就是二0二三年,台鐵誤點次數高達一百四十三萬次,發生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點四。雖然台鐵指出審計部的計算方式與國際標準不同,因而未能全面反映實際狀況;但根據台鐵自己的統計,去年準點率也是低於二0二二年、二三年,而且也遠低於公司化第一年的目標值。 其次,根據交通部公布的資料,去年台鐵行車事故傷亡人數較前年增加百分之十一點七六,也是不進反退;去年行車事故件數較前年大增近三成,雖有地震因素,但調車異常事件和事故依舊頻傳,甚至到了交通部長要「震怒」的程度。二0一八年普悠瑪號、二0二一年太魯閣號兩起慘痛事故殷鑑不遠,但這兩、三年台鐵行車事故件數持續上升,民眾看不到台鐵的改革決心。 其三,台鐵擁有龐大資產,但近年資產開發收入還不如過往;台鐵工會即批評,台鐵僵化的「公家單位思維」,導致經營畫地自限。以實際案例觀察,台鐵打算在七堵站興建商業大樓,但七堵站平均每天進出站僅約一萬一千多人次,人潮何在?鳳山站平均每天進出站近一萬人次,去年新建車站大樓完工招標,卻兩度流標,眼見附近又將有大型商場開幕,為招標投下震撼彈。如果台鐵不改變思維,金雞母還是不會下太多蛋。 持平而論,台鐵公司化一年多來,社會觀感並沒有由負轉正,甚至董事長、總經理調薪案還飽受訾議。如果台鐵票價大漲,卻依舊無法扭轉形象,還是無法如預期最快在二0二六年現金流轉虧為盈、二0二八年年會計帳轉虧為盈,此次的票價上漲勢必會讓台鐵身上多一張箭靶!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游擊軍演 中共海軍戰略大轉向

由美國、泰國共同舉辦的「金色眼鏡蛇」多國聯合演習2月25日登場。(中央社) 王崑義 中共海軍近日在紐西蘭和澳洲之間海域演習,緊接著又在越南北部灣(台灣稱東京灣)部份海域進行實彈射擊訓練,以及高雄、屏東外海突然不宣而舉行實彈射擊軍演,由於事先未通報相關國家,引發各界關注。這種突襲式的射擊軍演,顯見中共海軍正在轉變新的戰略,也就是以游擊式的海上攻擊形式,以應對美軍大批軍艦對陣式的作戰模式,這種新的游擊式海軍戰略是否有效的突破美軍大軍艦包圍模式,值得觀察。 中共近日在海上進行三次的軍演,第一次是二月二十三日,解放軍在澳洲和紐西蘭之間的國際水域進行實彈演習。其間,一架澳洲民航機在演習區域上空飛行之際收到廣播警告通報航管人員,才緊急安排其餘航班繞道飛行。 第二次是二月二十四日上午八時至二月二十七日下午六時,中共海軍在越南北部灣部份海域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多家外媒解讀,中共在當地的演習意在回應越南新劃定的北部灣地圖。 第三次是,二月二十六日中共在台灣南部高雄、屏東外海約四十浬處劃設操演區,並通過無線電廣播宣布即將進行「射擊訓練」,但未事先通知台灣方面,導致相關區域海空交通面臨安全風險。 這三次接連舉行的海上軍演絕非是偶然發生,而是中共海軍作戰戰略大轉向的一種訊號。 傳統上,美軍在海上的作戰模式,還是以多國聯軍的大規模對戰形式為主,期望以多勝少的對敵軍發動攻擊。就以二月二十五日登場的美國、泰國共同舉辦的「金色眼鏡蛇」多國聯合演習為例,這次「金色眼鏡蛇」軍事演習共超過三千兩百名美軍官兵參演,將持續到三月七日,主要是聚焦於聯合軍事行動、多國人道援助與災害應變演練,旨在提升區域內各國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應對包括大規模天災及網路安全威脅等挑戰。 再以「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為例,這是美國印太司令部指揮的跨國海上演習,目前每兩年在美國的夏威夷群島周邊和珍珠港舉行,環太演習目的在於保障太平洋沿岸國家海上通道安全和聯合反恐。而去年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就有二十九國參與,創下歷年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針對環太軍演,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李弗(Daniel Leaf)就曾表示,多國參與的聯合演習是國與國之間實質合作的機會,針對可能面對的挑戰,共同演練解決方案,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尤其是多國軍演的意義,主要是傳達「多個國家因共同目標聚集在一起,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避免脅迫和侵略行為發生」的訊息。 可見,美軍在海上作戰的方式,還是維持西方傳統大部隊會戰的作戰模式,只是把這種作戰模式搬到海上罷了。 面對川普政府急於結束俄烏戰爭,再把戰略重心轉移到印太地區,中共海軍也必然要面對新的壓力。過去演練的反介入∕拒止的作戰方式,主要是防止美軍介入台海戰爭。但是在美軍不斷採取多國軍演,以防止日益強大的中共海軍在印太海域攻城掠地,中共海軍戰略必然也要有所改變。 這項改變以近日發生的紐澳、北部灣與台海海域三次的突襲式軍演行動,可見中共海軍正在改變以往藍水海軍那種跨越第一島鏈模式的作戰方式,而改採游擊戰的海上作戰方式,期望以不對稱作戰,應對大部頭的美軍多國聯軍的作戰模式。 事實上,美軍一直在台灣指導要以不對稱方式對戰解放軍的攻擊行動,但是真正不對稱作戰的始祖,卻是毛澤東的游擊戰略。他融合傳統中國的軍事善於用計與謀略並用的靈活作戰方式,跟西方習慣以對陣式會戰的方式不同,所以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尤其是毛澤東在國共內戰時,以游擊戰方式戰勝蔣介石擁有美國大批先進武器的戰例,如今中共海軍戰略大轉向,也以游擊式的軍演,在每一地以三艘戰艦進行聯合射擊與攻擊,有些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讓大部隊的美軍為首的多國聯軍難以轉圜與應對,這是游擊式海上攻擊行動會游刃有餘之處。 所以,從小看大,解放軍三次游擊式海上軍演模式,是否印證中共海軍戰略正在大轉向,不採取以跟美軍直接進行會戰的作戰方式,改採游擊戰的海上攻擊型式,讓美軍大部頭軍艦在海上疲於奔命,這是值得觀察之處。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本文為國戰會授權刊登)

Read More

〈社論〉明知覆議必敗,民進黨只為大罷免造勢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念完提出覆議的新聞稿後不讓現場媒體提問,暴露行政院不敢接受檢驗的心態。(中央社) 儘管立法院長韓國瑜呼籲行政院不要提出覆議,但行政院還是在二月二十七日宣布針對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以及《財政收支劃分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提出覆議。這種徒勞無功的動作早在意料之中,不足為奇,但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念完新聞稿後卻不讓現場媒體提問就匆匆離開,除了暴露行政院不敢接受檢驗的心態,也意味覆議的提出,其實只是為「大罷免」造勢加溫。 按照卓榮泰的說法,立法院通過的預算案和法律案,如果不是已破壞國家憲政體制、侵犯人民基本權利、弱化國家財政健全、違背立法程序正義,以致造成五院失序、施政困難,讓行政院窒礙難行,「行政院不會輕易提出覆議」。 但是,從中華民國行憲開始,近八十年來行政院總共只提出十八次覆議,而上任不到一年的卓榮泰就包辦其中五次,其對覆議的濫用,歷任院長無人能出其右。但卓榮泰居然還振振有詞,更以憲政史上提出最多覆議案的行政院長自鳴得意,令人既覺荒謬,更為之齒冷。 行政院認定總預算窒礙難行的三點理由,與財劃法修法窒礙難行的四個面向,與先前卓榮泰提出的十二項窒礙難行之處,內容如出一轍,很多都已被在野黨拆穿;不過,為免積非成是,以訛傳訛,還是有必要點出其中最關鍵的問題。 首先,行政院針對總預算案提出覆議最重要的理由是「刪減幅度和金額創歷史新高,特別針對特定機關、項目巨大幅度刪減,影響法定機關正常運作、履行法定職務」。事實上,立法院這次刪減總預算的幅度和金額,固然是歷史新高,但行政院原本提出的總預算案金額也是歷史新高;在野黨嚴格把關,為人民看緊荷包有何不對? 更何況今年總預算刪凍之後,二點九二兆元的金額還比去年多出將近兩千億元,增加百分之二點五六,仍然是史上最高,如果卓榮泰連這樣都做不下去,各部會還要集體哭窮,試問之前民進黨政府的陳建仁、蘇貞昌、賴清德內閣是怎麼施政下去的?為什麼他們和法定機關都可以正常運作、履行法定職務,唯獨卓榮泰做不到?究竟是陳建仁、蘇貞昌和賴清德任內打混?還是卓榮泰本身無能?難道不該探究嗎? 至於財劃法修法,按行政院的說法,地方政府增加三千七百五十三億元統籌分配稅款,將會擴大城鄉差距、國防與捷運興建等眾多預算;中央承接省府的老農津貼、勞健保、省立學校、省立醫院等將近一千億元的業務,也都應該回歸地方政府辦理。這樣的論調看似不無道理,然而,馬英九執政時期,柯建銘、蘇貞昌、賴清德等人都曾大聲疾呼要修正財劃法,為何現在賴清德當上總統,民進黨卻變成反對? 再說,中央近年超徵稅收金額已達一點八七兆元,去年就高達五千二百八十三億元,即使扣掉地方政府超徵部份,中央政府超徵還有三千七百五十七億元,仍然綽綽有餘,怎麼會影響國防、社福、防災、交通及教育的預算支出? 顯而易見,行政院提出覆議的正當性與合理性都不足,而在朝野對立有增無減的氛圍下,立法院也必然會維持原案。換言之,行政院明知覆議必敗還非要提出,其著眼點顯然不是覆議的成敗,而是另有所圖。合理判斷,此舉顯然是要藉此強化綠營支持者「民進黨被在野黨欺負」印象,從而為「大罷免」造勢加溫吧!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賴清德二二八談話惡意操作 無法凝聚民心

李正修 賴清德總統的二二八談話根本沒有展現國家領導人應有的高度,反讓人民有種惡意政治操作之嫌!(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按例出席改變台灣歷史的「二二八事件七十八週年中樞紀念儀式」,代表國家再度道歉。他表示,「政府將加速政治檔案開放、追查真相,進一步落實轉型正義,追求社會和解,避免類似二二八不幸事件歷史重演」。話鋒一轉,他先暗捧日本對台統治,接著直指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為獨裁者,是為了確保來台統治而犯下滔天罪行,最後還不忘提及中共威脅。將國家悲痛紀念日當成選舉場合,賴清德恐怕是第一人。 或許是個人意識形態使然,賴總統通篇談話只有仇恨、對立與分裂,甚至出現歌頌殖民者的錯亂認知,絲毫沒有政府應追查真相到底的責任,似乎以為只要把錯誤推給國民黨,綠營掌權者就可時時將該事件當成政治提款機。賴清德認為,追思紀念不是在製造族群衝突,但他把衝突原因歸咎於當年來台的國民黨軍隊,不正是製造社會對立與族群衝突的活生生例子! 不可否認,蔣介石當時是中華民國總統,雖未直接下令處理警民事件,但仍難迴避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然而,賴清德全然無視當時台灣社會的時空背景及幕後政治因素,不願虛心面對歷史與真相,根本沒有展現國家領導人應有的高度,反讓人民有種惡意政治操作之嫌! 相較於前兩位總統的談話,賴清德更凸顯對二二八事件的個人立場。馬英九前總統算是參與紀念儀式最多次的領導人,從他擔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開始就不間斷地出席是項場合,歷次談話多集中在檢討政府過錯與平反受害者,並未逃避國民黨的角色與應負責任。蔡英文則著重於轉型正義,也希望能平復社會傷痛,至少沒有個人情緒。 事實上,自李登輝以降,歷任總統都曾針對二二八事件發表談話。李前總統是首位為此代表政府道歉的國家元首,並成立基金會賠償受害者及家屬,也出版專書追查真相。只不過,當時社會氛圍屢遭政治干擾,導致諸多歷史事實都因民進黨有目的性的操作而遭淹沒或扭曲。幸好,也因為民主政治日益成熟,二二八事件逐漸在選舉場合消散,不再是無往不利的吸票機。 致力於二二八事件研究的張若彤律師出版多本相關研究專書,但幾乎顛覆了民進黨對那段歷史的主流意見,現在恐難扭轉社會普遍看法。誠如他所言,事件背後有太多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相互影響,點出過往研究多著重於蔣介石、國民黨及政府機關,卻忽略當時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亦是主要的衝突原因,更不能排除整起事件的前因後果帶有「報復」成分。許多歷史研究難擺脫特定政治立場的干預或影響,台灣需要更多像張若彤一樣的民間人士投入相關研究,才有機會完整還原二二八事件的真相。 從史料可看到,當年事件爆發後,蔣介石曾急電台灣行政長官陳儀,要求他「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重申中央的寬大處理原則。雖然後續發展已不是蔣總統能控制,且身為國家領導人,當然也有無法推卸的責任。但是,將所有問題歸咎於他個人,甚至指控為「犯下滔天罪行」,恐怕是言過其實! 二二八事件日益遠去,對我國的政治影響雖深,卻也不再是政黨競爭的關鍵因素。或許,此時正是拋開政治黑手的箝制與干擾的時候,還給歷史學家一個清淨中立的研究空間,讓歷史自己說話,這是追查真相的意義,也才有族群真正融合的那一天。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