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中天關台 凸顯邊緣勞工如衛生筷(上)

王冠斌 中天五十二台,終於在十一月十八日,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全體委員全部反對其換照,故其經營許可執照於十二月十一日到期。不論中天是否仍會循行政救濟、並順利得到救濟成功的可能,但勞工心中應該必然響起:我的飯碗應該只能端到十二月十一日,至於後續如何?真的只能看上天的安排了。 何以一個單純的換照風波,從一個月前就預言,絕不會過關,到現在確定給了答案,先不論是否有何政治權謀,但就受薪階級的勞工而言,真的只能靠運氣嗎?是中天員工運氣不好,還是多數和他們一樣的型態勞動工作者,也有一樣的處境?相信答案是,大家下場都一樣,完全沒有保障,而且只會愈演愈烈;政府一直沒有解決這樣的問題,反而更養大了這類型的勞動工作者的問題,更是危及到更多的邊緣家庭與弱勢家庭。 首先來看一群見不得光的類公務員—派遣人員、約聘僱、承攬人員。我們常聽到週邊朋友說他的家人、親屬或朋友在政府機關工作,我們一聽到就會想:哇好厲害,考上公務人員,聽說很難考…。但在此時會聽到朋友說:沒有啦,他是我們常聽到的,約聘僱員啦…。 說真的,有些人還真的搞不清楚公務人員和約聘僱員差別在哪。但相較於公務人員,約聘雇員較沒有工作保障。以下就常見的身分就概要的說明; 一、 約聘:約聘人員,係以聘用人員聘用條例任用,此類人員係目前約聘雇員中福利及保障最好的一類,其人事資料需送銓敘部列管,如有轉任或考上公務人員,可抵五年的高考資格。 二、 約僱:約僱人員,係以行政院暨所屬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任用,而其進用係以機關同意為準,其人事資料由該地方列管,如考上公務人員,可抵之年資為委任,亦即普考資格。 三、 約用人員:係以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臨時人員進用及運用要點任用,而其特性即為臨時人員,條件相對最差亦最沒有保障。 四、 勞務採購:由於政府機關基於公務的延伸或是國家發展計劃下,必須的公務員額減少下,公務員的任用人數,永遠低於上述人員及因公務所需的工作執行,而這工作執行,便成為未來相關工作下的勞務採購的勞動工作者。 監察委員王美玉於一0八年十月二日糾舉中油,任由派遣公司以假承攬真僱、強迫勞工簽離職、規避勞基法等手段,要求中油改進等等。 眼前,因為行政院組織精簡再造下,組織公務人員往減少的方向仍屬不變,但卻擴大了這種勞務採購性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的勞動者絕大部份都是屬於邊緣性勞工,其工作權除了被剝削外,連基本的主張勞基法,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因此,每年勞工團體仍一直在批評政府單位是最大的體制幫凶。 以上觀之,現行政府行政體系,除了存在邊緣性勞工依附在各機關體系外,更多的計畫執行案,其轄下所僱傭的勞工,更是一個不確定的工作職場。 (作者為勞動調解委員、諭律國際企業諮詢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學者間諜案恐影響兩岸學術交流

桂宏誠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二十五日在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證實,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施正屏在大陸涉嫌間諜案遭逮捕,二十四日經安徽省馬鞍山市中級法院依間諜罪判處四年徒刑,並沒收人民幣兩萬元。此類事件已發生了多起,在台灣學術界認知有限的情形下,難免讓台灣的學者到大陸從事學術交流產生疑慮。  過去經常有機會到大陸從事學術交流的台灣學者們,儘管近一年來因為新冠疫情影響,中斷了兩岸學術交流的機會,但對於幾起因學術交流而遭以間諜案逮捕和判刑的事件,確實也讓不少台灣學者心生疑慮與恐懼。然而,台灣學者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得到的經驗,若回到台灣撰寫些心得或研究報告,並因此也得到如稿酬等的「外快」收入,這在台灣學界不僅屬正常,甚至還被視為一項個人的成就。  因此,到底何種情況觸犯了大陸法律的底線?這是過去從事兩岸交流的台灣學者,目前最感困惑、疑慮甚至擔驚受怕之處。尤其讓台灣學者間議論紛紛者是,被控以涉嫌間諜案遭扣留者中,多有被視為「藍營」的重要學者幕僚,此不僅讓較常赴大陸進行交流的「藍營」學者有了卻步的念頭,更讓獨派人士得藉以政治操作,塑造中共為了「併吞」與「打擊」台灣時,就是不會尊重學術自由與不會區分藍、綠的氛圍。  從目前的觀察來看,遭中共以間諜逮捕或拘禁的台灣學者中,儘管若干人在台灣被視為是「親中」者,而且其被認定曾從事間諜的行為或到大陸交流的經歷,還可能跨越了台灣藍、綠執政的時期。然而,這些從事學術交流的學者在大陸遭以從事間諜活動被「動手」處理,卻同為民進黨執政且兩岸趨向敵對的時刻。  事實上,當兩岸處於敵對關係時,兩岸執政當局不僅斷絕以往的溝通,也對彼此雙方內部各個面向的情勢,因敵對關係而提高了「機密」程度的屬性。換言之,學者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到大陸交流所獲得的訊息或所了解的情勢,對中共來說可能不認為是機密,甚至於台灣執政當局還能藉由溝通管道,獲取較學者更為深入與全面的資訊。  台灣學者被中共認定從事間諜活動行為更值得注意的關鍵是,其是否受到台灣情報部門的委託,故而有無收取情報部門給予的報酬?這當是至關重要的判斷標準。也因此,即使原被視為「藍營」與「親中」的學者,但在兩岸敵對與斷絕溝通的時期,若仍以賺「外快」的態度為情報部門蒐集與分析大陸資訊與情勢,就很可能就被中共認為係幫助台獨從事間諜活動。  在兩岸處於敵對的狀態下,我們固然可以理解互抓間諜的政治操作,但若是理由及目的未能明確表達,即可能對兩岸學術交流造成「恐怖」的氛圍。事實上,當下台灣學者即使幫助情報部門蒐集與分析大陸情勢,卻不必然贊成台獨的立場,他們也有可能提出「規諫」的分析,這點是中共有關部門應該深思與拿捏的問題。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 兩大區域經濟合作成形,台灣恐被邊緣化

 李沃牆  區域性經濟合作是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彼此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實現專業化分工、貿易自由化、取消歧視待遇及貿易的數量限制、非關稅壁壘所共同組成的區域性經濟團體,早已是全球發展趨勢。雖然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貿易成長受阻,但區域經濟合作腳步仍不停息。  東協(ASEAN)十國,以及日本、中國大陸、南韓、澳洲與紐西蘭等十五國於今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視訊高峰會,並簽署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整體關稅廢除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一,已接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個涵蓋區域經濟整合占全球百分之三十的GDP與貿易,也將是日本與大陸、南韓之間的第一個自由貿易架構,備受全球矚目。  此外,二0一八年一月二十三日,CPTPP的十一國代表決定於同年三月初在智利簽署該協定;接著於三月八日在智利聖地牙哥舉行簽署儀式,並於十二月三十日正式生效。目前除少數農產品可以不需要取消關稅外,工業產品幾乎完全取消關稅。等最終完成執行,日本及越南市場自由化約百分之九十七、智利及加拿大約百分之九十八,其餘國家達百分之九十九至百分之一百,高於RCEP。  據悉,台灣的貿易主要對手國,南韓政府也在積極研究加入由日本主導的CPTPP;原計畫在二0一八年上半年之前決定是否加入CPTPP,但由於擔憂日本企業可以向南韓實行低關稅或零關稅出口,恐對南韓製造業帶來嚴重打擊,遲未做出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RCEP的十六國占台灣貿易額百分之五十七,投資比重約百分之八十二左右。東協長期以來為我重要貿易及投資夥伴;台灣未加入RCEP,不僅影響台灣對東協國家的貿易關係,亦不利於新南向的推動。而CPTPP人口近五億,大於歐盟地區、GDP約十兆美元,占全球GDP的百分之十三、全球貿易總量百分之十四點九、也占台灣貿易比重的百分之二十五及對外投資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其重要性殆無疑慮。  持平而論,台灣目前的自由貿易覆蓋率僅百分之九點六九,遠低於日韓及新加坡等國。RCEP成員國的平均關稅廢除率逾九成,成員國在享有貿易關係優惠下,將有利於貿易的推展。未來東協與中日韓間經濟合作將更加深化,對台產生排擠效應益加顯著,台灣恐有被邊緣化危機。  另在個別產業影響方面,台灣的資通訊(ICT)等高科技產品因已受到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零關稅優惠,對輸往東協或其他地區沒有影響。台灣的汽車零阻件、鋼鐵業因主銷歐美,影響較為輕微。但石化業受影響程度最大,主因是台灣石化產品以出口為導向,這幾年又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銷往東南亞規模漸增,而中國石化也銷往東南亞,且享有關稅優惠,將不利於台灣業者;而日韓石化業雖較以往式微,但在RCEP助攻下,台廠實難以匹敵。  其次為紡織業及工具機及鋼鐵,受關稅影響也相當大,必須有因應策略。政府當務之急,除了要設法降低對相關產業的衝擊,輔導石化、紡織及工具機進行多元布局;並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率,提升國際競爭力外。應積極加入CPTPP或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談判,並與東協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議(BTA)。不過,台灣無論加入CPTPP及FTAAP,都無法繞過中國大陸的影響。換言之,兩岸關係將是台灣開啟區域經濟合作大門的金鑰。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台灣須擺脫成為美抗中籌碼的困境

 ■李正修  當美國大選拜登勝選機率越來越高的此時,蔡英文政府似乎顯得異常焦慮。在押寶川普失算後,民進黨不斷透過所謂黨政高層放話抹紅在野黨只「押寶習近平」,接著再想方設法彌補與民主黨關係。然而,這些舉措只讓台灣人民更看清執政團隊手足無措的亂象。  整個民進黨會陷入如此兵慌馬亂的窘境,不是沒有原因的。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不但民進黨全力為川普政府讚聲,綠媒也撲天蓋地一面倒地露骨支持川普,甚至把美國主流媒體拒絕刊登、之後被證實是假消息的反拜登訊息,當成寶似的大肆宣傳。也由於蔡英文明顯選邊站,這些只看官方臉色的媒體當然不會與民進黨唱反調!  前幾天,駐美代表蕭美琴總算與拜登的重要外交幕僚、亦是前歐巴馬政府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通上話,除了例行地恭賀拜登及賀錦麗勝選外,還「表達我國期盼與美國進一步深化雙方在各領域的密切合作夥伴關係」。不過,外交部並未透露布林肯的談話內容,只提到目前並沒有蔡總統與拜登通話的安排。  事實上,台灣各政黨向來與美國兩大黨頗有往來,兩國情誼不會因一次選舉就變色;加以,蔡政府無法穩定兩岸關係,難以打破國際孤立,只能配合川普政府強力圍堵中國大陸的策略,否則政權難以為繼,但也形成凡事都把責任推給中共的扭曲現象。  台灣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可歸咎於中共的壓力,被剛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排除在外,也推給是因為北京的阻撓,連在野的國民黨都遭池魚之殃,彷彿現在的民進黨不是執政黨。難怪國人都戲稱,民進黨籍總統真的太容易當了,只要把所有問題推給對岸及在野黨,再加上側翼團體及網軍分進合擊的抹黑汙衊,政權就穩了。  然而,若深入觀察台美互動帶來的實質利益,國人應恍然大悟,台灣失去的遠比民進黨宣稱的來得多。雖然美國向來是我國防安全的最重要後盾,也力挺台灣參與非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卻仍因兩岸僵局而以失敗告終,足見台美雖同享許多普世價值,仍難敵殘酷的國際現實。  蔡政府再三聲稱台美將打造全新供應鏈,也以各種方式協助產業擺脫對大陸市場的倚賴,卻從不敢向國人說實話。最新官方經濟統計數字顯示,台灣上個月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占總出口量的百分之四十八,對東協是百分之十六點四,更不用說出口到美國的貨物量竟只有百分之五。換言之,倘若沒有大陸市場支撐,台灣的經濟肯定嚴重衰退。  蔡政府對今年台灣經濟表現感到自豪,竟然是因為兩岸經貿總量攀升到歷史新高點的結果,這些數據不僅重重打臉「新南向」政策,也自證蔡英文多年前指控ECFA是糖衣毒藥的說法,根本是無的放矢。  對照經濟部長王美花辯稱參加RCEP,是要以接受「一國兩制」為代價的說詞,國人實在真的不知道該不該相信這些民進黨高官?一個因ECFA而得以坐收經濟穩定發展的執政黨,卻一再抹紅這個兩岸協議,這種自相矛盾的荒謬行徑也唯有民進黨才敢做得如此「心安理得」。  面對即將到來的美陸競爭新局勢,台灣絕不能再以川普時代的一面倒路線應對。不可否認,美國已經把中共視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台灣亦是其重要的東亞區域夥伴之一,因此未來拜登政府不可能放棄維續美台緊密關係,台灣無須過度憂慮。然而,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台灣不能成為美國對抗中共的籌碼,更不該自告奮勇地充當馬前卒,應重新回到和中的中道路線,方能擺脫強權競爭的小國宿命。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副研究員,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拜託別再出現「萊豬二‧0」

 ■劉心月  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日前宣布,國務院次卿柯拉克將於二十日領軍與台灣展開「第一屆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該對話會是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辦,採實體搭配視訊進行,實體部分在華府舉辦。  蔡政府將這項對話視為增進台美經貿互動的重大成果,也有意藉此佐證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萊豬)進口,「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換到」,蔡英文總統更喜孜孜地表示,台灣經濟打國際盃,並不是說說而已,是有實質進展的。  對台灣產業來說,值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即將正式簽訂之際,台灣無緣於此一涵蓋全球人口最多、GDP最高的區域自貿區,已引發不少憂慮,如果此時台美間能透過對話,進一步形成台美經濟同盟、甚至透過美方的力量,協助台灣加入一些國際組織,當然會是一件好事。  不過,鑑於過往的經驗,台美間即將舉行的這項夥伴對話,有幾點值得關注:  首先,根據已揭露的資訊,台美這次對話將就鞏固供應鏈、乾淨網路及5G安全、半導體、基礎建設開發、投資審查、婦女經濟賦權、衛生安全,及科學科技合作等八大議題,進行討論。  仔細分析這幾個議題,幾乎全部都是美方所主導、關切的主軸,台灣最關心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或是雙邊貿易協議(BTA),以及疫苗等,則完全沒有觸及。  外界不免擔心,這場所謂的對話,恐怕名不副實,台美並不是站在平等互惠的立場進行意見交換或協商,而是由美方完全掌握了議題設定權,台灣只能被動的照單全收、甚至最後演變成單方面的付出者,就像引發台灣民怨的開放萊豬一般,是蔡政府主動提出,且迄今並未明確獲得美方實質的承諾與回饋。  其次,這次的夥伴對話是由美方的國務院而非實際主管對外經貿談判的貿易代表署(USTR)所主導,由此可見,此次台美夥伴對話不會在經貿談判上著墨太多,FTA與BTA當然就不會是重點。  外界盛傳,九月間柯拉克訪問台灣時,本有意與台灣舉行類似的夥伴對話會議,因USTR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這次的台美對話又是由柯拉克主導,能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突破呢?  第三,美國大選剛結束、二個月後很可能會進行政權交接,現任政府應該已進入看守狀態,在這個過渡階段,理論上,美方不會做出重大決策,那麼,川普政府特地在這個節骨眼舉行這樣的一個會議,究竟有何盤算,實在令人好奇。  國人當然樂見台美之間能夠建立更深刻、更密切的經貿關係,但是請蔡政府把握好分寸、確實為台灣的權益和福祉把關,千萬不要再出現「萊豬二‧0」了! (作者為作家兼評論員,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外送食品管理,防疫作為刻不容緩

 ■王冠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外送食品成為新興經濟模式。外送食品除了管理不易外,也一併增加新冠疫情的嚴峻考驗。然而目前的外送管理,在現行法規上,除了食品生產商、配送者、平台者及使用者,未有明確定義外,在制度上的管理也處處可見修法的必要;因此,政府應積極推動立法管理外,平台商未來也必須提供更佳的企業責任,但在法未明定下也恐無所適從。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二條規定,行政院應設食品安全會報,由行政院院長擔任召集人,召集相關部會首長、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共同組成,職司跨部會協調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管理措施,建立食品安全衛生之預警及稽核制度,至少每三個月開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該法第七條也規定,食品業者應實施自主管理,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確保食品衛生安全。食品業者應將其產品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自行或送交其他檢驗機關(構)、法人或團體檢驗。第八條規定,食品業者之從業人員、作業場所、設施衛生管理及其品保制度,均應符合食品之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另外,《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第六條規定,倉儲過程中需管制溫度或濕度者,應建立管制方法及基準,並確實記錄。倉儲過程中,應定期檢查,並確實記錄;有異狀時,應立即處理,確保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之品質及衛生。有汙染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虞之物品或包裝材料,應有防止交叉汙染之措施;其未能防止交叉汙染者,不得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一起貯存。  但是,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欠缺專法約束。立法院第九屆第八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七次全體委員會議,於一0八年十月二十三日,衛生福利部針對外送平台外送員權益保障專案報告中,針對外送衛生管理、GHP、業者訂定自主衛生管理及稽查重點後,雖訂定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並由各機關進行稽查作為後,各地主管機關卻有各自不同程度的稽查,惟未見該稽查後之結果,公告稽查家數及不符規範之業者,也並未揭示各家所違反之事由為何,及企業單位名稱及事後要求之改善情況為何,皆不見機關在此部份有何揭示。其原因,要屬並無專法可為拘束,欠缺對於企業主有何課予之責任與代價,故該指引形同宣示,毫無作用。  現行國人對於食安何以對政府不再信任,實因目前政策,對於法規的重要議題,多是課予企業作為義務及人民之自覺,但如這現象不斷反覆發生,政府機關的功能,便不再足以讓人信賴,更讓自我要求的企業,在面臨現實經營成本的壓力下,恐怕難以企業社會責任自居,畢竟,生存才是本能與本質。  二0二0年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今年冬天氣溫應該會較去年更冷,專家擔心因氣候問題,室內群聚恐更為頻繁,進而增加疫情上的管理壓力。此外,外送食品的活絡,恐成為疫情傳遞的另一個「有效率」途徑。籲請主管機關,更應正視即將來臨的風暴,一方面維護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即刻積極面對及處理新冠疫情可能出現的重大破口,才是百姓所望。 (作者為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Read More

〈 直言集 〉山手線之爭 蔡其昌敲山震虎

 蔡其昌為山手線鐵路案槓上盧秀燕,並表態為此案不排除參選市長。其實蔡這招是敲山震虎之策,山手線只是虛招,選市長才是真實。  山手線最先由前市長林佳龍提出,各界褒貶不一,蔡其昌也真的重視山手線,主要對海線交通有幫助。  盧秀燕理念是,鐵路向由中央主導,應由中央全額負擔經費,這沒有什麼懸念的。巧的是,山手線上級長官又是林佳龍,如此以來,山手線就變得非常敏感。蔡其昌坐穩副院長後,就箭指下屆市長寶座,這是綠營新潮流多年夢想,自前縣長廖永來主政後,新潮流就與市長桂冠失之交臂。  林佳龍雖榮升交通部長,對市長挫敗耿耿於懷,希望捲土重來。為此「很多時候」可以看到林佳龍在台中跑場子,他還有專人勤於發布新聞,特別是台中市交通新聞。  林佳龍連任挫敗,原因很多,不可否認,林之前的龍團隊確實極有戰鬥力,因此與議會處處對著幹。用「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形容並不為過。林佳龍覬覦地方資源,毫不客氣,同時也激化對手,得罪不少人。  新潮流蔡其昌作戰策略,剛剛相反,蔡採「陰柔策略」,即藍綠通吃。蔡其昌身段柔軟,擅長資源分享,蔡在海線擁有一片天空,也是事實。  盧秀燕主政強項,對市民親切和善,市政執行力要求到點到位。  有人將台中喻為美國之搖擺州,確有雷同之處。台中市長人選,市民歡喜那一張品牌,是個人領袖魅力、領導力或團隊作戰能力,端看各路英雄好漢行銷個人品牌。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 展望美中台新關係 台具三邊互利主動權

 黃清賢  美國大選結果已逐漸明朗,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幾個搖擺州陸續超車,勝選機會很大,但川普陣營祭出法律戰等手段反制,美國社會在既有的經濟、種族、疫情等嚴峻挑戰下,大選帶來的極化政治與激情,讓美國的憲政體制與社會安定,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但是,除了緊盯看美國如何完成這場選舉之外,國際與台灣社會更關注的是,美選之後的美中新博奕、東亞新局勢,以及兩岸新關係。  美國政府早已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許多評論咸認,「圍中」已是美國兩黨共識,美國下屆總統四年任期,無論是哪一黨執政,美國對中國大陸仍會持續處於戰略對抗的關係。此時,從中國大陸的戰略因應準備著眼,可以更有具體的脈絡來展望美中新關係。  首先,最重要是觀察,是十月廿六日至廿九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商討貫穿二0二一至二0二五年的第十四個五年規畫,亦即「十四五規畫」,當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被視為是針對中美博弈的戰略短板進行關鍵補強。  在中共五中全會公布「十四五規畫」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立馬召開「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具體套配方案。這顯示了「十四五規畫」從戰略到戰術,都有詳細的規畫與部署,並非是急就章。  簡言之,「十四五規畫」就是大陸針對美國川普政府透過關稅、科技、金融等全面強硬反中、抗中、產業斷鏈等的壓力下,為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決定以大陸內需為主要驅動力,同時透過開放市場及加強國際協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等,以補齊產業供應鏈短板,厚植與美國抗衡的籌碼。  美國因為科技上的實力,短期內仍會占有優勢,中國大陸還很難跟上;但,大陸有很強的軍工產業基礎,現在又透過「十四五規畫」的官方指導與政策激勵,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並不困難。回顧這兩年來,在美國強力制裁下、在疫情的陰影籠罩下,中國大陸在G廿中卻是唯一的經濟正成長,就可以看到其韌性。  長期而言,中國大陸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並已明確設定二0三五年目標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綜合國力與關鍵核心技術,都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美國大選後的對中政策,正逢大陸「十四五規畫」,未來五年的兩強博弈,是美中實力消長與兩岸關係非常關鍵的五年。  美國在大選後,新的領導人聯合「價值同盟」國家一起「圍中」的戰略不變;大陸則在全力推動「十四五規畫」,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台灣是要繼續捲入美中衝突糾紛、繼續單邊押寶?還是要善用自己的位置優勢,在國際供應鏈重組過程中,找出最好的出路,需要執政者拿出智慧。  進一步言,美國視台灣為「價值同盟」的一員,在科技產業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繼續與美國配合,但這並不代表就丟掉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台灣對外貿易總額,兩岸經貿占比達四六%,在客觀形勢下很難脫鉤,從積極面看,在大陸「十四五規畫」雙循環經濟的新興產業鏈形塑過程中,台灣還是可以介入並扮演重要角色。展望美中台新關係,台灣可以有三邊互利的主動權,應該把握契機,不該放棄。  綜觀歐洲各國、日本、東協各國,舉凡世界主要國家、區域經濟體,都與中、美兩強同時交往,並沒有因為美中博奕而去單邊押寶、選邊站,讓自己國家捲入強權的衝突而失去主動權。台灣不是美國的第五十一州,實在沒有必要和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或特定政黨、特定政治人物的利益完全綁在一起。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直言集〉行家之言 可行之道

 社會住宅政策一向是地方政府最微弱的項目,數十年來,政府無法提供年輕人有屋可住,無殼蝸牛隨處可見。  已故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星國大學生畢業三年內,政府有能力幫他們購得住宅。這番豪語令台灣年輕人羡慕。  三十年前,台中縣政府從增設國宅課升級國宅局,並在海線蓋國宅,因操作手法眼高手低,經驗不足敗陣下來,自此國宅局又降為國宅課並無疾而終。  蓋國宅的失敗經驗結論簡單地說,就是「公務員不懂、也不會做生意」。  台商去年大賺大陸錢達一千二百億美元,回台後熱錢流入市面大炒地皮。這陣子台中傳出某建商無建照銷售預售屋,排第一、二位的投資客拿千萬元各掃一百多戶,讓其他人沒搶到,質疑有炒房行為。 「投資客捧千萬現金掃空七期豪宅」,副市長黃國榮說,中央及地方聯合稽查,並未查獲違法事實。  這件事坐實土地被炒作,政府無力管制。是自由市場機制使然?還是政府漠視或無力面對?眼見房宅坐地起價,更多的年輕人望塵莫及。  對國人而言,「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蒂固。歐美與日本年輕人只想租屋,根本不購屋,兩者觀念南轅北轍,差異甚大。  李中所提減少年輕人對社會住宅租屋租金,年輕人早一點存下第一桶金購屋,這是「行家之言」,也是可行之道。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從美選四面向反思台灣政治現況

蘇嘉宏  美國總統大選仍在進行最後的開票作業,拜登勝選機會大,但川普可能還有法律戰要打。從美國此次超高投票率、選舉人團制度、不在籍投票,以及展望美國一旦政黨輪替後的美中與台海關係等四個面向,觀察分述如下。  首先,超高投票率現象。川普是想要連任的人,本應降低投票率,讓反對自己的人冷冷地不出來投票,但川普卻反其道而行,不斷地去撥弄對手跟他的支持者,結果投票率竟然高達到不可思議的逾六十五%,他的狂妄讓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也極可能敗掉自己的江山。  回顧二0一八高雄市長換屆時,瀰漫著一股反菊的政治氛圍,本來不投票的藍軍跑出來投票,出現超高的投票率,就是所謂的韓流。等到罷免的時候,因為各種因素,整個氛圍又變成反韓、反韓流,又締造了有史以來最高的罷免投票率。  投票率高或超乎預料的那一種高,通常都是對現任執政者,或者是想要維護政權的執政黨不利,這種過高的投票率,基本上都有反政府的傾向,為政者不得不慎。  其次,不在籍投票與保障人民投票權。不在籍投票是美國人行使自己居住、遷徙的自由,同時讓無法到投票所的人可以執行投票權,其中包括因為旅居海外、生病、在外旅行或於軍中服役等無法在選舉日到投票所投票的情況。這是制度上的先進性。  台灣人就像華人世界的猶太人,重視家庭教育,並在全球各地經商,但是,在世界各角落的台灣人,必須要跨越經濟上的財務門檻,才有可能行使投標權。  美國的不在籍投票已經行之有年,此次大選可能還有一些法律訴訟,但整體說來「瑕不掩瑜」。台灣社會結構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空洞化,如何在選務改革上維護憲法保障人民的投票權,值得深思。  第三,從美國的選舉人制度看妥協性。美國以「選舉人團」制度選出總統,全美有五三八位選舉人,各州得票率最高的選舉人政黨「贏者全拿」,亦即可囊括所有選舉人票,只要獲得過半(二七0張)選舉人票的一方即為贏家。這種制度並非反映公民投票結果,而是讓小州在整個美國的比重被加權。  美國政治過去一直有聯邦派與州權派之爭,後來雖往中央集權的方向走,但從來沒有改變「選舉人團」制度,我們不必爭,也學不來,但這種尊重傳統的妥協精神,也值得我們省思。例如,國內有些聲音要廢考監,但卻可能把考試權、監察權往不該去的地方集中,例如,監察權移往立法院,是否妥當?  第四,美國發生政黨輪替後,各界關注美中與台海關係的變化。其實,美國對華政策是經過了歷任政府長期演變而來,不會有太大的跳脫;川普留下的美中與台海關係現況,應該是「船大難掉頭」,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迴轉掉頭。  川普雖然反中,但隨時可以和解;拜登次子杭特在大選期間身陷收受利益的烏雲籠罩,還有「杭特們」與中國的利益糾葛疑雲等,拜登若上任,縱然若想將對華政策改弦更張,恐怕更有顧忌。因此,川普所遺留的美中與台海關係,很難在短期內被撼動。  展望未來美中關係,對抗性還是會有,對台灣而言,美中關係與台海關係如何脫鉤,是嚴肅的課題。進一步言,把台灣的國家利益和川普的選舉利益綁在一起,民進黨蔡政府已經犯錯,事到臨時頭才緊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調整策略,反而凸顯了投機與現實的一面,這些舉措,美國外交圈必然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做出承擔太多政治風險的選擇? (輔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與兩岸關係學者蘇嘉宏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