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登山野餐 關子嶺紅葉公園享悠閒

到關子嶺紅葉公園大樹下泡茶野餐相當棒。(記者陳佳伶攝) 秋天適合小旅行,往山上走走吧。想感受居高臨下欣賞山景,又不想太累,不妨到白河關子嶺的紅葉公園走走,公園裡具有緩坡步道,可稍練腳力,還能在綠樹下野餐、泡茶,遠看層層疊疊的綠色山景,具有紓壓效果。  關子嶺是台南的明星景點,不分平日和假日,一直是登山族、泡湯族的最愛;沒有體力爬山、也不想泡湯,卻想看看山景,可以選擇前往關子嶺的紅葉公園走走。 由紅葉公園停車場往下看,可欣賞周邊山景之美。 (記者陳佳伶攝) 前往紅葉公園可直接開車走山路,一路抵達紅葉公園停車場;如想動動腳,可把車子停在溫泉老街,由紅葉公園位於老街的入口階梯,慢慢拾級而上,涼風徐徐,還能隨著坡度變高,看看周邊山景變化。  紅葉公園就在階梯的盡頭,滿園的綠意還有休憩設施可以利用,走走停停,都不會太累,選擇一處較平坦的地方,在樹下野餐、泡茶,三五好友說說笑笑,聽聽音樂、甚至可以隨著音樂起舞,都是紓壓的好選擇。  由紅葉公園停車場往山下看,遠處山巒層層疊疊,有如一幅圖畫;環山公路曲曲折折,車子在山路上慢慢移動,時間彷彿靜止下來。  蝴蝶是環境生態的指標,為了營造蝴蝶的家,紅葉公園近年來種植不少誘蝶植物,也使得公園不時可見蝴蝶翩翩起舞,不少遊客利用週休上山,帶著孩子上山看蝴蝶,「哇,有蝴蝶」「好美啊」,不時可聽見遊客的讚嘆聲,也可說是一處優質的戶外生態場所。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生活休閒>藍晒圖文創園區壁畫有藝思

「妳的美,如花綻放」:穿山甲的鱗片如花朵般溫柔。 塗鴉、彩繪畫家傑作 展現園區特色及個人創作風格  藍晒圖文創園區是許多遊客遊憩之處,近年來也是年輕人喜愛景點之一,除了店家販售的商品,園區商家的裝飾,其實藍晒圖還有另外一種「寶」,那就是繪製在牆上的壁畫。由台南市文化局邀請塗鴉、彩繪畫家前來,以園區特色及藝術家個人創作風格作畫,增添園區不同的風格和鮮明色彩。  壁畫除最知名的藍晒圖圖畫,其他則散落在園區各建物牆面,有的甚至彩繪在鄰居的牆壁上。 藍晒圖文創園區充滿文青味,看到大型公仔「blues」就知道園區到了! 【圖與文/記者林雪娟】  主牆最知名 blue公仔吸睛  「妳的美,如花綻放」:作者LEHO以穿山甲為主題,以穿山甲堅硬的鱗片和有如花朵般鱗片溫暖的顏色形成對比,就像花的溫柔,可以卸下人與人之間彼此防備;畫中穿山甲倚著樹、樹又倚著牆,透過三者,隱喻著人類與自然世界、物質世界之間的依賴,就像這處角落、建物花店給人感覺。 「少年柴柴的煩惱」:強調狗也有煩惱,令人莞爾。 「少年柴柴的煩惱」:由林慶典彩繪,就如同人會思考人生,狗狗也有「狗生」煩惱,因此創作沉思的柴犬,讓大家猜猜狗狗的內心世界,進而從動物的角度,思考牠們的生存課題,也呼應藍晒圖園區友善毛孩環境。 「MAMA!I’M HERE-媽!我在這」:圖案風趣,其實背後暗藏感人的故事。 「MAMA!I’M HERE-媽!我在這」:作者孔維的外公很喜歡在和大家的合照裡,特別剪一個箭頭來標記自己,且「每一張照片都是如此!」,他因而發想創作這幅畫,發揚阿公的幽默感,也傳達對外公的思念。 「肥油」:是件蘊含深厚寓意的插圖,挑戰世人對藝術與美的認知。 「肥油」:作者OGAY黑雞,作品以醜陋為號召,蘊含深厚寓意的插圖,挑戰世人對藝術與美的認知。 「全台首學」:傳達台南文化古都的人文氣息及藍晒圖園區為城市帶來的創意活力。 「全台首學」:為圖龍(蘇家賢)創作,是在藍晒圖文創園區成立一週年時受邀創作的紀念壁畫,以書香、蘭花香、古蹟與可愛貓咪意象,優雅而逗趣,傳達台南作為文化古都的人文氣息及藍晒圖園區為城市帶來的創意活力。 「夢想起飛」:傳達藍晒圖年輕、蘊含夢想、活力的氛圍。 「夢想起飛」:繪製者為阿包(BAO)由POW WOW TAIWAN團隊邀請創作,以最擅長的技法與風格,傳達藍晒圖年輕、蘊含夢想、活力的氛圍。 「星空下的愛情」:繪製牛郎織女故事,傳遞亙古流傳的浪漫。 「星空下的愛情」:由西屹設計配合二0一九年七夕愛情嘉年華活動所創作的壁畫,夏季大三角當中的天鵝座、天琴座與天鷹座,蘊含牛郎星與織女星故事,遙遠星空亙古流傳的浪漫,不禁令人駐足聯想。  「蘭舍主題彩繪牆」:由庶古文創繪製,蘭花攀上了出土化石,彷彿久遠的生命重獲新生。 「藍晒圖主題牆」:透過線條、空間延伸,3D立體版藍晒圖,以藍白色彩,畫出在地人文。 「藍晒圖主牆」:藍晒圖壁畫先前在海安路,在藍晒圖文創園區設立後重生,不再只侷限平面,運用夜間光影、線條與空間延伸,成為3D立體版藍晒圖,以藍白色彩,畫出在地人文。除了牆面,藍晒圖最知名的裝置藝術,就是矗立在西門路的「blues」公仔,許多文創商家也在店門口設立造型獨特的玩偶或別具心裁的櫥窗設計,相當吸睛。有空不妨前來,除逛逛小舖、欣賞壁畫,能感受園區獨特的氛圍。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X光復夏日樂學 豐富有趣

南大生態系學生帶領學童玩桌遊建立河川保育觀念。 (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執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教育補給站」,日前與七股區光復實驗小學合作辦理夏日樂學課程,主題環繞在濕地的底棲生物,為光復實小學童打造多元豐富有趣的生態課程。  南大表示,本次課程是由南大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學生發揮自身專長與教學特色,設計許多濕地相關的主題課程,包括戶外調查安全說明、認識底棲生物、招潮蟹與陸蟹的生活環境和習性介紹、認識七股水文與濕地水質、及水生生物調查示範等單元。  除了知識性的授課內容,亦穿插了實作教學培養學童不同的技能,例如戶外調查實作與紀錄、底棲生物(蝦蟹、彈塗魚)繪圖、濕地水質檢測實作、螃蟹摺紙畫,以及進行河川保育的「溪願」桌遊遊戲,這桌遊是由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薛怡珍老師研究室發展,活潑的實作課程不但引發學童學習動機且能加深所學印象,提升學習成效。  計畫協同主持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表示,七股區偏鄉學校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與人文資源,是選取教材的絕佳場所。本次透過與小學的合作,也讓大學生學習如何把專業知識轉化成科普教材傳達給大眾,及使用小學學童能理解的語言,講述生物及生態保育概念。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教授衛祖賞 教研公益都卓越

崑大電子系教授衛祖賞。(記者汪惠松攝) 崑大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衛祖賞任職技職校院卅餘年,在行政工作、產官學研計畫、技術移轉、研究成果、期刊論文發表、教學輔導及社會公益等均有傑出貢獻,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雄分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衛祖賞為成大電機所博士,七十六年至崑大服務迄今已卅三年,專長為數位影像處理、醫學電子工程及健康照護產品開發等。行政能力備受肯定,曾任崑大國際副校長,推動國際化發展,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加強與國際名校合作,爭取獎學金培育在校生出國交換學習、實習。目前該校和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與計算機系的「智慧電網」合作項目,便是在他任內執行。  行政資歷豐厚的衛祖賞,曾擔任國際暨兩岸交流處國際長、國際學院長、學務長、工學院長、電子系主任等。他所主持或共同主持產官學研計畫逾五十件,大型整合計畫有教學卓越、典範科大、高教深耕、科技大學推動國際技術人才培育學院等,貢獻良多。  衛祖賞帶領團隊在技術移轉及研究成果豐碩,例如完成技術移轉十六件,金額逾六百萬元,幫助業界技術精進獲得廿餘件專利與國際認證,多已授權廠商使用;發表期刊論文十五篇、國際會議論文卅八篇、國內會議論文六十篇。另出版專書十餘冊,其中《數位影像處理》獲教育部教學資料三等獎。  衛祖賞用心輔導學生、精進教學,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績優教師獎」、崑大「教學傑出獎」,指導及共同指導碩士畢業生三十多人,在相關領域貢獻所學,指導學生參加競賽得獎逾三十次。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成大教授王筱雯帶領學生復育鹽田

成大外籍生加入台江鹽田復育研究團隊。 (記者施春瑛攝)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永續發展跨域原理」及「濕地環境管理」,兩門課程以提出在地課題解決方案為導向,今年集結成大各系所約四十名外籍學生及本地學生,走入台江鹽田濕地場域,共同為鹽田復育提出方案。  成大「永續發展跨域原理」及「濕地環境管理」兩門課程以工作坊形式鏈結互動,今年邀集台江國家公園、崑山科技大學、成大水工試驗所等專家學者,帶領學生參訪台南四草,進入七股地區與當地居民互動,探討台江國家公園轄下鹽田復育新解方。  王筱雯表示,台江鹽田濕地為早期鹽業時期重要製鹽產地,鹽田廢曬後因環境變遷,成為生態潛力極高的環境。附近聚落考量淹水風險等威脅,過去多維持鹽田內不進水為主,影響重要物種的棲息,目前台江國家公園積極尋求復育方案。  來自泰國的楊秋麗表示,「引水復育鹽田生態,居民其實十分擔心提高淹水風險」,她說,泰國與臺灣一樣也面臨水患問題,政府與居民之間缺乏討論與共識,諸多問題待解。印尼學生艾琳父親在印尼從事工程營造,常遭遇環境開發與居民生存兩難衝擊,她觀察到七股居民普遍重視且關心社區發展。  菲律賓籍就讀醫工所的葛西亞說,「永續發展跨域原理」是他在成大上過最特別的一門課,有別於多數課程以教科書內容為主,這門課讓同學們有機會直面真實世界的挑戰,參與其中並貢獻所學,收穫很大。宏都拉斯籍羅米卡則表示,這門課所學到的內容與實際經驗,對母國所遇到的環境問題,有非常實質的關聯與幫助,將會把所學帶回母國應用。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楠西師生慶生會 開心又感恩

楠西國中舉辦慶生會,讓壽星說出生日願望。(記者黃文記攝) 楠西國中首度辦理慶生會,在歡愉的氣氛下,由全校師生一起為九月份生日的壽星慶生,接受大家的祝福。壽星們歡笑過生日,感動之餘,也留下感恩的眼淚。  楠西國中鄭俊杰校長表示,該校每個月會舉行一次班級慶生會,遇寒暑假則合併辦理。辦理慶生會可以幫助學生彼此認識、互相了解,增進人際關係,讓同學們能更珍惜彼此的情誼。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大方地表現自己,且經由對生日意義的了解,引導學生常懷感恩,感謝父母及學校的用心栽培。  九月份共有九名學生、一名老師過生日,慶生會上,壽星接受大家寫卡片祝福,學校還準備個人蛋糕,讓壽星許下自己的願望;願望種類很多,有人希望將來可以賺大錢、有人希望可以交到女朋友、還有人希望學校可以組teeball社團,最多的則希望能考試順利。壽星之一的林老師為自己及師生點播伍佰的<空襲警報>,為九月份防災月揭開序幕。  有學生表示,以前只有在幼稚園才會辦慶生會,想不到在國中也有機會和大家一起過生日,他非常感謝學校舉辦的用心,能和大家一起快樂地過生日,將會是他國中生涯最美的回憶。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開擴視野 港尾童走讀社區

港尾國小積極安排戶外走讀活動,書城也能是學生上課學習的場域。 (記者林相如翻攝) 麻豆區港尾國小落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積極舉辦在地閱讀的走讀活動,包括台南的書城、電影院等場域,甚至基隆海科館,都是學生走讀的地方,校長李啟榮說,將教室拉到戶外各場域,讓學生有不同的見聞,也能開啟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深耕在地體驗,雖然港尾國小屬於偏鄉小校,資源有限,但校方積極尋求外界的支援協助,安排在地閱讀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除帶著學生到市區的書城逛書店,了解圖書的分類維護、書店的經營管理等外,也在善心人士的贊助下,每人都可以在書店買一本喜歡的書帶回家。  電影院也是學生走讀學習的場域,老字號的全美戲院也招待學生免費觀賞具環保議題的電影,還能欣賞到國寶級師傅顏振發栩栩如生的電影畫作,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拓展視野,激發更多的學習興趣。  李啟榮表示,為孩子開拓視野,增加生活經驗,學校不怕麻煩,積極安排各式各樣的戶外教育,除在市區逛書店、看電影外,還要遠征到基隆海科館,帶全校學生進行兩天一夜的戶外體驗課程,讓學生有更寬廣的視野,有全新的學習挑戰。  李啟榮強調,新課綱的調整,鼓勵學生多元的學習方式,雖然小校的資源較匱乏,所幸有各界善心人士與公益團體的支持,讓學校能安排更多戶外體驗課程,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咖啡‧色‧物語〉迷離吉原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橋這邊望向橋那邊,那邊橘紅和橙黃的燈火讓天邊的雲都染上酡紅。  過橋。逆向的那側,人力車上的人人都帶著微妙(Bimy o)的微笑意,連腰帶都還不安分的繫住腰間和服,歪斜身側,怕一不留神就要被捲進車輪。順向的這一側是去的方向,幾乎每個人的腳步都透露出慾望,毫不遮掩的。  看著包裝袋上寫著「藝妓」。傾城的藝妓豈是你升斗小民得以一親芳澤?所以我雖聽聞「藝妓缺貨」、「藝妓的豆子難得」、「藝妓一磅得多少多少錢」云云,總也沒動心過。  藝妓現今好像退了熱潮。陪侍女是一般平民的打扮,一身名牌或俗艷和服,伴著腆著肚子的社長擠在立食拉麵店吸哩呼嚕的吸著麵條。關於歌舞和茶道,壓根不在她們服務的範圍。甚至終宵佇立八千公雕像旁等人搭訕。  豆子的外觀並不整齊,像沒長好又疏於刷洗的牙齒,的確沒有驚豔之處,磨出的粉末卻散發出迷離香氣,也太飄渺了,這一份飄渺的心思讓人十分期待入口時的滋味。  或許昨夜整夜失眠,只能以佛號唱和夜鷹規律的鳴叫,完全半夢半醒。這時,舌頭還在沉睡當中,啜了兩口,嗯,嗯,再喝了數口,用舌頭味蕾努力在口腔中翻攪幾下,汁液逸流下喉管,香氣果然迷離。  在回程的人力車上,總覺得剛剛那位表演扇子舞的美人身上有一股特殊的味道。甚麼味道?社長問。  或許是春夏間尚不知自己如何名姓的晚風魂似的游移的氣息。至於這朵他們口中的名花姓何名誰早已忘記,就叫她「藝妓」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人不在家—訪佐藤春夫宅邸及其他

 ■文/攝影 張經宏  離開新宮車站,沿主街走一段就到速玉神社。速玉是熊野三社之一,不若前兩者(本宮大社,那智大社)壯觀,廟堂說大不大,林園說小不小,寧靜清幽,非常怡人的公園。佐藤春夫的宅邸,在神社外的巷內。  等了十分鐘吧,管理員從二樓下來。大門到長窗,用了許多拱形,斜頂的兩層洋房,妻入式玄關,地板黑黃二色,鏤空的起居室,屋頂一座巨大扇型燈罩,從二樓迴廊俯看,牆龕長桌,壁爐榻几,事物各歸其位,明亮溫暖。  去過幾處這類的紀念館,來客稀少,應門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志工,幫忙守著宅邸,平日清掃庭院,擦桌抹椅,沒訪客時找個角落讀書寫字,月初辦場讀書會,小小的客廳,會來的就那幾個。幾個也就夠了。門鈴響了,代主人出來應門,遞上說明書。若他本身就是這批文字的愛好者,而若叩門的也跟他一樣,說起主人的故事,和筆下的故事,「你也愛那個腳色那段描寫啊。」熟得像家人。  想想這作者在世時,他的家人未必知道這些,也未必對於作者的這些,有那樣耐煩的興致啊。  說是拜訪一個主人不在家的朋友,有些一廂情願,然平日若去了友人家,酒酣耳熱之際,誰的言不及義或言詞越了界,話不投機或中傷了誰,客散酒醒之後的私訊裡嘀咕:那人怎麼這樣?「我們這裡說就好,別讓他知道」,這樣的情境也是常有。而被議論的卻從來不覺呢。  這樣想來,至少我們讀過一些主人的文章,識得他的生辰死日,癖性與罩門,他亟欲讓人知道的,不想讓人知道的,我們一邊品味一邊笑:「你也跟我們差不多嘛,這種事也在煩惱」,而起了共感之心。當年死神的欄柵放下,完整地框限了作者的一生,各種解剖敲挖式的探索,得以全面鋪展。那或許是與作者同一時代的友伴們,因某些限制與顧慮而無法展開的觀看。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獻祭了他的一生,自傲光明幽暗卑瑣都無所遁形。他成了被觀看的人性標本,透過他的書寫他的人生。  夏目漱石當年到熊本教書,四年之間搬了六七次,後人當他空海一般的腳色,哪年那月遷到何處,紀錄甚詳,熊本市猶有一處他的紀念館。這類的空間若沒有經費挹注,靠志願者的一瓣馨香,大概是得以撐持的核心因素。有人時接待,無人時灑掃,說來有些荒郊野廟的淒清況味。與其說經營,不若說是護持。  紀念館門外,有個捐獻箱,來客盡興了隨手一掏,這樣的美事也是有的。  幾次見寥落的寺院外的地藏,年深歲久,面目斑剝,笑窩裡說不盡的漁樵故事,一整排石雕共享路邊的一束野花,緣分盡了,就灰飛成野苔塵土。「好可愛啊,真想抱一尊回家。」也就是看看。  Netflix有部義大利前總理貝魯斯柯尼的紀錄片,近年來這類型的政客迭出,見怪不怪。傳主帶領攝影機,穿過庭園宴會廳,一一介紹自家收藏。這人居然有林布蘭、提香的畫作!無怪乎他那樣招搖後,再跟來者炫耀這誰贈送的獎盃獎狀,就要惹人發笑了。貝氏老覺得家裡遭小偷。  佐藤的宅邸小,然不顯侷促。下樓時桌邊的管理員叉住手打盹。如果他嚐過這裡是自家的滋味,大概也同意訪客暫當這裡是自宅,隨意優遊,然後,也許就摸到了:寫作者的文字後面,春意闌珊或月上西樓的某夜,孤寂或傲氣的那些,仍留在房間裡。  那個晚上,他為這樣的事惱著啊。  佐藤的宅邸為後來新建,神戶的谷崎潤一郎宅邸「倚松庵」也是。都不算是當年生息俯仰的那個「現場」,然房子會活出主人的性情。雖同樣擺出幾櫃藏書,一本挨靠一本排列,谷崎櫃上的書脊硬是比佐藤的挺。同為寫字人,谷崎就不若佐藤親善,雖然照片上的臉是圓的。  前幾年訪谷崎「倚松庵」,浴室有個五右衛門浴缸,很尋常的舊式澡盆。見到那直徑三尺餘,下方柴燒的釜甑,遂跟友伴阿妮塔說,若《西遊記》羊力大仙躍入的油鍋也像這樣,這谷崎一生嗜吃,不知煮起來如何。  「一八八六年,」阿妮塔滑了一下手機:「他屬狗。」  阿妮塔有回和學妹來玩,聊及某間神壇料事如神,詣求者趨之若鶩,整個神桌開辦起來像事務調解委員會,入冥界幫查三世因果,下地府探問往生公婆,「好忙啊。」學妹雖起了這心,然不敢不敬。雖說是自由捐獻,加持圈、平安念珠一類聖物銷售不差,算是經營有方。然神明也是有脾性的,有回信眾摳摳問事業婚姻,求神駕跟累世冤家談判做主,那負責辦事的案前大喝:「轉去問妳翁婿,上個月伊出差,半暝做了甚麼。」滿室大眼瞪小眼的男女。  這,明明放到小說裡「小小地說」一說就好的,這下子變得很有事了。  日本的神社正殿恆常閉門不開,結界之地不容凡人探頭探腦,我們也習慣了。畢竟是神的世界啊。  為信眾排難解紛的宮廟眾神,祢們有煩惱嗎?看信眾邊問邊起疑的那副德性,或趕去觀落陰的途中累了,誰來體貼祢們的心呢?  把宮廟與文學同置一處來看,便生出了一個共通的問疑:我來找你(翻開你的書),我能得到甚麼?如果我花了錢與時間?  這就碰觸到了某個心理現象:若宗教「代辦」的面向被過度地傾斜、側重,映照了集體心靈的狀態,那麼對應到其他領域(出版/教育……)的呈現,也算是不宣之秘了。  看看文學館裡「供」的那人,有的偷人妻妾、有的一再為情所苦,有的愛搬弄同行是非,有的還偕同讀者鬧自殺。一個一個莫名其妙,甚且是性格上有著嚴重缺陷的人。或許正因為如此,才讓人覺得可親可愛吧。誰喜歡跟終日端坐在神壇前的相處呢?  而有的甲與乙,竟為那種事鬧成這樣,或根本沒甚麼就鬧成了那樣。外人不會知道他們倆怎麼了,只怕甲與乙也不知道發生了甚麼,需要驅遣那樣的文字來相互撻伐。虛虛地褒讚幾句,倒是容易察覺。即便大師的手筆,也騙不了讀者的法眼。關於人性歧異幽微這些面向的探索度愈高,是一個社會成熟的表徵吧。  谷崎一生頻頻戀愛、遷居,像換穿衣裳一般。隨筆《陰翳禮讚》,光是新式燈具電器這些,便足以惹他惱他,看來是個難搞的。這般難搞的住不慣此處而企求彼方,想來也頗符其情理。有些寫作者的心性難以調伏,世與我違的寡合之感特別強烈,即便陶淵明,欣悅時「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頹喪時「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的物質困窘先且不論,〈責子〉詩把兒子們一個一個抓來數落完,又喝酒去了。  志賀直哉也是個愛搬家的。廣島尾道的坡上,志賀曾寓居於此,瀨戶內海連山列島,水天清澄,絕佳的遊目眺景之地,然若要置放一個長篇故事的靈魂,奈良近郊那開列了數十面窗扇的百坪居所,明朗幽暗光色多幻,是個理想的孵蛋之所。《暗夜行路》有幾段主角日記的摘文,思索宇宙無窮、人類渺小這類惹上帝發笑的論題,為命運的局限而煩躁不寧。小說的情節脈絡或可在他處,在火車上網羅,然而這深心湧出的無可如何的掙扎,置入小說,不能算是妙筆,卻洩漏了作者心底嘔出的若干呼喊,沙沙磨過紙面,一字一字,一行一行,竟讓我執拗地以為:這必然是志賀暗夜枯坐書房而生的獨白,是本尊與文字凝合為一,擺落虛構藻飾,直奔本心的自剖。  寫下這些文字的志賀,窗外盛放的椿花,來到這宅邸的我也看見了。  熊本的夏目,尾道的志賀宅邸,這類房舍日本全境不知凡幾,然是來這邊的主人點了題之後,居室便煥發了引人沉思注視的光。即便是間斗室。小說家王文興寫作之處僅一桌一椅,外人觀之如監牢;周夢蝶賣書的那路邊梁柱,如今走經那裏,甚麼也沒有。  這個曾經把小如鴿卵的地球輕輕撿起,捧在手心的詩人,擇了一根梁柱擺攤,一坐廿卅年。來往的招呼或不招呼,也是可以。那個空空的騎樓角落,約莫是文學家留駐於世間的,最帥氣的居所了。  佐藤百年前正苦戀谷崎潤一郎的妻子千代,為排遣憂思,遂應友人之邀,來台遊歷。他的蹤跡與見聞,百年之後,是此地的文學盛事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少年

■柯嘉智 夏天內爆 風熔化,雷雨胞滾沸 自燃的行道樹 夢見核冬天 拾荒的少年 燧石打鑿的胸廓後 一對鞘翅收斂成肩胛骨 它們曾經鋪張過蒼穹 乘著太陽風 鳥瞰死亡無調性的臉 骶骨新生的柔韌尾巴擺動 你會拿它來搖晃世界嗎 或者,你願意鞭笞我 線團和麵包屑的故事再不能續命 臟腑炙燒 皸裂的皮膚硬化成鱗甲 沿路剝落 濃霧中 循著帶血鱗片 尾隨你拖沓行藏 模仿你蒐集遺物 比如去肉的羽狀葉脈標本 結塊的填充物 和破碎的地圖 小火山群咕噥著待演化的鴃舌 樓宇和街道痙攣 聆聽遠方召喚 遠方海水鈷藍 空中遷徙的鳥兒輪流睡覺 你拋棄家當 奮力奔跑 適應脊背血液洶湧的疼痛 展翅以前彷彿曾經 在闃黑長夜裡 回頭張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