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視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政府預算不足,而是人事費太過龐大,缺乏健全的人事汰換機制。(取自公視網站)
褚瑞婷
最近,媒體圈有幾篇關於公視的「深度調查報導」,讓公視的「內部問題」幾乎是毫無保留的被揭露出來。雖然內容不盡然完全陌生,但許多「局外人」無法深究的結構問題,以及公視在當前媒體環境截然不同的本質之下,是否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同時,也牽動了公視員工是否應該承載著身為公共媒體的榮譽感與價值責任,也就是如何作為一個「面對全國觀眾期待的公視記者」的議題。
在這些問題被揭露之前,外界看待公視的問題大多是「公視法修法」、「公視董事會的審查與提名」、「公視預算是否足夠」、「公視製播的節目品質與收視率」、「公視新聞的國際性與在地性」、「公廣集團的整併與運作」等面向。然而,對於公視被揭露的內部問題來說,這些「由外而內」的觀察點,反而是讓公視內部問題更加惡化的包袱。
舉例來說,以《公共電視法》去年修法的狀態來看,輿論似乎贊成政府提高挹注公視的預算,才能「打造高品質節目內容」,但從內部觀點來看,增加總體預算反而是變相支持公視的人事費持續飆升,但卻無法更替冗員的問題。再者,若外界只在乎公視製播的戲劇節目收視率及口碑回饋,彷彿就像是支持公視董事會目前「擦亮招牌」的做法,對內部改革並無助益。
更重要的是,當朝野都將公視董事會的提名與審查視為政治的角力場,卻忽略「總經理制」對公視內部改革的重要性,以為董事會改選完畢,公視就能改朝換代、耳目一新,但新任董事會可能也不願面對多年的內部沉痾,公視永遠都只能是「外表光鮮亮麗、內在卻無法示人」的空殼。
從《公視門》紀錄片,一直到最近的「深度報導」,筆者看著看著覺得似乎挨了一記悶棍。一直以來,對公共媒體的期待是有的,對於公視這幾年來創造的戲劇節目佳績也覺得欣慰。但是,假使「事實」真如這些「內部問題」所言,那麼,公視的體質並沒有變好。
公視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政府預算不足,而是人事費太過龐大,缺乏健全的人事汰換機制。同時,儘管在戲劇節目表現亮點,但是公視董事會與業務執行層面上都無意進行內部改革,而無法改革的原因可能存在於董事會、總經理、公視員工的認知,及人事結構的整體制度,幾乎是一個需要「改頭換面」的大工程。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讓仍對公視抱有期望的有志之人願意站在鎂光燈下發聲。
所以,既然公視的水如此之深,這些內部問題的報導也不應該只是一場煙火。那麼,當公共媒體的燃眉之急已經成為求救訊號,誰能成為真正伸出援手的人?是自從二00八年修改公視法,將公視董事人數大幅上修而導致日後提名審查相當困難,又背負著阻擋公視改革罵名的國民黨嗎?還是舉著改革大旗,但卻只求表面功夫,藉由修法無限挹注政府資源,讓公視內部結構與制度問題無法解套的民進黨政府呢?
公視董事會的改選已經不能再拖了,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而《公共電視法》或許是立法院下會期極為重要的法案之一。在此之前,朝野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即將來臨的修法議題,除了董事人數、預算之外,為了公共媒體、公視員工及有志之人,朝野能做的應該還有更多。(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