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確診過世 苦等死亡證明

市民PO文披露行政相驗踢皮球 遺體不能移動 衛生局:已開立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網友在臉書上發文指稱,患有癌症的爺爺確診出院,廿六日在家中過世,為了司法相驗或行政相驗擺不定,家屬一直聯絡警察及衛生機關,卻都沒有消息,遺體已經擺在家裡十幾小時不能移動,家人只能開冷氣、放佛經。台南市衛生局說,此案已作行政相驗,由衛生所開立死亡證明。 PO文者說,爺爺是肺癌與腦癌的患者,不久之前在醫院確診,在一旁負責照料的奶奶也染疫,經醫院建議出院做居家照護,不料,廿六日凌晨一點半左右,爺爺失去呼吸心跳,打一一九急救無效,決定放棄。為了處理善後,家屬打電話給派出所員警,警方又提供台南市衛生局的電話,表示早上八點可以打給衛生局,派人開立死亡證明,同時也強調「尚未開立死亡證明前是不能動遺體的」。事後聯絡衛生局,但聽到爺爺是確診者後,便表示要交給疾管署決定,此後,再也無下文。原PO決定將文章貼上網,請求市府協助解答,到底要做司法相驗或行政相驗,不能讓遺體一直擺著。 台南市衛生局得知此訊息,立即聯絡當地衛生所開行政相驗證明,以利家屬處理後事。衛生局說明進一步明相關流程,衛生所醫師若接到通報,COVID-19陽性確診者經判斷無自殺、他殺或意外等原因在宅死亡,仍可開立行政相驗,若有疑慮則再開立司法相驗通報單給警方轉給檢察官。因此,當衛生所接獲行政相驗申請,若因防疫工作導致無法及時前往處理,衛生所醫師會在防疫工作暫告一段落時,盡全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相關程序,疫情期間請多些體諒。

Read More

急速減重20公斤 櫃姐猛掉髮

急速減重引起嚴重脫髮,並以接髮及染髮加以掩飾,對已受傷的毛囊形成二次傷害。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體態圓潤的25歲櫃姐,不想當個小胖妹,因此急速減重20多公斤,沒想到卻引起嚴重掉髮,不僅頭髮變稀疏、髮際線變寬,連頭皮都看得見。外科頭皮醫師張祺璋即提醒,利用錯誤節食的不當減肥,造成營養缺乏所引起的脫髮非常難治療,愛美減肥卻需付出代價,當心得不償失。 這位櫃姐原本有著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但因體重逼近80公斤,常有人偷偷叫她「小胖妹」;為求外表更有自信,近一年多來,她開始做飲食控制加上口服藥物,希望達到減重的效果。結果雖然瘦了20多公斤,但是卻出現大量掉髮,髮際線變寬,連頭皮都看得見。 醫師張祺璋以頭皮檢測儀檢查,急速減重引起嚴重脫髮,不僅頭髮變形(左),且變細變少(右)。 (記者王正平翻攝) 在接受外科頭皮醫師張祺璋看診前,因頭髮太過稀疏,又生長過慢,她為求外表正常,還又自掏腰包找坊間業者進行接髮及染髮,希望能讓髮量顯得蓬鬆,以掩蓋嚴重掉髮,免得被迫戴上假髮,外觀上顯得異常,容易引起客人的異樣眼光,尤其疫情期間,更要避免動輒影響銷售業績。 張祺璋指出,以急速減重或利用錯誤節食的不當減肥,造成短時間體重大量減輕,容易引起生長期脫髮,主要是因食物中極度缺乏維生素H、銅、鐵、鋅、必須脂肪酸和維他命C,特別是缺乏鐵,這是因為無法提供毛囊必需的營養所致。尤其患者為了掩飾大量掉髮,接受接髮及染髮,反而造成拉力性掉髮,對已經受傷的毛囊又形成二次傷害。 張祺璋建議,為避免造成類似的異常落髮,切勿為求急速減重,而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不當的飲食控制。一旦出現不正常的大量掉髮,髮際線變寬,頭髮變細,長不出來,應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找出大量掉髮原因,及早對症治療,盡早讓頭髮恢復正常生長週期。

Read More

4成民眾支持處女膜正名陰道冠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婦團台灣女人連線26日指出,今年3月曾呼籲政府改正處女膜的名稱,歷時2個月的統計調查,有近9成民眾贊成重新命名處女膜,贊成者有近4成民眾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等,希望政府積極處理。 台灣女人連線等民間團體與民進黨立委林淑芬3月底曾召開記者會表示,身體部位的命名不應該連結道德或價值,處女膜及惡露既名不符實,又有歧視的意涵,傷害全體女性,政府應研議適當名稱取代。同時也會進行處女膜正名的徵名及連署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昨日再度召開記者會,公布這2個月期間做的網路徵名行動結果。調查顯示,有高達88.93%的民眾贊成重新命名處女膜;另,在贊成重新命名者中,有38.9%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27%認為應改為陰道膜或陰道前膜。

Read More

林智信版畫陶藝大展 展出倒數

台南生活美學館正推出藝術家林智信的「生活.民俗.節慶」大展,進入倒數,請民眾把握最後參觀機會。(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想要更了解台灣民俗,絕對不能錯過目前正於台南生活美學館展出的林智信版畫、陶藝大展「生活.民俗.節慶」,將於二十九日閉幕,展出進入倒數,民眾可把握最後欣賞期。 美學館表示,這項大展從四月開展以來,吸引許多人前來欣賞,無論是喜好藝術還是熱愛文史、宗廟民俗者,都相當適合,包括台南市文化局、台南幸福扶輪社、高雄好陶會等團體以及南美館董事長蘇憲法、館長林育淳都預約前來欣賞,讚嘆林智信一生對藝術的付出和堅持。 展覽以「生活.民俗.節慶」為題,展出林智信從年輕時代至今超過一甲子的創作生涯,總計高達上百件精彩版畫與陶藝作品。 最吸睛作品,莫過於全長一二四公尺、為世界上最長木刻版畫〈迎媽祖〉,展現台南迎媽祖盛況,從隊伍排列順序、各藝陣造型、人物服裝、街景層次,可說是嘔心瀝血之作。 受限場地,這也是該作品首度在台南展出,可謂空前,透過作品,感受林智信對故鄉土地的愛,也從中一窺台灣社會風俗、生活節慶和文化變遷。 林智信版畫、陶藝展覽進入倒數計時,民眾可把握最後參觀機會,至美學館第二、三展覽室,一睹林智信老師風采。林智信所創作的長達二四八公尺的西畫〈芬芳寶島〉,將接續於六月展出,請喜好藝文民眾期待。

Read More

毒蟲尿液當聖水 宮廟過爐躲查驗

警方發現施嫌舉止怪異,櫃子內擺放多瓶尿液收藏,「把尿液當聖水」。(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警方破獲四十多歲的李嫌與張姓女友透過LINE、微信等通訊軟體與買家聯繫販毒,日前持搜索票查獲二人,並在搜索一名施姓女藥腳涉嫌吸毒過程中,發現她在吸毒後把尿液裝瓶當聖水拿至宮廟祭拜求平安,沒想到神明不保護她,反而被警方逮捕,三人移送後經台中地檢署分別依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嫌提起公訴。 台中市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偵二隊專案小組是在追查一起販毒案件中,發現四十多歲的李嫌與張姓女友透過LINE、微信等通訊軟體與買家聯繫,並以「男的、女的」作為毒品代號躲避警方追緝,警方日前持搜索票於犯嫌住處當場查獲二人。 警循線追查該販毒情侶檔之買毒藥腳身分時,發現一名施姓女藥腳平日有吸食大量毒品愷他命及咖啡包之惡習,日前於台中市北屯區施嫌租屋處搜索時,當場查獲第三級毒品愷他命一包、愷他命K盤一個及毒品咖啡包等證物。 警方搜索過程,發現施嫌舉止怪異,櫃子內擺放多瓶尿液收藏,「把尿液當聖水」,經詢問後施嫌向警方表示,自己本身具有靈異體質,平日吸毒後,將自己所排放之尿液裝入寶特瓶中,並不定時將尿液帶往南投某宮廟祭拜,希望藉由求神拜佛過香爐之方式,祈求保佑自己若遭警方查獲時,尿液鑑驗「呈陰性」,所以將尿液過爐後當成「聖水」擺放在住處櫃子內收藏。警方表示,一碰毒品就毀滅一生,求神拜佛也沒用。

Read More

護航大陸賭團來台 立院科員判休職2年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立法院一名林姓科員與業者勾結,從四年前起護航中國大陸的賭博集團人士來台,一年多期間就有二百一十五名中國人違法來台,林員則獲利近二百萬元,事發後被移送懲戒。懲戒法院審理後,判他休職二年確定。 中國某網路賭博集團於民國一0四年至一0九年間,計畫引進中國人來台工作,以每件收費一萬八千元至十三萬八千元的代價,假冒進行商務履約服務、短期商務交流活動等名義,找人辦理不實名義的簽證。 賭博集團先傳送這些員工的個資供仲介報價,仲介依相關業務內容回傳報價單,業者點頭後,再協調這些員工應該分配到中國哪家公司名下,在業務文書內虛偽填他們到台灣的商務交流計畫及行程等不實事項。另製作中國的在職證明,最後連同邀請函、委託書、團體名冊、中國商務人士申請進入台灣地區保證書等文書,委由旅行社向移民署申請簽證。 若集團成員有急迫性、須提早取得入台簽證,或遲遲無法獲得簽證,仲介就會連繫在立法院工作的林員向主管機關陳情,主管機關礙於林員具立法院職員身分,多會讓申請案順利進行。 檢警接獲檢舉後破獲該不法集團,向上溯源,意外查到林員涉案,依違反兩岸條例將他起訴。刑事上,台南地院已將他判刑三年六月。立法院將全案送懲戒法院,今年三月,懲戒法院一審判他休職二年。

Read More

鳳梨纖維文創 纖女發表花開的願望

新豐潮一起用在地產業創生,農廢鳳梨葉變身美麗的織品。(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歸仁報導 鳳梨葉的纖維工藝充滿夢幻,廿六日上午「纖女鳳梨絲工坊」舉辦鳳梨纖維「花開的願望」文創發表,不只將鳳梨絲編織成美麗的帽子,更編成漂亮的錶帶,還有鳳梨手抄紙等,讓人對農廢的鳳梨葉創生大開眼界。工坊許玓維表示,期待十月舉辦一場鳳梨時尚走秀。 纖女鳳梨工坊落腳於歸仁農會倉庫園區,與南關線在地社團歸農棧、關廟青文化協會、台灣農特精品跨岸交流協會及府城景觀、昇鴻廣告、屠輸館藝術文化工作室、一朵花文化創意工作室、微笑工作室等組成「新豐潮」,將以歸仁為中心,串聯新豐區等小農、商家藝文產業有志青年,進行跨域化交流,用文化來體現農業,帶動新豐潮。 新豐潮一起用在地產業創生,農廢鳳梨葉變身美麗的織品。(記者張淑娟攝) 昨日在歸仁農會倉庫園區八號教室發表創生產業,其中最受矚目就屬鳳梨葉的纖維工藝,工藝師許玓維表示,鳳梨纖維工藝推展一波多折,卻因疫情化危機為轉機,獲文化部紓困計畫補助,得以順利推展。許玓維說,取纖不易,纖維料最多的是二號和三號土鳳梨品種,最長纖維是十三號牛奶鳳梨,可達一百三十至一百六十公分,而鳳梨纖維太年輕的易斷,要生過鳳梨的纖維比較有韌性,另金鑽鳳梨纖維適合當紙漿製紙。 許玓維也指出,這幾年鳳梨纖維取纖作業並不順利,所幸去年獲得農委會水保局「青年回鄉行動獎勵計畫 」,創下「纖女鳳梨絲工坊 」,取纖機器代替手工刮鳳梨葉,不過又因新冠疫情及極端天候,採纖及纖維工藝培訓受限制。去年底獲文化部疫情紓困補助,這才有了「花開的願望」品牌,推出鳳梨纖維錶帶、提袋、帽子等產品,並開放客制化製作。

Read More

享美食無負擔3大粽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端午佳節將屆,民眾在大口享用粽子之餘,也要小心其中暗藏的健康陷阱!營養師指出,粽子吃太多除了恐引發三高問題外,還可能會產生消化不良、急性腸胃炎、胃食道逆流或脹氣等情形。呼籲三高患者應好好注意飲食搭配,並且也分享食用粽子3大「粽」點,包含細嚼慢嚥、補充水分,以及搭配高營養價值的蔬果,才能享用美食無負擔。 營養師趙函穎表示,為了增添端午過節氣氛,普遍大眾會直接把粽子當主食,甚至可能一餐就吃好幾顆。然而市面上的傳統肉粽大多是由炒過的糯米,以及滷過的五花肉、香菇、栗子、蛋黃等組成,高油重鹹的烹調方式是造成民眾高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以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一不小心太放「粽」而食用過量,可能加重身體負擔。 對於如何在享受過節氣氛之餘又能吃粽吃得安心、無負擔,趙函穎提出3大「粽」點,分別是細嚼慢嚥、補充水分,以及搭配高營養價值的蔬果。 趙函穎說明,由於糯米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民眾須細嚼慢嚥,每一口粽子至少要咬20下,促進消化酵素分泌,進而改善消化,並且食物體積小也能減少腸胃負擔。 另,肉粽中的蛋白質、油脂與澱粉,都需要透過水分來協助代謝,因此建議粽子盡量選小顆的,且在餐後多補充水分以利代謝。 趙函穎也說,吃1顆粽子建議搭配兩份拳頭大的高營養價值的蔬菜水果,可以選擇富含膳食纖維與酵素的花椰菜、高麗菜、奇異果、木瓜等,針對腸胃比較不好的民眾,特別建議在餐前先吃1顆奇異果,再吃粽子,不僅能幫助消化,還可以幫助緩解脹氣、分解蛋白質,以及幫助新陳代謝。 她建議,早上10點與下午3點為補充酵素的最好時機,建議可以在餐前、餐後或是兩餐之間攝取。若要在午餐食用粽子,可在早上10點先吃1顆奇異果,中午再吃粽子與兩份蔬菜,下午3點補充1顆奇異果或1份木瓜。

Read More

搶救小小孩!醫籲11歲以下兒童家庭免費發快篩

精神科醫師蘇偉碩和高醫博士王文心呼籲用有效公衛手段搶救小小孩,政府應提供11歲以下兒童家庭免費快篩,每人每週3劑。(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兒童腦炎疫情嚴峻,精神科醫師蘇偉碩和高醫博士王文心26日呼籲用有效公衛手段搶救小小孩:居家宜換戴口罩,多清消,少共餐,政府應提供11歲以下兒童家庭免費快篩,每人每週3劑。 蘇偉碩和王文心表示,由於府院高層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宣傳Omicron多無症狀或輕症,一味強調死亡率極低,不提Omicron可空氣傳染,傳播力超強,在各國都造成眾多死亡總人數的悲慘的事實。 蘇偉碩和王文心指出,Omicron變異後,更容易入侵兒童上呼吸道,在2歲以下幼兒容易產生哮吼急症,導致4歲以下的兒童住院率,在Omicron流行期間遠高於Delta期間,這些慘痛教訓美國政府CDC早在今年2月中和3月中的週報就已經「洩題」給府院高層和指揮中心。 蘇偉碩和王文心提及,但府院高層和指揮中心更忽略台灣家庭型態,三代同居或往來密切者眾多,且12歲以下兒童多數尚未接種疫苗,5歲以下幼童尚未有疫苗可以接種。台灣的幼兒在某種程度下,面對比美國幼兒更大的風險。 蘇偉碩批評,府院高層和指揮中心的「輕忽輕率」和「後知後覺」,導致民眾不知居家謹慎防疫之重要,家戶內交叉感染成為主流,嚴重威脅老幼族群的健康與生命。 蘇偉碩醫師與王文心博士呼籲家有老小的朋友們,回家仍要換上新口罩戴著,儘量分別用餐,減少同桌共餐,經常洗手並清潔消毒人手容易觸摸的環境,以減少社區感染造成的家戶內感染。 蘇偉碩和王文心進一步呼籲,以醫療手段積極收治出現腦炎前驅症狀的兒童,其效果可能十分有限,以109年疫情爆發後,腸病毒腦炎兒童病例絕跡的實證來看,以居家戴口罩及勤洗手,少共餐等公衛手段防止兒童遭到病毒感染才是良策! 蘇偉碩和王文心建議,在政府已經購買2.4億劑,且5月底可以到貨1.2億劑快篩試劑的前提下,政府應免費發放給有11歲以下兒童的家庭,每人每週3劑快篩。他們強調,提早發現遭受感染的外出家人,才能阻絕病毒進入有11歲以下兒童的家庭,才能真正減少兒童腦炎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Read More

咬出愛情 劉冠廷陳庭妮新戲大撕逼

劉冠廷和陳庭妮新戲再組CP,兩人一開局就翻臉。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戲劇《愛情發生在三天後》開場一句「可以讓我思考3天嗎?」導致男女主角劉冠廷、陳庭妮開局就翻臉,兩人雖於8年後重逢,但已各有愛侶,錯綜複雜的感情比導演馮凱前作《我們不能是朋友》更虐心,成為今夏最受期待的重頭戲。 《愛情發生在三天後》由時創影業製作,時創影業、八大電視、東森電視共同出品,將於6月18日起,在八大戲劇台、Netflix、東森戲劇台首播,全劇除了網羅金鐘獎導演馮凱執導、金鐘獎編劇徐譽庭擔任編劇顧問、許芸齊擔任編劇、劉冠廷和陳庭妮再組CP並首次上演純愛情節外,其他參與主演的還包括施名帥、孟耿如、林哲熹、謝沛恩、袁艾菲、陳語安等圈內口碑演員。 錯綜複雜的感情是全劇看點之一,陳庭妮坦言,這次的女主角人設並不完美,內心要過的關很多,但慶幸能夠演出。 有趣的是,劉冠廷與陳庭妮這坎坷的情路,似乎是一路「咬」出來的,從大學時期「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時,感情就好到可以咬對方的手出氣;到重逢後在捷運站大撕逼,也是不顧眾目睽睽發狠狂咬,陳庭妮因此被劇中網友封為「鯊魚女」,劉冠廷則成了任鯊魚咬的「雞腿男」。 談到咬人情節,劉冠廷說:「她沒有真的用力咬啦!」但陳庭妮笑言,有次導演一直沒有喊卡:「我就真的咬下去,劉冠廷還作勢想要聞他的手,我超級緊張,覺得太私密了,趕快請身邊的人給我濕紙巾擦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