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印太報告關切台海 外交部高度歡迎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德國政府通過「印太指導原則之進展報告」,首度提及台灣。外交部十五日指出,對於德國政府以明確立場展現對台海和平與安全的關注,表達高度歡迎及感謝。 「印太指導原則之進展報告」,首度提及台灣,除關切台海安全,並明文反對以非和平方式改變台海現狀。該報告是德國政府此前提出「印太方針」後的執行進展報告。 報告內容除提及去年八月派遣軍艦「巴伐利亞號」赴印太地區與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多國進行軍演,及今年派遣軍機參加「疾速太平洋」演習等內容,並首度納入德國政府關切台海安全等文字。 報告強調,將與印太地區所有理念相近夥伴合作,強化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透過多元化降低依賴,及預防未來的社會經濟危機,具體展現德國落實其「印太方針」政策的決心與意志。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發表挺台聲明,外交部十五日表達誠摯歡迎及感謝,並強調將與IPAC及其他理念相近夥伴持續合作,維護台海及印太和平穩定,捍衛民主陣營的共享價值。 外交部指出,「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十二日至十四日在美國華府舉行大會,並於此前發布共同聲明,宣示未來將持續透過該聯盟在各國立法機構網絡,共同捍衛台海和平穩定及台灣經貿安全,外交部對此表示誠摯歡迎及感謝。 IPAC另將致力推動國會議員訪台,提升台灣駐外機構地位,以及協助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國際組織。 IPAC呼籲向中國傳達對台灣進行軍事侵略將付出沉重代價,並考慮以實質制裁因應軍事升級,善用遏制經濟脅迫的政府間機制,支持與台灣發展貿易及投資協定。

Read More

激化美「中」對抗 何志勇:法案勢必衝擊兩岸和平穩定

記者王超群∕專訪 針對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表決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民黨文傳會副委何志勇十五日表示,該法案重點包括主權象徵、軍事強化和國際參與,站在台灣的立場,我們既是期待又怕受傷害。 何志勇說,該法案表面上以力挺台灣、鼓勵台美關係正常化為名,實質上卻是激化美「中」對抗,美國國會如果通過該法案敏感內容,過度轉向戰略清晰,恐怕有損美國自身利益,也勢必衝擊兩岸和平和區域穩定。 何志勇表示,法案原文將台灣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提議正名「台灣駐美國代表處」、升格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為「大使級」等內容。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要修正象徵性條文,例如將我國駐美國代表處更名案改為如「國會意見」等建議性質,刪除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人事任命需國會同意的條文,想必就是避免美「中」緊張情勢繼續升溫,以及降低擦槍走火的可能;其他如安全援助、國際參與和經濟往來等實質內容,幾乎原封順利過關。 何志勇認為,該法案進行審議前,引來包括先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高度關切,甚至對於部分條文表達憂慮,因為拜登政府無意改變其現行「四不一無意」的對華政策,即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大陸體制、不尋求結盟抗「中」、不支持法理「台獨」,也無意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 何志勇說,身為台灣人當然樂見台美關係有實質上的進展,但台灣也必須有智慧來謹慎處理大國角力下被牽扯在其中所帶來的風險。台灣必須謹慎面對,勿成美國選舉用以抗「中」的籌碼。

Read More

〈學者觀點〉台灣加入美國隊 應做好美陸博弈前鋒的準備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於美東時間十四日以十七票同意、五票反對,通過《二0二二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接受本報訪問表示,台灣會更依賴以美國為首的安全保障,形勢使然,應做好可能扮演美中政經軍博弈前鋒的準備。 《台灣政策法案》內容主要在表達美國對全面提升台美關係、強化台美安全與經貿關係、台灣國際參與反制中國大陸脅迫等重大議題的支持。被喻為是自一九七九年《台灣關係法》後,全面重塑美台關係的最重要法案,對美中關係、台海情勢的影響,都引起高度關注。 該項法案還須經過美國參眾兩院的後續討論及審查程序,我總統府與外交部十五日都公開表示感謝,並將與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維持緊密溝通,期待能促成該項立法往前推進。 蒙志成表示,《台灣政策法案》出爐,代表台美已經是「未有正式建交關係」的邦交國了。台灣會更依賴以美國為首的安全保障,相對的,中國大陸會更跳腳進逼台灣。台灣已經沒有不選邊站的空間。 至於《台灣政策法案》目前版本的內容,大篇幅涉及美國對台的戰略指導與具體的軍售期程,是否與台灣自主防衛的需求相同?蒙志成認為,目前看來,兩者之間應該是接近的。 回顧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後,直到川普政府之前,美中雙方有很長的時間並非處於競爭關係,美方依《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例如不將先進戰機售台,武器軍備都設限在防衛功能為主。主要考量是美中尋求合作過程中,不希望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 但美中關係已時移勢轉,目前,美中戰略對抗的大架構下,台灣主要政治力量與多數民眾選擇站在美國這邊。美國對台的戰略指導、甚至集體區域聯防的軍事部署,與台灣自我防衛需求,現階段應該是很接近的了。 美國期待台灣積極加入圍堵中國大陸的聯盟,形勢使然,台灣則應做好可能扮演美中政經軍博奕前鋒的準備。面對台海情勢趨於緊繃,有沒有建立和平管理機制的空間?主要關鍵仍取決於美中是否建立有效的對話、調停機制,進行相關的風險管控。 同時,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一中原則、兩岸統一的目標,都已經很明確,如果缺乏共同政治基礎,也很難被大陸所接受。例如,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日前出訪大陸,目前看來,也並未建立起溝通管控風險的機制。 蒙志成認為,兩岸關係應該要有和平管理機制,但目前還看不到,客觀形勢上,主動權也並沒有掌握在台灣身上。《台灣政策法案》出爐後,當前台灣內部要強化一項關鍵認識,即在自我防衛的前提下,任何與外部聯盟的反制作為,是反「中共」非反「中國」。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多刺星球

攝影/邱逸華 文/ 邱逸華 雨中的七里香依舊馥郁,雖然那氣味更感傷沉鬱。雨洗著的綠葉顏色鮮厚飽滿。視線穿過葉隙,他發現一隻翡翠色扇角金龜緊緊涎著一簇白花不放,多麼貪溺——也不管雨下得又急又大,嚼得人皮膚刺癢。 毗鄰園圃的堤畔,隨意栽植的七里香長得那麼強壯;園裡細心培育的花卉,大半殘羸癯瘦。一樣飲八堡圳的乳汁滋養,一樣在有機的黏土上成長,何以性格與際遇殊異? 全無商量,連一點機會也不給!父親因新冠肺炎倏然離世沒多久,弟弟便迫不及待偷偷賣掉了父親名下大片的田地,頭也不回地飛到越南起豪宅、養紅土、種咖啡。還未從悲愴、震驚的情緒中復原,失去祖產與遭遇背叛的巨大打擊,讓他傷成了一隻被切成無數段的蚯蚓。 日日去醫院化療的妻,看著丈夫蒼白慘然的病容,便鼓勵他鏟掉田裡那些豔麗到令人焦心的玫瑰、鬱金香,多種些耐磨的多肉植物。偶爾她會摘下頭巾,和帶細刺的仙人掌合照。他當然明白她的溫暖與自嘲的幽默,於是對妻說:「我更希望妳成為多肉,白白胖胖才好!」這樣的回應換得她的淺淺一笑。 反正疫情這兩年,花店的鮮花進貨量大減,失去父親的花田,意味著他們不必再為養花養地養人的巨大開銷煩惱,也還留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園圃和一座老宅足以安身立命。他們商量好了,週間他如常地培土養植,而她除了例行的化療,還能認真經營他們的網路商店——「多刺星球」。每個假日,他們一起在花園廣場市集,行銷他們的店鋪,販賣他們悉心栽種的多肉植物與耐陰盆景,生活倒也能靜好安穩。 一個急雨的午後,他接到一通國際刑警的來電:「您的弟弟在越南因投資糾紛而遇害……」這次,除了能將弟弟的骨灰帶回這片沖積平原長住外,也沒什麼能再為他收拾的了。 不知道弟弟是否還記得七里香的芬芳?即使花瓣潮濕,那香氣還是能從他們的童年飄散到眼前的墳塋。雷聲中,他聽見黏土裡的蚯蚓匍匐躬身,持續靜默而有力的翻土,如一個證法的比丘,為他們多刺的星球養一方沃土。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愛

攝影/王俊智 詩/曾湘綾 請把風揉成一只船 將每天暮色 標記成記憶的味道 將生活燙成一件櫬衫 讓鈕釦一步步貼近 等待被時光鎔鑄 宛如雙手緊握 彼此的身體,愈藏愈深 或者鑲上明亮 漸次暗黑的臉 從內心 生出一顆太陽 這麼難 又這麼簡單

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籍

■周盈君 前些日子經過常去的賣場,櫥窗已布置成書櫃,染白的松木層板鑲嵌在裝潢的壁上,溫潤流盪彷彿書香已然撲鼻,而其上擺滿紅橘不等的書背,有若初秋的淡彩。 那是日系的一家書店,兩年多前這裡曾揮別國內某連鎖書局,我當時對此不捨,它給我的回憶是揀一本書坐在星巴克的沙發上耽讀,然而此刻新面孔誕生,對我而言是福音。 於是早已揣想獨居的日子若清閒上身,終至蒼白的無趣,我便踱步至此挖寶。我已打定成為會員,好將來買書方便。 然而我也不買書很久了。   三級警戒時耽憂圖書館的書籍沾染病毒,於是大量購書,如今幾本那時候喜歡的,現在則被我打落冷宮,前幾頁的熱度剩下書籍的三分之二時我冷然以對。 之前為著妹妹一句先買先享受,遂也常購入新書,加上探奇心作祟、購買魂上身,所以租屋的書櫃擁擠。而妹妹高中時也好購書,家中有朱天心全集,彷若追星族,那真是文青的美好時代。 書何其多,人的時間劃分給工作休息與運動,剩餘的何其少,皓首窮經難免吃力,面對翰海圖籍總有知也無涯之嘆。 何況經典處處,而我尚未翻讀。近日返鄉看見書櫃中台灣小說選讀,總共四大冊,是學生時代老師的推薦書,我愧赧那時的自己虛耗光陰,未能覺察鄉土作家文筆之美好,宋澤萊、保真的小說寫來暢達可讀,針砭農村困境、寫現代人生活的困境。我閱讀淺薄也有偏食症,但返家歷見這些未能細讀的作品,更覺現在不是買書的時候,而有些多年前讀過的,再翻閱時竟有相見不相識之感,甚且質疑那時的自己究竟吸吮了什麼,一本講述環境保育的《複眼人》,為什麼我現在才讀懂,並彷若相知的電然,那電光貫穿我的思緒,根植了茹素的心念,以及解釋了我進入山林的恐畏—靜定的地基不穩固,入山缺少信心,畏懼的充斥,畏懼指出人脆弱的所在,那是不會欺誑的。 然而心中矛盾的是,我感激過去那個買書豪邁的自己。   雖然二十年來準備考試、離家,書被我荒廢,書被我遺落在生活的邊界,但庋藏之初,如今翻讀,竟然湧現欣喜,那是找到淵博友的歡欣。 而書櫃的書我不再展閱時,則喜歡賣到二手書店。我曾想售出時可否在封面內頁寫上幾句共勉的字樣,偷偷寫,細無聲,不讓店家察覺,以免她們說不收。我這麼想像,是想祝福下一位擁有者,雖然我得承認並非每本書都給我相同的熱量,有些,我始終走不進作者的世界,我常是闖入、偶爾悠閒緩步兩三次,我利用不同的時段,早晨或落日,假想總有一天,舒適的光影會引領我晃蕩入文字的莊園,可若還是不得堂奧,我便只好放棄。也許真無緣,也許現在我的年齡尚且與之無緣。那麼就把它獻給有緣者。 後來這樣反覆度量,便覺察注定成為某些作家的鐵粉,每當他的思想化為文字的山海,你都想細細攀岩、緩緩溯溪,藉之體察未經歷的人生。 不過這猶如發現祕密花園,可遇不可求,因此,書店與圖書館的意義在於所有的陳列都是一道神祕輝煌的綠光與未知的洞口,試圖探境才能發現美好。 至於那些我無法「征服」的,我深信有讀者會取代我。雖然早先,我對於自己無法耽溺而失意,質疑己身的閱讀能力與耐性,比方學生時期一文句一翻譯地追踵荀子的邏輯,刻苦閱讀的那份毅力到哪去了呢?我常疑惑難道年輕的自己可以,而中年的我無法炮製? 後來想想也許我可以給上一千個理由為自己找台階,但能否學習陶潛不求甚解,純然就只是喜歡文字的沉香。而倘若真的無法與作者交遊,就讓我如張讓所說:「珍.奧斯汀的小說我向來不太熱中 ,喜歡而且看完的只有《說服》(Persuasion)」她不是珍.奧斯汀的迷,而我也可以不是某些暢銷書的迷。 況且所謂必讀的經典都是別人的經典,容許我可以自在地找到同好,浸淫其中,抄寫、開外掛都不要,直接在書籍上用鉛筆隨心畫符,然後覺得內頁被我寫畫得朱墨橫陳而備感愧疚時,就悍然地說:誰要你被我買到呢。 但是我總認為,作者最開心的,是我讀懂他,被他感染且同化,他在夜裡敲擊鍵盤的聲響,在多年後,在不同的地域中,喚醒一顆睡寐的榛果,甚至,這榛果的感動與悲傷喑咽恐怕就來自於相見恨晚或作者英年早逝。   書買與不買到底我無從定論,而藏書之所可以在遠方,成為汲取知識的康莊勝景,也能近在街道巷衢,使我欲求一瓢以舒心時便前去啜飲,於是鄉鎮也能打造成當年重慶南路的光景,圖書館二手書店都能是台中市中央書局,因此有些朋友感嘆生我養我的故鄉是知識荒漠時,我竊竊否定,至少學生時代我便常窩進書櫃的窄道,將米白方形的磁磚視作臥席,老闆不趕我,而我的臉皮也夠厚地專讀免費的書,想來那樣溫暖的青春歲月,不都是大人們的包容於是雕琢成今日如同書蟲的我。嗜書者處處都有,未必都在繁華都城。 只是前幾年到書店閒晃摸書、瀏覽作家歷來盛績,書籍幾乎上了塑膠封膜,只有幾本還慷慨地歡迎人們展閱,而每當有人在暈黃燈光席地而坐,摩娑紙頁、品讀文字時,我總感懷是復刻的重現而有莫名的感動。 儘管萬物齊漲,書降價,但沒有書籍,性靈枯竭,如同沒有魂魄的人,喪屍級的,說真的,非吾所謂的存在方式。

Read More

〈中華副刊〉虹橋裡的美麗夕陽

攝影/洪金鳳 文/ 洪金鳳 趁著天氣稍涼,陽光熱氣減少,我和家人安排假期返回故鄉澎湖探訪,在三天兩夜的旅程中,看看澎湖的季節美景與天然景致,沒有俗事擾亂,我們得以清心自在的心情遊覽,感覺很美好。 澎湖的每個季節,都有屬於它不同的季節之美,每一天的不同時段,也會展現它的獨特風格,早中晚的不同地方,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美麗。 那天,我和老公在馬公市觀音亭堤岸邊上走走,感受輕微海風的吹拂,抬頭忽見遠處的虹橋,夕陽正出沒其間,準備由海西下。 我趕忙拿起相機,拍下「虹橋真美麗,夕陽無限好」的珍貴畫面。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天裡的第一個夢

■潘玉毅 秋風吹起的時候,天也漸漸轉涼了。天涼時,人需要一些溫熱的東西來溫暖自己,比如奶茶,比如美夢。忘記了是從哪年開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了一個熱門的梗,而當別人紛紛「曬」著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的時候,我做了秋天裡的第一個夢。 顯然,在做那個夢之前,我不曾意識到自己會做夢,否則也許會提前做些準備,好在夢裡表現得從容一些,更確切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 像往常一樣,臨睡前,我斜靠在床頭看了會兒書,忽然就打起了盹,然後夢就這樣跑入來了。我夢見自己回到了大學校園。在夢裡,時間和人物都是錯亂的,闊別已久的小學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全都在一個地方瞧見了,卻沒有絲毫的違和感。 在夢裡,我沿著曾經走過的路在校園的角角落落溜達了一圈,沒有也不願意去打擾別人,正如現實裡的那樣,不過在將出校門的時候,還是碰到了一個同學。他貌似要去上課,而我也要趕回來的火車,彼此間只是匆匆說了三兩句話,沒有深談。然而,就是這三兩句話,讓我的夢多了好些色彩,心情似乎變得好了許多。臨別前,我們互相道了一句:「回頭再見。」醒來之後,我忽然想寫點東西,關於一段時光,關於一些人,關於一場夢。 隨著年歲的漸長,人的牽絆越來越多,相聚也變得越來越難了。比如我們這些大學時的同學,雖然平日里一直嚷著要聚上一聚,但是受限於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總是未得見面。甚至不要說見面,連打電話、聊微信都變得越來越少了。不過回過頭來想想,這也在情理之中。畢業後,大家分居天南地北,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圈子,也有各自的壓力,工作,生活,家庭,事業,人生難得有十全十美的,總得為一些東西放棄另一些東西。 不管如何,只要我們心裡記掛著彼此便好。正如我隨夢而來,發現大家全都安好,見與不見,便也不再重要了。安好便好,雖然只是夢裡。當然,如若可以,願現實裡也是如此。

Read More

台中健身房意外 女頭頸出血命危

四十六歲陳姓女子昨日下午在烏日光日路一家健身俱樂部健身房健身運動時發生意外,頭部、頸椎都出現血跡,後腦也出現約一公分的撕裂傷無生命跡象。(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四十六歲陳姓女子十五日下午在台中市烏日光日路一家健身俱樂部健身房健身運動時,在操作「機械式臥推槓鈴」時卻突然倒地,頭部、頸椎都出現血跡,後腦也出現約一公分的撕裂傷,台中市消防局獲報派人到場時,陳女已經沒有呼吸心跳,意識不清,立刻進行CPR急救並送醫,警方已圍起封鎖線調查釐清。

Read More

拚升格醫學中心 嘉基億級智慧手術大樓23日啟用

嘉基醫院智慧手術大樓打造上億元的複合式手術房,手術檯上千萬元。(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斥資12億打造全棟智慧手術大樓,有第四代達文西手術系統、上億元造價的複合式手術房配備千萬超跑級的手術檯,副院長陳明晃表示,嘉基為了提供雲嘉南地區民眾更優質醫護品質,正積極爭取升格為醫學中心。 「立足山海之間、邁向醫學中心!」嘉基副院長陳明晃說,工期雖延半年,希望提供不輸六都的醫療水平,是醫療里程碑;23日將辦啟用感恩禮拜,副總統賴清德預定出席。 嘉基營建工程室主任林宗茂說,「複合式手術室」能手術時同步做斷層掃描等,節省搶救時間、「有負壓前室的正壓手術室」經認證排氣不會回流,另全台首間的「輻射式空調手術房」、第4代系統的「達文西手術房」。 造價上億元的複合式手術室,配備一座上千萬元、可調控高度及方向的手術檯,燈具可依醫護需要調控為藍、紫、紅、粉、綠等多色光線。 也有1間是優良級認證的防疫手術室,符合全國標準的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有在負壓前室與正壓手術室設有獨立的全換氣功能、負壓功能-8%、不混氣,避免空氣感染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