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春天裡

■費城 三月,走在春深處。有故人從家鄉傳來音訊,說那少年時故園的桃林,此間花事正濃。他邀我還鄉賞桃花盛景。我滿懷欣喜,透過紙窗,驀然張望,打撈記憶裡漫天的花絮,心中感念萬千。頃刻間,我深知,在那透明的春光裡,對於故鄉所有的牽掛與思念,盡皆纏繞成心頭永不消弭的渴望和念想。 時光如流水溯遠。而我,依然眷戀那片生養的故土,如同熱愛著春天的草木和花朵。曾經,我赤足走在故鄉溫軟的沙土上,那些溫暖而厚實的感覺,始終是記憶裡清新的片段。總以為,能一直棲居在故鄉的土地上,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不必有懷鄉的哀愁,亦不會有思念的苦痛。回眸,是熟悉的風景;傾聽,是近切的鄉音,永遠不會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淒惻與彷徨。 走在回鄉的山道上,很容易看到一塊塊吐露新綠的田野。陽光在晨露中閃亮,穿過樹木的枯枝和落葉,隱隱透露出些微輕寒。而群山始終靜謐無言,透明的春光裡,贈我以故鄉溫暖的眷念和甜美的回憶,祈願在所有已知或未知的歲月裡,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清新氣息和美妙驚喜。 春天裡,我喜歡獨自到窗前站站,看和煦的陽光在天地間自由鋪展,聽屋簷下春燕銜泥築巢清唱,倏入尋常百姓家。而臨窗的一抹桃紅,被清風描摹成季節柔美的曲線,在柔和的晨光中繽紛零落,隨一袖清風、一泓泉水流向我,于春風春雨春雷中,爛漫成一樹繁華爛漫的相思。待到春風化雨,複又濡濕了腳下鬆軟的泥土,滋長出新葉和花朵。 我時常想:這片生養的土地,這塊印下我成長足跡的一方沃土,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饋呢?我,不過茫茫人世裡,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塵,此生也許只能以平淡來勾勒。而轉念一想,所謂平淡,不也是生命裡最真實的章節?那麼,在平淡裡傾盡所有種下一粒春天的種子,讓它在春風春雨的滋養下吐納新綠,於平凡中孕育出生命的奇跡,不也是一種極致的美麗嗎? 在春天,請種下一粒種子,或許它只是一滴汗珠,或許它只是一個尚未實現的願望。又或許,它只是你平凡人生裡,某個執著的堅守。當春風吹綠了山川、大地、原野,你看那些破土而出的,不正是一個個簇新的希望嗎?那些嬌豔的花朵、那些斑斕的夢想,也在靜默中嫣然綻放。 唯生平所願,所有與春天有關的心事,無需言語、亦無需書寫,只希冀春風化雨,滋長出新葉與花朵,萌動成四季的希望和夢想。 心之所念,便有了相思,從此不再彷徨;執一盞孤燈相望,便能照亮遠方家門的木紋;截取一段記憶,便能鎖住人生成長的片段。待到山花爛漫時,踏青的人們衣袂蹁躚……所有與春天有關的事物,都如故園春色、人面桃花。

Read More

〈中華副刊〉之外 第三隻眼

文/林佳樺 圖/袁圈 在時間的流裡 嫁入夫家後面對婆婆,相機有時是她的眼。 她的婆婆常將職場官威帶至家中,沉臉地說著己是人非。那個場合,她試著抹掉自己眼神中的不馴,不與人正視,謙恭,寡言,微笑是她的語言。 廚藝極好的婆婆常親自教導祖傳菜餚,說料理是思鄉思人的源頭,必定要有傳人。她擔心忘記,用手機拍下每道做菜步驟。婆婆示範料理的過程聲音略揚,她不著痕跡地調整相機鏡頭遠近,拍攝眼前的人物料理動作、菜色,也藉由鏡頭,觀察婆婆的表情。 「怎麼隔著相機看?直接看,觀察得才細啊。」事後丈夫提出心中疑問。 「直接看,有時看不清。」猶記新婚不久,她邀請公婆到自家聚會,丈夫正在廚房幫忙,婆婆連說好、好,揚起熱情笑容。她怯怯地回以微笑,婆婆下一句話忽然在她耳畔回盪嗡鳴:「好媳婦是不會讓先生進廚房的。」 她才恍然,表面的笑不是真心的讚許。之後,每天都得回婆家的她將面對公婆的壓力發洩在丈夫身上。漸漸地,她經常在廚房中以鏡頭拍下遠處、近景中令自己畏懼的人,然後拉至手機螢幕上放大細看——婆婆眼神緊盯自己,有什麼意思嗎?挑眉、扯動嘴角,方才自己說話不得體嗎?拍攝這種人像照,對於當初喜歡攝影的她而言,已失去對線條、比例、景深與光影的講究了。 丈夫覺得她本末倒置,看著手機相片,忖度影中人的表情及內在,不如找當事人問清楚,才能消弭彼此嫌隙。 她則認為,沒有聲音的照片比起問話相對安全。有次婆家大家族聚會,她幫忙攝影,二十多位長輩誇讚她賢慧,婆婆說:「我這媳婦真好命,不用做家事,天天有人伺候。」她轉向說話的那張口,兩側刀刻的法令紋凸顯了高聳的顴骨,似笑未笑的眼神分辨不出方才話語是不滿或是戲謔。她真希望婆媳互動只存在相片而非現實中,無聲,且可以刪除。 有年端午家族聚會結束,她待在婆家,等待去取車的丈夫前來接送,婆婆邀約隔天至家中學習祖傳科理,她委婉拒絕,婆婆笑笑地說,來家裡要三催四請,婆家永遠不是自家。 有那麼幾秒,她常在螢幕上觀察的那張臉在眼前不斷放大,精細地連毛孔、嘴角銀白細毛、眼角多層皺摺裡的黑斑、鬆垮皮膚都清晰地可見。 她也回以淺淺的笑,心中浮現一個想法:人在驚嚇時,腦中原來不是空白,她竟分神地比對眼前人與照片上膚色的細微差別,此刻婆婆的直白話語充滿撞擊力道,不必費心猜測話語深意。她常對著手機上婆婆的五官,模擬如何回應對方的變化球,完全沒料到真實的觸身球竟然痛感不小。 她盯著眼前的怒眉圓眼,心想,原來螢幕上相片的放大,可以造成拉近彼此距離的幻覺。現實裡,有些關係比宇宙銀河還遙遠。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簪花紀事 春歸合早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將一片一片花瓣排列,依序如同日曆紙,變成豐盛華美的朵朵歲月,然後,一頁一頁一半一半撕下來,光陰是流走還是歸來。春遲遲,在雪林的終端,一樁樁枯木挺直身軀,整冬季未耗費殆盡的樹液在年輪之心一仍泊泊,似乎預知來春細嫩的招喚,從冰冷的腳底逐漸升溫,逐漸竄流肚腹、心臟和腦門,就只為啟動雙眼和心跳。活過來了。 我們在後院子收拾一地殘菊之瓣,褪了色的嬌黃,被冬雨洗盡鉛華的粉紅,被未識時務的冬陽曝曬成慘紫的殘絲,這些些那些些都不能焗出一壺淡茶。並也不裝進回收袋丟進垃圾桶,直接鋪在樹幹下或花根上,化作春泥,盼你護花。 特意挑的圓錐狀透明容器上沒有江戶切子花紋,沒有,更沒有用細緻線條切割出傳統的「菊繫紋」或「八角籠目紋」,指一個全然玻璃的原始樣貌,原始樣貌該是一個天真的飽滿或是一個九經歷練的木然?表情是雙眼和心跳的複式讀音,雙眼和心跳不是早已醒過來了嗎? 開眼的春霧,緩緩嶄露屋後小山崙密徑的春草,這草葉,也或許是去年耐冬的生命,不必等晨露滋潤,自顧自地潤濕霜唇,每葉每葉等待你問候的輕拂,雙唇裡隱隱約約綻出雪絨花,小小的幼秀、純潔的險露聖潔的白,讓人不禁輕哼「你看起來很高興遇見我(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在每個早上、深夜情深的問候我,可惜你太纏人,草本的肉身攀縛慾望的軟骨,在每個魚肚白的曦光裡、在每個冷雨淅淅瀝瀝的枕上。不如他今早跑到老遠買回來一大把的大白花,硬桿的草本。問他花名,她東扯西扯說他問了花店老闆,說是文字菊。明知他唬弄瞎說,也算了:誰算得準立冬和立春的界限黃曆上的二十四節氣白紙黑字的胡言,要不,你幫我算算他何時又消失像去年最後一陣冬風。就把他插在那個毫無表情的圓錐型玻璃花器裡。 一年又冬,一年幼春。 接下來該收拾收拾桃枝上準備飄落的花瓣了:那麼細碎的愛語。

Read More

〈中華副刊〉真好,走著走著就到家了

■劉洪貞 趁著漫長的假日,難得有陽光普照的日子去爬山。山路曲折中經過幾處樸拙的傳統建築,讓我眼睛大亮歡欣不已。不管是屋前的小橋流水,或是隨著季節更迭,所閃耀著繽紛的花草,都讓人讚美和驚艷。 那天清晨因起得早,多出很多時間,所以我一改往常,不走大馬路,改走山中羊腸小徑。在彎彎曲曲,時而上坡,時而下坡的小彎路中,忽然看到不遠處有條小河,小河的對岸,有走動的人影。 由於,我從未走過那邊,很想走走看。於是懷著好奇之心,想一探彎路裡的秘境。我繞了好大一圈,才找到彎路的入口。我順坡而上。右邊是窄窄深深的小河,河水很淺且清澈,陣陣小魚優游其中。左邊種著不同的蔬果。翠綠的瓜棚下,吊滿了長長短短,綠絨絨的絲瓜。菜畦上有紅菜、地瓜葉、火龍果還有高高低低的木瓜樹。不遠處還有一戶人家,那是老舊的傳統建築紅磚綠瓦,農舍兼住家。屋邊的竹籬攀附著綠藤密葉,葉子底下掛滿了圓圓的百香果。 屋前禾埕擺滿了農具,矮凳、剛從園裡摘回的茄子、秋葵還有一堆空心菜、以及剛挖好還沾滿泥土的綠竹筍。我邊走邊驚訝,我南部美濃老家的景象,怎麼會出現在台北的我眼前呢? 更驚奇的是,龍眼樹下的老夫妻,正在拗龍眼,放入竹籃裡,要去趕早市呢!當他們把兩串飽滿,還滴著露珠的龍眼送我時,還說:來者是客不用客氣。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以及這些充滿人情味的動作,也是我務農的父母,經常說經常做的。他們總覺得,人與人的相遇是緣分,能分送一些自己的種作是分享,那沒甚麼呀! 真沒想到一時的好奇,會讓我意外走進,既熟悉又陌生的種田農家,讓我勾起了對家鄉和父母的無限思念。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

詩╲圖 紅紅 在陽光下 我們集體治療 於冬日將盡的午後 好暗好暗 在你明亮的面前 像一隻夜行動物的瞳 好扁好扁 耳朵卻彷彿聽見 緩慢的自轉 經過你 琴弦輕輕划過的目光 (啊!是動物狂歡節裡的天鵝) 在陽光下 隱密接受一名有牌的怪博士 治療詩質疏鬆症 ( 用閃電,和他各種未完成的實驗) 日照剛剛好 讓遮瑕膏蓋住 兩天前長在額頭上 那顆痘疤 他們說,凡是仍發炎的 愛情,都還青春 好輕好輕 多想是一縷煙每當我 感到重的時候 腳步沿著尾巴 後退,往逃生出口方向 拐進一個彎,推門 被一陣熱風 吹 他們說,凡是還能飛起來的 心,都還青春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看顯微鏡會暈眩 水平半規管耳石沉積症

患者低頭看顯微鏡時,水平半規管向前傾斜,易位的耳石開始向前滑動,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引發眩暈及眼震。(醫師陳建志提供) 25歲林小姐大學畢業後,任職於某高科技檢驗公司,由於必須天天長時間低頭盯顯微鏡,近半年來,如果超過20分鐘以上,眼前影像會先開始扭曲,接著趕到感到暈眩,嚴重時會惡心,原本以為眼睛疲勞眼壓過高所致,便抬起頭來休息半小時,再繼續工作,依然會發作;又懷疑是隱形眼鏡所致,改換成一般眼鏡;接著又以為顯微鏡鏡片老舊所致,也更換成新的機台;最後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服用抗憂鬱劑,但病症依舊。公司警告她,若無法治癒疾病,建議她離職,以免誤判檢驗結果損害公司。 病人來到診間,請她平躺頭向左轉,就見到眼球快速地向左轉動;若頭向右轉,眼球便向右跳動,只是幅度較小,原來是罹患了「水平半規管耳石沉積症」。在正常狀態下,耳石位於內耳橢圓囊內,若因外力、發炎或缺血而脫落,再因人體向前行進的慣性作用,進入同一平面的水平半規管內。當患者改變頭部姿勢,例如低頭盯顯微鏡或閱讀時,水平半規管向前傾斜,易位的耳石開始向前滑動,帶動內淋巴液,推動半規管根部壺腹內的頂帽,彎折立體毛細胞,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引起眩暈及眼震。 臨床上,「耳石症」是造成姿態性暈眩或其它不適症狀 (複視或視幻覺) 最常見的病因,大多是管耳石沉積症,少數為頂帽耳石黏著症或管耳石栓塞症。治療策略都是耳石復位術,但方法略有不同,主要是設法轉動患者頭部,並調整身體姿勢,觀察眼球轉動方向,把易位的耳石逐一轉回橢圓囊,大多數只需治療一次即可痊癒,少數需要多次治療才會成功。 個案林小姐在經過治療後,病症已經消失,順利返回工作崗位。須注意的是,上半規管裂或水平半規管瘺管,也會有姿態性暈眩或視幻覺,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只會加重病症,甚至誘發偏頭痛,宜先正確就醫,診斷後進行治療。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Read More

疫情穩定 口罩全面解禁待觀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4日公布,國內新增9860例本土病例及22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連續6天跌破萬例,較上週同期下降8.8%,惟新增28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國內口罩令全面解禁,要再觀察。 目前口罩令進入第二階段鬆綁後,目前僅要求大眾運輸與醫療院所、長照機構需配戴口罩,羅一鈞表示,日本目前雖然沒有強制要戴口罩,但也是針對醫療機構、高齡設施、擁擠大眾運輸建議要戴口罩。 因此,對於口罩令全面解禁的最後一程,羅一鈞表示,俟觀察3月20日輕症免隔離等新制上路後效應,再評估清明連假人流互動的影響,預期4月中再進一步檢討。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防疫逐漸穩健開放,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BF.7、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自即日起至4月30日止,請「未曾接種任何一劑」、「尚未完成基礎劑」及「6歲以上於今年1月1日起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的對象響應接種,提升預防保護力,安心恢復正常生活。

Read More

南市婦幼隊35歲警自戕亡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南市警婦幼隊一名陳姓員警十四日上午於駐地槍械室內舉槍自戕,駐地員警聽聞槍響立即前往查看,發現陳員已倒臥血泊,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發現陳右太陽穴中彈,緊急送往永康奇美醫院搶救,同日宣告不治。詳細自戕原因仍待調查釐清,婦幼隊警方也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善後。 陳員為警專廿六期畢業,已婚育有一子,前負責承辦性騷防治業務,負責相關跟蹤騷擾防制法教育訓練、諮詢及案件管制等。婦幼隊警方業務多屬於內勤,惟執行偵查任務才會配槍,十四日上午七時卅分許,警方於婦幼隊槍械室驚聞槍響前往查看,發現陳員頭部中彈已倒臥血泊。 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現場發現陳員右太陽穴中彈,呈瀕死呼吸有輕微痙攣,隨即將陳緊急送往永康奇美搶救,然而陳員頭部中彈傷勢嚴重,同日上午九時廿五分宣告不治。南警婦幼隊表示,陳員平時服勤正常表現良好,十四日上午上班服勤領槍時驚傳憾事,全體同仁面對此事都相當不捨與訝異,後續也將聯繫家屬並積極調查,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善後。 (珍愛生命,請撥一九九五)

Read More

做工的人天心講台語 嘆比結婚難

《做工的人 電影版》舉辦試片會,導演鄭芬芬率領主演李銘順、曾珮瑜、柯叔元、方宥心以及特別演出的天心合體亮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做工的人 電影版》14日舉辦試片會,導演鄭芬芬率領主演李銘順、曾珮瑜、柯叔元、方宥心以及特別演出的天心合體亮相。天心苦喊演出最難的是講台語,還有場追逐戲,讓她一路鬼打牆。 《做工的人 電影版》故事回到影集版的11年前,這群噗嚨共在各個角落揮汗上工,劇情藉著阿祈、美鳳、小傑一家三口細緻呈現工人與家人間的矛盾與衝突。 天心笑說,這次在《做工的人 電影版》獻出人生最難的演出,難得挑戰用台語表演。平時台語只會講「麥岔」、「賀啦」等單字的她,拍攝前接受台語老師的特訓,笑稱第一堂課就心生「要不要乾脆辭演?不要害了劇組!」的念頭,認真的她直接錄下老師的示範發音,整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用「強迫記憶法」逼自己一直聽老師的發音,她苦笑:「台語真的是人生最難,比結婚還難!」 李銘順也說完全能感同身受,畢竟也是台語苦主的他這次被嚴格檢視音調,時常講到全身發汗。還自認比影集還胖,當時胖到超過100公斤,「這是我人生拍的電影當中,最胖的就是這部戲!」 除了講台語之苦,天心在電影中有場在宮廟的追逐戲,她笑說:「宮廟是回字型的,我怎麼跑都跑不出去,一直鬼打牆,我心想:冥冥之中神明把我鎖住了!」其他角色在片中被規定不能跑步,導演鄭芬芬解釋:「小時候長輩都會說『在廟裡不能跑』啊!可能是現在大家比較少去廟裡,或是長輩比較少提到這件事。」

Read More

血便肛門痛 上班族罹內外痔

醫師江梓維說,痔瘡發生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息息相關。(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40歲上班族阿堯發現自己血便、肛門腫痛,經醫師進行肛門鏡檢查,發現阿堯的肛門齒狀線上下組織增生,評估為第3級混合痔(內痔合併外痔)患者,為求審慎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個案並非其它大腸直腸病灶造成流血後,經施予痔瘡切除手術,術後隔天即出院,後續經回診追蹤傷口恢復良好,排便沒有再出現流血情形。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梓維表示,痔瘡是人體在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正常情況下組織富有彈性,具有幫助預防肛門失禁的功能,但因肛門承受日積月累壓力,造成血管結締組織增生,或因年齡老化組織變鬆弛,就可能在肛門增生或脫垂,痔瘡在肛門口齒狀線內就是內痔,在齒狀線外為外痔,也可能形成內外痣。 痔瘡原因主要與「肛門直腸靜脈回流」有關,因此久站、久坐的上班族、手遊族、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長期便祕、體重超標者或老年人,都是痔瘡好發族群,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罹患,且男女比例相當,因為痔瘡發生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息息相關。 江醫師說到,輕微痔瘡的民眾,可採溫水坐浴舒緩不適,或以淋浴方式沖洗肛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也可促進排便,同時搭配清淡飲食及藥膏治療避免痔瘡惡化;內痔及較大顆的外痔易使病患感到腫痛或產生併發症,醫師較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 醫師提醒,上班族久坐久站,容易影響直腸靜脈回流,建議上班時可以起身更換姿勢,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此外,攝取高纖食物搭配足夠水分,減輕排便用力機會,避免引發痔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