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殘留容許量修正 違者最重罰2億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生福利部15日發布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及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本次修正,明確將乾燥鷹嘴豆列屬乾豆類、新鮮鷹嘴豆列屬豆菜類,並增修訂環克座等11種農藥於禽、畜產品之殘留容許量,違反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之業者,最重可處2億元罰款。 衛福部指出,該兩項修正案刪除7種農藥14項殘留容許量,增修訂Benzovindiflupyr等10種農藥52項殘留容許量,增列液化澱粉芽孢桿菌CL3、肉桂醛、氯酸鈉為得免訂容許量之農藥。 衛福部指出,農藥殘留容許量之修正,經審核農藥之毒性資料、農作物殘留量消退試驗資料、核准登記使用方法等科學性資料,參酌國際間標準,評估國人對各類農作物取食總量之累積風險,並會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專家委員審核通過,期在保護國內消費者飲食安全之前提下,讓農藥之使用及管理更加合理化。 本次修正,也明確將乾燥鷹嘴豆列屬乾豆類、新鮮鷹嘴豆列屬豆菜類,並增修訂環克座等11種農藥於禽、畜產品之殘留容許量。 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將對市售農產品之農藥殘留持續監測,如發現有違反容許量標準之規定者,依法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款。

Read More

〈中華副刊〉勝利新村,誰種下的星芒正閃爍

──故事緣起台灣第一座機場「屏東飛行場」 ■蔡履惠 光陰裡的花開花落無不美好 各有風華,即使 是同株生卻變異了的花兒 蘑菇般的日式小屋,是為飛官冒出的春筍 屋裡的日常點滴,點滴 流成生命裡的河,長長長長 潺潺、嘎嘎,有時伴著風聲蕭蕭地向前跑 各種故事像彈跳、蹦出的魚蝦,繽紛了河道 之後,他們建造的宿舍群不隨過氣政權離開 依然守候著飛官作別雲彩 與妻兒共享眷村家常菜 家的味道趁機窩進海馬迴裡,恒溫著自己 時代的大掌拍響創新,落槌改革 為它易名,不為風水不為運 卻製造了屋裡人遷徙的命 庭院裡的矮牆始終不願長高 據說那是最佳懷舊的高度 也許樑柱還被幾個殘破的呼吸死抱不放 地面的縫隙裡藏了幾根念舊的毛髮 無聲目送 鋪蓋、鍋碗瓢盆的腳步,遠去 陌生的步履聲走進了屋裡的心臟 心跳聲中,它們的前世脈絡是品味的誘因 昔日的家常音符跑音 換上新弦文化與休閒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 從古早吹過來的風會來導覽全村 如果讓我來說,我只告訴你 當時我的書桌就在這角落 院子裡這棵樹是父親當年種下的…… 註:末節的「我」引述自作家張曉風為勝利新村錄製的視頻裡的口述。

Read More

語言基因FOXP2解密 改善小鼠發聲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FOXP2基因」被稱為說話語言基因,突變會導致難以發出正常說話聲音產生語言障礙。陽明交大研究15日發布該發現,揭露了這個基因是如何影響我們說話的能力,此研究成果也被麻省理工學院與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引用報導。 陽明交大表示,FOXP2這個基因在1990年代引起注意,起因是英國一個KE家族3代都有嚴重說話困難(包含發生、語言文法使用等),顯示這是一種遺傳性缺陷。 有這種缺陷的兒童往往比其他兒童更晚開始說話,所說的話也更難理解。儘管現在臨床上已證實FOXP2基因與說話功能密不可分,但仍然不清楚這個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說話能力。 陽明交大在FOXP2基因突變小鼠模式的研究中,發現FOXP2異常會讓神經細胞樹突生長所需的生長因子無法順利遞送,以至於神經細胞樹突無法正常的延展出去接收神經訊息,導致大腦基底核神經迴路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影響小鼠發出高頻聲音能力,這些高頻聲音正是用來與其他小鼠溝通交流的。 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生長因子沒有辦法順利遞送的原因在於,異常的FOXP2基因讓細胞的動力蛋白分子複合體受損,進而導致生長因子無法運送到神經元所需的位置。令人振奮的是,一旦重新調整這個動力蛋白分子的表現,就能改善神經元樹突的生長狀況,讓小鼠的發聲功能獲得改善。 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則以貨運卡車來比喻動力蛋白分子。他說,動力蛋白分子複合體是細胞內的一種分子馬達,就像一支貨車車隊在細胞中運送各種分子,一旦卡車故障自然就喪失的運送功能,而FOXP2基因突變就是導致貨運卡車故障的原因。 陽明交大說,這項研究闡明了為何FOXP2基因突變會影響說話能力的可能機制,以及該基因是調控神經細胞中動力蛋白恆定表現量的重要關聯基因。 另,劉福清研究團隊在2016年也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發表論文,發現這個基因與自閉症患者的語言說話發展遲緩有關。兩項關於FOXP2語言基因的研究,深入解析了發聲溝通功能的神經關鍵機制。 劉福清表示,人類FOXP2與小鼠FOXP2基因只差3個不同的胺基酸,微小的差異讓人類有了說話的能力,過去不知道FOXP2基因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現在的研究發現調整動力蛋白分子就能獲得神經元樹突生長與神經功能改善,將是未來研發治療方式的重要標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文訊》40年的傳奇

■張堂錡 《文訊》是一份雜誌,但又不只是一份雜誌。它是文學的傳燈者,文化的引領者,藝術的推動者,文壇的守護者,更是台灣輝煌時代的見證者與記錄者。都說林海音家的客廳是半個文壇,我覺得《文訊》的編輯部就是整個文壇。 1982年的夏天,離sogo百貨不遠的復興南路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成立,第二年,《文訊》創刊。這份由黨部支持的刊物,為服務作家及藝文界而生,以文學史料整理研究為使命,從一開始,就安靜地走著自己堅持的一條寂寞的路,雖然它就位在喧鬧繁華的中心市區。40年來,它用史料、創作、研究、活動四個面向生動紀錄了台灣文學最真實的聲音,建立了一種新的文藝傳媒範式,參與了台灣文學最充沛、最轉折也最精彩的發展階段。跨越兩個世紀,這份雜誌竟然存活了下來,這是台灣文學的奇蹟,也是台灣文學的幸運。 在眾聲喧嘩與百年孤寂之間,《文訊》一直走著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面對時光無情的侵蝕,它用理想的力量和時間對抗。但是,就如小說家莫言說的:「一隻蠶吐絲,牠怎麼樣也沒想過有一天牠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文訊》用40年的時間重量為台灣文學,為世界華文文學鋪就了一條絲綢之路,至今依然銀閃閃地發著光。這是文學的魅力,也是《文訊》的能力。曾經,我們在《書評書目》、《新書月刊》看到過同樣理念的光芒,但40年後,唯獨《文訊》留了下來,成為台灣發行最久的書訊雜誌,而且還將一無所懼地繼續前行,這樣安靜又巨大的身影,任誰看了都會動容。動容之餘,也一定會有一份尊敬油然而生。這份尊敬不分黨派,不論立場,超越國界,穿越時間。40年來,和《文訊》不曾打過交道、沒有受到《文訊》關照過的台灣作家學者,我想應該沒有。從台灣出發,《文訊》的關懷觸角伸向大陸港澳,東亞日韓,星馬菲泰,甚至是歐美紐澳,這不是旅遊航線,這是《文訊》40年來一步一腳印的跨域文學行旅,透過專輯製作、作家專訪、新書推介、活動舉辦,《文訊》早已走出台灣,走向世界。但凡想了解過去40年來台灣文學軌跡風貌者,除了《文訊》,我說不出第二份雜誌。 1983年的夏天,因為《文訊》的出現,註定將成為永遠值得記憶的歷史瞬間。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文訊》40年來為台灣寫史,也將自己寫進了台灣文學史。顯然,《文訊》幾位重要的推手如孫起明、李瑞騰、封德屏抓住了歷史難得的機遇,因為《文訊》,他們將永遠被記得和感謝。 孫起明是第1-14期的總編輯,時間較短,但明確定位和走向,功不可沒。他後來進《中央日報》擔任總經理、出版部主任,我在中副工作,見過幾次面,但沒有太多交往。我進中副是1989年4月,因為請李瑞騰先生擔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的緣故,經常從八德路二段走到復興南路上的《文訊》向他請益,因而認識了封德屏和高惠琳等人,感受到李老師和封姐二人絕佳的合作默契,親歷《文訊》在文壇影響力與日俱增、發光發熱的關鍵時刻。1990年7月起,《文訊》推出「近代學人風範」系列研討會,我負責了幾場的會議側記工作,「文藝界重陽敬老聯誼活動」舉辦時我也去幫忙了幾次,很開心這麼早我就和《文訊》結緣,而且至今情緣不改。 從一開始,「李主外,封主內」的印象便深印腦海。李老師擔任總編輯,編了15-83期,春秋鼎盛、活力十足的他,規劃了種種充滿創意與意義的專輯和活動,編輯人的運動性格在他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文訊》從此不再只是一份雜誌,而是如大陸學者廖彬所言集「檔案館」、「研究院」、「資訊站」於一身的文學重鎮。卸任總編輯工作後,他在學術界一展長才,系主任、文學院長、圖書館館長、台灣文學館館長,沒有一項工作能難得倒他;封姐從84期接任總編輯至今,則為《文訊》寫下了另一則傳奇。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經營,各種大小文化專案的執行,各項專輯活動的持續推出,溫柔細膩的心思加上韌性堅持的性格,是《文訊》能邁入40年最大的功臣。幾次在停刊的邊緣又起死回生,幾次閃現放棄的念頭又因捨不得而重新振作,環境越折磨,《文訊》越精彩,因為封姐不服輸。她能將微薄的人力與經費發揮到極致,她總是比別人更早知道文壇的動態,對遭逢困境的作家也不吝伸出援手,沒有人能拒絕封姐的邀稿和請託,一如沒有人會忘記《文訊》。1984年以前,封姐換了十個工作,進入《文訊》之後,她竟一天都沒離開。我不知道她那素樸的勇氣從何而來,但我每次看到她,總會想起林徽音說的:「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沒有譁眾取寵的炒作,沒有大眾市場的追逐,只是單純地想用文學召喚這塊土地上最美麗的聲音,讓這些聲音被聽見。40年來,《文訊》初衷不改,一往無前,留下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聲音,也留在了所有人的記憶深處。

Read More

抗藥性病原菌 新冠培養的隱形殺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國內出現COVID-19第4波流行,醫界提醒,新冠病毒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一名51歲婦女,因發燒、咳嗽、身體疼痛住院,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經X光檢查顯示雙側肺浸潤,住院期間因呼吸窘迫持續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最後插管治療。治療期間竟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以及過往被稱為超級細菌的「抗碳青黴烯抗藥性腸桿菌(CRE)」中的克雷伯氏肺炎菌(又稱KP菌),個案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危急症狀,所幸經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終於脫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根據國內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 其中,以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特定病原菌檢出碳青黴烯類具抗藥性之綠膿桿比率由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相較於2021年,增幅為4.9%,推測此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 此外,屆時台灣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以上。 要如何才能幫助持續增溫的抗藥性公衛危機降溫?聯合國呼籲各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的抗生素藥物投資,以確保對抗超級細菌的強效武器部署到位。 台灣美國商會日前發表「2023台灣白皮書」也提到,除了國際抗生素供應不足,國內部分藥品價格過低、藥業無法持續供藥甚至退出市場,也可能是導致缺藥危機的原因,因此建議政府獎勵抗生素的引進、研發、創新,健保給付規則應予以適度獎勵,同時檢討藥價政策及保障現有抗生素,協力對抗超級細菌。

Read More

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 睪丸癌恢復佳

容毅燊說,目前他恢復良好,每天皆作肌肉、心肺、投籃訓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即能在球場與球迷見面。(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職籃新竹街口攻城獅中鋒球員容毅燊去年診斷為睪丸癌第3期,經過化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目前恢復良好,容毅燊特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獻花給醫護團隊表達感謝。 院長陳自諒表示,容毅燊去年診斷為睪丸癌第3期,經過高劑量化學治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約10個月時間,去年8月癌指數高達27萬mIU/ml,到今年6月的癌指數已經降到0.7mIU/ml,只要持續追蹤即可。 血液腫瘤科醫師蔡明宏表示,睪丸癌的治療,根據過去臨床經驗,經過4次化療,9成病患基本上會痊癒,但是容毅燊癌指數從高達27萬mIU/ml降到39mIU/ml,雖有明顯進步,但距離正常指數小於5仍有改善空間。 醫師建議可進行高劑量化學治療搭配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自體周邊幹細胞移植治療,是先把正常的骨髓細胞、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液幹細胞冷凍保存,病人經過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消滅腫瘤細胞後,以輸血的方式將造血幹細胞輸入到病患身體,重建病人的造血系統。目前容毅燊癌指數已經降到0.7mIU/ml,只要持續追蹤即可。 職籃選手容毅燊(右2)特地至中醫大新竹附醫獻花給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醫師蔡明宏(中)、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左2)及護理部主任張鳳媛(右1),新竹街口攻城師業務總監莊凱評(左1)一起陪同致謝院方。(記者彭新茹攝) 容毅燊表示,知道自己罹癌後,一度不能接受,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後來用樂觀積極態度面對接受治療,曾經出現水腫,背痛等副作用,但現在整個身心靈非常健康,持續追蹤,治療期間除了原先的肌肉訓練外,目前已加入心肺訓練,每天仍然有練習投籃,以保持手感,期待很快重返球場,更感謝一直支持他的球迷。

Read More

混藥/成分不足 食藥署回收2藥品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5日公布回收「克胺寧錠25毫克,及「消化保胃散」等2種藥品,副署長陳惠芳指出,克胺寧錠25毫克錠包裝時混入東健膜衣碇,消化保胃散則經檢驗後發現薄荷腦及龍腦成分不足,應予回收。 食藥署指出,由舜興醫藥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克胺寧錠25毫克(鹽酸亥多西任)ARAX TABLETS 25MG(HYDROXYZINE HYDROCHLORIDE)」,主要用於焦慮狀態、嘔吐、過敏疾患治療,該公司於藥品包裝時卻不慎混入治療思覺失調之「東健膜衣錠」藥丸,使一片10顆裝的鋁箔包中,其中一格放入「東健膜衣錠」,食藥署因此要求業者回收。 陳惠芳表示,「克胺寧錠25毫克」於110年度健保用量約149萬顆,占此類藥品之使用量之17%,經查是該公司在包裝線之生產疏失,混入後續包裝的另一批藥錠,這批編號1090021產品,應在7月6日前完成回收共5萬顆,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光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宜蘭廠生產的複方成藥「消化保胃散Shiau Hauh Bao Wey Powder」,主要用於胃痛、消化不良、食傷、食慾不振,今年3月接獲民眾投訴,其所購入藥品疑似有發霉狀況,除請衛生局查處同時啟動查廠,檢驗結果發現薄荷腦、龍腦等主成分含量低於規定,這批共生產2568瓶、已售出2565瓶,也要求業者於7月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

Read More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 乳房重建塑型快

整形外科副院長李建智(右)指出,「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將體雕微創技術運用在組織受傷纖維化的乳癌病人,恢復重建到原外觀的9成,甚至比原來更美。(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的陳姓婦人,曾接受右側全乳房切除及腹直肌皮瓣重建手術,術後持續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癌症病情控制穩定恢復良好,然而數個月後乳房重建部分的皮膚,因為接受放射線治療產生疤痕及纖維化的現象,造成外觀的凸起,經醫師運用「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先鬆解堅硬疤痕,再抽吸掉硬化的纖維組織,術後恢復自然柔軟的乳房外觀,穿內衣不再緊繃卡卡。 醫整形外科醫師黃宗君表示,傳統抽脂手術破壞性較大,「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能保留大部分的結締組織及韌帶結構,移除表淺脂肪減少出血。(記者陳金龍攝) 另一名32歲的黃姓女子2年前因乳癌復發,到中國附醫求治,在完成雙側乳房3D內視鏡腋下全乳房切除手術後,同時由整形外科進行立即性雙側義乳隆乳重建手術後,追蹤2年沒有復發,且雙側乳房柔軟自然,但患者希望解決自己腋下及上胸凹陷的缺陷,經進行「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藉由抽脂改善患者下半身癌症治療後發福的身形,再把抽出的脂肪填補至義乳的邊緣凹陷處以修飾外觀,術後狀況良好。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最細的探頭直徑僅0.2公分,以震盪脂肪周圍的抽脂藥水的方式,鬆解疤痕,抽吸出乳糜化的脂肪。(記者陳金龍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學美容中心醫師黃宗君說,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抽脂手術,但因破壞性較大,術後往往有嚴重疼痛、瘀青、腫脹、凹凸不平等;「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則能在快速塑型發揮功效,藉由超音波震碎脂肪的原理,能保留大部分的結締組織及韌帶結構,增進表淺脂肪的移除,減少出血,術後疼痛感大大降低,輕度瘀青一般來說也能快速改善。 副院長李建智強調,幫病人回到癌症以前,「恢復舊觀甚至更好」,是整形美容醫學的最終使命。

Read More

〈中華副刊〉松鼠的家

文/攝影 May 那個小公園的清晨很安靜,淡淡陽光也是,甚至連風也是。 入園的不遠處,位處中央的一株大樹的樹叉上蓋了一座木板小房子,小木屋外還刻意為之漆上鮮明的紅漆,上面還刻意地開了兩個大圓孔。連著幾天的清晨,那小木屋始終如一個大問號吸引著我。但我發現那小木屋總是空的。 根據在公園運動的阿姨說,那是松鼠的家,特意為松鼠建造的家。 松鼠的家? 我心裡一驚,人們需要為松鼠造個家嗎?根據我過去曾在野外的觀察,松鼠只喜歡自己建造巢穴,牠們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常常把窩搭在樹叉中間,搭窩的時候,先搬來一些小樹枝,交錯著放在一起,再找一些乾苔蘚或乾樹葉等等較軟的東西,層層疊疊鋪在上面,這樣就很舒適了,然後再把苔蘚和樹葉壓緊,踏平,這樣就窩搭好了,另外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如果是把窩搭在樹洞裡,那就更安全,簡單了,只要找一個類似鳥類廢棄的樹窩,再找一些雜草或樹葉放在樹洞的窩巢底部就行。有一次,我在一個清晨在野外的密林子裡,觀察到一隻松鼠就靜靜地將身體整個趴伏一隻橫向的樹枝上,四肢垂掛著,正安安穩穩的還在睡懶覺,我不知道他為何不回自己的窩巢,而選擇露天的樹枝上在一大清晨的美好時光中還呼呼大睡,但也可見,松鼠也可能居無定所。窩巢對牠們這些林子中的小精靈來說,誰又知道到的有何定義?因此,特地為松鼠建造一個家,難免讓我一愣了。 但是,為何要給松鼠認真蓋個家?那位阿姨很認真地說,里長因為覺得這公園每天的鳥叫聲太吵了,吵到附近社區樓房的住家受不了,所以住家就聯合起來,委託里長去買了幾隻松鼠回來放養在公園裡,這就是特別蓋給松鼠睡覺的家了,但奇怪的是松鼠總是不回家睡覺,牠們都忙著去追趕野鳥了,還把公園的樹上鳥巢的蛋全都吃了,所以現在沒有鳥叫聲了,只有松鼠,和不回家睡覺的松鼠的家。失去鳥聲的公園社區周圍樓房住家,附近住家的人們會覺得若有所失嗎?我不知道,但他們還得繼續與這小公園為鄰,在自家的房子裡住下去,只是少了過去看似喧鬧的鳥啼了。但對松鼠來說,有了小木屋這家也往往不見得代表那是真正自己的家。 因為,根據我後來又多次特地去仔細觀察的結果,即便有人將一大塊西瓜哥在松鼠的家門口,引誘牠們,松鼠們似乎也不怎麼買帳,因為西瓜不是牠們的鍾愛,牠們樂於在公園的林子裡四處走動跳竄,自由自在,也暢行攀爬無阻,這些被買來的松鼠似乎已經以這小小公園為家了,甚至還會沿著路燈的電線,穿過馬路上空,到對街的另一個公園去閒逛,交際,牠們已經形成一個小聚落,小群體了,幾乎肆無忌憚的在公園裡上上下下橫行,公園林子和樹梢,包括晨陽與風,甚至周圍住家的當初的想念,也幾乎全然已經落入牠們肆無忌憚的領地了。其實,松鼠並不需要人們為牠們多此一舉,建造一個看似家的家,事實上那也一點不像牠們的家。 所以,不住在這特製小木屋家裡的松鼠,已逐漸向周圍的社區住戶一樣失去美好卻猶如喧鬧鳥叫的林子了,我可以感受到那公園林子的寂靜。少了鳥鳴的社區公園,雖有林子,還算公園嗎?人們無知地盲目應對自然生態,這又是一例。 如今,那大樹上的小木屋不住松鼠,也不住鳥聲,更不住人,只偶爾住著風的躊躇,晨光的游移,和如我這過客的嘆息和眼神。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雙週詩集導覽〉一種文學典範的成形

■林宇軒 2023年5月中至6月中,國外詩人的作品有菲華詩人蘇榮超的《馬尼拉,凝望之外的驚喜》、被選入韓國教科書最多次的詩人盧天命詩全集《鹿之歌》、菲律賓詩人謝馨的《浮生詩影》等。另外,活躍於1980年代的蘇白宇(1949-)四本詩集合集《詩敲雪月風花夜》重新面世,由洪淑苓導讀,可說是一個特殊的現象。 在一般詩集之外,林婉瑜主編的《2022臺灣詩選》綜覽副刊、詩刊、詩集等發表媒介,檢選出77首跨世代詩人的詩作,可視為一種「以詩選來寫詩史」的行動。除了年度詩選,爾雅出版社在過往的「世紀詩選」之後,為五位詩人出版「新世紀詩選」也值得關注,分別是收錄了向陽(1955-)被譜曲成歌之詩作的《弦上歌詩》、陳義芝(1953-)的《蜂巢》、白靈(1951-)的《流動的臉》、蘇紹連(1949-)的《慢車道》,以及蕭蕭(1947-)的《心的印拓》。除了新世紀詩選,向陽同時推出詩集《行旅》,著筆於台灣歷史與土地的情感;書末附有崔舜華的專訪,讀者可以藉此進一步了解詩集的創作歷程。 王宗仁(1970-)推出《風土:寫給島嶼的詩》,以台灣各地為書寫對象,每首詩依照明確的位置安排;詩集由白靈、蕭蕭、林廣為文作序,讓過往以散文詩、童詩為人所知的王宗仁,更確切地呈現出另外一個創作面向。文學獎能手曾元耀(1950-)推出第三本詩集《時間情書》,收錄了獲獎與刊登於報刊雜誌的詩作,作品具有一定水準;除了以往慣寫的歷史、地誌主題,也跨足生態、城市議題,試圖開拓自己的創作之路。 廖偉棠(1975-)內含三冊的詩集《劫後書》是近日最值得注意的詩集,該書是其定居台灣後出版的第一本現代詩創作。「拓孤之地」取徑台灣文學∕文化史,同時與自身生命經驗對話,詩句不時令人驚豔;「凶年巡禮」以疾疫為核心,延展出中國幅散至世界的關懷;「母語辭典」聚焦香港的命運,擴及各種母語∕陰性的思考。詩集整體讀來具有歷史深度與廣度,是近年文史轉譯創作不可忽略的一部詩集,極力推薦。除了知名詩人,近日還有陳姵綾《後來的你,好嗎?》、小莓子(林慧禎)《小莓子的碎歲念戀》、聶珃《人間在逃》、劉俊余《時間的光影》、活躍於各詩刊的王聖元《詩性未來》等幾本詩集出版。其中,聶珃的《人間在逃》為獨立出版,從Instagram社群經營出發的文字具有新世代的美學特徵;劉俊余的《時間的光影》故事性濃厚,不同於一般寫作新手的語言,具有發展潛力;而成長於花蓮、目前是國小老師的王聖元(1991-)在《詩性未來》中,除了有以家鄉為關懷核心的詩作,也可見各種概念充斥於書中,包含「一切文學都是翻譯」、「這是一場宇宙∕但宇宙本身無這些」、「無神論詩人陷入永恆的悖論」等。 無論是《2022臺灣詩選》、爾雅推出的「新世紀詩選」,乃至於廖偉棠與文史對話的「拓孤之地」,都試圖建立一種關於傳統的典範性。期待近日各種詩集的出版不只停留在此時此地,還能夠進一步推動文學史,建立新的、屬於我們的文學典範。 (本專欄作者為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