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上聲門吞嚥法 助他拔除鼻胃管

台中榮總整合相關科室成立「台中榮總吞嚥障礙跨領域照護團隊」,針對腦中風病人強化吞嚥功能,減少鼻胃管留置時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林姓男子右側小腦中風,除了造成嚴重的暈眩外,還影響了吞嚥功能、連口水都吞不下去,出院後,仍須以鼻胃管進食,院方為他進行吞嚥復健,針對他出現舌頭無力、右邊咽部收縮不佳等問題,訓練他閉氣、用力吞,將堆積在喉嚨的食物殘留吞得更乾淨,不到半年就順利移除鼻胃管,和心愛的家人一起去吃最愛的小吃和貢丸湯。 台中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陳柏霖指出,肢體無力是急性腦中風患者最常見併發症,吞嚥困難是第2名,高達6至7成,但卻最易被忽略。台中榮總為此,去年起整合相關科室成立「台中榮總吞嚥障礙跨領域照護團隊」強化患者的吞嚥功能及降低鼻胃管留置時間。也因此,出院鼻胃管移除率去年到達45%,遠高於3年前的24%,腦中風3個月死亡率由21.1%下降約一半至12.7%,此結果也在台灣營養學會年會及亞太腦中風年會發表,引起關注。 陳柏霖表示,吞嚥困難的病人,無法順利將食物從嘴巴送到食道,吃下的每一口都備極艱辛,甚至造成食物容易進入氣管,增加約7倍的吸入性肺炎風險,嚴重更可能危及生命,而病人因害怕嗆咳而拒絕進食,長期會引起營養不良、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率升高,需要鼻胃管長期灌食。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說,林姓男子腦中風後有吞嚥困難,必須戴著鼻胃管進食,出院接受吞嚥復健,院方先為他進行吞嚥評估,以吞嚥內視鏡吞咽攝影檢查發現,右邊聲帶麻痺、舌頭無力、右邊咽部收縮不佳,及呼吸道保護不佳等問題;因此,進食較濃稠食物時,無法將食物往下推。 耳鼻喉頭頸部醫師謝宜凌說,醫療團隊建議他使用「超上聲門吞嚥法」,也就是「閉氣、用力吞」,可以將堆積在喉嚨的殘留吞得更乾淨。經過不到半年訓練,他不僅順利移除鼻胃管,也終於如願和家人去吃小吃和貢丸湯。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醜奴兒〉.感時

■子寧 幾經風雨幾回首 淚哽於喉   淚哽於喉 國事如麻風馬牛   惱人豈止豬猴馬 事事忽悠   事事忽悠 何日開懷逐海鷗?

Read More

小三通求圓子女夢 57歲陸籍婦人 金門試管產子

陸籍57歲婦人過了更年期仍想求子,經過金門醫院的努力,在58歲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目前金門醫院還有2000多例的陸客凍卵、凍胎等待殖入。(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綜合報導 大陸因為一胎化,民眾求子者眾,試管嬰兒等技術卻被嚴格禁止,但一海之隔的金門卻成他們的「一線生機」,衛福部金門醫院副院長陳根雄說,小三通未停航前,就有不少民眾跨海來尋求協助,目前院內還有2千多例陸客在疫情前凍卵、凍胎還無法植入;金門醫院於20日起開放陸客接受生殖醫學療程,讓對岸民眾有機會一圓生兒育女夢想。 陳根雄表示,金門醫院在2015年成立生殖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療程在疫情前,已在兩岸不孕症領域做出很好口碑,金門試管中心的一促一移成功率近8成,算是全國最高,近年還有廈門安寶醫院、兩岸生殖醫學權威魏曉瑞醫師投入,與金門醫療院所合作。 疫情後,小三通停航,原在金門地區接受生殖療程需求的陸客,只能先飛到台灣,再轉機來金門,對於不孕症夫婦來說不僅舟車勞頓,且影響療程效果,好不容易盼到今年復航,大陸不少民眾多次寫信到縣府,連縣長陳福海也接到陳情電話,希望有機會幫忙這些不孕症夫婦。據悉,目前最少有50名想要求子的陸客,正在排隊申請中。 廈門安寶醫院生殖中心總監、金門縣醫院生殖中心運營總監蘇晉昇指出,大陸因為一胎化政策,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有些因為獨生子女亡故的「失獨」家庭,更是求子心切,有一名57歲患者,已經過了更年期,但還是想生自己的孩子,找上魏曉瑞幫忙,但年紀實在太大,魏曉瑞要求她需能扛起20公斤槓鈴,才幫她做試管,對方努力一陣子終於成功,在58歲生下一個健康孩子,夫妻到現在都還會跟他們聯繫致謝。 陳根雄說,目前醫院有2000多例的陸客凍卵、凍胎還無法殖入,很多大陸民眾都很關心,有時還會打來詢問,有少數幾例等不下去,申請到台灣的醫院移植胚胎,但都因為舟車勞頓失敗,成功率不如在金門醫院進行,他認為金廈間交通僅需30分鐘,在患者心中,比較親切且距離近。

Read More

預防脂肪肝 少吃高油/鹽/糖

南市醫響應肝基會辦「全民腹部超音波」活動,今年有237位民眾參加。(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今年舉辦40歲以上免費篩檢肝炎活動,有近3百人參加,以超音波檢查結果高達8成異常,包括疑似肝癌、肝實質病變、良性肝腫瘤等,而且還有過半有脂肪肝。肝膽腸胃科醫師牟聯瑞說,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食物,降低脂肪肝機率,因為脂肪肝會引起肝臟發炎致肝硬化。 南市醫表示,院方已連續3年配合舉辦免費「全民超音波檢查」,今年共有237人參加,檢查有異常者高達201人(84%),其中也發現疑似肝癌、肝實質病變、良性肝腫瘤、膽息肉、脾腫大、其他腹部腫瘤等,並進一步安排就醫診治。值得注意的是,有118位受檢民眾出現脂肪肝,比率高達50%。 牟聯瑞指出, 肝是沉默的器官,慢性肝病絕大多數毫無症狀,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會有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等症狀,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2百萬人,唯有定期追蹤,才能避免肝炎惡化。

Read More

典型「坐式生活」 暑假盯3C時間多39% 沒好視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學童視力在暑假期間可能更不健康!董氏基金會23日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小學生暑假使用螢幕時間比在學期間多39%,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徐錦興建議,親子共同規劃假期安排,暑假仍要維持生活結構。 董氏基金會表示,根據一項南澳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當小學生放假時,他們的活動量較少,花更多時間在螢幕上,也吃得更不健康,研究以358名4年級和5年級的小學生為對象,追蹤超過兩年的時間,結果發現,在暑假裡,孩子們每天活動的時間減少12分鐘,久坐時間增加27分鐘,使用螢幕時間增加70分鐘。 徐錦興指出,一項美國的調查指出,8-12歲學童使用螢幕時間約4-6小時、青少年則高達9小時,若以南澳大學的研究,假期使用螢幕時間高出39%換算,可能有些學童終日抱著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視度日,這種典型的「坐式生活」,將影響學童的發育,特別是成長的關鍵期,需要規律且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才能刺激生長發育。 徐錦興建議家長與學童共同規劃假期的安排,可參考美國兒童學會螢幕使用時間的指引,2-5歲1小時內、6-17歲不超過2小時,並規劃運動、藝術等非螢幕類的活動,一起參與孩子的每一項學習,動手操作、熱情探索。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寒、暑假期間要求孩子完全依照上學時的生活節奏不太容易,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日常作息應持續要求或管控還是放寬會陷入兩難。這份研究提到,幫助孩子維持穩定的生活日常與節奏,能促進學童身心健康,也是穩定情緒的重要因素。 董氏基金會提供3個幫助孩子長假維持生活作息的方式,第1個是規律與充足睡眠,放假時讓孩子可以晚點睡,但仍須設定上床時間,避免無限制地睡到中午。第2個為練習「晚餐後戶外共同時間」,全家晚餐後一起到戶外走走或散步至少20分鐘。第3點建議則是生活日常結合身體律動習慣,戴怡君建議,可以應用科技功能,如Siri、Alexa提醒每一小時要起身動動,或是在浴室的鏡子、冰箱或水壺等家中各處貼上便利貼,提醒自己上廁所、喝水、開冰箱前做伸展或其他律動。

Read More

〈中華副刊〉 踏莎行 答案之詩

詩/攝影 葉莎 在答案之詩中尋找情感的答案 文字都是江南 而我在江北   曾經和春住的人 後來都成為夏日一抹倒影 水淋淋的虛幻 捉不住的江湖   我相信一部分原始的心動 是岩岸,但更深信 岩岸之側 緩緩垂墜的氣根和果實   那時一顆心也深埋於水中 無論屏息或呼吸 皆是搖擺的字詞,無法 成為答案或成為詩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電機專題競賽 展現學習成果

崑大電機系學生在校內實務專題競賽中,向評審委員講解作品實際操作,展現專業實作成效。(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電機系為三年級必修課程辦理一一一學年度學生專題競賽,外聘評審委員對初選晉級專題作品評比,學生除以海報呈現學習成果,更透過專題作品的實際操作與解說,展現專業實作成效,選出前三名作品與多組佳作,頒發獲獎學生獎金及獎狀鼓勵。 崑大電機專題競賽經初階遴選出十一組作品進行第二階段競賽,並邀請工研院工程師陳漢強、崑大兼任副教授蕭霖癸兩位專家學者擔任評審,透過學生現場海報報告及實體作品介紹,選出優秀專題作品,內容包含節能、機械手臂、氣體感測、電力系統、LED封裝、物聯網、自駕智慧型機器人、DC-AC變頻器、PLC平面倉儲、多功能感測電路設計、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應用等主題。 其中第一名作品「PLC平面倉儲」,主要使用PLC、人機介面、三軸機械裝置、輸送帶、多工感測判料模組及料件儲放等裝置組成,是模擬工廠的倉儲設備,將它小型化更可作為教學設備或展示用;第二名「應用Arduino 於自動倉儲控制」,改用Arduino取代成本較高的PLC作為自動化控制,獲得評審肯定。 第三名則是「應用返馳式轉換器之太陽能充電器研製」,結合近年熱門的環保與綠能議題,以太陽能發電,利用返馳式轉換器將變動的電壓降壓成5V,並以穩壓的方式供電給手機充電,透過專題將綠能與日常生活相互結合,強化社會對綠能發展的重視。除前三名,其餘作品也均獲得佳作,鼓勵學生繼續將專題成果進行技術創新提升加值。 電機系主任楊松霈表示,實務專題是三年級學生必修課程,旨在訓練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融合應用至電機工程實務上,每年除專題口試,亦選出較佳之組別參加系上學生實務專題與校外競賽,除著重電機基礎專業知識課程及實務專題製作能力訓練,特別注重技術與實習之訓練,力求手腦並用,理論實務配合,畢業後能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全島一肝檢測 8成以上異常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出「全島一肝」免費超音波檢查,23日共檢查4663位民眾,發現有超過8成的民眾肝臟異常。(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民眾的肝臟,真的不太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23日推出「全島一肝」免費超音波檢查活動,計有24家醫療院所共檢測4663位民眾,發現有81.4%的民眾檢查顯示肝臟異常,高達3795人,其中2505人疑似有脂肪肝,推估全台半數成人可能有脂肪肝,建議民眾30歲起應定期檢查。 肝基會指出,「肝病是國病」,肝基會於2021年10月首次舉辦全民免費腹超活動,2022年擴大連線與全台灣北中南東16家醫療院所合作執行免費檢查,今年再次擴大到全省24家醫療院所,由90名肝膽腸胃專科大夫為民眾免費檢查,配合的護理及志工人員更超過600人,統計上午活動期間共檢查了4663人。 結果發現國人的肝臟真的不好,竟然只有868位民眾肝臟正常,只占18.6%,而3795人肝臟有著不同程度的異常,2505人確定有脂肪肝,占總數的53.7%,1064人有血管瘤或肝囊腫等良性肝腫瘤,121人有疑似肝癌及性質不明腫瘤,5人肝硬化,總計被認定具有實質肝病變者達378人。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121人疑似肝癌,其中10人高度懷疑肝癌,111人是性質不明肝腫瘤,需轉介醫院檢查確認結果,這些疑似肝癌個案都是無症狀者,單純仰賴抽血檢查是無法被發現,凸顯腹部超音波檢查對於早期發現肝癌重要性。 脂肪肝一樣可能造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癌,而超音波檢查高達53.7%有脂肪肝,由各地回傳資料分析,不同地區脂肪肝問題程度亦不同,其中金門比率最低,約為3成左右,而雲林縣則是最高,達7成。楊培銘說,多數脂肪肝是非酒精性因素,包含營養過量、肥胖造成,「少吃多動」是預防脂肪肝最有效方法,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多數人難以落實,呼籲30歲以上民眾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掌握身體狀況。 另外,檢查也發現44人脾臟腫大,551人有膽囊息肉,疑似有胰、腎、脾等其他腫瘤者達133人,而發現肝臟內具有鈣化點、膽結石、胰脾腎囊腫及腎結石者共有1677人。

Read More

〈生活休閒〉廣島原爆遺跡 發人深省

「原爆圓頂」已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圖∕記者施春瑛 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上午八點十五分,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廣島在瞬間成了一座廢墟城市,死傷十幾萬人。經過重建,現在的廣島新式現代建築林立,已經擺脫了原爆的陰霾,原爆中心點的附近後來被整建為和平公園,原爆遺跡也被保留了下來。 來到廣島,除了去和平紀念公園、廣島城外,位於日本廣島縣廿日市的宮島,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嚴島神社,聳立在海上的朱紅色大鳥居經常出現在廣告、雜誌、月曆的風景圖片上,也是非去不可的旅遊勝地。 廣島市每年八月六日都會在和平紀念公園舉行儀式悼念遇難者。 和平紀念公園撫慰亡靈 日人為了紀念原爆的死者,於一九五五年選定距離原爆中心點附近、也就是在太田川與元安川兩條河流包圍的地區,規劃建立了和平紀念公園來為死者祈福,園內有和平紀念資料館、祁念館,並樹立了許多慰靈碑、供養塔和紀念雕像等,供後人悼念。 「原爆圓頂」是最接近原爆點的倖存建築物,這棟建築是西元一九一五年、由捷克建築師Jan Letzel設計的一座新古典主義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築,本來是廣島縣物產陳列館。原爆發生後,建築物奇蹟地保存了下來,不過圓頂天井被燒毀,只剩支撐圓頂的鐵骨。為了提醒後代了解原子彈的可怕,廣島市議會決定維持原爆圓頂殘破的模樣,西元一九九六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原爆中心點附近幾乎被夷為平地的街景模型。 「原爆之子像」則是為了紀念因原爆放射性,而被診斷出患有原爆性白血病的小女孩佐佐木禎子,還有所有在原爆中喪生的兒童而募款所建。原爆發生當時,佐佐木禎子才兩歲,十二歲時發病,在發病後,禎子相信只要用摺紙摺了一千隻紙鶴就會恢復健康,所以在住院時她不斷摺紙鶴。原爆之子像也有「千羽鶴之塔」之稱,上面那名展開雙臂、高高托起一隻大紙鶴的小女孩就是佐佐木禎子,在雕像周圍掛著數以萬計五顏六色的紙鶴,全都是日本各地孩童親手所摺,要表達祈求世界和平的願望。 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原爆之子像。 為了讓世人了解到原爆的可怕,在和平公園內特別規劃了一座記錄原子彈爆炸史料的「和平紀念資料館」,分為本館和東館,東館主要是以模型、影片、照片等形式介紹了廣島被轟炸前後的史實及核武器時代的現狀,還保存有一只就停於八點十五分原爆那一刻的手表。本館則是展示大量受害者的遺物,包括燒焦的便當盒、學校制服等,每一件都充滿著悲痛,似乎在靜靜向人們訴說,絕不允許這樣的悲劇再重演。 和平紀念資料館中保存了一只手表,時間停留在八點十五分原爆那一刻。 廣島城浴火重生 廣島城外觀如鯉魚一般黑,所以又稱為鯉魚城。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廣島遭受原子彈摧殘,廣島城也因強烈的爆炸氣浪而倒塌,國寶級的天守閣、櫓、城門等原本留存的木造建築也無一倖免,全都化為烏有。現在看到的天守閣是西元一九五八年,以鋼筋水泥重新再造,仿建出樓高三十九公尺的五層木造樣式,在時值築城四百年的西元一九九一年,再以木造重建御門橋、太鼓櫓等建築,廣島城終於恢復昔日風采。 廣島城天守閣現為歷史文物博物館,內部陳列展示廣島的發展及武士家族文化資料,一、二樓是常設展覽區,三樓則有武器、盔甲展覽室,四樓則是企劃展覽區,五樓為展望台,從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廣島市的景色。 廣島城於原爆時被毀,一九五八年重建。 宮島 富歷史文化神之島 宮島,一個自古被稱為「神之島」,優雅屹立在瀨戶內海上的小島,充滿歷史文化、神奇傳說、與大自然景觀,與仙台松島及京都天橋立並稱「日本三景」。 宮島的地標─海上大鳥居,只靠本身的重量矗立於沙地中。 在搭往宮島的渡輪上,遠遠就可看到宮島的地標-海上大鳥居,這座鳥居建於西元一八七五年,是用宮崎縣與香川縣的天然楠木當建材所打造,總高十六點五公尺、寬廿四點二公尺,主柱高十點九公尺、圓周九點四公尺,特別的是,它完全只靠本身的重量矗立於沙地中。 一踏上宮島的土地,除了可看到很多遊客外,還可看到很多梅花鹿,這也是宮島的特色之一,而且這些鹿還有「神之使者」之稱。順著往嚴島神社的方向前進,可以更接近大鳥居,漲潮時大鳥居就像浮於大海之上,不過退潮時遊客就可以走到它的下面仰望這座大鳥居,親身觸摸這座雄偉的世界文化遺產。 宮島上有許多梅花鹿,這些鹿有著「神之使者」之稱。 接著再往前走,就能抵達嚴島神社的入口。嚴島神社是由一條寬四公尺、總長約二百七十五公尺的迴廊所連結而成的建築群,始建於西元五百九十三年,不過現在看到的規模則是在西元一一六八年時由當時的武將貴族平清盛所建。 嚴島神社建築於瀨戶內海海濱潮間帶上。 嚴島神社以總神社為中心,周圍有廿一棟建築物,其間還有表演能樂的舞台等,整片建築群將地基建於淺海區,每當漲潮時,整座神社的砥柱被海水淹沒,看起來就像是浮在海上一樣,加上建築風格莊嚴華麗,又採鮮豔的朱紅色,更凸顯這座神社的不凡氣勢。 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嚴島神社、神社後的彌山及部分周圍海域,列入世界遺產加以保護。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針灸治療皮在癢

陳俊銘 癢是一種能誘發搔、抓慾的不愉快感覺。人體皮膚由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所構成,具有保護身體免受外力傷害、調節水分、防止細菌和真菌侵入體內,防禦光線、物理或化學刺激等功能。 皮膚最表層,位於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有個癢的接受器,稱為「自由神經末端」,連結此接受器有條最小的神經C纖維,負責感知癢覺。C纖維就像寬頻網路光纖,具有傳導癢的功能,不論是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刺激,C纖維一收到訊息,旋往脊髓上傳,直到腦部,當腦部中樞收到癢覺,便會發出訊號,促使身體各部反應,如不斷抓或搔癢的部位。如同其它感覺一樣,「癢」也是身體發出的訊號,它告訴你「可能那裏不對勁了」。 癢的原因可分: 一,外因性:好比毛蟲爬過身體、蚊蟲叮咬、隱赤蟲等外在因素造成。至於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性皮膚炎,則是接觸到不當物品造成急慢性的過敏。 二,內因性:多為體質或體內器官病變所致,如胃臟功能不全,腎功能差而影響代謝,代謝物質殘留會引發癢。另外像肝臟膽汁滯留,膽紅素堆積在皮膚,缺鐵性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癌症、何杰金氏症等疾病,也會引發癢,此外,神經病變也會引發癢,如腦中風引起的中樞神經病變等。有些腦瘤的患者,因神經傳導通路上可能受到微小損傷,也會導致癢。 皮膚癢可歸類如下:1.急性癢:癢感大約數秒至數週,多為蟲咬。2.慢性癢:癢感可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易受情緒、壓力、環境,如熱濕、乾燥等影響而惡化,如蕁麻疹。3.無法忍受、非常頑固的癢:需要藥物、非藥物、精神、復健等全方位治療。4.易發癢的膚質:如異位性皮膚炎,多屬體質因素。5.皮膚病變:可能在癢的感受器處產生皮膚病變,導致發癢。6.癢傳導路徑異常。7.中樞性的癢:例如尿毒、黃膽等,其代謝物殘留在皮膚、血液內,使腦部中樞感到癢。8.精神性的癢:純粹精神上的感覺,病人聲稱好像蟲在爬,非常癢,卻檢查不出原因。 針灸治療皮膚癢,效果特佳,有當下止癢,立馬見效的神效。針刺穴道,通過神經電位傳導,瞬間達到止癢效果。 針灸止癢主要是透過調節免疫系統的過敏機制,阻斷肥大細胞釋出組織胺,並透過穴位刺激,有效提升體內腎上腺皮膚激素的分泌,達到抑制發炎和過敏的反應,頭皮針常用穴位:阿公線、四神聰、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耳針:腦幹、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腎上腺。眼針:眼八卦針。體針常用穴位如:合谷、曲池、百會、風池、印堂、太沖、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