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 亞洲第一 年逾半百 每5人有1人骨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國人年逾半百,每5人就有1人身陷骨質疏鬆症危機。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於全球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流行疾病,由於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易被忽視,直到跌倒骨折才驚覺事態嚴重。 響應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北醫附醫19日起一連兩天舉辦「北醫附醫嘎哩骨牢牢」活動,包括免費骨質疏鬆檢測及衛教講座等活動,邀請民眾一起自我骨質管理,測骨本保安康。 北醫附醫骨科部主任吳孟晃解釋,骨質疏鬆主要是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過多,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斷裂;根據國健署統計,骨鬆症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而國內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 由於骨鬆症幾乎是零症狀,民眾往往是發現身高變矮才有所察覺,值得注意的是,當骨質疏鬆達到一定程度,只要稍一不慎跌倒,就會出現嚴重骨折,骨折正是隱藏在骨質疏鬆症的最大危機。 北醫附醫骨科部醫師王柏堯指出,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與手腕處等3個部位,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近期研究顯示,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全世界第9名,而骨質疏鬆症病人骨折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4倍,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一旦出現第一次骨折,約有50%的病人會再發生第2次骨折。 王柏堯表示,骨鬆骨折後除了急性疼痛外,部分病人需面臨長期住院、臥床且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以髖骨骨折的病人為例,約有40%無法獨立行走,不僅影響病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更可能是壓倒老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王柏堯提醒,骨鬆症的高風險群包括停經婦女、有骨折史、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民眾,曾有慢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風濕性疾病等,臨床上也會導入跨科別照護,包含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家醫科及新陳代謝科等。

Read More

〈中華副刊〉銀哲學

天蠍座 文/夏予涔 圖/盧俊翰 不知從何時開始,迷上了銀飾。我喜愛的絕非細薄小品,是屬於大型,個性感,富有新意的設計。我偏好寬版,造型立體,或粼粼槌目紋,或拋光,或刻意作舊款式的銀戒。 銀戒會呼吸。戴著半邊綻開花瓣的銀戒,走路時,隨著手擺動,如簧片輕震漫出金屬氣息。真的美,我覺得。戴上銀飾,手指有花的開闔,振翅的蝴蝶停留,頸上的浪紋吊墜,是花白潮水流淌。扣住手腕的寬面霧銀環,像乾燥的沙漠。 當我將銀戒扣緊指根,它暖暖地包裹著血肉,像是戴上護身符,瞬間有了安全感。這樣的習慣一直跟隨我,就連結婚也是。我是不戴鑽戒的。鑽戒其實很脆弱,爪座上微小閃光很有可能隨時倏地熄滅。 買不起矜貴飾品,戴上寶石總感覺驚駭,像是自己已升等為祖母了。許是家道中落前看盡華麗,不覺新奇。再者,精品知識浩瀚無垠,恕我愚鈍,無以通曉專精。 街上大樓霓虹滿目,盲於追潮流,喧囂世界愈發輕狂或庸碌無趣。霎那間,我感到世界多麼虛幻,喪失感情基調。我便是愛上銀的純然單色。 我向來著一襲墨黑衣衫搭配銀飾。有如黑色夜空的零散星子,散溢低調的光暈。若銀會說話,會以溫柔的聲音對我說:「起風了,海豚來了。」這等玲瓏的小物本分地守於身體的局部,讓我的身心安適美好。 在極為安靜的午後,孤坐客廳落地窗旁,無意識地將指上的銀戒旋轉,脫下,復戴上把玩,仔細端詳刻鏤精細的線條,彎弧,捶打的凹陷,層層細密暗溝,銀黑相間像夜晚的長髮,在光線折射下舞姿曼妙,我驚覺居然會有這樣可愛的藝術品,有種想將自己匿於戒指魆黑螺旋幽處的想望。 年輕時的我,詩,在唇與鼻息間。曾以為與誰人共同仰望滿天星空,是夢的,甜的,閃亮璀璨能永恆不滅。而今,我不再期待熊熊火光或完美誓言。自五光十色的職場退役後,我漸漸覺得所謂閃爍是亮暗交互的生活。時間易逝,物事無常,我已慢慢接受轉瞬間的短暫。那是如銀般經由時間氧化後,被蝕去體表,黯淡了下來;那些是空氣中含有的不確定物質霎那的變化。你便能知曉所有的生命亦是閃閃滅滅,你會從容地欣賞因時間流逝所散發的光澤。走過風雨,我只願追索侘寂之美;關掉所有光線,潛於寂靜,過著簡單低調的小日子。 而那顆昔日詩意的星,一如冰涼的銀,接觸了體膚,偶爾一不小心在我眼裡融成了溫熱的淚。

Read More

〈中華副刊〉超驚訝的「抓周」

■陳得勝 說起「抓周」,魏晉南北朝江南一帶即有此習俗,「紅樓夢」亦有描述賈寶玉「抓周」抓取的是脂粉和釵環,父親賈政震怒,罵他將來必好女色,一語成讖,長大果然喜與美女嬉戲。已故國寶級女作家琦君曾說她「抓周」時,婦德是尚的母親故意將書移至角落,而把針黹放置中央,她卻偏偏去抓取書本,注定了一生愛書,與書為伍……多雅趣的「抓周」! 少子化的現今大家寶貝小孩,使本已式微的「抓周」再度興起,但重點已轉為親友歡聚,慶祝嬰孩平安長大,至於抓取什麼已不重要?好玩罷了!有一次受邀參與親族的「抓周」宴,地毯上放置好多可愛的玩具與美味零食,還不會走路剛牙牙學語的男嬰,瞪大眼、張大嘴、雙手揮舞,興奮地快速爬過去,抓取的竟是放在最邊邊的一台手機,大家笑不可遏。嬰孩則專注滑手機觀看,接著將手機附於耳邊,咿咿啊啊講起話來,忽笑忽怒表情十足…在場親友更是笑得東倒西歪。 嬰兒父母笑過一陣後,轉為尷尬地告訴親友:「很不好意思,小baby都在學我們,我們沒給小孩好榜樣,要檢討改進…」嬰孩阿公也心虛地說:「我們當阿公、阿嬤的也要檢討,以前很看不慣年輕人一直低頭滑手機,後來自己也淪陷,常常和朋友賴來賴去賴個沒完……」阿嬤還補上一句:「連我娘都一樣。」 這時在場的人忽然都良心發現,有人說高度使用手機的結果頸椎長骨刺、眼睛白內障;有一國文老師說長期手機選字,有的字居然忘了怎麼寫,真丟臉;有人則說頻繁手機群組聊天,卻因政治立場與朋友撕破臉;還有人說太依賴手機以致被詐騙集團騙錢……紛紛誓言自己也要檢討。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是曾風光一時的Nokia手機動人廣告詞,不錯!手機確實給人帶來莫大的便利,幾乎不可一日無此君。有一次在長青學苑上課,有一位資深女學員說:「到了我這個年紀沒有丈夫沒關係,只要有手機就可以了。」其他女學員居然異口同聲回應:「很可以!」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度倚靠手機也衍生諸多弊端與人情的疏離。 因嬰孩「抓周」抓取手機的令人驚訝,竟衍發一場手機檢討、改進大會,彌足珍貴,只是幾天後是否又故態復萌?

Read More

巴金森服藥 飯前30分鐘/飯後1小時為宜

營養師陳姿羽表示,巴金森氏症需透過醫師、營養師及個管師等執行專業化、個人化飲食的調整,才能確實保障巴友安全。(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年約68歲的李姓婦人,6年前有右腳震顫的狀況,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雖定期服藥,但李婦仍感覺好像有股力量侵蝕著她的身體,甚至影響到日常穿衣、洗澡等生活,讓她感到十分困惑及沮喪。醫師得知李婦的困擾後,建議加入巴金森整合治療中心,經由營養師、社工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跨團隊的協助,一同找出問題根源,症狀減緩,重拾生活品質。 新竹台大分院營養師陳姿羽表示,食物種類的辨別看似容易,但許多細節及注意事項仍須由專業的營養師提供衛教,並針對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用藥時間及運動等因素給予個別化建議,對病人而言才是最佳的治療方式。 陳姿羽進一步指出,巴金森氏症的藥物常與飲食中的蛋白質有交互作用,最好能在飯前30分鐘或飯後1個小時服藥,避免與高蛋白質食物同時服用,以減少食物對藥物吸收的影響;許多個案知道巴金森藥物要跟食物錯開,但卻時常對於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質、吃藥若空腹是指飯前多久、如果飯後吃則需要間隔多久時間等產生疑問。另體重減輕及便秘,更是巴友常見的問題,都是需要藉由營養師專業介入,協助改善藥物副作用、飲食選擇等,提升治療效果。 陳姿羽提醒,巴金森氏症是以維持個案的日常生活能力為治療目標,並需透過醫師、營養師及個管師等醫療團隊共同執行專業化、個人化飲食的調整,才能確實保障巴友安全,達到自主控制症狀目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當我選擇站在怨念這一邊

■林宇軒 近日台灣文學的盛典「金典獎」公布入圍名單,沙力浪在複審針對廖偉棠的《劫後書》有如此評語:「他〔廖偉棠〕書寫原住民的議題,雖然他的文字會使用不正確的,現今已不會使用的詞彙,但也是重新整理他者如何看待原住民的歷史。」所謂不正確的、現今已不會使用的詞彙,就是「蕃人」與「黥面」──〈1922年,賴和譯蕃人歌〉的「蕃人」,以及〈風神1983〉當中的「風神來了∕脫下他泰雅人的黥面」,如今應改稱為「原住民」與「紋面」。 偉棠老師的回應是:「很高興他指出本書涉及原住民議題時所呈現的文字──這點需要說明,我之所以使用類似『蕃人』之類的詞彙,的確是試圖還原歷史語境中的乖離和錯謬,具體地說:這是我筆下的人物在其所屬的時空中選擇的用詞,而不是我的用詞。」在《劫後書》當中,「這裡面沒有單純的政治正確站隊,更多的是歷史的幽微折磨。」 在這篇貼文發出後,引發了一些討論,如詩人陳柏煜認為這個姿態「傲慢」。也許,我們可以回顧今年6月《劫後書》講座中,廖偉棠的發言:「當我寫到賴和的時候,這個發現突然把我震驚了:我一下子感覺我找到了『台灣文學』真正的合法性在哪裡。賴和他去翻譯一首所謂『蕃人』(就是原住民)的歌曲時,其實他不懂的。他並不是在翻譯,他其實是把聽他們唱歌還有目睹他們怎樣被禁止這、被禁止那,把這些都融進去他所謂『翻譯』的這首詩裡面。所以實際上,這是賴和寫的第一首、台灣的第一首新詩,但是又是原住民把這股力量賦予給他的。我們不可能在那個時代,期待原住民有一位懂文學的人去寫這個東西;但我們也不是說他一定要依賴賴和去寫,而是說他們的靈魂、他們的這股精力,跟賴和當時也很想衝出一樣。比如說,賴和他一直寫舊體詩,還有他受日本文學這些等等各種影響,但是他沒有找到一個聲音;結果,他在這些『蕃人』(原住民)唱的歌裡面找到了這種聲音,然後他去應和──這變成台灣文學一個完美的開端。」 對此,詩人馬翊航提出了疑問:「所謂的『完美開端』是因為什麼?因為這股力量來自於『內部』(而不是外來的文學力量)嗎?還是因為這是原住民與漢人的『完美結盟』?」在探尋所謂的「完美開端」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回到過往學界對「台灣文學開端」的眾多討論。 以下作品不分語言,都曾在不同時間被學界認為是「台灣第一首新詩」:追風〈詩真似〉(日文,1923年5月22日)、施文木巳〈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渡南洋〉(漢文,1923年10月13日)、張耀堂〈台灣居住人〉(日文,1922年8月1日)、各丁〈莫愁〉(漢文,1922年8月12日)。不同於以上早被討論過的詩作,廖偉棠以一個後見之明,將書寫於1922年2月11日、原被認為是翻譯的〈譯蕃歌二曲〉詮釋為「新詩創作」。如此,這首「賴和取徑於(想像中的)原住民的新詩」也就成為了台灣新詩的開端。 回到「完美開端」,〈譯蕃歌二曲〉這首詩的「完美」也許就在於以廖偉棠極為重視的「語言」掙脫了過往日本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收編──追風與張耀堂以日文寫詩;而本名劉國定的各丁是湖南人,為上海南方大學文科學員(見《台灣新詩史》)。賴和〈譯蕃歌二曲〉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是一首「組詩」,第一組附上了原住民歌曲的日文平假名記音,其他部分的「漢字」實質上是以「台語文」來書寫的(見《新編賴和全集.新詩卷》)。也因此,對重視「語言」的廖偉棠來說,這個「完美開端」、這個「合法性」的意義在於:終於以這塊土地的語言來書寫,而不是單純在多元主義的凝視下而被收編。 回顧詩題「1922年,賴和譯蕃人歌」,廖偉棠站在的位置為何?除了「應和」,私以為他更站在「語言」的位置,甚至整本《劫後書》都站在語言的位置。無可否認的是,若不站在「語言」而站在「民族」的位置,賴和筆下的原住民就是一種被日本政府建構的「原住民」,而「應和」賴和的廖偉棠其筆下的原住民,則是一種被日本政府、漢人(賴和)所建構的「原住民」。如此的現象,也許正是馬翊航所謂的「二度消聲」,以及陳柏煜「正企圖混淆創作倫理的問題」、「文化敏感度,極低,低到底線」如此嚴厲指控的源頭。 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在〈譯蕃歌二曲〉翻譯的代言行為,可能真如陳柏煜痛斥的「對原住民文化如此粗暴」、是一種「近乎調戲的浪漫凝視」。但廖偉棠在〈1922年,賴和譯蕃人歌〉是否繼承這樣的姿態?節錄詩作: 永遠都有治者嗎? 永遠都有怨念,這島這山這湖 當我選擇站在怨念這一邊 這些陌生的鬼魂 竟然割開了漢字的結界 我以為,廖偉棠正是意識到賴和的「代言」並不正確,所以將這首「翻譯」視為漢人(漢字)本位的「詩創作」,而這便不難看出當中反思的意味。儘管我認為《拓孤之地》的詩作沒有代言問題,但我想:身為一個寫作者,只要筆下有觸及他者歷史傷痛的部分,永遠需要保持更加、更加謙卑的姿態。 另一方面,在「還原歷史」的寫作策略與「創作倫理」的社會責任之間,我們是否只能選擇後者、只能呈現當代的立場而必須全然否決歷史的立場?也許在「倫理」之餘,我們可以留給「創作」更多說話的空間。   (本專欄作家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整天看電視 退休婦肌力衰退 起身又跌回沙發

第1式「勾腳墊腳」。(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55歲林姓婦人退休後長時間待在家,把看電視當休閒娛樂,有一天從椅子起身時竟感覺下肢沒力,還又跌坐回沙發,為此,前去就醫被診斷是肌力衰退所致;專業物理治療師趙尹菁特別示範3式訓練運動,藉由訓練下肢及臀部肌肉,以維持肌力並減緩肌力衰退的不適。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科趙尹菁物理治療師表示,林婦是因長時間久坐,肌肉活動量減少,導致下肢肌力衰退。雖然肌力衰退看起來對身體沒什麼影響,但若忽視不理會,肌力衰退及老化會促使高齡者的肌肉、心肺適能下降,下肢肌力的流失也會降低高齡者獨自生活能力,還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中老年人若想避免肌力衰退,趙尹菁建議,可以做適度的阻力訓練,有助於減緩高齡者下肢肌力的衰退。長時間、漸增進式型態的阻力訓練,能降低肌肉損傷與酸痛情形。 趙尹菁並示範3式訓練運動,除了幫助維持肌力之外,亦能減緩肌力衰退所帶來的不適; 第1式「勾腳墊腳」,坐姿,雙腳與肩同寬,做勾腳後翹腳尖的動作。可訓練小腿前側及後側。一組做30秒,做3-5組。 第2式「前側直抬腿」。(記者王正平攝) 第2式「前側直抬腿」,平躺,一腳彎曲維持平衡,另一腳直膝抬起,雙腳輪流,可以適度使用彈力帶增加阻力。可訓練大腿前側。一組做15-30下,做3-5組。 第3式「蚌殼式」。(記者王正平攝) 第3式「蚌殼式」,側躺,髖關節彎曲45度,接著把上方膝蓋打開,過程中身體和骨盆保持中立,不能往後倒,打開到底後再慢慢回來。可以適度使用彈力帶增加阻力。可訓練臀中肌。一組做15-30下,做3-5組。

Read More

甲亢掉體重 肉肉女不治療 心律不整送急診

光田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蘇楓琳說明,陳小姐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多次心律不整送院治療情況。(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42歲從事業務工作的陳小姐,65公斤的她BMI約25,雖然不到嚴重肥胖,卻常為「肉肉」身材苦惱,2年前她因心律不整被送至急診,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1個月內體重竟因此減了5公斤,讓想瘦身的陳小姐覺得不用運動跟節食就瘦下來是「因禍得福」,因而只要甲亢稍有好轉,就會「放棄治療」,但伴隨而來的心律不整,讓她幾乎每半年就會因此而進急診,2年來已發作3次,醫師提醒,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若未獲得良好控制,嚴重是會有生命危險的,不能輕忽。 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醫師蘇楓琳指出,在門診中和陳小姐同樣想法,其實不在少數,尤其年輕女性,因此對甲亢的治療並不積極。 像陳小姐每次都在心律不整發作後才會乖乖服藥,但只要病情稍微好轉,就會自行停藥,等到甲亢症狀失控,又會因心律不整的問題進急診,如此反覆循環,代謝機能也就一直好不了。 蘇楓琳表示,民眾若想減重,還是要以飲食控制與運動為主,而非利用代謝機能異常,使體重減輕,而放棄治療代謝疾病。 她進一步解釋,甲亢患者若任由病況愈來愈嚴重,恐進一步惡化至「甲狀腺風暴」,蘇楓琳認為,甲狀腺風暴引起的死亡率有30%左右,是可能致命的病症,像陳小姐每次都因心律不整發作而緊急送醫,萬一就醫不及,或引發心臟驟停,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她建議民眾不要為了纖瘦身材付出如此巨大的健康代價。 蘇楓琳表示,新陳代謝疾病的控制,與患者的用藥觀念息息相關,尤其甲亢的治療時間比較長,是一場耐力賽,但民眾往往自認為症狀有改善,或一時不嚴重,就可以停止用藥或就醫,因此常使甲狀腺的問題反覆發作,甚至一拖再拖,使得原本還不算嚴重的代謝疾病,因為沒有積極治療使病況加劇。這也不禁讓蘇楓琳醫師感嘆,錯誤的觀念有時比疾病本身,更難處理。 蘇楓琳也提醒甲亢問題的患者,輕微甲亢通常不會有致命危險,只要能調整飲食與作息,按時用藥,往往都能控制,在治療內分泌疾病時,不妨多跟醫師好好討論治療的方式,並遵循醫囑,按時用藥,才是安全做法。

Read More

萬聖節彩繪 小心傷臉 比鬼還可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萬聖節將屆,針對許多人喜在臉上使用人體彩繪畫上殭屍妝、鬼怪妝、女巫妝,精心打扮獨樹一幟的造型,醫斤提醒,使用化妝顏料恐造成臉部肌膚問題,變成大花臉,堪比鬼還可怕。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陳映瑜表示,人體彩繪所用的顏料為成分複雜的化學物質,根據不同的產品訴求,常見包含對苯二胺、有機酸、酚類、甲醛,與鎘、鎳、汞、鉛、銅等重金屬成分。大多成分短時間使用並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但當環境較為悶熱潮濕、接觸時間過長或肌膚狀況欠佳等狀況發生時,亦可能造成皮膚的不適。 陳映瑜提醒,不論是正在接受美容相關療程,如雷射與煥膚等,尚處於修復期間,或是疾病相關的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紅斑性狼瘡等,受損的肌膚就如同千瘡百孔的城牆,縱使是手無寸鐵的流民,也能輕易地穿越屏障,進到腹地大肆破壞。 陳映瑜也指出,在顏料的選擇,須避免購買來路不明顏料,使用時也要遵照使用說明。建議首次使用時建議小面積的塗抹,如先在手臂上使用,確認不會引起肌膚過敏後再做使用,且在使用期間避免飲酒與食用刺激性食物,使用後也務必確實卸妝清潔與保養。 陳映瑜表示,若真的產生急性紅腫發炎,建議立即卸除並盡早至醫療院所診治。

Read More

預計12月上路 頭頸癌等兩款免疫藥物 納健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19日指出,健保共擬會議通過兩款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納入健保給付,分別為頭頸癌及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預計各約680至730人、250至280人受惠,新制預期12月起上路。 蔡淑鈴表示,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十九日討論,針對頭頸癌新增納保藥物部分,通過免疫藥物單獨使用,對象為之前沒有接受全身治療,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復發性或移轉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 她指出,這次通過擴大免疫藥物納保,盼給予3、4期頭頸癌患者跟著上國際指引的第一線治療。蔡淑鈴進一步說明,使用對象必須符合腫瘤細胞上PD-L1的腫瘤比率分數TPS大於等於20,預計受惠人數約為680至730人。 此外,肺癌相關醫學會等專家多次提出希望納入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蔡淑鈴說,這次會議中討論希望增加的2款肺癌,包含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及移轉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但只通過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蔡淑鈴說,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免疫療法屬於第一線治療合併化療使用,健保給付對象為腫瘤細胞上PD-L1的腫瘤比率分數TPS為1至40,預計受惠人數約為250至280人。

Read More

禽流感全球復燃 專家:必要時打疫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國外最新研究提出禽流感復燃關鍵、以及後續衍生出H5N1新變異株肇因。國內專家表示,野鳥與畜養的家禽之間互相傳染禽流感,很可能是全球禽流感持續原因之一,雖然沒辦法控制候鳥,但其實可將飼養的家禽,適度的與其它家禽和野外環境隔離,且必要時候準備好疫苗,是可考慮的防治禽流感策略。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18日發表一篇最新禽流感病毒研究,發現禽流感疫情復燃的關鍵,是在2016年禽流感病毒從亞洲擴展到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2020年野生鳥類傳播禽流感速度大幅加快,H5N8病毒在歐亞大陸傳播,並導致隨後出現H5N1新變異株,變異的基因來自低病原性病毒變異與基因的重組。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趙黛瑜表示,上述研究結論之一提出H5病毒不僅沒有消失,且在全世界的養禽場經過4次大爆發,而傳播路線從以前主要在亞洲出現傳到歐洲,2016年後則從非洲及歐洲回傳至亞洲,造成全世界家禽的大量死亡,對全世界的糧食供應造成巨大的損失與影響。 另,研究也顯示過去25年間此病毒不斷演化,包括血清型不只侷限在H5N1,還包括H5N8、H5N6、H5N2等統稱H5Nx,且內部基因也不斷跟低病原的禽流感病毒發生重組,在2014年後出現的基因型的數目較2014年之前多很多,顯示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不斷適應在野鳥身上,並外溢傳給其他哺乳動物,例如貂及海豹等,當對哺乳動物的適應性增加,傳到人類造成大流行的機會,也會增加。 趙黛瑜指出,家禽接種疫苗的確可以減少家禽死亡,但若疫苗產生的免疫力無法阻止病毒繼續傳播,將造成病毒在田間繼續演化,導致出現對哺乳動物適應性高的變異株,而恐怕會出現造成人類大流行的病毒株。 舉例來說,法國近期率先開始施打疫苗,但他們不是盲目施打,而是先挑選病毒株,評估每一株病毒施打在家禽身上的免疫反應與抗病毒能力,並將數據配合實際模擬,評估田野間的家禽施打率達到百分之多少才可達到疫苗施打的成本效益,是一個非常科學性的評估與實施案例,值得台灣參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