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上下起伏 12月底至1月高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新冠疫情緩步升溫,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24日表示,預估疫情上下起伏,12月底至1月中疫情達高峰,屆時每日最多將新增2.4萬例病例以及200例中重症個案,呼籲民眾盡快接種XBB疫苗與流感疫苗。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24日指出,近期國內新冠疫情上週新增262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302例下降;上週新增2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4例死亡下降,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惟國際間疫情持續,將密切監測。 上週新增262例中重症個案,較前一週302例略微下降,中重症個案以60歲以上長者居多,上週也新增29例死亡個案,中重症與死亡個案大多具慢性病或是未打滿3劑疫苗。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新冠疫情緩步上升,預估12月底達高峰,疾管署參考歐盟和國際衛生組織數學模式分析,預估今年秋冬的新冠疫情,預測在12月底到1月中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高峰,每天大概會有2萬到2.4萬的人感染。 曾淑慧指出,秋冬季是新冠與流感的流行季節,呼籲民眾盡快接種XBB疫苗與流感疫苗,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

Read More

新生兒專責醫師制下月上路

少子化浪潮席捲台灣,每個孩子都是寶,衛福部24日宣布,11月1日起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整合3歲前重要照護服務,3寶家長現身記者會分享經驗。(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即將上路了!衛福部24日宣布,0-3歲幼兒自11月1日起將實施專責醫師制度,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未來院所醫師將主動聯繫,將新生兒納入關懷追蹤,主動找出發展遲緩的幼童提前醫治,彌補社會安全網高風險之潛在黑數,讓寶寶都能在專責醫師完善照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0到3歲是幼兒發展最快速,且最容易出現問題,在少子化趨勢之下,每一名寶寶都相當珍貴,希望寶寶從出生之後,就可以一直有一位醫師能夠來照顧。 薛瑞元指出,幼兒專責醫師會主動提醒接種疫苗,並根據發展階段進行相關昀篩檢、評估等,若發現有發展遲緩或高風險家庭等情形,可協助通報轉介,連結社政與衛政單位,必要時可安排居家訪視,找出社會安全網高風險潛在黑數,避免家暴、兒虐事件。 薛瑞元表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從109年開始在部分縣市試辦,現在將全面性實施,不要讓小朋友照護因為父母跨縣市移動出現斷鏈,11月更將從原本的「自由加入」轉為「新生兒全面納入」,統計目前台灣地區共有1045家醫療院所、1863名幼兒專責醫師,收案人數約16萬6118人,占全國總數37.6%,原則上希望1名幼兒專責醫師可照顧300名幼兒,實務上還須考量區域差異。 女兒在今年5月加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育有3子的楊爸爸與楊媽媽表示,專責醫師制度有醫生提醒和建議,育兒的過程覺得很安心。以前老大、老二接種疫苗、看感冒和打預防針分別在衛生所以及診所,資訊和資料都是分散的,現在整合在一起比較方便。 衛福部指出,11月1日起推行「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同時強化整合各層級醫療院所,家長可選擇參與計畫的基層醫療院所加入,無需支出額外費用。

Read More

〈中華副刊〉攤開信紙

■簡政珍 攤開信紙 你寒暖合流地 走到我面前 數數多少空氣 為你的訊息而波動了起來 這些都不是窗前的古甕 可以承裝 承諾的重量 也不是多貼幾張郵票 就可以負荷 擁擠的行距 並非填鴨式的記憶 歪斜的行草 跌跌撞撞地走完信紙 難道這是 墨水表白的心意? 若是過去心不可得 當文字總結時光 所謂的現在 就是一筆一筆的刻畫 然後填滿 虛空的未來

Read More

染幽門桿菌 多有代謝症候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0多歲男性,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也不時出現腹脹感。就醫後男子體檢報告除了顯示幽門桿菌感染,還有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問題。醫師提醒,研究顯示,幽門桿菌與代謝症候群具關連性,建議有胃部長期不適等症狀的民眾接受幽門桿菌檢測,若呈陽性時應接受滅菌治療。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近來代謝症候群受到關注,一般以腰圍、血壓、血糖、血脂做為標準。代謝症候群的人常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即脂肪細胞、肌肉細胞與肝細胞對正常胰島素濃度不能產生反應的情況,需要更高濃度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的血糖。 他指出,幽門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因子,從胃炎、胃潰瘍、胃癌(腺癌)到胃淋巴癌都已證實與幽門桿菌相關。至於胃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等,都可能是幽門桿菌造成的變化。 此外,目前研究也發現,幽門桿菌與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有關,因此建議有上述困擾的民眾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呈陽性時接受滅菌治療。 康本初說,門診觀察發現,幽門桿菌感染者經常也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因此治療上除飲食管理及增加運動量外,也建議進行幽門桿菌滅菌治療,依過往研究,胰島素阻抗指數在滅菌後也會下降,對改善代謝症候群也可能有幫助。 他建議,胃部長期有不適症狀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患有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胃癌家族史;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有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等,應接受幽門桿菌檢測。至於檢測方式包含有抽血、呼氣試驗、糞便檢查、胃鏡切片,依各人不同情況而定。

Read More

花慈跨團隊 助病友好咀嚼吃得順

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引進吞嚥內視鏡等高階精密設備,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中)與團隊進行內視鏡檢查。(花慈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近年來幫助許多因年長、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24日特別在敬老重陽節隔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啟動儀式,同時舉辦學術研討會,透過跨領域專業團隊合作,幫助咀嚼吞嚥障礙的長者與病人,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 院長林欣榮指出,臨床上發現腦中風病人,手腳活動開始好轉,但卻因為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甚至導致病人死亡。 造成吞嚥困難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以及年長者肌力退化;另一類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若能透過專業訓練復健可望獲得改善。另外,食道受損,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都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問題。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啟動儀式。(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慈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結合13個科室跨團隊合作,針對病人病因、症狀提供中西醫整合式醫療及服務。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表示,為了提供精準檢查與治療,中心引進高階精密設備包含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之外,並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分級調製出「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並加以改善。 根據研究發現,台灣約有1成28的65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提升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葉映廷說,中心也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及就診服務協助、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治療不中斷。

Read More

流感增9死 2童併重症入住加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24日公布,上週新增9例死亡、23例重症,其中有8歲和1歲兒童分別併發腦炎與肺炎,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提醒家長莫輕忽。 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8萬1167人次,雖較前一週下降,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流感仍在流行期,上週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均未接種流感疫苗。 其中19例具慢性病史,另新增9例死亡,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8例未接種流感疫苗。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在流感重症個案有2名兒童較令人憂心,分別是一名北部8歲男童,10月中旬因為抽搐、失去意識而就醫,確認感染A型流感H3N2併發腦炎;另有一名南部1歲男童,感染A型流感H1N1併發肺炎,有呼吸衰竭情況、插管,2人都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呼籲,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活動度持續,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請儘早接種,另請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加強落實生病不上班、不上課及各項感染管制措施,以避免群聚發生。

Read More

男精神不濟 竟是更年期報到

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說明睪固酮低下的困擾及治療方法。(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56歲柯姓男子近半年來工作時總疲憊不堪,一到下午就在電腦前打瞌睡,但他工作時間正常、睡眠也夠,檢查肝功能也正常。後來到泌尿科檢查才發現睪固酮低下,驚覺「我也碰上男性更年期。」醫師指出,除了藥物治療外,最好能持續運動,控制正常體重,以降低睪固酮低下的可能。 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表示,患者主訴都在室內辦公,每天晚上幾乎都睡滿8小時,但白天卻像是熬夜般的累,檢查肝功能及腎功能都正常,除了虛累外,他也自覺變得沒有耐性,對妻兒常發脾氣,後來同事提醒他,男性也有更年期,他才轉到泌尿科就診。 經抽血檢查,患者睪固酮濃度只有2.1 ng/ml(正常值3~10ng/ml),顯示睪固酮低下,因為是最主要的男性荷爾蒙,所以也被稱為「男性荷爾蒙低下症」,通常發生在40歲以上,俗稱男性更年期。 蔡卓榮指出,睪固酮低下並非像一般人刻板認為,出現性功能障礙才是缺乏男性荷爾蒙,像這起個案並沒有性慾低下或性功能障礙,反而是在其他方面出現障礙。患者每個月注射針劑補充男性荷爾蒙,3個月後情況有所改善。 蔡卓榮表示,睪固酮低下的可能困擾包括情緒沮喪、易怒、認知障礙、失眠、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身體也可能衰退,諸如疲累、沒精力、骨質流失、骨鬆、肌肉鬆弛、肌耐力衰退等,也因為影響新陳代謝,3高患者也會出現病情較難控制的情況。 蔡卓榮說,睪固酮低下的有些症狀與老化衰退類似,常讓人以為是正常老化而不尋求醫療協助,這樣一來,也會因男性荷爾蒙越來越低,導致如骨鬆、肌無力、精神障礙等。 蔡卓榮強調,臨床上常見40多歲就睪固酮低下,年紀並非絕對因素,除了少數腦下垂體功能異常,中年以上、肥胖、不愛運動男性是睪固酮低下好發族群,最好要維持規律運動,同時控制體重,避免發胖,以降低睪固酮低下的機率。

Read More

〈中華副刊〉 簡政珍詩學隨想 精讀細品

文/簡政珍 圖/林蒼鬱 詩的論述 要深刻體會一首詩,讀者必須「精讀細品」其中的文字與意象。 但,當有些批評家說「精讀細品」是套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批評」的策略時,我們只有擲筆長嘆。若是閱讀的「精神」與閱讀的「策略」都無法區別時,批評家所展現的台灣現代詩將是什麼面貌? 「精讀細品」是閱讀的基本「精神」,而非某種理論的閱讀「策略」。批評家是否知道:指出「文本會自我消解」的解構學,最仰賴「精讀細品」,因為若是沒有能力在「結構」裡細品出語意的縫隙,就沒辦法細緻地「解構」。德希達的解構學能影響到整個時代的思潮,除了他本身的哲學素養外,主要是他在既有文本裡的「精讀細品」的說服力。保羅‧德曼(Paul de Man)、費希(Stanley Fish)也如是。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

■敖古仁 小時,跟著姊姊們聽流行歌曲,久了,就算沒特別的感覺也都能哼上兩句。 一曲「採檳榔」,至今也幾十年了,我仍記得前兩句,本來以為可能是因為那時的路面上常見紅紅的檳榔渣汙漬,印象太深刻的關係。等到後來,讀了明清時的章回小說,才逐漸明瞭檳榔的另一番風情,但是我仍不以為意,總想那些不過是無謂的冷知識而已。 前些日子,電視報導阿美族的情人袋,那時我才想要好好探究檳榔,這顆神奇的果實,為什麼可以縱橫時空變成男女調情的媒介?   調情,原是動物的本能,不學而能,不信可以自行觀賞動頻道播映的動物求愛影片,尤其是鳥類那一篇章。然而,人類為了爬上掠食動物的最頂端,無意中已經喪失很多本能,調情或許就是其中的一項,得經多次失敗的經驗才能學得箇中技巧。所幸,人類在強烈動機的趨使下,可以產生無比的學習動能。 幾人都曾經歷青春發動期,有過類似的經驗:初見心儀的對象,眉眼接觸,天雷勾動地火,彼此若有情似無意,因此手足無措,齒舌打顫,心想,以何為觸媒,探知對方的心意,是否那人也願意執予之手,並偕同遊?為了提高學習曲線的斜率,對於略過衛生教育第14章的那世代來說,除了同儕間互相瞎子摸象外,祇能外求,自學,爬梳電影、戲劇或小說裡的相關情節。 在瓊瑤的電影裡,可能是女大生「不小心」掉了一本原文書,或是一條手絹;如果那個男生很紳士地為她撿了起來,或許便是有意,可以「順便」搭訕兩句,甚或相約那時流行的另一廳,咖啡廳,進一步交往,因此成就一段轟轟烈烈高潮跌宕的愛情,那是所謂老派的調情手法。類似的情節回溯到古代,由京劇演繹的明朝,可能便是「拾玉鐲」一劇裡的花旦孫玉姣,扭捏作態,枵鬼假細膩(貪吃還假裝不好意思),身段十分悠雅地拾起小生傳朋故意掉在她門前的一只玉鐲。 不過,更生動的描寫,我想卻是出在「紅樓夢」的第64回,因為精采,所以全段照錄:「此時伺候的丫鬟因倒茶去,無人在跟前,賈璉不住的拿眼瞟看二姐兒。二姐兒低了頭,只含笑不理。賈璉又不敢造次動手動腳的,因見二姐兒手裡拿著一條拴著荷包的絹子擺弄,便搭訕著,往腰裡摸了摸,說道:『檳榔荷包也忘記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二姐道:『檳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賈璉便笑著,欲近身來拿。二姐兒怕有人來看見不雅,便連忙一笑,撂了過來。賈璉接在手裡,都倒了出來,揀了半塊吃剩下的,撂在口裡吃了,又將剩下的都揣了起來。剛要把荷包親身送過去,只見兩個丫鬟倒了茶來。」 看官,就只一句,「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多撩人:賈璉不只吃了,還只吃「半塊吃剩下的」。我想,我們大概都同意,分食食物少見於普通朋友間,那可是親密關係裡才有的行為。「分食」典出韓非子「說難」篇裡「分桃」,也稱「餘桃」的故事。 事實上在明清的章回小說裡常見檳榔出沒,「金瓶梅」寫得露骨,即連沈三白也有親身的經驗,當他浪遊妓船時,就見女妓「袖出檳榔為敬。入口大嚼,澀不可耐,急吐之,以紙擦唇,其吐如血。合艇留大笑。」 但是,為什麼非得用那個「澀不可耐,其吐如血」的檳榔來待客,調情呢?   話說,漢武帝兵征南越(兩廣、越南一帶)時,即將檳榔這種經濟作物帶回中國,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的檳榔做為藥用,主要療效為去瘴、消食;又因樹形優美,也有人用在園林造景。 漢末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時人顯然對檳榔相當有興趣,南遊時常會注意到檳榔這種「異木」,因此留下不少文字記錄,在食用方法、醫療效用和栽植方法上累積了相當多的知識。但是,因為移植不易,那時食用檳榔的人可能不多。 東晉時,因為五胡亂華,北方移民大量南遷,因此與南海、南亞諸國有更多交流的機會,透過各國使者的進貢和商業貿易,檳榔才開始進入百姓的生活中。「南齊書」記載,齊的豫章王蕭嶷在遺囑中特別交代他兩個兒子,身後事從簡,不過檳榔不可減,「三日施靈,唯香火、盤水、盂飯、酒脯、檳榔而已。」晉朝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描述,檳榔「堅如幹棗,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穀。出林邑,彼人以?●貴,婚族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由此推知,當時的人已經有類似現代,混合石灰,嚼食檳榔的習慣:並且在婚嫁時會以檳榔代茶,做為宴客的隨禮。但是,因為價昂,當時的檳榔仍只是皇族、官宦或是富豪人家的珍饈,普通百姓還是不能輕易得嘗。 隋唐之後,食用檳榔的習慣逐漸擴及社會各階層,南方地區因為可以自產檳榔,此風尤盛,即便閨中婦女也不以齒牙紅漬為醜,反而如南唐李後主的「一斛珠」所言,晚妝初過,「鏽床斜嬌無那,爛嚼紅葺,笑向檀郎唾。」紅葺即為檳榔渣。宋時詞人陳克在「南歌子」一詞中,更將檳榔一推而成閨中情趣的角色,「老去齊眉案,閑來坦腹床。相如何日從長楊。慚愧年年高會,索檳榔。」自此以降,那粒小小的檳榔便在明清小說中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恰如俏丫鬟梅香。 因為檳榔象徵身份地位,又常用為婚嫁時的伴手禮,所以才可以用來調情,助興。   為了方便隨身攜帶,襲人在「紅樓夢」第82回裡,趁寶玉上學,得空還得為寶玉繡個專盛檳榔的檳榔荷包。 台灣中南部和東部的原住民,像是阿美族、排灣族,也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在豐年祭時可見青年男女「右肩左斜」,背著一個編織精美,色彩鮮艷的肩袋。那個袋子暱稱情人袋,或是檳榔袋,為什麼呢?原來未婚男女可以透過收、授偷偷放進袋裡的檳榔來傳情達意,一如拾起地上的一本書,或是一只手鐲。 看官,檳榔文化在台灣原住民和古時漢人之間是不是十分相似呢?究竟是誰傳遞給誰,又是另一個問題。1997年7月,烏山頭遺址中發堀出原住民的遺骸,經由牙齒的磨痕推測,距今約2500年的原住民可能已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因此推論,嚼食檳榔的行為在原住民和漢人之間應該是各自獨立發展的結果,巧合罷了。 一度,上個世紀經濟起飛的時代,因為可以提神,檳榔十分受到台灣勞工階層,尤其是貨運司機的歡迎;整條縱貫線上,不僅檳榔攤林立,攤位裝飾和「檳榔西施」的妝扮更成為藝術創作的繆思,變成台灣另類的情色文化。然而,隨著網路自媒體的興起,檳榔西施不見,檳榔攤隨之也失去舞台的聚光。   檳榔,屬棕櫚科檳榔屬植物,俗名仁頻、賓門、洗瘴丹、螺果、菁仔,為外來種植物,學名為Arecae catechu L.,其中Arecae 是屬名,種名catechu 則是拉丁化的馬來西亞土名,據說,原意為「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如果依照佛洛伊德潛意識心理學的邏輯,光那個馬來西亞土名就很有情色上想像的空間,再依檳榔的諧音,「賓、郎」,不就是閩南語的「人客啊」的意思嗎,難怪一度譽為「台灣綠金」的檳榔,引進後一直和男女情事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可「就只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就只你,准你吃剩下的半塊。

Read More

血壓藥亂吃 男急性主動脈剝離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48歲的劉先生、有高血壓病史,一日吃完晚餐後突然劇烈胸痛,並從前胸痛延伸到後背痛,家人將他送至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認為急性主動脈剝離。所幸在接受緊急手術治療後,劉先生恢復健康。經詢問病史才發現,原來劉先生任意改變血壓藥服用方式,才會釀禍。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文義表示,劉先生雖然平日有服用降血壓的藥物,但是服藥量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決定,如果量到血壓較高就會吃藥,甚至自己加量;若血壓量測是正常值,就自行停藥不吃。 許多病人都認為有吃降血壓藥就能控制高血壓,但不正確的用藥方式卻會導致血壓不穩定,讓血管在忽高忽低的張力影響之下,造成嚴重傷害,甚至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情況。 主動脈是全身最大的動脈,也是承受心臟壓力衝擊的最前線,當因血壓不穩定造成主動脈剝離時,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前胸和後背突然發生劇烈疼痛。若沒有緊急接受治療,則容易造成大出血或心包膜填塞而死亡,因此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降低死亡率。 過去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於老年人身上,但隨著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漸成趨勢。楊文義醫師提醒民眾,想要預防發生主動脈剝離,除了健康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遠離菸酒之外,每天測量血壓並保持血壓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已有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人,更要依照醫囑定時定量服藥,切不可自行加量或減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

Read More